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功利主义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功利主义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30 05: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功利主义经典读后感10篇

  《功利主义》是一本由[英] 约翰·穆勒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页数:8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功利主义》读后感(一):读书笔记

  一、四个问题的阐述

  (一)功利主义的基本含义

  穆勒在阐述功利主义的基本含义之前,对行为对错标准问题及为何要阐述功利主义含义问题做了论述。他认为对行为对错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上,学界虽然争议不断却始终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性进展。但这并不损害功利主义伦理学说结论可信性,因为“一门科学详细学说通常并不是从它所谓的第一原理演出来的,其证据也不依赖于它的所谓第一原理。最终被接受为一门科学的第一原理的那些真理,其实是对那门科学所熟知的基础概念进行追根究底的分析所得出的最终结果;它们与那门科学的关系,不是地基与大厦的关系,而是树根与树的关系,它们即便永远不被挖掘出来为人所见,也会很好地履行自己职责。”(p2)之后,在批判直觉主义伦理学派与归纳主义伦理学派的基础上,穆勒认为人们平时对功利主义的理解存在着许多偏差,这是阻碍它为人接受的主要障碍。因此,他将对功利主义的基本含义做出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功利主义的哲学问题做出讨论

  穆勒认为功利主义“把‘功利’或‘最大幸福原理’当作道德信条主张,行为的对错,与它们增进幸福或造成不幸倾向正比。所谓幸福,是指快乐和免除痛苦;所谓不幸,是指痛苦和丧失快乐”(p7)也就是说,功利主义道德理论依据的人生理论是“唯有快乐和免除痛苦是值得欲求的目的”所有值得欲求的东西之所以会值得欲求,一是因为它们内含的快乐,二是因为它们可能是增进快乐避免痛苦的手段。对此人们可能有很多批评反感,因为人们可能会认为,如果生活最高目的就是快乐,除快乐之外没有更好更高远追求,那么这样一种学说就是仅仅只能配的上猪的学说。而穆勒认为,功利主义的“幸福”或“快乐”不是指动物的幸福或快乐,他认为快乐与幸福不仅有量上的差别,更有质的区分。对此,穆勒做出了一个形象的论述“做一个不满足的人胜过做一只满足的猪;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胜于做一个满足的傻瓜。如果那个傻瓜或猪有不同看法,那是因为他们只知道自己那个方面的问题。而相比较的另一方即苏格拉底之类的人则对对方的问题都很了解”(p10)他同时指出,功利主义的行为标准是“最大幸福原则”,这种幸福并非是行为者本人的幸福,而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穆勒反对自我牺牲本身看作善事,他认为“一种牺牲如果没有增进或者不会增进幸福的总量,那么就是浪费。他唯一赞成的自我牺牲,是为了他人的幸福或有利于他人幸福的某些手段而做出的牺牲。”(p17)

  (二)功利主义原则的约束

  在论述功利主义的基本含义之后,不得不讨论的问题就是功利主义的约束力。即人们为何要遵从功利主义原则这一问题。穆勒认为,其他道德体系所具备的一切约束力,功利原则也都具备。这些约束力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外在约束力一种是内在约束力。外在约束力是指“希望从自己的同胞宇宙主宰那里得到恩宠,不愿在自己的同胞和宇宙的主宰那里找到不痛快,以及我们对同胞的同情挚爱和对宇宙主宰的敬畏等等。”(p27)内在约束力即是指“我们内心情感”,即良心。穆勒认为“凡受过良好教养的有道德之人,违反义务时便会产生程度不等的强烈痛苦。这种感情如果是公正无私的,并且与纯粹的义务观念关联,而不与某种特定形式的义务或任何附加情况相关联,那么它就是良心的本质”(p28)不管这种情感是先天拥有还是后天形成的,一旦为人认识便构成了功利主义的内在约束力。

