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读后感10篇

2018-06-29 04: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读后感10篇

  《像阿德勒一样思考生活》是一本由岸见一郎著作,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读后感(一):改变自己世界人生态度,就可以改变人生!

  说起改变人生,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愿望。毕竟,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各种困难和不如意,而且人的认知也是一个逐渐提升过程,今天的自己可能后悔昨天做过的事,也可能不知道如何为明天的梦想努力

  想改变人生,真的很难吗?看了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对我们行为心理的解读,恍然大悟,过什么样的人生,竟然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考试前我睡着了,不是因为我困了,而是因为我害怕失败

  我上大学时,有一年跟风考GRE,一学期都没好好上课,临近考试才紧张起来。有一门自认为擅长的课,一直拖到最后两天才开始复习,没想到里面有一些知识点自己理解得有问题,越看越没有信心。考前一天晚上,本来打算加班把公式背背,没想到困得俩眼皮打架,脑子根本转不动,趴在桌子上就睡着了。结果之惨可以想见。

  因此,后来我一直不敢把重要事情的deadline设到最后一天。我一直挺纳闷,我挺能熬夜的一个人,为什么一到考试前、重要的任务之前,总是会很困。

  看了阿德勒的“行为目的论”,我明白了:我睡着,不是因为困,而是因为利用困的理由不去看书。这样,如果考不好,我可以说:“考前我太困了,不然那些公式背下来,我就可以考好。”不然,我用功了,公式背了还没考好,岂不是太丢人

“行为目的论”认为:人在做某个行为的时候,其实都是为了达到某个丢自己有好处的目的,而我们一直以为自己某个行为的原因,只是为正当化自己的行为而找的借口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很多。

  一个姑娘想跟男友分手,她可能会说因为他不懂浪漫不够成熟,所以要分手。但是,她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他的这些特点描述踏实单纯可靠。所以,不是因为他的缺点而分手,而是这个姑娘想分手才找原因。

  还有,我们这些做家长的,总是避免不了跟孩子河东狮吼,我在的一个家长群里,大家自愿成立了“戒吼团”,互相监督。但是,总是有人吼完孩子,在群里说:“熊孩子实在太可气,没忍住破戒了,唉!”

  是孩子太可气吗?按目的论的观点解释,其实是因为我们家长想让孩子按我们的要求去做,所以才生气,而不是因为孩子做了什么。

  那我们应该想想,我们的要求合理吗?对他们公平吗?是不是有更好的主张自己想法方法

  确实,生气、大吼可能暂时震慑住了孩子,但是,他们并不会真正从内心服气。

  因此,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某个行为后悔,那我们可以想象我们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对不对,如果目的是对的,那有没有更好的达到目的的手段

(二)看待自己、他人以及理想方式决定我们的人生

  自己的一些态度,竟然能决定自己的人生?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不是太easy了吗?

  看看阿德勒是怎么解释的:

  如果一个人不喜欢自己,他就会认为别人也不喜欢自己,即使被别人表白了,依然会认为对方可能是再开玩笑

  如果一个人总是认为别人是敌人,那他就会处处提防别人,在这个需要合作社会中,他很难立足。

  如果一个人的理想是“样样拿第一”,那他遇到困难的工作时,就会想要放弃,从而逃避失败。

  这么看来,“性格决定命运”、“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些说法,不仅仅是鸡汤哦!阿德勒给了我们喝鸡汤的勺子

(三)改变对自己、世界和人生的态度,就可以改变人生!

  阿德勒将人们对自己、世界和人生的态度,称为生活形态。跟我们平时所说的性格、做事的行为方式等意义类似。是指我们在长年的生活工作中的经验形成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深入潜意识中,成为我们的本能反应

  人的性格、生活形态是很难改变的,即使我们不喜欢的方式。我们想改变生活形态(性格),必须像形成原来的生活形态那样,不断用正确的、我们想要的做法建立经验、直到新的生活形态形成。

  例如,一个人不自信,每当与别人有眼光对视的时候,总是慌忙移开。虽然他觉得这样不好,但实际上,只要他躲开别人的目光,那他就不用跟别人发生下一步的交流,其实他内心是不想跟别人对视的。知道了自己行为的深层次原因,那我们就可以想象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自己想逃避的事情。可以从简单的跟对方微微一笑,说句“你好!”这样方式开始改变自己。

