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得美》读后感10篇
《说得美》是一本由[美] 大卫·赛德瑞斯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说得美》读后感(一):郭美美 说的美
郭美美,你很美——评《说的美》。
说起《纽约客》,它是在美国销量最大的杂志之一,1925年创刊,每周一期,刊登新闻、小说和评论。它精于透析文化动脉,点评时政,内容五花八门。这地位在中国就相当于国内的《读者》杂志,深入民心。纽约客推荐的,最有幽默才华的作家吐槽文集,想必也不会错。作者也凭此书获得了美国幽默文学奖。
《说得美》,由27个短篇故事组成,取材都是日常类的见闻或随感。作者像是一个天真的大男孩,用他好奇或者猎奇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把素材用脑袋里的甜面酱搅和搅和拌下,再写出来跟读者分享。
幽默两个字是不简单的,世界上有两种最高级的语言,一曰,诗,二曰幽默。这种文风算不算所谓高级点的幽默呢?这是我思考的重点。
实践出真知,我试图仿照作者的风格,尝试着写了一段,以此纪念下,曾经的她。
《郭美美你很美》
我从来不喜欢把吹牛大王当成我的标签,或是为文章增色。对我来说,漫无目的的思考是最重要的。我住在北京亚运村,就如同我的父亲当你选择定居在三亚,原因都是出于一种:当你遇到一个女人,放松了一点警惕,就被猪鼻子给拱了。
今天是美美baby的生日,我们是通过拥有一个共同的干爹认识的。和我一样,美美baby也是单身。对此,我不感到惊讶,考虑到她将闲暇的时光都用在了发微博和伴随着巴西过早离开世界杯而潸然泪下上。我刚搬到亚运村,还在担忧是否自己的下半辈子要打光棍。根据一些可靠消息的推论,部分原因归咎于我总喜欢把前女友折腾的筋疲力尽,另一部分原因是我那一长串几千字节的择偶标准。我潜在的女朋友,不能吃康师傅的方便面,不能用国产手机冒充水果机打电话,更不能“哎呀,我找不到我鼻子了”去整容。
美美baby是在北京丰台的地下室住了3年才搬到亚运村来的。我们在以盛产海鲜文明京城的渔公渔婆餐馆坐下后,随便跟她聊了几句,她总是那么的心不在焉。我正确的察觉出,如果我不启发她几句,那么我们之间是吐露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来的。
“我的手表才5万,还没保修期的,都比维修费要贵;我的包包是干爹家顺手拿的;我的车车后盖箱不知道被谁吐了口强力牌口水,害的我连续洗了2次车。”
一系列的交谈,让我顺利的捕捉到了美美baby广播的要点,我明白,这顿饭的目标就是要把她变成我的女朋友,不管是设置陷阱还是要挟,总之得让她对我许下一个承诺。听上去好像显得我是个心计很重的人,但你若像我如此风流潇洒,又何尝不稍微来点小聪明呢?
