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冲突与悬念》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冲突与悬念》的读后感10篇

2018-06-29 04:3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冲突与悬念》的读后感10篇

  《冲突悬念》是一本由詹姆斯·斯科特·贝尔 (James Scott Bell)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5.00,页数:32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冲突与悬念》读后感(一):好故事成功秘诀

  对于小说而言,文笔虽然重要,但远不如散文随笔至关重要。文笔的好坏,也只是起到了一个相对辅助的作用。只要故事好,文笔好自然锦上添花,但是故事不好的话,也没人会冲着你的好文笔勉强看下去。说的残酷一些,好文笔是可以令好故事锦上添花的,但是如果故事本身不够好,好文笔也不可能直接起到妙手回春的奇效。毕竟,在一部小说中,文笔从来只是外在的载体,故事的本身才是实质核心

  冲突与悬念,——直白点说,就是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的故事脉络。是成为一个好故事的要素,却从来不会是核心。一个博人眼球的好的故事,一个快餐时代的成功的故事,除了最基本的架构之外,大概也就是靠着这两点来抓人眼球了。本书旨在为读者剖析,能够让人移不开眼的故事的情节发展,是怎样塑造而成的。当然,消费者口味总是多种多样的。有喜欢这种刺激的,就有喜欢平和的;有喜欢费脑子边看边想的,就有喜欢不用费脑子去想的;有喜欢故事情曲折一点的,就有喜欢故事情节简单些的……当然,后者我们切不必去管它。单看前者。

  说起来,建议在看此书之前,先看那本同系列的《故事工程》。《故事工程》要更基础一些,讲述的是故事本身的基本构造,是如何开始讲述一个属于你的故事的基本要素,将之进行分解剖析。而这本《冲突与悬念》,则是在此基础上,更具体的阐述了,是如何让一个故事、好的故事,变得成功的。如果说,那本书的作者是在教你怎样构筑一个故事,就如同是建筑工人构筑一栋房屋,只要选择合适的模块按部就班就能获得成功;而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教你怎样在这栋素胚的房屋上进行装点,使之增光添彩。掌控了高潮伏笔节奏,才是一部小说获得成功的关键

  判断是否是有天赋的作者,差别也就在于此了。有的作者,他虽然不知道写出好故事的要素,只是凭借着本能写作,但依旧能写一本火一本。这实在是让我等天赋平平,又很希望在写作这条路上获得成功的人,看着不免是羡慕嫉妒恨的!不过,即便是先天不足,但只要是不放弃天长日久的写下来总也是可以勤能补拙的。相信通过这些写作类的指导书,和大量的练习习作,我们早晚也有一天能够轻巧的写出疏于我们自己的好故事,再也不用羡慕别人了。

  《冲突与悬念》读后感(二):吸引读者继续看的是什么?

  最近刚读完一本600多页的小说《真相》,若埃尔•迪克将作家创作一本书的过程融于一桩悬案的线索之中,让我印象颇为深刻的是他对情节发展和节奏的巧妙把握,每次在解决了一个问题后,又抛下另一个悬而未决疑问,加之先前的铺陈,人物形象越来越丰满,我却也越来越疑惑,及至最后他将一个个片段串联起来,我才终于看到了真相。作为一本长篇小说,作者小心翼翼地不让读者猜到事实真相,将谜底成功留到了最后,不啻为一次愉快的阅读体验。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更多是以读者的眼光来看,完全陷入了作者布置陷阱中。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看了《冲突与悬念》,很有拨云见日之感,让我得以跳出读者的窠臼,来重审前者的写作技巧。乍一眼看到题目时,两者似乎是雷同的东西,但其实大有分别。冲突是指人物角色将要面临死亡的可能性,这种死亡可以是身体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或是职场死亡,一言以蔽之,是对人物产生颠覆性影响危险。悬念则始终留有疑问,吸引读者不断往下阅读。冲突中可以有无数悬念,在我看来,冲突更多是反映个人内心矛盾成长,悬念则立足于情节,推动读者阅读的催化剂。《真相》之所以充满吸引力,就是因其悬念设置精巧,非诱得读者看到最后才明了真相。