  (三)功利主义的证明

  穆勒认为,功利主义终极目的的问题是无法在一般意义上得到证明的。“一切第一原理、我们知识的第一前提以及我们行为的第一前提,都是无法得到推理性的证明的” (p34)但功利主义却能够通过我们判定事实感官和内心意识来证明。他认为,功利主义终极目的的问题其实就是关于什么东西值得欲求的问题,而幸福是值得欲求的目的。要证明幸福是值得欲求的,唯一可能的证据是人们实际上欲求它。然而,公众追求幸福是一个事实。“幸福是一种善:即每个人的幸福对他本人来说都是一种善,因而公众幸福就是对所有的人的集体而言的善”不过,仅凭这个理由,还无法证明幸福是唯一的道德标准。因此穆勒认为,还需要证明人们不仅欲求幸福,还从不欲求其他任何东西。但从日常语言的意义上,人们的的确确除了幸福之外,还欲求美德金钱权力与名望。穆勒认为,这些东西都是实现幸福的手段,而这些东西被欲求与幸福被欲求是一样的,它们都被幸福包含在内。“人们无论欲求什么东西,如果不是把它当做达到自身之外的某个目的从而最终达到幸福的手段,那么就是把它自身当作了幸福的一部分,而且除非它已成了幸福的一部分,否则就不会因为自身而被人欲求。”(p39)所以对于人们来说,幸福是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而促进幸福便是判定一切人类行为的检验标准。

  (四)功利与正义联系

  穆勒认识到“在一切思辨时代,人们接受‘功利’或‘幸福’是检验对错的标准这一学说的最大障碍质疑,始终来自正义的观念”(p42)因此,必须要说明功利与正义的联系即正义在功利主义中的含义。穆勒认为,正义这个观念含有两种要素,“一是行为规则,二是赞同行为规则的情感。第一个要素必须被认为是全人类共有的,而且必定是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另一个要素(情感)则是一种欲望,想要违反行为规则的人受到惩罚。”(p54)在考察正义的第一要素,即行为规则上,穆勒认为判断一个行为规则是否正义首先要判断什么事情是非正义的。他认为非正义的情况有以下几点:一是剥夺任何一个人的人身自由财产或其他任何依法属于他的东西;二是剥夺了任何人对之具有道德权力的东西;三是每个人得到了自己不应得的福利或者遭受了自己不应得的祸害;四是不受信用;五是为人偏袒。

  因此,相对应地,穆勒认为正义的行为规则典范应该是尊重个人的法定的、应得的、道德权力,它包含了遵守信用不偏不倚平等。在考察正义的情感要素上,穆勒认为正义感的本质要素是相信存在着某个确定权利受到侵犯的受害者和想要惩罚受害者。而想要惩罚受害者则源自同情心报复的欲望。“正义的情感原本是一种动物性的报复欲望,因一个人本人或他所同情的对象受到伤害或损害而欲求反击或报复,但后来由于人的博大的同情能力明智的自我利益概念的作用,这种报复的欲望把自己的同情对象扩展到了所有的人。”(p54)故正义的观念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权利的受到侵犯与对这种侵害的惩罚。穆勒认为利益是链接正义和功利的桥梁,“一切正义的问题也都是利益的问题,这始终是显而易见的;两者不同之处在于正义附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从而使正义有别于利益。”(p65)既然正义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权力受到侵犯和对这种侵害的惩罚,那么正义是建立在权力和利益的基础上的,是对权力和利益的维护。其次,穆勒认为“对人类的福祉来说,禁止人类相互伤害的道德规则至关重要。唯有那些保护每个人免受他人伤害的道德,才会立即成为每个人本人最为关心的东西,成为每个人最有兴趣用自己的言行努力宣传和贯彻的东西” (p61)因此,正义最为关键的是对我们安全利益的保护。最后,由于公正与利益相关,所以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境对公正的看法不同,想要解决这一争议只有依据功利主义的原则。所以,正义是建立在功利的基础上的。

  二、功利主义的历史贡献及其局限性

  功利主义思想最早可能起源于古希腊的亚里斯提卜和伊壁鸠鲁,17、18世纪自然法理论以及情感主义则是其直接理论来源。边沁是近代对功利主义进行较为全面阐述的第一人,而穆勒在边沁的基础上,对功利主义原理进行了补充完善。不少哲学家对穆勒对功利主义的证明以及他对功利与正义的关系探讨上做了诸多的批评。

