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林徽因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林徽因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5 11:02: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林徽因的读后感10篇

  《林徽因》是一本由江晓英著作,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2.00,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林徽因》读后感(一):墨香花开

  此书对于读者来说是一本心灵开花的书,它会带你走进花的灵魂。你曾经为生活而苦涩,你曾经为爱情而迷茫,或许你把心放进去,寂寂的品读一次,你便懂了原来生命是如此的璀璨。我们一直在前行,等着生命的彼岸。

  而对于众多作者来说,便是一本精华。我们从书中可以学到诗歌或者词的写法和一些韵律。它倾注了很多外来知识,让我们眼界开阔。也可以从中挖去一些深邃的词或者句子探讨,如一杯浓浓的香茶,醉入我们心扉。

  文字奔泻在笔尖上,让读者领受到了一股力量正在朝着他的心灵飞来。一种苍茫大的意境,艺术是极高境界,婉约之中又带着缕缕的芬芳。

  《林徽因》读后感(二):我喜欢林徽因!

  作者的文笔很有韵味,视角独特,选材都是我喜欢的,而且又有与众不同的感觉!我看见一个名义勇的老师的书评,大家欣赏哦!

  【作者:义勇】一部真实而又文釆照人的人物传记 评《民国最美的女神——林徽因》

  《民国最美的女神——林徽因》是风起中文网优秀美女作家江晓英精心创作的一部人物传记,记述了集女诗人、学者、艺术家、建筑师于一身的林徽因成长、学习、工作、情感、成就等方面的真实故事。呈现给读者一位美丽绝伦、才华横溢、聪明绝顶、气质若兰的真实的林徽因。充分展现了一个知识女性对生命的敬重,对事业的坚持,对爱好的执着,对生活的觉醒的民国时代的一位优秀女性。作者江晓英尊崇其为 “民国最美的女神”,可谓是准确,深刻,恰如其分。

  传记就是记录名人事迹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传记的写法一般是介绍人物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及老年的成长经历(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并加入作者在记叙其成长经历的同时作者自己的一些感受和议论。

  人物传记可以统归于历史题材作品范围,对这类历史题材作品,作者不可以回避而且又要必须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是:关于历史真实性和史书文采的矛盾。任何一个史学工作者,对于真相的追逐是永远执着的。但是如果历史题材作品写的单调枯燥,却很难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起不到应有的社会影响。这牵涉到作者的历史见识,对史学作用的理解,对史书形式和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也就是要**好历史真实与文釆照人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真实”和“好读”之间取得一个有机的共赢。这与作者的个人素养和学术造诣有关,与作者的文学修养和驾驭文字的写作能力有关。

  《民国最美的女神——林徽因》一出版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受到了读者普通的欢迎,也引发了不少优秀而又深刻的评论。可以说,作者江晓英很好的解决了历史真实性和史书文采的矛盾,获得了“真实”和“好读”之间的共赢。而这正是这部作品最为显著的一个艺术特征,也是这部作品艺术感染力强的充分体现。这是十分令人欣喜和赞叹的。

  作者江晓英之所以能写出这部如此真实,如此好看,耐读的人物传记,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

  一是有意识的优选史实材料。也就是选择能强化人物性格、较为新鲜、出其不意的材料。

  林徽因受父亲睿智博学,爱好文字的影响,使她成为优秀的诗人,在求学过程中经历磨难,使她形成了坚韧执着的个性。

  在她的感情纠葛中,丈夫梁思成的忠诚豁达,反衬了林徽因的美和真。夫妻坦诚相待,相敬如宾,受人尊敬。徐志摩与林徽因因诗歌结缘,相惜相敬,透露的又何尝不是一种真诚。一生“择林而居”的金岳霖叹惜相见恨晚,谁又能不赞叹林徽因的魅力竟然如此动人。

  对这些史实材料,作者江晓英没有“为贤者讳”,而是实事求是,客观描述,既尊重了历史真实,又形象,生动的描绘了一位真实的林徽因。

  直接引用相关史实材料,既保证了作品的真实性,又避免了会引发的岐议。对有不同议论的史实材料,客观的记录,让读者自己去评判,传记人物也就更显得真实可信。作者江晓英对史实材料的造取和记述,体现了她对创作的认真,严谨的态度,使得这部人物传记在读者中产生了共鸣,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二是注重了语言文字的精炼,准确,优美,充分展现了作品的艺术性。

