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人食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人食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24 21: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人食经典读后感10篇

  《一人食》是一本由蔡雅妮 / 张爱球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2.00,页数:19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人食》读后感(一):既然现在的生活不太如意,不如尽情撒盐

  “人生天气,有阴有晴,人生如飨宴,在蓝格子桌布上大享午餐,尽情撒盐。”这是美国小说家James Salter(詹姆斯·索特)在《光年》中写下的句子

  每个人都要在工作之外花时间照料自己原本做饭是件麻烦的事,吃饭是件敷衍的事。但是看完一人食,看日常生活中的他和她,在忙碌同时自己的生活也打理得优雅精致,再回头看看自己灰头土脸的生活,不禁会有一种想要洗心革面的决心。接下来,去好好生活。

  《一人食》读后感(二):一个人也要好好吃

  君が吐いた白い息が

  今ゆっくり风に乗って

  空に浮かぶ云の中に

  少しずつ消えてゆく

  这属于深夜的歌声一响起,心就被温暖和怅惘围拢了。小小的店,暖暖简单食物,安安静静两三人,忽而就有人说起了自己的遭遇不速之客到来,携裹着属于底层人们忧愁甜蜜,再戏剧化也是寻常

  《深夜食堂》的核是这些寻常又不寻常的故事,“食”不过是抛出的砖,穿过的针,是一个个人物特点的隐喻,一场场不动声色悲欢离合背后的承上启下。但“食”又如此烘托氛围,昭示着爱它们的人最终的命运,见食便如见人。

  《一人食》里的“食”也是如此。每道料理或饮品,都是那个故事象征,是那个人的浓缩,是这场人生走到这里的小小总结

  有人喜辣。即使工作至深夜几近崩溃也不言弃,用记忆里辣得泪汪汪的家乡辣椒救赎自己。“麻婆豆腐”是迥异于日式料理中的美味,也是陪伴自己走天涯的护身符。

  有人爱甜。淡淡地独立,淡淡地当起撰稿和摄影美好日子自由朋友的相伴。“烈日松饼”算是低阶的点心,但今日的生活多自在,等到了高阶,作取舍更谈何容易

  有人不喜荤。从零开始,生活愈来愈忙碌,但心中的厨房却愈发清晰。“轻炖豆腐球”是一个北方男人移居上海后对自己的犒赏,格子布上的素食让生活变得通透干净

  有人最嗜酒。颠沛流离过好几个城市,一个人,幸福是什么?“一条鱼配一瓶酒……这是我告诉你的小秘密。”“清蒸鲈鱼”配白酒,就能从生老病死平凡日子里偷来闲适

  味道从咸、苦,渐至酸、甘,故事也从独自打拼、远漂异乡,到了有猫有犬,有友有店。只是在蔡雅妮笔下,所有的人生提起来都淡淡的,辛劳悠闲忍耐享受变换都在转瞬之间。吃过的苦、流过的泪、思念过的人、怀揣过的理想,都融进料理里,一步一步用心制作,再一口一口用心吃净。

  你呼的白烟

  此刻正缓缓乘风

  一点、一点地消失在

  天空浮云

  再听一遍这歌,一个人生活,对生命中点滴美好铭记于心;一个人承受起伏,看人聚又散;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慰劳这从不容易的人生。

  《一人食》读后感(三):一人食

  这本书分享的是每个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对待生活的态度。一份食谱,一种人生。作家主持人纹身师,食物造型师…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方式,对待食物却是一样钟情成长环境决定喜欢吃什么,比如很多人喜欢吃的都是家乡的特色菜或妈妈做的菜;职业决定了能吃什么,书里的任务没有中规中矩的公务员,都算是自由职业者,他们才有心情精力去做自己喜欢的菜,也才总会有朋友一起品尝。对吃的从来没有过分的要求,自己生活的一年也是简单到不行,厨房除了油盐没有别的调料,这应该是那时候极度悲观后悔的人生写照吧,中午总是饿到不行,做好饭后狼吞虎咽,所以仅仅一年就肠胃炎了。

  现在不是一人食,但如果还是一个人生活,应该会讲究很多,至少我会买个面包机,早餐不再是随便在街上买的桃酥或馒头。并不是情况变得有多好,只是因为习惯了回来的生活。“即便一无所有,也不能没有胃口。”这算是我学会了该死的乐观还是已经麻木了,过一份精致的生活首先得有一份满意的生活吧。现在,我只能努力精致的生活。也许讲到我,可以说一说西红柿鸡蛋面种种。

  看着看着,让我有种想学做饭的冲动,这算是好的吧!

