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导读尼采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导读尼采读后感10篇

2018-06-30 05:5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导读尼采读后感10篇

  《导读尼采》是一本由(英)李·斯平克斯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导读尼采》读后感(一):尼采的哲学

  还是在上一家公司时候,遇到一个奇葩同事。我当时自认为看书还算比较多的人,每次和他聊天就感觉知识储备不足,很多他说的话谈的问题和说话的思路,我完全跟不上脚步。好几次和他聊他读什么书,他只说他读哲学,什么黑格尔、尼采、叔本华、马克思等的书他都读,而且是读的精、读的细、读的认真,一下子让我折服了。好几次不服气的问他,你一个干技术的读这么多哲学书干啥?他的回答也颇有哲学意味:“我就是为了解眼高手低的问题”。现在想来,才明白了一点他当时这句“解决高手低的问题”的含义——哲学是高度抽象事情,而技术本身是比较具体的,如何在抽象思维和具体事务中间建立联系,是每一个伟大人物或多或少掌握了的技能的。

  我曾买过一本《尼采的哲学》的哲学书,读过之后完全没有任何感觉,也没有任何收获简单点说是我没有读懂。我不知道这样的书有什么市场,也不明白这个作者到底在表达什么。等后来了解中国古代医学的一些方法的时候,才对这些东西有了一个初步认识——某些书是需要经历才能读得懂的。中国古代医药里面有“药引”的说法,即是通过某些特殊性质药材作为辅药,去引导正药达到药到病除效果;而且药的成分也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方式把要分为“君药”、“臣药”、“父药”、“子药”,“君药”要为后面的药其到主要的作用又要继往开来的帮助后面的“臣药”解决一部分问题,以此类推,所有的疾病就会药到病除,所以古代的“药方”是一个绝密的算法,非常有价值。通过医药的解读和理解,读书是不是也需要这样一一解开呢?

  读不懂的不仅仅是尼采的哲学书,还有很多马克思、黑格尔的读不懂。或许,还是需要有一个类似“君药”的角色去引导继续阅读下去,才会有更好的理解效果。从前我一直很反对父母说的那一套“什么年纪做什么事情,不要跨越、不要跳跃”,现在似乎能理解一丁点他们说这话的道理。不经历你很难有深刻的认识,也很难有比较深刻的总结感悟;而不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怎么就能说是你懂了这件事情?这本《导读尼采》就是我的“君药”,通读这本书之后,再回头去读《尼采的哲学》,才会有一丁点粗浅的读懂了的感觉。

  《导读尼采》写的非常简单易懂,通过一些关键词去解读和解析尼采的哲学和思维,虽然不如学术专著那样逻辑严密,但对于入门级别的我来说,太合适不过了。如题目所言,这本书设计尼采的哲学思维核心还很遥远,但弄懂尼采的哲学思考方向轨迹之后,再去读一些比较深邃的《尼采的哲学》,似乎也事半功倍了。

  《导读尼采》读后感(二):价值观十字路口何去何从

  此前接触尼采,是通过极具盛名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只是对于哲学小白的我,只能理解到皮毛,这才是读导读的原因。哲学导读对于一般人而言,更多的作用是在于铺平道路,减少阅读时的挫败感,另外也是在阅读之前为自己补充一些理论背景。至于“他人的看法影响自己对原著的理解”这么一种说法我是不大赞同的,一般人做不到在当下读书时就能立刻切入中心,并且在大量阅读之前无法具有相应的反思力,导读书的作用就像是维特根斯坦所说的“梯子”,是在进入下一层楼了以后需要抛弃的东西,在对背景和大致构架的了解下进行阅读以后,才会建立起自己对原著的特有想法。此书系统而又详尽地概述了尼采的所有著作,分章节介绍尼采的主要思想点,以思想流派发展为背景,旁征博引分析了尼采各思想的起源、发展,文章作者对尼采的解读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我读尼采的感悟,但我认为积极意义更大些。在文后作者有对于尼采作品阅读顺序建议,很具参考价值,对于一个哲学初读者来说,合适的方法和途径,更容易能接触到著作的精髓

  以下则是一些个人感悟。

  恰逢人生岔路抉择期拿起了这本书,在本就烦乱不堪的脑中又多了更多烦扰,哲学总是使人痛苦清醒头脑带来的是类似手术时不经麻醉残忍,只是总不能抗拒对世界的追问,不能容忍浑浑噩噩地去生活,痴痴呆呆地就死去。尼采这把手术刀尤为尖锐,读这本书花费了我太多精力,不停在思考、否定肯定,与自己的价值观进行一场酣畅淋漓厮杀,说不出孰胜孰负,只剩下痴呆彷徨

  更多人对尼采的印象,是“超人”和“强力意志”,而他对于普世价值观的思考和否定,则更让人吃惊。自小一直接受政治背诵这一类的洗脑教育,然而我却从未想过唯物主义既是真理吗?在考卷上写的唯心主义如何如何可笑形而上学如何如何局限,我却从未思考过这些思想的起源和流传至今所扎根的基础。政治课本上的那只是国家治国的哲学基础,自己却没有能深入地去了解哲学,不由得感觉到自己所知的不过是沧海一粟,叹知也无涯。

  尼采不屑于主流民主主义、乐观主义和实用主义,他认为这些看起来“道德高尚”的价值观,只是权力减退、死亡接近的表现,如他所说的,如果不是为了遮住那些糟糕的、邪恶的、隐蔽的、破坏性的甚至是死亡的形象,构建一套至高无上并且完美的关于道德、理性概念又又什么意义呢?普世价值观只是一些主流的力量所建立的符合自己利益的具有一致性的教条,但却要求人们相信人生和思想必须要和这些抽象的价值观相符,对人类生存意义的判断必须要基于这个道德标准,局限于以抽象和普世概念的角度来理解生活,难道不是非被动世界观吗。

  他反对于普世道束缚的理论基础,在于他对道德的谱系学溯源,道德产生初衷和它变成国家抽象的束缚法则相差太远,道德讲究“善”和“恶”,但善是从何而来?他认为“更高一级的人向比他们低级的人表现出来的一种根本上的优越感——这就是善与恶对立的起源”,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层次高层次的人会有一种“距离同情”,在施善行为的二者之间,无能弱者一方试图呼吁同情、谦卑耐心美德来让强者向他们屈服,进而保存堕落的生活方式,而强者一方则通过这种施善行为带来的优越感使他相信自己比之前更优秀,我们日常遵从的美德仔细推敲也不过是出于利益相关,让我掩卷深思,我日常所说的自己很善良,看见弱势体会由衷地感到同情,这些都是发自于自身的优越感吗?无语凝噎。

  生活明明有那么多可以选择的道路,明明可以有无数个解,只是大多数的人们都选择了把自己禁锢在思想的束缚里,偶尔跳出来的谁谁谁也就成了众口相传令人羡慕洒脱的谁谁谁。生命,应当是从生活的角度去思考去选择,被抽象的他人定下的价值观所限制,而放弃了遵从内心的选择,最遗憾的莫过如此吧。

  “活着,不就是不想变得冷漠吗?生存不就是不断评价、偏爱、不公、受限、想要变得不一样吗?如果你祈求的“顺应自然而活”说到底是指“按生活而活”——你不这样做又如何可能呢?”

