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如何捍卫私人生活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们如何捍卫私人生活读后感10篇

2018-07-01 04:2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如何捍卫私人生活读后感10篇

  《我们如何捍卫私人生活》是一本由[美]阿利·拉塞尔·霍克希尔德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8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如何捍卫私人生活》读后感(一):看西方人如何捍卫私人生活

  西方社会中国社会的差别从这本书中得到了本质体现。也许西方人已经习惯了更加便利的生活,享受到“用有限时间完成可能多的事情”,所以西方人更容易将时间外包给他人,比如房间布置清洁婚礼策划执行、找代孕人、把父母养老院等等。与之相比,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中国人反而更容易亲力亲为,事无巨细。虽然针对书中某些内容我无法站在作者角度依据作者的案例解读出“如何捍卫私人生活”,但我从书中了解东西方的差异以及西方生活理念,让我看到某些理念对中国的发展乃至对国人生活的影响是非必要的。

  以书中所提及的代孕为例。东方的传统理念对代孕有很大抵触,在社会道德伦理范围内,人们对其嗤之以鼻。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代孕也并非一无是处。作者站在客观的角度描述了代孕人以及西方社会对其认可包容态度,以至于最终代孕成为合法行为导致代孕现象普遍,从而引发争论

  但对国人来说,这种现象不会在我们的家里发生,因为找代孕人“毕竟是件不光彩的事情”。东西方对事物理性及包容的差异,让我们根本无法探讨这件事情是不是占用了我们的私人生活,是不是值得我们去捍卫,但就此事来说,反而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面对真正需要代孕人的家庭,中国社会应该怎样去开放的面对。

  也许是我们这一代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教育成长,并且在这成长过程中越来越多受到西方开化思想的影响,使我们可以更理智对待生活。就如最近李银河点评周小平文章中所提:“没觉得美国特别好,也没觉得它特别坏,有时候跟中国的情况对比一下,也不过是觉得各有利弊,应当取长补短而已。”

  建议朋友们可以读一读这本书,评判一本书是否好不在于这本书是不是你所喜欢,而在于它是否会给你带来思考

  《我们如何捍卫私人生活》读后感(二):我们是否可以选择外包生活

  写这书评前,我才吃完午餐不久。

  今天是周日,爸妈两人都休息在家。中午和老妈一起合力做了顿饭。冬日里,简简单单的饭菜暖气顺着食道暖和全身一家子吃得脸庞带红,时不时开个玩笑话,乐在其中。

  当现在叫外卖和定制私人厨房服务越来越普及现代人逐渐把吃饭外包出去。但在使用这些便捷快速的商业服务时,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或者一个人动手享受制作美味的时间也被“外包”,逐渐流失了呢?

  《我们如何捍卫私人生活》是美国社会学家阿利•拉塞尔•霍克希尔德写的一本商业化渗透侵蚀家庭生活的书籍作家进行了上百次访问和对实际生活的观察研究后,深刻揭示了市场力量对家庭生活的腐蚀,以及其背后的负面作用

  劳动力资本富足的社会里,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每天忙于工作聚会同时科技和服务行业的进步让我们在忙碌中得到解脱。我们可以不用担心家务活没有人干,找个保姆就行了;我们不用担心异地父母生病没人能照顾,找个护工就可以了;我们也无需为不会下厨做饭而忧虑,打个电话叫个外卖,或者在超市买回佐料都搭配好的速食,只要按个按钮而已。

  多亏了这些技术,我们的私人生活被外包,私人空间被商业领域侵入,尽管我们不得不承认它们的存在带来许多便捷。但其实家庭生活本身存在许多乐趣,虽然偶尔我们会受不了这些繁琐和平淡,但自力更生,和同家人相处的价值比外包生活带来的快速方便有意义

  就像霍克希尔德写到的许多外包项目,请婚礼策划、礼物购买、生日宴会操办、婚姻诊疗……我们腾出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和脑力,但是有得必有失,轻松自己,却面临着失去陪伴家人、培育友情爱情的危险因小失大实在划算

  洪晃为该书写的推荐序里有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

家庭是人类抵制商业化的最后一个堡垒,在这个堡垒中,人是为了亲情友情爱情做事情,但是这个堡垒已经被商业瓦解了,城里人家务都外包出去了,家务有保姆,做饭靠厨师,带孩子有家庭教师……家庭成员一起完成这些事情是最好的家庭“维稳”政策,一旦一个家庭没有了这个过程,家庭已经只有一个空客,名存实亡了。

