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万万没想到》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万万没想到》的读后感10篇

2018-06-22 20:26: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万万没想到》的读后感10篇

  《万万没想到》是一本由万维钢(同人于野)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6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万万没想到》读后感(一):练习一万小时天才笔记20180430

  刻意练习方法

只在“学习区”练习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小块重复练习(慢)随时获得反馈精神高度集中

  1.只在“学习区”练习

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不好的事训练者必须随时了解自己最需要改进的地方真正的训练是师父徒弟避免“自动化”

  2.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小块重复练习

人的技能取决于两种工作记忆

  短期工作记忆(内存)——逻辑推理能力创造性思维——很难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长期工作记忆(硬盘)——存储知识和技能(组块)

专家做的事情——使用有限的短期工作记忆,去调动自己几乎无限的长期工作记忆刻意练习就是在大脑建立长期工作记忆的过程定式和成语典故数学定理一样,是人脑思维中的快捷方式

  两种套路

脑力工作:以量取胜音乐体育技能:掌握每一个套路都要付出大量练习时间人脑如何掌握技能的两个理论——1.神经元的作用 2.髓鞘的作用技能是人脑中的一种硬件结构,是“长”在人脑中的练大脑比练身体容易取得大成就练习是对人体改造迅速地把技能套路“长”在身上的方法——1.大量的重复训练 2.高度针对性

  基本功

体育、音乐、写作训练中,强调“分块”练习首先把整个动作或者整首曲子过一遍,然后把它分解为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反复练习在这种训练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来才能感知技能的内部结构,注意到自己的错误

  重复!重复!再重复!

想要把一个动作套路,一个技能,哪怕仅仅是一个生活习惯,甚至是一种心态,“长”在大脑之中,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重复很多通常被认为是心理疾病症状是可以通过练习得到根治的学习商业决策的最好办法不是观察老板每个月做两次决策,而是自己每周做20次模拟决策

  高度针对性

学习知识是为了用

  3.随时获得反馈

在有即时反馈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进步速度非常之快,而且是实实在在的

  一定要有反馈

人在很多情况下会高估自己的知识把一本书看好多遍,只是让我们对这个东西熟悉而已,而熟悉并不等于理解想要真正理解,唯一的办法是考试和测验。这就是反馈!没有测验,你的知识只是幻觉。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很可能会非常不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需要一个旁观者来指出我们自己注意不到的错误反馈者不见得比你的水平高,关键是他们不是你,他们可以从你看不到的角度看你

  立即反馈

专家能够快速判断和决策——1.模式识别 2.直觉(有快速反馈,长时间训练)

  老师的作用

提供即时反馈必须能随时了解练习结果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要对错误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就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一个真正好教练是能够随时给队员提供反馈(手把手的教法)

  学徒

培养人才有效办法只有一个——学徒制

  师父带着徒弟参与一个实际项目,徒弟在试错中提高

一个教育体制的关键在于其是否提供了足够多、足够好的动手机会一个好的教育系统应该让学生——调研知识、完成项目、企业实习、写论文现代教育制度与其说是一种培养制度,不如说是一种选拔制度

  4.刻意练习不好玩

决定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不是学习时间,而是学习环境成绩好的学生必须在一个不受打扰的环境中单独学习(在安静的环境中单独学习)

  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学习的时间才是有效时间 单独练习

刻意练习不好玩

  它要求练习者调动大量的身体和精神资源全力投入

如果你觉得你在享受练习的过程,那你就不是刻意练习只有建立在刻意练习的基础上,总的练习时间才有意义

  练习与娱乐

在刻意练习中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刻意练习是个科学方法,值得我们把它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

  5.谁愿意练习一万小时?

刻意练习需要学习者的精神高度集中,是一种非常艰苦的练习奖励学习的过程,比只看学习的结果效果更好兴趣最大的作用是让人自己愿意在这个领域内苦练最好的早期教育就应该是先慢慢培养兴趣

  钢琴大师启蒙老师都非常善于调动孩子对钢琴的兴趣 他们能让孩子一上手就爱上这个乐器

基因决定喜好,喜好决定我们追求什么

  一个人爱好什么,喜欢干什么,能死心塌地地在什么方向上刻意练习,基本是天生的

  《万万没想到》读后感(二):练习一万小时能成才吗?

  《万万没想到》是由一篇篇独立文章组成。分为3个部分,第一是反常识思维,论述了一些与我们日常思维不一样的观点内容。比如最简单概率论的五个智慧健康经济学等。主要探讨的是人性。第二部分是成功的解药,论述了一些成功方式的深层次观点,比如匹夫怎样逆袭、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笔记本就是力、用强力研读书、穷人富人人脉结构等。主要探讨的是励志。第三部分是霍金的答案,论述了一些物理学方面知识的观点。比如物理学的逻辑和霍金的答案、怎样才算主流科学、喝一口的心理学与喝一瓶的心理学、医学研究能当真吗?等。主要探讨的科学知识。我比较喜欢第二部分,与我们的励志需求密切

  本书有三个特点,一是新颖性,本书很多观点与流行说法背道而驰,可以改变很多错误的观点。二是深刻性本书提供了很多“元知识”的内容,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判断知识是否可信准则。三是可读性。语言生动,有很多案例引人入胜

  今天针对其中一篇,“练习一万小时能成才吗?”,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怎样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高手?现在的所有人都知道一个标准答案:练习一万小时。

  一万小时理论来自于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的《异类》一书。此书影响巨大,他告诉我们天才不是天生的,是练出来的,而且需要练习一万小时。

  真正的关键根本就不是训练时间的长短,而是训练的方法。

  而练习的方法,就是刻意练习。

  万维刚把自己所了解的内容综合起来,总结为以下四点:

  第一,只在“学习区”练习。

  第二,要把练习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第三,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第四,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要想成为某个领域的顶尖高手,关键在意“刻意”地在这个领域内,练习。

  ◆ ◆ ◆ ◆ ◆

  01、只在“学习区”练习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服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之间是“学习区”。

  比如,我们看一本书,如果这本书所说的内容都是我们熟悉的,完全符合我们已有的观点,这本书在我们的舒适区内,但如果这本书说的内容与我们原有的观点不符,但是我们思考后任然能够理解接受,这本书就在我们的学习区内。如果这本书我们根本理解不了,那么就是在恐慌区。

  有效的练习认为必须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一旦已经学会,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困难点。

  在舒适去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

  持续进步的关键就是持续地在“学习区”做事。

  所有人都想挑战自我,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主要精力都被放在一些驾轻就熟的事情。就算有充分条件离开舒适区,人们会不由自主的待在哪里。年龄越大的人群中,任何人的思想差别就越大。

  脱离舒适区,需要强大意志力,甚至是一种修练。

  扎克伯格,世界上最年轻的的富豪之一,害怕留在舒适区,每年自己设定以后各新目标测试自己的自控力。这些目标跟公司运营无关,纯粹是为了挑战而挑战。2009年是每个工作日戴领带,2010年是学习中文,2011年是在只吃自己杀死的动物,2013年是想重新开始代码,2013年是每天人生一位新朋友,2014年是每天写个表示感谢的便条。

  所以,世界上有一些人,他们一天不进步就难受

  ◆ ◆ ◆ ◆ ◆

  02、掌握套路

  刻意练习的关键部分:基础训练。

  当一个运动员进行“基础训练“,或者一个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他到底练的是什么,学的又是什么呢?

