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国学开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国学开讲读后感10篇

2018-07-02 04:4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国学开讲读后感10篇

  《国学开讲》是一本由范曾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3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国学开讲》读后感(一):我来客观评价一下《国学开讲》

  范曾先生何许人也?坦白说不知道,只是近年冒出这么一个年逾七旬的大画家,有点像石头里蹦出的孙猴子。倒是鸿门宴中的亚父范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查查家底的话,原来是和余秋雨先生有着同样的经历文化革命时期,一个是御用画师,一个是御用写手。但范先生似乎骑墙能力稍差了点,某一时期的春夏之交站错了队,只能去国万里。可惜,范先生在外面吃不开,悻悻然,最终又向中共投诚,条件是闭嘴噤声。直到汶川地震江山不幸画家幸,范先生慨然捐款一千万元,从此解禁,可重出江湖。范先生由于流水线作画,所以不差钱,缺的是名声地位,这回儿总算齐活了。

  这本《国学开讲》在豆瓣的评价很高,五星的评论不少,但我怀疑有多少人认真读过。鲁迅先生说,于好处说好于坏处说坏,方于作者有益。虽然这本是赠书(最近豆瓣的高分评论不少是这么写出来的),我仍觉着要独立客观的评论,可能会驳编辑先生的面子,也顾不了这么多,请见谅。

  优劣都举几个例子比较说服力

  1.先读了长篇附录(《国学开讲》背后——答主持人王利芬提问)。于P405、406范先生有一句话

  譬如讲这苏东坡都有自己的绝招,“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怎么雨打风吹去,你会仔细看。

  我没仔细看,也发现奇怪,辛稼轩的词竟然安在了苏东坡头上!

  2.范先生强调“问渠那得清如许”中的“渠”不是“水渠”,而是代词“他”。(P19)不做“水渠”解,做代词这都正确,但不做“他”解,应做“它”,指代“方塘”。

  3.范先生还说“杜甫写过一个《公孙大娘舞剑器行》。(P373)”不用查《全唐诗》也知没这首,只有《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杜甫在看李十二娘的舞蹈时,想起五十年前(杜当时五岁)观赏公孙大娘舞剑器,触景生情,抚今思昔。

  同一段范先生突发奇想,说“那时候有裴将军,有公孙大娘,有张旭,三个人同时在场。公孙大娘舞剑器行,这个剑器不是剑,是一种舞蹈工具。可是,我没有看到剑器这个图像。张旭当时写草书,裴将军舞剑,当时这三个重量级的人物在一起,周围的人为之惊讶”,真是想当然耳!不知从那部野史中让范先生得知这一重大历史场合。我只知道《新唐书• 李白传》上说“文宗时,诏白歌诗,裴旻舞剑,张旭草书,为三绝。”

  另外,“剑器不是剑”是清人胡鸣玉的观点,在《订讹杂录•剑器浑脱》:“《文献通考•舞部》谓剑器,古武舞之曲名,其舞用女妓,雄装空手而舞。案此,今人意以剑器为刀剑之器,非是。”可是现代考古发现已推翻此说。如冯至先生的《杜甫传》:“近来四川出土的古砖,其中有描绘舞剑器浑脱的,舞者则手持双剑。”看来,范先生知识更新太慢。

  4.《硕鼠》是《诗经》中的名篇,一般都把“硕鼠”解释为大老鼠,一说田鼠。可范先生看了《方言》,发现有一个地方称“蝼蛄”为“硕鼠”,便以偏概全地断言,诗经中的硕鼠就是蝼蛄。(P414)还觉着“蝼蛄蝼蛄,无食我黍”读来朗朗上口押韵的很。我看这类创新发现还是少点为妙。

  5.“网络上的知识再多,它也不属于你。在自己学习过程中,你必须有所选择。”诚然,在知识爆炸社会,每天都会面鱼龙混杂的各类信息,如何抉择,确实一个问题。对此,范先生希望大家“要特别爱惜和善用自己的大脑,不要过分地依靠电脑”。(P21)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也说过,要大家“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此外,范先生推崇背诵的功用,也是自古而来的传统。苏轼三抄《汉书》以致过目成诵,打下坚实基础

  6.快节奏的社会,人们不可避免地深陷“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不愿通过深层次的阅读去思索完整广阔世界。范先生则给出解法,“选几部经典认真地精读”,先打好底子形成科学思维习惯方法,然后“可以有相当速度地泛读”。(P36)

  7.范先生说,现代人正在逐渐丧失天赋混沌,现在的儿童接触自然太少,接触机器、电脑太多。(P353)真是一语中的,道出现代人的一大通病,被机器主宰而失却灵性。要知道,自然界神奇瑰丽和参差多态,才是人类灵感与进步的源泉。老庄“尚自然”法统不可丢弃。

  范先生的这部作品至多四星,遭遇文字编辑的粗糙工作又减一星。仅举附录文字中的错误

  406 三段一行,在一句话中,一会儿是“连类通感”,一会儿是“联类通感”。类似有“托雷”和“拖雷”(P417 二段六行)

  407 二段十行,“新上市”应为“欣赏是”,讲艺术欣赏需要距离差别

  411 一段四行,“好读书,不求甚解;没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没有会意”,错得笑死人

  415 三段七行,“贴封条到救了他了”,改为“倒”。

  423 五段四行,“那是一种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量能和良知”,改为“良能和良知”。

  :Thanks.@Heidi(http://www.douban.com/people/41632524/)

  2014/08/08

  《国学开讲》读后感(二):博大精深的国学

  范曾先生曾说过:国学不是老古董,是中国生生不息智慧之源。

  那么有人会问,范曾先生是谁呢?

