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就这样慢热地活着》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就这样慢热地活着》读后感10篇

2018-06-30 04: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就这样慢热地活着》读后感10篇

  《就这样慢热地活着》是一本由田禾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就这样慢热地活着》读后感(一):停下来,抚摸自己

  这是一本关于旅行和修行的书。

  今年五一之后,我和小伙伴们从苏州出发,途径杭州、千岛湖、绩溪、黄山、婺源,到达景德镇,这条线差不多作者的第二条出行路线重合(从杭州到江西景德镇)。只不过作者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我们是汽车。骑行,当然比开车困难一千倍,不过,收获也许要多一万倍。当我们开着车在高速路上疯跑的时候,作者慢吞吞地在路上走走停停,他边走边欣赏沿途的风景,细细咀嚼,并且记下了在出行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悟。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是从纷扰匆忙城市生活中逃离出来;是用脚步去丈量世界,用眼睛去欣赏风景;是回归自然宁静状态,从而关照自己的内心世界;是去远方获取新鲜生命体验……

  作者的旅行目的不是去征服险境,也不是特意去追寻美景,他甚至连明确的目的地都没有,很多时候,他独自一人,随意而行。这样的出行不在意去哪里,而是注重过程,所以,意义无处不在,随时随地都可能让作者的心里荡起涟漪,获取崭新的生命体验。作者通过对出行过程的陈述,将这些体验串联起来。旅行是载体,内心对世界的关照和体验才是这本书的灵魂

  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就这样慢热地活着,心头竟然微微一颤。身处喧嚣忙碌都市,“慢生活”已经沦为一种奢望,即便从职场生意场上撤出来,也很难摆脱烙在心底的种种“欲念”,偶尔忙里偷闲,心里都会生出“浪费时间”的负罪感

  与作者一样,我也热衷于独自旅行,不在乎目的地,随便走走,亲近自然,遇见喜欢地方就停下来,驻足看一看。安静地想一些事情,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就像诗人一样,安静地抚摸自己,听一听内心的回响——不要笑我们矫情,因为我们对诗意的世界有所向往

  《就这样慢热地活着》读后感(二):游走是一场有关心灵的修行

  在纷扰无奈的工作中飘荡,常常渴望有一种真正的游走和旅行,让无拘无束的内心充分释放,不再拘泥人情冷暧,世故圆滑。然而,尘世中的牵挂的和顾虑太多,让人难以超世洒脱,所以,当我读了田禾的《就这样慢热地活着》时,我依旧很感动

  一场说走就走的骑行和游走,无关其他,用于活命的工作,让人牵挂小花,都见鬼去吧。作者在书中记录了他的三段旅程及内心的种种感受,让我对人生多了些思考反思。一场看似说走就走的旅行,其实是拷问内心的一种修行。

  佛家的修行在山中,作者的修行在路上。避开繁杂人流虚荣的人生,行走在寂静冷落小巷里,看着门前斑驳的油漆时光的流影。或者骑行在人迹罕至的山间大湖边,享受着夕阳尽染的宁静时刻。或者盯着骑友的尾灯行驶漆黑一片的野外,感受着恐惧袭来瞬间。或者雨中前行到人迹罕至无路可走的山顶,让寂寞发散开来侵扰着内心……所有这一切,无论是对肉体折磨或者精神摧残,都通过大自然抚慰让作者和读者不安的内心得平静,让浮躁的人生慢慢远离自己而去。

  作者在书中记录了自已的一次的逃离,一次自讨苦吃的骑行,一次拷问自已的游走,不断的放弃,最终的坚持,就好像修行一般,最终和自已的内心作了一次认真对话学会了让自已认真倾听心底的呼喊。

  读此书时,也让我也想起了我的一次逃离。小时候由于受到家长责骂,内心委屈无比,就决定个人沿路骑行,逃离家庭和熟识的环境。小小的身躯顶着烈阳,一个人穿行人迹罕至的山间公路,忘记了恐惧和害怕,就一个念头要前行,越远越好。最后只觉得自行车越来越沉,难以转动,脸上也一层细细的盐渍,就扔掉自行车,一个人静静地躺在路边一块山石上,仰头望天,对我的人生进行了第一次思考。反思我骑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最终能逃到哪里去,人世间到底有没有乐土?百思不行其解,看着太阳慢慢偏西,放羊的孩子母亲的责骂中下山,我最终也闷闷不乐地返回,到家时天已经黑透。我的第一次骑行就这样以失败而告终。然而随着年岁增加,我也走上了按部就班的生活,学会曲意奉迎,学会委曲求全,并且慢慢地习以为常,不再关心内心是否愿意,不再遵从内心。