  我再次审视了我的家庭生活:妈妈每天早上起床后煮粥做好早餐,之后和爸爸各自上班。因为爸爸所在单位没有食堂,他中午都是回家做饭吃,一年里可能不到5次会选择在外吃饭,或者打包回家。晚上两人下班近6点,忙碌了一天的他们也依旧选择亲自下厨,即使饭菜清淡。做家务这些事,我们都亲历亲为,家里没有扫地机器人,没有请过保姆,即使是在春节,家人也是分工合作来大扫除。年夜饭从来没有在外订餐,都是自己购进食材,陪爷爷奶奶叔叔伯伯们围炉畅饮。至于相亲嘛,我是年纪还轮不上,但从堂表兄姐妹们来看,家族里也从没出现过“外包”……可以说,我的家庭基本没被“外包”。

  这可能是因为我不是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现代化进程没有那么快,另外也是因为重视家庭的传统理念影响比较大。我们家这样子算得上是一股清流么?

  《我们如何捍卫私人生活》读后感(三):外包,便捷背后的破坏

  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想起先前看的一个很受震撼对话具体内容已经记得不太清楚。大致是小男孩问妈妈为什么在爸爸生意失败走投无路的时候,没有人来帮助他们。小男孩的妈妈告诉他:“每个人都有很多事情,是需要自己处理的。”这位可爱的5岁小男孩想了想,问道:“比如说厕所?”

  听到孩子单纯回答忍俊不禁的背后是无言的感动。在这个被外包操纵的社会里,能够明白亲力亲为意义的人,还有多少?

  在《我们如何捍卫私人生活》这本书中,霍克希尔德作者通过访问与观察,揭示了私人生活被外包侵袭的种种负面作用。当下人已习惯用金钱解决麻烦事,恨不得拼命赚钱,然后把钱消费到本需要自己做的事情上。

  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消费观,往往使人错失了沿途的风景,少了参与的过程,一味地追求结果,生活越来越商业化。我们的生活还有意义吗?

  本书中主要谈及婚姻策划,亲子活动,以及家庭生活被外包的种种现象,作者亲自访问了外包者以及承包者的想法观点,比较客观地讲述了外包的利弊两端。

  关于这本书的起因来源于作者对童年时期美好回忆。那时候,和家族的兄弟姐妹一起务农,然后去附近的水塘里游泳,甩去汗水淋漓辛苦晚餐时可以享用煮熟的玉米,当听到长辈称赞自己是“一台很棒的除草机和剥皮机”时,心中的快乐难以言喻。即便年幼时并不热衷于劳动,但这一切的记忆仍旧根深牢固。作者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明白了自力更生的意义。

  再来看看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难免心生感慨。所有的一切,似乎都笼罩在外包的阴影之下,从网络上相亲,到婚礼被策划人承包,再到孩子交给保姆保管,甚至连亲人坟墓都由他人代劳,这一系列畸形交易表面上是方便了上班族的生活,其实在潜移默化中慢慢腐蚀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打开电视,无论是早间或者晚间,总能找到一个关于男女约会的节目。如果打开网络,总有弹窗提示你注册相亲网站,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虚拟平台已成为大龄剩男剩女的相亲地点

  再也不是作者祖父的那个年代,因为偶然见到一位姑娘,她正沐浴阳光梳理华丽棕色头发的瞬间,就非常确定她会是自己的妻子。在熟悉双方朋友安排下,面对面地交谈。由于一见钟情而衍生的美好爱情,多么纯洁美好!

  反观当今的网络相亲,比如作者访问的格蕾丝。看她的资料,49岁离异带有一个12岁的女儿,她要求对方热情,能互相敞开心扉并且性生活得到满足,与早些年希望对方节俭谦虚勤劳毫无联系。她把自己的相亲事宜外包给专门为女性指导恋爱的伊文。

  按照他的方法,会先为客户上传一个早已挑选好的头像,起一个舒适悦耳网名,然后写上一段非常优美或者有个性的签名。做好这些基本的工作之后,依据客户的需求,可选择基础版,升级版或者VIP版的套餐,来教会这些相亲女性如何说话得体举止优雅装扮适宜等。谈恋爱犹如工作,单调乏味,并且缺乏识别对方的机会