  是套路。

  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绝非是零散信息随意的动作,它们大多具有某种结果,这些结构就是套路。下棋用的定式,编程用的固定算法,这些都是套路。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工作能力主要依靠两种记忆:“短期工作记忆”和“长期工作记忆”。短期工作记忆有点类似电脑的内存,是指人脑在同一时刻能够处理的事情的个数——一般来说,我们只能同时应付四个东西,多了就不行了。

  “短期工作记忆”与逻辑推理能力、创造性思维有关,跟智商非常有关系,很难通过训练得到提高。“长期工作记忆”存储我们的知识和技能。有点类似于计算机硬盘,但比硬盘高级得多。是以神经网络形式运作,必须通过训练才能存储。刻意练习,就是在大脑中建立长期记忆的过程。

  两种套路。

  第一,对于脑力工作者来说,水平高低关键要看掌握的套路多少。所以,艺术家要采风,棋手要打谱,律师要学案例,政客要读历史科学家要看论文。这些东西都需要记忆力。现在有了书籍和网络,已经不再直接追求记忆力了,但是在古代,记忆力几乎就是一个人最重要学术能力。

  以量取胜的套路同时是容易掌握的。

  【比如写作,可以积少成多,逐步积累坚持就或许能够取得成功。】

  第二,有些套路,比如非纯脑力劳动专业技能,想要掌握就没那么容易。比如学音乐和搞体育。掌握每一个套路都要付出大量的练习时间。

  用什么方法才能迅速地把技能套路“长”在身上呢?关键在于两点:

  必须进行大量的重复训练。

  训练必须有高度的针对性。

  具体做法

  第一,练好基本功。

  比如写作。中国传统的培养方法,一个作家的训练就是读小时,评论小说,然后一篇接一篇地写完整的小时。除此以外就是要到各地体验生活,因为功夫在诗外”

  第二,重复!重复!再重复!。

  想要把一个动作套路,一个技能,哪怕仅仅是一个生活习惯,甚至是一种心态,“长”在大脑之中,唯一的办法是不断重复。

  【比如简单的锻炼如跑步、读书、早起,要养成习惯,都需要不断重复,才能长在大脑中。】

  第三,高度针对性。

  想要掌握一项技能,要像运动员一样,需要不停地练习实战动作,不停地比赛,而不是不停地看录像

  ◆ ◆ ◆ ◆ ◆

  03、随时获得反馈

  在有即时反馈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进步速度是非常之快,而且实实在在。

  第一,一定要有反馈。第二,立即反馈。要反馈意见。让实践者立即得到。第三,老师的作用,正是提供即时反馈。第四,学徒制。培养人才的有效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学徒制。

  【比如,大学里,研究生博士生就是学徒制,只不过中国一个老师带的学生太多,管理不过来,造成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一个好的教育系统应该让学生学什么呢?至少应该做一些这些事情:

  自己调研相关知识。独立或者跟人合作完成项目。到相关企业实习,把知识用上。撰写论文。

  ◆ ◆ ◆ ◆ ◆

  04.刻意练习不好玩

  成绩好的学生必须在一个不受打扰的环境中单独学习。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学习的时间才是有效时间。

  第一,单独练习。

  刻意练习不好玩。它要求联系中调动大量的身体和精神资源,全力投入。如果你觉得你在享受练习过程,那你就不是刻意练习。

  找一本小说边喝咖啡边看,在一个空闲的下午打球,这样的活动令人越快,但是做的再多也不会提高技艺

  所以发现所谓的一万小时实在是一个误导人的概念。练习时间的长短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关键是你的“刻意练习”——哪怕仅仅是“单独练习”的时间。哪怕你每天的练习时间跟哪些将来成为演奏家的同学一样,如果不是单独练习,你也只能成为音乐老师。

  只有建立在刻意练习的基础上,总的练习时间才有意义

  只有单独练习才能快速进步。

  第二,练习与娱乐

  如果你想学点知识,最好的办法是找本书——最好是教科书或者专业著作——然后老老实实地找个没有人的坐下了反复读,而且还有自己整理比较,甚至做练习获得反馈。如果你坚持不了8分钟,你就不适合学这个。

  练习需要重复,而重复一定不好玩。教育需要全面,而娱乐一定只关注其中好玩的部分。所以娱乐与学习必然是不相容的,如果你是在娱乐,你就不是在学习。你可以用娱乐的手段号召人区学习,但娱乐本事绝对不是学习。

  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耐力汗水不可少。要想获得出色的思辨能力对年轻人来说绝非易事,它是异常艰苦卓绝的斗争。

  刻意练习是个科学方法,值得我们把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但显然我们平常做的绝大多数事情都不符合刻意练习的特点,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没有成为世界级高手的原因。考虑到刻意练习如此的不好玩,我们也没有必要过分可惜自己没有成为天才这个事情。

  ◆ ◆ ◆ ◆ ◆

  05、谁愿意练习一万小时?

  每一个神童背后,都有一个能豁出去让自己的孩子猛练的父亲。如莫扎特、马友友、朗朗等。

  第一,孤注一掷。想要成功,就得练习一万小时,但考虑到机遇因素,即使你练习这一万小时也未必成功,这其实是一场赌博。

  第二,奖励机制。一般人当然不用孤注一掷地刻意练习,但还是需要一点刺激才能练下去,因为只要是有用的练习都不好玩。这就需要奖励机制。

  第三,兴趣与基因。学习一个技能的初期,智商可能是决定性因素。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兴趣的作用可能就越来越大了,因为兴趣可以砸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谁能坚持下来。至于基因,科学界研究了几十年的共识是,先天因素远远大于后天因素。

  当然,也许兴趣是如达尔文这样大师们最大的先天因素。

  寻找时候自己兴趣的环境,把自己的基因发扬光大,也许就是进化论告诉我们的人生意义。

  【找到自己的兴趣,刻意练习,就有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先者。】

  《万万没想到》读后感(三):如何科学的围观人世

  --------反------常-----识------思------维-----------

  【反常识思维】

  “具体思维”做各种选择的首要标准是道德。

  文人思维,伦理纲常,贴道德标签,自居扬善惩恶义不容辞,成为民意的代表。

  将自己的价值判断成为“常识”,然后这些判断来自本能、原始的思维,在现代社会是“反常识”的。

  我们不得不做出各种取舍(tradeoff),而烦恼来自不愿意或不知道取舍。

  文人思维代表的是未经tradeoff的原始民意。用理工科思维取代文人思维,而不是谁的声音大就听谁的。(eg. 有机农业:纯天然方法种植-保护环境-取消人口控制-每个人温饱。funny:)

  【别想说服我】

  判断的两种机制:

  科学家机制(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律师机制(结论--找支持的证据)。

  每个人都爱看能够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不爱看且直接忽略不符合已有观念的证据。

  对立阵营双方觉得对方是弱智:

  我反对这个结论,所以对这个结论的支持性文章会用更高标准去考量,并得出否定结论;而你支持这个观点就会认为这个文章很好。于是我就觉得你是弱智。

  因为没有人爱看中立的东西,所以媒体不中立。

  成功的新闻理念:

  1 媒体渠道这么多,不可能取悦所有观众,只要迎合特定群体就可以。2 要提供强烈主观观点的新闻。给观众想要的东西,比给观众事实更能赚钱。观众想要娱乐和确认,需要新闻能用娱乐的方式确认他们已有的观念。你以为媒体为了宣传某种意识形态,其实她只是为了赚钱。

  观点生产者是“肯定贩卖者”:

  各种观点鲜明的文章和报道,骂的犀利,捧的动人,看得过瘾,但并没有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没有可以修正现有思想的新信息。只是迎合和肯定已有的观念而已,因为它们的生产者知道不需要取悦所有人,只要取悦“粉丝基本盘”。政治辩论即娱乐。

  品牌忠诚度和政治意识形态没什么区别。

  苹果新品发布会和美国大选前两党集会,两者都伴随狂热的粉丝关注和激动专家的评论。也许是为了表明身份,也许是为了归属感,肯定不是个人理性推理的结果。

  人的逻辑推理能力不是用来追求真理的,而是用来说服别人的,天生的“律师思维”,大脑就是争论设备。也许因为进化奖励那些有说服力的人,而不是发现真理的人。

  要主动刻意的去吸收有可能修正已有观念的新信息,而不是吸收对现有的肯定。consume deliberately. take in information over affirmation。