  每个人都希望自已快乐,然而每个人都在压抑着自已的快乐,做着不快乐的事。《就这样慢热地活着》告诉我们,学着让身体游走,学会让心灵放下,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快步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让心和灵魂赶上来,我们才能享受到内心的快乐,才能让内心得到平复。

  《就这样慢热地活着》读后感(三):平静下来,过最本质的生活

  我熟知书的作者也有八年之久了,印象里他是一个不多话的人。他的青春时代标志朋克、独立叛逆,就如同他的上一作品迷失》,或许就是他青春的一个载体。他在他的青春里逃离也在追赶。逃离世俗,带着那份真诚的心追着他的梦和理想

  《慢生活》可以说是对田禾全新的一个认识,他传递给我们一个全新的生活理念,似乎就是告知我们这些疲倦的追赶者在匆匆的人生中需要停留一下,找到内心的平衡稳定点,轻装上阵回归生活。

  其实大多数人都害怕过减法人生。这种害怕促使我们我们拼命奔跑,不敢停下来,深怕被人群远远甩在后面。而我们在追赶的是一个物质所代替的生活。我们所以为的拥有不过是银行卡里的数字不断在飙升的满足感。

  三年前我是一个只有工作,没有生活的人,我的生活模式就是工作工作工作。与父母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的独居者,从我住所到父母住所不过二十分钟,我们却能几个月没见一次面。没有沟通也没有问候,很多人问起我的父母我的状况,他们都统一回复,她很忙。在家人眼中我是没有时间约会没有时间聚会没有时间回家看父母。

  我是一名财务工作者,我所从事的行业房地产行业,同时我还兼职其他两个行业的会计工作。我比较幸运毕业后没有面临过从业困扰,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为了那份经济上生活上骄傲的独立感,我加速拼搏。

  在一场大病中我结束了这种欲罢不能疯狂工作模式,因为长期伏案工作状态,严重颈椎炎倒置我手臂已经无法抬起。在朋友引导开始热爱运动,每天花两个小时的时间泡在健身房瑜伽,跑步,体操。偶尔心情愉快的下午或者心情大好的周末清晨去爬山。当被迫放慢节拍之后发现不是我无法停下来,是我不知道生活其实可以这样缓慢安然的过着。工作不过是生活微小的一部分感情亦是。

  在收到这本书之前我已经是决定结束现在这个项目就离职。我是一个想离职却害怕离职的人,实我并不知道我离职之后要干嘛,只是这样的生活我必须叫停。对于旁人而言完我离职的成本代价有点高,所有人对我离职的第一反应是:你怎么了?潜意思就是:你脑子短路了吧。大概就是如此。

  “从现在起,谨慎选择我的生活,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不再回头关心过去的种种是非。”看到这段,我不得不感谢书的作者如此善意热心分享这些,在这样一个焦虑不安的时间里没有什么好法子比读一本享受生活最本质的书能让我平静下来。我想停下来为自己做一次思考,想清楚,更笃定更清晰的上路。而不是在迷茫中一直蛮力横冲直撞

  这是一本需要安静去读的书,我读书的时间大都在晚上或者周末的下午。这是我最懒懒散散看完的一本书,就如同书名一样慢热的速度阅读和回想起我们聊过的一些话,关于感情,关于工作,还有生活,尽管每次说的很少,但是从来都真诚,让人觉醒。

  这部作品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他所说到过的:要回归生活。《慢生活》如人心境,内心丰富外表平静。除去过去的张扬,留下纯真之心,真的就是一种里里外外本真的回归。

  “何必要用一个模子去度量生活”这就是在叫醒我们要打破常规,跳出固有的格局,生活有很多种,我们不是非得奔着一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艰难劲头艰难行走。

  《就这样慢热地活着》读后感(四):人活着,是要实现自我,而不是为了依附于任何人

  整理语录

  人活着,是要实现自我,而不是为了依附于任何人。所以,不要去模仿与揣测他人。应如同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般时常为身边的事物增添光彩。从现在起,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田禾《就这样慢热地活着》