  《一人食》读后感(四):一人食

  一人食

  2016.8.13.14:04

  拖延症又犯了,前几天就看完了这本书,现在才想起写(实际上是因为太无聊了)。

  《一人食》这本书,给我感觉像一本做作文艺的书,类似于以前小时候看的爱格系。曾经特别喜欢这个类型的书,现在不喜欢

  这本书呢,可以一直留在我kindle里,当作本菜谱吧,等到以后真的要一个人生活了,试试做做里面的菜。

  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到现在我也没有想找个男朋友打算,特别适应也可以说是特别享受单身的生活。

  为什么要给自由的自己早早地找一个束缚呢?一个人没有约束的生活多好啊?只要你自己够强大,没有必要依靠别人。

  just do as your heart.

  《一人食》读后感(五):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

  去年的某天发现了一人食的视频,瞬间爱得不行,一口气把十来集精致的影像都看了,那感觉像是抱着一大包家庭分享装薯片吃到打饱嗝。

  于是也是单身的我开始跃跃欲试想像视频中的人们一样吃得优雅、精致、一个人却热闹孤独。酝酿了许久的结果就是,热闹了,却一点都不美。没有精致或柴火气十足、工具齐全的厨房,没有精美的食器,没有准备食材骑着自行车草坪上做松饼的闲情雅致,往往花了半天功夫,一路跟唱空城计的肚子打着商量,饭菜上桌已经饿傻了,汗涔涔的样子也一点儿都体现不出“老娘自己一个人吃也很惬意“的架势

  所以,虽然依旧喜欢一人食的视频,知道这本书的问世,还是很抵触地觉得”不过作秀而已“,不屑于买来一读。但是发现朋友买了以后,还是激动地抢来看。一见钟情的感觉一如当初发现视频时心脏漏掉的那拍。

  其实视频也好,视频背后的故事也好,要讲的从来都不止是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这件事吧。多,不一定就好;一个人,不一定就孤独。

  《一人食》读后感(六):一人份的清欢

  有朋友说一人份的饭最不好做,总不能一次只买两片萝卜三片肉吧?于是常常在饭店吃饭。我想的却是,如果找不到伴,一个人去饭店吃饭,除了孤独外,还有点莫名其妙尴尬长久以来,我过着一个人给自己做饭的日子,然后看到了这本书,封面上写着: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这听上去真是最老实广告语了。宾朋满座,大快朵颐,自是一种气魄;独自一人,细细品尝,也不失为一种风情人间有味是清欢,谁能说这一人份的清欢缺乏滋味呢?

  我相信,愿意好好为自己做顿饭的人,通常都对食物以及相关的一切怀有欣喜之心,他们专注生活的细节,从平凡中发掘奇幻。由食物蔓延开去,烹饪器具,烹饪的过程,对食材的讲究……这一切都有一份别致的意趣在其中。

  食物最能熨帖人心,不仅仅是有关口腹之欲的满足,食物也是生活态度的彰显,情感的承载。这本书里的人,有设计师,文身师,咖啡师,家庭主妇,海归……他们在茫茫人海中,他们与食物的缘分,各个不同,每一个却都是认真的,让人感动单纯。从台北来到上海的eL,将食材分门别类统筹管理制度化对待冰箱食材,有良好的管理流程怀念母亲的若谷,在制作蛋饺中一次次重温儿时的记忆,虽然人不在了,而记忆却在味道中永远保留下来。还有打鼓的朱怡,那一碗带着爆破云气味的椒油凉面,活色生香,宛如他的鼓点,演奏出人生敲到好处节奏……

  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很简单,普通人普通的菜,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食物。对食物的审美取向就像穿在身上的衣服一样,显露了我们的趣味人生观。还有《一人食》的视频短片简约优美,不是上烹饪课,是分享食物中的人生滋味。

  华服豪饮,夜夜笙歌的不是人生,这人生么,在大多数时间里不就是过日子的么,不就是粗茶淡饭么。欢喜有时,孤独有时。倘若恰好有一段日子只能自己独自走过,也不可随意打发了自己。当我欣赏沉浸在沸水中碧绿的西兰花时,我更爱自己了。一个人的时候,更可能与真正的自己相遇,既如此,何不好好享用这一人份的清欢?