  刚开始,他可能会紧张、不舒服,但久而久之,他一定可以自信地迎上他人的目光。

怎样才是正确的生活形态?对自己、世界、人生应该是一个怎样的态度? 阿德勒说: 1、自信; 2、关心他人; 3、直面困难

  我们一条一条来解读。

  1、自信: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吧!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一个小学,随机选了几名学生,告诉老师经过智力测验这几个学生的智力超群。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这几个学生的成绩有了普遍提高。这是得益于老师对他们有了较高的期望,因此给予了更多的帮助和关注,学生也跟老师产生良好互动,成绩得到提升。

  对自己也一样,如果相信自己可以做到,那我们就会想各种方法、寻找各种资源。我们的努力也会感染别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2、关心他人

  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他人生活,因此,如果只顾自己,那必然一事无成

  我们会记得留给我们物质财富哲学艺术精神财富的人,而那些只会问“我能得到什么”的人,终将灰飞烟灭

  3、解决人生问题

  人们更多地将追求成功的结果当成首要目标。但是,不用努力就能获得的成功,也会很容易丧失,而这样的人遇到困难,也很容易放弃。

  这应该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神童,长大了反而不如其他人更成功。因为他们小时候获得的成绩,更多的是来自他们的天赋,过早的成功反而让他们没有了解决困难的勇气能力

  因此,遇到困难不要怕,勇敢地去战胜它!

  最后,附上几句书中对我醍醐灌顶的话:

  我们的重心要放在未来,无论过去和眼下面临着什么问题,接下来怎么做,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要相信自己可以实现理想。不要被眼前的事情困住,不要还没有试着解决问题就放弃。只要理想明确,即使已经下定决心开始做的事情因为某种原因,无法持续做下去,那也不必固执和自责,转做其他可以实现理想的事情就好。

  《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读后感(二):试着说谢谢来替代你很棒.

  首先我想介绍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是一本心理学的书,是一位研究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的日本学者向大家介绍阿德勒心理学的书籍。心理学的书总是会有一些很哲学的东西或者说是看一遍看不懂的内容在,这本书也是一样。但是这本书中间给了很多例子,有实际人物发生的,也有作者举例的,所以大部分看起来并不会很吃力。反而在作者的分章节描写下会觉得很有条理。至于不懂的地方也是吸引我的地方,我应该会再好好拜读这本书

  说到这本书提到的心理学,有一些是我也很认同的,但是也有很多人并不这么认为的。但阿德勒提出这些心理学的理论的时候是上一个世纪,这点更加值得我敬佩,有些道理在当今世界很多为人父母的可能都没意识到,但是他却有着极强的超前意识。下面我就想来说说几个我比较感触的点。

  第一点是 我们是生存在世界中,但是我们不是世界的中心。生活最大的困难就是要与人接触,我们有社会交际,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擅长,这就是矛盾的开始,也是我们觉得生活的辛苦的原因。人不是独立的 我们需要交流沟通 才会进步 但是我们不克服这个困难 我们永远也走不出去,所以不要害怕社交 可以从身边朋友开始 慢慢走出去扩大自己的圈子

  第二点是 他提到父母不要跟孩子说你很棒 而是说谢谢。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的时候 或者是在成长的时候要公平地看待她,不是一味的夸奖就是好事,当然也不是说不要夸奖,但是很多时候说谢谢,孩子会觉得更加有成就感,就好比我也参与到了一起,把我也看成大人一样对待了。这点真的是我非常触动的地方。

  第三点是 追求幸福。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追求幸福。活在当下,不要害怕死亡。最好的生活方式是看向未来又专注在当下的双重生活方式。这就好比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我们要有梦想但不能是不切实际的梦想。我们要做好准备,遇到好机会时,不要让他从自己手中溜走。但是什么事情对你来说是机会,他什么时候出现,并非由我们决定。

  第四点是 学会奉献自己。不要一味要求别人回报。如果别人不对你付出 那你就先付吧。这个理论让我想起我老师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山不过来的话 你就过去吧。其实意思是一样的。有时候别人的存在对你来说就是一种贡献。比如和相依为命母亲一起长大的孩子 并不需要孩子多么有钱对么事业有成 因为孩子的存在 能够开心的生活长大对母亲来说这就够了。母亲重病在床的时候 孩子每天照顾 难道孩子就觉得只有自己奉献了却没有回报吗 不是 母亲的存在和身体健康就是回报。