  这本创意写作书虽是集中探讨如何让小说富有张力,但其中包含的写作技巧与整个创作过程相比也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作者对冲突基础的理解,他提出了LOCK四要素,即主角(Lead)、目标(Objective)、正面对抗(Confrontation)、精彩结尾(Knock-out),这其实不仅包含了冲突的场景编排,也是整个小说的主题和立意。从基础到结构,从视角到场景,从手法风格,作者分享了不少精妙见解与小窍门,让人茅塞顿开。作者开篇就列出了一个成功小说的等式,冲突+情节+悬念=情感上令人满足的体验,而这确实是带给读者最佳阅读体验的要素。很多小说之所以让人觉得乏味枯燥正是因为其冲突与悬念塑造的力度薄弱,节奏缓慢容易让人倦怠

  希区柯克说,一个好的故事就是:“生活,剔除了平庸无聊的生活。”生活确实有其惊心动魄精彩绝伦地方,但故事不是生活的截取片段,而是其中最紧凑、最关键的地方,是所有闪光点的浓缩。

  《冲突与悬念》读后感(三):你的作品为什么不受欢迎

  前段时间鸡汤”喝多了,沉思着上网找几本言情小说看看,调剂下鸡汤带来的抑郁后遗症,不找也罢,翻查了几本听说很经典的,都耐着心思看了八万字左右之后,连吐槽的心情也没有了。于是又找来几本听说文笔很赞的,这下除了抑郁苦闷,我还真不知该怎样形容当下心情了,那寡淡无波的情节、流水般毫无技术含量叙述让我满满的热情流水般流走了。

  我相信会有很多读者像我一样,带着无比恭敬的心阅读每本书每一个文字。但是便捷的网络催生了快餐文化时人大多喜欢追求一种快速、高效的轻阅读。在快速更新迭代的创作前提下,特别是在便捷的网络催生出一个数以亿万计算消费群体情况下,很多中文网站为了挽留读者的需要,对网络作品进行一系列的打着名义为奖励旗号鼓吹写手日更六七千字保底政策,甚至上万字以上的也不在话下。有些冒进的作者不管三七二十一,唠唠叨叨、洋洋洒洒,好容易憋出来了个宏篇巨制。只是这些书喧哗取众者多,优品、良品却是凤毛麟角,更别遑论精品,连我这个不挑剔的读者也多少生出些许怨怼。

  诚如希区柯克曾这样说过:伟大的故事就是活生生人生,只是把庸庸碌碌的部分给剔除掉了而已。

  其实不管是写作者,还是影视作品,都逃避不开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作品要怎么样才能吸引人眼球而大受欢迎?写作者是都知道的,作品的人物只有摊上了麻烦,而且这种麻烦不是简单一言两语就能解决掉的困窘,为了急于了解接下来到底会发生什么事,于是读者要么被你吊足胃口,要么一气呵成立马就看完了,那你的作品可是离成功不远了。

  须知道“如果一个人物没有遭遇考验、危险、挑战、险阻,没有经历内心世界客观世界或两者兼备的种种艰难曲折,这样的人物是无法让读者惊喜连连的”。所以说制造麻烦是作者的分内之事,而冲突与悬念则是作者把故事呈现观众眼前的创作工具

  本书就是围绕如何给故事和人物设置冲突与悬念,从给故事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配置适当的冲突,

  通过人物的内心冲突制造悬念, 为故事的视角人物建立冲突,平衡次要情节、闪回、背景故事,推动故事向发展,在对话中使张力最大化,在修改的时候增进悬念等多重方面,引用大量的经典作品阐释作品巧设冲突与悬念带来的魅力所在,帮你更直面地了解到推动故事情节的梗所在,让读者欲罢不能

  本书总结的这套制造冲突和悬念的方法,其中我最喜欢感觉直观的是“假如……会怎么样”式冲突,这种假设不仅要在逻辑思维范畴之上,而且这种直观的阅读无疑可以制造出最便捷的冲突情节,让人有意想不到的收效。另外设置悬念方面的,我也更倾向悬崖挂壁”式设定,一种由已发生既定的事实发散而出,将将要发生的和可能将要发生的多重情况制造出别出心裁的阅读效应和阅读感受,既简单易懂易学已掌握,又适用在各类题材上,给你的作品色不少。我个人很认同这个公式化的故事设置:冲突+情节+悬念=情感上令人满足的体验。与其在哭诉你的作品不够格逼,不如好好沉下心思来跟大师好好学学写作技巧吧!

