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法触碰的爱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无法触碰的爱读后感10篇

2018-07-01 04: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无法触碰的爱读后感10篇

  《无法触碰的爱》是一本由[美 纳撒尼尔•拉胥梅耶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睿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无法触碰的爱》读后感(一):错位之爱——评《无法触碰的爱》

  近些年来,父子亲情话题悄然成了一个热门,2013年播出以及2014年正在热播的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两度掀起了收视狂飙、以及由2014年春晚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所引发的父子怀旧讨论,都为这个话题助势不少。此时《无法触碰的爱——通向父亲疯狂斗争的旅程》一书的出版,算得上是颇为应景。

  然而,相比流行的打温情牌的父子关系,这本书显得十分独特。这独特首先在于父亲是个疯癫的形象,并非传统大树”式的庇护者。书中的父亲是个被精神疾病逐渐吞噬掉了的天才,因为疾病,他的世界是难以沟通的,他爱自己妻儿却承担不了他们所想要自己承担的角色,甚至他自己的生活都难以自理。因此,这位父亲会显得孤独贫穷,且时时充满着暴力仇恨与猜忌;其次,这独特表现为文中的父子关系明显地较为疏远。因为对于作者,父亲多数时间是不在场的,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因受不了父亲的种种奇思异想而离婚了,父亲的整个形象都是靠作者依据童年记忆、父子间的来往书信以及后来他对父亲人生的追溯三者建构而成的。通过这两个独特,作者将描述的侧重点放在了父子关系中矛盾冲突一面,它构成了温情的反极。这一极虽令人不快,却是父子关系中常会遇到的,对彼此的重视总会免不了把自视正确决定强加给对方,而罔顾对方的真实感受。这是一种爱的错位,只是父亲的精神疾病把这矛盾推向了极致,也将父子之间的亲情关系推向了一个两难的境地

  这两难的境地也是个特别容易能引起共鸣的话题,一方面双方都会抱怨,觉得自己付出的爱并没有得到回应或对方的赋予并非自己想要的;但另一方面无论错位和冲突多么明显,他们却始终隐藏着彼此对爱的期待,这也是父子亲情的迷人之处。家庭是书中父亲自始至终的精神寄托,他渴望能够战胜幻想中的敌人,从而让自己的妻儿回到自己身边。即便是在精神病严重时刻,他也始终没有放弃这一点。而且在得知儿子对自己的恐惧后,父亲也一度试图隐藏自己的精神世界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变得正常,并将自己的努力用推荐诗歌目录方式传达给儿子。这些透过矛盾折射出来的爱变成了一种召唤,它激发了作者走上对父亲形象的寻访之旅,这段旅程中的见闻与追溯也成了穿起全书叙述主线所在。对父亲所经历生活的触摸正是对他精神世界理解开始,通过走访父亲所在的学校、所流浪城市、所收容的精神病院与所租的廉价房,透过父亲身上天才少年教授、流浪汉、精神病人小偷等诸多的标签,作者试图去体会父亲真实的情绪,去感受他的辛苦无奈、以及透过这些艰辛时时向儿子传达的爱意。这些理解软化了作者在记忆中与父亲的冲突,也激荡出了一系列更为深层次对话,既在父子之间,也在于对父亲精神病患者特殊身份的理解之中。在后者的层面上,作者的意图超越了对父子伦理的理清,他把关怀视角相应从父亲的经历去放大到了整个对精神病患者的关怀的问题上去。谅解在于父子之间,也在于对精神病患者群体的理解与关怀。这是一部多声部的作品,也是一个塞满了各种情绪的百宝匣,使得我们对它的阅读就像开启一个潘多拉的魔盒,在里面我们既能找到焦灼、悲悯、疯癫与死亡的情绪,也能够在盒底发现最为珍贵东西,即达成谅解,开启希望。

  但书中所书写的希望并非在于说理,因为全书充满的是缅怀与忏悔灰色调,个人的情绪色彩极强,作者并没有试图去通过理性说教将之中性化。父爱错位的隐痛弥漫于纸上,它曾作者被拒绝,且现已永远失去,成了一种“无法碰触的爱”。之于作者,这是他与父亲之间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痕,他用写作的方式将这道伤痕坦露给了读者,同时也将伤痕所隐藏的问题抛了出来:我们在分享父子的温情时,又该如何应对相互之间错位的爱?

