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浮休》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浮休》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01 04:5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浮休》读后感精选10篇

  《浮休》是一本由渡边淳一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80,页数:3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浮休》读后感(一):有多少爱可以重来——评渡边淳一《浮休》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评渡边淳一《浮休》

  文/北风来袭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这是出自《庄子》的一个典故其意为人生于世间犹如在水面飘浮,死离人世就象是疲劳后的休息人生短暂世情无常。或许这就是日本文学大师渡边淳一把书名取作《浮休》的来由吧。

  久我和阿梓曾经是一对恋人,却未能踏入婚姻殿堂。久我在国外作记者工作期间,梓被家人所催结婚,久我回国后也成了家。多年以后,两人重逢,爱的火花再次被碰撞出了,陷入了旧情复燃的情欲快乐。然而,梓的眼疾却使她的身体每况愈下失去了生活勇气,最终跳海自杀,告别了久我。

  这本书与渡边淳一的名作《失乐园一样,是讲的一个婚外情故事性爱与死亡是着重渲染的两大主题,还有很多心理活动及对人生的思索,符合渡边淳一一贯的风格。在娓娓道来同时从容表达生死爱恨等主题。

  虽然同样是婚外情的故事,但本书的这个故事还是表现了略微不同之处。不同在于两人以前就是热恋的恋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走到一起,多年以后的邂逅,又重燃爱火。估计现实中也会有这样的例子吧。

  按照社会正统观点看来,这显然是一种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一件事情,虽然以前是恋人,但现在已经各自成家了,即使都放不下对方,就能置社会规则于不顾、冒天下之大不讳,我行我素的把失去的爱再重新找回来吗?如果都离婚了,在一起那都无话可说,但对于小说而言,还有什么曲折离奇新鲜刺激吗?

  渡边淳一的妙处在于把这种自我与社会理念矛盾的两难举重若轻描述了,虽然也有一点点那种偷情时怕被人发现紧张,但更多的是追求个人自由地表达、对情欲的极致追求。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可以等待世界上能够找到完全灵与肉契合的人机率太小,但总不能象买衣服似的一件件试了再买,谁碰到谁,谁遇到谁,是喜是忧,是祸是福,都是上天的安排,不必过于执著

  对于久我和阿梓来讲,这种重来的爱虽然很快乐,但感受是那么地短暂和虚无,无法永久无法永恒,当阿梓面临眼癌将要失去眼睛时候,她害怕再次失去这重来的爱,遂来到曾经幽会的地方结束自己的生命,使重来的爱永远定格在那一刻。

  人生太短暂,世事太无常,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就可以了,至于能不能重来,那只有天注定了,来,或者不来,都是最好的安排。

  《浮休》作者: 渡边淳一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译者: 杜海清 出版年: 2014-7页数: 304定价: 35.80装帧: 平装丛书: 渡边淳一经典作品集ISBN: 9787510829291 菏泽市图书馆借阅

  《浮休》读后感(二):浮休书评

  浮休书评 我也不知道自己当时是怎么想的,看完了简介之后会写上“看了简介想哭”,或许是因为“催泪”又或是“真爱” 又或者是,当时觉得简介的剧情最多就是开篇的几句话,因为之前阅读过的日本的小说对于这样的情节大抵都是一笔带过,没有想到渡边淳一描写尺度之大让我每次阅读到都会自觉跳过,因为不会有多少女喜欢这样的小说了,可能男读者更多了 但之前不知道是不是听到过这样一句话,这些描写也带着艺术的美,或许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前莫言老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也有一部作品据说描写的尺度也很大呢,春上的文章里尺度之大的部分好像也是不少呢 除却内容设计方面我是很喜欢的,尤其是封面的设计,不同的蓝色由近及远加深,搭配白色,有一种虚幻迷离美感 以下书评都是有撇开描写尺度大的部分。在开篇,虽然久我并没有直接对梓说他爱她这样的话,但是作者很善于运用哪些小细节刻画人物,这是很多刚刚开始写小说的作者在一味追求情节的可读性时却最容易忽略的地方。比如久我那种近似于孩子气的玩闹,其实这莫名之间就是对梓的一种喜爱,唯有两个人之间的状态很接近时才会有的。 很多很久之前的事情往往女生记忆男生清楚。我不记得是在哪里看到这样的一句话了,但是对于那些规规矩矩的文字,好像男生的记忆力又比女生要好一点。虽然我也相信不同的人记忆力有差这一说法,可还是会这么觉得,放在心上又非常在乎的东西能够记得很清楚并且记很久,之所以很多东西会忘时间是一个原因,最主要的是应该还是你觉得它不重要吧。 其实对于这样一份感情,应该也是挺让人吃惊的吧,除却它违背了我们心中对于伦理正确判断,还有就是年龄。也不记得是在哪里见过这样的一个调查了,男生总是喜欢比自己要小的女生,所以姐弟恋的结局好像总是很难圆满。很多女生也都清楚大部分男生是喜欢小鸟人类的女生,所以到了适婚年龄之后就会逐渐地去改变。其实也不这么见得必须都要装出一副小鸟依人的样子来讨男生喜欢,因为就好像梓,虽然她也算是小鸟依人那一类型,可让久我选择她的原因应该主要是她身上的人格魅力吧。人格魅力这种东西因人而异后天的改变也有一点效果,但却是长期的生活积淀下的东西,所以你的人格魅力或许就不是小鸟依人,但是只要足够出彩,还是能让喜欢的人看到的。反正我是一直这么坚信着,没有什么比做自己更好更轻松了。 写于2014.7.24