  人物传记是记录历史,但又不能是用史学家记录历史的方式来记录。弱化的是史实材料的权威性,学术性,强化的是史实材料的文学性,可读性。这考验的是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体现的是作者的文学修养和文学底蕴。

  《民国最美的女神——林徽因》这部传记作品的语言风格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诗语和睿智哲理同在,语言的诗化,让读者阅读起来心情舒畅,不忍释卷,充分享受了诗化语言给人带来的美感。全篇作品多用经过艺术加工诗化的口语娓娓道来,给人以亲切感,消除了阅读疲劳感,读者就喜欢读,愿意看。这些诗化的口语语言不仅不干涩枯燥,更显得自然亲和。既非玩世不恭,亦非正襟危坐,对读者更具有吸引力。而且,这些诗化的口语语言蕴意,融哲理于语言文字中,更能引起读者思考,使其与作者共鸣共震,其艺术感染力更强,更盛。

  《民国最美的女神——林徽因》这部传记作品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就在于作者江晓英是一位文学涵养深,写作能力强的优秀作家。尊重史实,可见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光彩照人的文采,可见其深厚的写作功力。故而评之,赞之,学习之。

  《林徽因》读后感(三):文若其人,隽永清新。

  木槿姐姐的这本书,自然是要读,且得认真读。若是不嫌矫情,最好挑一个悠悠夜雨夜,配上一杯香茗,手捧这卷书,闲闲读来,细品文中味。

  姐姐的书,向来极好。

  “她让徐志摩痴狂,让金岳霖终身未娶,"逐林而居",却选择同梁思成在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考查研究中国古建筑。这样一个人女人,有人崇拜她,把她当做女神、偶像。但也有人认为她是缺乏幽娴品德的女人,她喜好与人辩论,精通文理,学贯中西。本书抽丝剥茧,给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的林徽因。

  ……本书以女性的心理与林徽因隔空对话,同气相连,心与心的碰撞,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引领我们走进一个真实的林徽因。从家族的精神抽丝剥茧,留学英、美的梦想启航;到情定终身,东北行的丰硕收获,病疼中引擎的文学创造;再到三段情缘的众说纷纭,友谊的缔结与延续。在这一段段华光剪影中,林徽因向我们走来,丰姿绰约,灼灼芳华,一步一个精彩。

  《林徽因》读后感(四):小书虫|君不见全部人生都让人潸然泪下

  文/尘桥

  最公正的领域——

  人类的精神世界,是世界上目前最公正的领域。无论哪个阶层,喜怒哀乐尽管对象不一样,但总有相似的地方,其本质,内在的地方是一样的。哭泣时刻留下的泪水成分相似,笑的时候脑袋里分泌的多巴胺也相似。林徽因出生于1904年,家族里得到启蒙。其困苦,在于家庭。儿子梁从诫这样描述“她爱父亲,却恨他对自己母亲的无情;她爱自己的母亲,却又恨着她不争气;”,她自己也曾去信给费慰梅“差不多希望我自己死掉或者根本没有降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那早年的争斗对我的伤害是如此持久,它的任何部分只要重现,我就只能沉溺在过去的不幸之中”所有人回顾历史难免会有中优越感,这种时代带来的优越感能够让人们心疼地看待前一个时代的佼佼者。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提及的时间使得罪恶都具有减罪之情状,甚至断头台也会被蒙上一层美感,更何况本就出色且正派的人物。因为普通人无法真正了解与你同时代优秀人物的品性甚至事迹,甚至会在八卦中左摇右摆,况且优秀与否与经历时间的检验也有干系,所以在历史中寻求一种寄托是保险且划算的做法。所以,好些人,爱着已逝的人。小时候对大人有一种天生的敬畏感,这种敬畏感幻灭在他们之间的相处中,后来对老师有一种敬畏感,这个敬畏感幻灭在师长们交谈中。我想不起是谁说的这句话“伟人也是吃喝拉撒睡”,在初见这句话时我还是颇为赞同的,后来就不一样了。这牵扯到另一个话题。

  最核心的竞争力——

  最强大的助力——

  家庭对一个人是重要但无法选择的。当一个人的父母可以拿出一些时间教育下一代的时候,另一些父母和孩童或许还被沉重的生活压垮在地上攀爬挪动。梁启超,父亲是士绅,在当地有有影响力。但经过梁启超之后,这个家族就步入了人民群众的视线之内,而且其影响力更上一层楼。而林徽因的家族经过战火的洗礼,其父其叔叔其弟弟都死在了战场,他们都很勇敢,果断,林觉民的与妻书感人至深。优秀的家族十分的相似,无论是被称为耕读世家的梁启超的家还是书香门第的林家,不仅在对时代的把握上远超常人,而且共同培育了优秀儿孙。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一个人取得成就之后,对家族的影响和一个家族经过缓慢积累之后养育出一代登上历史舞台。