  《无法触碰的爱》读后感(二):关于心灵自由束缚

  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它是关于父亲和精神分裂症疾病的。因为我想了解一个精神分裂父亲对自己的孩子是有着怎样的深厚情感,也因为我有一个挚爱闺蜜患了精神分裂症,我不知道她的世界经历了怎样的挣扎和斗争,所以通过看这本书我想慢慢体会作为一个在自己内心世界和这个社会独自战斗的人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

  拉胥梅耶在得到父亲的死讯之后开始想要去了解父亲走过的路,心里有过什么样的挣扎。家人的疏离和冷漠可能也是查尔斯心灵得不到自由的原因之一。庆幸的是我的闺蜜一直有家人和朋友陪伴,大家为她鼓气,一直给予她力量温暖。“无论身处怎样的逆境—永远没有理由放弃”,这句话看似简单,真正的践行起来,在精神分裂者的世界里何其艰难!在经历了两年的与精神分裂作斗争后,她战胜了这个看似不能战胜的疾病。那个时候她打电话告诉我时,我们一起痛哭起来。

  我不知道这个社会对于这样一类人报以什么样的态度,可能是冷漠、歧视、甚至是躲避,不愿意和患有精神分裂的人做朋友。其实他们只是比平常人敏感,更细腻,内心世界更加丰富。更是非善良的人啊!

  拉胥梅耶在父亲死后,追随着父亲曾经走过的脚步一点一滴的去了解父亲,走进父亲的内心,这既是对父亲的缅怀,也是对亲情的救赎。他慢慢的明白了父亲经历了怎样的挣扎,父亲是多么想要走回正常人生活中,和他们一样享受生活体验美好。只是拉胥梅耶明白的太晚,了解的太浅。

  父亲对人世的洞察、儿子对父亲的深情,都在细细的讲述着关于亲情之间的温暖。《无法触碰的爱》不仅从主观原因上讲述了查尔斯患病的原因,社会的客观原因更是其罪魁祸首。只是希望社会对于这类人群能抱有宽容和体谅的态度,让他们更好的与这个世界交流,其实我们周围身边的亲密的人也许就是这样一个需要暖和照顾的人,多一些善良,多一些悲天悯人的心怀,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遗憾悲伤吧!

  《无法触碰的爱》读后感(三):带着善意去倾听

  查尔斯原本是一位学识渊博拥有博士学位社会学家,并发表过各种文字著作,原本应该是这一领域杰出人才。不想却被精神分裂症所困住,渐渐变成了一个身无分文的流浪汉,最后孤独的死在异乡故事围绕着作者纳撒尼尔也就是儿子对于父亲查尔斯生前所经历的寻找的旅途展开,他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了解了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向旁人的帮助和那些内心曲折的文字了解了真正的父亲,亦完成了对自己的一种救赎。

  书的前半部分纳撒尼尔有回忆他的小时候,还好童年是美好的,和父亲一起看电影、去海洋生物馆的场景总是会想起来,还有一起散步旅行拍照,一起搞自然收藏。这些对于纳撒尼尔而言是多么美好,他不断的幻想着,自己能和别的小伙伴一样在父母的庇护下长大,却不知父亲会患精神分裂症,一切美好就在慢慢逝去。

  还有便是关于父亲少年时候的述说,不得不说查尔斯的精神分裂症与他母亲充满偏执宗教信仰教导有着莫大的关系,他不想接受母亲灌输的教育,又无法挣脱的那种压抑难受,这使他的内心充满着很多的阴影,这份阴影一直持续到成为流浪汉的时候,或应该说是一生。即便是努力学习重心在自己热爱的社会学上也不可避免,但一直挣脱这份内心束缚寻找真正的自由是他一生在做的事。