  《浮休》读后感(三):冬瑟 春愁 水暖 惜春

  梓,一个如水一般的人,冬夜里带来蒸汽般的温暖,如流水般淌入心田,初春里又化作山暖中氤氲雾气,她是一抹浓重轻柔色彩

  开篇直白的描写仿佛给人一种番外的感觉,很好奇这个故事会怎样写下去。一面面翻过去,心情轻快压抑,这与由冬到春,恰恰却是相反的感觉。

  梓与久我之间的感情,仿佛高脚杯中最后一滴妖艳红酒,带人走向癫狂的顶峰他们的爱情经过岁月沉淀,十几年的分离让这份感情慢慢发酵,就连梓这样一位贤惠妻子,也抑制不住出轨。

  若是没有这眼疾,他们是否还会持续下去,一个月见几面,享受短暂的愉悦时光,再习惯性地在深夜之前带着留恋回家?这样持续几个月,几年,到生命的尽头。

  但是这眼疾,带来的是转瞬即逝的快乐。手术之前,梓谨慎,丝毫不敢逾越归家的最晚时间,甚至在放纵之时也带着隐忍的感觉,而这一切在手术之后,默默地发生了改变,梓开始夜不归宿,在寒冬之时与久我出远门,尽情放纵,骨子里的坚韧倔强温柔外表撕裂了一道口子,恰似她左眼伤痕欲望从决口喷涌而出,绽放最后一刻的美好高中背古文的时候,最爱赤壁赋里那一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中,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在世之时,及时行乐,如仙如梦,即使结局凄凉,也不再遗憾

  从一个健康人的角度来看,既然又活下去的希望,为什么要自己放弃自己,错过最佳治疗机会?即使手术后没有原来那样美丽,但与生命相比,这不是次要的么?但梓不同,她选择在美丽的时候终结,即使久我能接受装了假眼之后的梓,但必定不如从前那样美丽了。她在剩余不多的时日里,尽情地享受从前没有尝试过的快乐,就算是失明,也要在寒冬大雪天,游一次海滨。都说丧失一只眼睛视力的人,能看得清物象,却无法判断距离,她当时坐在岩石上,惬意宁静地沉溺于阳光,相比她早已感受不到悬崖高度,也不再有恐惧之说了。她带着对爱人们愧疚,在月光之下,与水融为一体,没有一丝伤痕,走向完满

  梓带走了冬日余留的最后的澄澈感,而久我只能沉浸于浓重而粘稠的春日雾气中,浓浓的春愁,连梓的逝去都那样猝不及防。而梓的女儿,就是那春愁里的暖水,她尽管说不如母亲那样坚韧,但骨子里也是深深的倔强,她不会学母亲一派的插花,她起初也不赞同梓的出轨,但她同时也是温柔的,她愿意帮着母亲夜不归宿,也选择与自己的未婚夫好好过下去,她是久我对梓在这世界上唯一的延续想念

  已逝之水,不可逆流。已逝之人,不可挽留。及时行乐,纵情自由。

  《浮休》读后感(四):死了都要爱?还是爱过后再死吧!