  最后,无论其感情如何丰沛,其姿态如何动人,其学识如何远超常人。她的经历给我最大的感悟就是:一个人可以难过,但不要让这种难过影响生活的重要抉择。每个人都有着难以言说的痛苦,有人自怨自艾,这毫无用处。唯有承受着然后去做能够让你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东西,才能够回馈家族,才能够在最终获得释怀。这种美好,是勇者的终章。你钦佩一个人的学识是因为这个人学识至少比你强,那你又因为八卦厌恶,这是你的损失,伟人的伟大并不是因为他们和我们一般吃喝拉撒睡这避不过的人生生活,而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出了成就。你怎么能因为其伟大的部分钦佩他,又因为其属于人的部分而觉得不过尔尔?私以为,正是因为属于人的部分他们才更显得伟大,一样的身体,一样的生理构造,有人总是能突破极限,无论是脑力成就或是体力成就,无一不是人类的骄傲。

  《林徽因》读后感(五):春风十里,不如你

  在翻开书页的第一章,“与妻书”三个字就让我湿了眼眶。那个令人钦佩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在决心赴死就义前为妻子写下情意绵绵的书信,缠绵悱恻,慷慨激昂,决绝中的柔情复转,悲壮而不舍的情怀使人怆然泪下。时光倒退,一下子想起中学时期,歌手齐豫的一首《遥寄林觉民》——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的离去,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纸上的一个名字。这个林觉民,就是林徽因的堂叔。

  也许是血液中流淌着正义而又缠绵的基因,林徽因与林觉民一样,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情商高”。在那纷乱的民国时代, 林徽因是最独特的风景, 凭借智慧, 以优雅的姿态游走于男权社会。她是一株兰, 在静好的岁月里独自发散着幽香, 与世无争。

  作家江晓英纂写的《林徽因——民国最美的女神》,用优美凝练的笔墨描写了一个完美女神林徽因。透过此书,我们可以对林徽因有着更深入的了解。美丽、高贵、优雅,这些美好的词汇都可以在她的身上得到最好的诠释。她是一代才女,她是一个传奇。

  《林徽因》读后感(六):不一样的林徽因

  林徽因,这个名字说出来想必许多人都不陌生。她秀外慧中,多才多艺,曾旅英留美,以才貌双全闻名于北京的文化圈。许是曾经在国外见识过异域风情接触了异域文化,又兼具中医之美。在那个思想尚未完全开放的年代,她多了中国传统女性所缺乏的独立精神和现代气质。

  说起林徽因便会想起她那三段让人羡慕却又不免伤感的爱情。江女士用她独特的视角和高度,以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基础用文字全面诠释了一个大家熟悉却又与以往所闻更全面更深刻的林徽因。

  书中有她的情,她的意,她的诗书才华,她的温雅,她的选择,她的人生……有人为她在诗中寻情,有人为她终生不娶,“逐林而居”,而又有人将她视作精神灵感,而她最终选择那个让她安心的男子身边钻研着建筑学。

  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在恬静安然的午后,净手之后泡一杯淡香的茶,捧着一本好书,便会在字里行间里寻得一份淡然和静谧,获得不一样的心境。

  江女士的书,江女士的文字我都是极喜爱的。好书自然就要分享,在此推荐给大家,也望大家在寻得此好书时能静下来品味!

  《林徽因》读后感(七):民国婉约的风情

  “我想,我以后要做诗人了。徽因,你知道吗?我查过我们家的家谱,从永乐以来,我们家里,没有谁写过一行可供传颂的诗句。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要我将来进入金融界的。徽因,我的最高理想,是想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可是我现在做不成了,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我总是想写诗。”----徐志摩