为了达到目的,我得首先天性解放,把自己当成个演员,把自己当成是个富有雄才大略的策划者,把自己当成是不可一世的超级富商子弟。电视剧里的情节,情不自禁的涌现出来。举起拳头,重重的敲砸在桌子上,我以家族的名义,计划三个年头内收购几个上市公司,他们是行业的败类。刘强东,你将为你对我们家族干的行为付出代价。
结账后,我打包了所有没吃掉的饭菜,望着美美baby离去的背影,我默念:总有一天,你将会是我的。
我对自己的CPU下了For循环指令,九个月后,我们同居了。以后出门,我们习惯的带了口罩,一方面是防止雾霾的污染,另一方面是遮挡醒目的吻痕。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版本的爱国口号,我坚定的认为,中国,只有中国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因为很多事情,不可能发生的,在这里都变成了可能。
《说得美》读后感(二):《时代》周刊评选的“最幽默的人”教你如何正确地吐槽
昔年曾经有人看着风华绝代的林青霞,一时痴了,喃喃的说道:“美貌是一种稀缺资源。”然而,现在是韩国小姐的脸蛋儿可以拿来玩最高难度的连连看的时代,现在是PS和美图秀秀将凤姐变成女神的时代。美貌已经不再是上天的恩赐,人们完全可以凭借科技的手段战胜心不在焉的上帝。作为吸引异性的几项条件之一,如今大概只有“有趣”一项,是可以真真正正被称为稀缺资源的吧。
王小波说:“一辈子很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有趣”这项条件,长期不被中国适龄青年所重视,小伙们总觉得,有没有趣有什么打紧,有胸有屁股,带出去有面子就行;姑娘们也觉得,有趣能当饭吃吗?有车有房,父母双亡才是人间极品。问题是,除非是两个头脑同样贫乏的人在一起,否则日子长了,无论是脸蛋还是金钱,都会让人感到乏味的。这时候你才会发现,如果你的另一半是个有趣的人,将为你的生活带来多少乐趣。
我们这里讲的“有趣”,当然不是讲笑话那么简单,而是要被冠以林语堂妙手翻译的“幽默”一词的那种有趣。长期以来,中国民间的笑话,大致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编造政治人物出糗的笑话;另一种是带点颜色的荤段子;还有一种是拿残疾人的缺陷开涮的滑稽戏(这种形式目前在赵本山表演的小品中还广受欢迎),这三种类型的笑话都不能为讲述他们的人带来“有趣”的评价。
英国老牌幽默杂志《笨拙》最初十年的主要撰稿人及漫画家萨克雷所说的一段话特别到位:“如果幽默只意味着好笑的话,那么你会对能引你发笑的小丑们更感兴趣,而不是幽默作家。除了好玩之外,幽默作家还必须能唤醒人们的爱心、同情心以及良知,去批评那些不真和虚伪,去抚慰那些弱小、沮丧和不幸的人们,他是竭尽全力在评价日常生活中的所有行动和情感。”
因为幽默更多的指向的是一个人思想境界的高下,同样生活在荒诞的世界里,遭遇着种种不通情理之处,无趣的人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而有趣的人则会在善意的微笑中用高质量的吐槽消解生活的讹谬,充当自己和他人精神上的“按摩师”。如果说中国古代的笑话集子里有能被称得上是“幽默”的,那么《世说新语》里的一些段子堪堪能算得上。
笑话是俗的,而幽默是雅的。翻看《说得美》和《世说新语》之后你不难发现,幽默常常出自知识分子们的自嘲,它们带着无奈的风度,以轻松的调侃让人发出会心的笑,而不以刻薄的挖苦让人面红耳赤无地自容,它不是硬邦邦热辣辣刺人的仙人掌,而是塞纳河边吹来的混合着咖啡香味和泥沼臭气的微风,带出微妙的自虐和享受交织而成的感觉。
在没有遇到大卫•赛德瑞斯之前,我最大的乐趣就是到煎蛋网上去看那些英式没品笑话,自诩为文艺青年的我,还是觉得那些用懒洋洋又假装一本正经的口吻说出的冷笑话才对我的腔调。而大卫•赛德瑞斯的《说得美》里面的每一篇短篇小说,都像是十万条英式没品笑话捆绑起来而产生的核裂变效果,所以,你可以理解为何自诩为高冷的我居然会在轻轨上笑的像个脑残,以至于惊吓到邻座了。