  范曾,中国当代最负盛名学者书画家、诗人

  著有《大丈夫之词》《范曾诗稿》《庄子显灵记》《范曾简墨》《尊贤画集—范曾与八大山人神会》《范曾诗文集》《范曾韵语》《范曾散文三十三篇》《老庄心解》《论文学》《趋近自然》《范曾海外散文三十三篇》等约150部,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119部。

  那么有人会说,现在天天都在说经典,讲国学,那么道底什么是“国学”?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是古人思想精髓沉淀,它的一字一句都蕴含着巨大力量

  随着人们对“国学”的关注,国学风靡全国。纵观市面上各类经典国学之说“论语”“弟子规”“百家姓”“诗经“等,版本不同,删取不同,造成一片混乱,到底哪个是完整的,哪个是正确的,不仅小孩子看不懂,大人看了,也不晓得,毕竟上学的时候,只是学了点皮毛啊。

  这时就不得不隆重推出《国学开讲》,此书不仅包藏宇宙精神,融汇百家之长,还可以开启智慧,抵达幸福(噢,还可以抵达幸福哟)。《国学开讲》是以时间为轴,以儒释道艺经典为纲,以儒做人、以释见性、以道明德、以艺修身,经史合参,剖析当下众人之惑。难得的一本书,可以贯穿儒、释、道、艺四大门类啊。

  有人肯定还会说,讲国学的人多了呢,怎么就肯定他讲的好呢?怎么就肯定他的书好呢?那么当然我们除了知道范曾先生著有很多关于国学的文章,我们还要再深一层的了解一下作者的成长环境,更好的为我们来做判断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范曾以朱子这首《观书有感》,拉开了《国学开讲》的序幕。由中国文化的源流开场,及至《易经》,再到老庄孔孟,乃至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妙法莲花经》等佛教经典,《国学开讲》展现了范曾心目中的“国学大纲”。

  《国学开讲》为我们展开了国学神秘面纱老先生深入浅出讲述了对国学和艺术的体悟,以儒做人、以释见性、以道明德、以艺修身。

  或许有人会说,我就是个上班族,又不做学问,也不出书,学国学干什么?

  《国学开讲》虽然讲述的是国学,阐发的却是对于现代社会的思索。老先生用古典的思维方式来解释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困惑,用辩证的方法来解答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我们在日常中都会遇得到。不得不说,国学的精深和奥妙

  或许有人会这么问如此精深的国学,学起来容易吗?

  当然容易啦,老先生,在《国学开讲》中指点我们学习国学的方便法门哟。快去书中找找看吧。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古老东西并不意味过时,因为智慧真理永恒的,历久弥新的。就像太阳,虽是古老的,但每天常新,它不仅赋予人类生命,又给人类带来光明和希望。古圣先贤教育,就像阳光一样,普照我们,带给我们幸福。;在中西文化对比把握国学精髓,并将国学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国学开讲》独家收录了近百幅范曾先生珍贵画作,不仅可以看到深入浅出的经典解析,还可以领略优美典雅大师画作。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感受国学、亲近国学。一举二得。

  国学,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在众生内心喧哗浮躁的今天,通过《国学开讲》这本书,范老先生用最简便快捷的方式,让我们领略中华文明,从点及面,一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国学开讲》无疑是亘古不息、不舍昼夜的精神源泉,是传统文明在当下的激荡回响,是范曾先生在不逾矩之年,自由挥洒的一部难得之作。

  《国学开讲》读后感(三):永远的经典

  每次读国学,心中都有种说不出的心旷神怡之感,舒畅。就有如每次走到海边,面对大海一般,觉得自己无比渺小,觉得心中开阔

  《国学开讲》是范曾先生同名讲座的一个记录,对儒家道家、佛家中的经典,包括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等做了详尽明了的阐释。更是将几种学说进行了纵向的剖析和横向的对比,让读者通过读此书,能够对国学有个大概认识,对各种思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这本书读的很慢,一是因为他厚,二当然是因为它讲的是“国学”,虽然范曾先生用了极其现代的语言,非常简单明了的对各个思想进行了阐释。

  大概因为从未涉及,佛家的学说实在看的懵懵懂懂,般若、菩提,各种佛家词汇脑海里打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法华经》,《金刚经》,范曾先生一一做了讲解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确实有着过人的智慧。读着诗,虽然耳熟能详,却每读一遍都觉得心中开阔几分,宁静了许多。诗中印证了佛家最重要的思想,一个空字,一个心字。万事皆由心生,心无万事,也便容了万事。心中若有所想,能容下的也便只有那一点点,和浩瀚的宇宙相比,和无穷大相比,那一点点连鸿毛都比不上事情又能算什么。