  《导读尼采》读后感(三):酒神遇上上帝

  认识尼采,还是从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中认识的,老先生对尼采甚至高评价,对尼采的讲述也是精彩,于是开始对这个已经远离现实世界,却留下一大堆难懂的人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理解。

  开始读尼采,还是从他的传记开始,伟大的人的传记最好让自己来写,而自己写传记多少又难免多少存在自我盲点,特别是一个天才给自己写自传,多少最后成了标榜自己的伟大,对世俗少有些嫌弃。这就是尼采,他才华横溢,但是不管对世俗世界多少有些嫌弃,还是想着要攀附世俗的权势。纵使想着要攀附,却又没有失去自己的思想的独立智慧的阐发。也许很多人都熟悉尼采说的那句,上帝已经死了。那个世纪是个难以辨认到底上帝是死了还是活着的年代,因为教会势力并没有完全退出世俗政治,现在也是。那多少只能说是一个思想动荡,而政治也是动荡的时代,这样的时代适合尼采这样的天才来将自己展示给这个世界,来让这个世界为之膜拜。

  另外,尼采的生前身后事也都是我们向往了解的事情,他更多的像是一个谜,也许他就是一个酒神,但是又可能他想要成为一个上帝来将这个世界改造。一个想着要回归的人,最后怎么会没有想到重新改造呢?政治力量喜欢动用哲人的思想来合法化自己的政权统治,如果活在和平年代,也许尼采会成为一个更加平常但是也更加出彩的哲人,但是在一个战争的年代,大抵他需要承载一些根本不是源自自己的欲望悲剧

  悲剧,源头久远而集成流长,尼采的悲剧是对过往的继承,也是对自身的开拓。每一个天才都将会让死去的东西活过来,让活着的世界沉睡活着跑动。

  如今的尼采似乎依然活在不应该属于他的悲剧,过分的解读与曲解,让他承担了熬鸡汤的人。并非说熬鸡汤就是一个痛苦的差事,而是一个本来想着改造世界的人,最后成了一个厨师,多少是痛苦的。一个人喝着酒,走在大街上,碰到了上帝,上帝说,你要去哪啊?酒神说,我想要去创造一个世界。上帝说,这不是已经存在一个世界了吗?酒神不屑一顾,这个世界与创造这个世界的人都已经死了。这就是尼采。

  《导读尼采》读后感(四):初识尼采

  虽然很早就听说过尼采,但是从未深入的了解过这位哲学家以及他的作品,所知道的也都是尼采和“虚无主义”的联系,这本《导读尼采》将他的重要思想做了一一解读,让读者能够提纲挈领的了解尼采最重要的思想观点,作为一本研究尼采的入门书真的很不错,!这本书的开篇就用一些豆瓣用户的观点引出了当今时代我们读导读类书籍重要性,这一点对于研究一个拥有众多著作且思想并没有形成严密的逻辑系统的的思想家是非常有必要的,然后讲述了尼采的生平、重要思想,还在每一个重要思想的末尾处做了总结,介绍了进阶书目以及主要内容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为研究者、阅读者搭建了一个由低到高的阶梯

  在我看来,尼采作为一个天才就像从未沾染过世俗世界一样,他能够跳脱出这个世界的各种桎梏挑战这个世界里约定俗成的东西,启示我们用新的眼光看待早已认为本该如此的观念,世界本来可以有很多种理解的方式,但是我们从小被教育着采用一种公认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而他却为我们敞开了思考的大门,敞开了重新认识世界、看待人生的大门!以中国的填鸭式教育和应试思维应该是很难培养出如此伟大的哲学家的吧!

  看这本书时的确感觉有些抽象,但是也有很多具体形象的地方能够理解,希望这么说不要吓到想读的读者,我的原因在于所读的哲学书籍很少,所以这本书还需要继续研读一下!如果读者对尼采不是很了解的话,相信贸然去读尼采本人的著作会很吃力,读这样一本索引、解析的书是非常有帮助的。

  《导读尼采》读后感(五):借来用的拐杖

  前些年,对于哲学一直采取敬而远之态度,远之的原因是它的深奥、它的艰涩、它的不知所终。当浅显地读了一些哲学书籍后,才知哲学与我是如影随形,我的一些思考和理解,虽然没有冠以哲学的外衣,却是在不自觉地进行哲学的思考。但哲学是什么呢?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给哲学下了一个简单明了定义,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思考。看到这个定义,我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原来这就是哲学。我理解为,哲学是思考之美。

  对于西方哲学,我更是知之甚少。单就尼采而言,我只读过他的那本《查拉图斯拉特如是说》。但看了这本《导读尼采》,作者的建议是最开始不要读这本书,他建议先读《善恶彼岸》、《道德的谱系》、《偶像的黄昏》、《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人性的,太人性的》、《朝霞》、《快乐科学》,读过以上作品后,再读《查》书。看到这长长的书单,我不禁感叹,原来我是从尼采的终极开始了尼采之旅。所以,对于尼采,我连略知一二也谈不上。

  之所以在这里列出这个书单,想给如我一样的后来者一个参考,解读尼采,从哪里开始最好。对于我而言,如果做尼采主题阅读,这套书单是再不好推荐顺序。

  这本导读书,对尼采的思想、学说做了系统分析和推荐。就像一部电影剪辑,让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了电影的概貌,但是影片精华细节,却需要看完整部电影才能有体会。因为从未至尾看过电影,所以看剪辑也是如囫囵吞枣生生咽了下去,消不消化却只能留作日后观察才知结果。许多电影我先看了剪辑,再去看电影,然后回头再去看剪辑,就会生出许多观点和感慨。电影剪辑的是否与我的观感相符,是否精准概括了电影的精髓,是否过多掺杂剪辑人的个人主观观点。所有这些,都需要看过电影才能判断。

  所以,这本导读书更适合对尼采思想和作品有些了解的读者;这本书也适合,一边读尼采某部作品,一边翻阅这本书的相应部分,这样可能更迅速地了解尼采思想。也有读者担心,思考会不会受了导读书的误导。依我看,倒大可不必担心。如我一样的“哲学白板”,根本无力形成自己的思考,也无法建立起系统的哲学思考体系,那倒不如先用拿来主义。今后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和思考的深入,慢慢形成自己的见解,就可抛却书中相悖的观点,或者再去思考自己的观点与导读书的观点为什么会有不同,这不同来自于哪里,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导读书是在艰辛的读书路上的一条捷径,是他人先披荆斩棘扫清障碍,然后我们才去走。但这捷径并不意味着在思考上的偷懒,也不意味着能迅速达成思考体系,它只是一根拐杖,辅导我们走得更快,却无法帮助我们走得更远。走得远的,是那些有毅力、肯下力气、善用方法的人。

  《导读尼采》读后感(六):质疑,一种击穿世界的力量

  提起尼采,总是给人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他对于社会既有价值观的质疑,以及“上帝已死”、权力意志、“我是超人”等思想观点如雷贯耳,却也深奥得难以理解其皮毛。作为一名理工男,我只是站在哲学门外希冀有所收获的“门外汉“,但这并不妨碍我窥探哲学世界的勇气并相信它终将带给我对世界新的理解。在我看来,哲学殿堂中最高的雕塑之一就要数尼采了,我曾亲见对心理学和哲学颇感兴趣的妻子,面对《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注解本都望而却步,因此,我希望通过导读的方式入门,了解这位十九世纪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而由李•斯平克斯所著丁岩翻译的《导读尼采》,确实没让我失望。