我们试着来感受下他的神吐槽级别:“锒铛入狱后,到了决定谁能睡下铺的那个时刻,我想任何人都会同意,那些当时负隅顽抗的选择是有其充分道理的。”“你可以对总统,或者可乐,甚至上帝都嗤之以鼻,但是对于那些不喜欢看体育比赛的男孩子,人们可有一个专有名词。”“对我来说,科学最伟大的神秘之处始终就是一个男人可以成为六个孩子的父亲,而没有一个孩子和他拥有相同的兴趣爱好。”
读着读着,眼前袅袅升起一缕幻象,我拉着面目不明的大卫•赛德瑞斯的手,毅然决然地要和他私奔,我妈问为何,我说:“因为他是被《时代》周刊誉为‘最幽默的人。’”我爸问为何,我说:“因为他能教我如何正确地、高大上地吐槽。”我老公问为何(咦,原来我有老公,看来我也是醉了),我义正言辞地说:“因为他是个有趣的人。”
(刊于今日《信息时报》,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作为商业用途的请豆邮征询,谢谢)
====================================================
读书有疑(微信号doubtsinreading)
每日推送一些有看头的书评(当然不只是我写的)、作品作家、精彩短篇等。编选的宗旨就是有趣、有品、有疑。欢迎喜爱读书的朋友们推荐、订阅。
快!关注起来!关注一下不会怀孕的啦!(●'ω'●)丿♡
《说得美》读后感(三):这本书更让我关注美国教育
最近看了一档娱乐节目《超级演说家》第二季,获得冠军的是一位来自北大的23岁农村小姑娘。与其他进入前五名的人来比,她是唯一的女孩,是年龄最小的。而且说实话,她的嗓音并不完美,她甚至没有什么华丽的服装。她在演讲中有一段话打动了我,她说:“我们家出生在农村,家里非常贫困,母亲连小学一年级都没读完,但是她励志要供自己的三个孩子学习,我的两个哥哥都考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我也考进了北大。我出生在寒门,不,不应该算是寒门,因为我们家穷的都没有门,但是我们都不认输,包括我现在站在这超级演说家的讲台上,我就是要证明我行。”
人生有多少时候能够说:我行呢!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敢说我行,甚至不能说我行。《说得美》是美国作家大卫•赛德瑞斯的作品。他1956年出生,是美国著名幽默作家、编剧和脱口秀主持人,曾被《时代》周刊誉为“最幽默的人”。写的作品很多,2001年,他凭借《说得美》获得美国唯一一份颁给幽默文学的奖项——瑟伯幽默奖。写到这里你应该知道我前面为什么要说到那个北大的小姑娘,既然能够获得超级演说家,不管你是不是出身寒门,你都证明了你行,只要你努力,你的未来一定会精彩,就如大卫•赛德瑞斯。
《说得美》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想得美不如说得美,说得美的人一定是会说的。可是你想错了,这本小说中,大卫•赛德瑞斯自爆从小即被诊断为“语言障碍”,必须接受发音矫正。成年之后,大卫原可以把这种心酸抛之脑后,结果和爱人旅居法国又逼着他从头学习法语,“被迫开始说话”的噩梦再次降临。而且这次,他变成了一个说话像婴儿的成年人,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男人婴儿”。书中既有对早年家庭生活(奇葩家人)的回忆,也有和同志爱人臭味相投的暖心故事。无责任全方面吐槽,每一个槽点都深入你心!
读这本小说有很多的共鸣,比如他说他的父亲想在自己家组建一支家庭乐队,所以父亲给姐姐买琴,给他买吉他,还非常兴奋地给他们报各种学习班,带他们听别人家庭的演唱会,他的父亲想自己这么做一定能够感化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培养孩子的兴趣,可是他给孩子钱,希望孩子们陪他一起听音乐,都没有实现。父亲有些迷茫,孩子告诉他了答案,音乐是你的梦想,不是我们的梦想,我们也要有我们自己的梦想。