  还记得《天龙八部》,萧峰求忠义,可从一开始就被变了“国籍”,不知该再忠谁。段誉求爱,一心一意的追求王语嫣,最后的结局不管新版旧版,王语嫣跟不跟他,好像总是不那么尽如人意。只有虚竹,万事皆空,不求名,不追利,不贪爱。而仿佛佛祖也真的格外眷顾他,让他拥有了一切。喜欢那本书,喜欢他的人物,他的内容,和他最重要的贯穿思想“求不得”,特别有佛家“四大皆空”的意味。

  说国学,除了佛家,当然不能不提的就是儒家道家。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中国的国学博大精深,古人的智慧深远无边。但作为一个现代人,也要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和分析他们。

  范曾先生说,老子的学问可以说是自然的人格化,孔子的“天垂象,圣人则之”是人格的自然化,而庄子是人的本体和自然本体无间隙的融在一体。这是孔子、老子和庄子最根本区别

  范曾先生还说,从语言上来讲,老子的语言高古,庄子的语言纵横恣肆。他们之间的关系因缘和区别大体是这样。

  孔子有点不讲策略,知其不可而为之,硬干;而老子知道要怎么居卑而处微。老子对兵家非常熟悉,对兵家的一些运用也非常有研究。他说:“江海为百谷王。”……上善若水是讲,他甘于居卑而处微,处在下边就有容纳的余地,他就能够使自己强大。居卑而处微,知其荣而守其辱。

  孔子思想就像是个青壮年,有着远大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雄心勃勃相信自己可以硬闯一片天。老子学说更像是人到中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年纪做事游刃有余,懂得退让,懂得迂回,不再蛮干,居卑处微,一切却又早已成竹在胸。而庄子,像孩童,又像老人,最真实,最接近自然,接近人的本真。纵横恣肆,潇洒自如快乐纯粹

  特别喜欢老子的学说,“居卑而处微,知其荣而守其辱”,念着这句话,脑海里总是浮现出打太极画面,迂回式的前进,柔中取胜。他的学说也是最接近佛家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正如范曾先生所说,各家学说要一起看,对比、综合着看。在我看来,“为人”要遵从老子思想,居卑处微,韬光养晦,心无万物即有万物,一切运筹帷幄。“做事”要遵从孔子思想,做就要做好,怀着远大的梦,揣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勇往直前,正所谓“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而“自处”,则要遵从庄子思想,回归本真,注重生命本身的存在,处于任何环境都能释放自己的心灵。明了“一切的人间烦恼都微不足道,一切的人类争端都微乎小矣”。

  书法、绘画、写作、弹琴,都需要一个人自处,都是一个人与自己心灵的对话,这时候一定要遵从庄子的思想,一心一意,回归本真,尽情释放自己的心,没有太多功利心,功名心。也只有这样,出来的作品才最完美,最能打动人心。

  生活上的一切不和谐,往往是由于自己读书不多、知识不够、品格不高、趣味不雅。让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灵修为,多读书,读好书,驱走晦暗和痛苦,点亮前方那盏光明的灯。

  《国学开讲》读后感(四):学习国学的方便法门

  范先生说:今日之中国,正处在几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中,众生喧哗的浮躁使人们内心不再平静,剧烈的社会变革不断冲击着社会原有的道德和价值体系人们向传统文明寻找智慧的渴望,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这也是他写这本《国学开讲》的原因和契机。

  现实生活中,物质蒙蔽了我们的眼睛,名利扰乱了我们的心神,让我们失去了本真和自由之心。只有学习国学经典,才能让历史的智慧解决我们当下的困惑,让我们回归本真之心。  

  在《开心辞典》的特别节目“开心学国学”里,季羡林老先生说过,“国学思想博大精深,要想深入不是那么简单,有些学者一辈子都在研究”。不要把国学搞得太神秘,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可能轻松一点更容易让人接受。而范曾老师的这本《国学开讲》,就是我们了解国学,学习国学的启蒙和方便之门。

  范先生给我们列了学习国学的方便法门:

  1、读经:知其篇目,记其章句。读经书的时候,把它的篇目记住,把里面的好句子、好故事记住,就会体会到读书的快乐。

  2、读史:从熟悉的故事开始。读史书、读经典,往往最初会从这些故事中产生爱。开启了这个方便法门后,再去追求微妙法门,就有了意味。

  说了方便法门,作者又从不同的发面讲了国学的分类方法,比如任继愈先生的鲁文化、稷下学宫(齐国文化)、楚文化和关中文化。庄子的分类是完全根据自己的爱好。《汉书.艺文志》根据各家的主张把国学分为十家:儒、法、名、墨、道、阴阳、纵横、农家、杂家和小说家。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个中和之道就来源于作为群经之首的 《易经》。什么事情都到一个中和之境,世界上就不会有这么多争端。《易经》的原理可以运用在人和人、国与国的关系上,同时也在解决我们的心灵问题,儒释道都在解决我们的心灵问题。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忠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忠和仁恕,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是一个很现实的哲学家,他的使命就是建立一个社会秩序或者道德秩序。目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主流价值观不是很明显,我们应该学习孔子,去寻求一种能够持久地指导我们心灵和行为规范的东西。

  孟子提倡仁政,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跟孔子讲问题大而化之不同。孟子讲问题是像泰山岩石一样斩钉截铁。