  很久很久,纳撒尼尔对于行为怪异的父亲越发不解,越发远离,甚至是恐惧,他害怕父亲伤害自己,打扰自己的生活。以至于写下“我无法生活在你的世界之中;你也无法生活在我的。”这样决绝的话。其实,这一切对于查尔斯而言,何尝不觉得无奈呢。他不过是生病了,是害怕臆想的迫害者伤害自己而已。而至始至终,他对于儿子的关怀,对于工作用心与对于生命的热爱一直是那样的强烈

  父亲死后,看见被亲人孩子抛弃的流浪汉之后,他突然发现自己的无情,开始慢慢找寻之路,他想父亲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生活在怎样的自己所不知道世界。“无论身处怎样的逆境—永远没有理由放弃。”多么有力量的一句话坚定努力如真实的父亲,从来没有消淡过对于“我”的爱,即便是变成流浪汉,也努力让生活恢复正常。这是让“我”后悔的,亦是在父亲死后才发现自己其实是很爱他的。如果“我”当时不要拒绝父亲的亲近,反而去尽心帮助父亲,倾听他的痛苦,多去看看他,亦不会不知道他在流浪时的无措……这样的话,即便会一直被疾病所折磨的父亲也能获得极大安慰的吧。

  精神分裂症,其实过去我是不太了解这个病症,我想大部分人也和我一样。读完这本书,也对它有了小小的了解。我想说的是病,这个字的含量太多了,包括太多了,而所有病都是一样的、谁愿意自己生病呢。特别是大病、精神方面的病、罕见病、奇怪的病等等。对于个人和家庭都逃脱不了无可奈何,有关心自己亲友固然是人生幸事。而最痛苦不过无人理解,最狠心不过被遗弃,最悲哀不过是到了无人在乎无家可回的地步。其实他们是敏感的。他们更需要被关爱。他们也是内心强大的,强大的面对最普通偏见嘲笑

  这个世界上,“与众不同”的“流浪者”多不胜数,而很多时候我们对他们的态度却因为他们的落魄和奇怪而散发出带着嘲讽异样眼光。身边的人应该去尝试这理解他们,倾听他们的需要,无论是多么不堪的表面之下总是藏有那么一颗渴望被关怀的心。面对偶遇的“流浪汉”,我们也不应该置之不理,要对他们保持着善良的态度,其实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安慰的微笑罢了。

  《无法触碰的爱》读后感(四):勇者之战

  “法官:本州指控你于1994年1月12日,你在明知道需要付钱的情况下,通过欺骗获得服务,也就是在亨利简餐厅的一顿饭——

  拉胥梅耶:——嗯,哦。

  法官:——价值10美元,而在1月13日,你又在绿洲餐馆犯下了同样的罪行,这次是10.54美元。这次是对你的传讯,你可以对针对你的指控做出正式回应。”

  二十美金,堂堂社会学教授站在了被告席上……《无法触碰的爱》,儿子对已逝父亲生命的探索之旅,也是儿子对曾经冷漠的忏悔之路。以父亲在答录机留下的只言片语零碎信件线索,一站一站,还原父亲一步一步走向疯狂的情景,试图找到那个能够联系起“你的世界”和“我的世界”的决定性一点。

  时光不能倒流,能否找到那个点也不再重要。作者永远地失去了他的父亲,或是陌生而疯狂的,或是熟悉慈爱的。但作者的切肤之痛,对我们确是难得的启发

  (一)“尽管他目所能及的事实都是恰恰相反的,但查尔斯拒绝接受这样的观点人们会对另一个人的悲惨遭遇顾若罔闻。”(155页)

  作者的父亲查尔斯曾经是拥有傲人成就的社会学家,最终却流落异乡,孤独地死在一个破旧的小公寓中。在他走向死亡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缺衣少食、没有朋友,他在伯林顿遇到的人们几乎都和我们一样,整日在城市中穿梭,却很少将目光投向这些流浪汉,更别提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故事。一席前段时间有个很火的讲座标题叫做“你若知道人类祖先有多残忍,就会明白人类一心现在有多孤独”,或许我们只专注于自己、无视别人的特性也是老祖宗遗传的吧。我们从未停止过抱怨孤独,但也从未真正试图改变过什么。没有人能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中获得温暖,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敞开心扉去了解一个完全不同的人,去推倒我们自己在彼此之间建起的高墙,是不是还有可能,让我们的生命多一分意义,少一分孤独?

