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前车之鉴》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前车之鉴》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22 21:0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前车之鉴》读后感精选10篇

  《前车之鉴》是一本由慕景强著作,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014-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前车之鉴》读后感(一):听说今年的挡风被又改进了款式

  读到这本书的人可能并不是骑友:不是瞪着山地完成进藏壮行的人,不是从一个城市骑至另一城市的人,也不是一个踩着美利达捷安特种种的年轻人。《前车之鉴》从作者营造的氛围中走出来,传递到的只是一个骑着菜车上班的人。他心怀种种,面部不露一丝迹象,逐日围绕两街两路构成密闭循环

  像一辆没有码表的自行车一样深一脚浅一脚踩下去,这一脚踩下去只是为了另一只脚上来,交替用力,从小学毕业开始骑自行车骑了多年,种种菜车,或大或小,或男或坤,或轻或重,一言以蔽之:一个鸟样。那些年我一直觉得,骑车人的那副尊容只在自己心中高大上,在旁人看来往往猥琐的很,被风吹着头发高高扬起,一律朝后,面部尘土覆盖。我记得上学路上,一路看过的各种骑摩托车、开着三轮车长途运菜人的脸。他们用脸劈开空气。这些被风吹红表情紧张扭曲的脸,如同飞机的空速管。多年之后,即便他们长途之后永远地回到家中,坐在热闹酒桌上,睡在温暖被窝里,仍旧会保持着风一样的表情。那表情就这样永远地停在了这里,仿佛有一种我们感觉不到的风还在持续吹着他们,或者说那种风的感觉已经深入了表情的记忆里。

  这不是一段愉快的记忆,这是一种运动损伤,伴随着表情的猥琐、环境艰苦生活方式粗糙。我永远同情那些用脸劈开空气前行的人,包括现在我上下班的路上,我骑着电瓶车看到穿着各色挡风被的人在霾中穿行,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同样的两轮交通工具,我们骑出了不同风姿,与环法自行车赛相比,与骑车进藏的人相比,与退休后菜车买菜的老干部相比。我们特色的生活是发明挡风被、暖吧、雨披,用尽可能廉价的方式抵御风寒,前几天,听说今年的电瓶车挡风被又改进了款式,我觉得这简直是一种嘲讽,我们的脸仍旧担负着空速管的功能,我们仍旧做着劈风斩的工作,而且是无可奈何地只能这样做。

  看到《前车之鉴》的第一部分,就读到了用脸刹车的案例,几年前我用脸刹过一次车,幸好我带着头盔,所以毫发无损。一个月前又发生一次,但这次没戴头盔,我幸好又及时把脸高高擎起,用手和小腿减慢了车速——我的小腿蹭破了皮。原因是最简单错误单纯使用前刹。我摔倒后爬起来,百感交集,我为什么摔在地上?倒霉愚蠢?自我怜悯?但我只能对自己说,尽量避免一种生活方式带给你的损伤吧,不要让你晚上睡眠时仍旧内心不安。(玟涛,2014年10月24日)

  《前车之鉴》读后感(二):完全骑行手册

  虽然没有专业骑行过,但却一直对此心中向往

  说向往也是有原因的,说来自己也有三年的车龄了。在家乡的小城里,学校距离家不远也不近,每天骑自行车刚刚好,所以不论冬夏雨雪,我都照骑不误,夏天炎热阳光下,秋风秋雨寒冷中,冬天光滑雪地上,都留下了我的两行车辙印,或许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开始爱上了骑着自行车的自由自在

  直到现在换到更大的城市,每天面对车来攘往,却无比想念以前骑在自行车上“飞翔”的时光,也从来没有放弃过想买自行车然后骑行的想法,却一直无从实现,在我的观念中,一直以为骑上自行车向前就没有任何问题了,看到这本书我才发现之前的想法是多么浅薄无知

  这本书从刮擦伤、外伤、内伤以及营养角度选取了共计54个骑友的真实实例,并且综合医生、营养师、律师教练等专业人士针对各个实例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分析,并配有图片,讲解的生动中肯,抛除掉骑行这项运动,很多急救、外伤处理知识也很适合于其他的户外运动。让我们一干很少接触或者从没接触过骑行的人对骑行有了更加真实、全面的接触。这些事例从轻擦伤到伤重不治不等,因为其真实性而具有更震撼效果,这些真实的事例是比任何道理都更深入人心的吧,之前的我还是将骑行想象的太过于美好简单,骑行作为一种运动方式,也有其独特装备、特定的运动规则,骑行运动的高强度、快速移动性、骑行的环境的多样性也导致一定的危险性,而骑行作为一种群体性运动,也对于每个成员的互助协助有很高的要求。如果没有了解到以上各个方面的问题就贸然出行,还是存在很多安全隐患的。

