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日和手帖001:我们终究是一个人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日和手帖001:我们终究是一个人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25 21: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日和手帖001:我们终究是一个人经典读后感10篇

  《日和手帖001:我们终究是一个人》是一本由苏静 主编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1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日和手帖001:我们终究是一个人》读后感(一):生活的另一番格调

  生活的另一番格调

  一期一会/评《日和手帖,我们终究都是一个人》

  生活中有另一种声音,叫活出自己的格调。

  第一次接触日和手帖,就被其中的生活方式打动了。印象中的生活一直是学习工作下的状态,好像学习之后就按部就班的工作是一种定好的生活节奏,而且活在其中之时也并未感觉不妥,而是沉浸在这死板竞争机制下,忘记了生活最美好味道

  日和手帖,我们终究都是一个人。一个人的格调是什么,是单身孤独落寞么?不是的,我并不认为一个人的格调就是指一个单身的人,而是无论你是单身还是已婚或者恋爱中,都不忘属于自己的那部分生活,不忘最初的自己,那一部分是关于梦想、关于轻松自在相处方式、关于想走就走的旅行,你不会忘记那个只属于自己的自己。

  书中的各个主角,或许都不轻松,也在辛苦工作,可是却是为自己的梦想、知道自己要的、也知道自己喜欢东西、并在某个领域取得了想要的成果、也依旧在坚持的一部分人,或许身体很累,但是心灵自由飞翔的。

  精致的格调,是一个透明玻璃杯,是一个烧制的陶瓷器物,也是一本书,一张画,一杯咖啡,一张沙发,你有你的足迹,生活的足迹,精致的足迹。总能发现日常的美丽,并让美丽扩大,影响着其他人。

  精致生活不分地域,有心之人必能在合适时候找到合适的生活,过出另一番风味

  我喜欢日和手帖,记录平常点点滴滴平凡着的不平凡普通中的不普通,启发我去认真审视我的生活,到底是缺少了什么,缺少了一种精神,一种把自己过得精致的精神。这种精神也包括认真对待着的生活的所有小事,譬如一碗面,也可以吃出自己特有的味道。生活中不再只是拥挤地铁,噪乱的街道汹涌人群。想出去走走,看看那些日常忽略的美丽,夕阳落叶花草泥土,重新注满了活力

  生活中的另一番格调是精致的生活,活出精力,活出精神。

  2014.11.04

  《日和手帖001:我们终究是一个人》读后感(二):孤独,是人群里的我

  文/***

  我手上有本杂志书《日和手贴》,主题是:我们终究都是一个人。

  日和:美好的,风和日丽天气。初见两字,湛蓝的天,絮白的云,浮现眼前。日语中的“花见日和”,就是好天气里我们赏花去。然而,荒木经惟根据自己的同名摄影散文集改编的电影《东京日和》讲述的是一个淡得像水一样故事,却串起了一个男人对亡妻的怀念。日和,只能不期而遇。又或,在生命等待某个奇迹。日和,是随遇而安,不是随心所欲

  手贴:手写的书信文章。如今若有人冲我大喊:我要给你写封信!我定会自恋地以为这个人爱我已有很多年。电脑苹果手机诞生,缩短了我们进化成电子动物时间。我们不会写信了。所谓的信就是一封电邮,一条微信短信。所谓的交流方式便是各种社交工具里闪烁的头像,一个卡通人物,一只大脸猫,一片模糊景观,背后藏着一个你不了解的人。我们失去了信件失去了纸香,也失去了心贴着心的感受。手贴,是人与人之间爱的联系,断了就丢了温暖

  一个人就是孤独吧?我们经常这么以为。所以,时下很流行“一人食”的应对独自吃饭的食谱。孰不知就算两个人一起吃,口味不一样,各自点喜欢吃的饭菜,也变成了一人食。吃饭的好恶 ,与几个人一起吃无关,绝不是吃的人多起来了,这饭就变香了。不知怎么,我反对将“一个人”等同于孤独。之于我,站在人群里才是最孤独的事,看着人来人往,他们连过客都算不上。

  书中有一则访谈栏目,选了一些“成功人士”来谈谈“一个人”的感受。问题如下:一个人的定义?一个人的时刻?一个人的乐趣?面对一个人的方式?其中一个叫有待的独立电台主持人答得最好。他说:一个人是一种能力;一个人的感觉是在和另外一个自我交流; 一个人的时候可以拥有全世界; 一个人不等于孤单,一个人代表独立。

