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为什么离开高盛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为什么离开高盛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29 05:1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为什么离开高盛读后感精选10篇

  《我为什么离开高盛》是一本由格雷格·史密斯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为什么离开高盛》读后感(一):高盛的转变

  高盛作为世界领先投行,在国际金融市场呼风唤雨,这里聚集着世界上最聪明又最勤奋的人,是名校毕业生梦寐以求地方。可是真正要进入高盛工作需要接受的筛选是非残酷的,即使能够获得offer,不能持续的为公司创造价值,也随时面临被辞退的风险。然而在这样的企业做到高管位置,并且未来可以预见是无比光明的一个人出人意料的辞职,还写了一封公开发表在《纽约时报》上,让人不得不好奇他究竟怎么想。

  作者格雷格.史密斯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就在高盛工作, 12年,从一个交易员做到集团执行董事兼欧洲、中东和非洲区衍生品业务经理的位置,见证了从互联网泡沫破裂时期到次贷危机后高盛集团由内到外的转变。正是对这种转变的不满意,他选择了离开。

  作者说 “我想在华尔街上最棒的公司里取得成功”,这个最棒的公司曾经克敌制胜关键就是把客户需求放在首位。9.11事件后全公司上下待命随时准备应对复盘,大停电时作者和上司在没有空调高层空间协助不安客户处理交易,在客户要求可能造成市场动荡的大单交易时对客户进行劝说等等事件,无一不反映出高盛认为的客户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

  然而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形势不确定性,以及高盛的上市公司属性,让这个伟大公司的企业文化发生了不小的转变。高盛不再以思想、树立榜样正确行事作为筛选领导人的要求,只要能为公司赚到钱,任何人都能被提升到一个有影响力的位置。正所谓上行下效领导人的一些不良行为会给员工带来不好的示范。客户在高盛眼中成了木偶人人都希望做那些“人傻钱多”的业务,因为有GC的存在,只有短期利润才是衡量你价值的标准,没人再在意高盛经营原则中的“我们的资产就是我们的员工、资本声誉,如果其中任何一项消失了,‘声誉’是最难恢复的” 。客户不再是高盛的服务对象,而是成了高盛的交易对手。谁会对自己的对手手下留情呢!

  作者在高盛12年,通过他对9.11后公司为自己提供的现金救助和临时住所、自己和几位上司鲁迪、科恩、达菲之间的合作、几次热闹的员工聚会描述可以看出格雷格对高盛是有较深的感情的,毕竟高盛是一个承载自己梦想的地方,在这里他拿到了绿卡,把自己的家人都接到了美国。作者说“不想在相比更逊色的公司里赚更多的钱,即使我的现实情况要求我这么做,但是我没有”,只有在最伟大的公司展现出价值,才是成功。在和数位高层交流希望改变现状无果后,他最终无法忍受这种与自己的理想背道而驰生活,选择了放弃。显然在作者眼中,高盛已经不再是“最伟大”的公司。

  企业道德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华尔街这种充斥着金钱欲望的资本市场,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企业很容易陷入盲目追求利益的漩涡中。这样做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不仅在法律上有风险,聪明的客户也会很快反应过来。

  《我为什么离开高盛》读后感(二):坚定梦想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然我体会到了要想成功同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从一个职场菜鸟到金融精英,作者的努力不仅仅是在学术上的学习探究,更多的还有待人接物上,更好的沟通学习能力帮助其在经历了高盛多次大裁员中依然稳定,从书中学到了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千差万别无所谓哪种性格能够铸就成功,但我们必须怀有一颗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心,不断尝试新的工作岗位,学习新的知识,让自己更加全面

  书的后面作者对高盛的现状表示了不满,不是以自身的立场去想问题,而更多的是因为自己为之奋斗的公司已没有了当初的样子,这不仅仅在高盛,更是当今金融界的通病,大家都是希望赚快钱,每个人都急功近利。从而又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何为企业文化,如何在这个逐利的世道中能够始终如一的贯彻自己当初的信念,或是梦想。为了生存有些人虚情假意,有些人背信弃义。我们应该反思,坚定当初自己的梦想,不被世俗绑架(这个世俗既包括精神上又包括经济上)!