  无穷世事寻安宅,一往前程指大衢。孔子的“仁”是一个“安宅”,而孟子的“义”是大道,是把孔子的仁进一步发挥到仁政。孔子的仁和孟子的义,是二而一的,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老子和庄子都是到家特别重要的人物,老子主张无为是为了无不为,庄子是彻底地不为,不争。老子是把自然人格化,孔子把人格自然化,庄子是人和自然融为一体,这是它们最根本的区别。

  大智大慧、大慈大悲是佛教的两个宗旨,行深般若,度一切苦厄,人类的八万四千个烦恼,归根结底就是三个要素:贪、嗔、痴。佛祖说,放下即是一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诸法空相,心无执念。慧能大师经常说,心可为天堂亦可为地狱。是天堂还是地狱,是佛还是魔,全在一念之间。

  最后一讲是书法和绘画。从上古的楔形文字到殷墟的甲骨文,从大小篆到隶、楷、草,都是我国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瑰宝;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方画,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

  我们应该坚持修正言行,努力寻找一种信仰,这种信仰才是国学的精粹之一。年轻人、中年人都需要学习国学,国学也是老年人心中的一盏灯。学习国学,传承国学,让国学发扬光大,给心灵一个栖息的地方。

  《国学开讲》读后感(五):国学热

  小学的某一天,于丹开始在电视里讲孔子。我每天都被我妈推到电视机前坐下来,并被教育:“你应该认真看看,对以后很有帮助。”我不想看,但妈妈的话不敢不听。那时候我对国学还没有概念,于丹先说几个故事,再说一些教导的话。那些故事是从论语里扣出来的,而那些话不过是一些心灵鸡汤式的抚慰。

  从于丹开始,流行起各种国学论著。传统文化在很长时间里是一个时髦的词。大家看国学节目,参加国学讲座,购买国学书籍,鼓励自己的孩子将《三字经》和《弟子规》倒背如流。我十岁生日,家里请了很多人来吃饭,结果收到好几本《论语》。也是我十岁,搬新家之前,我妈带我去给卧室选窗帘,我在几个卡通图案里犹豫不决的时候,她指着清明上河图对我说,一般有文化的人会喜欢这个。我点点头。看过一个国学节目,主持人让一个小孩背诵一段《三字经》,背完以后,主持人问他知不知道自己背的东西是什么意思。他想了想说,古人说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现场观众拼命为他鼓掌。

  这些真的是国学吗?那个孩子不过是另外的句子来搪塞了原来的。

  国学热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媚俗的深渊。

  一群长于表达、神采奕奕的表演家,以人生导师的姿态,用庸俗成功学的方式,把国学经典通俗化,使之与现代人的生活发生关系。他们不受学术精英的喜爱,却广受普罗大众的欢迎。因为人们总是习惯看文化指向,而无暇顾及到底在讲什么。大众觉得这些生存之道是有用的,并且他们只需要这些生存之道。这种传播模式,本质上是对传统文化的消费。

  而范曾先生的这本《国学开讲》是区别于那些国学心灵鸡汤的。

  我先想从书的质感说起。

  一本书的诚意是从可视性因素开始展现给读者的。从这点来看,无论是纸质还是装帧,《国学开讲》都是完全合格的。白色封面配范曾先生自己的字画,光是把书拿在手里,都会有一种欢喜。

  现在让我们来进入文本本身。

  “为什么学国学”是范曾先生在书里谈到的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既简单又重要。他从“无用”和“有用”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论证。“无用”指的是要真正把国学的精髓化到血脉里去,呈现一种无为的状态。而“有用”则是建立在“无用”的基础上,怎样去解决问题。

  范曾先生作为一个国学家,自然是把“无用”看得更重要的。但既然这本书是面向大众的“国学开讲”,作为国学的传播者,他也希望他所传播的东西能影响受众,达到“有用”的目的。

  接着他又对“怎样系统地学习国学”做了阐述。

  范曾先生的诚恳在于,他并不是一味地把各种国学观念一起塞给读者。“我希望诸位都买一部《四书章句集注》。”他认为在阅读他的解读文本的同时,阅读国学原著也是非要必要的。这一点极其重要,因为如果不去真正地进入原文本,这种疏离于文本之外的浅阅读也就没有意义了。

  再接下来就是具体地进入各个文本了。

  范曾先生的文字质朴而亲近。但仍有个别句子带有心灵鸡汤的影子。这样的句子很少,我的确是在苛求了。

  关于国学经典的解读,我在这里再提供一个好的解读的范本,是阿城在《八十年代访谈录》里谈到的:“孔子这个人很有意思,他的学生啊,我看都是社会油子,除了颜回。颜回就是从高中上来的。颜回最老实巴交。所以他学习最认真,做笔记最勤。子路这些家伙呢,子路只比孔子小几岁啊!子贡已经是春秋晚期国际间的大商人了。这批学生怎么教啊!所以你看《论语》里面很多都是这些学生刁难老师。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多是一大帮社会油子!他们想,在这儿混一混,完了就走了,就去给贵族服务了。有这么一个老师,刁难刁难他,提刁钻的问题,常常说:哎,你跟那个谁说仁是那个,你怎么现在又说仁是这个了呢,怎么回事?”