  有待的话让我想起了《鲁宾逊漂流记》。鲁宾逊孤独吗?不,因为他有天有地,有海风和云雨。他有草有花,有露珠和泥土。一个人是一种生活状态,而孤独是生活态度。别以孤独为借口放纵自己,整夜宿醉说自己孤独,胡乱交友说自己孤独,玩物丧志说自己孤独。别刻意去抵抗孤独,它像个倔强孩子。你讨厌它,就伤了它,它会越闹越凶。你爱它,它才会亲近你。你拥抱它,你们就可以分享温暖。

  我们不要因为存在形式而将自我定义成一个人。人,不是孤独地来去于这世间。你来的时候,有人迎你。你走的时候,天地万物送你。一个现实世界里的我和一个精神世界里的我,是天设的友谊。在未来日子里,让我们勇敢地发出邀约诚挚地接纳那个内心的自我!

  转载请告知

  《日和手帖001:我们终究是一个人》读后感(三):找回自己

  在人际网络越来越绵密杂乱的今天,我们总是在忙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上班的时候需要领导同事打交道,闲暇时刻在与朋友联络感情,回到家还有各种社交工具大行其道,我们在他人的世界里忙忙碌碌,却没有察觉到缺乏与自己对话空间带来的是精神上的荒芜贫瘠

  我从不觉得独处是可悲的,所谓的“quality time”也包括与自己相处的时间,这是调整自身状态的好机会,但它也不会像某些时尚杂志上那样光鲜亮丽。每个人都需要独处的空间,只是这个空间总被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占满,于是我们渐渐不知道独自一人时该做些什么。本该最用心关注地方可有可无地略过,这几乎成了现代人的一个通病

  纵观整本书,很容易把握到一个主题,他们的成就立足于对自身需求的关注上。打造“云游”风格服饰的李登廷设计的每一件衣服都是为自己而做,做出真正喜欢的衣服,不迎合市场顾客,他对个人审美情趣的坚持吸引了一大批族群。经营独立品牌nothing.cn的董攀,一开始萌发这个念头是因为他很难买到适合自己的衣物,买不到,那就自己来做,这个想法纯粹简单,从自身出发,仅此而已。

  小林和人的杂货店里摆放的器物都是他精心挑选,认为能够长时间使用,又能不减喜爱之情的物品。物品也是私人空间中不起眼的一环,“买到东西,买到自己”,陶艺家河井宽次郎的这句话非常打动我,我们选择的东西其实也契合我们本身的气质,只是大多数时候我们也对此忽略了,如何让它们在自己的空间里发挥相得益彰效果是值得好好思量的。

  不难看出,他们将私人空间与商业空间做了一定程度融合,这种回归本身需求的做法不仅能保持自己在事业上的关注度,同时也会吸引到缺乏而又向往私密空间的人群。位于阿姆斯特丹的一人桌餐厅有意思,前面提到的都是如何巧妙利用个人空间,而这是在公共场合的私密空间,它唯一的规则就是一个人用餐,这乍看起来有些离群,有些尴尬,但它背后的理念非常积极,孤独不是可耻的事,一个人也可以享受精彩

  这本书的主题非常准确地把握到这个时代脉络,对他人和公共空间越来越多的关注力挤占了对私人空间的耕种。这本书制作得也相当精美,排版上很有设计感,但内容显得零散,有些文章选材上有拼凑感,遗憾的是设计的精良并不能支撑起一本书的骨架。

  《日和手帖001:我们终究是一个人》读后感(四):买到物品,买到自己

  在键盘上敲下“mook”这个词时,下面显示了一个红色的虚线。我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个词,据说是“magazine”和“book”的结合体,挺有创意的。

  为什么会接触到这本书呢,是因为我喜爱的画家Nnancy有在里面被采访图文并茂的书我一直都很喜欢,浏览过后看到很多被采访者都居住在厦门,感觉就在身边一样,惊喜

  书本很简单,一个中心,几篇围绕这个中心点展开的采访。被采访的人都是孤独的创作者,或者是独立的创作者。我又想起许维小而美的观点,是啊,我也认为这将是一个趋势,小小的品牌,自己独立经营,只服务一部分志同道合的人,这样的品牌背后站着的是人,温暖的人~温暖人心的品牌。

  我们终究都是一个人。在这样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的时代。要联系一个人很容易,要遗忘一个人也很容易。在也没有古人折柳相送的场面了,在机场道别时说句回头微信联系。在也没有翻山越岭去看你的时刻了,最少一个小时最多1天就可以从这头到那头。在也没有睹物思人感伤了,视频键一按,谁的脸都可以出现......