  《一人食》读后感(七):调独味

  为生而吃,也为吃而活。当面对一个人解决吃这个浅入深出的问题时,不妨看看这本《一人食》。

  书的全名《一人食: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是根据网络美食短片《一人食》编辑而成的图文集。我没有看过短片,看完对这“二十人二十菜”的静态记录,倒是对动态的短片产生兴趣。因为这是一本兼顾实用介绍情绪内核的小书。书中有对每个人对应的一道菜菜谱,也在当下热度很高的流行句“唯美食和爱不可辜负”的延展:一个人也要爱生活,一个人也可以烹制出属于自己的美食,那是舌尖上的爱,不应该就这样放弃而辜负自己。

  辜负一人食的时光没有理由,只有各人的各种借口根本上是一种情绪在作梗,自己说起来是两个字却只有一个人,很多时候难免孤独,每个人身体里的社会属性会瞄准时机出现发挥效力,让自己被寂寞包围浑身不自在。如果世界的一切都用理性定义解释,那“吃”只是一个动物物理属性导致的延命动作完全没有“食”的千变万化和充满期待。而一个人吃饭总是要和很多外力斗争,更严重的是来自内力的阻拦:一个人懒得买菜,一个人不好把握饭量,一个人吃饭不开心……说了没有理由,都是借口。

  看着身边物极必反的环境实例:在家庭饮食流水线超市连锁餐饮逐渐包围的今天,一部分人开始回归原始与现代结合的烹饪方式:他们自己开菜园种菜、在网络市场中试买原材料和调味品,一个人不要只在胃发出生理信号的时候才勉强应付一下,要好好调理自己的胃,什么时候都别没了胃口。面对每一天的生活时,能吃并且吃得舒坦,强过无数无数世间真理

  这本书从人到文到图再到整体风格,都是安静的美好,阅读感受不疾不徐,每一道菜渗透着每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而每一个态度都是截然不同,却共同源自对一个人好好生活的认同差异协调。在内容上的散漫,通过形式主题的聚神,感染力倍增。最近两周我都过着中午加班下午加班,感冒咳嗽袭来,没有好好的休息,甚至没能好好给自己做一顿晚餐的日子。内心快要呐喊出对这种状态持续的无法忍受,赶紧在今天加完班后,将中午买好的菜慢慢洗净、用不熟练的刀工切丝切粒,给自己做了盘素烩面,吃得很开心,吃完很充实。这一餐带来的诸多好处不一一道来,终于把一直因各种耽搁未能完成书评写完,可谓是对这本书的一个感同身受交代。虽然我仍未过上“一种让自己感动的日子”,但是这个愿望我绝不放弃,我会自然地、一点一滴实现这个愿望。

  一个人用吃表达对生活的最高犒赏,绝对要自己下厨房,从准备食材到食物上桌,过程中加入你的心情调制食物,尝到的永远是独一无二的你的味道,为今天感动,对世界微笑

  《一人食》读后感(八):抚慰心灵的菜谱

  拿到《一人食》时,没有香茗在手,没有熏香缭绕,指尖触摸到厚实细腻纸张时,心里有一丝紧张,觉得此刻的随意配不上这份精致的诚意。这种感觉一直到我读完这本书,愈发强烈

  我吃葡萄的习惯,喜欢先捡大个在吃小个,属于及时行乐的类型。不过我看书却总是先看副刊再读正文。翻开随书的手绘本,误以为是一本精编菜谱,明明列出了食材和步骤,但是读正文时才发现被欺骗了。流淌的文字更像是一只温暖的手,抚慰着形形色色的人们,因为各种理由单身者的个人,甚至是仍然保持自我独立的个体。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谁不是“一人”,或者说总有要面对“一人”的时刻,也正是这种时刻,内心的真实气息就会飘散出来。是寂寞、悲伤还是手足无措?这种落差对于曾经以为自己不再孤单的人尤为深刻。所以书里充满各种各样经历的人,未曾恋爱的,曾经沧海的,幸福沉沦着的,四海为家的,所以请相信,每一个人都值得停下自己的脚步,通过这本朴素又真实的书,窥探一下别人的生活,找到生命共鸣