  首先,功利主义作为一种伦理学理论,它的判定标准直白易懂简单便利。不一味依赖抽象的理论命题。因此,它可以回避规范性理论所面临的难题:即不同人、不同情境如何迅速判定行为道德规范性问题。功利主义原理遵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且对结果敏感。因此,根据这个原则在复杂情境下人们可以做迅速的判定。所以将功利主义作为一种伦理学规范更容易普通民众所接受。其次,功利主义作为一种对强调结果的伦理学理论,对行为的动机不加以追究,使其不受教条和神学的束缚。这就显示出了它的务实性,符合资本主义不断发展,人们追寻个人幸福及用理性替代封建神学权威的时代要求。因此,功利主义原理在当时也具有进步性与改革性。

  但功利主义原理仍然有许多局限。首要的局限是它遵从社会“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而对少数人的权利和幸福不予关心。而这些少数人与多数人一样,有权利享受政府和社会所提供的利益分配。其次是功利主义原理将手段与目的相混淆(主要体现在对幸福是唯一欲求的论证上),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目的可能是正确的,但采用的手段可能是非正义的,而功利主义注重结果和“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因此可能会忽视行为手段的方式,这不符合人们心中的公正观念。尽管穆勒对公正与功利的联系做出了阐述,但仍然需要强调的是目的的正义并不代表手段的正义。罗尔斯对功利主义这一理论上的缺陷作了深刻的批判。在罗尔斯看来,功利主义的目标旨在尊重利益而不是人,功利主义没有把人本身作为目的。

  《功利主义》读后感(二):“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傍晚,高中同桌来电,聊起经济学,忆起前段时间刚看完的一本书,分享一下。

  《功利主义》,或者更贴切的说,《实用主义》。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穆勒的经典之作。虽然只是一本小册子,却奠定了其在伦理学史上的地位,掀开了新的学术局面

  (一)“合乎道德的行为或制度应当能够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大学时,受热捧的公开课“公平与正义”,用了一个很现实例子,引出一个疑问:当列车快要脱轨时,是应该正常行驶撞向前面的多数人,还是应该转轨撞向另外一边的少数人?

  如同另外一个问题:杀掉一个健康人,取出器官,救活另外五个病患者合适吗?

  大学课堂,学到“功利主义”这一概念时,忽略了“合乎道德”这一前提(暂且把道德算作公认的合法规则)。而在中国变形了的集体主义盛行的年代,扭曲的人性制度,或许正是源于此。经济学家总是强调“人要是理性的经济人”,“理性”二字蕴含着投入与产出对比

  “所谓幸福,是指快乐和免除痛苦;所谓不幸,是指痛苦和丧失快乐。”在《多崎作》一书中,黑把白的死去看作是白的一种解脱,或许正是源于此。

  哲学玄妙之处,很多时候与其概念的难以确定性有关,比如我们难以判定别人的幸福定义。刚结束的瑞士人关于“固定补贴的公投”,就是一个很典型政策制定者与公众需求之间差异性的体现,而这正是功利主义应用于社会福利经济学之时,遇到的幸福判定标准难题。

  自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问世,从低层次到高层次需求发展的过程,就在绝大部分时间里被定义为经济发展与个人进步,成为定义幸福感的一个侧面。但,就像《功利主义》一书中提到的那样,“快乐一定是幸福吗?”。

  (二)“功利主义与善、与正义”

  经济理论在现实社会中往往有偏差,源于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即使理性人也不可能永远理性,总有“感情用事”的时候。

  穆勒的功利主义强调善,强调正义,强调人的自主衡量,但现实却不总是如此。高中政治讲到的“公共用地的悲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基于功利之上的正义乃是一切道德的主要部分,而且绝对是最神圣最具约束力的部分。”

  (三)推荐此书理由

  论坛上跟网友交流的时候,大家最大的感叹是,“看完此书,才直到之前自己对于功利主义的理解有多么片面误解有多深。”

