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明的度量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10篇

2018-07-07 04: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10篇

  《文明的度量》是一本由[美] 伊恩·莫里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一):给文明量化《文明的度量》

  给文明量化《文明的度量》

  这本书上来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东西方文明的李约瑟问题,为什么现代文明在西方发端,而不是东方,论述这个问题的图书浩如烟海,不过这次作者是要给文明进行量化,通过量化进行比较,然后来看看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脉络,发展取向

  怎么进行量化呢?这是一个问题,没想到西方对量化如此执着研究如此深入,而且以前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作者只是进行了系统的收集整理而已。对文明如何进行量化,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选择的量化内容不准确,那么量化本身就可能变成了一场笑话。所以作者先用了大量的篇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论述,说明白为什么进行量化,我们都能对那些影响文明的关键因素进行量化,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个因素等等。

  那么作者最终选择的是什么呢?第一选择的是能量的获取,第二选择的是社会组织,第三选择的是战争能力,第四选择的是信息技术,一共就选择了这四个因素。

  能量的获取,就是人均获得的能量千卡数,这直接影响到文明的发展,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因子,而且也比较容易量化,说到量化,如何选择时间段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漫长的文明历史上,间隔多久选取一个节点来进行量化呢?作者也没少下功夫开始比较漫长从一万多年前开始,一千年一个点,然后是五百年一个点,最后就更详细了。量化说是比较容易,但是这每一个点的选择和计算都是要下功夫的,都是要考证的,作者收集了很多文献资料,也说明西方人对此早就有系统的研究。

  社会组织如何量化呢?作者挺聪明,他选择的是最大城市人口数量,通过对历史上东方和西方最大城市人口数量的连线,就可以看出东西方文明社会组织程度如何了。

  战争能力换算成当量,信息技术用的是识字率,也挺有道理的。那么通过这些量化,制作出来一个表格,从表格中就可以看到东西方文明的发展了,一目了然。作者不需要结论,你一看就明白了。

  东西方文明的发现,其实一直是西方领先,从古埃及古希腊到古罗马一直领先,只是后来陷入了中世纪低谷,而东方文明也是在一直紧追不舍,在西方进入低谷的时候,东方文明依然保持向上的势头,在唐宋之际超过了西方,可是随着西方文明开始复苏,而东方文明却开始走向下降,于是西方文明进入了现代社会,和中国相遇的时候,东方文明变得不堪一击。可是东方文明很多也跟着从低谷中开始复苏,于是现在有了日本的崛起,有了中国的崛起。那么得到的结论就是,东方文明比西方文明晚了半拍,所以我们进入现代社会也要晚一阵子。

  那么能不能得出东方文明就是在模仿西方,学习西方,重复西方的道路呢?我想仅仅从图表上看,也可以得到这个结论,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走的路线如此接近,只是说明了所有的文明都会沿着这个曲线发展进步。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二):打铁还需自身硬

  打铁还需自身硬

  偷爱警/文

  作为《西方将主宰多久》的姊妹篇,深度解读了社会发展中的量化关系。在文明发展的沿途上,西方给东方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起到领航者的作用,东方为什么落后于西方文明,而西方文明为什么与东方文明相差如此之远。

  数据与列表,直观分析了东西方文明的度量。伊恩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给批评《西方将主宰多久》的人,提供些“炮弹”,来对这部书进行系统的分析,希望有更多的人,来论述挑战书中的分析。一个是,为比较史学变得更加清楚,提供可量化的贡献

  我没有看过《西方将主宰多久》,但毫无妨碍,我饶有兴致的看这部书。列表是一个很直观的东西,在列表和数据面前,很多怀疑荡然无存。但我还是要说上一句,伊恩虽然罗列了大量的数据表和曲线图,很多数据并没有考量,而是通过摘录和简单分析,而形成的数据值,稍显粗糙。甚至伊恩自己都怀疑数据量化的浮动宽度存在着很大的估值风险。这样的数据,只能算作一种个性分析和判断,并不能算作确凿的证明,映射历史文明进程的全貌,但能看到,这些被罗列的数据,似乎可以佐证某段历史进程的曲线。