其实无论是前面的他是“语言障碍”者,还是后面与父亲所谓的音乐梦培养对抗,都可以看出美国人的教育其实还是很灵活的,他们没有刻意的非得让孩子你必须做什么,你必须不做什么,他们也都是想用自己的方式来改变什么,可是最后他们还是尊重了孩子们的选择。作者小的时候有“语言障碍”,就好比我们小的时候平卷舌不分,我们那时是不分就不分,没有人会特殊的管你,而作者所在的学校却专门有一位“语言障碍矫正师”来帮助他,作者将她称为“特工”,他一直与“特工”斗智斗勇,甚至规避那些词汇,让自己的“语言障碍”不那么明显,可是在“特工”面前,他的所有努力最后都白费心机,他被成功救治,他本以为自己脱离了苦海,可是老了之后,他又被新的“语言障碍”所困扰,细想想我们是不是也会遇到这样的困扰呢,那是一定的,就看我们如何对待了。
读这本小说很轻松,就如《纽约时报》书评人说的,不要在吃饭时阅读本书,以免把满口的牛排喷到桌子上。或许中西方的幽默还有些差距,我没有笑喷过,但是我确实觉得这本小说说得美。
《说得美》读后感(四):有趣的人 智慧的人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致力于成为一个有趣的人,那么,请有空读读这本书。
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并不容易,特别是在这个”观点在横飞,时间被打碎“的年代,每个人都特别想成为”意见领袖“,但是又心浮气躁,大多数只能拾人牙慧,我很怀念小时候和爷爷一起看小小电视机里央视播放的《曲苑杂坛》节目,那时候年纪小,信息媒介也远没有现在迅速和发达,反而能静下心看诸如马三立这样的相声大家聊好笑的事儿,也能看到很多”嘴“如春光般灿烂的新秀们像模像样的”假正经“,反倒是现在,这种只凭借一舞台、一束光、一个话筒、一个西装笔挺的人在高谈阔论的艺术形式,在中国越发没了受众、没了市场,想起来”好笑“二字,对于我而言,就是160字以内的、用身体性器官开玩笑的段子们。
反倒是国外,一个人站在舞台上,惟妙惟肖、用自己眼睛观察世界、用讥讽却不失智慧的语言和大家分享的表演家越来越备受瞩目。在欧美过过圣诞节的人都知道,其实和咱的春节差不多,吃喝拉撒睡外加串亲戚,可是他们比咱们惨一点,因为少了共同瞩目的”春晚“可以吐槽,他们又比我们幸福一点,因为有很多这样的表演家们被邀请到各个频道去帮你”吐槽“,往往这种吐槽不是低俗地卖弄,而是需要你脑筋一转,进而会心一笑的幽默。而《说得美》正式这种幽默的典型代表,只不过它的传播媒介变成了”书“。
大卫·赛德瑞斯可能并不为国人所熟知,毕竟”幽默“这档子事并不像音乐,人人听了都能在短时间内给点回应,好的或者坏的。”幽默“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文化背景之上的,所以如果你对欧美文化兴趣颇浓,却腻味了美国好莱坞那种闹腾腾、傻乎乎的校园恶搞(如《美国派》)或者公路搞笑片(如《宿醉123》),不要失望,去听听大卫·赛德瑞斯的广播节目,NPR就有播出,或者读读他的书吧。《说得美》是他在2000年左右写得十几个小故事集结的册子,重心主要围绕着他自己的少年生活和纽约时光,时不时把自己嗑药又穷逼的生活来一次彻底讽刺,顺便把自己的法国同性爱人幽默调侃,你能从他的字里行间读到一种态度:自嘲不是自卑,对待自己的所有要坦荡且真诚。
当我本人以前的英语烂到渣渣都不愿意和我玩耍的时候,我只好去图书馆借很多日本和欧美的侦探小说来填补自己的闲散时光,可是我发现日本侦探推理小说我可以很快读完,并且能够感受到酣畅淋漓的快感,而欧美小说就很少有这种”high“点,后来英语好点,开始读英文原著,发现了其中问题:中文翻译太差劲!这也是当我第一次拿到南海版《说得美》时,忐忑不安一直不忍阅读的原因。
可是,周六的下午,我还是决定翻看来看看这本封面设计有些”荒诞“的小书,”哈哈哈哈“是我2个半小时阅读后的第一感受,大卫对自己兄弟姐妹的幽默酷评,对作为希腊后裔不能过Easter Day(复活节)的无奈,和对学法语、被傲娇法国人(or Native French Speaker)讥讽等等,都让人觉得这个男银是如此的接地气,不得不说,这个人真的很有趣。
