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橄榄成渣》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橄榄成渣》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24 21: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橄榄成渣》经典读后感10篇

  《橄榄成渣》是一本由高军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橄榄成渣》读后感(一):人间百味,趣味打底

  我平时写文时,或是时不时可见四年级女儿问我:写什么好呢?一样天空下,都是大同小异的人间生活,为何我,你总觉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呢?也许,生活缺少的不是事,不是可写的素材,只是缺少一双发现生活趣味的眼睛。如你、如我,如我家女儿。

  你看,高军老师新书散文随笔集《橄榄成渣》,写的不都是些俗世生活的碎屑琐事么?但,就是这些大众似曾相识家长里短,坊间琐事,端于高军老师的笔下,他的文字,刹时就将世事百态搅拌得活溜溜猛扎扎起来,一幅幅生动热闹的人间生活图景扑面而来

  第一次读高军老师的书。这本《橄榄成渣》一下便攫住了我眼球。我是如此喜欢这样的一些谐趣泼辣文字。他写文字,仿佛一个可爱孩子般在那里自顾自的记述,任你笑也好哭亦罢,他透着一股孩子般的有趣热闹,以及顽童一样的古灵精怪,而内里又隐隐含了对世事世情一种智慧领悟和一份悲悯情怀。这些热闹、可爱的文字,阅读过程,“可爱!精彩!谐趣”占据了我全部的阅读感觉

  《橄榄成渣》里面没有高大上,都是些接地气百姓生活琐事。老百姓居家过日的琐屑,人生百事的悲欣交织,这些老师眼看心到的身边周围小事,一一成为了他笔下的有趣文字。这些趣味文字打底生活,仿佛就是一勺美味调料般,平凡生活中酸甜苦辣顿时调出了许多不一样的色香感觉,调出了生活内里原本有着的丰富与多彩。

  全书有五辑。《橄榄成渣》、《在人间》描摹了一幅世事百态,人间百味的酸甜苦辣,充满了谐趣。而读《异谭》则就像读聊斋故事般,充满了一种诡异的感觉,令人有点毛骨悚然起来,如《张小福撵狼》。《风物绘》、《一握砂》则描摹了那么一些江南人事和风物,以及一些随性的小散文。所有文字,都这样热热闹闹的,读着读着每每就让人忍俊不禁不起。

  《橄榄成渣》——人间百味,趣味打底。让人觉得这有着灰涩的人间,都变得比以往可爱了很多起来。

  《橄榄成渣》读后感(二):你若不压橄榄成渣,它就不能出油

  (914字)高军就是“风行水上”,取这样充满飘逸洒脱笔名,也许正是作者的另一种人生态度。

  《橄榄成渣》由五十三个短篇组成,这些并不长的短篇每一篇读下来都让人思考,虽只是市井百态的描绘,可这些短篇里的人物,有粗俗卑劣丑恶黑暗,但正是这种不逃避人性真实作品才打动读者的心。在高军的文字里,每一篇都有鲜明的生活哲理在其中,有些智慧真正让人活着,让人心安,而对于那些丑恶、卑劣、黑暗、粗俗不逃避不漠视的人生态度,正是如今欠缺精神力量。凭此一点,作者便可称得上时代的写实作家

  读高军的文章会觉得生活——普通人的生活充满了一地鸡毛般的杂乱。如此的不易,何不且行且珍惜,闹腾任性结果两败俱伤。既然不爱与难以忍受,何不潇洒分手各自安好?

  画家老周郁郁不得志,不顾家,活生生成了现实生活里的废人一个。幸而老周的妻子是个贤妻,纵然嘴里咒骂着但却靠一已之力支撑风雨飘摇的家。又幸而老周的女儿也不过多要求亲爱的给予,懂得努力求学精明的活出自己的精彩。

  《橄榄成渣》最后是这对老夫老妻在夕阳里坐在工作室里唱着“你若不压橄榄成渣,它就不能出油;你若不投葡萄入榨,它就不能变成酒;你若不炼哪哒成膏,它就不流芬芳——每一次打击都是真利益!”“阿门”“阿门”。这样的情节透着沉沉生活的无奈人生的意义与人生活的状态何以如此凄美苍凉

  生活的戏剧性在《励志绝望》这个短篇里得以让读者啼笑,女子水库自尽,本抱着必死之心,冬日里的羽绒服却让她始终沉不去,在水面浮沉之间,来往车辆行人就这么看着,几个小时的煎熬让女子明白生命可贵,好死不如赖活着。

  高军的文章虽短小,却道出生活的真理。《杨和尚》篇里,杨和沿正因口舌轻薄致现时报,何尝不是对读者的警戒。《金山客》里季成章诱卖女学生谋财害命终有一报报在已身,世时人心,轮回不爽,大快人心

  普通人的生活不过如歌中所唱“花椒树多盼望,移到椋树身旁。从此有个依靠,再不东摇西晃。”俗语称,冷尿饿屁穷扯谎,热燥饱淫富耍奸。相对而言,女性活得也更加的艰难,俗语虽糙,但理不糙。碌碌众生多的是惯会见风使舵、拜高踩低、落井下石、上房撤梯之流,高军的这本《橄榄成渣》正是众生相世间貌,若还有一点趣味便是那天高云淡草长莺飞的情怀了。

  《橄榄成渣》读后感(三):橄榄成渣,方能出油;葡萄入酢,终成美酒

  最开始看到《橄榄成渣》这个题目,是不太懂的。两遍读完,自己的感觉是,生活的趣味就摆在那,像一颗安静的青橄榄,或是一串挂着霜的紫葡萄。我们经过,瞥一眼,可能会在心中留住一阵它的样子或是味道,然后就继续前行,继续路过芒果西瓜黄瓜韭菜。而如果你把它们掰开了、碾碎了,再细细地观察,耐心地品味。咦? 出油了,变美酒了!