  在公司刷电脑,在路上刷手机,在家里刷ipad。在这一个随时可知天下事,随时可以联系到朋友的时代,为什么会更加感到不安呢。一切都在身边,一切都唾手可得,为什么还是不满足呢?绕了一圈,我们又回到了自身,安全感只有自己能给予,满足感只有自己能得到,一直往外找又能找得到什么呢。

  总是这个样子:喂饱了身边的圈,却忘了喂饱自己。

  《日和手帖001:我们终究是一个人》读后感(五):ALONE YET NOT ALONE

  之前看过肯恩·威伯尔的「万物简史」,他的整合见地对我影响很深。其中的一个概念——大宇宙(Kosmos),意味我们生活的宇宙并不仅是哲学争议的精神宇宙或是物质宇宙这么简单,而是大宇宙。这其中包括了精神宇宙、物质宇宙、神性宇宙、规则宇宙......其规模性实完全没有概念去计算的。

  哇 宇宙竟然如此之大 那我在宇宙里是什么呐?

  「渺小

  是我想到的第一个词

  「孤单」

  脑子接着冒出

  啊 似乎第二个词比第一个词可怕

  我们终究是一个人

  能承认这个观念的人我都挺佩服。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想着我还有父母、还有爱人、还有朋友、还有......

  可是,仔细想想,当你学骑自行车爸妈双手离开你的那瞬间你并没有摔倒时,那种成就感只有自己能体会;当你第一次异地求学,人生地不熟遇到困难夜里偷偷掖着被角啜泣时,那种无助只有自己能懂;当你和爱人分手伤心欲绝的你完全听不进朋友的劝说,只想独自呆着缓一缓发发呆时,那种绝望也只有你自己能感受。几十亿人口的世界,总有那些瞬间,让你感觉到“我们终究是一个人”。

  只是生活的小细节还没有强到让我去承认它。

  懦弱改变与「日和手帖」

  买到纯属无意,长期出入7—11的产物

  翻开

  胁坂总平说「一个人可能就是给排球画上脸,对着它说话,最终又把它扔向墙壁的这种感觉。」

  杨昌溢说「当你被落单时,失望孤独时难免的,但你没必要去放大这一份孤独,你完全可以独立自主的去找点事情做,一个人的时间如果运用好了,你会超越很多人的,并且更像你自己。」

  森荣喜的独男日常,张小溪的「自画像」,卤猫的独自玩耍,马佳佳的享受一人性......厚糙质感页面无声的向我讲述,如何如接受「一个人」,如何去享受「一个人」。

  最喜欢山本文绪所谈到的「开始一个人生活后,拥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跟内心的自己交流,也拥有了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不用听从别人的一件,一个人静静的思考并作出决策,反复的自问自答,能拥有这样的时间,很重要」。

  个人感觉,日和手帖不仅是一本书,而是给我提供了一个生活方向、生活态度、生活方式。

  你能相信吗 它甚至细微到提供一个人的食谱和一人食的餐具

  从生活的小细节来享受「一个人」,我想这就是它们所提倡的吧。

  也许这本书不能改变你的看法,但至少能让你变得勇敢。

  期待接下来的生活主题,不要让我失望。

  一个人 很酷

  《日和手帖001:我们终究是一个人》读后感(六):拜托你,读者需要中国自己的MOOK:《日和手贴》、《知日》、《文具手帖》及其他

  当MOOK这个词语出现的时候,读者所能接触到的书籍种类,愈发宽广起来。

  “Mook”是一个英日混血的组合单词,即将杂志(Magazine)和书籍(Book)合在一起,成为“杂志书”(Mook)。

  简单地说来,就是日本人所创造推广的一种新文化商品图片文字少,编辑取向情报理论少,把杂志以书的形式发表,没有杂志的时间限制,一般一本书就是一个专题

  MOOK非常适合快餐阅读体验

  一个专题,可以满足读者在短时间内对某一方面信息的了解与掌握。

  大量图片,可以满足读者对时下流行的小清新、治愈系的视觉体验。

  在大陆做得比较好的,应当算是《知日》。

  但纵观《知日》从创刊到如今,最大的特征就是:大量信息未经精心处理,杂乱堆积。

  加上字体变化莫测、时大时小、文字行距时松时紧,读起来心力憔悴,丧失了MOOK应具有的美感。

  而且那些信息量如此巨大,是为了告诉读者,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不自信吗?