  虽然对此部《浮休》的中译版是否为足本还是洁本的问题无从得知(我猜应该是洁本),但显然书中对性爱进行描写的程度,放在十几年前绝对会被贴上有色标签;只不过斗转星移后的今天看这些情节描写,充其量只是蜻蜓点水而已。

  对于以情爱情色题材创作见长的作家评判他的作品究竟粗俗不堪的“毛小说”,还是让人阅读时赏心悦目、阅读完毕后感慨良多的文学佳作关键就在于,作者的创作目的到底是要牺牲文本的一切只为剧烈地刺激读者的感受;还是要借助露骨大胆的描写,来实现其“不可告人”的文学目的。不得不说,在这个标准上来看,渡边的确是同侪作家中的佼佼者。我们在这本不厚的中篇小说《浮休》中,即可见一斑

  虽然同为东方文化,但一海之隔的东洋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认知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渡边淳一郎在本作中所要大书特书的两个主题——“死亡”与“情(性)爱”,显然就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禁忌。对于“死亡”,中国传统文化素来避而不谈,以至于千年之后的当代中国人对于它在感情上是深恶痛绝,在思想上是一味排斥,在态度消极悲观,在认识上是“好死不如赖活”,在评价上是完全否定自然而然地,在国内文学中有关于“死亡”主题的文本,总是不自觉地要么带上丑陋可憎的面具常见于纪实类、反思类文学作品中),要么带上矫情的浮夸(常见于主旋律青春文学作品中)。这么一来,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很难领略有关“死亡”的不一样的诗性美。

  除非写的是反派角色,应该没有多少小说的读者会同时满怀希冀欣慰地想着主人公赶紧自杀死掉,而《浮休》做到了。在我们看到犹如一件完美艺术品精致的美丽女人阿梓,在遭受病痛绝望的双重摧残下日渐枯槁,巨大生理变化带给她的不是心理的崩塌,却是人情世故上的精神升华。她的确没有能力阻止病痛将自己杀死,但是她却有能力阻止病痛带走她残留的美丽与尊严。对于梓自尽的处理,渡边是残忍的;但如果任由梓为苟且残喘而放弃她最珍视的东西,那么渡边就是可耻的!正是如此的文学处理,才让我们透过“死亡”看到生活的本质——活着不是为了其他人,更不是傻逼地数日子,因为“一切皆是稍纵即逝”,所以就必须“竭尽全力不顾一切地活”!

  渡边可不是不入流鸡汤作家,只会套用烂大街的马斯洛层次模型哗众取宠;渡边笔下的精神升华,根本就不是一般意义上对某某生活大道理顿悟(只是模型金字塔顶的升华),而是动摇根基之后的金字塔结构整体跃升。所以,我们就会见到梓在手术前后那大相径庭的表现。从一个半就半推、(高潮波澜不惊被动对象,彻彻底底地“升华”成一个熊熊欲望之火将要吞食天地主动对象。

  一方面是生命的行将结束的沉重痛苦,一方面是荒淫纵欲的极乐,这对矛盾交互撕扯着阿梓的精神和肉体,当然也更使的她(和读者)懂得,没有永远的痛苦或永远的快乐,我们再一次看到有关于生活“一切皆是稍纵即逝”的本质。

  顺带说一句,虽然十分擅长描写男欢女爱之事,但渡边依然严守日本传统道德中的价值观红线”,不至于走入有悖人伦纲纪的歧途:当我们看到阿梓临死之际对家庭和恋人都恰到好处地尽了自己最后的义务,我们才会为她的人格美而感动——即使她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这样的描写在全文中还有不少。其实只要我们想一想,如果没有了这些人伦纲纪的约束,那么怪大叔很可能就会在卧室里和蓉子发生了关系——强行的或引诱的,不管是哪种方式必然会让这本小说沦为一无是处的渣滓。

  有句烂大街的俗语说“死了都要爱”;这话还真是让人匪夷所思,死都死了,化为一堆白骨身心俱失,还怎么去爱?还是阿梓看得准,无论如何,都要好好地“爱”过以后(既要是精神上的,又要是肉体上的)再死,这样一来才能算活得够本,才能死而无憾,才能脱离生命之于“浮休”(活得长度)的伪命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