  《国学开讲》读后感(六):我们究竟要不要学习国学

  一直以来,我对于国学都有着深深的敬仰与喜爱,但是近年读书以来,对于国学的兴废一直有各种观点,鲁迅、胡适对于国学的厌弃,近年来国学的兴起,我们到底应该何去何从呢,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想大家都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这几天细读了这本《国学开讲》,感觉耳目一新,非常喜欢范曾先生对于国学的分类,我看过的几本国学相关的书籍,都是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来分类讲解的,有些过于艰深,有些又稍嫌枯燥,而这本《国学开讲》则将国学归纳到儒、释、道、艺四个方面,并根据作者的亲身感悟与体会写就的。国学其实并不是古已有之的词,而是近现代为了区分外国学术而形成的。所以国学的范围也可有商榷的余地,凡是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并且引以为傲的学术成果是不是都可以被当做国学而加以介绍呢?我认为这是完全可以并且有益的。

  其次,我想范曾先生作为一个书画家提炼出了国学中最独特的部分,那就是国学对于人类心灵的感悟与启迪,他讲到孔子注重人的道德与心灵重于法律,希望人能成为温良恭俭让的君子,进而能够治国平天下,退而能修身齐家;而老子与庄子则探索宇宙人间的奥秘,主张心灵的自由奔放;而佛教讲究对于自身的修行,带给人的是空灵虚无之感,我想这一切都可以为现时代的中国人提供很好的精神慰藉,现时代的国人物质越来越丰富,想要追求同样的精神享受却不可得,我们越来越缺乏一种精神的支柱与心灵的浇灌,心灵像一盏灯,需要它来照亮我们的方向,但是现在很多人的这盏灯,也许灭了,有的更是积聚了一层灰尘。

  最近比较火的事件,要算得上央视主持人芮成钢被检方带走的消息了,大家纷纷表示了惊愕、惋惜、不屑等等.....虽然平日对于这位主持人也未必关注,但是现在反倒去百度了一下资料,金光闪闪的履历,算得上年轻有为、青年才俊。如果真按照传闻所说,那未免可惜了点。我想不论是时下纷纷落马的贪官,还是传闻中被带走的芮成钢,也许都是因为他们缺乏一种内心的力量与使命感,他们可以在其位,却没能谋其政,不仅不愿意舍生而取义,反而舍生取利,这都是因为他们的内心的灯熄灭了,完全走在了一条黑暗的路上。我们这样一个几千年来所有国学都指向心灵的修为的民族,现在却找不到自己的精神信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同时,范曾先生也结合国学,对于现代科技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近现代我们急于学习国外的一切,也急于抛弃我们祖先传下来的一切,诚然,外国的学术科技注重逻辑与效率,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年代,正需要这样的知识与进步,但是你是否曾经思考过这样的逻辑与效率会将人类社会带向何方?现代科技就像一个勇猛的巨人,以迅猛的速度发展着,同样发展的还有有毁灭地球力量的学术,而同样跟随的是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这样的科技与学术是否是我们需要的呢?我想庄子在千年前就已经敏锐的探查到了文明的方向与结果,近代的整个文明同样缺乏一种悲天悯人的气息与正己修身的包容,但是科学技术可以因此不发展吗?这是绝无可能的事情。所以我想也许真如罗素所说:中国将给人类一个全新的希望。如果真有这样的时候,那么这样的希望也源于我们历代相传的国学。

  我想国学流传了千年,源缘不断,这是中华民族的幸事,国学不仅带给我们文学上的享受,精神上的自由,也给我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引,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可以从中得到进益,而范曾先生的这本书无疑是一道重要的桥梁,让我们能够走近国学,走进国学,这样的巨匠在一本书中尽述自己历年来对于国学的见解和感悟,这对于我们读者来说也是一种幸事。

  《国学开讲》读后感(七):国学——一个民族生命精神的创立和延续

  国学开讲了!

  在范老看来,我们今之称为“国学”者,至少涵括儒、释(佛教)、道、艺四个方面。

  为什么还要了解国学?在科技日益发展、西学甚嚣尘上、互联网时代到来的今天,国学是不是只是老先生们的学问,在炫耀国宝级老古董的同时,亦显得自己高大上的学者身份。

  国学不等于古代汉学,但肯定是民族的学问,是我们这个民族存在数千年的精气神。把它刨掉,“中国人”三个字就没有了意义,是林书豪是林肯但肯定不是真正的中国人了。

  所以,国学还不能不讲,也不是老先生的旧书袋、学者装饰门面的檀木梳。

  国学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生命精神的创造、确立和延续的根本命脉。

  范老能画善读,深得传统国学之旨趣,他讲国学是想要解决人的心灵问题,而不是纠缠于辞字句读。

  譬如,讲庄子,范老说庄子是一个非常真诚的人,庄子的学说就在于一个“真”,庄子做人在于“诚”,在于心灵的自由,非常超脱。庄子这个人,立马就为我们所熟悉了。

  讲佛教是关乎心灵的东西,有非常世俗的一面,是我们世人的精神依托,这都可见范老在理解传统经学哲学方面重感悟,轻教义。

  国学应该怎么学?