  不想沦为芸芸众生的人只需做一件事,便是对自己不再懒散。我们的头脑是一块海绵;我们的心是一道溪流。然而我们大多宁愿吸收而不肯奔流,这不是很奇怪吗?大多数人在安静的绝望中生活。田禾《就这样慢热地活着》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一个人应学会更多地发现和观察自己心灵深处那一闪即过的火花,而不只限于仰观诗人、圣者领空里的光芒可惜的是,人总不留意自己的思想,不知不觉就把它抛弃了,仅仅因为那是属于他自己的。田禾《就这样慢热地活着》

  我觉得人的脆弱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田禾《就这样慢热地活着》

  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在喧闹、混杂的生活中,你应该与你的心灵和平相处,尽管这世上有很多假冒和欺骗,有很多单调乏味的工作,和众多破灭的梦幻,它仍然是一个美好的世界。田禾《就这样慢热地活着》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道路。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想望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成功的。田禾《就这样慢热地活着》

  《就这样慢热地活着》读后感(五):哪个才是本来的自己?

  哪个才是本来的自己

  不想沦为芸芸众生的人只需做一件事,便是对自己不再懒散;他应听从他良知呼唤:“成为你自己!”

  ——尼采

  生命总是被束缚着。

  我们每个人每一次看似不经意的出行,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单独存在,都是各种因缘聚合而成。可能它让你在心里做了很久的挣扎筹备抉择,以及内心故事情绪经验累积,导致的出逃之念达到冲动极限时,又契合了个人时间、物质上的充裕等等条件才能达成。

  所谓的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其实是一段很长很长的心理蜕变之史。

  我不是一个特别表达的人,或者说是不太习惯语言诉说自己。当我身处繁华都市钢筋混凝土丛林之中,在各种陌生人群和机动车之间穿梭时,身体里无时无刻不在诞生出无法预知的出逃闪念。那是对现有生活状态身心的极度厌倦。

  谁不想丰满地活着?

  人需要提醒自己跳出固有姿态。巴乔曾是一名站在世界足球之巅的球员,当他从绿茵场上走下来时,并没有依赖名声,而是悄悄远离世界足坛,一反常态地在他的家乡安静地过着隐居生活,跳出人们对他的固有印象。

  他说,那才是他本来的自己。

  哪个才是本来的自己?

  脑海中闪现着自己过去人生中,曾经决绝地跳出固态的瞬间。

  十五岁时,有了第一次离家出走。那年我上初二,长得瘦小而黝黑。暑假我常常独自坐在山头,埋头不语,看着清江河里的船只。内心里幻想着那些船能带自己去远方。每天重复,再一头扎进农田里,汗流浃背,别人都夸我是村里勤奋的孩子。

  缘于贫困和封闭,每天被父母呵斥着到山上去做农活。伴随着身体上的劳累和心理上的绝望,有一天终于忍受不了了,决定离开。于是靠双脚坚毅地从偏远闭塞、没有公路的小村庄走到清江边,然后沿河坐船,花了三天时间才跑到从未去过的小县城。以为那里是真正的彼岸

  那是十五年的空白成长里我第一次看到很多的汽车、楼房,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人群,也似乎是第一次坐船。在街道上,我忍受着一个孩子真正的慌张饥饿以及新鲜好奇

  然而,身无分文且又年少无知的我在县城汽车站茫然无措,最后只能选择退缩返回。途中路过一家新华书店衣衫褴褛的我跑进去瞎逛,发现有两本书自己想要,又没有钱买,于是将它们挟在衣服里试图偷走,不料出门时被店员识破。

  我瞬间吓得呆若木鸡、满脸苍白,然后在店员的大声责骂中仓皇逃跑,结果马路上一辆三轮车撞倒在地,差点儿没命。

  这给我的人生上了很重要的一课,以致于长时间思索贫穷不劳而获和代价。

  后来,我扒上一辆巴士坐到了清江码头,对一位船长撒谎说钱包被偷了,欺骗着他的善良请求他解救我。我也的确无路可走,只能撒谎。好心的船长将我收留。晚上他出去打牌,让我独自在房间睡觉,我看到抽屉里有很多钱。某一瞬间,贫穷的心里又涌起过诱惑,但最终控制住了自己,没有打破那个善举