  (as of political election)人们的关注集群不是按照政治立场划分而是按照视野大小来划分。网上民意的系统偏差(更加极端)。

  改变已有成见如此困难,也许真正值得做的只有争取中间派。

  【真理追求者】

  agreeing to disagree:

  如果两个理性而真诚的真理追求者争论问题,结果必然是达成一致。如果不欢而散,必然其中有一方是虚伪的。

  成年人很少主动承认错误,但科学家允许你改变他的想法,因为他们追求真理。(噗)

  【坏比好重要】

  人怕的不是损失,而是损失带来了的负面感情。

  egativity bias:

  对负面感情的重视程度>正面感情

  损失厌恶:

  喜欢获得而害怕失去。失去的害怕程度>获得的喜悦程度。

  决策者:

  超越负面偏见,控制情绪,敢于冒险,笑对损失,主动夸人/事,对坏消息保持淡定。

  【最简单概率论】

  随机:

  有些事是无缘无故发生的,而不是有目的、有原因发生的。大多数事情不完全是随机事件,但有一定的随机因素,偶然和必然结合在一起,就容易用错误的必然去解释偶然。没有可供解读的意义。

  偶然错误不值得深究,成绩也不值得深究。没有规律,不可预测。

  误差:

  多次测量接近真实值。忽略误差范围内的波动。

  赌徒谬误:

  完全独立的随机事件无法预测。因为每一次的结果都没有任何联系,每个结果都不会影响未来的结果。

  大数定律:

  如果样本足够大,事物出现的频率就能无限接近理论概率(本性)。随机分布不等于均匀分布,均匀只有在样本总数非常大时候才有效。各种不同结果出现的频率等于概率,但不表示均匀发生。未来趋势不会往“抹平”方向走。

  在没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

  只要数据足够大就可以发现规律,只要硬想要找规律就能找到规律,只要你愿意忽略所有不符合这个规律的数据(严格性、自洽性)。可能发现规律是人的本能。

  小数定律:

  数据少看上去“很不随机”,让人误以为有规律。

  不容易破解的定律一般都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能保证意外不发生。

  看似没道理的神奇定律则容易被破解,因为神奇纯属巧合。

  样本很小的情况下表现出各种极端情况,很可能和“本性”一点关系都没有。

  【一颗阴谋论的心】

  阴谋论的共同思维模式:

  不承认巧合,不承认有些事情是自然发生的,认为一切背后都有联系、有目的。

  合理性与可能性:

  增加了描述的合理性,但降低了可能性(概率上更低)。增加细节可以增加和理性,但一定会减少可能性。

  目的与科学:

  儿童成长阶段的世界观有两个基本点:animism-万物有灵,一切都是活的。artificialism-人为主义,一切都是人为基于某种目的被造出来了。

  中国没有自然科学,是因为中国传统人为天道有目的,上天有道德观。

  认为凡事皆有目的,是普通人思维与科学思维的根本区别之一。

  【健康经济学】

  越有钱的人,健康越值钱,就越可能用健康还钱。

  选择高风险高回报的人在健康出问题以后应该愿赌服输——重来也还是这样选。

  【核电站能出什么大事】

  核爆:纯度不够、维持链式反应不容易

  辐射:辐射会导致癌症,但不辐射也可能癌症。

  活得越长癌症可能性和致死率越高。25rem辐射提高癌症概率1%,1rem=10mSv=10000μSv,所以要提高1%患癌几率需要接受25万μSv辐射=在茨城生活168年。

  哲学:“有权为了取得能源而牺牲多出的%患癌致死人口么?”

  别的事情难道不致死人口?交通、火电,但人类都选择了发展,也就是选择了“杀”。和火电相比,核电就像民主制度,不是“最好”的,但是“最不坏”的。

  ----------------成------------功-----------学-------解-------------药----------------

  【科学励志和励志科学】

  喜欢暗示读者是贪婪又懒惰的傻瓜。

  中国讲人脉,日本讲品格,美国讲积极思维、重视自尊自信。

  排除智力因素,不管成功定义为个人成就、家庭幸福、人际关系,最大的决定因素是“自控”。

  (以下部分观点已遭到反驳,认为是研究者的“律师思维”导致研究偏向)

  意志力是生理机能,每次使用都像肌肉一样消耗能量,用多了会疲惫。喝含糖饮料会增加意志力。可以想锻炼肌肉一样,锻炼意志力容量。以先易后难的选择顺序,能更好诱导受众。意志薄弱的法官作出风险最低的判断。

  自我监视,比如在房间里放镜子,能让自控力增加不少。

  【匹夫逆袭】

  失读症:阅读速度慢,识记单词慢。

  被迫慢速阅读,于是深入思考,反而记忆力很好,能用最小阅读量把事情搞明白,善于抓住本质和要点,还能跟别人解释清楚。

  1知道自己的不利条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有利条件。而对手的有利条件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不利条件。

  2不能用对手的玩法,有时要采取非常规手段。

  Disagreeableness特立独行:

  有创造性的人物,做一些社会上认为不应该做的事情。不是去适应这个社会,而是让这个社会去适应你。追求取胜,而不是追求喜欢。

  维护规则是现有leading group的规则。改变规则是underdog的崛起特权。

  【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

  没天赋可能再怎么练也差不多。训练关键不在训练时长,而是方法。

  刻意练习Deliberat Practice:

  1、只在学习区练习

  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精髓是持续的做自己做不好的事。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留在舒适区的诱惑。脱离舒适区需要强大的意志。停止“自动化”并思考。不断制定目标测试自己的意志力。

  2、掌握套路——把训练内容拆成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块重复联系

  -基本功:磨刀不误砍柴工。本身毫无艺术的练习是通向艺术自由的必经之路。

  -以量取胜:大量重复练习,有高度针对性。

  -重复:把不常见的高难度事件重复化。

  -针对性:想打好球就自己上场打,而不是看录像。

  3、练习过程中随时获得有效反馈

  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差异很大——用考试来检验是否理解。peer-review:反馈者不见得水平比你高,但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你。

  -立即反馈:有快速反馈的领域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专家,再加上长期训练就能培养出专家的直觉,做出“眨眼判断”。

  -老师的作用: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应付了事不会变好,还会对好坏不再关心。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对错误敏感,对错误感到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学徒制:121获得及时反馈,动手实践用上知识。

  4、练习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刻意联系不好玩

  预测成绩中有效的自变量就是学习环境。在不受打扰的环境中单独学习。娱乐和学习不相容,只要在娱乐,就不是在学习,可以用娱乐号召去学习,但娱乐本身不是学习。

  5、谁愿意练习一万小时

  输在起跑线上,就意味着以后永远追赶不上

  孤注一掷:

  成为举行的素质,是对失败的痛恨。强烈的目的性。传统中国文人不喜欢谈论,把运动当做兴趣、责任感、集体荣誉、修身养性、交友、赏心悦目的比赛,而不是“想赢”。每个成功的人的背后都有一万个失败的。

  奖励机制:

  奖励学习的过程,比奖励结果可能更好。可以帮助养成习惯。

  兴趣与基因:

  基因决定喜好,喜好决定追求。

  长期来看,内在动力、学习方法带来的进步幅度>外部动力(竞争、家长满意)。

  外部刺激有短期作用。一点兴趣都没有是无法长期玩命苦练的。

  早期教育应该培养兴趣。

  先天因素远远大与后天因素。后天环境对智力和性格的影响非常有限。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基因对孩子的影响越大,反之则是环境影响大。