有趣,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你可以是Geek,谈起电子产品或者IT语言侃侃而谈,一定有业内人士觉得你幽默有内涵;你可以貌美如花,散发真正的优雅和自信,而不是一句正常的中文叙述,夹杂各种英文词汇,或者接过别人递过的茶,轻声接一句,我只和大吉岭红茶。你也可以是个家庭碎碎念者,把生活这本经念得特别高段位,成为”生活经高僧“一枚,偶尔奢侈一把给自己买一套底部带有”W“字样的英国皇家瓷器,和老公或者老婆聊起油烟酱醋茶不皱眉头、不跳脚,让TA参与到你的生活里,你的有趣就会灿灿生辉。
别忘了做个勤奋的人,用笔、用相机记下你生活里的”有趣时刻“,也许有一天,你也会和《说得美》的作者大卫·赛德瑞斯一样,在一个小PUB里朗读自己的搞笑日记进而被制作人发现,邀请他做广播节目,进而红遍全美。
生活,出其不意,有趣,生生不息。
《说得美》读后感(五):書的幽默難以讀懂
自說自話無需為他人是否理解,挖掘自己的缺陷無需矯情,生活就是一個一個不同時期的自我,活得自我,這就是david給我最大的印象。看完書后有些小惆悵,這本獲得“瑟伯幽默文學獎”的作品我還沒有讀透,只有少量情節讓我覺得幽了一默。
書的内容用一個個生活的細節交織組成,小到沖廁所,大到與總統有一腿,作者描述出來的角度很特別,怎麽說呢,就是腰封上宣傳的那樣——有質量地發牢騷。每一篇故事既是能夠單獨成文,也在整本書中起到一個橋梁的作用,生活也就是一天天的事情堆積,作者就是那個能把生活瑣碎小事有質量地噴發出來的人。
父親是個很有意思的人。對爵士樂的喜愛,在小孩身上看到小小的愛好音樂的苗頭就趕緊下注。父親已經錯過那個學習爵士樂的年齡,他有出色的耳朵和近乎瘋狂的自律性,在子女身上尋找當年的夢想,多少父母都是這麽幻想的。在描寫兒女們難以實現父親的夢想,有這麽一段話,閉上眼睛細細想想其中的畫面,很是有味。“那還真是個艱難的決定——五元錢聼萊昂奈爾*漢普頓的唱片。這還真夠誘人的,可是即使他奇跡般地真的給了我們錢,那也一定會有種種附加條件的。我們面面相覷,我的姐妹們和我,然後我們離開了房間,將他‘嗨,你們這是要到哪裏去?回到這裡來聽我說’的呼喊丟在了身後。”
子女都獨立的個體。長成自己的模樣,這是父母給的最大的自由。妹妹格雷琴有繪畫天賦,沒有成爲特別出色的畫家,但對人對事有套很特別的方式,在文《藝術家的十二個瞬間》裏有詳細的描寫,有些語句我真讀不懂作者的幽默。在長成自己的模樣的時候,david描寫時用的語句非常隨和。我覺得這本書對於我來說,還不能夠讀透作者表達的中心。
《说得美》读后感(六):智者用幽默化解沧桑
欧亨利有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叫《最后的常春藤叶》,因为其用出人意料的欧亨利手法描写小人物的悲欢冷暖而走进教科书。我记得初读时小说中有一段关于肺病的描写,令我印象深刻,“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病’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在广场的东面,这个坏家伙明目张胆地走动,每闯一次祸,受害的人总有几十个。”
你看,他把疾病也写得如此又讨厌又可爱。
遗憾的是现代人中故作惆怅的不少,生而严肃的太多。苦涩、消极、压抑、忧郁,甚至凄惨,这些字眼充斥在周遭。现代社会的负能量早已变成了会流动的二手烟,不出门也能闻到抱怨、吐槽和斗争的气味。新世纪的人们不知从何时起深陷于营造悲情的情绪中,以悲为乐,无法自拔,好像如果不说提一下自己曾经受过的苦,流过的泪,都羞于跟人打招呼。这话可能要激起忧伤的年轻人的愤怒,但是,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呢?淡淡的忧伤?