  这个细节我印象深刻,也庆幸那颗罪恶的种子终究没有发芽。

  次日他安排我免费坐船回家。多年以后,每当我路过那个码头,总会想起曾帮助过我的好心船长,以及那个年少出逃而又未遂的故事。也许,那颗永远渴望远方的心正是从那里有了第一次起航。

  十五岁出逃没能成功,但人很难脱离欲念而存在。从少年时起,我就注定是一个无法安于现状的人。每时都在为奔赴一个不一样的自己而准备着,每时都有一颗渴望远方的闪念之心。

  十六岁时,我终于光明正大而彻底地离开了家。

  那天,天不亮我就出发,背着一个破背包,怀揣着父母四处奔走借来的学费和村里所有人满满的期望,去了一个对他们来说很遥远的小城市继续求学。母亲送我走了很远很远的泥巴山路。分别时,她笨拙而又有序地从穿在最里层的衣服口袋里,扯出一叠经过层层包裹的私房钱强塞在我手里。一直到车启动,她都没有说话,只是流着热泪沿公路一直追赶着大巴车跑了很久很久……我看着她那时还算年轻的身影从车后窗慢慢变小。然后我又坚定地转过头,随着大巴车一起走出了大山。

  从此,我的生活轨迹发生了无法预知的变化。

  一直到现在,这个画面还时常浮现在脑海中。每当我脆弱无助或遇到挫折时,总拿它来激励自己内心的那个勇者。而当年那个年轻的母亲,早已年过六旬。她常常默默地张望着村口。

  我们的每一次逃离、每一次颠覆,是源于想让自己过得更好,这是每个人甚至每种动物都具有的天性。的确,我们应该更多地遵从本来的自己。

  现实中,我显得较为内向、被动和自卑。但在特定的群体或时刻,又常常表现出超过常人的狂热主动和自信奔放。这是我身体里的两面性——漂于现实之外的自然随性和躲藏在现实阴暗处的自知之明,两者之间的碰撞。常常不知道哪个是胜利者。

  “我们最先衰老的从来不是容貌,而是那份不顾一切的闯劲。”在国企里的两年工作经历,囚禁着我的思维和求新意识,让我变得钝锈而无求。在体制这个舞台上,我的缺点显露无遗,始终不能变成一个圆滑而世俗的人。

  当我每天封闭在枯燥而充满心机斗争的办公室里烧心,躲避在一台电脑后面观瞻着这个世界并膨胀自己的物质欲望时,那些惰性、安逸、平凡、静止、热闹又周而复始的生活,让我失去了感知世界的力量。所谓的“身未动,心已远”只不过是一堆赘肉增长过后的自我安慰和懦弱渴望。

  可,这是本来的自己吗?

  印度心灵大师克里希那穆提说过类似的言论:“如果我们满足于赚钱养家糊口,那么我们就看不到生命本身。我们的生命伟大而神秘,内部运行得像一个庞大的国家,它的深度和广度令人惊诧。”

  所以,我必须对自己的生活做一次彻底的颠覆,诞生出离之心,以触醒我找到继续前进下去的动力。于是,睁开崭新的眼睛,抛弃掉旧有的自己,搁浅工作,开始了一场没有线路和目的的行走。

  那是对内心从未厌倦的追逐。

  朝西,是每一个众生心灵向往和追随的境地,我也不例外。在那里,将出离人类的生、老、病、死、爱离别等痛苦,进入一个不生不灭的无量极乐世界。哪怕是地理意识上的向西,也是我不曾熄灭的念想。

  《就这样慢热地活着》读后感(六):走自己的路,和着自己的节拍

  走自己的路,和着自己的节拍

  文/Sofia

  自从“逃离北上广”这个词热起来以后,很多人意识到大城市的快节奏的生活也许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于是, 我们看到有人返回了家乡小城过着舒适惬意的柴米油盐的生活,有人终日行走在东南亚的边境上寻求自我,有人奔赴世外桃源般的异乡只为看天边云起云落……

  其实,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除Ta自己以外,没有任何人有些许资格指指点点。

  醉卧沙场也好,采菊东篱也罢,春风得意也好,泛舟江湖也罢,只要是这个人心中所愿所求,又与旁人何干?

