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人食》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一人食》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5-13 12:19: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人食》经典观后感10篇

  《一人食》是一部由蔡雅妮执导,林竹 / 唐七 / 若谷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短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人食》观后感(一):一人食的评测标准

  一开始看的时候马上喜欢上这个小片子——短,步骤清晰,镜头不错。然多看几集又会觉得有的已经超过“一人食”的要求了——从实践的角度我认为,一个人吃饭的菜谱要满足以下两个基本条件:

  1所有的食材刚好一人份量,不能一锅菜够吃一个礼拜的或者边角料干脆扔掉造成浪费。

  2 时间短好收拾。

  在此之外如果加些无关痛痒的小装饰小休闲拍个照发个微博也无可厚非。

  用这个标准衡量的话,本片显然从科普的范畴升华而为一种袖珍秀,被激进地称为“假惺惺”也就不足为奇了,更何况某些跟做饭吃饭毫无关系的舞台剧日漫人设般的出场了。

  《一人食》观后感(二):斗胆谈一下饮食美学

  我的厨艺属于普通的中等,对于做饭的热情也是时有时无,这两点都远远不及我的基友豌豆象同学,本来是想给她出个点子要她来写,谁想,我在琢磨怎么跟她解释我的问题的时候,我却决定自己来写了。

  关于饮食的作品我看过的还真不少:

  料理鼠王:Everyone can cook

  饮食男女:家庭团圆最重要

  寿司之神:坚持一件事,把它做的完美

  青木瓜之味:把做好的美食端给心爱的人吃

  孤独的美食家:吃货的告白

  深夜食堂:一道平凡的小菜和一个不平凡的故事

  朱莉与茱莉亚:饭做的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个懂你的男人

  吐司:饥饿的童年与缺失的母爱

  至于舌尖上的中国以及BBC拍的发现中国:美食之旅那些弘扬我大中华美食文化和人文情怀的作品就更不用说了,我曾经半夜看哭过。

  最近湖南卫视出了一档视频系列,叫做《味道》,画面做的相当高大上,推荐大家去搜一下看看。

  至于这次的《一人食》,它自己说是“不孤单的食物美学”。

  一个人在外留学,我曾经问过自己,如果真的所有条件都满足了,愿不愿意移民国外?不愿意。那,割舍不下什么?食物。(想到这就已经哭了)

  国外也有很多优秀的地道的中餐馆,大部分食材也都能买到,为什么大家还是会说,“咳!不是那么回事儿!” 仿佛人人都是品鉴美食的专家。

  我们割舍不下的,究竟是食物,还是与食物相关的所有记忆呢?

  我们所热爱的食物,永远不只是食物本身。而这些除食物之外的事物,是能让几乎所有人产生共鸣的文化象征和符号。

  生活,爱,家的味道,朋友团聚,悠闲惬意,孤独(或者说与孤独的抗争)

  下厨房宣称,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有人说(其实是我自己好吗,为了写出来通顺),一个认真做饭给自己的吃的人一定值得去爱。

  其实我们关注的不是到底怎么做某个菜才能做的好吃,这正是这种美食短片和嚷嚷着“接下来我们加入适量XX”的烹饪频道的区别,也是关于饮食的散文和传统食谱的区别。它把做饭(原谅我不用烹饪这个词)这件事拍的很美。无论是从光线,食材,器具,还是人物的动作,表情,食物的搭配,甚至有的还有配角(主人养的猫猫狗狗们),整个过程非常的流畅,省去罗里吧嗦的instruction旁白指导,只配上适当的字幕加以解释,节奏恰到好处,于是也流露出了它的主题:一个人吃饭,不孤独,很美。

  可是我还是要问,为什么这种对于做饭的特写镜头,尤其是那样不紧不慢的切,炒,拌,煎,看着食材在水里或油里荡漾,翻滚,冒泡,变色,那些氤氲的热气,那声品尝第一口的“恩~~~” 就那么有魔力,就能触动我们内心的柔软,让我们心情瞬间变得充满阳光呢?