  (二)“在新罕布什尔住了十年之后,查尔斯将新罕布什尔铭刻在每一块牌照上的座右铭牢记于心——自由生活或者死去。”(129页)

  关于自由与尊严的问题,是我对本书的另一个关注点。作者在书中抱怨过美国精神病护理体系转变失败,导致全国超过百分之六十的患者不能得到应有的照顾。但事实上,作者的父亲查尔斯似乎并不想要这样的“照顾”。他拒绝服用药物,拒绝监护人的帮助,即使他知道自己在精神方面已经存在问题,他也依然希望自己是一个有尊严、有成就、没有被边缘化的社会成员。在同样是美国作者写的《最好的告别》一书中也提到,美国尽管看起来建立完善的养老医疗体系,子女将父母送入养老院,以为只要能够让父母安全健康就是尽孝,却不料老人的晚年都变成了灰暗一片,他们只是在“等死”。老人、精神病患者,包括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赋予自己的生命以意义,如果我们感受到自己对别人毫无价值,甚至成为别人厌恶负担,再周全的照顾也不能让我们感到快乐流水线式的照料很容易,要“走心”就很麻烦,社保部门及相关机构应该怎么做?这或许要回到第一点了。

  (三)“无论身处怎样的逆境——我的处境曾经非常的糟——永远没有理由放弃。”(199页)

  查尔斯之所以与其他精神病患者如此不同,和他的这一信念不无关系。主持查尔斯行为能力听证会的法官提到,“经常,被告在法庭很少敢直视我的眼睛。来到法庭之前,他们已经被打倒,被生活所击败。但拉胥梅耶先生不是这样。”无论是拥有基督教背景家庭、神经质父母的查尔斯,还是与妻子离婚、与儿子分离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谋不到一份工作的查尔斯,或是失去了十六个月自由生活,回到外界却丢失了所有财产和研究成果的查尔斯,直到临终前的那一刻,都从未放弃过他对自己热爱的社会学的追求。即使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可能会失控,也从未放弃过对自己精神状况的控制,他一直坚信,有朝一日能将自己的生活恢复到原来最好的样子。“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已经习惯于用我们的财富和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来定义自我以及自我价值,如果我们所有的一切和生命中所有的人都被夺走,我们就会缺乏足够的勇气,去坚信自己仍旧是曾经的那个人。”查尔斯是真正的勇者,我们都比不上他。

  《无法触碰的爱》读后感(五):一份善意,一个天堂

  在柏林顿市区一所简陋的公寓里,早已割断了联系的父亲查尔斯死于心脏衰竭,这让拉胥梅耶心底沉寂多年的感情瞬间苏醒,于是,他带着无比的愧疚与遗憾,踏上了寻找父亲人生轨迹的路途,同时他也以此弥补着时光空白中,对那消失的身影一个无法再给予的久违的拥抱。

  查尔斯是一名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他有着在专业领域里非凡的聪明与智慧,却全然不能抵消,他的妄想、多疑、酗酒、古怪的言行导致一个家庭的破败,和在工作中充当尖锐而不合规则的离群者的失败事实。 但他是一个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男人,一个品尝着精神失常所带来的痛苦——与社会脱节,与家人离散,与他最引以为傲的事业成就逐渐远离。他是一个不可阻挡会走向落寞而萧瑟的男人。而当作者拉胥梅耶一点一滴把他的父亲查尔斯所走过的路径和经过的事情都一一拼凑时,他最大的发现是,查尔斯的疯狂,并不在于精神分裂的本身,而在于他在独自战斗,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也绝不屈服要让自己放弃热爱生命与对生活保留期待的态度。虽然这正是精神分裂的症状之一,永远敌对在这个世界,永远找不到与世界和解的办法,就越是不放弃对这个世界执着的偏爱,以至于硝烟都惨淡。

  谁都一样,想要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在正轨上,简简单单过完一生幸福。所有人都是值得尊重的,而当有一群人拼尽努力,却仍然不可控地把生活弄得乌烟瘴气,那他们,其实是不幸的,而他们的苦痛,往往鲜为人知,还难被理解。