  《我为什么离开高盛》读后感(三):价值观不再相符,就是离开的时候

  看《我为什么离开高盛》这本书时,本来没抱太大期望,觉得不过是一本像《阿里传》这样的软文书籍,变相讲讲自己企业有多好,多金光闪闪

  但看到后半本的时候,发现不是如此。

  作者开始细致描写自己的失望和反思。

  他供职高盛12年,忠诚、努力,像在圣殿付出

  直到他发现高盛的价值观变了:从服务客户,变成从客户身上榨取短期利益。

  “我们不考虑盈利,只考虑如何让客户变得更好,由此我们也就能更好。”

  这是很多伟大企业在出发时的初心

  高盛曾经是这样,阿里目前似乎也是这样。

  然而,渐渐地,初心变了,考评标准变了,企业价值观也就变了。

  虽然外面看上去还是庞然大物,但身处其中深爱它的人们,能感觉到已经不行了。

  这本书蛮动人细节在作者刚去实习的时候。

  高盛这样企业的文化最强注入,是在实习生阶段。它会挑全美国最优秀学生,给他们极其艰难的选拔期,与此同时注入企业灵魂

  而这些年轻人的到来,也向老手们传达出一种理想主义新鲜精神。

  作者负责高盛的斯坦福招聘11年,他想走的契机是,他觉得自己已经不想招聘学生进公司了,“此时的高盛已经不再是我加入时让年轻人为止兴奋的那个高盛。”

  他发现,华尔街和高盛已经忘了自己使命:为客户服务。他们把追求短期利置于声誉之上——这些声誉花好几十年才能建立起来,却在瞬间被摧毁。

  然后,他辞职,给《纽约时报》写了自己的心得。在发表前两天,在凌晨打包离开了办公大楼

  看结尾部分,心有戚戚。

  我们所拼命的地方,价值观变得与初心不再相符,就是离开的时候。

  看完这本书的当天,得知有一位好朋友选择了新的工作,不舍,但更多的是理解,希望以后也能更好地保有自己。

  附一些这本书里不错的话:

  “华尔街的一般规则是越不透明产品,越能给公司盈利。”

  有一处略微吃惊的是,即便是高盛的中层精英,也未必完全理解他们所创造的衍生品是什么原理

  “这是人类本性:一旦你被一种数字衡量,你就一定会竭尽所能,让自己的数字最大化。”

  “请记住:对于任何一场交易的失败者而言,都有相对应的最终赢家。”

  然后再写一个关于华尔街的推荐书系吧。

  《伟大的博弈

  这本书可以说是历史书,以时间顺序,讲了华尔街历史。

  期间有大量的故事人物,告诉了读者现在耳熟能详或者不甚熟悉的金融产品和名词,是如何一点点在这条街上长成花草树木的。

  《说谎者的扑克牌:华尔街的投资游戏

  这本书很好看,一两天就能读完,小说式的,轻快顺畅

  作者曾是所罗门兄弟公司的债券交易师。读书时,会觉得整个人沉浸在他们大厅热火朝天中,他把人们印象千篇一律的“黑西服”们都写出了个性

  《我为什么离开高盛》

  一个在高盛12年,从实习生做到副总裁的前员工心路历程

  记录细致,最后的反思更是给全书增加厚度

  当然还有《大而不倒》,但想把它留到以后想写的“金融危机”系列书系里,这里就不说了。

  最终不得不感慨……《说谎者》的作者最后去为《纽约时报》撰稿了,《高盛》的作者决心揭露行业内幕时,也选择了三次给《纽约时报》投稿

  对《纽约时报》这样的媒体真真是羡慕嫉妒、无比向往

  《我为什么离开高盛》读后感(四):良禽择木而栖

  高盛集团,一家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的多行业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在这样一家跨国公司工作,应该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可是,有个人,却选择了离开。而且还是在自己的事业鼎盛时期。这是为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此书。