  在我还不会做饭的时候,我曾经大言不惭的发表过一通言论,我对我爸说,“做饭有什么好?费了半天的劲,十五分钟半个小时的就吃完了。” 在我开始租房子北漂,开始自己做饭以后很长时间,我仍然喜欢在外面买,因为省事。我也听到过不会做饭的闺蜜发表过类似的言论。直到我辞职在家,开始好几个月的独处后,闲得无聊,加上F君鼓励,我开始每天逛菜市场,开始考虑荤素搭配,同住的朋友怕我实在无聊,买了烤箱,这可好,我开始自己烤蔬菜,烤肉,烤饼干和蛋糕。我那些宣称不理解做饭的意义的闺蜜们,在谈恋爱、结婚以后,居然也不辞辛苦地津津有味的做起饭来。记得去年八月份我在申请学校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唯一能让我放松的事情,就是下午的时候烤个芝士蛋糕,配上咖啡,一个人悠闲的吃。觉得特别惬意。整个过程大概需要一两个小时,之后腰酸背痛,但仍然觉得开心。而现在一个人留学,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周六去逛菜市场。人声鼎沸的五颜六色的菜市场,居然成了最能抚慰我那脆弱的小心脏的地方。

  一人食,把做饭拍出了散文的味道,或许每个人看的时候所引发的共鸣都不同,但是每个人又都有相同之处——在食物中汲取身体和心灵双重的温暖。

  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说,“吃顿好的,人生观都会改变”。同样,给自己认真做一顿好的,生活也会不一样。

  《一人食》观后感(三):《一人食》24集+8特辑

  腾讯微信”yirenshi001“。

  最新视频信息,根据新浪微博发布情况更新。

  【1】 不孤独的食物美学「一人食」之皮蛋豆腐

  【2】不孤独的食物美学「一人食」清蒸鲈鱼

  【3】不孤独的食物美学「一人食」牛油果拌饭

  【4】不孤独的食物美学「一人食」大家都是姜饼人

  【5】不孤独的食物美学「一人食」手冲咖啡

  【6】 不孤独的食物美学「一人食」鲜蘑鸡蛋汤

  【7】不孤独的食物美学,「一人食」麻婆豆腐

  【8】不孤独的食物美学「一人食」彩虹卷

  【9】不孤独的食物美学「一人食」上海蛋餃

  【10】不孤独的食物美学「一人食」咖喱拌面(2013年2月1日)

  【11】不孤独的食物美学「一人食」烈日松饼(2013年4月19日)

  【12】不孤獨的食物美學「一人食」輕燉豆腐球(2013年5月17日)

  【13】不孤独的食物美学「一人食」茶(2013年6月16日)

  【14】不孤独的食物美学「一人食」雪山西瓜汁(2013年7月12日)

  【15】不孤獨的食物美學「一人食」成都凉麵(2013年7月19日)

  【16】不孤独的食物美学「一人食」牛肉汉堡包(2013年8月23日)

  【17】不孤独的食物美学「一人食」港式煲仔饭(2013年9月27日)

  【18】不孤独的食物美学「一人食」水煮鱼(2013年10月25日)

  【19】不孤独的食物美学「一人食」关东煮(2013年11月15日)

  【20】不孤独的食物美学「一人食」河虾粉丝煲(2014年1月10日)

  【21】不孤独的食物美学「一人食」麦丽素汤圆(2014年2月13日)

  【22】不孤独的食物美学「一人食」沙爹肉串(2014年3月14日)

  【23】不孤独的食物美学「一人食」香蕉春卷(2014年4月18日)

  【24】不孤独的食物美学「一人食」黑芝麻布丁(2014年7月11日)

  地域特辑

  【1】泉州手舂元宵馅(2013年2月24日)

  【2】《成都食途》(2013年10月22日)

  【3】「特别策划」你喜欢过春节吗?(2014年1月24日)

  【4】一分钟美食之旅---上海好吃(2014年4月30日)

  【5】特别奉献版:橄榄企鹅人Enjoy the little things(2014年9月15日)

  圣诞特辑(2013年12月20日三连发)

  【1】A Very Special Xmas vol.1 圣诞花环(2013年12月12日)

  【2】A Very Special Xmas vol.2 西兰花圣诞树(2013年12月13日)

  【3】A Very Special Xmas vol.3 圣诞草莓人(2013年12月14日)