  可是,换到世俗的眼中,一个人倘若不能金榜题名、不能名扬四海,那么Ta的人生总归是有遗憾的。如果这个人再追求点儿自我,寄情山水,呵,那更是罪加一等,简直就是不务正业。爱Ta关心Ta的亲友会心焦,会为之不值,觉得Ta这样浪费人生,恨不得能够亲身上阵,将这只迷途的黑羊拉回人生的正轨。

  可是,人生不就是在成长之中的吗?

  Ta不经历过纸醉金迷的生活,怎知这样的日子叫做醉生梦死?

  Ta不经历过自我放逐的岁月,怎知心中有一团熊熊燃烧的拼杀之火?

  当然,结果,也有可能恰是相反的。

  正因为Ta经历过朝九晚五水泥混凝土森林里的拼杀,才明白闲云野鹤的日子才是自己内心所爱。

  正因为Ta曾经努力赚取过功名和金钱,才懂得这些不过是身外之物,Ta更在意内心的圆满。

  一个人,只有亲身经历,才会懂得什么才是自己所需要、所想要、所追求的。

  正如《就这样慢热地活着》一书中所说的:“合理地认知到自己的缺陷和阴暗面,才是让心转向圆满的前提条件。”

  说实话,我不能对书中作者的随兴所至的旅行和生活做出任何评点。我只能说,这样的生活不适合我。

  村上春树说:“终点线只是一个记号而已,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关键是这一路你是如何跑的。人生也是如此。”

  快热还是慢热,只是人生路上的风景。

  个中滋味,到底如何,仍需亲身体味。

  书中还引用了《无量寿经》中的一句话:“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是焉!成败皆与自身相关,与他人无关。而人生路,也只能由自己亲自一步一个脚印地丈量,快慢,只能依照自己的节拍。

  《就这样慢热地活着》读后感(七):快慢都是相对的,尊重内心的平衡才重要

  第一眼看到《就这样慢热地活着》的书名就很喜欢,心里想着一定要好好看,但是书到手了很长时间都没有看上一页。那会儿我正同时忙几个项目的不同阶段,焦头烂额,头晕脑胀,脾气暴躁,觉得这个夏天快要撑不下去。后来赶上一个无聊冗长毫无效率可言的会议,我躲在人群后面翻开这本书,从前言开始一句话一句话地看。这是我第一次看田禾的文章,看到他写:“我曾有过癫狂的青春和狂热的人生,也曾和大多数人一样,把物质、金钱、虚荣、名利变成一种自我满足的迷幻药,并孤注一掷地希望着。”惊觉看到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后来会议结束,书里的精彩段落已经被我密密麻麻用笔画上横线。比如这句:“遵从心底的声音,享有独属于自己的节奏和不轻易心动的傲性。但对某些特定的事物,又有着固执而忠诚的热爱。”这句话像是冥冥中的某种指引,敦促我做了一个决定:辞职。这个念头在心头挣扎了很久,终于是这句话,让我一锤定音。我在微博和豆瓣广播上都说:“我做了一个决定。”朋友开玩笑说:“是要分手吗?”我说:“是。跟工作分手。”

  辞职是一个繁琐的过程,各种交接,各种收尾,各种抱歉。换做以前我可能没有什么耐心,直接丢下离开就好了,但是这次做得特别仔细,就连最麻烦的环节也都尽量做好。不为别的,是为了让自己渐渐慢下来,熟悉离职之后缓慢的节奏。

  终于办好离职手续,赋闲在家,平时渴望的懒觉却是没有睡。早早醒来,听到窗子外面有鸟叫,有早起的小孩子哭闹着跟妈妈吵架要去动物园的声音,阳台外面风吹得厉害,树叶子哗啦啦响,这都是平时赶着上班无暇顾及的。穿着短裤背心趿拉着拖鞋到楼下早点铺,看到忙碌的上班族拎着外带的油条豆浆快步走向地铁,我庆幸自己终于可以自在地坐在那里慢条斯理吃一碗豆腐脑,不够咸的话还能让老板多加一勺卤。吃的时候特别满足。而在辛苦恣睢的日子里,我们鲜少真正地满足,这是真的。慢下来,欲望的胃口小了,连平时亏待的味觉都可以得到补偿。