也许我们需要一种质疑,我们可能活得过于一本正经,过于小家子气。向来都是智者若愚,真正活得透彻和超凡的人是不会选择在现实中横冲直撞的,他们会像高手一样,化人世沧桑为会心浅笑。欧亨利是这样的人,大卫•赛德勒斯也是如此。
通读完《说得美》,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活得多么自在,多么随意,多么顽强的人。就像美国电影《冒牌天神》里的金•凯瑞。他的每一串可笑的文字都如同一个搞怪的表情,让你忍俊不禁。不同的是,笑过之后,又回荡着些许心酸和感叹。青春是一串荒唐又语无伦次的废话,而赛德瑞斯在回忆成长历程时,却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理智和洒脱。他没有将它们苦心营造成一段跌宕悲壮愁苦的时期,而是带着自我嘲弄的语气试图把自己描述成一个略显笨拙但又满脑子小聪明的小人物。
在开篇的《加油,卡罗莱纳》中,他把指派给自己的语言障碍矫正师想象成特工,并产生了一系列跟真实情况完全南辕北辙的心理活动,“锒铛入狱后,到了决定谁能睡下铺的那个时刻,我想任何人都会同意,那些当时负隅顽抗的选择是有其充分道理的。”这些游离在状态之外的想象力是一个孩子或者大人纯真的体现。
面对妹妹的绘画天赋,他甚是苦恼,要知道家里有超过两个以上孩子的家庭,孩子之间总难免会相互比较,“我的如意算盘中,唯一的硬伤在于我貌似一点天赋也没有,这在我报名参加高中的艺术课后变得昭然若揭。”而妹妹“如果她本来是个爱吹嘘的家伙,那么恨她还更容易些。事实上,我每天不得不同时和自己缺乏天赋,以及难以控制的嫉妒心角斗。我不想杀了她,但希望有谁也许可以为我干那桩活儿。”这种毫不留情的揭露自己的片段随处可见,但是你完全感觉不到反感和沉重,反而有一种身在其中的错觉。
他描写自己在写作班教学的那段错误经历时有这样一段描写,“我只有两个星期做准备,我都花在寻找公文箱和站在全身镜前,反复背诵着‘你好,同学们,我是萨德勒斯先生’上了。有时我会赋予自己一种咄咄逼人的声调和不容置疑且富有运动感的音色……有时是报纸编辑起伏的厉声叫骂,带着智慧兼具深不可测的冷酷调调。我想让自己听上去是那种公事公办和讨厌人世的人……可是当那天终于到来时,我听上去不像一个有城府的大学教授,而更像某个敏感的,叫布瑞特妮的十二岁女孩。”
在这段经历中,有一个桀骜不驯的女学生试图挑战大卫老师的威严,当堂质问大卫到底是谁,凭什么指手画脚。大卫起先怯弱地说,“我能明天给你答案吗?”女学生吼道:“不,我现在就要知道。你以为你是谁?”这应该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课堂应急事故,“怀疑就好像在那些慢动作、近镜头喷嚏里目击到的感冒细菌一样,迅速传遍整个房间。”处理这样的问题需要老师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语言智慧。你猜,大卫是怎么回答的,“我是谁?我是唯一被付钱请来站在这个房间里的人。”随着这句话的出口,“全新的萨德瑞斯先生再也不会让步或者抱歉。……我是个受过认证的专业人士——它特别醒目地在我的支票上声明了。就在我站起来拉直自己的领带时,我的嗓音都变得深沉了。‘好吧,还有谁想对萨德瑞斯先生提什么蠢问题吗?’”
他的语言表现力如此的明目张胆。这个略显落魄、滑稽、坏心眼同时又非常真实的萨德瑞斯先生,让人又恼又爱。美式的幽默通常都如此,能把尴尬的现实逆转成一部喜剧,能让自己也相信,我还没那么差劲,不要低看我。
我很喜欢的一部美剧,《破产姐妹》讲得是两个潦倒的女服务员做着发财的美梦的故事。很多人迷这部剧的原因可能和我一样,主角Caroline和Max都是卑微的小人物,没钱没品没地位,但是两人却活得盛气凌人,不卑不亢,而且敢拿自己的不幸开玩笑。第一季Max收留了无家可归的Caroline,初来乍到的Caroline问Max:“你睡觉时,枕头底下还藏把刀啊!” Max回答说:“这是我唯一付得起的家庭安保项目,况且没事也能割割腕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