  作者格雷格 史密斯,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自己如何从高盛的一名暑期实习生开始,刻苦努力,直到成为高盛美国股票衍生品在欧洲、中东和非洲业务主管,一步步,辛苦万分。因为,每年都有许多实习生慕名而去,而真正能在高盛实习的却很少,留下来拥有一份全职工作的更是少之又少。一次一次的测试,每天早上6点不到就去单位,如同筛子般,留下金子

  为何作者愿意经历这些而只为能在高盛工作?因为高盛的企业文化。高盛的文化主题一直是团队协作、正直谦逊

  去年本人面试一位求职者的时候她对工作环境的论述让我记忆犹新:工作环境不仅仅要讲硬件,还有软件,我希望我将来的同事团结有爱,相互帮助,那么,即便硬件条件艰苦,我也愿意和他们一起奋斗。这位求职者的论述总结来说就是企业文化。这样的工作氛围,确实很吸引人。在物欲横流的现今,在越来越尔虞我诈的现今,能够有这样的同事是多么难得。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良禽择木而栖”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另一点,也因为格雷格 史密斯在高盛工作期间遇到了帮助他成长的领导和同事,也就是他口中的“导师”。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谢丽尔 桑德伯格在她的《向前一步》中也提到了工作中以及生活中遇到人生导师的重要性。我们常说的“有贵人相助”就是这样。

  但是,由于高盛在金融危机之后,特别是在美国证劵交易委员会对高盛集团的欺诈指控后,格雷格 史密斯发现这一切都变了。

  一开始,我以为是因为金融危机导致高盛集团的业务受损从而减少了格雷格 史密斯的工作报酬。因为无论是谁,无论选择什么工作什么岗位,首要目的肯定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从而拥有更好的生活,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仿佛空洞了点。但是,我发现,我黑暗了。

  2009年,高盛对客户的责任意识已经削弱了。“高盛内部各种不良行为也开始增加。员工面临更多的压力,他们会偷走同事的客户,或试图说服比较外行的客户去做并不符合他们最佳利益的事情。”

  作者认为,“此时的高盛已不再是我加入时让年轻人为之兴奋的那个高盛。温伯格、利维和怀特黑德的形象暗淡。高盛仍是世界上卓越的银行,但现在这仅仅是因为高盛在业务上是做得最聪明的(也因为我们所谓的竞争已经变得很弱)。凭良心说,我再也不能建议年轻人来这里工作。”

  此时格雷格 史密斯并没有选择一走了之,因为毕竟他把他生命中最好的十多年时光奉献给了高盛,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他努力想要改变这一切,他与高盛的9个合伙人进行谈话,但最终却是徒劳无功

  于是,在高盛的企业文化与自己内心所向往的相违背时,在自己的努力无法改变时,他选择了离开。

  中国人说“良禽择木而栖”,除了“木”要茂盛庇护“良禽”之外,两者还要“八字相符”,才能相辅相成,“木“越来越茂盛,“良禽”也得到更好的保护,这才是和谐

  《我为什么离开高盛》读后感(五):资本市场真的有这样一种方法,可以让所有的参与者都是赢家吗?

  2016年6月的上旬,我用了两个星期上下班地铁时间,读完了这样一本书。算来这也应该是我完完整整读过的第一本金融领域的书籍吧。虽然之前有阅读过《伟大的博弈》、《滚雪球》,但感觉读完都很懵懂。可是《我为什么离开高盛》,这本书让我思考了很多。

  2016年5月初,我去到上海出差,顺便和几个在上海工作和同样因为公事而来到上海的朋友。随他们一起感受投行精英们奢侈的工作与生活方式,这一切震撼着我。5月底,我休假来到了丹麦旅行,在这里我第一次听说了哥本哈根经济学派以及哥本哈根商学院发达国家(尤其是北欧国家)对于财富态度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与中国的不同,与会计行业的不同。我开始萌生了留学深造,并且转专业到金融投资领域的想法

  这本书告诉了我许多,不仅是关于投资银行华美奢靡一面,还有它侵蚀人性、唯金钱至上的“阴暗面”。我或许不该说这是阴暗的,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它多样的一面。作者一直强调他希望自己可以既为客户带来利益,也可以为自己所忠于和效力的高盛获得利润。这样的想法让我很多次陷入一个疑问:资本市场真的有这样一种方法,可以让所有的参与者都是赢家吗?