  一旦这些女性开始这些繁杂程序,恋爱便会索然无味。当她们想要在一些关键点拿主意时,往往错过最佳时机。老的约会方式很难被当下人认可,这种便捷的毫无意义的网络相亲就敢确保真实性可信性?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谁也不能保证和你相亲的对方,首先是一个最普通正常人。这种过于商业化的恋爱观,仔细推敲,其实是对自己婚姻大事的不负责任,任由一个团队来策划终身大事,等以后顿悟过来,真的不会有遗憾

  其次,我很赞同作者所谈及的“轻松的父母”这一话题大学有一个学期我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午托班任教,并不只是辅导孩子们作业说白了,相当于孩子们的保姆。午托班所担任的工作是照顾孩子们放学之后以及上学之前的所有工作,包括吃饭,午休,接送上下学等。

  工作时间很短,中午两个小时,晚间三个小时左右,但每次从午托班出来,我就觉得像是从地狱里逃脱一样。年纪轻轻的,不知道为什么那么累。不单有身体上的乏困,心灵上的疲惫苦不堪言。短短几个月的工作,我唯一的收获是:以后就算忙死累死,也要按时接送我的孩子上下学,绝对不把孩子送到午托班。

  因为孩子们的每天,自打进入午托班的大门,完完全全像是脱了缰绳的小羊。餐桌前的礼仪被抛到九霄云外,本来好好的生物钟被打乱,生活毫无计划一成不变。在午托班,老师们只保证孩子的温饱安全问题,哪有那么多的精力付出温暖的爱。

  也许我所工作的那个午托班很糟糕差劲,但我想其他条件再好的也好不到哪儿去。终归不是自己的孩子,并不会去付出更多的精力来关怀,给他们好的教育。家长们但凡条件允许,别随意把孩子外包,撒手于他人,然后自己去做别的事情。

  去参与孩子们的童年吧,与孩子一起成长,付出爱与温暖,让孩子们感受到他们的开心和快乐,并不是一件昂贵的小礼物就能满足的。要知道,童年所缺乏的爱,无论以后在何时何地,都难以找回来。

  通读这篇文章,不得不为作者细微的观察和缜密研究所折服,同时也在不断反思,如今的便捷生活,真的便捷了我们吗?在外包与亲力亲为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才能更好地捍卫私人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亲身去体会酸甜苦辣,生活才会如诗如画

  《我们如何捍卫私人生活》读后感(四):私人生活也不过是生活而已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书名,想起多年前读过的一本书,书名不记得了。大概讲述的是主人公我坐在客厅里,看着一群陌生人闯进我的客厅,换电视机、换地板、换很多家具,直到打扫完卫生离去,整个过程我试图制止,却没有人听也毫无办法。作者讽刺的是广告,讽刺广告植入让现代人失去了选择和思考的空间。本以为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如何捍卫我们的私人生活。

  翻开后却发现,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先说说序言,洪晃的序言给我一种感觉,仿佛告诉我这本书讲述的是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如何平衡事业和家人,如何平衡纷杂和亲情。带着这种心情,读了一章后发现,好像说的不是这个。

  那么这本书的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其实,作者想向我们展示的是自力更生。他提出的外包生活其实无非是现代人所谓的便捷服务以及正常商品经济。本来,在我看来,这很正常。我们不可能做到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凡事自力更生,自己去种植,自己去生产,凡事亲力亲为。

  没有批判意思,只是,我抱着完全支持作者的心态阅读这本书开始,却以一种怀疑作者有些偏激的态度结束这本书的阅读。这种感受是前所未有的,要知道,对于作者的书,一般情况下都是要么开始就会定性,要么就索性不读了。。。

  这本书告诉了我私人生活的范围很广,不仅仅是我之前理解的那样,八小时工作外,家人,自己,私密。好像每时每刻我都在享受私人生活,又好像每时每刻私人生活都在被打扰~突然有种无所适从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就拿自己的家庭来说,我还没有结婚,从小到大都是妈妈一手带我,爸爸工作忙碌,常年在外,按作者的说法,爸爸就把我外包给了妈妈,我缺少的那份父爱就由妈妈来替代。因此,我的性格更像妈妈,只是越长大越发现,骨头里带出的一些基因里还是有爸爸的影子,假如是和爸爸妈妈一起长大,那么我必然像爸爸多一些。或许这也养成了我纠结的性格,总觉得自己身体里有两个小人,经常打架。