  田禾这本书更像是一篇游记,一个文艺青年的走走停停,在旅途中不断观看并自我思省。看到他写“从昆明到大理的火车是最慢的旅程”,我想笑。恰好我也坐这趟车。那时候不满二十岁,结束一场不靠谱的恋爱,觉得自己承受了灭顶之灾,恨不得结束旅程顺便结束性命。坐在那趟夜行火车上,对面坐着两个背包客,他们的年纪就和现在的我差不多吧。他们问我:“为什么一个人坐夜车,要去大理做什么?”我说:“因为孤单啊。”他们就哈哈大笑,说:“你这么小知道什么是孤单?不过,体验一下一个人的旅程是好的,因为总有些东西书本里不能得到,要在路上,慢慢走,才能悟出来。”那时的我觉得他们是骗子,现在觉得他们是智者。

  确实,工作时,你仅仅是一个人,但走在路上时,你就是整个世界。你不停地遇到各种人,遇到他们的故事和经历,并试着融入和接纳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剥夺自己旧有的世界观和认识。只有这样,你才能接收新的一切。正如《摩托日记》里写的:“亲爱的妈妈,布宜诺斯艾利斯在我们身后了,在我们身后的还有可怜的生活,以及那些教师、考试和 让自己犯困的论文。在我们前面的是整个拉丁美洲。从现在开始,我们只相信我们的摩托车。真高兴我们已经把文明甩下,亲近大地。”

  工作带来金钱、社会关系、头衔地位,但是让人丧失很多更珍贵的东西,比如属于个人的理性又独立的思考。跳出时间和纯物质之外,慢热地活着,更能看清自己的内心。

  也许你会问:究竟怎样是快,怎样是慢呢,快与慢有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呢?我觉得真没有。即便《就这样慢热地活着》,也没有给我们明晰的答案。我的理解就是,慢热存在于平衡之间。你的工作与生活能否平衡,你的物质追求与精神丰盈能否平衡,你在热闹喧嚣的人群中与在黑暗中独处时所扮演的两个人能否平衡,你左肩膀上的天使与右肩膀上的恶魔能否平衡……快与慢,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标准,拥有内心的安宁与平衡,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去***盲目追赶速度,去***为了减轻重量而轻装出发,带上所有家当在路上。我们真正要减轻的,是心理上的负重,并非物质上的简单割舍。

  《就这样慢热地活着》读后感(八):离开旧有群体,我们独自流浪

  人生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叔本华

  到达昆明,这座城市让我首先联想到的是一个老诗人、一支怪异的乐队和一个消失十年的青春期兄弟。

  火车站广场异常热闹。我没有在火车站附近直接坐车离开,而是背着双肩包先随意地顺着各种不知名的马路散步,感受下这个城市的气息。穿过陌生人群,一条条地穿梭,努力寻找幻想中的春城模样,那应是一个种满鲜花和植物、略显文艺和小清新的城市。

  九月的阳光还很强烈。

  走了很久,发现自己热爱的是昆明的土豆,它们叫洋芋。和我小时老家一样的名字、一样的口味。每路过一个卖土豆的摊点,都恨不得买上一盒,然后浇上厚厚的辣椒饱食一顿。在这个城市,鲜花和植物没有寻到,却意外地寻找到了童年的味道。

  那位消失了十年的青春兄弟,还记得那七个土豆吗?

  他是昆明人,也可以说是个昆明诗人。因为他的行为像诗。

  十年前,我们都在武汉上大学,那时我们还都留着一头长发,习惯于我行我素、独来独往,是校园的另类。我们脱离寝室,在校外一些小巷子里租住农民房。有时他住南门,我住东门;有时他住东门,我住南门。总之,那几年都没能逃出学校周边那个圈,终日游荡于周边城中村混迹青春。

  有一段时间我们甚至幻想把那些城中村发展成“格林尼治”艺术村。

  他疯狂地热爱诗歌、电影、酒精,受法国新浪潮电影和美国垮掉派文化影响较深。有很多女孩子追他,常常会有人将鲜花送到他租住的楼下,或是在他回屋的某个巷口堵他。他几乎不上课,唯一与学校的联系就是他担任电影协会会长,要主持一些与电影相关的活动或讲座,放一些先锋电影。