  【最高级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

  想象基于知识。自由的想象,背后都有借鉴的来源。

  初级的想象力:what if的游戏。

  搞基的想象力:自洽的世界self-consistent

  “自由想象力崇拜”的背后是“顿悟崇拜”,人为一般人终日被自己的知识所束缚,一旦跳出就能有重大突破。这是对科学发现的庸俗解释。

  困难不在于产生怪异想法而是产生疯狂而正确的想法。

  【思维密集度与牛人的反击】

  思维密集度=创造时间/阅读时间

  【上网能避免浅薄么】

  网络阅读为什么使阅读效果变差:

  是否点击要做选择。读书时和决定时动用不同脑区。上网可以促进决策和结局问题的能力,有利老年人头脑年轻,但牺牲了深度理解。

  多媒体阅读影响理解力、记忆力,无关信息导致短期记忆过载,难以把短期记忆升级为知识。

  大量的信息不能自动带来深度理解。

  期待和尝试的乐趣:

  信息获得容易,就会倾向短小轻快的内容。期待-常识-发现,能带来快乐。人更喜欢工作的开始和结束,而不是工作过程。网络带来的立即满足的小刺激。

  技术能改变思维,地图加强了抽象思维能力,互联网用各种小信息去干扰人的思考。多任务阅读是训练大脑为废物分散注意力。

  一个盯着屏幕看的用户不会带来任何广告收入,必须不停的搜索和点击。

  【高效冲浪方法】

  随便翻翻toss-略读skim-精读read。

  在不同的框架下,相互比较,得出优劣。宽框架是一种很好的决策方式。

  【笔记本就是力量】

  记笔记,把知识长在脑子里,形成自己的体系。知识网络,心智模型mental model,矩阵matrix。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发现不同点和共同点。

  【用强力 研读书】

  读书的目的是获得见识、学习高水平思维方法。

  对一个大惊小怪的新闻,读过相关的书就会指出:

  1没啥有比这更xx的事;2那个专家意见是xx流派,其实已经过时了,更好的是xx理论;3我估计此事件将朝x方向发展。

  阅读的三个档次:

  为了娱乐,为了信息,为了理解。

  只有为了理解原来不懂的东西而读书,才值得认真对待。读书应该以我为主而不是以书为主。

  强力研读:不好玩,(强度大所以每天)用时少,不追求快。

  新手读两遍,读完马上再读一遍。第二遍做笔记,专注于思想脉络。

  第一遍陷进去,第二遍跳出来。

  好的笔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书中的亮点;自己的看法;发现联系。

  【创新是落后者的特权】

  彼得德鲁克:

  GM成功的关键是分权。GM部门经理有很大决定权,决策独立性,否决权,富有,不会为了决策时涨工资去取悦高层。高层扮演催化剂和协调的角色。松散的联邦而不是中央集权制度。

  GM:

  我们是最好的公司,我们的经验被证明是正确的,为啥还要改革?

  有思想不叫创新,敢于应用这个思想才是创新。

  改变游戏规则、商业模式的根本性创新具有历史意义,

  一旦成功会有很多后来者学习,不是创新图存,而是引领风气之先。

  这种创新的特点,不是“头脑开放”的优秀品质,而是风险。

  质量把控80/20法则:

  质量损失并不是均匀的分布在所有环节的。

  绝大多数质量损失都是由于少数几个最常见错误造成。

  把带来损失的问题排序,造成最多的损失的错误排在前面,

  最终会发现只要改正20%的错误,就能解决80%的问题。

  不是落后者学习先进者,而是领先者学习落后者。

  特大公司并不以特别能创新而闻名,最大的能力是把别人证明是好东西的技术迅速普及和产业化。

  【过度自信是创业者的通行证】

  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

  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局面,我们对损失的厌恶超过对获得的喜悦。对失败的恐惧超过对成功的渴望。

  人生的风险悖论:

  谨慎一世,生活差不到哪去;勇担风险尝试,可能特别失败,也可能特别成功。

  过度自信:

  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尝试去干一些比他们水平高的人都不敢的事情,往往能侥幸成功。

  即,比能正确评估自己能力的人更成功。

  过度自信者的竞争策略:有没有枣先打一杆子再说。

  如果恰好没人争,就白白赢了一回,就算有人争,也可能不如我。

  有自知之明的还在苦逼计算得失概率,过度自信者已捷足先登。

  【夺魁者本色】

  竞争激素:睾酮,更加敢于冒险、乐于比赛、无私、关心队友、抗议对手犯规、理性。赛前跟对手聊天会让睾酮不升高。

  基础睾酮水平:无名指长度/食指长度。

  战士/颤士:基因决定。

  有限博弈/无限博弈:finite game适合战士/男性 ; infinite game适合女性/颤士

  【打游戏的境界】

  好玩:

  体验:现实感,超现实感。做梦。随机(掉下的宝物,赌博本性)。

  玩家:快乐的,玩游戏,轻松,不深入。

  追求成就感:

  即使正反馈-游戏上瘾动力学。

  从管理角度建立即时回报系统,但容易连续高强度,比较适合简单体力劳动

  体育和科学的境界:

  可以训练、研究,追求技艺水平、艺术。

  【穷人和富人的人脉结构】

  “有用”的人脉都不在当前的社交圈里。

  弱联系的真正意义在把不同的社交圈连接起来,从圈外提供有用的信息。

  经济地位越高:社交网络多样性越明显(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但电话时间短。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弱关系理论:

  关系本质不是“人脉”,而是“信息传递”,最熟悉的交流最多、最接近,没有新意。

  最有效、激发新想法的交流来自不太熟悉的对象。

  大部分知识来自弱联系

  从弱联系那里获得想法,乃至合伙创业,可以提高一个公司的创新能力。

  最佳的风投合作伙伴:

  从不是一个大学、一个公司、一个种族的高学历者。

  --------霍---------金---------的---------答---------案-------

  科学家的工作,不是实用科学知识,而是使用科学的方法。

  判断一个物理理论的好坏,不在于是否符合直觉、是否够漂亮,而在于能否做出预言。

  e.g. 如果神创万物,为何万物年龄不同且超过创始时代?因为神可以创造各种年龄的万物。

  无法从逻辑上质疑正确性。靠这个理论或的内心平安。

  可见获得内心平安是容易的事情,如果相信上帝无所不能、安排了一切,就能解释任何现象、

  我们这个宇宙太幸运了,差一点都不行。

  流行病学研究epidemiology:

  纯粹的被动调查。收集事实,统计,发现相关性。

  没有别的办法的时候,所能使用的最科学办法。

  回顾性问卷调查(retrospective)--找到病人并询问、比较他们生活方式。

  前瞻性(prospective)--干净的初始数据,长期跟踪

  【摆脱童稚状态】

  绝学与证据:

  能用理论解释的结论 未必正确;不能用理论解释的结论 未必错误。

  文人思维是按经典获得理论上的指导;

  科学家的方法是用事实验证,甚至都不用知识、不用逻辑推理。

  科学强调事实,放弃了从基本哲学出发推导所有结论的常识,

  改为在每一领域内就地、就事论事搜集事实,不迷信任何理论,集邮是的收集事实。

  用证据反驳一个理论非常简单,用证据建立一个理论则非常困难。

  相关性思维:

  大量科学新闻本市上都是相关性研究,是科研的初级阶段,已经超越人类的思维本能。

  很多“描述统计”的错误在于,没有建立对照组。

  调查只是对真实世界的管中窥豹。

  科学研究的是有限的真理。

  每篇论文,是从个人感觉-客观事实-因果关系-能推广使用的机制。

  每一步都只是一小步,都不完美,但只有如此累积,人类才能摆脱童稚状态。

  【主流科学】

  对的理论一出来,别人不会马上承认。

  是一个说服的充满争论的过程。

  高效严谨,经得起任何时间地点的重复。

  不需要使用者道德高尚、人格完美、掌握心法。

  【喝一口 vs 喝一瓶】

  心理学实验是喝一口,而现实生活是喝一瓶。

  学术论文的结论,推广为真实世界的真理,是危险的。

  科学结论不是绝对真理,科学研究并不全是为了生产日常决策的答案。

  不应该“仰望”科学,而是“俯视”科学,像下棋,像玩玩具。

  【真空农场球形鸡】

  科研针对的是科学家选择的模型,而不是“真实世界”本身。

  所有物理定律乃至科学理论都是主观模型。物理学革命就是用一个模型取代另一个模型。

  把世界简化为模型,有时候不得不过分简化。

  没搞清楚原理、机制,做的简化和真实世界太遥远,这个模型还有意义么?