  面对“一人”的生活,和“食”有什么关系?也许是我们太了解中国文化中“食”作为情感的分享和纽带商务宴请、朋友聚会家人聚餐,诸此种种。“食”似乎源于人们的基本生理需要,但是在中国文化中逐渐升华成为一种超越的文化需要,它是人与人沟通交流契机,或者是身份品味的显示,慢慢地人们无论是否需要“食”都因为其他的需求而不得不“食”。“食”逐渐变成了负担失去了它曾经最终的作用——抚慰人类的身体和灵魂。

  可是,当卸下所有的面具,回到自己世界里,则不需要勉强自己吃不愉悦的食物,做不舒服的表情,可以尽情享受全然真实的食物,享受它带来的极致愉悦和这种自由舒适的感觉。或者面对一堆蹭饭的朋友,做一份可以分享的美味,将这种抚慰带给他人,看着他们溢于言表的赞美之情洋溢在微微眯起的眼眉或者蹭着油渍的嘴角,惊奇的发现食物带来的不仅是肉体的享受,更有一种精神的回馈,身心由此暖暖的舒展开来。

  不要失望《一人食》并不是一本教授一个人做饭的菜谱,它更像一本记录本,记载着很多人的生活态度。在上海这个城市里无论是什么理由来到这里或者停留的人们,他们也许性格迥异、职业百怪,但是他们都坚持着一种近乎偏执的信仰,就是勇敢的面对着自己的内心,享受每时每刻的自己,哪怕是一个人的孤单,都值得最适合自己的一份精致;也许是奶奶的秘制辣椒粉带来童年的回味,或是为即将下肚的章鱼按摩15分钟的坚持,或者是为了单纯的美而储备的那些茶杯茶具,锅碗瓢盆。吃一道菜,却吃出每个人不同的味道,对于故乡的思念,对于故人的缅怀,对于改变的坦然,对于过去的释然,也许还有对于未知的会心一笑。这份似曾相识的味道充斥在整本书的每个故事里,它们仍然继续,还在等待,等待观者的自省和觉悟。

  做一顿好的,抚慰一番自己的身心!

  《一人食》读后感(九):与食物有关的情绪,没有为什么。

  “人生如天气,有阴有晴,人生如飨宴,在蓝格子桌布上大享午餐,尽情撒盐。”