  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形形色色的人,过着各种有意思的生活,发生着大大小小的故事。邻居的吵架、住处附近的广场舞、遛弯时碰到的路边纠纷火车途中遇到爱打电话的邻座、一群和自己共同爱好朋友在自己圈子里的各种悲欢离合、女疯子执着地喂庙里的狗、音乐发烧友拉着离婚后仅剩的音响器材在大马路上唱《塞维利亚理发师》。。。。。。这些其实都是我们每天会碰到的事儿。看到了,笑一笑,聊一聊,就忘了。直到看《橄榄成渣》这样的书,倏忽惊觉,怎么写的比自己在现场看到的还真实、还有趣儿呢?是因为自己太懒而且缺乏想象力吧,把个活色生香的日子过得像看展览,还是隔着玻璃罩子走马观花那种。

  可能作者是学画画的,很多文字都有很强的画面感。像是“坐拥书城,浑身穷气,一地废纸”,这么几个字儿在眼前,就好像自己真的就是那个粘着蜘蛛丝倒挂在破败窗边的贼,鄙视并且同情这个读书人。“远处的天边红的跟鸭蛋黄似得,像话剧舞台上的光”,形容天边的红,偏偏用鸭蛋黄比喻,而想想又偏偏服气,一定是江苏高邮的鸭蛋吧。“留着一头好长发,身上稀脏,脚上的皮鞋沟壑纵横,身上散发着一股萝卜、地沟油的味道”,这个不光有画面感,读着读着还要吸吸鼻子的。“他饱蘸浓墨杀人似得从一米开外扑向画台,一笔砸下去,浓墨四溅, 溅了我一头一脸的,连牙上都溅到了墨,漱了嘴后,还干呕半天”,读这句的时候不喜欢漱嘴和干呕这句,因为下一个画面应该是把他推倒在画布上作一副山水图的。

  很喜欢《追云记》和《画水记》两篇。《追云记》中最喜欢那个符咒:“盘婆罗,十九洲,罗刹鬼,嘟嘟嘴,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 云气都入我坛中,贮以清冷水,放之白鹤丛”,读第二遍的时候做摘抄,才发现一年前这句话就已经在我的摘抄本上了,所以我应该是两次被嘟嘟嘴萌到,而且每次被击中的感觉都是全新的。很怀疑自己所谓的看书,完全像在展览馆中欣赏了一下封面。这个话题不能延伸太多,最近在看书这件事儿上,已经把自己轻视到了地铁站最深处的尘埃里。看《画水记》时,老是想到王小波。

  这次重看,有意识的慢下来,偶尔记两笔,很功利的为了写读后感时候用。现在最大的读后感是,书刚刚合上,内容已经忘了大半。满脑子都是青绿色的橄榄翻来滚去的样子。我对橄榄实在不熟,唯一的印象来自于超市的橄榄罐头。但是,对《你若不压橄榄成渣》这首圣乐倒是很感兴趣

  下一本,重看《世间的盐》,就着葡萄美酒看!

  《橄榄成渣》读后感(四):拳头下面出好书

  每回风老师出书,我都是第一个冲出来当书托,拍马提枪,哇呀呀末将来也!可大腿抱这么紧,到现在还没有红。这个胖橄榄只管自己榨油,也不让小兄弟揩点油,真让人心灰意冷,豆瓣也懒得上了。

  但是豆瓣也不能真的不上,偶尔还要来瞄一瞄,看看风老师又写了什么,有个威慑作用,要不然哪天又被写在书里。风老师写别人,那都演义的没边了,老龙就吃过这个亏。

  前几天在画室门口,老龙和风老师突然就打了起来,两个人你来我往上蹿下跳,一个说,你写我我就打!另一个说,你打我我就写!

  老陈在画室听到动静,推开窗户一看,哎呀,不得了了!高军和老龙打起来了,你们谁有瓜子

  大家一听还有这种好事,赶紧把毛笔一丢,齐齐挤出画室。风老师和老龙正打的热烈,也不知为情还是为财,眼含怒火,拳头生风,就是姿势有点难看,像马戏团两只狗熊学作揖。老沈看不过去,凑上前热心地当场外指导

  别老打王八拳!白鹤亮翅!黑虎掏心!

  攻下盘,扫他的腿!

  来个过肩摔!哎呀,你们俩该锻炼了,喘得跟驴一样。

  在风老师的文章里,老龙出场比较多的,基本也没什么好话,老龙平时也不上网,这回不知从哪得到消息,才知道自己形象受损,立刻过来拼命。两个人一阵扭打,猴拳王八拳轮番上阵,越打越体虚,好像刚从工地搬完几车砖头,累的差点倒头就睡,只好不分伯仲,瘫在地上对骂。

  老龙说,狗东西,以后还敢不敢乱写我?