  特别是在某日《知日》主编苏静在博客上发飙,虽然随即该条微博被删除,并用大量信息推送的方式掩盖此条微博曾经存在的事实,终究让身为读者的我,非常失望。

  尽管如此,当苏静作为主编的另一份MOOK《日和手贴》出现时,我还是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

  这一期是创刊号,主题是“我们终究都是一个人”。

  该MOOK里介绍了大量的独立设计,特别是个人设计师的作品。

  例如“LIFE IS NOTHING”、“森荣喜:东京独男的日常”、“马佳佳‘性’原本不是什么遮遮掩掩的事情”,非常精彩和有趣。

  这本手贴,明显比《知日》要精工细作。

  可惜依然不能掩盖的是,完全的日系风。

  巧的是,台湾在2006年左右(时间不准确)推出了独立出版的杂志《练习》。

  这本杂志只有三期,便停刊了。令人极度惋惜。

  主题分别是《一个人》《在一起》《说再见》。

  其中创刊号《练习:一个人》,与《日和手贴:我们终究都是一个人》,因为主题的相近,可以略作比较。

  作为台版的杂志,也带有明显的日系风格,但《练习》具有很多编辑部用了心思的地方,比如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到底是怎样的,比如去调查一下独居者怎么解决吃饭的问题,都非常贴心。而《日和手贴》则还在端着,只是采访和介绍独立设计,没有贴近日常生活。

  说到台湾的MOOK,最近大陆引进的、为文具控制作的《文具手帖》第一本,可以说是原汁原味。

  然而看完之后,内心很失落。

  里面大量的图片,也不过就是拼拼凑凑。

  为什么想得到一本确实有水平的MOOK,如此的难!

  《知日》:信息量庞大而杂乱、阅读超级累的MOOK。

  《日和手贴》:可以小小地开拓视野的MOOK。

  《文具手帖》:莫名其妙的图文合体,无法被称为MOOK。

  ……

  这些都是没有中国人自己感觉的MOOK。

  日本在杂志行业很强大。

  现在,在世界上,杂志行业分为欧美风和日本风。

  作为偏爱日本风的我,是不会去看欧美风的杂志的。(市面上能看到的所谓国际杂志中文版,都是欧美风。)

  但我多么希望能看到中国自己感觉的MOOK啊!

  最后我还是忍不住要吐槽,被称为《日和手贴》,里面居然还有日本女人怎么独自吃饭的心得——这个真的有必要吗?

  拜托你,请你再坚定一点,不要一半日本风格一半中国人物介绍。

  给我一本中国MOOK。

  -------------------------------------------

  原创公共微信book-life

  关注与介绍:艺术、建筑和清新感书籍

  《日和手帖001:我们终究是一个人》读后感(七):在孤独的日子里,如何取悦自己?

  生活不易。

  在繁华而浮躁的都市中忙碌而孤独地生活着,尤为不易。

  当我第一眼看到《日和手帖》的时候,我立即便被它怪诞的书名、精美的装帧,以及封面上森林系少女淡淡的微笑所吸引。闹中取静,我仿佛不是置身北京,而是置身某个白雪皑皑或者樱花烂漫的地方。

  我不禁猜测,书名里的“日”与“和”究竟是什么意思

  “日”想必是指“日本”,而“和”想必是指“大和”,毕竟这是一本充盈着浓郁日系风格的书。然而我却更愿意把“日”理解为“日常”,把“和”理解为“和谐”。这本书的名字提了一个难题: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达到身心的和谐?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熟人社会,似乎每个中国人都对“热闹”熟悉而向往。但当时光之河流到今日,我们终于迎来了一个陌生人的时代。钢铁和玻璃的森林将人们豢养成了笼中的小兽,无处不在的孤独感萦绕着城市的每个角落。当你站在黑夜的桥头,望着脚下的车灯长龙,城市的宏大生动地衬托着人类的渺小,又如何能不孤独?