  犹如我们经常反感历史教科书上的各种说法,唯有去查看其他作者书籍,方能探究到一点点不同的真相。别人对于“功利主义”的转述,终究不如阅读作者的文字

  ——智言智语,2016.06.08

  《功利主义》读后感(三):是信仰,不是理论

  和《论自由》相比,《功利主义》更像是一个信仰。和边沁一样,作者一开始就指出第一原理是无法证明的,从而避开了最大幸福原理的证明问题。在后面讨论幸福时,作者又堕入同义反复的陷阱,说人们追求的唯有幸福,追求的东西如果不是达到幸福的手段,就是本身是幸福的一部分。从而通过定义和翻来覆去地唠叨,把美德等东西都说成只是幸福的一部分,以论证其所谓人们追求的唯有幸福。作者说,功利主义的行为标准是全体相关人员的最大幸福,但他也说,大多数情况下,人只须考虑私人的功利。在解决个人如何通过追求私人功利来达到全体相关人员的最大幸福上,作者借助社会情感这一论断。但这基本是一个空想。事实上,人类道德观念的形成和演变,只能从历史的角度,进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去分析,而不可能通过抽象的逻辑推导和凭空想象来找到答案。相比之下,《论自由》中的论证还比较充分,语言文字也很有激情,而《功利主义》的文字则干枯的很,读得让人昏昏欲睡。

  第五章从词源学讨论“正义”的来源很有见地,可惜中文版p58页“法庭和法律的执行”后漏掉了一段文字。摘录翻译如下:

  “The original meaning, indeed, of recht did not point to law, but to physical straightness; as wrong and its Latin equivalents meant twisted or tortuous; and from this it is argued that right did not originally mean law, but on the contrary law meant right. But however this may be, the fact that recht and droit became restricted in their meaning to positive law, although much which is not required by law is equally necessary to moral straightness or rectitude, is as significant of the original character of moral ideas as if the derivation had been the reverse way.”

  “事实上,Recht最初的含义并不指‘法’,而是物理上的‘直’;正如wrong以及它的拉丁语对应的词是指‘扭曲’或‘弯曲’一样;出于这一点,有人认为right最初并不表示法,而相反,法意味着right。但不管怎样,recht以及droit的含义后来演变成专指制定法,而很多法律没有要求的东西对道德上的正直和清正仍是同等必要的,这一事实对道德观念的最初特性是十分重要的,就好像这种派生关系是反过来一样(好像道德是由法律中派生出来一样)。”

  一

  第一原理本身是无法证明的。一门科学的可信性并不依赖于第一原理。伦理学中的直觉主义学派和归纳主义学派,都坚持认为一般法则是必不可少的,但在道德法则得以成立的证据和权威依据方面,两派却有分歧。直觉主义学派认为,道德原则是先验自明的;而在归纳主义学派则认为要由观察和经验来判定。但两派都认为道德必定是根据原则推演出来的(p3)。

  功利原则,也就是边沁后来所谓的最大幸福原理,在各种道德学说的形成中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二

  把“功利”或“最大幸福原理”当做道德基础的信条主张,行为的对错,与它们增进幸福或造成不幸的倾向成正比。所谓幸福,是指快乐和免除痛苦;所谓不幸,是指痛苦和丧失快乐。其根据的人生理论是:唯有快乐和免除痛苦是值得欲求的目的(p8-9)。快乐和幸福有量的区分,也有质的区分。

  功利主义的行为标准并不是行为者本人的最大幸福,而是全体相关人员的最大幸福。人生的终极目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免除痛苦,并且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尽可能多地享受快乐。这个终极目的既然是全部人类行为的目标,就必然也是道德的标准(p14-15)。功利主义的道德不承认牺牲本身就是善事。它认为,一种牺牲如果没有增进或不会增进幸福的总量,那么就是浪费。它唯一赞成的自我牺牲,是为了他人的幸福或有利于他人幸福的某些手段而作出的牺牲。构成功利主义的行为对错标准的幸福,不是行为者本人的幸福,而是所有相关人员的幸福。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全部精神,可见之于拿勒撒的耶稣所说的为人准则。“已所欲,施于人”,“爱邻如爱己”,构成了功利主义道德的完美理想(p20)。

  但是,大多数善的行为都不是为了世界利益,而是为了世界福利由之而构成的个人利益。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必须加以考虑的只是私人的功利,只是少数几个人的利益或幸福。只有其行为能影响整个社会的那些人(相当于中国儒家所谓“有位”的人),才需要习惯性地考虑公众的功利(p23)。