  风老师说,我写你是你的荣幸,你这样的小角色到四牌楼裸奔都没人看,能让我写进书,祖坟不知道冒了多少烟!

  老龙说,呸!我要你写!人家出版社的人跪到我家门口三天三夜,要我给我立传我都没答应,你狗嘴吐不出象牙,能写出什么好来?

  风老师说,放狗屁,我妙笔生花死人都能写活!

  老龙说,你才放狗屁,你就是嫉妒我才在书里乱写,龌蹉!其心可诛!

  大家估摸这两人很难再来第二回合,只好失望地劝老龙,写了就写了吧,老龙你就别这么小气,能写进书那是光宗耀祖啊。

  老龙火冒三丈,说:你们大方,反正你们被写惯了,无所谓

  大家一听大为惊讶,我们也被写进书了?

  老龙说,你们谁没被写过?说你怕老婆,被老婆打得都不长个了!说你没酒品,吐完又吃了回去!还有你,摸人家老婆大腿。还有你,你,反正你们皮厚不计较。

  这还了得,打!

  众人蜂拥而上,跟堵抢眼一样冲过来,把风老师按倒在地,两只手在地上乱刨,腿直扑腾。老龙也缓过劲来,爬起来蹲到风老师面前,把脚上一只北京老布鞋脱下来,往手里拍了几拍,泥巴稀拉拉掉,一股隔夜的脚丫子味呛得人直打喷嚏。

  老龙拿老布鞋照风老师头就是一顿暴打,问:高军,你以后还敢不敢乱写?

  风老师宁死不屈,仰起脑袋大声回答:我叫高涣然!

  老龙说,管你叫高什么,再敢乱写,就拿下你的狗头!

  风老师说,士可杀不可辱,写下来就是永恒,是文学

  老龙说,什么文学不文学,以后到底还写不写?

  风老师说,高手讲故事,都是随便什么素材顺手拈来,谁乐意真的写你们,只是碰巧用上了。

  大家说,这是没打舒服啊,再来!

  正性命攸关时刻,风师娘拍马赶到,大喝一声鞋下留人!三步并作两步跨进院子把手中的拖把舞得虎虎生风,好似那陀螺般飞转,顷刻间飞沙走石,十步之内不辨方向,院子里一棵银杏树被震得连抖直抖,枯黄的杏叶纷纷下坠,几只老鸹呱的一声冲出天外,老龙等人吓得豕突狼奔,跑进画室里再也不敢出来。

  风老师忍着痛,说,娘子你来的真是太及时了,这帮狗东西打人没个轻重,亏得我最近又长了膘,要不然还不被他们活活打死。

  风师娘说,他们敢!我要他们狗命。

  风老师说,我要死了,诺贝尔文学奖还办不办?这帮狗东西都不为全人类着想。

  风师娘说,行了行了,先起来吧。你自己爬起来,我扶不动。

  风老师用尽吃奶力气爬起来,风师娘架着他的胳膊,扶着墙走出院子,这时天色将晚,全城下班的人都涌上大街,电瓶车像一群黄鳝在路中央钻来钻去,汽车喇叭齐鸣,两边大楼摇摇欲坠,天快震塌下来了。一辆公交车还没停稳,排在最前头的人已经被挤成门神,嘴里乌鲁乌鲁地喊别挤别挤,我要吐了。

  风老师在路边呆立片刻,恶狠狠地说,交友不慎!遇人不淑!情何以堪!我再不写他们了,谁稀罕写他们!我以后写大头马,写桃花,写小克、写老吕,写宋乐天,写江上,写阿波七七,写八圈Ahsu,写沈书枝、老周、花狗、珍妮、紫苏、萤,写汤胖子,写卢十四,能写的多着呢!

  风师娘轻声提醒,他们都在豆瓣呢,不要瞎写。

  那我写邓安庆,邓安庆老实,不会打我。

  已经写过了。

  那我写庙里的和尚,观里的老道,写画水的孙知微总可以吧?

  风老师越说越气,写一下都怎么了,喜闻乐见嘛。等等,我想起来了,我要写张唐,他临走还顺了我两幅画!

  风师娘一听,立刻怒目圆瞪,牙齿咬得咯咯直响,说,写,想写谁就写谁!

  上上月唐姐正式离开合肥,那几天连老天也配合的凄风苦雨,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的拍,这一别不知何日君再来。风老师悲痛欲绝,抱着唐姐猛哭,哭得鼻涕眼泪乱甩,后来在衣服上结成大大小小的疙瘩,抠都抠不下来。可是一转身唐姐就顺走风老师两幅画,气的风老师又和张唐打了一架。唐姐年轻力壮,风老师吃了很大的亏,挨了几记老拳,脸肿得跟猪头一样。一怒之下操起菜刀连追五条街,要不是唐姐天天练跑步,小命可能就不保了。

  风老师想到这件事,恶从胆边生,开始鼓捣着写唐姐,把唐姐想象成万源汇当铺的二当家,投机倒把欺男霸女,品行恶劣的令人发指,后来投靠日本人,最终受到人民的严惩。

  文章还没写完呢,唐姐杀个回马枪,上个月路过合肥又顺走了一幅!