  我记得小时候,在街上每每碰见流浪汉,不管是快要与我擦肩而过,还是在一定距离内冲着途经的人流大声嚷嚷,我的外婆,我的妈妈,我身边的所有大人都会不自觉地把我拉得更紧,快步走开。他们从我小时候,就这样被定义为发疯的人,有危险而不可以靠近的人。不知道是出于条件反射还是本能的趋利避害原则,长大后每每遇到那些行为异常,语言晦涩的流浪汉,我都会收紧鼻孔,快步走开。从没有意识到他们处境的艰难,没有意识到他们生命的黯淡或者正在遭受的某种困苦,精神病,就这样被我们解释为需要远离那些人的原因。事实是,我们曲解了精神病作为一种癌症般的疾病它本身的悲痛。书中说:“我们同情自己同伴的能力,并不取决于他们所遭受痛苦的程度。”我们都缺少一种客观的感同身受的能力。

  拉胥梅耶对父亲挣扎的状态同样缺少感知的能力,他刻意疏远、恐惧、甚至切断与父亲的联系,他害怕因为父亲精神失常的缘故,从而打乱了他正常的生活,他害怕他会伤害母亲,继而自己也难以幸免,他的父亲,在他曾经或一如既往的印象定义下,就已经变得危险而不可靠近。他看见了自己的恐惧,却没有察觉到他的。于是当查尔斯试图接近拉胥梅耶,主动尝试建立起良好关系的时候,遭到了冷冷的漠然与推却。我不难看出,作者追寻着父亲足迹抵达父亲生命的黑洞的时候,他内心经受着怎样的苦熬。一切都已经不可更改。这场为了更加贴近父亲而走过的旅程,只是让他更加明白,那些犯下的亏欠根本无法弥补,而父亲对他的爱,是犹如世间最后希望那般,执意而纯粹。

  写下这本书,不仅是作者试图接近已逝父亲的一种生命填补,也不仅是完全接纳了一个罹患精神病的父亲的事实,同时他在竭尽所能深入了解到身为一名精神病患者与自我意识本身的艰难对抗时,这个社会竟与精神病患者始终保持着一份微妙而顽固的关系,社会中的规则抑或人与事,都不多不少推动和改变着他们人生行径的轨迹,而他们,仿佛一片落叶,摇摇晃晃不断地就被推至到世界边缘。“在他们挣扎着想搞清楚他们的世界的意义之时,让他们能够更容易地生活在我们的世界”,也许这对他们来说,是世界发出的最善意的邀请了。

  这片土地上,善在这里,邪恶在这里;友好在这里,敌对在这里;生活的希望在这里,生活的失落也在这里。我们总在有意无意,主动被动地就把这个世界组合成复杂难言的样子,而现在,我们能做的,只是把善意蔓延到出现于眼前的每一个人身上,这小小举动,虽不能让这个世界愈加繁花似锦,但足以在一个痛苦荒凉的人的内心里,放下一束温暖的光。

  所有人都不会在感受温暖与爱的感知上,失去最初的判断力。即使是精神失常的那群人。他们持着一杯已被允许咖啡、接过一支别人的香烟、坐在一起说说话,和他人礼貌地握手掌,这些平等对待的容纳态度,就是精神病患者害怕失去的自由与担心会被剥夺的幸福权利。

  所以,几乎他们中的每一个,都要努力撕着精神病的标签,因为他们比谁清楚,那是个会让自己失去一切的家伙。

  而今,我们对其他疾病的认知或是养生方面的知识已经较为普遍在各种渠道上进行了普及,而正确看待精神疾病患者的宣传寥寥无几,这些微弱的力量是无法解除我们对它本质上的那种偏离,加大在精神疾病方面的投放力度,即使是正确的释解,相信也能够作为治疗精神病患者的一个有效过程。

  我相信,我们的一份善,是他们的一个天堂。

  《无法触碰的爱》读后感(六):无法碰触的爱

  1995年,一个名叫的纳撒尼尔•拉胥梅耶的年轻人突然被通知:与母亲离婚多年,失踪在外的父亲,因心脏病和孤独病死在一间老旧残破的公寓里。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拉胥梅耶一个人踏上了旅程,为了寻找已经死去的父亲的信息,沿着他所剩不多的在世上的痕迹。这个旅程,听起来很感伤,又莫名地无奈。