  社会发展指数,是这部书重点描述的内容,在社会发展中,城市的人口密度能源消耗利用创造力停顿提升,会直接导致一个国家荣辱兴衰。在此,伊恩将东西方的文明发展,分别列数。作为西方文明的发展,更注重创造力的影响,东方文明更看重资源的利用。西方在公元前14000年狩猎-采集社会,人均能量消耗4000千卡。此时的东方与西方能量消耗不相上下,但东方从耕种,驯养动植物早期迹象来看,比西方晚了2000年,而且东方能量的提升,呈缓坡式前行,并不像西方文明那样呈波动式前行。由此,造成了东西方文明,初始阶段的断层。虽然后期东方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有所反弹,甚至赶超西方文明,但对于东方文明中的保守固执,西方的激进与创造,降低了风险数值的预判,反而提升了西方文明的自信力与爆发力。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欧洲革命直接影响整个西方文明。而遥远的东方古国还在封建王朝享受天子恩惠。并不能说,中国人刻板和固守。而是东方文明中的含蓄矜持,让东方文明,走温婉派路线,逊色于西方的“野兽派”创造力。地理原因,东方文明始终躺在自然资源的大床上,享受着得天独厚物质资源。而相对于西方工业革命,所引发的的经济推动,东方文明不感冒,不屑于这样的革命革新。因此,中国经济相比较于西方经济,大约停滞了400年。作为东方文明的核心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的发展路线也发生分歧。日本在经过江户时代之后,日本文明有了颇为迥异的提升,相比较中国来讲,走出封建社会,内外战争洗刷了东方雄狮的锐气,东方雄狮变成了东方熊猫。一直到新社会主义阶段,中国意图缩小东西方文明差距,可以看到,东西方文明,已经不再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片面因素,而是历史更迭当中,谁将扮演更主要的角色,谁将主导社会文明的进步。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三):文明如何度量

  本书系《西方将主宰多久》的续篇。莫里斯在本书中回答了一些他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中没能详加释疑的问题。因此对于没能读过这本书的读者们来说,我们不妨在此先对《西方将主宰多久》的主题来做一个简要的回顾。

  近两百年来西方世界一直占据着世界的顶点。这导致了自十八世纪下半页之后几乎所有的西方史学家都秉承着某种充斥着微妙优越感的“西方崛起”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一定有某种决定性的因素(人种、地理、气候文化制度等等)使得西方的崛起自古希腊诸贤聚首之时就成为了一种必然,而近两百年西方的崛起只是这种必然的外在体现。但自二十世纪下半页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强势崛起之后,同时西方世界的糟糕表现部分历史学家开始反思“西方崛起”理论。正如反对者所言,这种理论与其说是在解释历史,倒不如说是暴发户向自己脸上贴金——我们知道,暴发户在向别人讲述自己发家史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掺杂一些看似命中注定的巧合,而为了凸显自己的能力,他一定会竭尽全力找出那些令他发家致富成为必然的因素而将这些巧合归结为天命。于是另一派史学家开始着力强调西方的崛起不过是漫长岁月中的一个巧合,好运气令欧洲先于东方开始了工业革命,并将这种优势保持到了现在。

  然而莫里斯并不赞同这两种观点,在他看来,前者牵强附会,疑点丛丛;后者视野狭隘,未能从更宏观视角上去东西方的历史进行衡量。而他则决心从长期的时空跨度上来衡量东西方的差异,于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这本书中,他比较了从公元前约10000年至今的东西方历史,并试图从历史的发展来揣测未来

  不得不说莫里斯的视角颇具挑战性,因为当我们用这种超长期的尺度去衡量历史的发展时,许多在我们平日里被认为是极其重要的东西——制度、政体、文化等等忽然变得无足轻重了。从这种视角上来衡量东西方人类的发展的话,两者尽管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沿着不同的路径却始终向着相似目标前进,于是“东西方发生的事情不仅相似,而且发生的先后顺序差不多”。在近万年的历史中,西方在公元前漫长的岁月中的确曾占据了优势,但公元后的两千年中,东放却在大部分时间成功逆转,拥有着对西方的优势,只是近三百年西方又一次逆转成功,才使得“西方崛起”理论有机会兴起。