  这本书以尼采的哲学思想为主要内容,根据尼采思想发展历程的脉络,循序渐进的介绍了包括反人文主义、道德谱系学、善恶评判、强力意志、超人学说、永恒轮回等一系列尼采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并且评述了尼采所在的时代对他观点的反映,以及通过电影和文学作品的旁征博引,来深入浅出的为读者解读尼采抽象的概念和晦涩的语言。而在全书最后的“进阶阅读书目”章节,作者将尼采的十多本著作按照进阶的方式开出了由浅入深的推荐阅读顺序,这对于我来说尤为珍贵。因为尼采的思想著作与大多数哲学家相比,更显分散,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加之观点的复杂性和抽象性,这样的书单对于哲学入门者来说,仿佛是提供了通往尼采大殿的阶梯。当我看到几乎包含尼采全部思想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摆在书单的最末一位时,我才仿佛能够理解手持一级木剑的妻子面对终极BOOS时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

  在极其粗浅的接触尼采的思想后,至少有三点我勉强能够摸得着边的真知灼见,让我受到了振聋发聩的冲击——

  最令我醍醐灌顶的,是尼采对于真理的质疑。试想,这要何其的勇气和智慧啊,仿佛要去让我质疑“一加一等于二”这样的命题。不过,即使在数学领域,这样的质疑也时刻存在并不断拓展科学的边界。记得小时候学到两条平行线永不相交的定理,可是在了解了非欧几何和黎曼空间后,才知道这条定理有个“在欧几里得平面”的前提。自然科学尚且如此,无法测量的人文科学更难以被下定论。书中提到,尼采在“不断的质疑,挑战传统价值”,认为“真理抹杀了个体性”,他通过追溯道德的起源,发现善恶的存在其实是用于满足道德制定者利益的结果。因此,反观自身,我们从小无论是在父权或者集权的灌输教育下,已经形成了从未怀疑的价值观。从古至今,忠君爱国和功成名就,成为了每个中国人根深蒂固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追求。但即使人们在这样的追求道路中感觉不快乐不幸福时,也很少停下脚步思索为什么。尼采提到,“语言不过是隐喻,而后转化为所谓的真理,忽略了感官记忆”。我们的不幸福感,其实是由我们作为人起码的本性和潜意识在提醒着我们,感性与理性的不一致,已经发出了危险的信号。因此尼采才会说,“‘我应该这样做’和‘意愿的实际表达’之间的联系连续一致,才能接受自己‘可靠、合规、自主的形象’。”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无力改变,选择回避和压抑这种不适感,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去做、从哪里做起。杨绛先生最近说过一句话:“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这其实是在鞭策我们寻求出路的最好途径就是阅读。如果尼采没有大量研究古希腊悲剧,创造出道德谱系学来分析和批判固有的价值观念,那他又怎能理直气壮的说出“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道德则是由强势者定义的”这样的话呢。

  尼采的历史观也让我这个对历史一向感兴趣的爱好者颇受启发。他对于丰碑历史、文物历史和历史批评三种观点的建议是,避免陷入前二者观点中“只看好的”和“只看旧的”的缺点,理解历史的传统与价值,用历史批评的眼光来补充前二者观点的活力,去创造迎合现在和未来的崭新历史。这对于我们这样从小接受“牢记历史、死记历史”的历史教育的一代人,显得颇具价值。尼采提到,“现在的时代背景与传统价值观,同样存在这样的矛盾……主动遗忘,主动地忘掉历史的负担……我们需要对历史重新解释,以便我们能够活在当下。”由于我们有幸活在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因此我们受到长时期延续下来的各类观点的羁绊束缚也就特别深重。无论是女性的三从四德、还是君贵民贱的传统,其实在今天都仍然根植于每个人的头脑中,或多或少影响着自己的选择和发展。哪怕是市场经济浪潮下造就出无数商贾富翁,但面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当权者,仍然只敢亦步亦趋。

  另外一点让我深受启发的,则是尼采的永恒轮回学说对于我如今麻木生活的点醒。“你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不论好坏,都会永恒的轮回发生,你是否还有勇气肯定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挑战,谁又有自信能给出肯定的答复呢?而在书中作者提到的电影《土拨鼠日》(又名《偷天情缘》),十分贴切的让人进一步深思这样的问题。当电影里男主人公机械的重复过着完全相同的一天,从自我放纵到自我颓废的挣扎中,慢慢意识到,生活的意义在于自己的提升,不是为了迎合他人的标准去改造自我,而是通过提升自我去重新认识和感受这个世界,真正诠释了活在当下的内涵。

  当我合上书本,再回想这三点时,尼采的思想渐渐在我脑海中形成了“质疑”两个大字。对真理的挑战,是对未来的质疑;对历史的批判,是对过去的质疑;对当下的发问,是对现在的质疑。我们确实需要质疑生活,因为活在其中的我们,对于一切的行为、习惯、观念都已经太过熟悉了,加上理性被大量的声音所指导,自我内心的感性呼唤早已无立锥之地了。质疑,就是重新为生活的理解清扫出一块保留地,放置上硕大的放大镜,从思维惯性的樊篱中逃脱,在这保留地中让自己不受外界影响的好好思索。

  在《导读尼采》一书中,可以发现,质疑需要两种工具,一种是阅读,另一种是思考。通过阅读他人的生活,可以反观自我所熟悉的状态,为质疑提供可能;通过阅读他人的想法,加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为质疑提供出口。而思考,则是摧毁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有力武器。学而不思则罔,如果他人的金玉良言不通过内省对照自己的生活,那么再美的世界也和逃避的你无关。尼采正是做到了这两点,因此他才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本,将这个密不透风的现世价值击穿了一个大洞。

  文/卢育涛 2014.10.17

  《导读尼采》读后感(七):尼采作品整理及其他

  伊恩·瓦特《小说的兴起》

  道德概念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主流力量和利益对生活不断的重新阐释。

  除非本人愿意,否则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挡我们实现更高层次的自己。

  隐喻创造了现实世界,这个世界随后又被冠以真理和价值。

  在他看来,所有的生命形式都是基于外表、艺术、欺骗、观点和必要的视角和错误。

  约瑟夫·康拉德《黑暗之心》

  你将要如何生活,才能使你为了存在的快乐而忍受最恐怖痛苦的事情?

  假设你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不论好坏,都会永恒的轮回发生,你是否还有勇气肯定自己的生活方式?

  尼采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取决于对体验的解读。

  露·莎乐美Lou Salome

  学者 诗人 自由思想家

  尼采-神经质的颓废天才

  《弗里德里希·尼采:尼采及其著作》

  伊丽莎白·福斯特-尼采

  《弗里德里希·尼采的一生》

  1935年出版 《尼采:其人其说》

  卡尔·雅斯贝尔斯 侧重尼采对道德及“人”的意义的重新解读。

  马丁·海德格尔 《尼采》四卷

  吉尔·德勒兹《尼采与哲学》

  米歇尔·福柯《尼采、谱系学、历史》

  雅克·德里达《马刺》

  萨拉·考夫曼《尼采与隐喻》

  小说

  托马斯·曼《威尼斯之死》

  D.H.劳伦斯《瓢虫》

  福柯《事物的秩序》

  伊利格瑞《海上恋人》

  德勒兹《差异与重复》

  强调尼采观点的影响 超过其观点本身

  解构主义?