  读过这段文字,已经深深知道徐大诗人已经被林徽因迷得五迷三道了,放弃了最初的梦想,放弃了家族的深深厚望,也放弃了自己在国内的一段婚姻。我总认为这样啊,也不知对不对,多数的艺术家都不会过两点一线如我般俗人一样的枯燥工作(朝九晚六磨够八个小时),多数的艺术家都不会只有一个妻子如我般俗人一样单调的夫妻生活(体位就不说了,交完公粮就歇b了),多数的艺术家都不会只有一两个异性红颜如我般俗人一样乏味的朋友圈(吃吃烤串斗斗地主),多数艺术家都会感情饱满经历丰富精力充沛,因为他们每天面对的事情不一样,面对的人不一样,每隔几天就会走不同的路,也会有痛苦,只是比我般俗人多了选择,而我般俗人则是没得选择。

  《林徽因》读后感(八):女人花——评江晓英的《民国最美的女神——林徽因》

  女人花——评江晓英的《民国最美的女神——林徽因》

  文/子规

  一夜没合眼,一口气读完了十二万字的人物传记。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我如痴如醉、手不释卷呢?

  作者江晓英是风起中文网的“创始人”之一,她擅长诗歌、散文,对古诗词也颇有研究。已经出版的《不为回首,只为阑珊》浸透着浓浓的诗词文化气息,传承着中华文化经典。和《民国最美的女神——林徽因》同步出版的《月若有情月长圆 最痴不过张爱玲》也是一部鲜活的人物传记。纵观这些出版作品,抛开她在各大杂志、报刊发表的各种短篇,江晓英无疑可以称得上高产作家。

  《民国最美的女神——林徽因》是江晓英女士撰写的又一部人物传记,全书以时间为序,记录着林徽因成长、学习、工作、情感、成就等方面的真实故事,穿插对于林徽因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和事。作者采用记实的笔调,汇集各种史料,并从史料中提取精华,从心理、背景、人性、现实多方面整合。通过引用、评论、百家讲坛以及自身体悟,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民国时期最美的女神形象。

  林徽因何以称得上民国最美的女神?本书的题目已经深深地吸引了我,跟着江晓英女士,一步一步走近这位民国佳人的传说。

  “怎样的一个家世环境,耳目晕染出这样一个玲珑通透又韧性十足的才女呢?”

  作者抛砖引玉,吸引着读者继续前行, 林徽因的家世在民国时期相对显赫,是家里的长孙女,从小受祖父祖母的影响和教育,知书达理,颇受家人喜欢。

  林徽因在成长求学的过程中,从北平到欧洲,经历着磨难,把握着机遇,还有她自身的天赋存在,加上中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滋养,造就了林徽因坚韧执着的性格。因此,林徽因成了民国时期响当当的建筑学家,她和丈夫梁思成开创了中国建筑学的新纪元,林徽因夫妇为中国建筑学所做的巨大贡献,授之于“民国最美的女神”的称号当之无愧。

  林徽因因其才华出众,颇受男士青睐。在林徽因传奇的一生中,作者给我们搜罗了林徽因生命中重要的四个男人: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林徽因在情感上崇拜着自己的父亲,她的一生遗传着父亲睿智博学、爱好文字的基因,曾经把父亲当做真命天子;梁思成是和她相扶相依的忠诚爱人,在林徽因有生之年,梁思成以男人的豁达包容着妻子的浪漫,夫妻坦诚相待,相敬如宾;徐志摩是林徽因诗歌创作的领路人,因为对诗歌的痴迷,和林徽因惺惺相惜,却因搭乘飞机赶听林徽因有关建筑学的报告,不幸遭遇空难;金岳霖是林徽因最痴迷的追求者,感叹和林徽因相见恨晚,彼此喜欢,却不能长相厮守,为了对爱的执着,竟然终身未娶,逐“林”而居默默守护所爱的人幸福。

  一个同时被众多男人追随、仰慕甚至终身为其守候,命丧黄泉的传奇女人,真不愧是最美的女神。林徽因,民国时期建筑学上的一朵奇葩,世代散发着耀眼的光华;徐志摩诗歌中的女人花,为伊消得人憔悴,相知相惜,死而无悔;金岳霖眼中唯一的玫瑰,为其守候,真爱无期,直至生命的终结。

  《民国最美的女神——林徽因》给读者呈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女人和诸多男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更多的是一个知识女性对生命的敬重,对事业的坚持,对爱好的执着,对生活的觉醒。

  林徽因这位民国最美的女神,她的传奇人生引发后人乐此不疲地去探秘,挖掘其中的文学和历史价值。江晓英女士翻阅史料记载,查看有关林徽因生平的记录,以及和“林徽因文学”的林林总总,以她独到的视角解读了林徽因传奇的一生。其中艰辛,不得而知。虽然如此,江晓英把耕耘当做一种快乐,感悟真诚,享受最美的洗礼,收获真诚的幸福。