  但这一结论却仍显得有些说服力不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莫里斯没能够引入量化的评估体系。虽说一般情况下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各有所长,但是在历史研究领域中的定性研究无疑会将学者们拖入冗长无聊口水战。于是在《文明的度量》一书中,莫里斯提出了一个更加具有说服力的方式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他提出了一个被称作“社会发展指数”的量化指标,取材于坚定的人类进化主义支持者,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的著名文明指数:文明C(Culture)=能量E(Energy)X技术T(Technology)。莫里斯将社会发展指数定义为由能量获取、社会组织、战争能力以及信息技术死个方面组成的一组数据,通过分别对东西方自公元前10000年至今不同时期的考据来对东西方社会分别打分,再进行比较。莫里斯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说明东西方社会发展的差异正如其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文中所阐述的那样,是阶段性交替取得优势而非天然注定的。

  为了让自己的社会发展指数更具有说服力,莫里斯不厌其烦的将可能出现的反对观点一一列举,并逐条加以反驳。莫里斯指出,通过这样的方式对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衡量的确有失偏颇,但“本书中的指数并非试图解释一切,只专著一个问题:为什么欧亚大陆西端的社会在19世纪主宰了世界,而其在北美的殖民地,又在20世纪取代了他们”。整本书几乎可以看作莫里斯对他发明的社会发展指数及其应用所做的详尽说明。在本书的前两章中,作者对自己为何要发明这一指数,这一指数应该如何使用以及其他学者可能提出的质疑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莫里斯特别注意到了在“西方主宰论”学者中存在的不良倾向,即在涉及特定时间段东西方对比时,许多学者都会将西欧部分发达地区同整个东方的平均值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西方远较东方更为发达的结论。莫里斯认为,在定量研究的过程中,应将东西方最发达的地区分别进行比较,而忽略平均值。这一做法看似有着巨大破绽,但仔细想想,在近万年的超长期历史中,我们几乎是无法得到东西方社会发展及能量获取的平均值得。所以选取东西方最发达地区来加以比较实际上具备了双重优势,一方面这些地区的历史记载更加详细,考古发现也会更加充实有利于我们更精确的估计出当时的准确水平;而另一方面,学者们对这些地区的能量获取水平、社会组织水平、战争能力以及信息交流技术的发展水平都已经有了许多专项的研究成果,可以极大的减少作者单一研究所可能造成的偏差

  本书的第三章到第六章中,作者对东西方能量获取、社会组织、战争能力以及信息技术这四个方面的发展水平一一进行了衡量,并在第七章中用一个较为直观的表格对这些信息进行了汇总,从而支持了自己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文中的结论。正如作者所言,他的估测难免有些偏差,但从近两千年来的东西方世界的实际发展结果来看,数据却是能与现实拟合的。如果他的数据有20%左右偏差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得不从数据中得到公元前44年的西方要比康乾盛世时的东方更加发达、或是1800年间已经开展工业革命的西方却要比宋朝更加落后的奇怪结论。

  历史是否可以度量?显而易见,历史是可以度量的,文明亦然。虽然法国人不会愿意将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卢浮宫中蒙娜丽莎的微笑化作某个评价体系上的0.1分,恰如我们无法想象故宫中收藏的诸多文物有一天会被转化成一个生硬数字一样。但有时候,为了更加清晰表述我们的观点,我们却不得不将这些辉煌的文明拆碎打烂,变成纸面上的一个个数字。莫里斯的方法为我们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尽管这这种方式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的确无法解决现存的许多问题,但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指数暗示接下来的50年将是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段时期……社会发展指数当然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中的任何一个,但它可能是确定其中一些问题的宝贵工具”。感谢莫里斯,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件工具。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四):数据中的文明进程

  我一直认为文明不仅仅是通过一系列经济指数来单一衡量,就比如我认为距今2500年的古希腊,人们的文明程度就高于当今之社会。因此,应该说,我是满怀希望的开始阅读《文明的度量》这本书的。可以说,作者伊恩•莫里斯是个历史学上的天才,他创新性的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设计出满分250分的“社会发展指数”,结合大量的考古和历史数据,为跨越16000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进行衡量和估算,主要集中在东西方发展的横向对比上,这也是这本书所肩负的研究任务——“为何西方主宰了世界,西方将主宰多久”。

  在开头的两章中,作者采用计量史学的方式,抛出了他要研究的课题,制定了一系列度量的原则,商定出所使用的算法和思路,最重要的是明确了用来度量的四大特性:能量获取、社会组织、战争能力和信息技术,这让我兴奋不已,仿佛即将踏上一条通往光明的康庄大道。可是,在接下来的四章中,应该说我是艰难而痛苦的将其囫囵下咽。在详细研究和分析每个特性的章节中,作者按照长短不同的年代跨度,利用有记载的文字资料以及合理推测,借助自己所构建的“社会发展指数”模型,为西方和东方的特性进行估分,再通过列表和线性坐标展现出其发展趋势。在这一百多页的解释说明中,作者采用严谨的证据来论证每个得分的来源和考量,但由于类似论文般的过于专业和枯燥,却令我看的昏昏欲睡。