  尼采作品

  《善恶的彼岸》

  《道德的谱系》

  《偶像的黄昏》

  格言式语言

  《悲剧的诞生》

  《不合时宜的考察》

  《人性的,太人性的》

  《朝霞》

  《快乐的科学》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无关道德意义的真理与谎言》

  精神崩溃前最后一部作品《瞧,这个人》

  包括未出版甚至弃用的笔记《强力意志》

  有关尼采的作品

  《新尼采》讨论尼采核心思想:强力意志 虚无主义 超人学说 永恒轮回

  《作为政治思想家的尼采导论》谱系学说 超人学说 清晰全面介绍了尼采的政治思想 研究尼采政治哲学的入门书

  《尼采与政治》清晰地阐明尼采的政治思想和对现代性的批判 恰当历史环境和关键段落的详尽解释

  《尼采与哲学》将尼采看作用反辩证法思考意志、力量和轮回的思想家 高阶读物

  《阅读的寓言:卢梭、尼采、里尔克和普鲁斯特作品中的隐喻》 对尼采的修辞法进行解读 高阶读物

  《尼采:哲学家,心理学家,反基督者》新老读者不可或缺的经典

  《极端的预言家:尼采,海德格尔,福柯,德里达》在尼采与现代思想的关系上有借鉴意义 高阶读物

  《尼采:作为文学的生命》尼哈马斯 对尼采的透视主义 美学主义和“文学”提供了非常清晰和完美的论述 导读性作品 全面了解尼采的必要步骤

  《尼采,女权主义与政治理论》论文集 以女权主义视角考察尼采哲学 超过入门级别 适合对尼采有些了解的读者

  《尼采的艺术哲学》只介绍了尼采的美学观 阐释不同文本间关系

  《导读尼采》读后感(八):酒神的创造

  胡宗翰、孔庆东、鲁迅这三个震撼我心灵的名字都与尼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又以胡宗翰为甚,这怎能不引起我阅读尼采的强烈兴趣?尼采的原著虽精奥深刻但凌乱繁杂,所以我选择了丁岩翻译的《导读尼采》来作为我窥视尼采思想的一个门缝。

  这的确是一本好书,里面的精彩篇章如“悲剧的诞生”、“永恒轮回”等,我认真读了两遍,许多绝妙的论述都被我分享到我的腾讯微博和新浪微博上去了。

  尼采思想最吸引我的,是他对人生哲学的探讨,具体说来就是人生的意义、人生境界以及如何达到人生幸福的方法论问题。这些问题长久地困扰我、折磨我、纠缠我以致让我白日锁眉、夜难美梦,痛苦甚多。尼采的这些思想便如贯彻乾坤的闪电照亮了正在黑暗天幕下苦苦寻觅出路的我的双眼,让我看到了正在冉冉升起的虽微茫却饱含希望的火焰所放射的蓝色光芒。

  人活于世,终究是无意义的。我之生,没得商量;我之死,没得商量。生时,自己几声嚎啕;死际,周遭一片沉痛。一切名、利、权,一切功业、思想、德行都随着躯体的陨灭而终归尘土。即便真挚的亲情与缠绵的爱情又如何能够脱离肉体而长存于世?地球尚有寿终之日,又况于百十年之人生乎?宇宙浩瀚,无边无际,无始无终。人处其中,犹如沧海之一粟,这时间的永恒与空间的无限深深地打击着我对存在意义的信心。“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莫说我对这句话存着怀疑,即便真因孔子的未降临人世而使人类始终行走于黑暗之中乃至跌入万丈深渊而毁灭,又如何呢?那遥远的外太空数不清的星球上的"类"正在一如既往、如火如荼地生存繁衍着。更要紧的是,人活于世,痛苦总是多于幸福,毒蛇般的嫉妒、魔鬼般的耻辱与羞愧、无边无形的重压、种种的不如意、种种的失望与绝望,去了又回来,散了又笼罩。这日子怎么过?怎么过?!自杀吧。这是叔本华的号召。尼采却嗤之以鼻。尼采继承了叔本华的人生无意义的前提而在“该如何办”时毅然决然地与叔本华分道扬镳。

  尼采认为个体死亡的不可避免正是以“类”而存在的生命的蓬勃生机的有力体现。越是伟大人物的悲剧人生就越能给观众以力量,前提是你必须站在宇宙生命整体的立场上。尼采肯定生命整体,便暗含着肯定了有限生命的磨难与挫折、痛苦与毁灭。正是怀着这样的人生态度,尼采号召我们要笑一切悲剧,要在废墟前欢歌,在烈焰中舞蹈。人生的悲痛固然是深沉的,可是这欢乐比悲痛更深沉。这笑声中含着对人生悲剧性的清醒认识,这舞蹈在火焰的陪衬下焕发出旺盛生命力的夺目光辉。他便是酒神精神,是一种突破常规的自由,是一种因强大生命力而得的豪放与洒脱的“醉”的状态,是一种由出世而入世的人生选择,是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尼采所谓的"婴儿"境界。想起老孔的笔名“醉婴”,恐怕是来源于此吧?

  可是这“醉”的境界如何达到?许多人并非没有对人生境界的热切向往,而是苦于找不到通往这高境界的康庄大道。

  我是谁?我的天性和禀赋何在?我的兴趣爱好的原动力是什么?我的缺陷不足乃至致命的弱点是什么?哪一条才是只属于我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道路?

  要达到幸福,首先要能够认识自己、肯定自己,这需要有超乎常人的勇气。要有勇气打破世俗的道德,要有勇气直面自身的弱点,要有勇气拒绝爱你者与高尚者的期望。只有你自己才能认识你自己,只有你自己才能成为你自己。

  而当你已成为你自己的时候,嫉妒将会离你远去,患得患失也终于无影,你便获得了极大的解放。这样的人生是创造的人生,而不竭的创造的动力来源于生命的本能,那丰满到溢出的生命力。

  创造即是欢乐,创造即是幸福!

