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学那些事儿》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学那些事儿》的读后感10篇

2018-06-21 20: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学那些事儿》的读后感10篇

  《大学那些事儿》是一本由《意林》编辑著作未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90,页数:2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学那些事儿》读后感(一):做一个开明先知

  以前上中学时候爸妈总是在寒暑假给我报一些下学期课堂内容的提前学习班,必须说这些学习是有必要的,尤其是有着繁重课业的高中,提前学习、预习,会让我在正式的课堂学习里轻松不少,总算补课没有白费,我的高考成绩不错

  我是大一新生学校在北京,也算是大家眼中的“名校”吧!说实话刚进入大学校园我有很多地方都不太适应,比如大学其实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轻松,每天早上还是要早起读英语,晚上有晚自习,还有很多作业。这些对我来说都还好,最难的是社团问题,学校规定个人都必须加入社团,而我是最不会混社团的人了。

  开学以后我买了几本书,想着终于解放了,要好开始看看闲书了!高中时课余比较喜欢读《意林》,就在网上买了几本《意林》合订本,顺便买了这本《大学那些事儿》,说实话内容真的不错,特别是针对我这种刚刚入学的大学生,有一段是专门讲大学社团的,看完以后真的受益匪浅

  《大学那些事儿》让我又有了以前上提前学习班的感觉,提前做出学习计划、如何打工、如何通过大学生活自我提升,这都是普通学生很难想到、规划到的。

  做一个开明的先知,《大学那些事儿》值得推荐

  《大学那些事儿》读后感(二):迷茫心态下的自我救赎

  作者:北京邮电大学 听雨

  很久没有如此正襟危坐的对待一次写作了。相比于自己每次兴起决定写的随笔而言,它让我感到无所适从。我开始罗列框架缜密地理头脑中的思绪,不希望将我平时写作中的随意散漫带入这次的写作中。因为我今天要写的话题是“大学”。

  【柳暗花明

  我在想,我对于“大学”二字的深入思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总之自从开始思考这两个字起,我已树立起一个观念:尽我所能让自己大学的每一天都变得充实。但在思考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很多问题我又无法轻易得知答案。我很庆幸,在我困惑与迷茫之际收到了《大学那些事儿》。在这看似轻松俏皮书名里,要讲述的内容却足以让每个大学生深思良久。对于我而言,光看目录提示的内容就已让我“求贤若渴”。因为这些标题一针见血,直击我内心深处对大学的种种疑虑。我已经很久没有对一本书产生过这般大的热情激情,恨不得一口气全部读完。像这样的句式,我只在小时候作文时为了提高分数意识的写过,而身为学生这么多年,已对教条式的教科书目录看得太多以至麻木,因此在看到与心灵如此契合的书目时会显得格外惊喜

  【万事俱备

  我抱着一种“光看目录就觉得已收获了太多”的期待心态开始阅读这本书。发现策划这本书的人一定耗费心血。通过目录我理清了策划人清晰思路。首先引出一个被大学生轻视和忽略却至关重要本质性问题———上大学的意义何在?接着将大学里必须弄清的问题大致分为了三大块。一是学习,二是职业,三是大学生活。在学习的主题下又给我们提供了“考研”、“留学”以及“学霸们学习方法”的阐述。在职业部分,首先为我们明确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然后对“求职”与“创业”两个问题结合大学做出了合理建议。而在大学生活部分,结合我们在大学里必经的“讲座”、“社团”、“爱情”“毕业”等关键词,讲述了这些对于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意义。此外,还把“气质”、“人脉”、“心理”这些抽象词语融入“一介平民的自我修养”中,让我们有了动力使自己变得更好。

  【当头棒喝

  取舍了很久,我最终决定将“讲座”这一部分单拿出来重点写一写。

  本书的目录将学术讲座定义为“与真正的思想不期而遇”。但如今的大学生,也就是我们,却总是主动拒绝与这些人相遇。我们总是主动放弃和各领域名师自由进行学术上思维碰撞机会,总是对社会各领域的动态规范不屑一顾,总是对这些能深入启示我们的头脑,甚至让我们因此而改变思想观念和人生轨迹的讲座产生抵触情绪。我们总是不情愿的无奈参与,我们总是只是对形式过于注重而对内容过于忽略。这从侧面反映出现在大学生的一种消极浮躁的学习风气,但同时也让我们不得不深掘造成这种现象原因