  或许,我们该向我们的东邻学习。他们本就世代居住于孤岛之上,大概早已练就了对抗孤独的本领。

  日本文化总给我一种苍凉之感。日本的工艺,有“侘寂”之美:鲜艳华丽褪去,留下笨拙粗糙。日本的茶道,则有 “一期一会”的说法,指的是一生只有一次的相逢:今日我们相聚共饮,从今之后,山高水长,你我却再无缘相见,后会无期。平平淡淡的伤感,却蕴含着漫长悠远的寂寥。

  然而,在这大大的苍凉背后,又隐藏着小小的欢喜。

  正是因为我们为“宏大”所笼罩,所以我们更要守护好“细小”。就像日本的饮食,没有丰富的食材,却把米饭、鱼片做到了极致;缺少浓重的油盐,却有着山葵和生姜的小刺激。

  《日和手帖》14年第一期的副标题是“我们终究都是一个人”。二十一世纪,或许会是个空前孤独的时代。我们离开了曾经深深扎根的乡土,我们踏上了高速运行的铁道,我们走进了精密分工的盒子,我们阅读着风中飘散的碎片。

  一个人可以做什么呢?

  可以独自吃饭,可以独自画画,可以独自写字,可以独自睡觉,可以独自漫游;也可以自说自话,自作主张,自怨自艾,自以为是。

  当然,也可以找到另一个人,或者另一群人。一起吃饭画画睡觉漫游,一起自说自话,自作主张,自怨自艾,自以为是。

  正如《日和手帖》里讲到的那些人,有漂泊异乡独自画画的女子,有拍摄东京公寓的单身男子,有在家烘焙咖啡豆的年轻父亲,有在森林里行走的老摄影师,当然,还有那对没羞没臊而又让人无语的老情侣,萨特和波伏娃。

  如果没有这些有趣的小事情,如果没有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个莫名其妙的孤独星球?

  我们就像是空气,在这个世界上下翻腾,飘来飘去,在这个孤独的时代里,想尽种种方法取悦自己。空气不会留下痕迹,空气却的确充盈着整个世界。

  ————————————————————

  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订阅号:@yuanhao91。

  这是我一个人孤苦伶仃地运营的微信公众号,所有的文章也都是我自己原创的,也不追求有太多人关注。你们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回复我。

  我最近找工作可辛苦了,也没太有时间宣传自己这个微信号,有兴趣朋友可以替我宣传宣传。

  《日和手帖001:我们终究是一个人》读后感(八):我想我可以喜欢一个人生活

  JOY听说我在读《日和手帖》,就顺手查了查,然后说,嗯,是一本光看封面就想让人去读的书。我没告诉他,在正式翻开这本书之前,我特地去好好洗了洗手,我怕弄脏了那么漂亮的白封面。

  这是一个只有我一个人的午后,一个人的绿茶,一个人听着吉他的轻调调,一个人翻着名字叫我们终究都是一个人的书。完完全全被书名戳中。

  围绕着“一个人”这个中心,书里用直白的采访对话代替了会夹杂更多作者情感的散文叙事,因此,我们读到的,是那些特立独行、个性十足又带点孤独浪漫的人们,和他们自己最真实的言语。他们是摄影师、画家、作家,也是T恤品牌设计者、电台主持人、商店小老板……他们也会遇到世俗的繁杂,也会无奈孤单的光顾,可是他们却淡淡的撇开忧伤,淡淡的享受着一个人的时光。

  所以,这本书像是验证了我之前的的想法:一个人,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书里发现了好几个出现频率颇高的动词:旅行,徒步,设计,画画。所以其实当人们独处的时候,心态都那么相似。徒步旅行,是为了安静的欣赏这个世界的风景,在风景里找到最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前行的目的与归处;设计画画,是为了安静下来听听自己心的声音,让自己看到的世界、让看到世界后的思绪能沉积下来,变成艺术,变成永恒。我们一个人,自己与自己对话相处,时间仿佛能慢下来,世界仿佛能变得纯粹,而美好的东西总是来自简单。我们未曾刻意去制造伟大,只是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行走了那么长的路,看过了那么多的风景,还创作出了那么多精美的作品。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一人桌餐厅EENMAAL。创立者Marina仿佛是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自己请自己吃一餐饭。我们可以不去理会别人异样的眼光,不会在喧闹的环境中感觉到尴尬,简单地享受食物,接受食物赐予我们的没有杂质的幸福感。或许不经意间抬起头,看到不远处的一人桌上那个与你一样独自晚餐的陌生人,给彼此一个轻轻的微笑,理解和温暖本来也就那么简单。