  范老在《国学开讲》中说,应该以古人的心,体古人的情。对比我们今天的人喜欢恶搞,穿着古装说着现代人的话,明显就游离在古人的生命体验之外。

  这不是说已经逝去的生命、时代还需要让它们如僵尸一般存在,还要给它们涂脂抹粉,而是成熟了的国学是先人极致的生命体验,是关乎宇宙人生心灵的理性的智慧,是塑造民族心灵和思维模式的根本源头。

  不需要刻意给国学戴高帽,好像它是不能轻易碰的东西,它是青花瓷般高雅的哲学和文学,具有穿透时间的审美特质,但是又不似青花瓷只能代表一个时代的审美,它具有永恒的心灵特质,就像打开《国学开讲》这本书看到的:“国学不是老古董,而是中国人生生不息的智慧之源。”

  所以说,国学传递的是活泼泼的生命精神,而不是辞章句读。

  这么讲国学才不枯涩,不古板,才和现代人不“隔”。

  国学也应该这么讲。

  本书《国学开讲》贯穿儒、释、道、艺四大门类,力求从入世、出世、无为、修心等多个维度的生命智慧出发,讲透国学,它直接和心灵沟通,打通古典智慧和人心困境的隔膜,立足于中国古典哲学感悟式的思维方式,讲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佛陀等感悟世界的生命境界,让我们直接和古代大文化人的心灵相遇,如此对于领悟国学就非常容易进入而不陌生了。

  国学是关于天地人生的智慧,又关乎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操,这是本,我们能忘吗?

  和范老一样,我们要通过国学感悟天地人生,借助古典的智慧反思当下存在,如此,我们不再是失去了自然心性、文化厚度的现代人,我们是有着精神传承的现代人,我们是有着独特民族属性的现代人。

  忘了国学之本,我们的未来在哪里?

  《国学开讲》读后感(八):转载——范曾:跨界"国学"

  画家范曾有这样一句短短二十四字的自我评价: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辞章,颇抒己怀;好读书史,略通古今之变。

  年届76岁的范曾,可谓名满中外,但围绕他的争议,几乎和他的名气一样大。

  有人批评他太自负。翻翻十年前刊行的《范曾自述》,字里行间,确实不时流露出名士气派。那本书中有一幅自画像,画中的范曾侧身凝视挂在背后墙上的道家开山祖老子像,画名很直接,就叫《老子看老子》。

  而今天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他的人,心里恐怕也会感到惊讶:一个经历大半生风雨跌宕,始终与书画为伴的老者,脾气居然仍如此暴烈,真是罕见。

  更让外人琢磨不透的是,一向以特立独行自诩的范曾,到了古稀之年,突然投身甚为时髦的“国学热”中,这又是所为何来呢?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年多前,由央视出身的传媒界女强人王利芬一手操办,范曾在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开讲国学,前后持续半年,整个过程还拍摄制作成了100期的电视节目。

  对于自己为何暂时放下手中的画笔,开讲国学,早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的范曾,有过一番不乏历史感的说明:

  “中国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是不容易的。一百七十年来任人宰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受尽了一切耻辱,今天我们终于敢向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而我们所发出的声音,要回归到古典的中和仁恕。中和仁恕这个概念,如果能被世界各国接受的话,我们的世界会省去很多麻烦事,这就是我不厌其烦地讲这些内容的原因。”

  他认为,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不容易找到方向,他们需要国学,以便知道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知道努力的方向;中年人则应该以国学奠基,去面对与原来的理想差距太大的现实,修正现在,感知将来。

  “我觉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灯,”他说,“对于年长的人来说,这盏灯不光照亮了自己,更多的应该是照亮了别人。”

  《范曾自述》中回忆,他生在江苏南通一个书香门第,尽管适逢抗战爆发,幼年在苏北农村颠沛流离,但上海美专毕业的父亲家教甚严,要求他们兄弟三人诵读古书,吟诗作对,他对绘画的兴趣以及最早的国学根基,就是那会儿打下的。

  俗话说:三岁定八十。一个人最初的爱好,往往就是他最终的归宿。经过数十年来在中国画坛、艺坛摸爬滚打,苦心经营,得以扬名立万、名利双收之后,范曾回归国学,也算是回到原点了。

  范曾开讲之时,喜欢引用南宋理学大师朱熹那首有名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按他的理解,朱熹把中国文化比作一面镜子,天光云影在里面徘徊,它能如此丰赡、渊博而又清澈、纯净,是因为“源头的活水”,即中华民族的经典对我们生命本源的开启。

  所以范曾说:“我们对列祖列宗流传下来的一些非常精粹的思想,应该永远怀有敬畏之心。”

  “番语枝头雀,不是家山鸟”

  新世纪之初,范曾出版过一本集子《范曾散文三十三篇》,为什么不多不少,正好要选这么多篇目呢?内中自有玄机。

  原来,在儒释道三家的诸多经典中,范曾最推崇的是道家的老庄之学,而流传下来的今本《庄子》,就是三十三篇。

  《范曾散文三十三篇》开卷第一篇叫《大美不言》,题目出自《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顾名思义,范曾在这篇文章里要讲的,是2300年前庄周先生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观念,颇有借故抒怀之意。

  但纵观范曾多姿多彩的生活历程,他显然不是一个超然物外、甘于淡泊之人,“不言、不议、不说”并非他所能恪守的原则和追求的境界。

  20世纪90年代早期旅居法国的三年,是范曾后半生中为人议论最多的时期。也许是难耐客居异国的寂寥,也许是为了排解种种不言自明的精神压力,他写了  一本《庄子显灵记》。在书中,范曾问天问地,跟各国“圣贤”如柏拉图、海德格尔、毕加索等对话,而庄子本人的身影,贯穿全书。