  观测事实,调参数,凑答案(parameterization),模型很大程度基于经验。

  科学的“业务方式”,是不直接追求最后的、真实的现实,而是不停用不同模型去模拟现实。

  科学史有效/有限的真理,哲学才研究绝对真理/天道。

  不求天道,但求有效。

  全球金融危机:

  小模型无法预测大规模事件,科学家各自为政、难以对一个世界规模的研究对象发挥“集体想象力”collective imagination。

  用小模型解决小问题、发现证实小机制。

  都知道自己模型的局限性,所以一般不随便预测。

  多个模型取平均值的方法也是发挥集体想象力(投票选举真理)。

  《万万没想到》读后感(四):我读《万万没想到》 启发的方法论

  在我的理解中,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用科学的眼光和方法去面对我们这个世界,作者将这种思维模式带入到三个不同的领域:生活常识;成功学;科研。其中在成功学部分,重点介绍了意志力、一万小时理论本质和核心、笔记本和强力研读书,这个部分是我比较关心的方法论部分。

  一、反常识思维

  其实这个地方将的内容和《怪诞心理学》、《清醒思考的艺术》、《影响力》等地方讲的都是一个道理:我们的常识有可能是错误的,而这种错误很多是进化过来的,在远古时期或许有效,但是现在不一定有效。这个观点和刘未鹏的《暗时间》、李笑来的不断升级我们的系统是一样的道理,而克服这种偏差的一个重要的一点是概率论和科学思考的方式方法,比如大数定律和小数定律等。

  二、科学的励志和励志的科学

  1)科学的励志

  作者是个物理研究员,凡事讲求科学和证据。于是对于现在泛滥的成功学,作者的观点让我想起了马斯洛和Tal,他们都是提倡去研究一些杰出者身上的一些共性的东西。作者的观点很务实,就是利用科学方法(比如分组对比法)去找到那些真正能够提升我们普通人的方法,而不是研究个案以及简单的打鸡血式的豪言壮语,这个对我们自己的实践和成长没有太大的好处。典型的例子就是关于意志力对个人成长的科学研究,其中提到的例子在《幸福课》中也有讲到。现在回想起来,我认为我认同Tal的原因是他的讲解中提到了很多实证的研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搭起了象牙塔和实际生活的一个桥梁,他用详细的研究的成果来说明运动、冥想、目标等的好处。我突然想到其实获得真理有两种方式:①严格的逻辑推理;②大样本随机双盲分组比较法。同样的道理,稍微靠谱一点的方法论至少要从这两个方面去说服我们,要么你能讲清为什么,让我心服口服,要么你有对比的试验数据说明这一点。本书中提到了影响人们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意志力“,其中通过各种试验研究来证明这一点,同时给出了使用和培养意志力的方法,如果想知道详细的方法,最好体检看看《自控力》这本书。

  2)一万小时理论

  只要提到个人成长方法论的书,稍微有点含金量的都会提到这个理论,因为它是绕不开的话题。在这本书中,作者的观点其实么有太多新颖的地方,无非是强调了一万小时的核心是”刻意练习“,其实这个在很多地方也都有相关的提及。只是作者将自己的理解进行了总结,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四个方面:

  ①只在学习区学习

  ②分解成有针对性(重点)的组块,小块重复练习

  ③高度集中精力

  ④及时的反馈

  其实这四个方面我们在《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中都可以看到,而且很详尽。但是就我的理解,作者点化我亮点是关于科研方面的应用,而且作者的解读包括了如下的亮点:

  亮点①:查理芒格说人类只有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快速发展,这里我们也可以说,我们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快速进步,这句话让我虎躯一震,因为这也是我这么年来不断研究如何高效学习的原因,我相信一定有方法可以不断优化我们的学习,所以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李笑来的公共号叫”学习学习再学习“,其实就是学习学习的方法再学习,我认为这个里面包含了”复利“的思想,也是稻盛和夫提提到的每天进步一点(精进),其实不只是量上的,更重的是方法上的。

  亮点②:套路。这是作者对分块练习意义的理解。我们总是看到高手出奇制胜,总以为这是随机应变,其实这是最笨的方法。而高手都是记忆套路。将定式和典故变成我们的快捷方式。书中提高了水平的高低关键看掌握了多少套路,对于工程师而言就是要多积累实践的案例和多看论文,同时要重视记忆的总要性,很多时候记忆是思考的基础,比如 《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中提到的记忆力的重要性,因为它是我们思考的基础,同时也是快捷模式。

  亮点③:高度的针对性。这是针对功夫在诗外的说法,其实我仿佛感到了自己过往中的误区,因为在读书期间听到杨叔子讲到要提高人文素养才能促进发明创造,于是我读了很多人文的书,而现在想来反而没有把该学的专业课和基础打好。其实本书中的观点很直接,提出功夫就在功夫上,比如你想要学习好微积分就是去好好学,做习题集,而不是打磨好脑子再去学习。要掌握技能就要像运动员一样不断的练习,而不是不停的看录像。

  亮点④:反馈。这里针对反馈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一定要有反馈。用书中的话,一个人在有即时反馈的时候进步速度非常之快,而且是实实在在的。比如你看一本书籍很多遍,可能只会让你更熟悉,而不是理解,要想真正地理解,唯一的办法就是考试和测试;另一方面就是反馈要快速,即要有即时性,其实这个地方要注意和另外的一个概念区分开,就是推迟满足感和即时回报,吴伯凡在古典的微信课程中提到了穷人思维的一条是要获得即时的回报,和这个不太一样。

  亮点⑤:好的教育系统的必备要素:自己调研相关的知识;独立或者和人合作完成项目;到相关的企业实习,把知识用上;写论文。

  亮点⑥:学习一个知识的最好方式:找本书(正规的教科书或者专业的著作),然后老老实实地找个人没人的地方坐下来反复的地读,整理笔记,甚至做习题获得反馈。

  3)笔记的力量和强力研读书

  我认为这是本书最精华以及我认为在我看过其他的书籍中没有详细论述的,那就是做笔记的方法,其实强力研读书的核心也是这个,再加上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精华四问。

  在谈论这两个话题之前,我们先学习一个主题:如何高效冲浪。本书对我们启发是:先读标题(toss)——找到感兴趣的相关主题文章快速阅读(skim)——精华文章重点精读(read至少两遍) 。在精读的部分,引用了卡尼曼的书《思考,快与慢》提到的两种概念:“窄框架”和“宽框架”,前者是遇到一个东西就做一次决策,一事一议;而后者是把所有东西都放到桌面上计划中做选择,作者将这个应用到阅读中,典型的应用就是将感兴趣的书做成一个列表,每次要看新书的时候总是从列表中选出最想读的一本,这是一种很好的决策方式,因为我们的时间总是有限的,所以和吃葡萄不一样,在那个地方我们可以推迟满足感的概念,但是在看书的或者学习一个东西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反而是从最好的东西开始。

  为什么要做笔记?