  不得不说,这系列创作书系给了我很多意料之外的惊喜,如果真能掌握其中要义,写作还不是简单的事儿

  《冲突与悬念》读后感(四):如何制造层层递进的悬念

  最近看了一部新上映的电影,《移动迷宫》,仔细体会深深的觉得一部节奏紧张的电影是如何吸引人的眼球。真正的好故事,应该是没有“尿点”的,随着情节的发展,悬疑等级不断提升,正如书中所比喻的,“过山车上的情感体验”,作者是情感的操控者,要给予读者的就是读书如坐过山车一般的感觉,心情随着情节的变化起伏不定。

  这本书解开了我的一个迷思。过去我一直以为,只有惊悚小说、悬疑小说才会令人感到心情紧张,继而期盼揭秘的一刻。其实,只要故事写得好,即便是慢条斯理的小说,也能让读者魂不守舍。一旦知道了这个道理,再回顾过去读过的爱情小说,有些就能让人心情紧张,迫切想要知道男女主角最终的结局,有些则是真的淡如开水,食之无味

  说到底,重要的是作者的控制力,制造冲突是基础,而悬念则是土壤上开出的花。作者应该是控制整个过程的人,给多少悬念,从哪一个情节关键点给出,又从哪一处了结这个悬念,如何多线并进也是学问之一。

  书中给出了一些基础的法则,比如尽量不要使用第二人称,在使用第三人称视角的时候,要使自己融情于景。比如当一个男人看到门开了,如果要制造气氛的话,显然是听到门开的动静男人抬起头,比平铺直叙的男人抬起头看到门开了更有画面感。

  一般一个故事都有一个主线,或者称之为主要情节,而为了制造冲突,我们就需要制造子情节,用以推动主情节的发展,或将主情节复杂化。书中举了非常多的案例说明子情节加入的多种方式,以及需要的子情节的数量对故事产生的影响。丰富的案例使这些写作技巧利于理解,并且也有助于模仿学习这些写作手法,不过书中有些案例还是让我比较费解,也许其中有翻译关系,也可能是作者本身表述不当。

  畅销书作家桑德拉·布朗的总结非常到位:如果可能,在小说的第一页就给读者提出一个问题,但不给出问题的答案,直到最后几页才说出答案。随着小说的展开,新的问题出现了,然后这些问题陆续得到回答。但是,那个高于一切的主要问题是经过初步构思后酝酿出来的统贯整个小说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大难要留待最后时刻才会给出。

  根据这个纲领去实践肯定能写出一部吸引读者的小说。而对于这本《冲突与悬念》,我认为它更注重于语言的掌握和运用,当然在小说结构方面也有所涉及。而关于写作,无非就是两件事,一个是写,一个是研究写作技巧,经过不懈的研究和实践,即便是一个没有太多写作天赋的人,也可以写上一二,总是会越写越好的。

  《冲突与悬念》读后感(五):LOCK+一个乱子两个关口+十个杀手锏场景

  希区柯克:“伟大的故事就是活生生的人生,只是把庸庸碌碌的部分给剔除掉了而已。”

  在第一部分作者主要是解释什么是“冲突”。

  “作者必须以某种方式为读者创造出一个令人满意的情感体验。”这里的令人满意并非特指愉悦的情感,所能激发的任何一种情感经过宣泄和净化都可以是令人满意的。

  冲突,是一种以死亡为赌注的赌约。这种死亡可以是肉体的死亡,可以是职场或者社会关系死亡,还可以是心理的死亡,即某个目标如不能实现就会极为痛苦生不如死。一本小说,贯穿始终的以一种死亡为主线。

  冲突(马上面临死亡的可能性)+情节(避免死亡的具体措施)+悬念(与情节有关的,未经释放的张力)=情感上令人满足的体验。

  然后重点解释了利用冲突架构整个故事的方法,即LOCK。

  L—Leader,值得追随的主角。

  O—Objective,生死攸关的目标。

  C—Confrontation,正面对抗。

  K—Knockout,精彩的结尾。

  有了这四个要素,基本故事的框架已经有了。

  还需要一个“乱子”作为开头,一个有进无回的“关口”解释主人公为什么必须加入这场冲突(不要晚于全书1/5出现),第二个“关口”开启最后的决战(一个重大线索,一个巨大挫折之类)。