  第五点是:改变自己 对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我们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型态,每个人只要肯下决心,就可以改变过去,重新找到人生的道路。我们过去的人生对于我们未来打算如何生活丝毫没有任何影响。这一点对于低谷的人来说,是不是充满了信心

  如果再仔细读几遍的话,应该会有更多有意思的理论可以在我们当今生活中找到实际例子。这是一本很值得回味的心理学书,也可以说是一本对于在低谷中的你的心灵鸡汤

  《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读后感(三):我们不一样 每个人都有不同境遇

  《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这本书,是阿德勒心理学专家岸见一郎全新力作,是包含阿德勒的人际关系伦理、生活方式伦、“个体心理学”形成和发展等等,也是一部阿德勒心理学体系的总揽。本书从人际关系、工作、情感,再到我们的亲子教育,提出了比较新颖观察视角,人生有千万种难,也就有万千种解决方式。本书全面诠释了“个体心理学”精髓用心理学方式方法来解决我们无法逃避的人生难题,减少痛苦超越自己,更好地让我们面对人生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小镇,他家庭富裕,在维也纳长大,父亲是一名做谷物生意的富犹太商人。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学说继承和发扬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但其基本观点与之大相径庭

  本书中一个重点延续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学说的核心点就是——自我可以按照自己独特的生活风格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每个人都是有意识的个体,在文化程度、社会经历不同的环境下,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同时每个人也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下自我选择、自我表现途径有很多,这种自由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可以通过这种自由达到自己想要实现目标的道路和方式,但是也有可能因为这种选择的多样性而忘记自己最初的目的。

  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难题、困难,可能是我们被教育的这种解读方式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视角,这本书可以给读者提供一种相对新颖的应对反思自己生活中很多具体困难的方式,这种不一样的视角可以为读者提供新的反思和完善自己的方式。

  这本书中的一个观点,也正如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学说中的观点一样,自卑与补偿是一个孪生儿,也是我们个体追求优越的基本动力,我们出生的时候并不是完整无缺的,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个体,比如博尔特跑的特别快,菲尔普斯游泳的特别棒,而众多人只是可以达到一般水准,这种社会的比较有可能让众多未达到最优的人自卑,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使人自暴自弃或者发生精神疾病,另外一个方面,这也可能成为发愤图强、振奋精神迎头赶上的动力,看一个人怎么看,残奥会的那么多残疾人就是正面的例子。

  遇到困难和烦恼的时候,我们应该或者换一种解读的方式,或者能够克服自己看似不可能战胜的困难,推荐这本书给感觉自己应对困难手足无措的读友。

  《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读后感(四):论人的两个层次~读《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

  以前读过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觉得内容真好,名字翻译得太烂,完全是为了心理而心理学的译法。那么,难道心理学不是为了心理吗?当然不,心理学是为了生活。那本书,大篇幅都在写如何教育各种生长情况下的孩子,从而使得它们能更健康地发展。那真是一本内容极恰当极好的可作为文明社会人类登记结婚领取结婚证的必备培训教材。人类意识到没经过培训就上岗的司机是马路杀手,却没意识到没经过培训就上岗的夫妻也可能成为各自人生,社会的“杀手”。尤其是在抛弃了古代社会契约精神的当前。

  本书的作者显然是阿德勒的忠实拥趸,从阿德勒的思想形成历史开始,完整讲述并联系实际引申了阿德勒的思想。

  阿德勒思想的要点:

  一 生活不自带意义,生活的意义要每个人自己去寻找和创造。去思考做什么和如何做。

  二 个人的经历对人有影响,但人并不仅是反应者,更是行动者。个人生活完全取决于人赋予自己生活经历经验的意义。

  三 一个人的行动由多种驱动力作用,而不仅仅是弗洛伊德学说所说的性或本能的驱动。这在历史上有很多明证,那些为了公众利益而献身的人,其行为显然与弗洛伊德学说相悖。

  四 最终决定一个人的不是从哪来,而是向哪里去。而阿德勒的学说就是解决这后一个问题的。无论个人生活的困扰多大,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对生活的解释与现实相矛盾,从而导致个人目标不能实现,从而造成困扰。但这个解释背后是有原因的,它潜藏着个人隐秘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隐藏自己没有对要达到的目标做好准备这一现实。而只要人有勇气去发掘去了解,并有决心改写思想,那么就能改变自己的外在境遇。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不管最后能不能达到目标,但能看见自己向目标靠近。