  在那个陌生的公寓里死去的人,和拉胥梅耶是在现实生活中完全没有交集的存在。他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呼吸着不同的空气,遇见不同的人。但他们又是彼此紧紧相连的父子,留在他们身上的血液,有着和其他任何人不同的特色。父亲于他,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一个受精神疾病困扰的人,一个没有妻子儿女独自一人流浪的人,一个完全不曾担负起责任的人。如果他还活着,他是社会的边缘,无人关注的群体。假设他是一个四肢健全的正常人,也会受到来自亲友的谴责,背负着道德上的骂名。只是,他死了。像一片秋叶落到泥土里,像夜空中忽然划过的一颗流星,人的生命也是如此脆弱,可以在转瞬之间消失。父亲死了,而孩子还不知道。

  拉胥梅耶能在这样的旅途中获得什么呢?也许为了感受不曾得到过的爱与关怀,也许为了更加了解给了自己生命的人,也许每一个成长在离异家庭中的孩子,也许都曾在深夜中暗暗思索:“父亲是什么?”“父爱是什么样子呢”有一些词汇的含义只能通过父亲来赋予。

  童年的关怀能否在成人时期弥补回来?我不知道。然而在缺爱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相比较那些“普通人”,更容易敏感多疑。我想作者,拉胥梅耶,也未曾奢望过能在这段旅途中获得多少真正意义上的安慰吧,他在父亲生活过的地方寻寻觅觅,所需要的不是一种“父亲爱我”的证明,而是切切实实地感受父亲在离开他的日子里,他呼吸着什么样的空气?他早餐喜欢什么样的口味?他是否也曾在黑夜里哭泣?当他高兴的时候,有没有想起过自己的孩子?

  在零零碎碎的线索里,拉胥梅耶渐渐拼凑出了一个父亲的样子,在他的想象里。他说,自己的父亲渴望美、善、正义,他挣扎于精神疾病带来的痛苦与绝望,也曾在孤独里常年跋涉。在作者细腻而温暖的笔下,我能看出这是一个有些“文艺气息”的流浪汉。不知道在父亲活着的时候,究竟是不是这个模样。即使他只是一个邋遢、落魄的流浪汉,在作者眼里,也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人吧。作者找到了自己心中的父亲,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

  《无法触碰的爱》读后感(七):亲情的悔悟不要等到死亡的临界

  亲情的悔悟不要等到死亡的临界

  在一对良好的父子关系中,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体现在爱护与责任;一个儿子对父亲的爱,则是对父爱的一种反馈——信任与依赖。很多不正常的父子关系的起因是由于父爱的不合适授予方式,或者父爱缺失了责任的承担,这可能是因为这个父亲的不良行为,也可能是无能为力的精神状况。

  在一个家庭的两代男人与男人之间,更会看重的是责任。

  因为无法担负责任,父亲被这个家庭所不容。这个儿子因为没有得到父爱,自然也产生不出对父亲的爱。于是隔阂、裂缝甚至鸿沟就此产生了。

  以旧换新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规律。在家庭感情的脉路上也遵循于此,长辈关爱小辈,甚至在你已经远离他们视线的时候,他们仍心心念念。而小辈慢慢长大,开始了自己丰富的世界,却多选择慢慢将曾经依恋的家人淡出自己的日常生活。

  正常的亲情依然如此,那非正常的亲情关系就更加淡薄。本书作者的父亲是一个天才式社会学家(当然死后才被作者本人认知到),本因是让这个家庭骄傲的人,但是因为疾病而被遗弃,因为家庭的冷漠、自己的偏执导致走向了末路。如果这个家庭、儿子能及早地干预到父亲的精神分裂症的斗争中,这个父亲的结局不至于惨死街头。