  我认为作者提到的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构建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

  而这种构建的方式不是简单地储存别人的知识,而是通过做笔记的方式,让知识之间不断建立联系,从而形成一个网状结构,用已有的知识体系不断地消化和吸收新的知识,从而让知识在自己的脑子中不断地生长。这里作者提到的另一个观点对我很有启发:真真的专家,都有自己的一整套知识体系,每当有新的知识进来的时候,都知道把这个知识放到哪个地方,有了这个体系才可以对相关事务做出出神入化的“眨眼判断”,而不是靠什么“灵感”或直觉。一个有知识体系的专家,一眼就能看出来说明方向重要,什么不重要。

  要想做到这点,一个最基本的功夫就是知道这个领域都有谁,他们现在在做什么。首先多看论文,其次要去参加各种会议,将文章按作者的名字添加标签。

  只有你把他们全部拆开,撕碎,再重新组合成你自己的东西,他们才真正地属于你。

  怎么做笔记?(或者是怎么强力研读书)

  前面也提到过,作者是在《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这套方法。

  亮点①:书读两遍。第一遍是为了陷进去,第二遍是为了跳出来。这里两遍的前提是好书,读一遍就觉得不怎么样的书就没有必要读第二遍。第一遍主正常通读,第二遍则是重点读思想脉络,对于例子就可以跳过,而且是读一章就记录一章的笔记,直至读完。这个读书的方法和我的方法略微不同,我是读完后总体做笔记,而且总是做一遍的笔记就可以了。做笔记到什么程度?最好是可以取代原书的程度,因为笔记的目的是便于我们回顾全书。

  亮点②:强力笔记四涵盖:

  a、清晰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

  c、有大量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d、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者文章的联系

  其实我们我们发现和《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四个问题是一一对应的。

  亮点③:大量阅读的意外收获。

  a、有时会无意间解答你一直困惑的问题

  、感受人类知识的进步,便于写论文哦!你会发现同有个主题,在不同的时期人们的观点不同,同一时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当你了解了双发,甚至发现他们都不对的时候,你就可以表达出你的观点。

  c、读书是除了实践外迅速积累见识最好的办法。

  三、霍金的答案

  关于知识和科学的一些观点:

  1)能把知识活学活用才是真本事

  2)科学知识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知识,有个很酷的性质:只要学会一般的原理,就能解决无穷无尽表面看起来千奇百怪的问题

  3)破解世界的两大办法:

  ①从已知推未知,对于现在很多复杂问题,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②动手,实际地流汗

  4)相关关系只是科研的初级阶段,有相关未必是因果关系(SQ研究让我们自己深刻地理解了这一点)

  5)科学的目标是什么

  相关性思维和因果思维只是思维方式的转变,科研的真正关键是发现机制。而且一个机制被提出后,每一步必须可以验证,到了这一步才能算是超越了集邮的阶段,也只有到了这个程度,才谈得上把各种机制综合起来去预测未来。每一小步即使不完美,也可以作为成果体现出来。

  《万万没想到》读后感(五):干了这碗科学的鸡汤

  全书分三个部分——反常识思维、成功学的解药和霍金的答案。在我看来,这三部分分别是——用逻辑和数理的思维来认知世界,可操作的成功学以及大众认知的方法论。

  第三部分的方法论,我个人不太感兴趣。作者写的也不是很有趣味,按下不表。

  因为所学专业(统计)和所事工作的关系,对第一部分的内容比较熟悉,塔勒布、卡曼尼等前辈的著作就在眼前,看这部分属于温故知新。贵国人民一直以来长于感性思维,弱于形式逻辑(本书这一部分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进化论上的阐述),无论讨论什么问题最后都走向了“水平不够,情怀来凑”的终点,在当下互联网环境如此喧闹的今天,多读读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在眼花缭乱的信息的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自己陷入“大佬动动情怀,我就跑去买单”的屌丝境遇。

  第二部分内容比较有意思,成功学的书满山满谷,人脉、品格、意志等等等等,所有这些都很好都很对,可从来不曾见到任何一本成功学,有理有据的告诉你到底该怎么执行,告诉你该去怎么读书该去怎么训练该去怎样取得成绩,而不是靠着意淫“功夫在诗外”来提高专业技能。

  我也依照这部分的教导,短时间内读了两遍本书,并做了读书笔记,结果就是我把本书的评分从四星半降到了三星半——尽管如此,这本书依然值得推荐。

  无论是理性的世界观,还是可操作的成功学,也都是一碗鸡汤。幸好我们正处在这个满腔热情无处挥洒急于献给情怀的年代,多读读鸡汤总不会是坏事。

  早喝晚喝,鸡汤总是要喝。那何不喝一碗科学的鸡汤?

  《万万没想到》读后感(六):读后记录

  反常识思维:

  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章节

  1.反常识思维:人文思维——道德,做各种选择的首要标准;

  理工科思维——tradeoff

  2.关于争辩与说服:人做判断时的两种机制(1)科学家机制,先有证

  据再下结论,(2)律师机制,先有结论再去找证据。

  人们习惯接受那些已有观念的证据。

  确认偏误:如果已经开始相信一个东西,就会主动去寻找能够增

  强这种信息的信息,乃至不顾事实。(星座测试)

  回音室效应:只接受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只跟自己志同道合的

  人交流。

  3.损失厌恶:总喜欢获得而害怕失去。

  大脑特定区域——杏仁核——兴奋会产生负面情绪。

  人们对负面情绪的重视程度要超过正面感情。

  恐惧来自人的自我保护本能,冒险来自人的求偶本能。人一出生

  就有自我保护本能,而求偶本能是在长大后才有的。进化使大脑

  中恐惧的优先级高于浪漫

  4.阴谋论:相信阴谋论很可能是人的一个思维本能。人总是希望能给

  复杂而混乱的世界找个简单的解释,这个解释就是某种强大的力

  量,怀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控制一切。

  这种思维方式不承认巧合,不承认有些事情是自然发生的,认为

  一切的背后都有联系、有目的。

  合理性和可能性:增加细节可以增加合理性,但是会减少可能性

  成功学

  1.关于励志:自控——意志力——葡萄糖

  做选择、冒险会消耗意志力

  好习惯、自我监视可以减少意志力的消耗

  2.刻意练习:——只在学习区学习(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分小块重复练习(掌握套路,神经元经常被一起激

  发,最终它们会连在一起)

  ——随时反馈

  ——高度集中

  3.最高级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

  4.用强力研读书:读书笔记 四个方面

  (1)清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2)带走书中所有亮点

  (3)大量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4)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

  5.创新使落后者的特权:日本汽车利用彼得德鲁克的管理方法赶超美

  国GM;中国的高铁、磁悬浮列车

  6.夺魁者本色:

  (1)竞争激素

  睾酮,让人在竞争中更敢于冒险,更乐意投入比赛,在比赛中

  更无私,更关心队友,更多的诉诸于理性认知而不是感情冲动

  女性基础睾酮水平是男性的七分之一。

  胎儿在子宫中发育的同时受到睾酮和雌性激素的影响,也影响

  手指,睾酮水平相对雌性激素越高,无名指相对与食指越长。

  (2)COMT基因

  COMT基因负责在大脑的前额皮质中清除多巴胺;决定一个人

  喜不喜欢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睾酮水平,而决定一个人面对

  竞争压力的状态,是COMT基金。

  7.打游戏的三个境界: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很平

  庸无聊,而在游戏中却可以呼风唤雨、横扫千军。

  好玩、追求成就感、体育和科学的境界。

  霍金的答案(觉得不有趣,没有仔细看)

  《万万没想到》读后感(七):读书笔记

  art One 反常识思维

  1.煽情是文人的膝跳反应,对绝大多数观众来说,煽情是他们最能听得懂的语言。----地震灾情报道

  2.杀死一个人是悲剧,杀死一万个人是统计数字。----非洲儿童募捐对比实验

  理性思维解读:

  1.“具体世界”生活模式对大脑演化的影响,当我们需要做决定时,考虑的是具体的事、具体的人和他们具体的表情。--英国人类学家邓巴估计,我们至今能够维持紧密人际关系的人数上限只有150个;婴儿刚出生几天就能分辨不同的面部表情,六个月就能识别不同的人脸

  2.这种”具体思维“做各种选择的首要标准是道德,《乡土中国》提出,世代定居的传统中国社区本质是熟人社会,人们做事不是靠商业和法治,而是靠道德和礼制。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我们的首要技能不是数学计算能力,而是分辨善恶美丑。这就是文人思维的起源:针对每个特定动作的美学评价,文人把弘扬真善美和鞭挞假恶丑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3.”取舍思维“--trade off是理工科思维的起源,讨价还价一番后达成交易,这对文人来说是一个非常无语的情境,既不美也不丑,即不值得歌颂也不值得唾弃。斤斤计较地得到一个既谈不上实现了梦想也谈不上是悲剧的结果,完全不文艺,所以文人不研究这个。 做过利弊分析,理工科思维要求妥协,而文人总爱不管不顾,喜欢说不惜一切代价,喜欢看动不动就把全部筹码都押上去的剧情。【这里作者三言两语把文人描绘成喜欢撒泼打滚的小媳妇,主观思维和自我优越感太强,站在理工科思维高点上的文人思维】

  4.《思考,快与慢》把人脑思维系统称为"系统1"和"系统2",前者自动起作用,能迅速对事物给出一个很难被改变的第一印象--文人思维;而后者费力而缓慢,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进行复杂的计算--理工科思维。“系统1”在漫长的进化史中非常有用,一个不会算数,甚至不会清晰地逻辑推理的人只要知道谁对他好谁对他坏基本也能在草原上生活得不错。

  5.文人思维天生喜爱耸人听闻的消息,他们总希望自己的声音大到能够调动很多人感情乃至于按照他们说的”常识“采取行动的地步----一个美国人在过去五年内死于恐怖袭击的概率只有两千万分之一,而一年内死于闪电击中的概率则是一千万分之一,闪电比恐怖分子厉害二十倍。 有机农业综合起来比传统农业更破坏环境,2012年斯坦福大学研究指出有机食品甚至并不比普通食品更健康。

  1.《潜意识:控制你行为的意义》蒙洛迪诺说,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一种是”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了结论再去找证据。每个人都爱看能印证自己观念的东西。我们不但不爱看,而且还会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们已有观念的证据。

  2.赫芬顿邮报使用一个叫多变量测试的技术:在一篇文章刚贴出来的时候,读者打开网站看到的是随机显示的这篇文章的两个不同标题之一,网站会在五分钟内判断哪个标题获得的点击率更高,然后就统一使用这个标题。事实证明在读者的选择下最后胜出的标题都是耸人听闻型的。----媒体利用大众的文人思维,只是在肯定和迎合人们已有的观念从而获利而已。

  以上称之为”确认偏误“,如果你以及开始相信一个东西了,那么你就会主动寻找能够增强这种相信的信息,乃至不顾事实。一旦我们有了某种偏见,就无法改变主意了。----对于已经强烈支持共和党或民主党的学生来说,如果你给他们关于其支持的党的负面新闻,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会显示这些人大脑中负责逻辑推理的区域关闭了,而负责感情的区域却被激活了!换句话说,他会变得不讲理只讲情。

  如果是两个理性而真诚的真理追求者争论问题,争论的结果必然是这两人达成一致。换句话说如果争论不欢而散,那么其中必然有一方是虚伪的。但我们的大脑本来就是个争论设备,这也许是因为进化总是奖励那些能说服别人的人,而不是那些能发现真理的人。

  负面偏见--人们对负面感情的重视程度总是超过正面感情。(negativity bias)恐惧来自人的自我保护本能,冒险来自人的求偶本能,人一出生就有自我保护本能,而求偶本能则是在长大后才有的。进化使我们大脑中恐惧的优先级高于浪漫,也许这就是负面偏见存在的原因。

  概率论的五个基本思想:

  1.随机。有些事情是无缘无故发生的。

  2.误差

  3.赌徒谬误。【即使不科学,我们还是需要一点赌徒谬误的精神来安慰自己,以此等待苦尽甘来的】

  4.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人脑很擅长理解规律,但很不擅长理解随机性。

  5.小数定律。如果数据少,随机现象可以看上去很不随机,甚至非常整齐,感觉就好像真有规律一样。但随机分布不等于均匀分布。

  相信阴谋论很可能是人的一个思维本能。人们总是希望能给复杂而混乱的世界找个简单的解释,这个解释就是有某个强大的力量,怀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在控制一切。科学的标志,是对世界的运行给出一套纯机械的机制。风怎么吹,石头怎么落下来,并不是它有什么目的,背后有什么精神力量,而是物理定律决定了它就会这么做。中国之所以没有自然科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传统认为天道是有目的的。

  核电站的争论:假设全世界的核电站每十年就会发生一次切尔诺贝利水平的大事故,导致4000人死于癌症,那么每年因为核电站而死于癌症的人将是400人。我们有权为了取得能源而牺牲这400个人吗?事实是我们中的所有人早就做了答案,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以十万计,却从来没有人提议禁止一切汽车。更重要的是,我国每年有数以千计的矿工死于矿难,更不用说因为烧煤产生的污染导致的各类病症的增多,这就是中国目前发电的绝对主力:火力发电。跟火电相比,核电就好像民主制度一样,虽然也不是个好的发电方式,却是”最不坏“的方式。【感触很大,这也是对人性的探索,世间万物大多不是非黑即白,非甲即乙的,我们在责难他人的时候,也要理性的反思自己,包裹着愚蠢的伪善是最可怕的】

  art Two 成功学的解药

  中国市场的励志书特别喜欢谈”人脉“,在中国,社会关系就是第一生产力。日本的励志类畅销书比较强调”品格“,似乎跟武士道精神一脉相承。美国最爱谈的则是”积极正面的思维“,特别重视自尊和自信。

  研究者普遍认为,排除智力因素,不管你心中的成功是个人成就、家庭幸福还是人际关系,最能决定成功的只有自控。自控需要意志力,实验表明,意志力其实是一种生理机能,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你用在这里就没法用在那里。 人的意志力来自血液中的葡萄糖。 做选择会消耗意志力----商家利用”决策疲劳“,聪明的销售总是让你刚来的时候先对一些花钱少的配置进行选择,等你连续决策到选累了以后他再向你介绍价格贵或者根本没用的选项,而这时候,你的意志力已经没法对抗他的推荐了。

  刻意练习:

  1.只在”学习区“练习。 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你的舒适区已经给你带来了多大的荣誉,留在这个舒适区就有多大的诱惑。脱离舒适区,需要强大的意志力,甚至是一种修炼。

  2.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3.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4.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教育的目的本来应该是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

  寻找适合自己兴趣的环境,把自己的基因发扬光大,这是进化论告诉我们的人生意义。

  思维密集度与牛人的反击:思维密集度=准备这个读物所需要的总时间/阅读这个读物需要的时间

  廉价必然导致低俗流行--如果低品质苹果和高品质苹果同时涨价,那么人们将更乐意买高品质苹果。在通信和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出门看一场戏剧往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金钱,所以要看就要看经典的。在中国发明纸张之前,竹简是昂贵而费力的信息载体,所以那时候的书本本都是经典。如果获得信息很容易,我们就会倾向于短小轻快的内容。另外,很多时候一个工作的乐趣集中在开始和结束,而不在漫长的中间过程,我们喜欢不断地开始和结束。相对于一本600页的书,我们可能更想读两本300页的书。我们在网上追求能够立即满足的小刺激。

  创新是落后者的特权。领先者要学习落后者----比如一家预测股票走势的公司前十个月的准确率排在第一,为了保证年底的时候还在第一,这时候应该直接抄袭排名第二公司的预测。领先者的最大能力是把那些已经被别人证明是好东西的技术迅速普及化和产业化。