  成金鑫

  《导读尼采》读后感(九):無意義的綜述

  一、概述

  尼采並不只是一個普通的哲學家或思想家:他質疑最基礎的知識和思想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他認為,通過改變我們寫作和思考的方式,人們也可以改變自我。【1】

  尼采哲學要求我們對習以為常的事物提出質疑。【1】

  要理解尼采哲學,我們必須摒棄在閱讀哲學文集時一直尋找的“一致性”(consistency),而要關注一系列問題,比如尼采哲學發展到某一時期,其文本和論斷的可能性和必要條件。【14】

  二、《悲劇的誕生》

  1.悲劇、藝術及文化

  “《悲劇的誕生》是我首次對所有價值進行重新評估。”

  《悲劇的誕生》(the birth of tragedy from the spirit of music)總結了希臘悲劇文化的起源與衰落,並宣稱,希臘悲劇文化毀滅的原因,是貧瘠的理性主義開始通知我們的現代文化,而詩歌豐富的想像力則屈服於理性主義的統治之下。

  希臘理性文化的發展為先前詩化神話的世界重新賦意,但尼采卻認為這些希臘科學哲學的理性成果代表了希臘文化的衰落。文明遮蓋了人性本身的不利因素以及世界本身的動蕩,對尼采而言,命運殘忍、無意義、非人性且具有強大的破壞性力量。因此尼采發問,如果不是為了“遮住那些因存在而必然產生的糟糕的、邪惡的、隱蔽的、破壞性的甚至是死亡的形象”,構建一套至高無上的抽象且完美的關於道德、理性和邏輯的概念又有什麼意義呢?雖然希臘人構建了理性的、道德的象徵秩序,但同時也建立起了“弱化了的”、“受限的”人生觀——被理性和道德觀念鉗制的人生觀。尼采認為,現代文化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人們對某種生命形式的判斷依據是它在多大程度上與某種道德標準相吻合。……不管形式如何,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確信存在一套能帶給人類生存意義的普世世界觀。據此,尼采批評道:我們不應該從道德的角度來評價生命,而是應該從生命的角度來決定道德觀。

  正是由於這一點,尼采著迷於希臘悲劇藝術。尼采接著質詢:為什麼人類最美好、最有成就的民族偏偏創造了一種悲劇藝術呢?他認為,正是這種能夠忍受悲劇的極端悲觀主義特性催生了希臘的優良文化:“是否有一種悲觀的力量?雖然身處幸福、健康、富裕的現狀,卻對困難、艱苦、邪惡和問題有著特殊的偏好?生活過於豐富是否會使人痛苦?正如與旗鼓相當的敵人比拼才能體現出實力一樣,人是否也會不斷尋找具有挑戰性的糟糕境遇來測試自己的力量?”換言之,悲劇能深刻地反映出人類體驗的深度與恐懼感,從而支撐我們追求更大的幸福。悲劇使我們意識到,人類的生存擴張能力與其忍受痛苦和恐懼的能力密切相關。尼采認為,希臘人之所以創造悲劇藝術就是因為他們足夠強大,能夠直面生命創造與毀滅的完整形式——包括暴力、掙紮以及戰爭——而不僅僅是慶祝生命最高尚最文明的一面。

  正是因為悲劇能夠坦然接受各種力量對生命的衝擊,而不必尋求道德的庇護,因此,悲劇能夠催生對現有價值觀的重新評估與思考,透過悲劇我們可窺見某種文化的優勢和劣勢。因此,尼采堅持認為,悲劇為我們本身擁有的最強的動力和激情提供了一個展示的舞臺,使我們能夠超越那虛構的“道德個人”(moral individual)用尼采的話說,悲劇是與道德無關的人生觀的基礎。相反,當人們試圖用各種詳盡的道德標準衡量生命的時候,希臘悲劇消亡了。……希臘悲劇消亡的同時,產生了一種與生命本身爭鋒相對的人生觀(道德生活,the moral life)。而尼采則讚同古希臘人的說法,他斷言“只有作為一種審美現象,世界的存在才是合理的。”悲劇藝術——幾乎所有藝術——的力量,都在於它所表達的“反道德傾向。”……實際上,最高尚的人生不是向道德標準屈服,而是像尼采在the gay science中闡釋的那樣,通過瞭解自然予以的優勢與劣勢,賦予我們的性格以美學姿態,然後將它融入“一個藝術規劃”,使我們的各個方面作為一個整體個性表達出來。悲劇的天才之處在於以審美角度構建非道德的自然力量,而不是用道德角度闡釋存在。

  2.日神與酒神

  尼采認為“藝術是在日神和酒神的雙重影響下不斷發展的。”《悲劇的誕生》創造性地建立了阿波羅(Apollo)力量和狄俄尼索斯(Dionysius)力量以闡釋藝術的生成。

  日神精神代表秩序、明晰、比例與和諧,具有道德德性,同時代表個體化原則principium individuationis:與群眾不同的鮮明個性;酒神精神,代表叛逆、固有結構的混亂以及狂喜,毀壞個體個性,並把我們團結在自然“最本質的核心”innermost core周圍,酒神以最原始的力量、具有麻醉性的音樂表達美學,使聽眾完全沉浸在忘我狀態。

  日神藝術能將無形的、雜亂的自然或幻想,抽象或秩序化成清晰的圖像,日神藝術提示我們,生活的“更高真理”是積極的創造新價值及存在方式,的確,也只有這種藝術才使“生命成為可能且有意義。”因此,日神精神具有理性的、道德的優勢,但必須靠酒神力量加以補充。酒神力量最能代表人的自然本性。酒神的非道德力量同時擁有創造力和毀滅能力,因此,一方面,日神力量必須要與酒神的創造特性相融合,否則生命將成為一成不變的僵化形式;另一方面,日神必須以美學形式制約酒神的破壞性力量,日神藝術是一種形式限制:它設定了一個界限,使人們“瘋狂的衝動”不至於“變得病態”,從而規範人類從酒神精神中繼承的破壞性行為。

  尼采以悲劇和音樂為例,接著闡釋了日神與酒神的相互關係。

  尼采發現音樂和抒情詩中蘊藏的酒神力量是悲劇藝術的源頭。音樂表達的不僅是存在的“原始統一性”:音樂以美學形式所體現的不僅是存在本身,也是存在的符號形式。音樂能夠表現出酒神的活力,但它同時也代表某種存在,這說明它有向日神的象徵形式轉變的可能。因此,即便尼采強調音樂這一“世界化的符號”存在於“所有現象產生之前”,且永遠不能用語言完全描述出來,但它實際上也是一種符號化的敘事方式,使形式得到體現。作為一種酒神力量,音樂的這一雙重特性使其不斷向日神精神湧現。

  酒神狀態使人意識到存在是混亂的、無意義的;但是合唱(日神精神的形式)把這一意識轉變成“與生活相容”的圖像和思想,使我們能夠依賴酒神力量,並重新對生活樹立信心。因此,包納合唱的悲劇藝術(日神對酒神干預的結果)展現了真正的生命力量,這使個人能夠克服周遭環境,頑強生存下去。在悲劇體驗中,尼采總結道:藝術拯救了人,通過藝術,生命為了自救而拯救了人。

  《悲劇的誕生》結語中強調了酒神力量和日神形式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音樂與悲劇神話密不可分……與日神相比,酒神才是永恆的原始藝術力量,他所顯現的是整個現象世界:但在這個過程中,個性化若想生存下去,必須要創造一個理想化的幻覺。如果把不和諧音比作是人——人本不久是不和諧音嗎?——那麼,這個不和諧音為了生存,一定要用美麗的面紗把自己遮擋起來,創造一個完美的幻象。這就是日神藝術的真正動機。以日神的名義,我們創造了眾多外觀美麗的幻覺,使我們覺得人生的這一階段充滿價值,並對體驗下一階段的人生充滿期待。

  尼采認為,自希臘文化以來,西方藝術和文化的發展都是源於日神與酒神之間的“掙紮”和“暴力對立”,因此,文明不斷被破壞和重建,酒神力量隨時會讓良序的社會陷入危機,然而完全道德化的文明也會壓抑人性,促使虛無主義的誕生,據此,日神和酒神之間的美學調解將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3.理性人的誕生與悲劇之死