  接着需要准备十个“杀手锏”场景。这样一本书的提纲基本就有了。单纯就写畅销小说来说,按照这个提纲来按部就班地写,会比纯靠灵感从头到尾要有结构有层次,也更容易些。

  第二部分主要内容是悬念。

  不光全书要有宏观悬念,每个场景都要有悬念,悬念是促使读者继续往下读的动力

  悬念一般是,一件坏事发生了,一件坏事即将发生,一件坏事可能马上要发生了(一个预警)。虽然很绕,但是作者举了很多的例子帮助理解。

  常用的悬念处理手段,主要介绍了“慢镜头”这个方法。就是像电影一样,把悬念的那一刻的时间拖慢,增加心理和描写来增加张力。

  《冲突与悬念》读后感(六):写作新手入门指南

  成功的作家各有各的特色,失败的作家则大多相似。

  作为一个立志要认真写作的新手,这本书应该拿来读一读。读完未必能让你成为行家,但至少可以让你从一开始少走很多弯路,规避许多错误。

  这不是一片书评,这是一个简单的内容概要笔记。更具体的部分请去书中寻找。

  唯恐天下不乱,乃作家职责所系,责无旁贷。

  ——雷蒙德·钱德勒

  前言:

  创作技巧可以习得,无法习得的是“你赋予文学的内涵,比如个人独具的天赋、人生阅历、激情与胸怀,这才是你的独到之处”。

创作技巧教的是如何与读者建立联系,让他们沉浸于你的故事之中。让读者魂不守舍的是“麻烦缠身的人物”。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说过:“伟大的故事就是活生生的人生,只是把庸庸碌碌的部分给剔除掉了而已。”——进一步解释:“一个没有麻烦的场景就是庸庸碌碌的部分。如果一个人物没有遭遇考验、危险、挑战、险阻,没有经历过内心世界或者客观世界或者两者兼备的种种艰难曲折,这样的人物是无法让大家惊喜连连的。至于这个人物的身份、地位则是毫不重要的任凭一个角色如何诡诈离奇、花里胡哨,倘若在几个章节之后也没有麻烦登门造访他,那么他也是难以吸引读者的。”小说的本意就是要提供情感方面的惊叫之旅。作为作者,你是情感的操纵者。构思精良的情节结构就好比在波涛汹涌的水面上凭空架起一座桥梁,就像旧金山的金门大桥那样(这本书的重点)。冲突是故事的引擎。冲突是两个以上势不两立的方面之间的矛盾冲突。小说一定要建立一个核心冲突。悬念源自冲突。卷进冲突旋涡的人物是否会运用强大意志克服这个冲突?悬念负责一步一步把读者的情感体验逐步收紧。

  第一部分·冲突

  1. 什么是好故事?

情感的激发;有关死亡——肉体的死亡、职场的死亡,心理的死亡公式:冲突+情节+悬念=情感上令人满足的体验

  2. 头脑风暴:

想法要有情感共鸣朝着最可能引发冲突的方向发展用“假如”开始尽量让每个构想都与一号人物的命运发生联系要有一个反面人物创造一个意向、一个情景、一个故事世界、一个独特嗜好、借用古老的情节、一个社会问题、最初的几行对话、激情聚焦的核心、字典游戏创造/描述相关的故事世界:如果写修道院,修道院是什么样的生活和文化特色?有哪些社会关系?历史背景?社会背景?风俗习惯?人物独特的嗜好:爱情、欲望、仇恨、金钱、地位、权力和声望?——在哪些方面遭遇对手?

  3. 冲突的基础:

自下而上LOCK原则:值得追随的主角(Lead)、生死攸关的目标(Objective)、正面对抗(Confrontation)、精彩的结尾(Knock out)值得追随的主角:体现读者群体价值观念的正面主角、内心渴望得到救赎的反面主角、非英雄人物与社会的冲突。这些人物身上应该唤起读者的哪些感觉?将普通人身上往往不兼备的两种感觉注入同一个人身上,让人物变得鲜活。建立人物个人档案。角色的渴望(一个人12岁时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是他真正的理想与愿望,并演变成人物内心冲突的一个不竭源泉)。人物吸引读者眼球的因素:胆略(重要选择)、机智(敏锐的头脑、开玩笑的能力)、性格(磁石一样吸引人的性格)、人格的崇高、缺点、意志力、人物的目标。打磨人物的目标:首要目标是什么、如何过渡到死亡、以人物口吻写一两篇日记Confrontation:人和人、人和组织之间的巨大冲突,对反面人物公平(“我喜欢看到区隔善与恶的界限就像棒球赛场上的犯规线那样。这个界限很细,它是用某种像石灰粉那样非常松软的东西划出来的,假如你碰到了这个界限,它就会变得模糊起来,这时合规的似乎成了犯规的,而犯规的又似乎是合规的。我喜欢在这样的地方打比赛。”),使用怎样的粘合剂让对抗双方不能退出(杀人理由、工作职责、道德责任、特定场所),未知的对手管弦乐编曲的艺术效果、人物关系网格好的结尾:牺牲(主题升华)、意料之外、回响、线索的收束