  一个人并不等于就是孤单,它可以是一种淡然纯粹的生活方式。独处其实生命里的另一种味道,只要你觉得它不苦,那它就能是一种美妙的甜。

  我们终究都是一个人。可是,无论何时无论在哪,我们都还有自己陪着自己,不是么。

  我们避免不了一个人的独处,而这本书却也不是在宣扬着让我们脱离群体各活各的。就像东京独男摄影师森荣喜说的,“认识一个一个生命体,都是一个人,所以才会去爱、去珍惜他人”。我们生活在一个拥挤的世界,与人的交集构成了我们生活的骨架,就如同书中的描写形式都是采访对话式,而不是自言自语般的独白。只不过,我们不能总是依赖在有人陪着的状态中。学会与自己交流,才能更好的和别人交流;学会好好爱自己,才能好好地爱别人。

  学会一个人,哪怕身处喧闹之中,也会寻得“灵魂出窍”般的安静;哪怕真的身旁无人做伴,也不会让自己陷入可怕的落寞。

  日本作家山本文绪在书中说,从15岁开始,他就幻想着一个人生活,“不用顾及谁的口味,随心所欲地品尝精致的食物;觉得生活太过散漫无聊,就可以拿起旅游杂志,远赴一场未知的独身旅行”。而后来,他真的开始了独居生活后,“喜欢上做家务,喜欢上和朋友一起逛街吃饭,喜欢上和朋友出去旅行,也和母亲一起看极光。”一切仿佛是一个观念的转换,而其实,只不过是我们在自己一个人与自己与别人的相处中,更好的学会了生活。

  读完了书,像是读完了一个隐隐存在、却又从未明晰的自己。我想我可以喜欢一个人生活,就像合上书后,我久久凝视的封面,虽然有很多简单的白色,却也因此,有了更多纯洁的美好。

  《日和手帖001:我们终究是一个人》读后感(九):活在自己的生活里

  日和手贴出了第一期,看到封面决定读看看。

  书设计的简洁干净,没有多余的东西。读着很舒服。

  第一期,在里面发现了很多之前关注过或者看过的东西,比如鹤,Nancy的搭配日记,Nothing.cn等,他们做了专访,了解更多了。读来很有吸引力。

  还有一些当下正在受到关注的题材,如独食客,同性婚姻等,也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关注。

  还发现了友邻的朋友也受到专访。

  总之惊喜很多。

  这不单单是一本给你介绍当下时兴之人之物的MOOK。它以专访的形式采访很多小众,但是做的很好有名气的人和物。让读者接触到他们做了什么,如何做到的,正在怎么做。这对有同样性情的人是一种激励和引导。也能给这些小众文化增加些营养。

  而更多的,读这本书的感受,它在通过这些精心挑选的采访对象传播一种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认知方式。

  在大众潮流引导人的今天,很多人深陷其中,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盲目追逐,缺乏独立性。

  我们终究都是一个人,孤单、独行是一个人的内容,但有千千万万人跟你一样独立地活着。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不如用心活在自己的生活里。

  《日和手帖001:我们终究是一个人》读后感(十):❣

  特喜欢这里面采访的一对'三是两听' 伴侣

  他们不用像大部分夫妻一样事事都追求步调一致

  但总能在工作生活中找到与对方的默契

  刚开始一看我也觉得很奇怪

  伴侣一起出行不是很甜蜜的事情吗 一场旅途你们会一起见相同的人 吃相同的东西 走同一条路 看同样的风景 有同样的回忆

  而他们都会去旅行 但是并不会一起出门

  书中是这么说的 '他去他的拍摄旅行,我去我的,回来后能给彼此讲很多特别有趣的东西,也就是我们的信息量是double的'

  一下子你就会明白 这就是他们另一种默契所在

  最合拍的感情是绝对的尊重不会互相干涉

  但对对方都有十足的安全

  又能清楚明白自己与对方有无数共同点默合点

  这样的感情确实很美

  这本书书感很好 画面不会给人带来疲惫感

  看完会觉得自己好像去旅游了一趟 吃了一大堆美食

  顺便喝了杯自煮咖啡坐着跟各种各样的人探讨各自的万千生活和自我追求

  这感觉真的是蛮棒的

  书里还有一段话是我特别喜欢的

  ❤️'你回望当年的那个自己时,很多问题都已经不是问题了,原来的那些茫然、未知、惶恐、焦虑全都没有了。在同一个坐标,看两个年纪的自己,我觉得这是自我对话最大的意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时刻,就像50岁的时候看20岁的自己,也会是另一番景象。

  当你和曾经的自己告别,就是在和未来的自己相遇,这样一路去发现和认识新的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