  如果唐姐还不还画,可能马上关于唐姐的长篇小说就要出来了。

  《橄榄成渣》读后感(五):橄榄未曾考虑过这个问题

  不大能算书评的分割线

  ————————————————————————————

  “你若不压橄榄成渣,它就不能成油;你若不投葡萄入酢,它就不能变成酒;你若不炼哪哒成膏,它就不流芬芳。主,我这人是否也要受你许可的创伤?”橄榄成渣,来自于一首基督教圣歌。也是高军新书的名字。

  它还是书中一个短篇的名字,写的是一位半调子艺术家和妻子在中国内地小城的生活。篇幅不长,但是数十年光阴、一个家庭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两个人的一生,都装进去了。经过了各种惨淡与难以为继,进入新世纪,夫妻和好了,日子好过了。人也老了,信教了。

  ”傍晚的时候,阳光从旧厂房的窗子里射进来,他们在那里租了一间工作室。阳光在墙壁上切出一个一个方块,光影中有万千的尘螨在跳动。远处传来打桩机咣当、咣当的响声。老周的老婆把穿在身上的蓝布罩衫解下来,衣服是全是斑驳的颜色。她疲惫的把手摊在膝盖上,手上向上。‘老周,我们唱支歌吧!’老周把手合好,放在胸前。以浑厚的男中音颤颤唱道:‘你若不压橄榄成渣,他就不能出油……’“

  结尾有力度。简洁的文字,使画面跳跃,色调陡然深重,传达出一种极混沌与极平静,尘埃落定后变为底色般浅淡而又无处不在的苦涩。让人难以相信,他们当真从宗教中得到了宽慰和解脱。这其实更接近一种东方式的顺天应命,日子也过得快完了,向岁月举手投降了。橄榄成了渣,并非完全心甘情愿……至于有没有榨出纯净的油来——上帝他才知道!标题之于故事本身,用意近于反讽或置疑。提拎出来作为全书之名,老实说,我觉得不够恰当,不仅第一眼可能使人误会有宗教企图,还在于书本身是人间况味浓厚的,世味杂陈,呈现一种混沌之美,同时富于诗性和浪漫想象力。像这样一幅中国画:近处市井繁华,远景云山点点,极热闹中有极悠远。这并不是纯净的,也不是苦炼的风格。而是一种包容与自足的。确实,人的命运无常,肉身钝拙,然而,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诗意、有趣、美的瞬间,在这样的瞬间,人不在命运的齿爪间。

  从这本书来看,我认为这位作者根本上是一个很严重的怀疑论者。怀疑,一方面入世深,知道世事往往有荒诞不可解亦不必解的部分。另一方面,做一个有趣的人是更重要的。而有趣跟斩钉截铁的信念总是背道而驰。说到底,他的天赋在于描画与展现。生动、写意的描画,白纸上寥寥几笔,一切都鲜活了。繁简随意,时而淋漓密不透风,时而空白处隐隐有云奔云流,把人生最繁杂处与最惆怅处,都放到了纸上。不仅如此,还有超越于尘世生活之上的狂想诗曲,如《画水记》,放在当代中国短篇小说之中,亦可称为少有的妙品。

  虽然他也说,“我想要有个信仰”,然而信仰的建立并不易,尤其于一个写作的人,但凡有一点犹疑,那都是不可能。生活错综,人生无解,文学的作用本来并非在于解答。你不能也不必指望一个文学家,提出多少关于人生,关于社会改良的好主意。

  不管关于文学——读与写的范畴广阔,所以注意,必须预设,在这里所关心与述说的是普遍意义上可被称为“文学创作”的事物。(也就是说,恕无恶意,未免争端,肯定不能把给地产周刊与妇女杂志写的专栏们算入在内。)不管关于它,人们有多少定义。我是这样认为的,文学在于展现,文学只是一束光。它讲述我们生而为人的一切,笼罩在混沌与幽暗中的为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光照过来,一点一缕一束一片,这里那里。使我们在瞬间看清楚从未正眼相看过的一切。看清楚了以后又将如何?

  对于阅读者,于现世物质生活并无益处。于精神生活能有多少影响也委实可疑。昨天,我才在书中听到玛格丽特·尤瑟奈尔冷冷地说:“每一个字母就成为通往别的世纪别的国度的门户,使我们了解到在生活中尚不了解的众多富有生命的东西,哪怕只是一个将改变我们思想的思想,一个将使我们生活得更好的概念,这样,我们起码不会比昨天更愚昧无知。”是这样吗?书籍是人自我进步的阶梯吗?据说,很多人相信,阅读的人可以在书中活过许多次,而不阅读的人,只有一次人生。但同时,也有人说,书斋使我们远离真实的生活。读书越多的人,越昧于世事。这种说法也是很普遍的。