  我所总结的以上四个要点,仅是阿德勒思想中的冰山一角,但其实覆盖了现代积极心理学的全部内容。但是积极心理学并不以阿德勒为宗师,是因为他受争议的最重要,最核心的思想。也是阿德勒思想甚至没有弗洛伊德学说流传更为广泛的原因。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是价值的科学。这个对于科学来说,是受争议的,科学研究的是客观可观测的事物,而价值更像是个人主观的倾向。作者为此在书中阐述了价值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可能性和必要性。

  五 人的问题的核心在于“对自己的执着”,或者说是“当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要“超越对自己的执着”,只有培养共同体感觉~贡献感,把所有的人都看成是同伴而不是敌人。在这一点上阿德勒叙述很明确,那就是要为公众利益作出成果~“神经质的人以为,只要我们表现出良善的意图就够了。但是光有良善的意图并不足够。我们必须教导他们,这个社会最重视的事情是你实际上落实了些什么,实际上作出什么贡献。”(转引自本书145页)而作者则委婉地将这让人时常为难不安的表述合乎现实地引申为“即使我不做什么特别的事,也能对他人有贡献”(208页),并称阿德勒的学说为“超越现实”的绝对理想,不可能达到。

  阿德勒的学说在二战前的美国大受欢迎。而二战后却寂寂无闻,这几年有复苏的迹象。但是不弄清楚其思想的本质,难免被误用,在这样一个巧言令色的时代,这是更可能发生的事情。

  事情其实很简单,阿德勒可能是面对一战中人类的相互屠杀的震惊中,急于传播“共同体感觉”让人类免于罪恶蔓延。其实从这一点上,阿德勒在二战前去世倒算是个幸事,如果他要见识了二战及以后人类的相互屠杀,不知道要心碎成怎样。而作者不知为什么也不说,只说现实,现实,现实是什么呢?

  现实是,人类的第一层次属性是动物。“食,色,性也。”关于这一层次,人类都假装忘记了,多是傲慢和自以为是。但只要活着,生命的每一天都在实践着的,而这也是大多数人的一生中都停留的层次,不论学位,地位。人是动物。这也解释了弗洛伊德学说大受欢迎,广泛流传。弗洛伊德的学说就是在这一层次中的理论。它对这一层次的问题也确实好用,无论是对过去的解释,无论是对行为驱动力的解释,无论是对现在症状的过去归因。既符合人的动物属性,所以好用;也符合人的动物本能,向外寻找,归罪,当把现在的症状归因于过去,人当前是轻松了,所以愿意接受。而冷战后至今,人类大力发展的经济科技就是在这一层次上的活动。无怪乎,经济发展了,科技发展了,人却更指望外在的娱乐使自己开心。人类却有了更多的逃避生活的瘾,更多的想不开,更多的抑郁。在这一层次上,人至少视别人为竞争者,敌人也不奇怪。最多是同伙,怎么能当同伴?有句笑话但确实是实话叫做:防火,防盗,防闺蜜。不就是现实的写照吗?人类是群居性动物。聚团成伙,是生物进化的本能。但超越动物性,成为天地中的第三灵,可能但必须有意为之。

  阿德勒学说中的共同体概念就是针对人的第二层次~~真正的人的理论。阿德勒不认同人的自然性,是一个缺憾。他是像作者说的超前,但不是超前时代,而是超前人性。因此,在大家发展经济时,他也自然而然地被抛在脑后。当前,人类专注在第一层次的耕耘遇到瓶颈了,所以又想重新捡起阿德勒的武器。但是如果不把道理弄通。恐怕阿德勒又是被利用,人的动物性是无孔不入的,在这一点上人不都要向动物学习“智谋”吗?人类所有的争端只有一个内容:利益。阿德勒的学说就是让人超越这一层次。但是,他忘了,心理学是写给弱者看的。只有在动物层次不被淘汰的人,才有可能进入第二层次,去成为真正的人。两个层次各有各自的法则。在生活中两个都要考虑,才能活下去,而且才能活得越来越好。阿德勒关于同伴的意思用中国儒家思想解释就清楚多了,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帮贫扶弱,不仇富。如果不这样解释,可能被利用成谗富,可能被利用成劫贫济富,成为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 他的思想大而广之就是儒家的“仁”。阿德勒还比较谨慎,科学,只说对人要以同伴相待。但儒家比他看的更系统,更完整。人不过是自然环境中的一员。所有对环境,对其他生物的仁最终都会回报到人类自己身上。