  这是美国小说家James Salter在《光年》中写下的句子。

  昨天借了本书,一开始不过以为是本配图大于内容的食谱,视频制作的也挺矫情的,没那么多烟火气

  我竟然读的有些意犹未尽。

  每位私厨的篇幅都很短,在上海的四川人老张、在北京的广东人老李,都处于一种异乡漂泊的状态。

  奶奶的辣椒面才是最大的护身符,可以陪伴姑娘走到天涯海角,一定得是家乡口耳相传的烹调方式才是一场欢宴的开始。

  每个孤独的灵魂都在故乡的食物里相遇。足以抚慰凌晨一点下班、或者偶尔失恋单身的ta。

  一日三餐四季,就成了最大的仪式感。

  不需要哪个人来陪,麻婆豆腐配绿茶,四川凉面配冰啤酒,就已经足够。

  在英国租房的时候,有很长一段一段时间,自己一个人做饭吃饭,阳光透过百叶窗打进来,暖暖的打到心底。

  那时候对于食物的执念,可能只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胃和钱包。

  想吃什么了,找一下食谱,食材却不一定准确,找不到也不强求,总能用模棱两可的替代品来演绎。

  食物的味道是有记忆的,在厨房里更是。偶尔打开微波炉,就又能猜到室友用李锦记做了烤鸡。

  后来和人搭伙,有她陪我一起吃饭,度过了考试周,也度过了在英国最后的时光,不挑嘴的姑娘,在哪里都可以生活得很好。

  一定要说不同的话,同样的食物仿佛更可口了些,到了饭点有人一起唠嗑的感觉也很棒。

  只可惜,现在的我,又要开始熟悉一个人生活的步调,在上海的她,应该也不寂寞吧。

  和食物有关的情绪,没有为什么。

  ———————

  聊会儿矫情,我和朋友推荐这本书的时候,不忘记吐槽,“天哪,烧饭都不用油烟机,还是个麻婆豆腐,这是在逗我吗?”

  可能对于我这样的厨房星人来说,要烧饭,更要让自己舒服地烧饭,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

  手艺不一定精当,锅碗瓢盆却一定要漂亮。

  什么叫烟火气呢,就是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在颜元叔的短文里,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最后还是生活在了一起,结果这对爱情鸟却总是为了谁做家务吵架,气的奥菲利亚只想跑回娘家。

  此刻的哈姆雷特,也不再是那位孤傲的王子,在家务活面前,人人平等。

  王子也不得不低下他高贵的头颅。

  《一人食》读后感(十):一鸭两吃

  书的作者是最近在网络上走红的微电影《一人食》的导演。书后附给的作者简介很有意思。这是个喜欢美食却不懂得自己做饭的人,反而又花心思去拍别人做饭。

  一人食,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吃饭。

  书的内容不是我想象的是单纯的菜谱。相反的,除了最后给的简单的材料方法步骤之外几乎和怎样做没有半毛钱关系。写的,都是主人公的经历、这道菜的背景故事、感受、想法、生活态度等等。

  不知读者有没有注意,每个故事最后一页的角落印着一个小小的二维码。扫进去是与故事关联的《一人食》的短篇。其实在拿到书之前我是没有看过这个系列的微电影的。 “清炖豆腐圆”——虽然这不是书上的第一个故事,但是是我想做的第一道菜,所以我第一个扫了它。

  一人食中的主人公大多数是在都市中为生计奔波的青年男女(当然也有当爹的大叔)。如所有的年轻人一样,他们工作忙碌,生活节奏很快。一人食的主题虽然是吃饭,但是实是为了描绘一种生活状态。就是即使是一个人,也要好好对待自己,对待自己的胃。而这些主人公就是这种对生活质量要求极高的人。比如我上面说的豆腐圆男人。

  书上介绍,这个厨师来自上海,是个小店的设计师,虽然每天疲于奔波工作但是生活却很有味道,这从他的厨房就能看出来,给出的照片只拍到了厨房的一隅,一个男人系着藏蓝色的围裙站在砧板前。他做的菜就是这道清炖豆腐圆。做菜的男人本来就有别样的魅力。然后是微电影。通过微电影,我看到了他完整的厨房,真的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青瓷砖装潢的墙面上挂着各种令郎满目的餐具,厨房的整体设计是简洁的,实用为主又不失格调。尤其让我惊艳的是,制作豆腐圆子时需要将豆腐压成泥,他有一种专门的压泥用的器具,像是一个迷你的钉耙,还可以用来搅拌,简直是棒极了。电影中没有对话和语言,只有菜刀落向砧板的砰砰声,煮西红柿酱汤的咕嘟声,油煎圆子的刺啦声,合着轻柔的背景音乐,好似一首交响曲。西红柿、青椒、豆腐成为了故事的主角,反而是人变成了无关紧要的配角。这时候就体现了书的价值,或者是文字和电影的融合。书中的故事给了我们更加立体的主人公和描写更细致的一人生活。电影的基调的隐喻的,是让观看的人自己去品尝其中的韵味,而文字是直接的,告诉读者他的人生。当两者放在一起的时候,就是一个完整一人食的生活。

  这本书如果单独看是生活的小品散文,就像是饭后的甜品,闲了放进嘴里,入口即化,幸福之感满满。将它放在视频面又变成一种注解,好比烤鸭的蘸料,不蘸一种滋味,蘸了另一种回味,一鸭两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