  4. 冲突的结构:

冲突的结构宛如悬索桥作为交通纽带的联系作用;结构是雷同的套路,悬索桥也是雷同的套路。一个方法之所以成为套路,是因为它行之有效。好的结构造成了小说的紧张感,但并不应该用来牵制作者结构的组装必须放在小说的第一幕,给读者带来足够的吸引力(进一步的对抗可以放在第二幕,第三幕的高潮则必须震撼人心)如果不注重结构的话,作品会倾向于有实验风格,会让读者产生迷惑(直接影响销路)开局:从混乱讲起;“把好钢用到刀刃上”关口一:迫不得已进入黑暗世界;关口一的位置决定小说节奏;情节驱动和人物驱动的转折方式不同

  T.B.C.

  《冲突与悬念》读后感(七):小说的核心

  写小说,为了什么,经典,意义,传世。没错。

  但这个世界,普通小说到处都是,好小说也能常见,传世小说,就难了。

  先写本好小说吧。

  好小说至少掌握两个技巧。

  一是冲突,热闹。大街上人来人往,你不会停留。如果有吵架呢,如果有打架呢。你总要看两眼吧。如果电视上一个家庭和谐地坐着,看着,不说话。你会换台,但电视上两个人正在大吵大闹呢。一男一女, 为什么?这就是冲突。小说需要冲突。我们这个世界在冲突,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二是悬疑。让你看下去。如果你知道一部电影的结局,你不会去看。如果你看到了尸体,你想知道是谁杀了他。在我们的交谈中, 一句就不告诉你,让你会难受。

  你想知道。

  作者就是知道你想知道,所以用技巧吊着你,好玩。

  的确,这本书提供了答案。

  《冲突与悬念》读后感(八):每周读书 八十 James Scott Bell——《冲突与悬念》

  欢迎关注每周读书微信号:MapleJustin

  每一个作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成为畅销作品,为大众所喜爱,“畅销”不一定有深度,但是受大家喜爱的作品一般都比较畅销。悬念小说作家James Scott Bell 针对“如何写出畅销小说”写了一系列写作指导书籍,《冲突与悬念》就是其中之一。

  作者认为写作技巧是可以传授的,不能传授的部分是作家本身的个人天赋、人生阅历、激情和胸怀,是这些作家自身的特质赋予了作品更为深刻的内涵,写作技巧则是承载这些内涵的必要工具。本书是针对“写作技巧”的指导,作者认为冲突与悬念是虚构小说最重要的两个元素,冲突是小说的引擎,而悬念则让小说形成张力,提供读者阅读下去的动力。

  作者提倡以“内心的情感体验”为中心去写作,有点像互联网前两年流行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只不过互联网产品要赢得用户而小说是要赢得读者。

  看完这本书,有两点是印象最为深刻的:

  1. 作者的旁征博引。全书竟然引用了一百多部电影和小说作品作为例子讲解,光是看完这么多作品已是不易,居然还能用其中的情节设计作为自己理论的佐证,不得不佩服作者惊人的阅读量。(枫影整理了书中提到的作品附于文末,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相关作品。)

  2. 冲突与悬念对于虚构小说(尤其是重情节的推理小说、恐怖小说)来说确实是很重要的元素。采用书中介绍的三幕剧结构,设置好两个重要的关口,第一个把主角推入主要情节无法回头,中间每一个场景都布置好悬念给予读者充足的阅读兴趣,然后第二个把主角推入最后决战,最后做一个精彩的收尾,这样一部小说从技巧上说是很吸引人的,读者也愿意读下去。这样看来很多网络小说都有这样的套路,同样技巧下作品能否赢取读者的内心就要看作者的内涵了。