  得承认,人跟人不同。每一种说法,每一本书,对于每个人有不同的意义。我个人从阅读中感受到的是:能让现在进行时的生活充实起来,这种充实不受任何他人、任何情感的干扰,使我就算不得不离群索居的时候,也不感到寂寞和无聊。当在书中看到了很多东西后,不免重新引起对书外生活的打量,并被引导着,要从生活中看出更多——被习惯与琐碎事项掩盖着的东西,它们可能很有趣,也可能很骇人,不管怎么样,它们是非常吸引人的。当自己提笔写的时候,“无聊”这种情绪就越发不存在了。

  于写作的人,是否只要写就可以了?文学从来不是挣钱的正道,甚至连一条羊肠小径都算不上。文学只在很偶尔的时候,给很小的一小部分人带来名利。以诺贝尔奖为首的大小文学奖项,其数目对普通家庭收入来说还是可观的。如果作品畅销,各种版税及附加所得也很能养家糊口。崇拜者与爱慕者迟早会有的。但更多的、绝大多数的人,收获的只是穷困潦倒。举例的话我们能列出长条的名单——这还是后来终于成名了,否则我们根本不会知道他或她。剩下的是由无名者汇聚而成的无形海洋。活着的时候,他们为文学之神献上微不足道的祭品,死去的时候,成为空气中的泡沫。

  有一部叫《醉乡民谣》的电影,看了以后很感凄凉,嗯,凄怆。科恩兄弟表现风云际会的民谣时代,却选择了一个被埋没者作为主角。你看,他不是没有才华,不,他才华很足。他也不是没赶上时代,也不是没碰到过机遇。就是,各种阴错阳差,你好,你不是最好;你曾经有选择,你把它错过了。最后,你被毫无余地地淘汰了,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你听,失败从来不是”砰“的一声,而是”嗤“的一声。写作者的命运也大多如此。被时代迅速淘汰,也出过书,无人问津。再说,现在也书的人那么多,新作者层出不穷,像景区池塘里的红鲤鱼,挤挤挨挨的等游客抛食。而读与写的门槛又那么低,随便识得几个字的人,都可以对一部作品评头论足,翻开第一页就骂写的什么垃圾。你还不能给他劈脸一拳。可是还是要写下去。

  任何一个写作者,包括大师们,多少会追求这些名利,虚荣,可支持他们往下写的,绝不是这些。写作之外,明明有很多的路可走。人要不写作,迟早得会点什么象样的吧,洗衣妇也好,码头工人也好。”除了有点写作天赋之外,我什么都不会。“这最是一句自欺欺人的谎言。天赋约定人的才华多少,束缚你能到达的高度,但促使不顾一切写下去的,并不是天赋,而是热爱。发自内心,由创造力带来的喜悦。可以说,是一种类似于性欲的冲动,但远比性欲来得有趣和长久。

  时时刻刻作出殉道者模样的人,要么是被名利逼出来的虚伪,要么,毫无疑问是个没有自知之明的蠢材。真正的写作者,根本不会认为自己是在吃苦受罪,是在做牺牲。他有时候也会叫苦,但内心清清楚楚,从这艰苦而毫无意义的行动中,得到的乐趣远比苦楚多。多到越投入,越会发现,被置之度外的就越多:孤独、性欲、爱的挫折、贫穷、卑微、家庭责任感……多残忍又多美妙。

  生命过去了一半,我才能够愿意承认自己爱好文学,因为喜爱,而尝试写作,今后没有意外的话,会一直继续。与其说是经过深思熟虑,不如说是终于不再和自己较劲,随他去吧。当一个人对写作对文学开始认真,他的人生从此步入了一个唤作“悲摧”的新阶段。也许运气好的话,偶尔能被旁观者体谅地称之为“悲壮”,但总体来说,还是悲摧——只有悲摧。

  因为首先,文学与写作这件事,不认真对待是不行的。必须有认真的态度。其次,要了解到,即使认真也未必有用。这就进入了最令人沮丧的话题,天赋。写作是一种本能,而才华,要靠天。真正的苦涩在这里呢!随着这苦涩而来的,还有一重陷阱。比如说,经常在闲聊的时候,苦闷地对着某个人说道:”哎呀,无论如何都写不到XXX大师(福克纳、博尔赫斯、加缪、门罗、G·格林……任意置换)一样好,真是绝望啊!“妈的,这根本不是绝望,这是被乔装打扮后的一重狂妄。因为敢于拿写作者中最伟大的一群作比,这就掩饰了其实跟他们之间大洋般广阔的距离。人得自知,人不能因为仰慕远处群山的高度,就觉得自个儿也高大起来。仰望星空久了,就觉得星空也在凝望我了。

  所以总是这样,在自负与绝望中轮回。才分有,但高不到天才,低呢,当然,我们谁也不会承认自己就是个道地的庸材。可是有了大师作比,不免往往自以为已经高出同侪。在所有关于写作的悲摧总和中,我认为,这个,才是最悲摧的。

  写下就是永恒吗?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在沙上为自己写字,与小孩子在沙上撒尿,筑城堡没什么两样。唯一值得庆幸,或者说值得自己坚信的是:文学总在那里。让时代的属于时代,关于人、人性,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切,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会存在。并不因为古世与今世,现在与未来,载体的改变,而变化。回到最初的话题,橄榄要不要成渣?