  弹幕版(1~15集)

  其他:

  完全时尚手册 食色行野 一个人的美食(2014年07月30日)

  《一人食》观后感(四):厨房是个治愈系

  每集三分钟,一口气从第一集看到第二十集,也不过一个小时。砧板上啪嗒啪嗒的律动,油锅上哔啵哔啵的声响,伴随着胡椒、拍碎大蒜的辛香,以及用刚出锅的美味来填充饕餮之胃的无与伦比之幸福感,厨房真是一个治愈系的所在啊。以前听说过有人想自杀就放他去菜市场之戏说,不过万一他去了菜市场若还是想自杀,那么把他放在整整齐齐陈列着锅碗瓢盆、各类生鲜时蔬的厨房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看的见、摸的着、闻的到、吃得到,做菜的乐趣大概就在于此。“看着葱蒜辣椒劈劈啪啪的在油锅里弹跳释放香气,酒水注入沸腾弥漫于空气中,那种满足感是非常真切踏实的。”无怪于堂堂一个人类学博士要变节为撸起袖子大刀阔斧的厨子。PS:为什么《一人食》的采访对象的厨具和生活居所不约而同日系 风嘞?呃~这也是我喜欢的风格!

  《一人食》观后感(五):食

  生活与生存是大不同的。

  就例如之前我的午饭就是街边的煎饼或者楼下便利店的饼干,反正不管是什么,能填饱肚子就行。甚至管他到底饱不饱。

  不过我是一个对于食物又有一种莫名奇妙的坚持的人,吃煎饼的时候必须喝豆浆;吃饼干或者面包就必须要喝咖啡了。其实这种坚持在别人看来根本就是在装,即使他们没有说出来我也知道。

  对于食物,要明确你是用这些动物或者植物的死亡来维持你的生命,还是你在虔诚的用自己的手和心在祭奠它们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说到此,我只是想表达对于《一人食》这样好看又美味的短片的喜爱。即使是一个人,也要很认真的去烹调,去品尝。很严肃的对待自己的胃。

  起初看这样的短片会觉得很装,但要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我家父皇那样做饭做的那么狂野。我平时就喜欢把食材切得很细致,还喜欢摆个盘,父皇大人却更注重食物味道够不够足,至于什么造型他一概不在乎。每当我看到那些养眼的食谱配图,我才真的能够体会“过程”的重要。对于父皇来说,如何调味这个过程是最重要的,但对于有些人(包括我)可能会认为从要决定做饭的那一刻起,每一步都是很重要的吧!看着短片里面每个人都在一丝不苟的准备那一餐美食,不管是简单的零技术含量还是复杂的技术流,从他们的每个动作中,都能看出他们在享受过程。更加享受最后美食完成,放进嘴里的那一刹那。

  食不仅仅是为了让人活下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要认真对待哦!认真的对待食物也是认真对待食物链这端的我们自己。

  《一人食》观后感(六):哔哩哔哩一人食

  各种视频我都爱在bilibili上搜一搜啊。太欢脱了!

  当然也不能放过一人食啦~~~

  以上,各位请笑纳。

  不过只有几个,牛肉汉堡那个实在是太燥了。

  一人食我只照过牛油果拌饭那个,三文鱼还是吃的生食。。。

  最感兴趣的是蛋饺那个!苦于没有神器。。。

  烈日松饼那个,说实话,太作(一声)了。。。

  《一人食》观后感(七):终于解决了“一个人吃饭难”的问题

  生活中,一日三餐是正常但又令人头疼的事儿。过去父辈们在家做饭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可放到现在这是可遇不可求的,能自己买菜在家做饭成了令人奢望的一件事儿。其实,不管是单身也好还是恋爱中,即使是已婚多年的夫妻,自己吃饭的时间还是会占不少比例的。常听朋友说:家里如果就自己的话,基本不怎么做饭,随便对付垫吧两口就过去了。

  最近不小心翻到这个系列的视频“不孤独的美食学——一人食”,觉得创作者真是明察秋毫,她一定也是遇到过自己吃饭左右为难的情况,而且一定是年轻人,于是决定拜访全国各地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拍下他们最日常的饮食以及生活。