  文学作品常被拿来和音乐作品类比,被认为是主观而难以量化的。但正如音乐编写有各种既定的技巧,文学作品也如是。即使不写作的读者,了解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也是很有必要的。至少当你想说一部小说很好看的时候不会只有“太赞了”这样空洞的形容,想批评一部小说很无聊的时候不会只有“一点不好看”这样纯粹主观的臆断。

  James 的这本书英文原名是:Elements of Fiction Writing - Conflict and Suspense,中译本把主次标题对调了,如果读者对于这本书感兴趣,请千万一定要读英文原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中译本翻译差强人意,读者虽然可以读懂大部分内容,却在一些关键点上差之千里。比如书中援引 Raymond Chandler 的话被翻译成:

  gt; 唯恐天下不乱,乃作家职责所系,责无旁贷。

  而事实上 Raymond Chandler 原话是这样的:

  gt; Trouble is my business.

  这样意译未免有些过度。再比如讲冲突的第二节“为冲突展开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for Conflict) 里,”An Image” 一节被翻译成“视觉画面”,但事实上这一节讲到了 Music, Dreams, Movie Mind,这里的 Image 翻译成“印象”或者“意象”要好得多,看到这里我都完全对不上关系还以为是漏印了什么内容。最可怕的是 Conflict in Theme 一章中:

  gt; Curly in City Slickers said the secret of life was “one thing.”

  被翻译成了:

  gt; 《城市滑头》中的克里曾说过:生活的秘密是“一个东西”。

  当然我们可以说这本书里光是引用的电影和书名的翻译就得花上许多功夫,译者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想这并不能成为翻译质量低下的借口,这是译者本来就应该做的事情。尽管这本书的翻译多有不足,但至少让更多中文读者了解了写作指导类的书籍,这件事情本身是值得称赞的。

  15.06.16/中午

  于 T.i.T 创意园

  《冲突与悬念》一书中提及的影视小说作品请参见此文:James Scott Bell 的《冲突与悬念》中提到的影视、文学作品

  《冲突与悬念》读后感(九):看完让你有写的冲动

  从小,我们接受的写作技巧就是,摘抄名人名言,每天写日记,多观察,句子要优美,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那段不堪回首的童年记忆,让多少人害怕作文课啊!这本书不一样啊,开篇就抛出惊人的观点,让主人公走向死亡!

  有几个人能见惯死亡?如何让主人公面临死亡?作者一步步揭开面纱。文中提到“死亡可分为三种:肉体的死亡,职场的死亡,心理的死亡。你的小说中必须呈现其中一种以上的死亡。”围绕死亡来展开小说,这个主题本身就足够刺激,任何一篇故事、一本小说都可以参照这个观点来布置场景。这一点就足够抓住读者的心。作为写作者,我想这绝对是平地惊雷,也是打破自己常规思维的最好建议,从此写作就有了新的方向,所有主题都能对应到一种死亡“生理死亡、职场死亡、心理死亡”,有了这个抓心的突出主题,就会有更多的可能和悬念。

  如何让人物在死亡的危险中走下去呢?开头就不能放过。

  小说首先要建立一个核心的冲突,而悬念负责提供动力,迫使读者翻页向后阅读,直到结尾。无论什么类型的小说都是这样。这个核心冲突在开头第一页就要点出来,开头要乱,第一个小冲突就是引子,也是吸引读者的最好手段。作者提到“LOCK”四要素(主角、目标、对抗、精彩的结尾),以冲突开头,中间部分要流畅。开头部分要交代目标、主角登场,这些足见功力。书本最有意思的是不仅仅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还提供练习方法,引用《杀死一只知更鸟》作为案例来阐述,让人神不知鬼不觉就掉了进去。为此,看到这里时,我常常会想起最近看过的电影,小说,回响他们的开头手法是怎样的。比如:电影《敦刻尔克》开头就直截了当的反复说:联盟军40万大军需要从敦刻尔克大撤退。一再强调这个任务这个主题,一下子吸引观众,他们如何撤退,怎么撤退的,危机就在眼前啊。开场就抓住读者的心,并很快的交代主要背景。