  我就在想象,以后我结婚了,有了小孩,我该怎样?一方面我不想放弃工作,一方面我又不想失去陪伴孩子的机会。作者告诉了我们,我们面对的情况,我也深深的赞同。只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选择总是那么难。

  说实话,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个奇怪的过程,总试图去寻找到作者的观点。试图找到答案,到底该怎么做?可是,作者给你的感觉是那么的飘渺~~让你觉得他一会支持外包,一会拼死捍卫所谓私人生活。一方面沉溺在商品经济社会的幸福里,一方面又提及大使馆的那段经历让自己诚惶诚恐。一方面不喜欢农场里干活,一方面又推崇他们之间那种纯物质的交换。

  读书时,我发了一个朋友圈,大致是想说是不是美国人先进表现在各个领域,包括思想,是不是美国现在的社会里充斥着太多的外包,于是萌生出返璞归真的感受。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带给我们太多的改变,必然各有利弊,我们无须争议出个好坏,只要慢慢适应,找到自己的节奏就好。

  《我们如何捍卫私人生活》读后感(五):被剥夺的真实生活

  作为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辈人,在我们的成长印象里,“市场经济”是在《新闻联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受益于“市场化”,我们摆脱了定量供给的窘境,父母再也不用因为粗心的保姆不慎将奶票丢失而焦头烂额。几十年间,“市场经济”带给中国的发展与荣耀,让中国人民整日沉浸在欢天喜地之中。直至最近十年,才有部分人恍然惊醒,觉得很多东西在“市场化”的康庄大道上貌似跑向了道德伦理真空的方向,一发而不可收拾。

  在中国人民面对“市场经济”喜忧参半的时候,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部分学者们已内外交困地身处“市场化”与“伦理道德”的辩证研究之中。《我们如何捍卫私人生活》一书,便是此类研究的成果之一。但以我目前所见,这一研究的成果大都还停留在具体的利弊分析与现实批判阶段,无法进入深刻的普适性理论层面。导致这一研究困境的原因很复杂,且容后说。

  《我们如何捍卫私人生活》一书,从职业婚恋导师、职业派对策划人、职业代孕、职业陪护、职业葬礼神职人员等具体收费职业以及统一的家庭幸福考评指标等方面入手,通过具体事例的见证和对具体参与人的采访,分析了“市场”对“生活”私人性、神圣性、精神性、情感性的全面侵入现状。

  “市场”的全面侵入,是从我们将自己生活的细节一项项交给“市场”开始的。一开始为了便利,人们从自己做饭到去市场买熟食,渐渐地不断深入,直到“市场”服务抵达了我们的精神、情感世界,模糊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精神和物质的界限。

  在第七章《派对筹备:逗乐一个5岁的孩子比你想象的难》中,父亲迈克尔一开始非常反对请专业派对策划人来主办自己女儿的生日派对,他坚持要自己来策划,“迈克尔并非要用一些回归基础的活动来平衡过度市场化的生活方式,或者是针对市场对家庭生活的干扰采取抵抗的态度,他仅仅是想从服务市场抢回一项家庭角色,而不只是老不在家的父亲”。在迈克尔小的时候,生日派对代表着来自父母的爱、穷困生活中的一次甜蜜喘息,是与极大的精神满足与温馨的亲情交流相关联的。但是当他抱着这种理想为自己的女儿举办生日派对时,他的女儿却告诉他,他根本没有专业派对策划人那么棒。

  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说。首先,在“市场”的主导下,生日派对这种美好的个人经历成为了一种可以买卖的商品。从这个角度来说,买主们其实并不是自己美好经历的创造者,而只是消费者。但这里面有一个悖论存在,不需要创造而只是消费的快乐真的能说是自己的美好经历吗?其次,随着人们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细地将自己的生活交与“市场”,原来只为便利、丰富人们生活的“市场”却反客为主,开始指导人们的生活,并给生活订下一系列的标准。就如迈克尔的女儿,她之所以不满意父亲的派对策划,是因为她已经被“市场”所提供的“好派对标准”——一个没有亲情内容,疲于在各种花哨节目间转换的逗笑场——洗脑。在很多领域,好坏的标准都被“市场”所控制,好比被奢牌填充起来的“幸福生活”。

  “市场”除了模糊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精神和物质的界限外,还有更具毁灭性的破坏力。随着“市场”的不断壮大,“市场”开始凌驾于人伦道德之上,只要不违反“买卖自愿、合理、公平”,那么,就是对的。就好比前两年出现在中国的成人购买人乳之事,一句“我要买,她愿意卖,有什么不可以”,轻易地就避开了人伦的领域。