  在父亲死后,儿子才遵循着父亲生前流浪的足迹,一点点还原那个苦苦挣扎的父亲。想必心情的复杂与痛苦也不亚于当时的父亲。

  亲情是世界上最无法抹去的感情关系,每个人都需要这个纽带来保持自己在世上的平衡与存在。每个人有获得的需要也有给予的需要,如果说幸福是世界上最高级的追求,那就要爱身边的每一个亲人。

  很多事情的幡然醒悟,总是需要一个强烈的刺激点,但愿不需要用到死亡。

  《无法触碰的爱》读后感(八):触不可及 爱依然在

  查尔斯死了。

  一个人,死在堆满了杂物和纸张的公寓里,孤独而冰冷。

  所有能显示他身份的证据,随着他的死亡被一点点发掘出来。

  他当然不会是孤零零一个儿存在这世界上的,他肯定是某人的儿子,某人的兄弟,也许是某人的朋友,某人的同事,同时,他还曾是某位

  女子的丈夫,某个孩子的父亲。

  可是当时,在那间充满了腐败气味的公寓里,只有他独一个,静静地跟随死神的脚步,没有人可以道别。

  因为在死亡之前,他最后的身份,是罹患了精神疾病的,流浪汉。

  …….

  他叫他查尔斯更多些,并不亲昵地称呼他为父亲。

  好像分离得太久了,那种亲昵让长大成人的儿子觉得有一点难以启齿,甚至是在他去世之后,感觉到的也是震惊大于悲伤。

  儿子太久没有思考过,关于自己父亲这些年是如何生活的,如何挣扎着熬过独自一人的岁月,因为他们分离得太久了,久到已经记不清最后一次通信是什么时候。

  父亲的死讯不止带来悲伤,还夹带着更多的疑惑和愧疚。

  脑海里关于一家三口和乐融融的岁月又再次浮现在眼前,那样亲切可敬的父亲,是怎么突然变了一个模样,让儿子和妻子惧怕到只能离开,甚至把他自己的人生都搅得一团糟?

  儿子决心探寻父亲的足迹,寻找可能认识父亲的人,重新了解查尔斯凄苦的人生。

  …….

  查尔斯与母亲的关系不算融洽,在那样一个宗教家庭里,母亲的偏执和多疑深深地影响了他,也许这给他日后的发病埋下了阴影。

  作为曾在社会心理学课题上取得了不小成就的人来说,查尔斯的精神疾病,很让他身边的人惊讶。

  他开始表现出被迫害妄想,这毁了他的事业和家庭,也毁掉了他对其他人的信任。

  同样因为多年的学术研究和自信,查尔斯拒绝承认他自己罹患了精神分裂症,甚至在他不得不接受治疗的那一段时间里,他也从没相信过这一点。

  失去事业和家庭,以至于失掉赖以生存的保险金,查尔斯的精神疾病折磨着他的身体和灵魂,他无法安歇,一刻不得安宁。

  多年之后,体味到父亲生前孤苦心境的儿子,在整理查尔斯留下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些让人意外的东西。

  在查尔斯混乱的脑海里,有一个小小的角落,一直保存着一份清晰而诚挚的父爱。

  即使在最贫困的时候,他也没有忘记给儿子寄出礼物;在最潦倒的时候,也会寄信给儿子,尽管信里的表述的妄想只是让儿子恐惧和悲愤到拒绝与父亲再联络。

  在查尔斯混乱的思绪里,儿子是一直存在的,就算他为了果腹而偷窃,面对警察的询问,他也只是喃喃地说,我儿子会来付账的。

  尽管那时候,儿子已经多年没了联系。

  ……

  儿子重播着许多年前,查尔斯的电话留言,那些疯狂的句子里,似乎都带上了温情。

  疾病夺走了他的理智,可是父爱的本能让他的心里始终保有一个温暖的角落。

  如果当初来自家人的体谅和关爱再多一些,会有不一样的另一个结局吧。

  《无法触碰的爱》读后感(九):触碰“他们”的精神世界

  精神病人是怎样的一群人?我们大概会回答得轻而易举:疯狂,丧失理智,没有正常逻辑,充满危险;若再冠以“疯子”这样的名头,几乎可直接与邋遢、肮脏或者攻击性联系在一起。我们这样界定他们,从他们的外表,从媒体的塑造,从词汇的印象——而不是从他们的精神与思维本身。