  因此,他昼伏夜出,整日躲在出租屋里看电影、喝酒、拍DV、拒绝姑娘。而我那时也一样,写小说、玩乐队、淘打口、看演出、穷困潦倒。

  记得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我们每个夜晚都在南门或虎泉的某个夜市摊上谈论理想。又常常凌晨提着两个酒瓶去逛校园,甚至半夜在雨中踢足球,然后和干扰我们的保安打架。毫无疑问,他是那个阶段陪伴我最多的青春兄弟。突然有一天,他站在七楼的阳台,给我发来一条现实而又诗意的短信:“我穷得只有七个土豆了。”

  其实,我比他更少,常常穷得只有两个土豆。

  再后来没过多久,他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退学离开了武汉。那年他大四,离毕业只有一个学期,人们都替他惋惜。

  某天,他们系主任把我约去谈话,说可能是我的行为影响了他,弄得我满身的自责。可是回头一想,我有这么大影响吗?我们只不过是喜欢同一种理想同一种生活方式而已。终其一生,我们每个人的路只能由自己负责。

  他迅速而隐秘地离开,出租屋里还留下一堆空空的啤酒瓶和几箱子书,像自我导演的一场行为艺术。我从其中挑出一本《达达主义》收藏。再也没有见过面,从此失去了彼此的消息。

  《无量寿经》中说:“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不断地朝着自己的方向,也在不断地离开旧有的群体。

  已经将近十年过去了,在我到达昆明之前,曾试图找他,但后来还是放弃了。同一个太阳底下,有那么多的人出生、离去,同一辆火车上,有那么多的人上车、下车,我们不可能一直同行。

  更何况十年的时间,早已改变了彼此。我们都不再是过去那个人。他,也可能早就忘掉了我,以及那段垮掉的青春。

  总之,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在做着无常变迁,每一刻都是崭新的,不必执着于过去。

  昆明最好的地方在于它的太阳。每月晴天平均在20天左右,日照230小时以上,常年阳光闪耀。这是独属于这个城市的特别之处。

  我找了一家酒店,在昆明共住了三天。

  无论走到哪里,我似乎并不太像一个游客,因为我对所有的景点都没有太多的兴趣,也懒得拿出相机去拍照留念,只是随性地到处走走。去了微博上一个本地女孩推荐的云南大学和资深音乐DJ曾克所介绍的文化巷。三天的时间,进咖啡馆成了阅读之外的唯一消遣。

  酒店房间很大,条件较好,住着比较舒服,这引起了我的懒惰心。

  白天拉开窗帘,太阳直直地射在房间里的植物上,照亮每片叶子和泥土。有时,我会盯着那些绿色的叶片发呆,观察它们生长的茎脉细节,一直延伸到叶尖。它们散发出的清香也如茶叶一样,毕竟它们都是树叶,有着相同的本质。

  只是人们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定义和想象。

  晚上,一个人面对着偌大的房间,总是害怕那些黑暗角落或不可知的地方,幻想着会不会陡然跳出一个恐惧之物出来。于是整夜整夜将灯开着,试图让一切都能光明地显现在眼前,减少对不可知之处的猜测,甚至是自己恐吓自己。

  我不明白这些念头从哪里产生。也许源于我对下一刻不确定性的恐惧,也许源于不想承认的懦弱。

  随着晃悠之愿,下一站,打算去大理。

  就在我准备离开昆明,收拾完行李退房时,看到走廊里到处放着的花束,脑中突生一个奇怪的念头:去当一个养蜂人。

  用一辆大卡车带上所有家当和几十桶蜜蜂,走一个地方住上几个月,然后又奔赴下一站开启新的短暂生活。永远追逐着花季,永远充满下一站的希望。山区、平原、丘陵,热带、亚热带,天南海北地漂,做大自然的流浪者。融入每一个地方群体,最后又陌生地离开。

  全世界每一寸土地都是家,每一朵花都是粮食。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感受它的光芒万丈。同时,培养人性的豁达与贴近大地。

  父亲也常说,他老了坚决不跟随我们来城市里生活,而是独自去放羊。在老家那大片的后山上,有几百亩地的森林,那是他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他像一位哲学家一样忠诚地守护着他的土地,并忠爱那里。

  他在那片土地上经历自己的人生。而我,总是企图脱离生活。

  但每个人的一生,只能由自己去独自体验和完成,是自己生命之旅的撑船者。是的,“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就这样慢热地活着》读后感(九):从现在起,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_编辑手记