  日神和酒神的分離導致了希臘悲劇的衰落。

  劇作家歐裏庇得斯首先“拋棄了酒神”,他弱化了酒神神話,使之完全依賴於被拉到舞臺上、代表“普通人”的戲劇觀眾的悲觀視角。他開創了一種新戲劇風格,將社會現實主義和道德評論結合,被稱為“阿提斯新喜劇”(New Attic Comedy)。這種戲劇沒有形而上學式非人性的安撫,而展示的是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及渴望,並對日常生活中自我進步加以道德讚揚。因此尼采評價道:歐裏庇得斯“把原始強大的酒神元素從悲劇中剔除,並在非酒神的藝術、道德和哲學基礎上重建悲劇。”

  蘇格拉底哲學以對話形式(辯證形式)探討道德、政治、美學價值中相互矛盾的定義,目的是尋求普遍真理。自蘇格拉底開始,意識取代了神話,成為希臘文化的主要創造力。自此,哲學超越了藝術,並隨著辯證法邏輯的不斷發展而壯大。蘇格拉底的三大樂觀主義公式——知識即美德、罪惡源於無知、有德者即有福者——導致了“悲劇之死”。

  希臘悲劇藝術隨著索福克勒斯之筆進一步瓦解,索福克勒斯抨擊悲劇合唱,而強調推理的決定性作用,強調人物刻畫、心理發展和戲劇自然主義,同時,悲劇合唱的功能則由幾個小角色承擔。

  由此,尼采提出了“理性人”的新的生命形式,現代理性人終結了悲劇藝術。蘇格拉底是其代表,因為他的思想構建了“世界範圍內的理性思考的網絡,為整個太陽系提供了秩序”。但尼采同時將蘇格拉底描繪成一個非常矛盾的角色,他推崇反悲劇的教條,最終反而引發了新一輪對悲劇的訴求。因為當科學對知識永不止步的追求也無法解釋存在時,理性人最終不得不再次轉而求助藝術和宗教。新的悲劇知識偽裝成“當代社會酒神精神甦醒”的樣子,誕生於以德國音樂為代表的現代主義之中,代表人物有:巴赫、貝多芬、瓦格納。

  然而,十四年後,尼采在《自我批評嘗試》中對《悲劇的誕生》做了檢討,收回了兩條著名論斷:一,悲劇為我們對存在的恐懼感提供了“新式形而上學的安慰的藝術”;二,以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納為典型的現代德國精神,代表的是希臘文化的積累與實現。因此,在他看來,現在所有的生命形式都是“基於外表、藝術、欺騙、觀點和必要的視角和錯誤。”我們應該摒棄對“形而上學的安慰”的所有信念,並享受權力和經驗帶來的快樂。

  三、隱喻:真理的起源

  哲學的特點是區分價值(某種文化中用來規範自己的概念,隨時間和地點而改變)和真理(用以建立事實之間統一客觀關係的超然概念),尼采探尋真理的起源及其構成,並斷言,真理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它有自己的發展歷史。

  尼采認為,真理並不是超然地存在於人生之外的完美形式;不同視角下回創造出不同的真理,真理本身就是人們發明出來的隱喻,其目的都是使某種特定的思想形式和生活方式獲得權威地位。然而,隨著人類思想和文化的發展,我們逐漸忘記了真理源於隱喻的本質,這一隱喻使我們能夠將自己的價值觀和主觀思想強加於客觀世界之上,我們還不斷提高這個隱喻的地位,將它變客觀的絕對完美的形式。

  在尼采看來,真理永恆完美的歷史淵源雜語哲學中的對立價值(antithetical values),哲學思想或形而上學通過創造對立的價值而發揮作用,比如真實、誠懇、無私,其對立面是欺騙、虛假和自私。當人們犧牲後者,推崇前者的時候,“真理”的概念就產生了。因此,真理只是一種最高級別的虛構。然而“虛假的判斷並不是對判斷的否定”,“問題是,它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推動生活、保存生活、保存物種甚至繁衍物種;我們通常認為最虛假的判斷對我們來說不可或缺;若不賦予虛構的邏輯以真值,不用想像出來的絕對同一世界的尺度衡量現實,人類將無法生存,因此,摒棄虛假判斷,就是摒棄人生,否定人生。”尼采提出,人類智力的強大之處在於虛偽,而不是追求真理或純道德意義的能力。他認為,虛偽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弱者正是通過這一手段欺騙強者,獲得繼續生存的機會。因此,思維的目標不是尋求“真理”,而是建立人生觀,在這種人生觀指導下,我的潛力得以展開,創造性得以發揮。尼采認為,這樣一種真理視角雖然是一種虛假判斷,但卻提供了動力和創造力。

  但是,如果我們忘記了真理原本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概念,一旦真理視角性的起源被遺忘,它將僵化為絕對的教條主義信仰。相反,意識到真理的起源,意味著認識到哲學不再是冰冷的知識和教條,而是專橫的動力,創造世界的首要精神力量。

  同時,尼采認為根深蒂固的社會規約和道德生活全部都是隱喻,隨時間的流逝,我們會忘記這些主導價值觀其實僅僅是某種生命形式對世界的表達,只不過這種表達比較強勢持久,成功的保留了下來。一種價值的真實度最終是由其被使用的頻率決定的:人們越是頻繁地依賴於它,它就變得越真。

  在尼采看來,利用忠於抽象建構和普世概念的角度來理解生活,是被動的世界觀。藝術家恰恰相反,藝術家的言語中“充滿忌諱的隱喻和聞所未聞的概念組合,他們至少拆除了舊概念設置的障礙,創造性地闡釋至高無上的知覺帶給他的印象”,他們通過揭示真理和概念的隱喻起源,而用積極的方式表達存在;同時,尼采也堅持認為理性人也是一種藝術家,他們通過把詩學關係轉變成價值概念系統,從而創造出一種現實的景象,然而這種是一種被動的世界觀。

  四、譜系學:道德、歷史、善惡

  尼采的研究工作重點是從某一概念或價值的原始身份轉移到最初創建這些概念的有差異、不連續的、偶然的力量。尼采認為,目的論的解讀歷史方法遠遠不夠;把文化形式解釋成單純的原有思想和意義的表達也不夠,要理解一個事物,我們必須要考慮一系列偶然事件。於是,尼采的道德系譜學將分析重點從某一歷史實踐背後的原始統一概念或價值,轉移到催生這些概念的互不相干、偶然的因素之上。尼采接下來對道德、歷史、善惡進行了譜系學的分析。

  1.道德:

  道德概念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主流力量和利益對生活不斷的重新闡釋。在尼采看來,我們的自然道德觀是暴力和殘忍的文化制度製造出來的,並不是妥協的結果。

  主人(貴族)道德(master morality),描述的是一種高貴的生活方式,這種體驗是生命存在個人的、前反思的、自發的體驗。而奴隸道德(slave morality),規定了一套規則與禁忌的抽象代碼,毫無差異的作用於每一種人類生活形式之上。換言之,主人道德代表上升和強勢的存在方式,這種方式與旨在將人類馴服為文明的社會動物的奴隸道德化過程之前就存在了。

  “道德不再表達一個國家生活和成長的狀態,不再是一個國家最深層次的生活直覺,而變成了抽象的、生活的對立面——道德是想像力的退化,是監督所有事物的惡毒眼光。”換言之,尼采認為,道德從描述一個國家最深層次的生活直覺變成一種規定每一個個體如何生活的抽象頑固的法則時,它就出現了問題。