  精神病人也会有自己的精神和思维吗?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下意识地相信他们并没有。现在回头看,我才知道这是多么自大的妄断。在这本书里,作者纳撒尼尔•拉胥梅耶满带着怀念和愧疚,在父亲去世后寻访了其十多年独居生活的足迹,追溯他多年以来生活的苦难。他的父亲查尔斯•拉胥梅耶,一个慢性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几乎颠覆了我所有对精神病人的看法:智慧而锐利的人,顶尖大学的天才学生,成就卓著的社会学家,甚至能察觉自己精神疾病的潜在可能并积极避免。可惜的是,他的研究与措施并没能阻止他最终走向精神分裂,意识的丧失与妄想的恐惧渐渐侵蚀了他坚硬的理智和生活的希望。

  查尔斯病发之后生活急转直下,他失去了妻儿,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客观研究与社会交往的能力。一个人生活的十多年,他在精神病院与社会之间循环往返,妄想的“阴谋”紧紧攫住他的思维。然而,即使已经沦落为街头行乞的肮脏流浪汉,即使生活被推到饥饿、盗窃甚至严寒中露宿街头的极限状态,查尔斯也不曾放弃对儿子的深爱、对自由的渴求和对研究的执着,不曾放纵自己丢弃克制而陷入失控或者给他人带来危险,不曾忘记过去完整的生活和卓越的成就,秉持着尊严与热爱在漠然的人群中坚持下去。

  阅读这本书,是对精神病人这一作为“他们”的群体的重新理解,也是对自以为是的“我们”的重新审视。查尔斯在写给作者的信中说:“无论身处怎样的逆境——我的处境曾经非常的糟——永远没有理由放弃。”然而我们,“如果我们所有的一切和生命中所有的人都被夺走,我们就会缺乏足够的勇气,去坚信自己仍旧是曾经的那个人。”但这样的我们却毫不自知地贬斥和嘲笑着他们的痛苦和强韧,将他们隔绝在理解范围之外,“我们曾被教过,你不能嘲笑别人所遭受的痛苦,除非,很明显,是精神疾病的原因”。

  我们不理解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我们甚至想不到要去理解精神病人这类看似根本没有理解意义的人。在我们眼里,疯狂就等于思维和意识的空白。我们不曾思考,在这些背离现实的疯狂现象掩盖之下,他们是经由怎样的思维过程达到了他们最终表达的结果;以及在现实与疯狂之间,他们经历了多少我们连考虑都不必的怀疑、挣扎和恐惧;更不用说在他们曾经还没有疯狂的生活中,有多少像查尔斯一样绽放着绚烂耀眼的光芒。

  尝试近距离地触碰一个精神病人的内心世界,触摸“他们”的精神,并以之为参照,审视我们面对他们的冷漠与自大,反思我们的弱小和浅妄。只有如此,我们给他们的才不唯是回避、嫌弃和鄙夷,不唯是对失常的嘲讽和对理解与交流的拒绝,才不会让他们在我们的围追堵截之下,被冷漠塞住了挣脱的缝隙,被推向孤独的深渊。

  《无法触碰的爱》读后感(十):偏执型精神分裂流浪汉之死——《无法触碰的爱:通向父亲与疯狂斗争的旅程》

  一个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打破拉胥梅耶的生活,也因为在时间和记忆的催动下,拉胥梅耶带着为人子的那一份惭愧,试图以自己是一个流浪汉的身份去“路过”当年父亲生活过的地方,以及拜见当年那些和父亲有过接触的人。

  每一位和父亲接触的人,仿佛是一个一个通往拉胥梅耶接触到最后查尔斯最后生活终点的驿站。

  从每一位和父亲接触过的人口中的描述,以及那些零碎的信件,慢慢拼凑出那个拥有博士学位的社会学家却不知自己患有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父亲。也在那个拼凑的父亲中慢慢找到对父亲的愧疚以及对自己的救赎。《无法触碰的爱:通向父亲与疯狂斗争的旅程》不仅是描述着一位患有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流浪汉之死,更是叙述着背后更多的偏执型精神分裂患者的“精神世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