  现代的积极心理学避开人的本性,简单谈实践,培养怎样的自律行为能让人更幸福,更积极。看似简单科学有效。但未免偷懒,忘了教育的本质不是知识,不是行动,而是活生生的人。希特勒是有良好生活习惯,优雅生活的表率,但最后却成为了人类的屠夫。在这一点上,所谓的“积极”心理学比起阿德勒的学说真不算进步。

  阿德勒的书,及其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这是教育的第一个最好时机。现代的教育确实不尽如人意。人的本能是动物性的。只要不有意抑制,就能茁壮发展。百年树人,不过三代。有能讹人的老人,就有撞人后毫无愧疚之心,对被自己车撞倒的行人挥刀相向的年轻大学生。春天的时候,小区的花都开了。带孩子在楼下玩的父母老人们聚堆闲聊,几个小孩子就不断用棍子敲击树干,花纷纷落下,小孩子喊着:“下雪了”。我实在看不过去,劝道:别敲了,那花留在树上不是可以看很多时间吗?孩子的长辈们对我冷眼斜视,小孩子接受到信号便也继续无动于衷地继续。这样的孩子在矛盾的家庭和学校所谓合作教育的夹击下,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当然除了开始,最初,所有事情的另一个最好时机都是现在,只要我们认识,觉察,监控自己的第一层属性,有意识地发展第二层属性,对谁都还不晚。

  《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读后感(五):生活充满阳光 选择对的路坚持走下去

  猫猫又觅一本超级棒的心理学书籍,内心真兴奋,终于可以读一读岸见一郎著的《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对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精髓可以更深层面的去了解,从理论到实践事实相互调和,穿插在每一章里,让你很好的了解他自身的人生体验和哲学,这可是被大家喻为岸见一郎至今写得最好的一本书。

  阿德勒从小罹患佝偻病,不能像亲哥哥可以毫无障碍,自由自在地活动,但他却没对生活产生放弃的心理,而是跟哥哥选择了一条相反的道路,立志成为一名医师,去救更多需要他帮助的人。

  他在一个民主式教育的家庭氛围中长大,家里兄弟姐妹众多,但父母觉得无论男女,无论大人小孩都应该平等对待,无论是生活,还是文化都影响着他。

  他提倡要对他人有关心,对自己的执着不能太重,现代的生活给人们带来的压力是巨大,每天去公司就是一堆干不完的活,回到家各自玩手机,打游戏,平时朋友聚会,也变成了手机党聚会,大家拿出手机就可以坐一下午。对身边的时事不关心,对自己的父母亲人也是很漠视。有些老人出于好意,帮助要上班的你在家带小孩,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偏偏有些人,会因为父母生了点病需要休息带不了娃而大发雷霆;夫妻间因为工作后都不想多说话,而变成自己跟手机在玩,而错过了自己与父母,宝宝好好聊天的机会。大家都知道工作是辛苦的,但如果换成你整天来带娃的话,就不辛苦了吗?对自己太执着,总想让自己轻松,自在,往往最后吃大亏的还是自己,特别是娃长大后,完全也会以你的曾经的样子复制一遍,而发生到你的身上。

  这本书最大的篇幅都在讲小孩的身上,我也特别想推荐给宝妈们去读读,可以读了又读。

  小孩的心理特别难让人理解,溺爱的父母,爷爷奶奶大有人在,所以被溺爱的宝宝会出现以下三种状态:

  1, 控制他人

  2, 依赖他人

  3, 不打算解决人生问题

  因为溺爱的小孩很多时候想做的事情不会直接给他做,总有人帮忙,这样就培养出有问题不会去思考解决办法的小孩;有些是把妈妈看成是他的世界,他的全部,没了妈妈就没办法自理生活,这种恋母情结严重的小孩往往以后一碰避就会选择躲起来,总想有人站出来帮他,最后得抑郁自杀的机率特别高;有些小孩在家命令大人做事做惯了,出到社会也是一幅唯我天下的状态,总是喜欢命令别人做事,而自己对他人的付出却是几乎等于零,如果家里有这样的小孩真建议大家多读读第六章,真的受益非浅。

  《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无论生活现状多么的痛苦,也不要绝望,勇敢去面对,因为未来是个未知数,你有很多机会去改变它,让生活充满阳光,走自己的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