  哥白尼、伽利略的事迹在中学课本里我们都有所知,这是宗教信仰与科学理念之间的交锋,但在现在看来,“市场”是比科学更能挑战信仰的东西。在《我们的孩子,她的子宫》和《我的子宫,他们的孩子》两章节中,作者讲述了职业代孕人的事迹。在“市场”规则下,代孕人通过出租自己的子宫,得到非常丰厚的报酬。这种交易使人忽略了“生育是生命给予的礼物”。“母亲”一词在这一交易过程中,被剥离了神圣的生命孕育与传承意义,而只剩下“基因(租赁子宫者)”和“子宫(出租子宫者)”两个关键词。这类事情在全方位“市场化”的今天层出不穷,这使得人们在面对事物的时候不再会关注它具有神性的、全面完整性的精神部分,而只能看到细节的、步骤化的物质片段。

  《我们如何捍卫私人生活》一书从多种方面非常细致地列举了现代生活中被“市场化”了的细节,但是和其他同类书籍一样,在详细的细节之后,并没有做出深刻的理论总结分析,之所以这样,在我看来,应该在于:

  “市场”并非一个恶魔,它最开始的初衷是为了丰富、便利人们的生活。比如从自己做饭到购买熟食,它可以帮助人们从最繁琐的日常生活中脱离出来,让人们可以在忙碌之中得以喘息。但是让这一情况变复杂的地方在于,购买熟食并没有让人们得以喘息,而只是剥夺了食物对于生活的丰富意义,并且让他们能在更短时间内再次投入忙碌。即使在出租子宫这一极端事例中,“市场”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子宫的出租,使得那些因各种原因无法生育的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使他们也可以通过这一方式享受天伦。

  我们无法完全否定“市场”,但是“市场”又处处操控着我们的生活。这种情况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大多只能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警醒众人。

  作者在前言中叙述了他的祖辈在特纳的生活,“通过完成那些工作,我觉得我是生活的一部分”。自己动手,能赋予生活真实性;“市场”通过剥夺行动的真实性来简化、概念化生活。看看《我们如何捍卫私人生活》,看看我们自己是否真的在“生活”。

  《我们如何捍卫私人生活》读后感(六):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越来越多人开始追求“短、平、快”的生活模式,速度快、效率高、麻烦少,忙碌的人们总是不愿停下自己的脚步,恨不得能多提前一秒到达终点,却忘了活着的本意,忘了生活的点滴美好,忘了欣赏人生路上的每一个风景。

  我特别佩服这些调查研究的学者,正如本书的作者,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和研究,才为我们揭示了这一个个生活中的真相,我自己其实很少读偏理论的书,可能是因为自己太感性,一直对这种研究类的书籍有些抵触,但是这本书的内容很吸引我,也是因为自己很排斥这些“外包”行为,想要来好好痛斥一番。

  首当其冲的应该是从相亲到结婚的这一条龙“服务”,我自己真是深有感触,家人、朋友的好意你永远都不好拒绝,但是很多她们追求的幸福与我们自己想要的是不同的,或是说每个人所要的幸福都是不同的。有的人只追求结婚这个目的,有的人则追求相爱的伴侣,我不能说谁的追求一定是好或对的,因为我们都只是为自己选择了最舒服的方式来生活而已。但是那些“大卖场”似的相亲活动,真的让我们忽略了太多,每个人都是模式化的,很机械的讲诉着自己有的或没的,互相交换着彼此需要的信息,然后合适吗?还OK吗?之后就是继续走过场一样的谈谈恋爱,最后直奔婚姻的坟墓,无趣无味的终老。

  太多人选择做了生活上的矮人,每天总是夸夸其谈,说生活应该是这样是那样,向往别人的生活状态,可是又有多少人愿意为这样的生活去努力呢,真正在做的人太少太少了。整个社会都运转在快餐化的大环境下,其实我也很好奇为什么我们就这样放心将自己交给别人,却不愿相信自己也有当家做主人的能力呢,我们完全是可以做到的,是我们都太不自信了吗。宁愿相信钱或别人能做到,却不愿相信自己,是不是太可悲了。