  三

  道德体系的外在约束力包括:希望从自己的同胞和宇宙的主宰那里得到恩宠,不愿在自己的同胞和宇宙的主宰那里找不痛快,以及我们对同胞的同情挚爱和对宇宙主宰的敬畏等等。内在的约束力则是内心的感情(即良心)。功利主义道德标准的约束力也是人类出于良心的感情。

  道德感情是后天培养的。但如果功利主义道德没有一个天然感情的基础,那么这种道德关联即便已由教育培养起来,也很可能被分析消解掉。然而,这种强有力的天然感情的基础的确存在,它就是人类的社会情感,它也是功利主义道德的力量源泉(p38)。个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的想法现在已深入人心,它会使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在感情和目标上与同胞们和谐一致是自己的自然需求之一。他仍然应当意识到,自己的真正目标与他人的目标并不冲突,意识到他自己并不反对他人的真实愿望亦即他人自己的福利,相反他是想促进他人的福利的。发自他们内心的这种感情,既不是由教育塑造出来的一种迷信,也不是由社会权利强加于他们的一种法则,而是一种对他们来说缺了便很遗憾的属性。这种信念乃是最大幸福道德的最终约束力(p41)。

  四

  功利主义学说主张,幸福是唯一值得欲求的目的。人们欲求的唯有幸福,欲求的东西如果不是最终达到幸福的手段,就是自身就是幸福的一部分(p46)。从而幸福是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而促进幸福便是判定一切人类行为的检验标准了,由此促进幸福必定也是道德的标准(p47)。道德意志通过教育来灌输,通过习惯来保持。唯有本身令人快乐的东西,或是获得快乐免受痛苦的手段,才是善。

  五

  这一章讨论了关于正义的诸多不同观念,也讨论了恶法的问题。从希伯来人讲,因法律来自上帝的命令,因此正义在于守法。而在希腊、罗马,却从一开始就知道法律是人制定的,而人可以制定恶法,因此并不是所有行为都会引起非正义的情感,只有违反应有法律的行为,以及被认为是不应该有的法律,才会引起非正义的情感。但即便这样,法律和法令的观念也仍然在正义的概念中占有主导地位。因此,正义概念起源于法律约束的观念。

  正义的观念含有两种要素,一是行为规则,二是赞同行为规则的情感。正义的情感原本是一种动物性的报复欲望,但后来由于人的博大的同情能力和明智的自我利益概念的作用,这种报复的欲望把自己的同情对象扩展到了所有的人。正义的情感所具有的道德性,便来自于它的后几个要素,而它特有的感人性和自我肯定的力量,则来自它此前的原始报复欲望(p65-66)。

  作者认为,人们对什么是正义有不同的看法,唯有根据社会的功利,才能对它们做出合理的取舍(p73)。

  基于功利之上的正义乃是一切道德的主要部分,而且绝对是最神圣最具约束力的部分(p74)。一切正义的问题也都是利益的问题,不同之处在于正义附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从而使正义有别于利益。这种特殊的感情,不过是一种天然的感情,由于与社会福利的要求相结合而有了道德的意义。正义代表社会功利,具有绝对性和强制性。

  《功利主义》读后感(四):乱翻书丨人不如猪否?——评《功利主义》

  文/尘桥

  人们尽可能给功利这个词汇泼脏水,任这脏水顺着伞沿留下,流到脚下,顺着鞋子氤氲到你的周围。在泼脏水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了一种扭曲的愉悦感。如果你问任何一个功利主义的人,他会这样回答: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需求,有些人尤其喜爱自己占着金光闪的神灵都不肯呆的位置,他们尤以为自己毫无“肮脏”的目的仅仅只是热爱这份崇高的事业,丝毫不顾及有多留恋别人崇敬的目光和被给与者给与的感激,即便没有留恋,热情的源头总会有一个目的的。这个目的是什么,每个试图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人都应该思量思量。

  概念的产生源自质疑和讨论,功利一词先于快乐被指责不切实际,当快乐先于功利又被指责骄奢淫逸,然而功利从不与快乐背离,也不像人们粗糙地想象那样陷入骄奢淫逸就难以自拔。功利主义指的是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即:减少痛苦,增加快乐。

  对于人们是否应当追求幸福曾有这样的辩论者这样辩论:

  A如果以为生活的目的就是快乐,除了快乐便没有更高的追求,那是卑鄙的想法。这种学说仅仅配得上猪的学说。

  简而言之:你是猪,你们是猪,你们的学说是猪的学说!