  橄榄根本不曾考虑这个问题。

  《橄榄成渣》读后感(六):回甘

  《橄榄成渣》这书,得和《世间的盐》放到一块儿来说。每每有朋友找我推荐一两本书来看,又要轻松的,又要有点儿内涵的趣味,我就会推荐《世间的盐》给他们看,放到现在,还可以再加上一本《橄榄成渣》。高军的作品,一开始并未觉得都多大意思,然而读着读着,居然就有回味无穷了。写众生百相,写怪力乱神,写家长里短,写广阔边远,风行水上,水上行风,大概因为他是个画画的,讲起故事来线条清晰,布局完整,令人看完又看,之后还想着这事儿。

  《世间的盐》,已经快忘了里面的那些故事了,据称,那些故事都是散文,所以这书算是散文集。可是,如果我如此推荐此书给我的朋友们,他们一定不会感兴趣。现在的人,疏于经典,流连于网络段子和精悍时文,若让他们花时间去读一些散文,岂不是谋财害命?当然,我这些个朋友们,对散文的印象,大概还停留在高中时期的朱自清吧?其实,我也是。后来开始读李娟的《冬牧场》,描写的是冬天的阿勒泰,其实还是故事,我才开始对散文二字有所改观。散文嘛,形散神不散。高军讲故事,就是这个意思。一篇文章里,一段就是一笔,互相之间,貌似重启了开头,实则互相印象,最后出个大味道。这是手法,也是风格。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我已经忘了《世间的盐》里的那些故事了,只是觉得再看一遍,仍旧趣味无穷。所以,《橄榄成渣》亦如此。

  再说说高军的那些故事内容。厉害啊,真是厉害。按他自己的话说,中国画画的上百万,但是斗胆猜测,高军在美术界的地位,尚不至于太高,否则名声就传到我们这些外行人的耳中了。可是,他是阅人无数,爱闲翻书,两招下来,写的故事一个个都顶有趣,顶生动。写身边的人,画家和尚,街坊邻里,写了个浮世绘;写鬼神传说,邪乎地好似真的,尤喜欢《画水记》,汹涌澎湃,真名士自风流啊。写风俗文化,深入浅出,自有一番道理,爱信不信,也有意思。说起来前年看他和徐路合写的《快活馋》,写的也是让人食指大动啊。种种故事,或古或今,篇幅不长,却显真章。就因为此,我琢磨着合肥这个城市,还有些可以玩耍的地方,还有些可以留意的文化符号呢。

  我周围的人,现在是读书的少;愿意读书的,潜心读的人少;潜心读书的人,非功利的少,大多爱都中信出版社的那些“论方法”,也怨不得他们,毕竟现在时间宝贵,纵使闲情偶寄,最好也能来个一石二鸟,莫荒废了光阴。于是,如《橄榄成渣》此等集子,便无太多人问津了。我理解,可是我自己不会如此。读书不必如经商,非得在刀刃上使劲。有些事儿,需要一点儿时间回甘。

  《橄榄成渣》读后感(七):每种生命状态都值得被书写

  书的封面很让人惊艳,设计者应该很懂得作者,清新文艺的风格与内容十分搭调。

  慕容是个勤奋的女作者。短短一年间的文字已经结集成书,真是很厉害的。她来到豆瓣写作也不过一年吧,快速增长和庞大起来的粉丝数已经证明了一切。她也是位深受欢迎的女作者,她的文章女性气息十分浓厚——几分现代职业女性的明快,几分小女人的柔韧,几分文艺女生的痴诚。

  “我坚持认为,每种生命状态都值得被书写,只要你笔下的人物对你来说是一个有温度的,活生生的人,曾经给予过你真实的触动和感悟。”在序言中,慕容这样说。书中写了很多她自己身边的人与事,都是些普通的人,普通的人生,有卑微,有失落,形形色色不起眼的小小悲喜,然而可以看见温暖和力量,这是通过她的笔所挖掘与提炼出来的。我最喜欢看的也是这一部分,因为不仅有活生生的“人”的故事,还有“我”作为写作者的情思观照,最终形成能让“我们”——所有读者共鸣的阅读体验。

  慕容是一个热爱张爱玲与萧红,也热爱金庸、亦舒、黄碧云的人,她时时会提起他们,八卦他们,不是那种援引式的,而是熟稔如邻,亲近如友,是陪伴了过往生命直至今日依旧美好的质感存在。当然这些也是七零末、八零初一代文艺女生的共同记忆,在慕容这里,记忆不只是记忆,还转化成了一种文学上的执著,一种热爱,一种赤诚。

  她的这本书中还有一部分是关于文学与阅读的。有些观点我不完全赞同,比如说写作家耶茨的那篇《女文青有毒》,但细看是很能理解,并能会心一笑的,控诉女文青的从来只有女文青自己,这里就着刮骨自疗的无奈——中了文学的毒可是解不了的啊!

  写作是一件很消耗人的事,但同时,也有些不可拒抗的东西在驱动着人们去写。慕容说,女人过了三十岁就完了吗?还早着呢!直言自己已过三十的慕容(其实在我们七零年代看委实还年轻着呢!),在她溪水般流畅明净的文字里,已经有了岁月带来的从容,以及坚定。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我相信,这是很可喜的,正是不断到来的好时光。

  《橄榄成渣》读后感(八):《橄榄成渣》:渣了,才够味儿!