  《林徽因》读后感(九):说不尽的林徽因:结合本书说说我的一些理解

  一、关于金岳霖

  本书第五卷,第四章《永相随》是写金岳霖对林徽因的感情。我知道金岳霖是因为他的哲学,还是爱情,我已记不清了。说他与林徽因的话太多太多,我想留在这点不一样的。曾经我没有学习哲学的时候,我问网上的朋友,想学习哲学从哪里开始好呢?他推荐了一些入门书,但我印象最深的却是金岳霖。他同我讲,他看哲学是从金岳霖的著作开始的。我就去买了金先生的三本书,《知识论》,《逻辑》和《论道》,前两本书我无什么感觉与收获,倒是《论道》,看这本书的过程中记不清惊呼了几次,亦是从这里开始,我热爱上逻辑学的。《论道》的魅力在于运用西学的逻辑建构方式谈论中国的道之迷雾。在金先生层层抽丝剥茧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一种纯粹洁净的逻辑旋律,非常美妙。

  二、关于林徽因

  曾经有位女性网友同我说,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像金岳霖这样为了所爱的人一生不娶,这对心理还是生理都是不健康的。这样的评价,其实同评价林徽因一样,说她不守妇道之类。深感一个人无论怎么做,都会被人充满偏见与无礼地说短流长。但是他们又怎么可能是为不相识的后世的人而活呢,当年林徽因给冰心寄送的陈醋,亦是如此。此书中说,冰心年老时说《太太的客厅》指的是陆小曼,我感到诧异,写一篇文章充满如此鄙夷与挖苦,无论是对林徽因还是陆小曼,难道就不能说只是一篇虚构的文章么?留给后世对其人格的质疑,又没有铁定的事实,又是何苦?

  三、关于徐志摩

  徐志摩相识了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最终林徽因却选择了梁思成。十六岁的林徽因如此理性,这是要我很好奇的内容。谁也不知道他们具体经历了什么,所以也不得而知林徽因当初是出于什么考虑没有选徐志摩。不过,从她与梁思成结合来看,这却是明智之举。后来不幸机毁人亡,徐志摩去世了。冰心说这是被女人所害,还是徐志摩害了女人?我实在是无法理解冰心的思维,空难明明是意外,不知道这是一条什么逻辑关系。徐志摩被陆小曼所累倒是有足够的生活痕迹可以查找,但说得好像谁害死谁一样,言辞未免有些过分了。郁达夫与王映霞也有过这种观点,但却是站在朋友的立场感到悲伤,与冰心的态度截然相反,我很诧异冰心在这是是非非中是怎么一回事。

  四、对此书的总体感受

  本书的整体风格是优美散文性质的,作者的自我抒情空间较大。读来轻松愉快,对林徽因与他的朋友们都是褒扬与理解之语。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这里写了林徽因、梁思成、金岳霖、林长民、梁启超等人的仕途与事业。虽然不够绵密,但人物形象在这本传记中被呈现的是多角度的,所以可算饱满。传记作者对林徽因的小说与诗歌的理解,感受很好,书写的句子也很美,读来感到空灵多彩。另一方面,每一卷的结构安排合理,不拖泥带水。只是排比句式略多,稍显累赘,虽然排比手法可有抒情效果,但使用一多,便削弱了对人物故事的进展节奏。

  《林徽因》读后感(十):你是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以前我对她的了解,只限于在一些文章的只字片语中,这些文字,或侧重于她的感情世界,或侧重于她的建筑造诣,或侧重于她的诗歌文采。而江晓英老师的这本《林徽因—民国最美的女神》,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立体的、全面的、有笑有泪的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一个名门望族,祖父林孝恂,福建闽侯林氏,光绪年间进士,与康有为同科,曾任浙江海宁、石门、仁和各州县地方官,最后代理杭州知府,林徽因就出生在此。林徽因的名字最初为“徽音”,是祖父亲自取的,取自诗经《大雅•思齐》中“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中的“徽音”。后因与中国海派作家、诗人林微音的名字时有混淆,便将“音”改为“因”。年幼时,祖父请国学大师和外籍教师在家中讲学,讲授四书五经、天文地理知识、境外概况、英文、日文等。祖母游氏也是一位大家闺秀,学识渊博。祖父祖母都是文人,有修养、重教育,这些从小的知识作风启蒙,思想启迪和开发,为林徽因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真应了一句话:教育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研究政治经济,在政坛上颇有建树。而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却是一位文盲,一位守旧的女子,而且脾气暴躁、任性,为林家一大家人所排斥,在林长民续娶了程桂林后,林徽因与母亲一起被赶到后院生活。从此,在前院,林徽因倍受全家人喜欢、爱护、尊重,一到与母亲一块居住的后院,凄冷、凄凉、伤痛充满她的心头,童年的林徽因就在这种矛盾与纠结中度过。母亲,可以说是林徽因生命中最大的痛,“既爱母亲,却又恨她不争气”。