  你觉得猪都配得到的幸福快乐,人类不配得到。谁更不堪一些呢?

  简而言之:你不如猪,你不如猪,你真不如猪!

  A少耍嘴皮子了,只知道啪啪啪,买买买,么么哒,真是呵呵哒,人生就这点追求吗?

  简而言之:我有更高大上的追求呢,快来问我吧,来问我吧,问我吧!

  人们对快乐的追求是有偏好的,啪啪啪一旦满足了,普渡众生带来的快乐,也是快乐啊!

  简而言之:你当别人都是傻呀!吃多了会撑的你不知道呀!

  C经济学有一个效用的概念,君可知否?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君知否?

  内心欢呼:快学经济学咩~经济学力量大

  D我是马斯洛呀,我要补充,需求金字塔你们听过吗?

  A就是有人挨饿受冻也愿意普渡众生的?佛祖还把自己喂鹰了呢?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离家,离开自己的妻子,儿女,体面的工作。

  : 人类这么多,总有人异于常人对于某一方面的追求特别执着。伟大者以伟大要求自己,倘若他获得的愉悦感(没错)给人类和他自己带来的益处大于损处,那么我们功利主义者啪啪的鼓掌!

  列夫托尔斯泰从个人看,他放弃了优渥的生活,这说明他对正义的需求大于他对阶级的归属。

  背叛阶级投身正义,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屁股决定脑袋这是大多数人。所以他是人类中伟大的人,但是他在焦灼中,在思考中获得的,不仅是人类的财富,首先是他自己的珍宝。

  最后,给功利主义泼脏水实在容易,扯着嗓子吼几句你自私你自私,就会有无数人赞同。人们十分依赖第一眼的印象和过去隐约的概念,但了解和更新功利主义这个词汇有着深远的意义。

  你懂得了追求幸福是此生要务,但这还不够,你在追求幸福的路途上迷失在浅滩上的风景,觉得人生不过如此的时候,愿你能发现更深更远的空间,能听见儿女情长喁喁的声音,也能听见铁骑刀枪冗冗。

  卢梭

  《功利主义》读后感(五):你秃了,但我还是爱你

  据多本密尔的书前页作者像显示,密尔人到中年时免不了了英国男子逃不了的宿命,那就是秃头。

  然而那笃定的表情、眼神却没有变过。

  当看自传看一半转头看这本小书时,密尔想讲什么理论想讲什么观点,对我而言,已不是重点了。

  要在安静的外部环境和清醒的头脑状态下,才能将此书读进去。尝试跟着密尔的思路,进入他论述的情境,光是观察他论证的过程和方式也就足够。

  自去年到今年,其实看了几个18世纪璀璨星星的自传。他们都有自己的缺点,都有自己犯过的错。

  而看密尔的自传和了解他的生平,会发现,他是完美的。我们找不到他明显可被批评、指摘的地方。

  然而世人其实并不尽然会喜欢这样的人,这些明亮的星星往往要如我们一样有诸多毛病有凡人会犯的错要经历凡人曲折坎坷的人生那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共情,从而生出喜爱。

  但密尔没有这些。

  我们发现他的天衣无缝,即便有“缝”,在我们指出来之前,他比我们早就发现,并就此缝制好了。

  理论当然有供人争议的地方,但若站在他的角度,让自己也成为密尔,可以清楚发现,密尔已经把话把理讲得足够清楚、完整和完美了。

  密尔不仅仅在于聪明,很多时候读他的东西,会感觉他整个仿佛是站在旁观人类的立场上的,置身事外,将人、人心、社会、国家政府看得透彻,就像自己不是其中一员一样。

  密尔不是人。

  而从他的自传可知,其实他自己对此是有“痛楚”的吧。

  痛楚在于,其实他个人很难或者根本没有真正的喜和悲吧,似乎是一个没有感情的人。

  他永远冷静地站在那里,我们仰望,而他也就是孤独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