  如果说资本市场上有许多投资银行,也有无数的投资者。不同的投资银行服务于不同的投资者,如果所有人都持有着作者的看法,并且认为这一看法可以成真,那么是否整个市场上,就不再存在“亏损”两个字了呢?是否在财富的问题上,华尔街不再有任何一个人是loser?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作为一个金融从业者,到底应该怎样做,才算是恪守了自己所相信的东西;作为一个高盛人,到底应该怎样做,才算从未违背高盛十四条准则?

  Fortune is evil; Money never sleeps……

  除此之外,由于作者在高盛负责金融衍生品,在借调到伦敦办事处后也负责美国市场期货,所以通过他的描述,我也进一步了解了期权、期货、远期合约等等。作者多次强调市场的非理性,并且他们试图在这种非理性的环境下设计出一种产品,可以理性地规避所有的非系统风险,可以完美地完成一次“套期保值”表演。我想,关于这部分,如果你是一个金融领域刚刚入门的小家伙,这本书可以带领你疏通很多基础衍生产品概念。

  同时,这本书也帮助我更广阔地认识了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这也是我一直认为像高盛、大摩这样的企业无法取代的特殊性,它可以更有力地培养出具备领导能力的人。我摘录了一些书中的文字,也许它们并不是完完全全在讲述如何做一个好的上级,但我想它们多多少少给了我一些灵感:

  “他告诉我,最重要的事情是使用正确的术语,不要敷衍,不要只说80%正确的东西,任何时候都要100%的正确。”

  “如果那些人能迫使你承担一个错误,他们肯定就会这么做,因为他们希望你承担所有的风险。必要的话,我会半夜里把这些家伙叫醒,然后问清楚他们的指示。做正确的事情比事后给别人道歉好得多。”

  “他让我学会了对事情抱有怀疑的态度(但绝不要愤世嫉俗),要用一种强硬(但无需过于严苛)的眼光去审视任何请求和赞扬背后的东西。面对那些讨好你的人,要持有戒心,即时对于你的上级也应如此。你永远无法真正看透他们的心思。”

  “一起出去时,我从来没有让任何职位比我低的人买过单。以前我的上司就是这样对我的,所以现在我照单全收。”

  “对于任何一场交易的失败者而言,都有相对应的最终赢家。”

  最后我想写下的是,我敬佩作者有这样的勇气,讲述这样一个庞大机制里面的不完美。我想,无论他的目的是什么,他是否从中过度获利,我想他将这一切用连载的形式进行披露,终究是一个勇敢的行为。我希望自己,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和他一样,在看到自己所忠于的东西慢慢腐败甚至走向黑暗面时,可以站出来,永远不成为帮凶。

  《我为什么离开高盛》读后感(六):短期获利or长期合作

  曾经和朋友讨论,如何才能将故事讲得生动,引人入胜。我想这本书就是一个很好的教材。

  作者的表达能力非常强。看书的时候,我的脑海里能很清晰地刻画出书中描写的场景,就好像是我亲身经历一样。

  直到目前为止,只有非常少数的人讲完故事后让我有这样的感觉。因为这个原因,我推荐这本书。

  此书是2012年New York Times的best seller。作者Greg Smith是南非人,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后便在Goldman Sachs任职。在工作的11年间升任至VP兼head of US equity derivatives business in Europe, the Middle East and Africa。我相信作者一定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进投行本来就是万里挑一,从书中的描写来看,他也非常能为公司解决问题,并且抗压能力非常强。不过11年里做到head of US equity derivatives business多少还是有些运气成分在,因为正好那个时候职位有空缺。没想到才做了没多久就辞职并把老东家的内幕给爆出来了。好吧,高智商人的世界我们不懂。

  其实本书有跑题之嫌,书中四分之三的内容都在写作者在Goldman Sachs的成长经历以及如何自豪自己是Goldman Sachs人。尽管如此,此书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很推荐看,尤其是投行人士或者对投行感兴趣的同学。本书从insider的角度细致地描写了投行的工作,可以让人了解到最聪明的人是如何工作的。同时,即便是这些最顶级的精英分子,也有幼稚的一面。比如某大老板看不惯他的下属每天和他同一时间使用公司健身房,便迫使公司HR写邮件通知全公司以后不允许在这一时间段使用公司健身房等等。