  在法国的时候,范曾填过一首词:“庭芜又见正春韶,听隔窗,和鸣喧嘈,番语枝头雀,不是家山鸟。梦醒今朝,方觉得音书杳。”他解释说,枝上的鸟讲外国话,我听不懂,因为不是家山的鸟,梦醒了看看邮箱里没有信,自然有种孤独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跟国学的土壤和氛围割裂开来,可能正是范曾一度孤寂、不安的深层根源。他承认,巴黎的空气虽好,巴黎郊外的田园生活也很惬意,但国学才是自己真正的“空气”,而人离开了空气不能生存。

  1993年初夏,范曾顶着不少压力和非议,决定重返故国,回到母校南开大学任教。除了种种基于现实的考虑外,割舍不掉的国学情怀,恐怕也是动力之一。

  范曾就是这样一个身上充满矛盾的人,他既奉老庄的“出世”“无为”思想为圭臬,在个人生活实践中,又处处体现“入世”“有为”的心境。真的是无法穿透,难以“言说”。

  “此学绵绵无绝期”

  二十余年前,身处异国的范曾借庄子之“灵”,执笔为文,“隔空”对话西方历代大贤。2010年春天,即正式开讲国学前夕,他在北大与新儒学当家人、前哈佛大学华裔哲学教授杜维明,进行了一场连续五天的面对面“国学对话”,主题叫作《天与人——儒学走向世界的前瞻》。

  据当时媒体报道,北大、人大、南开三大名校及来自范曾老家的南通大学一共四位校长齐齐出席,场面甚是喧闹。

  范曾回忆说,那次他和比自己小两岁的杜维明一共对话九个钟头,事先没有准备一点提纲,彼此心领神会,因为都是“几十年霜晨夜雨的辛劳里面,渐渐地有所体悟”,融而汇之,水到渠成了。

  跟他对话国学的名家,不仅有杜维明这样地道的学院派高手,还有美籍华裔数学家陈省身(曾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及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范曾的南开学 长)、丘成桐(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及沃尔夫数学奖得主)师徒,以及老而弥坚的杨振宁等擅长理科的“国学票友”。

  比如丘成桐。据范曾自己讲,人家都说丘成桐这人很不好谈话,但有一次丘到他家里来,两人一见如故,谈论诗词,高兴得不得了。生在广东、长在香港,任教于哈佛大学的丘成桐,深受在大学教授哲学的父亲影响,自幼对中国古典文学及中国历史有浓厚兴趣,造诣也颇深,背景与范曾多少有点类似。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毕生以书画安身立命的范曾,跟陈、丘、杨诸人一样,都是“国学票友”,而非所谓国学大师,只是各自入门路径与程度深浅或有不同而已。

  范曾常喜欢引用佛教经典《妙法莲华经》中的说法:人生有八万四千种烦恼,就有八万四千个法门。自负如范曾者,也不能不承认,如今他所做的工作,只是依据自己日常读经的感悟,给大家提供一些方便的法门,以便对国学起到普及推广的作用。

  在总结开讲国学的心得时,这位熟读诗书的白发老人的回答几乎不假思索: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学绵绵无绝期。

  ——摘自《中国经营报》

  《国学开讲》读后感(九):国学,中国思想的魂

  从上学开始,每年的语文书中都会有《论语》《诗经》等,我们开始接触孔子,孟子,庄子等这些古代的思想家。那个时候,没有人告诉我们这就是国学。在上大学的时候,语文在理科里成为了选修课,可是老师还在讲着这些古代的思想名著。这是为什么呢,个人认为它是国学,像京剧一样,是国粹,是中国的千年思想,中国的千年基础,培育着中国人,它是中国思想的魂。

  作者范曾,是中国人物画画家、书法家。他的介绍很多,是个很了不起的人。从他写的这本《国学开讲》来说,知道他对国学特别常喜爱,并且了解非常透彻。他可以把中国现代的思想,西方的哲学思想,与中国的国学相连接。他可以用简明的语言来解开很难理解的诗句。

  从本书的结构来看,一共分为五讲,十七个小课。从内容上分为国学入门,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最后为中国的书画。儒家,道家,佛家是国学的基础,那究竟什么是国学呢?从语言来看,本书属于有趣又不失严肃,通俗易懂,又夹有很多的故事和诗词案例,让我读起来在故事中可以感受更深层次的国学讲解。

  国学,书中没有很明确的定义,只是一些泛泛之说。我个人理解是,国学,这个词起源于清末,西方人称为汉学。它包括当时的汉学,中学,古学,国粹之学。清末的意义在于保存,而现在的作用意义在于“欲以光复之、滂沛之、弘扬之、普世之”。国学的经典主要包括《尔雅》《孝经》《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再加上“四书五经”相互重叠的部分,总共是十三经。

  记得以前大家总在说得一句话是,中青年时要有孔子入世的态度,而老年时要有老子出事的态度。读过《国学开讲》后,对这句话更加深有体会。儒家,要有进取之心;道家,要有自然之心。佛家思想,我一直不想触碰它,一直想忽略它的存在,总觉得佛家的思想不属于人世之道。但是佛家思想,带给我的是“舍得,不争”的淡然。在闹心、烦躁时读佛,会让自己安静,平坦,心中放下。

  在我个人看来,国学是中国的思想灵魂,这几年来中国的国学再一次回到人们的视线,电视台开始讲解汉字,词语,成语,孔孟之道....这些都是国学,因为它们是中国千年的文化基础,是中国人自身修养的基础,是中国文化前进的底蕴,是中国永远不可丢弃的精髓呀!