  从《世间的盐》到《快活馋》再到《橄榄成渣》,高军(风行水上)老师两年间出了三本散文集。难怪在这本书的豆瓣论坛里,会有读者说,“风老师又出来骗钱了!!”可是紧接着此人又写,“好吧,买吧,谁让我们粉你多年~~”。当下文坛,或许只有“四姑娘”,能拥有如此信徒吧。

  虽说我也是混豆瓣的,但是迄今仍无缘跟风老师打过交道,所以了解他,也只能透过文字和友邻的口耳相传。后一个渠道,让我某天在图书馆看到《世间的盐》后,把它借走并看过后,记住了一句很有用的话,“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这真的是书写者所梦寐以求的状态!赫拉巴尔在写回忆录时说自己只是个执笔的人,“我最好的作品,总是那些我拿起笔后便自然流淌出来的文字。”如果说《世间的盐》中,风老师的文字还有些“设计感”,那么到了新书《橄榄成渣》中,他笔下的生活,以及生活里的那些人,真的已如橄榄般,被文字“渣了”——一阵风吹过,“答案也飘在风里”。

  全书共分为五部分,尤以写人叙事的两辑《橄榄成渣》、《在人间》为佳。“橄榄成渣”取材自“你若不压橄榄成渣,它就不能成油;你若不投葡萄入酢,它就不能变成酒”,生活之况味,于其中得以淋淋尽致地展现。同样的句子,在不同的年景读来总会得到不同的体味。也许正是人到中年的缘故,风老师的文字才多了一份沉淀和释然,但不变的,还是“嬉笑怒骂皆文章”的洒脱豪情。

  风老师乃学画之人,因而文字中自然少不了审美情趣。《异谭》一辑承袭古风,将“故事”之魅独自呈现;而《风物绘》,则是借皖南灵秀风光,吐露心底对寡淡自然的向往与怀恋。

  《一握砂》是作品最后一辑的名字。依旧是充满戏谑的痛苦文章,与其说是读书经世的一点体悟,不如说是在世事纷扰下读出的自己的模样。日本诗人石川啄木有歌集也名为《一握砂》,期间有诗云,“不能忘记那颊上流下来的 /眼泪也不擦去/将一握砂给我看的人”。或许这才是“一握砂”的本来意思吧。走过四季,你才可以品味春夏秋冬,也只有见过那“一握砂”,你才能让好故事,恣意流淌。

  英国文学家伊恩•麦克尤恩曾将生活比作一条“无法改变方向的河流”,无独有偶,尝试描绘生活的风老师,其文字也被人称作是“像条溪水,遇到每块石头都要抚摸一番”。这倒也是颇具趣味了。让水流淌的是地心引力,而非人心;但整日赏水、绘水的,却只能是一个足够安逸的灵魂吧。

  至于生活,“你要用力生活,才能让渴望变成风景”。这渴望其实并不总要达成,生活也不必追逐独一无二,仅仅是“渣了”,也便够味儿了。

  《橄榄成渣》读后感(九):【读来读往】赫拉巴尔的咸橄榄

  每次读完风老师的书,基本上一周内,整个人都处在一种不属于自己的活泼状态。刷论坛,跟帖,版聊,都仿佛高氏附体,顾盼神飞,不自觉地妙语连珠。生老病死自动避让,仰头见天地煎一枚夕阳,滋滋响,榨出我皮袍下的小来。

  这样真的好吗?读谁像谁谁读谁谁就像谁。像过一阵子,又恢复文雅,想想发烧时的澎湃,撺掇自己再来一次。

  《世间的盐》里那种迷人的混蛋气,至此还在,且发生了变种,抗药性更强。盐渍橄榄,无人能敌,回味无限。谁不爱阳气充沛,谁不爱心如赤子,老了,还是老赤子。两本书合起来看,《橄榄成渣》像是大笑过后,懈下来,正经了些,听见风过窗纸。

  一定要比,我觉得风老师是一锅高汤,千军万马从中一涮,立马美了。静有静气,动有动感。他笔下有古风,这风,打萍踪侠影里来,没有腐味,嗖嗖行于水上,当风气和,临水情畅。

  前年有段时间,提笔艰涩,停了许久,一筹莫展。直到某天读完《世间的盐》,好像开了天眼,突然又会写了,写了近五万字的小说,其实是风老师教的。得了个小奖后,还巴巴地送去谢礼。也尝试着跟风老师讨论一些死结式的话题,潜意识里还有一些迷信,觉得他能如日如神,砍开无解,做一回盘古。

  结果,他没有。

  他收起鬼马,坦然诚恳,不惜动用乏味,回答我那些他也困惑的困惑。我想他应该是深谙寂寥,因此走哪都带着响,曳着光。不提,不看,不解,难题也就不难了。他跳出来,用孩童的高明,红肚兜的炽烈,摇撼着强韧的单纯。