  就当我几乎后悔花了大量时间阅读这优秀而详尽的历史论证时,最后一章《让历史成为指南:度量文明的意义》成为了令我拍案叫绝的全书亮点。当作者将四个度量特性合而为一,综合展示16000年的东西方社会发展趋势时,我渐渐从这单调的曲线中看到了文明的进程,看到了西方在92.5%的历史进程中都领先于东方,而唯一的落后是自公元541年到1773年,这正是中国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朝分裂局面前期,到清朝乾隆末年六十三的弘历无奈立储的时候,八方来朝的鼎盛全部幻化在这东方超越西方的一小段曲线上。而令人叫好的则是为了避免能量获取这个占主要比重的特性淹没了其他三个特性的差异,而采用了各指标对数的总和来描绘曲线的方式,最终另外三个特性的敏感度被清晰的反映在图像中。例如原本平滑的曲线中出现了突然下滑的陡峭变化,让我们能够从中国西周灭亡以及西方后罗马帝国瓦解的历史中得到印证。在文章的最后,作者也根据自己得到的研究结果,对未来100年东西方趋势进行了大胆的推测。

  当我望着耗费了两百页的论述才最终产生的东西方社会发展曲线,突然发现之前大量枯燥乏味的数字推演都有了意义。这让我想起自己曾经很喜欢考古学,幻想也能像《木乃伊归来》中深入金字塔内部,寻找法老王们留下的奥秘。可当我去西安秦始皇兵马俑看到考古工作者对着不知道是兵佣什么部位的碎片,进行清扫、药水处理、扫描、记录等琐碎的工作时,我才知道什么叫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而《文明的度量》又给我上了这样一堂课,没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执着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行动力,也就无法得到心中的答案。

  面对这本推演文明进程的恢弘著作,我对作者感到深深的顶礼膜拜,这种佩服不仅仅来自于他创新性的量化方法和有理有据的解释,更来源于他欢迎批评指正的态度。在文中,他事先已考虑到各种可能的反对声音并作出解释,并如他说的,本书正是为批评者提供“炮弹”来最终完善作者的理论。这种科学态度让我这个处女座在合上书本后,对自己的求知之路更增添了几分信心。

  文/卢育涛 2014.07.25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五):东西方文明的较量

  东西方文明的较量

  ——品读《文明的度量》

  彭忠富

  世界文明如果粗略比较,可分为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东方即黄河、长江流域地区,后来经过扩张,包括了朝鲜半岛、日本和东南亚的大部分。西方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源头地区,经过扩张,后来包括了今埃及、今伊朗的西部边缘和中亚的一些绿洲,欧洲的全部地区,美洲、大洋洲和非洲海岸。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东、西方文明之间就像两条平行线,各自充分发展而互不干扰。虽然两者之间偶有交流、碰撞,但是彼此影响有限。随着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哥伦布到达了美洲,后来的欧洲人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灭绝印第安人,贩卖黑奴,殖民、掠夺、战争等手段,攫取了天量财富。与此同时,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欧洲逐渐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从此一日千里,将东方文明远远抛在了后面。

  直到今天,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仍然主宰着世界的财富分配及话语权。中国经过改革开放,逐渐融入了世界,虽然总体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但是按照人均GDP来排位的话,中国连很多非洲国家都不如。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难道说东方文明天生就弱于西方文明吗?不是这样的,中国的经济总量在历史上曾经长期占据世界第一,中国落后也不过是鸦片战争前后的事。只不过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以后,让中国从统治者到老百姓都看到了那种惨烈的差距。从此,中国开始了向西方长期学习的过程,直到现在,中国都还在当学生。

  而要学习西方,就要研究西方发展的历史。事实上,西方国家有很多历史学家也在研究东方,因为东方文明曾经高度发达,堪称西方的师范。伊恩•莫里斯是全球著名历史学家,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和古典文学教授,已出版了《西方将主宰世界多久》等12部书。莫里斯在最近出版的《文明的度量》一书中,就西方如何主宰世界进行了精彩的阐述,并对东方寄予厚望,因为他认为世界文明重心即将回归到东方。