  这个系列的视频基本三四分钟一集,没有任何多余旁白讲解,用不同角度的滤镜镜头叙述了做饭过程,加上一些简单的很Q的字体做食材和调料的介绍,不仅视觉上很赏心悦目,同时还领会了一些独特的食谱。看后觉得一个人吃饭也可以很有意思,而且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花时间,只要肯动心思,也许也就花个半小时刷微博的时间就搞定了。

  在这个忙碌浮躁的社会,在这个人们习惯点外卖、生活与工作容易本末倒置的时代,这个系列的视频用自己温馨而不易觉察的方式告诉大家,其实我们本可以放慢脚步好好享受生活的。不要老是暗示自己“没时间”,也许脱离一下手机、电脑、Ipad,时间挤出来了。

  “不孤独的美食学——一人食”真的很不错,传达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时下流行常说的“正能量”,即使里面有些地方稍许有点做作,但这样的生活态度是值得我们欣赏的。

  《一人食》观后感(八):这个世界上其实不缺乏热爱生活的人

  一直觉得热爱生活的人总是不会在吃的上随便凑合,一个吃货不只是要爱吃,更要会吃。我是一个爱做饭的人,尤其喜欢看别人特别满足的吃着我做的饭,这个过程更让我享受。其实爱做饭的人一点儿都不觉得做饭是一种负担,我喜欢听着广播,或者听着歌做饭。

  之前跟同学住在一起,总是喜欢换着花样的给她们做菜,年后可能会一个人住了,可能做饭的心情会少很多,因为你做的饭得不到别人的欣赏也是一种寂寞。但是看了不孤独的美食学,顿时又对生活充满了向往。而且视频拍的特别干净温暖,作为一个有洁癖的吃货,对厨房和餐具的要求达到极致,我享受美食,也享受美食的烹饪过程。

  真的是一部干净的片子,没有那么多花哨做作的镜头,随性的慢生活。

  《一人食》观后感(九):一个人也可以生活很多年。

  我一直在想,在经历过无论是家人、友人、爱人的各种情殇以后,以后该如何跟人相处与生活。或许灰心丧气就此放弃理想,或许萎靡不振继续浑浑噩噩。所幸找到了目标,所幸还很好的活着。

  一个人的生活可以很好,自由,不拘束,放松的却是灵魂。

  其实并不孤独。

  一个人永远是相对的。

  当你可以自己洗手作羹汤的时候,你便不是一个人。

  有很多朋友自诩是吃货,永远在路上寻找各种美食。却十指不沾阳春水,更无法体会做饭的乐趣。

  「一人食」中便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当如此便有了自己的人生。或许就是那碗饭,那只猫,那首歌,那花瓶。

  感谢「一人食」,如此并不孤独,如此便是人生,如此便是生活的乐趣。

  《一人食》观后感(十):没有分享终究还是孤独的

  美食APP做成美食视频节目,所必须的是各种可爱的厨具,干净的厨房,有味道的厨子,再加上晃动的手持镜头,各种萌字体,使这部片子充斥着浓浓的日式风格。

  《最完美的离婚》里瑛太说,两个人吃的是饭,一个人吃的是饲料。这部短片力图向我们传递这样一个观念:一个人做饭也可以不孤独。

  做饭作为一个有创造力的活动,这样的过程其实非常享受,打开一段音乐,洗菜 切菜 听到肉末在油锅里滋滋作响,整个屋子里充满着令人温馨的香味儿。所以做饭是一个人的,分享是两个人的。每次做到好吃的菜,总有种告诉别人和与全世界分享的冲动。这种分享让我们在美食创新活动中得到的快乐达到高潮,从而激励我们再次探索。第11集的《烈日松饼》大家都评论说,没有最作,只有更作。个人认为带着酒精炉去野餐的这种行为本身就适合群体性,至少是2个人以上。像《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沈复就是在夫人的安排下同友人们,自带炊具,烹茶煮粥,在苏州南园观赏油菜花。假设真是自己一个人,带着炉子,带着锅,炎炎烈日,有啥意思。

  所以,微博上看到人家发美食的照片,不要唠叨人家装逼嘛~

  都说了,过程是孤独的,有分享才是快乐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