  2.歷史

  在尼采看來,強力意志影響了歷史的解讀。首先,尼采反對人類價值信念是人的必然本性的表達,與歷史無關,相反,他們是某些歷史力量和利益的創造物,例如公正和法律。其次,尼采認為,歷史的意義是由能夠對人生重新闡釋的力量決定的。第三,對生命的闡釋表達總是特定的強力意志的力量。

  學習歷史的意義,不是去發現過去事件的事實,不是為了尋找完美、無私或帶目的的真理;相反,我們應該建立各類歷史事實的譜系批評,使我們能夠選擇過去的某些元素,以便更有創造性的活在當下,換言之,我們需要歷史來“更好的生活和行動”。關於過去某些論斷可能更符合史實一點,比其他教會我們如何在當下享受創造性的生活,就沒那麼重要了。於是,尼采將譜系學家與歷史學家區分開來,尼采認為,譜系學家有能力根據自己的觀點和價值觀選擇不同種類的歷史事實,因此,歷史是對過去的有意圖的重新解讀,“我們想為歷史服務,但只限於那些為生活服務的歷史。”這也揭示了以下原則:人們總是根據現在的利益和要求認識過去、解釋過去;我們的價值都是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團體強力意志的產物;並不存在自然、永恆,他們是暴力、衝突的結果,是不同權威對生命解讀之間的競爭。

  在此意義上,尼采主張培養無歷史觀,他認為,無視歷史的能力正是我們的歷史觀的基礎。但尼采並不是以譜系學壓抑歷史學,以無歷史觀壓抑歷史觀,相反,他認為“無歷史觀和歷史觀對於個人、民族和文化的健康同等重要。”譜系學家是不合時宜的思想家,這不僅因為他質疑對歷史傳統的解讀,也因為他承認無歷史觀對創造歷史價值的重要性。譜系學強調歷史狀態是一個選擇和壓抑的過程,這關乎生活形式與權力模式之間的關係。

  對此,尼采區分了人類利用歷史的三種基本歷史類型:一,豐碑歷史(monumental history),其目標是在當下重建歷史的偉大時刻,但有兩個弱點:其巧言令色的假設某一時代的價值可以複製到另一時代;它強調重大歷史事件不受時間限制,這阻礙人們創造積極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二、文物歷史(antiquarian history),是對過去的崇拜,豐碑歷史文物歷史完全不顧更高生命形式和新型的歷史力量,只一味崇拜、保存生命,卻不知道如何創造生命。三、歷史批評(critical history),歷史批評家在當下這個法庭上控告過去,目的是尋找歷史中能夠幫助我們建立強大而有效的生活條件。然而,尼采認為,雖然豐碑歷史和文物歷史有缺點,但不能完全否定他們,而應該用歷史批評的活力來補充他們。

  3.善惡:道德化過程的產物

  尼采對道德重新評估,認為道德是弱者戰勝強者的結果,即“奴隸的道德反叛”,他對傳統道德解讀提出了挑戰,追溯了道德的歷史起源,標記了道德的界限,並創造了一個“無關道德的”(immoral or non-moral)思維形象來取代道德。。

  首先,他分析了“前道德階段”,這時,道德由當地習俗、傳統力量決定,在這樣的社會裏,“道德”“正確”意味著遵守“舊時法則或傳統”而不是抽象的道德理想,行為的對錯由習俗、習慣做法決定。

  接著,貴族社會誕生了。貴族社會的最高價值是,它要求人類通過加強自己的力量和權威來戰勝稍弱的生命形式。道德和利他主義的觀點——基督教、社會主義、現代政治民主都企圖消除等級差異,而貴族文化則要加強等級差異。於是,他創造他自己的生活價值,脫離外界限制,以現實自己優於奴性,因此,貴族社會將自己視為“好”,而其對立面視為“壞”,更加鞏固了這種差異。

  然而,奴隸本性發展了另一套人生觀,他們擁有無名憤怒(ressentiment),而質疑貴族的權力和優越性,由此,道德歷史發生了決定性變化:奴隸道德出現了。奴隸道德以無能的姿態出現,它的目的是反對貴族道德,而不是創造性的表達一種新的人生觀。他把好壞的對立,轉換成了善惡的對立。奴隸本性無法從力量上戰勝,那麼他就先將敵人定義為“惡”,這樣就可以把自己的“弱”定義為“善”。因此,善是由弱者創造出來的價值,目的是獎勵強者的惻隱之心,因此他們才得以保住自己脆弱的、困難重重的生活。然而,隨著時間流逝,人們逐漸忘記了善的起源本是策略性的讚揚強勢群體的克制和寬容,善慢慢轉變成了一種完美的、與時間無關的道德美德。於是,弱者的價值變成了普世價值。道德是從弱者角度判斷的。然而,尼采並不試圖尋找一個更有效的道德生活;他要做的是將生活從道德框架中拯救出來。

  對此,尼采區分了我們是上升(ascending)的還是下降(descending)的生命形式:在上升的生命形式中,積極的力量和諧的融入生活之中;下降形式的生命形式則是軟弱和墮落的存在方式,完全被過去的價值和偏見主導。尼采認為我們應該回歸貴族本性,他虛構了金髮野獸(blond beast),以代表貴族們的旺盛精力,金髮野獸過著積極肯定的生活,它以擴張和奪取的名義不斷挑戰傳統習俗和道德性。

  在尼采看來,虛無主義不僅僅是墮落生活方式的特徵,更是構成人的要素。對尼采而言,我們必須接受這一事實:我們所知的世界不過是一個不斷生成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同形式的生活不斷繁衍,而“真理”“一致性”“生活目標”這些概念都是我們強加於世界的價值,目的是使得我們的經歷連貫且有意義,然而“真理並不在那兒,無法被找到——它是必須被創造出來的,它賦予過程一個名字,或者賦予意願一個名字,來戰勝它本身的無窮性——真理是無限的過程,人們決定真理的主動性——真理本身並無生成意識,無法自我肯定。”這就是尼采的虛無主義,然而尼采區分了主動和被動兩種虛無主義。首先,他用被動的虛無主義來描述道德墮落的生命、努力道德創造的無名怨憤,以及貴族價值的衰敗。而弱者看到的虛無世界的面目,他們只會感到價值貧乏、悵然若失,而強者承認經歷的表像,這樣他們就可以創造一個歷史版本,使他們可以更好的生活,並根據自己的需要改變世界,這就是主動的虛無主義。

  五、超人(overman)與永恆輪回

  查拉圖斯特拉宣告上帝死了,因為在上地死亡中,才能看到復蘇生命的可能性。尼采認為,上帝這一想法是無名憤怒和被動價值的最高成就:他們發明瞭一個更高形式的生活,以便來評判和指責人類意志及其世俗經歷。人類抱住這一信念不放,因為它感到自己無法在創造新的價值和生活方式了。超人並沒有接受上帝的生活責任。然而,雖然失去了上帝,“他們擺脫了基督教的上帝,現在卻只得更緊地依靠基督道德。”(《偶像的黃昏》twilight pf the idols),因此要超越這個狀況,人必須克服自我,接受肯定意志。一方面,超人不是人類的終點,而只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被動價值轉化成積極的肯定力量;另一方面,超人擁有力量創造一套自己的法則,且不會被降低為抽象的道德系統或者應用到整個人類當中:查拉圖斯特拉警告眾人“我就是我自己的法則,我不是所有人的法則。”