  本书横跨16000年的人类漫长发展史,围绕全球文明重心的迁移,文明如何界定和衡量,文明从哪些方面为其奠定了主导世界的基础?文明将如何决定国家的命运?又将如何决定21世纪的未来,西方何时开始主宰世界等重大问题展开阐述,对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定量描述,以此追寻经济和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本书中,莫里斯独创了“社会发展指数”,结合考古证据、历史数据、现代社会数据等,从4个特性(能量获取、社会组织、战争能力和信息技术)衡量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进而对上一个冰川世纪结束以来16000年的东西方国家进行全方位扫描,使用突破性的社会发展研究数据对比了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社会发展状况。通过这本书,莫里斯解决了人们对全球发展的几大疑问,而且还提供了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有力工具,总结出我们应该如何思考21世纪,以及为何东方将成为未来的主人。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通过东西方社会发展指数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东西方的文明较量事实上就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对于关心中国文明演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读者,莫里斯展示了全新的视角和令人信服的解释,从而让我们对国家和民族未来充满信心。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六):以“历史”预言文明走向

  以“历史”预言文明走向

  ——读伊恩 莫里斯· 《文明的度量》随想

  研究当代文明应有历史的纵深感和横向的比较与参照,这样才能使我们对文明的发端、发展定位和本质的探讨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全球著名历史学家、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和古典文学教授伊恩 莫里斯通过独创的· “社会发展指数”结合考古,证据、历史数据、现代社会数据等,4个特性衡量从东西方社会的国家命运和文明程度。

  《文明的度量:社会发展如何决定国家命运》横跨漫长的16000年的人类发展史,作者莫里斯围绕全球文明重心的迁移,就西方何时开始主宰世界等重大问题展开阐述,对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定量的描述,以此追寻经济和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演进。最重要的是,对于东方,尤其是中国的文明演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莫里斯以全新的视角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解读。

  东西方社会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展示了东西方社会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取得的成果,所达到的不同文明水平。在这部作品中,从史前社会到信息时代,作者对相关的历史事件、考古发现和社会规律信手拈来,并进行综合的逻辑推理与预测,使该书成为一部融合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跨学科著作。一如普利策奖得主贾雷德 戴·蒙德所言:“《文明的度量》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模型。”

  莫里斯认为,东方核心地带的能量获取水平“进入现代时期的时间仅比西方稍晚一点。同样,”“东方全球地位的提高,也不是因为西方的衰落,而是因为东方人学会了利用西方人率先利用的化石能量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支撑了19世纪到20世纪近200年来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科学,特别是在考古学、人类学、经济学和城市等领域的研究传统,无不在于表明一个社会中最大定居点的规模与其社会组织的复杂程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正如莫里斯所言,原则上讲,探“究城市规模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概念上比较简单。”莫里斯在著作中,所采用的“方法论”对于研究中,国文明及中国的政治文明不乏启示、镜鉴的价值。

  文献记载:自唐宋起,“ 中国出现了一批以海外贸易为重要经济基础的城市。美国学者钱德勒在”《城市发展4000年》一书中列举了不同历史时期35个世界最大的城市,其中中国有5个城市先后8次位居世界第一。而同时期,整个欧洲尚处在比较荒蛮和落后的时期,与亚洲相比,在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上毫无优势可言,城市的发展也受到限制,巴黎和纽伦堡还是很小的城市。

  城市规模的数据也表明,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着定居点规模的量级。在西方,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也与商业、手工业和贸易密切相关。从11世纪开始,欧洲相继出现了一些繁荣的港口城市。如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威尼斯即是借助海上贸易的便利,经过几次十字军东征,奠定了威尼斯连接东方与西方贸易中心的地位。尤其是18世纪中期以来,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美国、加拿大,西欧和北美相继完成了工业化改造,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文明。而中国,由于始终处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状态,除了手工业,工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这既是中国“城市”文明史上的一大缺憾,更是中国“社会文明”尤其是“政治文明”失落的历史时期。

  通过东西方文明史的比较研究,莫里斯在《文明的度量》中对我们揭示了东西方社会文明演进的历史轨迹,对社会发展如何决定国家命运提供强有力的、科学的历史镜鉴。即通过这部作品,莫里斯解决了人们对全球发展的几大疑问,而且还总结出东西方社会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所要达到的现代的社会文明、政治文明,所要认识并必须尊重其发展的历史规律。