  闲下来的时候,比如周六日的空闲时光,越来越喜欢一个人做些什么,慢慢冲一壶茶,浅浅地喝,愿意去品尝茶的清香。不再像以前那样急匆匆,等茶凉下来,几口气牛饮般喝光。

  有兴趣去养植物,定时用淘米水发酵浇水,看着它葱茏长出新叶子,有小小的成就感。

  不再急匆匆奔赴一个个游玩景点,拍照留影,更愿意缓缓地走,久久伫立、闲坐在一处有风来的亭子,观看赏玩的游人,饱满的花海,无忧无虑的萌童。看到街道老招牌,杨记凉皮,谭记肉夹馍,小井李记,胡同味道等等,都是当地十来年的老店,口味地道,吃客留恋。就会忍不住记下来,想着某个不愿意做饭的时刻,可以光顾下,融入这些年久尚存的店面,寻觅时光的味道。

  上班的时候,渐渐习惯于间隔性的离线状态,或专心于心中的某个念头,或看看新稿,进入作者的文风,或用心抄写可以当做目录和书名的句子。每天桌子上记满几页纸,踏实地长进。

  我是个粗线条的人,以没有耐心著称。到而立之年,才越来越觉得清闲滋味的难得。慢慢地,深刻地进入生活,享受那一刻的简单和专注。

  以上就是出版田禾《就这样慢热地活着》这本书,带给我的变化。感谢作者。

  生命的真意在从容过程中。

  也许你慢下来的时候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听到别人听不到的。

  挤不进的世界暂时别挤,不需要盯着别人的脚步,迷失了自己的节奏。

  从现在起,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不再回头关心过去的种种是非。

  何必要用一个模子去度量生活的价值?

  《就这样慢热地活着》读后感(十):让心灵慢下来,去旅行

  急速旋转了一天,为了完成工作骚扰客户十余个电话、窗户也跳得的女汉子,在晚上看完这一本书之后,心情真的蛮复杂。

  或许人成长成熟的一个最大的标志就是能够安排自己的生活。但是自己的生活要如何安排呢?也许没几个人想的清楚,很多人不愿思考,而是跟从世俗的想法不费力的生活,这样不用逆流而行;也有人想清楚了自己想走的路,却难以迈出艰难的第一步,固步自封在自我安慰中,其实心中已如作者梦中一般陷入沼泽难以自拔;但是只有少数人可以坚定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走和生活。我佩服最后一种人的勇气和坚强,却难逃第二种人的宿命悲伤。我不想去评判哪种生活更好,也不愿意羡慕作者走出去的随意和勇气。但是这本书起码又一次提醒了我平常人的生活中,也可以有这样的时刻、这样的际遇,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想。

  在繁忙事务中缠杂了太久的都市人太多,事务性的繁忙往往让我们忘记了去思考一些心灵的方向,越是忙碌就会越发觉得时间的紧迫和慌张,恨不得每分每秒都用来工作、赚钱、读书或者随便做点什么,其实人还是需要有一些时刻,是需要将自己完全放空,投掷到一段没有目的地的路上,让自己的身心灵完全放下紧张的感觉,让思想无聊到数一数路边的树有几棵,看一看天上的云彩是什么形状,在这个给自己的心灵放个风的过程中,我们肯定会对于生活也别有感悟。

  最近其实很少看游记类的书籍,因为厌倦了走不出自己的桎梏,却只能将心情交付于他人的纸上。但是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却让我奇迹般的没有感觉到厌倦,或许作者的笔触太过于平实,也许作者讷于言而又不愿与人相见的性格与我类似,也可能被作者走在路上的所思所想打动,这本书反倒让我在繁忙闷热的午后,将心情平静了下来,也许我不能如作者般,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是在繁复生活中,能将心情沉静,也未尝不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

  最近看了一点国学的东西,又对庄子产生了兴趣,他的超然物外,他的清静无为,他的逍遥,他的深刻,他对于心灵自由的追求,都让我心生敬仰。我想人生于世,其实不外是对于自己心灵的供养,所作所为也不过是为了达到心灵的想法和欲望。所以适当的时候,像本书作者一样,选择另一种步调,走在不同的路上,不仅是将心灵放空的过程,也让自己的脚步真实的印在土地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