  最后回到本书的主题,为什么作者最后要离开Goldman Sachs。最主要的原因是,金融危机以后,公司的体制变了。公司只在乎是否能从客户那里赚到更多的钱,而不在乎客户本身的需求。更有甚者,欺骗客户,利用客户的无知来索取不道德的利益也是屡见不鲜。而公司对此坐事不理,甚至通过奖金或升职来奖励那些赚取不道德利益的员工。而员工之间也会为利益的分配不均而大起波澜,完全没有了团队合作。

  其实很多公司都有这样的情况。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因为公司在用短期利益换取长期利益,从长远来说,对公司的声誉和利润必然有损害。虽然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当短期利益摆在眼前时,难免还是抵挡不住诱惑。

  短期获利或长期合作?是每一个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要重视的问题。

  更多内容请点击博客链接:短期获利or长期合作——Why I left Goldman Sachs书评

  或者添加我的微信公众号“微笑食堂”,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我为什么离开高盛》读后感(七):为心中理想而战

  阿里上市,将马云个人成功学推到人们面前,让人们一睹阿里帝国掌舵人的风采。犹还记得网上一直流传马云关于员工离开企业的两个原因:一钱,没给到位;二心,委屈了。经过网络段子手再加工,变成一钱没给到位、二钱没给我位、三钱没给到位。一言以蔽之,无论是金钱价值还是自身价值,双赢才是企业发展人才的战略需求。

  在《我为什么离开高盛》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作者说 “我想在华尔街上最棒的公司里取得成功”,个人价值需要企业做支撑,成功有时并不用金钱衡量。当然,在最棒的企业里取得了成功,说明金钱的价值已经达到最大化。

  从作者的讲述了解到,在008年金融危机还未全面爆发前,高盛乃至和高盛擦边的员工,都因为高盛的企业文化自豪——客户为先,而不是后期被作者所鄙视的——利益为先。

  然而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形势动荡。高盛在改变,而作者本人来到高盛的初衷没有改变,他希望通过自己努力、自己的知识,不仅得到高盛的认可,也得到客户的认可。任何投资银行、投资机构都可以改变,但是高盛作为华尔街最卓越的投资机构之一,在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脱离原先的文化轨道却不加以修正,是格雷格•史密斯最无法忍受的。在企业一直以利益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时,道德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作者说“我不想四处推销自己,不想在相比更逊色的公司里赚更多的钱,即使我的现实情况要求我这么做,但是我没有。”高盛的文化打造出一批又一批像格雷格.史密斯一样的人物,为心中的高盛而战。

  无数成功学中都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职业素养、道德底线是每一个人的成功的保障。李嘉诚说的成功哲学是“诚信”、马云说的成功哲学是“坚持”、王石说成功学是“超越”。没有一个成功的人告诉你,如果你要成功必须斤斤计较、唯利是图、以自己为中心。一个人的道德素养,是一个人最为人最基本的东西。

  企业是由无数具备此素养的人组成的,之后产生正确的企业文化。如果把企业比作一个人,那么企业文化就是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展现一个企业的灵魂。灵魂没了,还怎做一个人。

  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我们,更应该明白,一个人如果连基本的道德底线都没有,那么成功对他来说,就只是痴人说梦了。

  《我为什么离开高盛》读后感(八):2000-2010间的美国投行市场缩影--这是一本可以了解到细节的书。

  这本书出现在我对投行有些不一样看法之际,对我的职业有很大帮助。

  我不想讨论本书中对于为何离开的价值观分歧的问题,高盛一直在那里,也有可能一直是那样运行的,其实作者离开的原因是因为产生了比高盛更高更远的追求而已。高盛已经无法与当年的他匹配。

  从本书中我关注了很多高盛运行的细节,这对我很有帮助。

  1.9.11 的灾难对美国人很重要,它让美国产生了空前的凝聚力,也为政治家们解决了很多问题;

  2.任何一家卓越的公司都应该注重培训,尤其是新人的培训,这对形成企业文化非常重要;

  3.进会议室的时候应该坚持电话和视频线路是否关闭—职业素养

  4.找到你的职业指路人;

  5.不可吸毒;

  6.