  夺魁者本色--竞争激素睾酮,睾酮水平相对雌激素水平越高,人的无名指相对食指就越长。

  战士与颤士--COMT基因。COMT基因负责在大脑中清除多巴胺酶的编码,这个基因有2种类型:一种产生快酶,能够快速清除多巴胺;另一种则产生慢酶。如果人的COMT酶是快酶,那么面对压力的时候就容易保持一颗平常心,反之则容易惊慌失措。亚洲国家的颤士大约只有8%。总而言之,战士在战时表现超过颤士,颤士在平时表现超过战士。

  art Three 霍金的答案

  试想要是不管谁提个什么问题,你都明确知道尽管你不能解答,维基百科上却总有现成的答案,这样没有悬念的世界岂不是毫无乐趣可言。我们仍然幸运地生活在剥个鸡蛋都能写篇论文的时代,这个世界仍然在等待着被破解。

  物理定律必须处处管用,以至于上帝就算存在也无事可做;而一个好的物理理论必须不但能解释已知的现象,还能对未知的现象作出预言--这就是物理学的两个逻辑。

  用统计实验检验灵魂转世假说【理工男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这里有种莫名的反差萌】、关于转世的流行病学研究【作者说任何问题唯一正确的判断办法仍然是科学方法,但我认为还是要怀着对这个存在太多未知的世界的敬畏,无知某些时候是好事,只是不要将无知变为愚蠢和恐惧】

  喝一口与喝一瓶的心理学----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之争,可口可乐公司曾经做过实验,在不公布品牌的情况下把这两种可乐倒在小杯里,找受试者品尝,结果大多数人认为百事可乐更好喝,可口可乐决定改良配方,使得味道更像百事可乐,结果是惨遭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实验室里喝一口与拿回家去喝一瓶感觉是两码事。目前大多数的心理学,是“喝一口的心理学”,而不是“喝一瓶的心理学”。

  医学研究能当真吗?【诚然,学会利用辩证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大多数还达不到有能力和机会反驳权威的地步,随波逐流虽然不是一个好的方式,但其实是最不坏的生活方式。不要落入为了反权威而反权威的误区】

  《万万没想到》读后感(八):懂不懂道理,都要过一生

  书名叫做“万万没想到”,和某部网络热播剧相同,加上这句话本身的含义,勾起了很多读者的好奇心,当然也包括我。书是作者博客的合集,整体上没有很强的逻辑性,每篇都是一个独立的观点,非常适合离散时间阅读。虽然不能做到每篇都让我“万万没想到”,但是还是有很多有意思的章节,让我长知识,懂道理。

  有趣的章节例如“桥段会毁了你生活”,讲的是我们在电影电视里看到的桥段,基本都是被重复过无数次的,而且还有人做了一个网站,专门分析各种电影剧情,总结桥段。在熟悉各种桥段人的眼里,已经没有剧情的乐趣可言了。还有“思维密集度与牛人的反击”,讲的是你看一篇文章,作者思考成书的时间越长,这个作品的思维密集度越高,你的收获也越大,文中还讲这个理论形成了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高大上了一把。咋看起来觉得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其实仔细一想,这不废话吗,你看个《史记》和《小兵日记》,收获能一样吗。作者花的心思多,读者的收获也越多,仅此而已。

  读完后我也有思考,也有收获。

  书中讲到成功最重要的品质在于意志力。意志力简单来说就是该干什么的时候要去干什么——该吃饭吃饭,该学习学习,该睡觉睡觉。道理很简单,做起来很难。首先难得是控制住自己不受偷懒放松的诱惑,不和自己妥协,这点通过锻炼应该能做到。

  更难的是,你要知道你该干什么。该学习就要去学习,我能做到,可是学习什么,怎么学习,我靠意志力没有办法做到。懂要靠意志力,自己也锻炼了意志力,却没有办法过的更好。

  书中还讲到,要去冒险,冒险最终的收益要大于保守。这个我了解了,可是什么是冒险?我至今没有办法准确理解这个定理。我上班的时候要冒险?没有什么险能给我冒啊!和风险投资有关的算是冒险,我决定去试试,看看有什么结果。

  这本书对我来说算是鸡肋,一种浅层次的科学性读物。也是有一定科学的依据,但是却没有学术性的严谨。

  这本书告诉了我一些道理,不过懂不懂这些道理,我都可能会混沌过完这一生。

  《万万没想到》读后感(九):对我来说最有用的两点

  万万没想到

  一、 意志力-最重要的品质

  1. 会被消耗

  a. 做选择会消耗——连续选择 消耗顾客意志力 销售技巧。

  . 冒险会消耗

  c. 美女降低男人的意志力

  2. 如何提高

  a. 人的意志力能量来自血液中的葡萄糖

  . 养成好习惯 减少消耗

  c. 锻炼来提高-常立志——做小事情锻炼 就可以做大事情

  d. 自我监控 比如记录时间 time-event log

  二、 刻意练习

  1. 训练有方法——刻意练习 对症下药 大量重复训练+高度针对性

  a. 学习区——挑战新的东西 不然只是熟悉和麻木

  . 训练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 重复练习——掌握套路 将知识模块化 形成快捷方式 而不是每次都自己推导(善于利用前任的经验 记住 能用! 要练习 才能转化成自己的) 长期记忆存储技能——要重复才能变成长期记忆。套路。——高手的大脑与人有本质的区别。练习是对人体最好的改造。

  基本功 加练

  重复重复再重复-过度学习——比如练习说话。 高难度事情重复化

  高度针对性——功夫就在功夫上 实战出发 有明确的每次训练完成的目标。(健身也是如此)。比如科研,就要写文章,发文章。

  c. 随时有有效反馈-人通常高估自己 观察者角度看你会很不一样 要重视!反馈者不一定比你水平高,最重要的是不是你,能从你看不到的角度看你。学徒制是最好的,可以快速反馈。

  好的教育 学生可以做到自己调研相关知识,独立或者和人合作完成项目,实习用上知识,写论文。比如,已发表论文为目的,就是真正的科研了,很实战。

  d. 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环境 不受打扰 单独学习——有效时间的多少,决定水平高低。睡眠也要多。想学知识,教科书或者专业著作,反复读,整理笔记,习题。(如我大学学习英语,参加很多考试,以考促学)

  《万万没想到》读后感(十):调整阅读目的才是最重要的。

  我把这种书定义为可启发性书籍。(类似的还有学习之道,如何学习,好好学习,暗时间等等)这种类型的书在内容上往往能提出一些比较新颖的思维方式(当然这些内容也是炒冷饭的居多),从而启发读者去思考自己原来的思维模式是否有问题,是否需要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

  这也是此类书的最大价值。

  记得知乎上有人讨论万维钢、采铜这类人是不是新的成功学。

  所谓成功学是一种类似鸡汤式的文章类型(如马云自传,李嘉诚自传,我多半讲这类书当故事书看,),强调感性而没有客观事实分析。显然,从这点来看万维钢之类的人是要远胜于他们的。

  其实,更重要的在于我们在看这类书的时候在心理就有一个假定,这个书的内容是可操作的,是可以带来即时性的改变的,可是当这种假定没有发生时,我们就会倾向于认为这个书是骗人的。可是书本本身并没有告诉读者他是可以给你带来即时性的改变,所以,当我们去阅读这种书的时候,最重要的,还是调整阅读目的,把他当做启发性的书籍来看,而不是方法论的书籍来看。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他们所谈论的内容都是有源头的,他们不过是以自身的例子加以整合罢了。根据二八定律,世界上的规律也就那么一点而已,不可能有无限多的规律,把握源头永远比把握枝干重要。

  无是万物之母,有是万物之始。掌握了道,才能生一二三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