  虽然如此,但是我们又不能一棒子将这种不努力的行为打死,毕竟社会需要它,我们的生活有时也很无奈的需要它,但是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无疑还是最重要的,这样我们既不用依赖于“外包”,又可以凡事做到亲力亲为,这样岂不是就很完美了吗。

  最后,不要再找借口去推脱那些份内事了,也不要再争做理论的巨人了,真真正正的活着,做一个喜怒哀乐都很简单,凡事能够亲力亲为的人吧。

  《我们如何捍卫私人生活》读后感(七):My Sweet Home

  翻开这本书,我太能感受到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力量这只看不见的手对我们生活的“操纵”和“引领”。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令人不悦,后者则备受追捧。而结果不尽相同,我们被我们创造出来的便利反过来包围困住。

  书的原名为《The Outsourced Self:Intimate Life in Market Time》,也许直译是个更不错的选择。不过在目前这个注意力停留即将跌破平均8秒的时代,意译一个目的更明确的名字似乎无可厚非,不过这个类似包装的运用却与书中围绕外包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展开的阐述有着殊途同归的目的:在市场经济中节约消费者的时间,用专业化实现利益最大化。

  十四个章节连起来展示出一幅画卷,一个家庭从组成到消失,每一个家庭成员从出生到死亡,一切都变得和一个多世纪前截然不同。发展的科技、膨胀的物质让人们的选择近乎达到无限多,用钱解决一切的错觉已经开始在新一代的城市居民心中扎根:网络相亲请顾问能提升成功率、婚礼策划能得到完美的婚礼、心理治疗能帮助婚姻持续、代孕看起来让双方各取所需……只要你付钱,各种五花八门的关系和人你都可以获得,金钱能换取的事物远远超你的想象。可是我们早就知道了,金钱指数与幸福感常常没有正关系的,真正的家庭也是单靠外包不能维持的。

  在每一个家庭外包项目的描述中,身为社会学家的作者都会从一个具体的家庭案例展开,一个个名字背后是一个个外包家庭的真实记录。而且为强调真实感,全书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将每一个主题中的核心人物的经历自然地穿插,不分裂不理论,全都建立在作者的亲身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之上。特别是“导言:从自力更生到外包”和“结语:需求专家”的首尾呼应,也表达了作者中庸的选择,即顺应时代适度外包,但是不要放弃自力更生和家庭成员面对面的交流。“需要付钱的护工和没付钱的其他人的帮助”是所有人都需要平衡的现代城市化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必由之路。

  合上这本书,我不禁对比书中美国家庭与中国家庭的雷同多到无法一一细数,而我想在“操纵”和“引领”下,我还是有自己的选择,可以用选购超市的食材替代自己种植喂养,同时不放弃每天为自己和家人亲手煮好一餐,而不是坐拥一个拼命打拼换来却从未使用的厨房。有房有人那都不是家,有味道有共同记忆才让这种自发形成的关系历经时空走到今天。家将从遥远的过去到此刻的现在乃至不远的将来一直是我身体和心灵的港湾。

  《我们如何捍卫私人生活》读后感(八):外包带给我们的反思

  最近,同学遇乔迁大喜,在朋友圈晒了很多好友送的礼物:小型家电、看片神器、毛绒娃娃、绿色盆栽……我突然想起在某人处看到的一份礼物,那大概是最普通又最能打动我的礼物了,是一张台湾地图。就算是送给没去过的台湾的人,地图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对吗?但它不仅仅是地图,因为上面贴满了标签,在很多地方标注出赠送者生活、学习、工作过的地方,还有很多自己或者周围的朋友去过的,还不错的地方。如果你看到一张贴满了写着标签的地图,不管是不是送给你的,你都能感受到赠送者满满的心意,至少它是一份很用心的礼物。

  真正用心去准备礼物,考虑对方的喜好,做手工、画画、绣十字绣……,都是学生时代才会做的事。工作后,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坚决不愿意花心思去多想,虽然偶尔有几次,花钱也并未能买到真正的顺心,总体而言,日子却越来越便捷,但心似乎越来越冷漠。看了《我们如何捍卫私人生活:外包,便捷背后的破坏》,如梦初醒。