  《我为什么离开高盛》读后感(九):同业究竟是对手,还是客户?

  这是一本金融行业的小传,从作者毕业到离开高盛,大约是00年到12年前后十年时间,记录了作者从菜鸟小兵成长到中层业务骨干的所思所想。总的来说,内容超出我预期,大致有以下两点收获:

  1、国外与国内市场结构的不同

  与中国的银行和券商有很大的区别,高盛所谓的FICC部门基本就类似于broker的角色,为各类基金进行撮合交易,在bid-ofr spd中赚取撮合费用。作者就先后担任过股票的销售、衍生品的交易员,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接各种客户报价,并发送到场内市场集中成交。感觉交易如下所示:

  但在中国,股票和商品基本均是场内市场,所有交易在交易所完成。而固定收益与货币交易,没有人会通过券商询价,大家直接通过Broker或者交易中心完成。虽然有交易商制度,但始终无法形成真正的分级体系。

  其实我非常好奇,国外的各类投资者为什么非要经过投行询价?而不直接经过Broker呢?之前在瑞银学习参观时这个问题就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不过,我大致觉得,可能在于broker和场内市场只能完成标准化产品的撮合,而国外金融产品进化非常快,而开发新的产品均首先出自投行,因此只有投行能为其定价和销售,Broker和场内市场无法对此作出快速反应。如果这是一个解释的话,国内债券市场的分级制度,意义确实不大。除非放开金融管制,默许银行可以自己设计和销售场外产品。但这很难,我们的所有新产品的推进,如互换、期权与CDS基本都是在监管指导下有序推进的。因此,券商的价格发现机制也无从谈起,反倒是信用债的撮合交易确实是为数不多艰难存活的小创新。

  2、同业究竟是对手还是客户?

  这个问题是作者写本书的初衷,他通过回顾自己在高盛十年的职业生涯,描述了高盛“以服务客户为中本”的价值观是如何在经营业绩压力下一步一步沦丧掉的。

  期初的每一笔交易,无论金额大小,只要能服务客户,员工便全力以赴的完成。在客户不懂业务时,员工会站在客户角度考虑,哪怕此时自己少赚了钱。

  但随着竞争加剧,经营压力不断增加,高管不再以身作则,这种价值观得不到传承。最终所有人都有创收为导向,只关注自己能赚多少钱,此时对外则将客户作为交易对手、利用信息优势坑蒙拐骗无恶不作(前几年希腊危机中高盛臭名昭著的交易便是最好案例),对内则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作者后来受够了这种氛围,选择将所思所想爆料给媒体,并最终辞职。

  以上情景并不陌生,国内市场照搬了大量的金融知识、产品和发展路径,况且人性在哪里都是一样。金融危机时国内好多银行也经不起外资忽悠认购了大量衍生品而损失惨重。前不久的国海事件更是有过之而不及。

  我也经常想,同业究竟应该是对手还是客户?当然,事实是两种角色兼具。但自己如何看待,这涉及到个人的价值观选择和公司的战略定位。我个人还是倾向于合作共生是第一位了,毕竟银行是最传统的服务行业。信用对于银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这种价值观的选择,对要做的工作影响非常大。例如,市场随着存单扩容、信用债增多,对于信用债质押、债券借贷的需求自然增加,如果是以服务心态第一时间顺势推出这些融资融券服务,银行自然可以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赚的第一桶金(最先尝试、自然边际利润丰厚),而不用计较每一笔交易是否暴利。心态不一样、操作思路完全不同。

  书里面还有很多细节可以体现作者的真诚,也有很多细节时金融从业人员的共同记忆,例如911、雷曼倒闭、2010年5月份的闪崩等(我当时正在实习地方,同事正在演示多账户下单的系统,大家都认为是系统坏了。。。)。这本书有点像《宽客人生》,作者踏踏实实的记录了从业的点滴,是金融行业值得一看的自传或者口述历史。

  公众号:埋埋的九分书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