  超人通過永恆輪回理論強化了對生命的積極闡釋。永恆輪回(eternal recurrence)觀念相當於對超人的考驗。在《快樂的科學》中,尼采虛構了一個惡魔帶來的詛咒:假設你生活中的每一個時刻,不論好壞,都會永恆的輪回發生,你是否還有勇氣肯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自我克服以及新的人生觀的條件是折磨、痛苦、艱苦,你能否肯定這樣的生活?查拉圖斯特拉意識到,只有最高貴的本性才能體驗破壞和創造的無盡迴圈,才能肯定自己與他所鄙視的一切之間無法脫離的關係。

  永恆輪回意味著一種非目的論的生命觀,以及力與肯定的哲學觀。尼采認為輪回是“存在即是現在,沒有意義或目標,也不會不可避免的反復發生,並不會產生虛無的結果”,他探討這一理論的持續動力,是他反對將生命看做是有目的的朝向一個目標前進的想法,同時也反對從人類體驗的因果關係中可以找到存在的意義這一思想。如果所有的事件都將永恆重複,人生將不會有終極目標;輪回的概念始於人類“停止湧向神靈”且肯定當下生活的意義和力量之時。因此,強者可以接受他有能力接受他所有過去的經歷——不管好壞——重複發生,因為他有能力選擇那些他希望肯定的經歷,因此創造出對生活新的解釋,這一做法超越了任何道德和被動的價值評估。

  六、強力意志(will to power)與透視主義(perspectivism)

  尼采認為,生活本身固有的,或內在與生活的、與人無關的創造原則是推動生活前進的動力:我們不應該從外部道德的觀點來判斷生活,而應該發揮生命的最大潛能。強力意志是一種與人無關的原則,因為它的信條是,所有的生命,不光是人類生命,都是追求權力的整體。存在本身就是一種不斷進步的生成和轉換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種形式的生命都在試圖不斷擴張並增加自己的權力。從這個角度來看,生活的目標不是道德啟蒙、道德改善或者自我保護,而是獲取權力。

  因此,強力意志描述的是一種生產力,它既能創造,也能轉化我們所遇見的所有存在和現實。換言之,強力意志提供了一種動態的人生觀,在這樣的世界中,生活既是名詞也是動詞,存在的任何一個方面都有了新的解釋。对此可以做出如下三个方面的解读:

  首先,生命整體是一個由強力意志創造的力場,人類意識是它所創造的其中之一。

  其次,生命的意義既不是自我保護,也不是道德或精神啟蒙,而是力量的增長以及佔用、統治、增長變得更強的意志。整個生命的運動都是由矛盾推動的,一方面是積累力量的意志,另一方面是拒絕被更強的意志所征服的反抗。

  第三,強力意志通過辨別不同的形式生命之間的力量等級來體現自己。

  他認為,藝術家是強力意志的終極體現者,因為藝術所體現是,它為了使自己的力量和權威最大化,用自己的視角創造世界觀的力量。尼采感歎:“這個世界就是強力意志,且比武其他。”

  因此,真理不是客觀存在的東西,不能被發現——它必須被創造出來,它命名一個過程,或者意志,來克服其本身的無窮性。整理,實際上,就是代表強力意志的辭彙。生命的力量越強大,它就越有能力將它的存在觀下的真理強加於世。由此,尼采的透视主义应运而生。尼采認為,客觀事實恰恰是不存在的東西,存在的只是對它的解讀。一切事物都是主觀的,但這也是一種解讀。主體不是既定之物,他是添加、假設、投射到現有事物之上的東西。說到底,給某種解讀添加一個解讀者是必要的嗎?甚至這也是一種發明、假設。只有知識這個詞有了意義,世界才是可知的;但不論如何,他都是可以解讀的,世界背後沒有任何意義,但卻又擁有無窮無盡的意義——這就是透視主義。是我們的需求在解讀世界,我們提供動力,需求決定支持還是反對。每個動力都是一種統治的欲望,有它自己的視角,每個視角都希望強迫其他動力接受自己作為標準。

  同時,某物的整體和連貫性是由多個視角構成的。一個物體的整體性不是由實質或它的各個特徵決定的,而是意志解讀這些特徵,將它們聯繫在一起,並未它們的聯繫設定範圍,這樣,物體才存在。

  尼采的重點並不是“真理不存在”,相反,他認為沒有一個視角足夠描述世界的全部,以為世界總是會根據不同生命形式的價值、利益和歷史實踐被重新解讀。而且,總會有新的視角將我們對世界的理解轉化為新的信念和價值。

  尼采提出了治療現代性憂傷的方法:現代性所缺乏的,並不是超然的道德法,而是一種審美觀,典型代表就是希臘藝術;這種審美觀結合了大眾和個人生活的利益,將那些滿足民族需求的歷史力量恰當地融合在了當代審美意識中。

  《导读尼采》读后感(十):探究尼采思想之旅

  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1882年,他大胆的宣布“上帝已死”,警告人类,大家信奉的偶像已经迟暮,让大家脱离基督教义,摆脱用基督教义解释生活的圈子,他提出的论断以及对宗教、道德等领域的批评,直到现在还有广泛的影响。面对尼采思想庞杂的内容,对于初学者,如何理解其精髓,我个人认为,李•斯平克斯撰写的《导读尼采》为我们掀开了尼采思想的面纱。

  本书由序言、关键思想、尼采之后、进阶阅读书目四部分构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尼采的主要哲学思想,包括反人文主义,善与恶,虚无主义,强力意志,以及尼采对传统历史思想提出的颇为激进的问题。我很喜欢进阶阅读书目这个部分,我首先接触先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当时读完后,没什么感觉,并没有理解到他的核心思想,也就很少再读他的作品,看到书尾的介绍才明白,阅读起点有问题,应首选《善恶的彼岸》《道德的谱系》《偶像的黄昏》,了解其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后,阅读早期作品,读了以上作品才可以研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可见我跳了多远,忽略很多关键思想,难怪觉得枯燥,失去了读他作品的兴趣,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尼采的一句名言“一声断喝——上帝死了”——是对上帝的无情无畏的批判。他借狂人之口说,自己是杀死上帝的凶手,指出上帝是该杀的。基督教伦理约束人的心灵,使人的本能受到压抑,要使人获得自由,必须杀死上帝。尼采认为,基督教的衰落有其历史必然性,它从被压迫者的宗教,转化为统治者压迫者的宗教,它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

  尼采哲学的主题是生命的意义问题,而他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便是:靠艺术来拯救人生,赋予生命以一种审美的意义。对他来说,哲学思索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学思索。他创立了不同以往的形态迥异的奇特哲学,展示自己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无须推理论证,没有体系框架,根本不是什么理论体系,是他对人生痛苦与欢乐的直接感悟。

  尼采这个饱受争议的哲学家,他质疑最基础的知识和思想,提出超人、强力意志等思想,《导读尼采》为我们梳理了尼采的关键思想,对于初学者可谓导航读本,在其带领下,探究尼采思想之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导读尼采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