  这本书采用访问的方式,向我们阐述了美国很多人的外包生活现象。网上相亲和婚礼策划近几年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吐火如荼,没想到美国人早就这么干了。相亲节目和相亲网站的推出和发展,正在逐渐改变中国人的择偶方式。如果你适龄未婚无对象,周围的人多半会叫你去相亲网注册一个账号,更有甚者直接叫你去上节目。有人确实在网上找到了结婚对象,顺利结了婚,还有了孩子,但大多数人都是没有这么幸运。如果能把泡网上的时间用来出去远足、运动结识朋友,对象的事早晚会解决,而且还能找到既真实又志同道合的对象。在我看来,把找对象这件事外包出去,大概是最不划算的。极有可能人财两空,赔了夫人又折兵。

  同样的,婚礼策划、养育孩子、孝顺父母这种事,全部外包也不好,因为我们会失去两个人一起策划婚礼的情趣,失去和孩子一起成长的乐趣,失去陪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的机会。久而久之,我们会逐渐变成赚钱的机器,越来越无法体会到生活的滋味,心也会越来越淡漠。

  “网上相亲、租个女友回家,请婚礼策划、保姆、宴会操办人、婚姻诊疗师、护工、甚至专业扫墓人……从摇篮到坟墓,现代人几乎把自己的生活都外包出去。当我们吧诸多生活内容甚至私人情感都外包给专人打理时,我们便不再是生活真正的主角,而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生活乐趣、技能和浓浓的亲情。”

  如此说来,外包是否一无是处?当然不是。其实这本书的采访对象都谈到外包的好处,只要花钱就能省去生活中很多不想面对的麻烦,何乐而不为呢?如果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每个人都没有那么大的精力,要经常加班工作,还要照顾家庭、孩子和老人,毕竟谁也没有三头六臂。

  就像工作和生活需要平衡一样,外包和享受生活也寻找一个平衡点。至于如何寻找,书中似乎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也许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采用的方式也不一样。这本书的意义就是为了让我们明白,在享受外包的便利时,也要有意识地抵制它的负面影响,更好地参与其中,享受生活的乐趣。

  《我们如何捍卫私人生活》读后感(九):如果一切都可以靠钱解决,我们是不是已经成了它的奴隶?

  一个恋爱指导通过约会网引导害羞的客户,让他知道每一个阶段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去感受。一个婚礼策划帮助新人挑选合适的照片来配合仪式上“回忆”的主题,安排纪念卡上的题字,拟出婚礼上讲话的主要内容。一个婚礼关系顾问建议一对夫妻关上他们的黑莓手机并放在抽屉里,两人一起享受一个浪漫的黄昏。一个收费护工表示他愿意去照顾一个老人。一个需求专家帮助一位女士弄清楚她是否真的想要那套大房子。一位遛狗师标榜能训练狗和人建立起亲密关系。而上述每一步,从约会、婚礼到离婚,涉及我们要考虑的“什么人”“花费多少”“什么时候” 等非常微妙的问题。

  科技和社会进步的让我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要花费足够的金钱,我们就能得到相应的服务。再不用自己动手做饭,开车,洗衣服了。但这样的生活,归根到底用钱来解决一切的生活,是否限制了我们,是否让我们变成了钱的奴隶?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说,要好好学习,上好学校,只有上好学校,才能找到好工作,只有找到好工作,才能挣大钱,只有挣大钱,才能过上想要的生活。

  于是,做义工的人被说成是别有用心,去支教被人劝要三思不知道回来世界变成什么样了,凡是做跟钱没关的事,大家都会侧目:你脑子有毛病吗?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在网站上充斥着炫富贴的时代,在进出奢侈品店的人越来越多的时代,你是否同我,同作者一样,怀念儿时的农场与田地,怀念那些自给自足的年代,怀念只有快乐没有金钱的过去?

  这本书,乍一看题目,以为是本无聊的社科书,其实,是一本实用性与哲理性极强的散文,你可以说它是生活类的,也可以说它是情感类的。这本书告诉我们,不要盲目追求金钱,追求数字,而把真正可以享受生活的事情花钱让别人来做。即使别人可能做得更好,可他终究不是你,没法帮你过你的生活。