  说林徽因,她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感情是绕不开的话题。

  与徐志摩:林徽因与徐志摩于1920年初冬在伦敦相识、相知,从此,徐志摩生出一颗诗魂,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令人难忘的美好诗句。而林徽因也在徐志摩的启蒙下,开始了诗歌创作之路。他们两人的交往,不论是在当年还是在现在,都引出了很多谣言,人们纷纷猜测:他们到底是恋了,还是没恋?面对流言的风风雨雨,林徽因却从不退却、从不掩饰两人的感情,一直真诚、坦荡地与徐志摩来往。真的应该庆幸这两个人的相遇,不然这两个人内心的诗意都不会被激发出来,中国会少了两个优秀的诗人。面对两人这种灵魂伴侣关系,这种既懂得、又相知相惜的感情,林徽因是最清醒的,她知道他们仅限于灵魂层面的交流,却不适合结婚,一起过柴米油盐的尘世夫妻生活。这也许就是爱情与婚姻的区别吧。

  与梁思成:林徽因与梁思成两家是世交,二人属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门当户对,他们的父亲林长民与梁启超在清末民初,一个任司法总长,一个任财政总长,两人官位相当、意气相投,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也是一对好朋友。在这两位老人的极力撮合下,二人结婚就是顺理成章的事,而且两人在性格上互补:梁思成温润谦谦,林徽因朗朗干练。在事业上,两人情趣相投,都对建筑学情有独钟。林徽因倾倒于梁思成的人格魅力和君子之风,梁思成倾慕林徽因的美好、才气与个性。两人相辅相成,共同携手抒写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新篇章。

  与金岳霖:金岳霖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教育家。林徽因与金岳霖是在异国他乡的一次聚会中认识的,再相遇时,正值林的新婚,他为她送上最特别的新婚祝福:“梁上君子、林下美人”。在逐渐深入地交往中,他们发现相互之间有相同的求学经历、相同的思想浸润,而且在生活理念上,人生观、价值观上,在向往追求上,都是非常接近和相通的,他们有共同语言、共同的理想抱负,这些无疑促使他们相爱了。林徽因是一个坦坦荡荡的人,她发现自己爱上了金岳霖,就对丈夫梁思成和盘托出,梁思成一夜痛苦思索后,毅然告诉妻子:“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金岳霖,我祝你们永远幸福。”林徽因被梁思成的大度感动,决定不再离开他,说:“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后来,林徽因将经过原原本本地说与金岳霖,这位智者叹道:“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这就是智者、高人,平凡如我辈,如若发生这样的事,终会或妻离子散,或把第三人伤得体无完肤,而他们最终却关系更好了,更相互放心、更相互关怀,更相处坦然。金岳霖从此“逐林而居”,默默守候,倾尽一生陪伴!

  这就是林徽因,从民国走来的才女,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一生为了她热爱的建筑事业,与丈夫梁思成一起,历尽颠沛流离,实地考察各地古建筑,不顾身体孱弱,爬上爬下的亲自测量,为了中国建筑业后继有人,与丈夫梁思成一起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回到北平加盟了朱启钤创办的营造学社,为中国古建筑的研究挖掘开启了新的里程碑。在内战时期,为保护北京城重点古建筑,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准确标记绘制了偌大北京城重点古建筑以及保护古建筑的名单,这成了北京城建筑的一份重要文献,在共和国文物保护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建国后,林徽因抱病参与了国徽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这些都凝聚了她深厚的建筑学才能,展示了她极富天分的艺术细胞。

  1955年4月1日6时20分,林徽因在北京同仁医院,走完了她短短51年的时光。

  这就是林徽因,一个美丽优雅、才华横溢、干练、真实、有个性、有追求的奇女子!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2016年10月30日

  (补充:扣一星,是因为自我感觉全书没有一条明确的主线,有些内容前后重复,叙述稍稍有点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林徽因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