  《国学开讲》读第一遍是略懂,读第二遍是读懂,读第三遍是了解,读无数遍才能深刻理解!

  《国学开讲》读后感(十):了解国学,提升自已

  最近几年,国学确实越来越热,甚至还有好多国学群宣讲国学,很多家长买了国学的书让孩子死记硬背,美其名曰,先在孩子的脑子里留下印象,占地方。最主要的是,买一套根本就不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所谓“国学教材”要一千多块钱!主讲人的身份是一个孩子的爸爸,据说有个女儿很出色,原因就是爸爸让她从小背国学!这样的国学到底是什么货色,明眼人一看便知。国学鱼龙混杂,确实有必要找本书,最好是有点分量的书来分辨一下。

  在看这本《国学开讲》之前,我先百度了一下范曾。这一百度不要紧,他的名号还真多得吓人,我就粘了一部分过来:范曾(1938.7.5-),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江苏南通人,中国当代大儒、思想家、国学大师、书画巨匠、文学家、诗人。现为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南开大学、南通大学惟一终身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特别顾问”,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荣誉文学博士。他是当代中国集诗书画、文史哲、儒释道于一身的文化大家,平生著作等身,已出版一百六十余种诗、书画、哲学之著述,国家图书馆珍藏其中119种。后面还有一长串的著作名称,看得人连连咂舌。

  撇开百度上对范曾的评价不谈,只这次看《国学开讲》,对于国学这一事物确实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这本书一共分了五讲,十九课,从国学入门开始,分别讲述了儒家(修齐治平)、道家(无为而治)、佛家(解脱自在)、艺术(书画)四个方面的内容,涉及这几个领域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以及作者对此的见解和观点。作者家学深厚,又有旅欧经历,真真是学贯中西,所以在介绍这些内容的时候,真的是侃侃而谈,很多材料和数据都是信手拈来。对于儒道佛的精髓,从源头讲起,历数其发展过程和义理变化,然后概括出其精髓所在。因为作者对儒道佛了然于胸,讲述起来融会贯通,流畅自然,绝没有迟滞之感,而且深入浅出,即使对国学不是很了解,也能看得明白,听得清楚。

  作者虽自谦“略通古今之变”,但讲述起来如数家珍,纵横捭阖,在讲述中常常运用各种比较的方法来阐述门类之间乃至同一门类不同代表人物的不同。比如,在讲到儒家的时候,孔子和孟子是绕不过去的两个人,这两个人在出身、阅历、思想上既有相同的地方,又各有不同,儒家的地位在各个朝代也是统治者和政治环境的不同而 不同;又比如,道家的学说中,老子和庄子对于“道”和“天”的解释有什么不同,甚至庄子和孔子有什么不同。除了同类思想的对比,不同类思想的对比外,还有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作者觉得“在孔子的思想里,对法的重视不如对心灵的重视,而西方对法的重视重于对心灵的重视”,进而提出“如果东西方现在能相互融合,就是既要重视法治,也要重视心灵”。而在艺术上,尤其是雕塑和绘画上,西方注重写实,东方注重心灵。在绘画上,作者则用八大山人和伦勃朗做对比;在书法上,用中国的文字和楔形文字做对比。这些对比,比出了各自的特点,比出了文化的多元性,也比出了作者的博学和贯通,让读者对这些思想和艺术、文学有了更明晰的概念。

  再有一点就是,这本书纠正了我以前对国学一些概念的误解,比如,对老子的“无为而治”,以前认为有点开历史的倒车,如今,作者说,这里其实是“阴柔地进取”,要能“以古人之心体物,以古人之舌言情”;以前认为“中庸之道”就是持中立态度,谁也不得罪,如今才确切之道这里面包含的哲学思想;还有就是关于佛教和中国文化的融合,乃至到了后来,佛教里包含了很多思想成分;以前认为法治和人治就是对立的,但作者却说,这二者之间没有根本的对立;等等。

  作者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没有停留在国学的辉煌上,也没有一味地固步自封,而是用发展、联系的眼光来看待国学。这一点,作者不仅在开篇就开宗明义讲了国学在当下的意义。作者立足国学,放眼世界,通过横纵比较,用国学的思想解决现代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在以后的章节中,作者从不同角度不断提及随着历史的发展,思想也在不断发展,世易时移,我们应该与时俱进,而不应该让几岁的孩子背四书五经,穿古代的衣服,讲古代的礼仪,而是要能古为今用,用国学的智慧武装自己,让自己的思维更活泼、更灵动。从大的方面来讲,就是要建立一个有序的公共秩序,一个和谐的社会,大同世界。

  国学是一个很广的范畴,博大精深,一家有一家的理解,作者的目的“并不一定要您接受或同意某家某派的学说”,而是要引起大家对国学的兴趣,找到心灵安放的地方,让自己不断得到提升!

  学国学,要“为己之学”不为他人所惑,不为名利羁绊,只为快乐自己,快乐他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国学开讲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