  有些人的天真是危险的,必输的。风老师的却不,它不但打不死,而且具有扩张性、煽动性,让你觉得,当一回自封的好汉,倒一次爽快的霉,其实也不赖。

  虽然,这位来自合肥的赫拉巴尔兄老之将至,但同时,一支妙笔也愈发顺手。期待更多的盐,更大的橄榄,更快活的禅。

  《橄榄成渣》读后感(十):天下文字,唯故事不破

  这几天雾霾,屋里有些阴冷,不想干活,便窝在床上看书。找书发现高军和董桥不知怎地就放在一起,我犹豫了一下,选了《橄榄成渣》。董桥《青案玉》之类的书也不是不好,就是离我远了点,看着好些个熟悉或半熟悉的近现代文人尺牍往来,今天我收了某大家的字,明天你送我某件古玩,顺便谈些文艺圈和收藏圈的掌故。我这厢看本书还要想着能不能写书评,补贴家用,人家那边根本不屑涉及金钱,虽然说到的东西件件价值连城。所以便有人和人就是不一样的感触,不像高军写的尽是些市井人物,也如我一般有经济压力,也有爱看热闹,爱在被窝里边吃零嘴便看书的低级趣味。

  但主要还是有故事。高军的书,每本我都没落下。他用散文的笔法写小说,宽容、善意、幽默地看待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甚至有些慈悲的意味在里面。我都看第二遍了,还往往笑出声来,没发觉阳光啥时候蹭到了床前。

  高军比我大不了多少,有些老故事我能读出现场感。他写工农兵夹道欢迎毛主席送来的芒果,一下子让我回到那个动不动就游街的时代。如今这种场面可不易碰到了,芒果倒是可以随时吃到。高军当时的想法就是“如果有一天我能吃上一只芒果,我也就闭眼了”。截止到今天,高军芒果吃了不少,眼没闭,反而越活越精神。只是他吃第一只时,“带来的是失望,因为在黄黄的表皮下,有一只巨大的核。”以高军的年龄算,他已到了发觉生活的“核”的阶段了。罗曼罗兰说,“真正的英雄是发现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高军热爱女人、美食、画画、爱看街头热闹、爱听男女八卦,最要命的是同时还爱画画读书。他的画我一直没机会欣赏,他的文字却极具个人风格。有点像黄纪苏,文雅古拙配市井俚语,上一句还“掩袖工馋狐媚偏能惑主”呢,下一句就“我们让他写个状子,告龟孙!”既有《吹云记》这种偏于性灵的明式小品,又有《功夫在民间》那类像在说书场里截取的片段。如《包河的四时景》之流,看似在状物抒情,实质还是在写故事的文章,俯首皆是百读不厌。读《功夫在民间》的时候,我仿佛坐在楼上雅间,高军在外边凭栏,一边看一边解说,唾沫星子喷了一地。

  天下文字,唯故事不破。很多大牌作家不承认自己是作家,反而认同讲故事的人的观点,便是铁证。文学这玩意儿,说穿了只有故事和语言这两个构件。故事好,能遮挡语言的贫瘠;语言好,能绕过内容的苍白。但后者只能在诗歌里谋求一点席位。《杀妻》写一对离异的夫妻。女的非要把男方仅余的一套小房子要过来,怕男的给赌没了,住还是男的住。我身边就有类似的故事。老家一个朋友就把房子抵了赌债,公母俩几乎光着身子到北京打工,但没离。现在日子过得很好,女的却不告诉男的自己挣多少钱,目的和高军写的差不多。说这些的原因,一是生活中有太多故事可写,二是要写出高军的水平不容易,至少我就写不出。那篇文字写男的一激动把女的打翻在地,看到妻子躺在当初他俩亲手刷漆的地板上,看到她手上的老痂,想起这些年来就是这双手给他做饭,给他整理衣领,也抽他嘴巴,现在她要用它拥抱别的男人了,当即泪流满面。这种笔法,高军在《快活馋》里也用过,但我读了还是感动。

  《圣经》上说,“你若不压橄榄成渣,它就不能出油,你若不投葡萄入榨,它就不能成酒。”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成渣还是成酒,全凭个人参悟修炼。我觉得高军快要成精了。高军榨油,渣滓不丢。就像他从内裤上看出文学来,上趟茅厕也能看出诗来(这里的诗字,读时一定要区分平卷舌)。这类不入流的东西都让他给写出来换成钱了,而且还写得这么好看,还让不让别人混了?

  我最喜欢高军的口语入文,千奇百态,摇曳生姿,往往有喷饭之效。谢榛在《四溟诗话》里说,写东西忌粗俗字,然用之在人。他认为高人用粗俗之语,犹富家之用野蔬,肯定和穷人不一样。高军也时常哭穷,但写起文章来,却有大家风范。你看咱们的历届主席级人物,写文章说话,都惯用俚语的。高军的故事,大多取材朋友,或亲自参与或耳闻目睹,即使换了马甲,他人也能认出来,何况以高军的性格,我猜他必不会为朋友讳。如果有机会见到高军,我一定问问他有没有过曾国藩写挽联的遭遇。

  读了高军朋友写的评论后,我本不想贴这篇劣文来丢人现眼,但书枝要求贴,我有想要她的签名,想和高军兄喝喝酒的私心,所以再不济,也算是一种投名状吧。我是俗物一个,以为鸡蛋再好,总不如母鸡生动。何况高军兄是画山水的,说不定认识以后,他的画,能给我一个优惠价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