  【人潮散去】

  上个星期,我听了一场讲座。是关于“大学生的底线伦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大师在台上慷慨激昂同学们在底下无声的抵抗。我倒有些不合群了,听得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大师在结束之时给了大家一句话:“无论何时都不要忘记自己心中的那份浩然正气。”接着就是雷鸣般的掌声,当然我听得出这并不是对结束之语的共鸣,而是对压抑了两个小时释放。出了教学楼,讲座抛给我的问题余温久久无法冷却。我独自走在偌大的校园里,看着成群结伴的同学愉快地谈论着接下来的娱乐项目,一时失语。

  讲座结束了,真的结束了。但就像从未真正开始过。我思考着讲座的内容,同时也在疑虑。究竟是我还没有被同化,存有着珍贵浩然之气?还是我无法跟上同龄人的学习思维,保守木讷。但我总觉得,我是亲眼目睹他们一步步迈向深渊的人。

  【异国的窗】

  对比一些国外大学的演讲和讲座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也许国家实力差距真正是从教育的分化开始的。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演讲者总是有能力幽默字句简易的带过一次严肃说教;带过一场无聊的自我介绍;带过一段万事难的开头。而在问候目的明确之后,他们的演讲内容也并非像国内校园的官方发言。不是一场麻木的毕业典礼,不是虚伪普天同庆,也不是老套的教条与感恩,更不是会令毕业生终生受益的字字箴言。来听讲座的观众也并不局限于本校的学生,甚至可以是老人。他们是真的对讲座的内容所关注,而非我们的强行压制。我在课上看过一段中美市民关于幸福理解的街头采访。是那种“草率的市井之气”与“朴素深度之语”之间的对抗。总之,对比显而易见。他们注重我们忽视的人格力量。又或者不能说是我们的有意忽视,而只能说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看重。对于其实我们应该真正吸纳的、拥有的、记住的有用的事。好比诠释学习的意义,是该要明确“不学习就是堕落的开始;永远不该停止学习的脚步”的思维,而非死守着随着时间流逝也随之消失的固定公式定理。而就算是空洞的意义,他们却能将“不负家人老师朋友和自己的期待”说成“请你们记住,我们的国家需要你们。你们的发展是我们密切关注的。”这并不是一种渴望所有人于自己是众星拱月般的高傲,而只是让自己觉得我们是重要的,是没有被忽视的。

  【云雾缭绕】

  在将思索的“大学”二字的脑海碎片变成文字的过程里,期间断断续续地中止写作,反反复复地直面心底的迷茫与不安,内心始终无法平静。写到这一步,让我长吁了一口气。

  大学的教育无疑是这样一个过程:它既包罗万象,又分工精细;看似正常运转,却只是表象;提供了发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自我修养却注定是条孤独的路。我们已无法再有资本自豪和讶异于自己是一名大学生,相反,我们应该惭愧。因为如今的我们并不是热情与郑重地对待学习,丢掉了对“大学”二字的思考精神盲目的跟随“思维定式的教育阶段”的潮流安排自己的人生。但于我而言,应该暗自庆幸。因为我正感受并经历着这个时代教育的阵痛,但我却选择清醒

  《大学那些事儿》读后感(三):不错的书,大学必备

  意林出的“非主流”教辅图书,这两天都在看,很不错,很多内容都很实用,尤其是对刚入学的大学新生来说,简直就是红宝书啊!!

  这本书首先有一个非常好的概念,在中国大多数的人上了大学以后都是想着终于解放了该怎么玩儿,《大学那些事儿》一开始就提出了上大学也要有计划,要玩和学相互结合,不能埋着头只做学霸,也不能没有计划的只顾着玩儿。

  里面有一些比较接地气的内容,比如怎么不挂科,怎么去混好学校社团,怎么在大学里交到朋友,都是一些非常实用的东西,考研、留学、求职,全方位的为大学生提前做好了规划,书里面也都说的很全面

  《大学那件事儿》绝对是需要大学生人手一本的实用型科普书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