  一直以来做为一个向往骑行的人,都会愿意关注这方面的知识,而又懒得去论坛网络搜寻阅读,而这本书就为读者节省了以上步骤,第二部分的健康行为我们介绍了骑行需要做的准备以及骑行技巧,这些基础的知识平时很难集中在一起,而且又是由富有实践经验的人士做出的讲解,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学习到了很多实际中可以应用的知识。相对于稍显有点松散的排版,这本书其实是一本诚意之作,不论从专家人员的选取,事例的选摘,一个个实用的小贴士的写作,甚至是封面及插页的木刻版画,都是作者精心选取的结果同时,作者作为一个骑行爱好者,也充满了对于骑行运动以及骑友深深的爱。看完这本书,我想不仅热爱骑行的人会更加做好准备、坚定信心,还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项有魅力而又具刺激性的运动中来。

  《前车之鉴》读后感(三):亲爱的,先别着急上路,我有话对你说

  骑行,在这个时代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是个有情结事儿,也是去探索生活的一种方式,它不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我们的理想在骑行的过程中可以变得更为清晰或者更加强有力。所以,在生活中我们的迷茫或者消沉需要找到一个出口释放解决的时候,我们不害怕选择一种流汗流泪的方式,甚至是背负着更大的沉重,想要去寻回激情,想要在回归日常生活的时候做一个让自己喜欢的自己。在与很多骑行的人聊天之后,我得出了这样总结

  自己身边的同学朋友有热爱骑行的,而且去西藏旅行的时候,也亲眼见证了很多骑行队伍勇气毅力信念我喜欢看到他们裹着头巾在烈日下、泥泞里、坎坷中用力前行,甚至是在缺氧的高原环境之下,也不屈服,勇敢挑战自我。只是,他们让人心疼,特别是看到受伤的骑友,他们以为只要咬紧牙关奋勇直前就行了。但是如果提前多做些准备工作,而不是仅凭借一颗赤烈无畏的心,科学地骑行,可以避免多少不必要伤害呀!

  《前车之鉴》是骑行前辈们用血和泪留下来的宝贵经验,亲爱的,请先别着急上路,一定要先看看这么多人给你的忠告建议爱护自己是爱他人的最好方式,希望你能认真地读完它,记住那些发自肺腑的忠告,这不仅是你上路的护身护,也是让我们心安慰藉

  祝骑行顺利,日子美好。

  《前车之鉴》读后感(四):在骑行的路上后顾无忧

  说在前面的话:

  你一骑绝尘,或许就真的“一路向西”了。多点儿骑行知识,不丢骑行勇气,如此,在路上你也就所向匹敌了。

  在骑行的路上后顾无忧

  ——评《前车之鉴》

  文|杜子腾

  书有百样儿千样儿,身体力行之书却是其中最容易上手,最利于传播的经世致用的好书。就像我仰望星空,身旁就有一本有关星座书籍;我俯视大地,手中就捧着一本描述山川河流的书籍;我眺望远方,眼前就竖着一本教你远行的书籍。这样的书,开门见山的告诉你需要的知识,让你快速的吸收消化。

  很久以来我就想要开始骑行生涯,可是一直苦于没有伙伴,没有经验,没有技巧的“三无”状态。理想想要实现,却完全不知该如何下手,就这样在岁月里残尽。却不曾想,不久前恰好关注了一位即将结婚男子,他为了送未来妻子一份特殊礼物,在滇藏线上完成了三十多天的骑行。一个毫无骑行经验的人就那样上路了,竟然也完成了骑行。这再次激发了我内心想要远行的冲动,而这本《前车之鉴》却像是老天恩赐,刚刚好出现在我面前,给予了我一直以来都需要的帮助。

  不过以健康骑行为主题的本书一开始还是给了我一个下马威。从简单的擦伤到伤筋动骨,再到内伤以及行车保健都让我一下子从远行的美好中惊醒。原来远行最大的敌人就是受伤,最大的技能也是避免受伤以及受伤之后的应对。在路上,注定就是对身心的综合考验,流汗流血这都是并经之路,算是菜鸟入门要交的学费。看着网友提供的真实案例中各种“脸刹”、“肩刹”、被蜂蜇、被狗咬的经历,我深深地明白了骑行过程的艰难和骑行完成后的巨大成就感。当然,最深刻的还是书中针对各种状况给出的专家意见,毕竟在路上你就得对自己负责。行车安全,医护知识,驾驶技巧等等自己都得心知肚明了然于胸。安全的骑行这是一个骑行者最起码的要求,也是一个成熟骑行者的最好表现。如果没有专业的指导,自己又不是特别注意,这样的骑行完全就是不负责任放肆,很容易出现问题。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案例真实,情景典型,而且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剖析到位,正确建议简洁及时,医护知识详细清楚。我想这完全可以作为一本骑行者出行前准备的参考,骑行中急救的锦囊,旅途完结后绝佳的总结材料曾经以为骑行就是跨上车子到处溜达的我总算是被好好的教育了一番。经本书的锤炼,我对骑行多了一份安全意识和技巧先知,这宜多不宜少,宜早不宜迟。

  作为菜鸟的我,其实最最钟情的还是本书最后一章的内容,毕竟每个骑行者最耀眼的还是你的骑行技能。团队骑行如何编队?编队骑行如何用手势交流?不同天气,不同路况如何应对?冲坡,爬行,U型转弯如何控制?或许这些知识对于老手来说比较基础,但是对于像我这样的新手来说却是十分有料。有了这些知识做基础,不愁路上遇见难题了!