  冲突开始了,那人物才是读者感同身受的。让读者与主人公的情感达成一致,心随着情节推进而紧张、轻松、悲伤,塑造情感的一致性就成了关键。为了避免死亡的命运,人物会采取什么行动?读者在主人公的一个又一个麻烦中心情跌宕起伏。次要人物也不要放过,让他们活的有价值,让次要人物给主角制造更多的麻烦,或者成为主角的伙伴,让人爱,也让人恨。不同的人物性格凸显出来才会更容易制造冲突点和悬念。

  故事场景的布置,人物的内心冲突、情节的推进等等,所有节点都要把无聊砍掉,任何动作、场景、人物的出场都应该是为冲突服务的,为人物完成那个惊险刺激的目标服务。“一个值得追随的主人公;一个生死攸关的目标;一个比主人公更加强大的对抗势力;一个精彩的结尾”,这些构成了小说的主要要素。也是冲突与悬念设置好坏的关键所在。本书行文,最大的妙处是,他让我们觉得构思一篇小说原来是这么有意思的一件事。突然之间,会让喜欢写小说的人,爱上自己的作品,感觉写的过程就是热恋的过程。

  当然,书中提到的不仅是这些,还有很多技巧:对话、文章修改、标点符号、长短句式的运用、第一、三人称视角运用等等,深入浅出,有通俗理论,精彩案例、还有写作对比,每一处都是惊喜。

  无论书中技巧如何丰富,练习多么有用,我想,提高写作技巧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写。看完就有写的冲动,立马就动笔吧。

  2018.2.2

  《冲突与悬念》读后感(十):为什么窃听3不好看

  先声明,这是关于《冲突与悬念》的书评,并非《窃听风云3》的影评,只不过是想借助窃听3来说说,我们应该怎么来写一部好的悬疑小说。

  悬疑小说(你也可以叫推理小说、侦探小说,what ever)应该算得上第一大类型小说了,表要跟我说爱情小说或青春小说,那都是不同阶段犯的中二病,但在中国却面临这样的尴尬,读的都是国外的,紫金陈的谋杀官员三部曲算是我读的国内读物了,那么,到底是我们土壤的问题,还是制度的问题,我们且抛开不说,毕竟,我们还没有努力到拼天赋的程度,我们先从电影来看看,为什么我们没有写好悬疑小说。

  窃听系列应该算我比较钟爱的港产电影,流畅的剪辑,快速的动作,算得上佳选,但是到了窃听3,感觉只剩下壳子,那为什么不吸引人呢?贝尔肯定会说,怎么没有死人呢?

  这话听上去不对,窃听3的一开始就是古天乐撞死了人,但是贝尔强调的是“死亡”,而非一场波澜不惊的“意外事故”,人死了,绊脚石铲除了,而古天乐坐了几年牢放了出来了。

  贝尔强调“死亡”有三种:肉体死亡、职场死亡和心理死亡。肉体死亡好理解,在纽约城,有800万种死亡方式,但这种死亡如果不能带来窒息感,那么也不过是殡仪场的一次火化。所以,要是改成古天乐被人诬陷,杀了人,那么或许更刺激,当然,这或许不符合整体故事框架。那为什么不能改成周迅发现自己丈夫的死其实不是一个意外呢?然后再与刘青云的虚与委蛇中,探得真相。

  其次就是冲突的加速,贝尔强调不断地找麻烦,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交通事故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报警。是的,这就是普通人。换句话说,窃听3里面的周迅就是个普通人,老公被老公的好友撞死了,但生活还得继续。但是如果真要制造冲突该怎么办呢?周迅发现一大波人来找自己要债,原来他老公买了不少宅基地,那么他老公为什么买宅基地呢?这时候刘青云又来找她要宅基地,好吧,如果再折腾点,这时候幕后又出来房地产老板,说自己已经和她老公商量好了,如何如何……只有这样,主人公才能一直地被麻烦推着往前走,最后坚定信念,实现自己的目标。

  话说回来,窃听3为什么不好看?他试图给所有的人一个借口,但并没有把借口转换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叶璇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她年少时和古天乐谈恋爱,被老豆拆散,然后自己又是女儿身,无法继承太公的一切,但最终,她只是用一句话来说明了这些,根本没有表现出这些背景是如何推动她成为现在的她的。

  说完这么多,其实只是想和那些志同道合于悬疑小说创作的各位说一句,现实不困难,困难的是你太懒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