  如果有一天,你的生活只剩赚钱这一件事了。那你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虽然作者也在后面提到了自己的无奈,自己虽然对这种方式反感,但不得不依靠这种方式。我想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也不是让我们完全脱离外包,而是在自己和外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尤其是现在社会中还出现了分手专家,代替客户向别人提分手;一日男友,只做你一天的男友,不真正跟你谈恋爱;我想,如果人连恋爱,分手这种事情都不能自己掌控了,那我们的社交生活还存在吗?难道钱真的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吗?那你直接跟钱谈恋爱好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都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外包的影响和控制,而且慢慢的,变得不自知。以前会想,这些是我自己可以解决。现在是想,为什么这些事我不能雇别人做?也不是因为我们越来越懒了,因为每个人都在拼命生活,拼命挣钱,以前女性会在家带孩子,现在大多数女性也有自己的工作了。只不过现在的生活定义变了,现在的生活等于挣钱,已不再是传统的理解了。想想古代那些文人,想想曹雪芹十年才写完一本红楼梦,会有人长期给他稿费吗?没人知道他后来的作品会如此成功,他都是自掏腰包在写作,但是,我想,也没人逼他这样做,他是自己喜欢写作吧,愿意用毕生心血完成一部作品,还不知是否流传于世。这与钱半毛的关系都没有。以前的那些科学家,研究物理生物,他们是为了钱吗,也不是吧,可能是为了流芳百世,可能是自己的理想追求,说得更高尚点,可能是为了造福子孙。

  然而,现代人的忙碌是为了赚钱,享乐,赚钱,再享乐,没有了崇高的理想,也就没有了生活的热情。最起码,对我来说是这样,如果只是为了生活而生活,那活着的意义在哪里?曾经我也有很多抱负和梦想,特别是在高中,在学生时代,然而,进入社会,就变得越来越世俗,越来越急迫,只有现实,没有了美好的梦想。

  为了美好,我们不能向钱看。我想这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有时候也应该想想,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做自己的主人,不要成为金钱的奴隶!

  《我们如何捍卫私人生活》读后感(十):今天的我们,几乎没有不外包的生活

  只看这本书的书名,我认为的捍卫私人生活,是注重保护我们的隐私,不让有不良目的人有机可乘,看完这本书后才知道作者讲是如何在生活中,我们自力更生,亲力亲为,亲自张罗生活中的一切。捍卫私人的生活,原来是不外包,不依赖他人,自己过自己的生活。

  在这本书中,作者讲述一个成人走向社会到退休养老这一生时间中所要面对的生活外包,包括网络相亲,婚礼策划,婚姻咨询诊疗,婚后不孕不育,不育夫妻如何领养孩子,怎样为人父母,为孩子举行派对,完美家庭的建立,如何不会家务打败,怎么样找到如意保姆,如何找到知心闺蜜,老年后如何养老,是儿女照顾还是情归养老院等等。

  其实这一切都是我们现代人所要面对的生活问题,有的也可以称作难题。特别是我们生活中,一系列的电视相亲节目,最火的《非诚勿扰》等等,还有世纪佳缘,百合网,珍爱网等等相亲网站,可以说这是很大众,常见的事情,现代人工作节奏快,没有时间结交朋友,通过网络,方便迅捷,当然也有一定的害处,网恋也葬送了一大批未成年的幸福。写到这,最欣慰的是我没有敢这一时髦潮流,我和孩爸是同学,婚姻问题是唯一没有外包的生活事件。

  当时结婚时我们两人想去旅游结婚,一直忙于工作,好不容易有假期,可以去想去的地方好好放松游玩,可是是双方老人不愿意,都是想着就一孩子结婚,不举行仪式,就好像没有结婚一样,当然最主要是他们的份子钱也得收回来。所以结婚的时候就找的婚庆公司,拍婚纱照,结婚当天用车接送,婚车扎花,结婚录像,跟拍,我的婚纱礼服,化妆等,司仪主持,婚礼环节中当然是尊重我们小两口的建议,不过总体来说婚礼现场都是外包出去的。所以过来人想说一句,以后结婚还是去旅行结婚吧,省钱,省事,省心。

  结婚有4年时间了,只过了半年二人世界,现在有时候孩爸还说二人世界的时间太少了,几乎没有就有孩了。呵呵,婚姻问题基本是我们两人协商解决,我的原则是他急的时候我不急,我急的时候他也老实些,不过只有我占理,等到事后在算账也不迟。为人父母也是我们亲自养育孩子,双方老人都帮不上忙,这一点也是没有外包,请个保姆,一是不放心 ,二是现在保姆的工资高的离谱,自己挣的工资基本也是给保姆的,本来还不放心 ,还不如自己亲自养育,虽然辛苦,但是在孩子最需要的这几年,天天参与孩子成长,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剩下的外包生活我现在还没有经历,不过通过这本书,也深深检讨了生活中能亲力亲为就自力更生,不能事事外包,事事依靠别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