  骑行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挑战自我,回归不息的运动;骑行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冲破常规,进行不知疲惫的远行。当然,我们不打无准备之仗,翻遍全书,学得骑行的知识,让我们在骑行的路上后顾无忧!

  《前车之鉴》读后感(五):骑友必读《前车之鉴》

  骑友必读《前车之鉴》

  我也喜欢骑自行车,不过不专业,只是骑菜车。当然也不仅仅只是上下班,去买菜,也骑过十几二十几公里,但是没骑过长途。还是车子不行,太菜了,骑不出速度。骑长途,必须要好车子。

  当然仅仅有个好车并不困难,还要有骑行的经验。经验哪里来,一个是自己去尝试体验,去犯错误,还有就是看看书,问问前辈,向前辈学习经验。

  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可真都是前车之鉴,都是血的教训啊。书采用的是案例的方式,每个案例都是由网友们提供的,还配上照片,当然照片并不是献血淋漓的,都是骑行的照片,有的是地形的照片。

  骑车很多年,也摔过几次,最重的一次,那是一个从公路下来通往乡间小路弯路,和一个下坡,下坡只有半米高,弯路也只是一个九十度的小弯,根本没放心上,速度也不快,不过也不慢,可是没想到一转弯骑到了一个石头上,一下子就摔了下去,用书中的话讲是手刹,还好不是脸刹。呵呵,起来,继续骑回家,身上好几处伤,还好没大事。也有教训了,那就是别小看乡村土路,遇到转弯一定要减速。剩下的就都是冰雪路面了,在冰雪路上摔倒很正常,速度不快,摔倒之前都有准备,穿的衣服也多,所以没什么事,而且都很难说是摔倒,都是有准备的自己倒下去。没办法东北的冬天,马路上都是一条一条的车辙,被雪一覆盖,你根本看不出来,冬天最好还是不要骑车上路了。

  书里面的经验真的很宝贵,从外伤到内伤,从刮刮碰碰到猝死,真是什么都有,还有吃喝拉撒睡的问题,还有找医院,买保险,没骑行过长途,总以为骑自行车有什么啊,以前还总奇怪为什么骑友车架上还挂两个大包,有必要吗?看完书就懂了,骑行长途和在家骑车差别太大了。会遇到的问题太多,出门不难,但是安全第一,如果不留心,没经验,贸然就去骑行318,没事当然都好,万一出问题,出事的往往都是准备不充分,没有太多经验的菜鸟。

  所以想要做骑友,想要骑车长途旅行,那么这本书真是应该好好看看。

  《前车之鉴》读后感(六):通过正确的锻炼方法才能得到预期效果

  《前车之鉴》是有关骑车问题的汇总,以病例的形式写成,先是内容描述,之后是医生分析与建议,全书分成医生篇(刮伤、骨伤、内伤)、教练篇(明显是业余爱好式的)。

  骑车谁不会啊?是的,也许大多数人都会,但是把骑车当成锻炼之后,就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如此才能提到预期的效果。最近1年我都在跑步,这方面有些心得可以分享。有个前同事因为比较胖,想让自己痩下来被大家认可——这个没问题,他想偷偷练——为了有惊喜效果,这个问题很大了,于是私下买了台跑步机,每天在家跑(要知道室外有很多可以跑步的地方),三个月过去了,结果出来了——半月板损伤,蹲不下去了,也不能长期走跑,当然人也没痩。究其原因是跑步方法有问题,提膝不正,导致压力不能正确传导,最后悲剧了。

  另一个案例是老婆的前同事,练跑马拉松,半年膝盖损伤做了手术,手术之后还坚持跑。我估计他不改正跑步姿势,还是要继续做手术。对健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不会受伤,这个很重要。

  本书讲的是有关正确骑车锻炼的事。骑不好有脸刹、肩刹、手刹,就是相应部位着地,效果很血腥,建议不要试。书里介绍了正确的,不出事故应注意的问题等。

  我来简单总结下书中有关骑车的核心。

  装备到位:头盔、护手、防晒眼镜,比较好的车,以上种种都不能少。关键时刻能看出装备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远程骑行时。

  正确的强度:本次比上一次多10%左右,不能太多,多了对自己的身体不好,男的影响前列腺啥的(具体您自己看书吧)。

  正确的姿势:保持正确的骑行姿势和速度。

  骑行团队:最好能融入一个团队,大家相互鼓励。(虽然这条我不太同意)

  加入骑行团队最好先签个免责声明,书里举个例子,一哥们第一次组团出行就因为执行不太行,把自己整成重伤。其家人把活动组织告上了法庭。这人的第一次组团骑行变成了最后一次……

  总之,健身需要有正确的观念,而不止是热情。没有前正确的观念,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热情也不会长久,真的长久了多半是给自己整一身伤,完全没必要。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都希望自己活得长久一些。跑步、骑车、健身房都是达到目的手段,放松的心理状态、正确的锻炼方法都是健康的基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