  《科技金融时报》9月5日B01版

  http://kjsb.zjol.com.cn/html/2014-09/05/content_87160.htm

  发表于8.10日《珠海特区报》

  http://www.zhuhaidaily.com.cn/text.php?ud_key=26050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七):《文明的度量》——读前感和读后感

  【读前感】

  我发现要理解现实世界,一个是要做好横向比较,通过国际间的经济学比较研究来理解,另外一个是做好纵向比较,即从时间大跨度角度看发展。这本书绝对是一本好书。用能量获取能力作为指标,对文明进行度量。从这里看中国,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最高峰在宋朝,但是依然没有达到西方古代文明发展的最高峰——罗马。应该说中国1000千年的文化优势,是建立在欧洲的文明倒退基础上的。而欧洲的文明倒退,则是不破不立,反而使得化石燃料成为了主要的能量来源,从而实现了文明的大跨越。而中国近代的衰落,并非是文明的衰落,其实仍然在稳步增长,但是增长速度远比西方来得慢,也就是说以人力、畜力、水力为基础的能量获取方式已经发展到头了,技术上已经比西方晚了一代,再怎么用功也比不过别人。这和诺基亚的倒闭一个道理,不是手机做得不好,而是差了一个时代。

  通过这个角度看,化石能源已经走到头,谁能够在新能源上占尽先机,谁就有可能在下一个300年拔得头筹。这么看来,国拨科研经费1/4用于能源研究,还是不够。这其实是关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

  【读后感】

  应该说,读前感已经把要说的东西说的挺多了。《文明的度量》作为《西方为什么崛起》的技术支撑材料,总体上是从数字上给予较为公允的评价和估测。

  最终的感觉还是一样,对于文明最为重要的衡量方式,是对能量的使用和利用方式。因为从人均食物、社会组织和军事能力几个方面来看,其最终的深层原因还是能源。食物的多样性、蛋白质的摄入量、人均卡路里的摄入量,均和能源的大规模使用有密切关系。因为,要产生1千克蛋白质所要耗费的能源,是1千克植物食物能源的10倍。而在满足大规模人群的饮食消耗中,集约化的能源使用也是不可或缺的。而在战争能力上,现代战争的能力,其实比的就是对敌人单位有效面积的能量投放密度。而在社会组织能力方面,实际上代表的是一次性管理能源的总量规模。信息能力,看起来与能源毫无关系,但是却从总体上改进了能源的使用效率。所以,从未来看,能源为万事之先,绝对不为过。

  其次,作者的傲慢,或者是我认知的偏颇,主要来源于对于他所提到的各项数值细项的打分。特别是对于罗马时代到中世纪时代的打分,存在着我感觉中的明显估值不准确。确切的说,是过于高估罗马的分值,过于低估的相同时期乃至整个远东地区的分值。罗马总体比宋强,罗马军事比唐强,这让一个中国人如何接受得了。特别是让一个存在了500年,乃至1000年的祖宗还跑分跑到了前面,颜面上完全说不过去。

  总体来说,文明的度量,开发了一套卓有成效的社会发展度量体系,虽然还有些不准确和需要商榷的地方,但是绝对到了可以开宗立派的高度,甚至是指导实践的作用。应该说,这本书的价值和作用,也是近2年来我评价最高的。

  但是能不能流传推广开来,还有几个方面的事情要做:

  (1)历史学本身流于考据,而忽视逻辑。注重细节,却缺乏宏观。特别是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往往太糟糕。于是导致对于历史的认知,往往流于想象。用量化模型描述历史,是人文科学的发展方向,也是历史学的发展方向,只不过要把学界全部扭转过来还需要时日。国内史界,更需要时间西风东渐。

  (2)目前历史学是隐学,经济学是显学,他的这套东西虽然可以指导实践,但是并不见得能入得了上面的法眼。人文社科类成果,如果没有政治的参与和帮助,推广起来还是很难很慢。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八):一种有益的关于文明的量化的研究方法

  在讨论这本《文明的度量》之前,我们很有必要先简要地谈一下作者的另一本姊妹书《西方将主宰多久》。在《西方将主宰多久》这本书中,作者主要讲述了15000多年的社会发展或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故事。而在这本《文明的度量》中,作者主要介绍了社会发展故事背后的一种分析工具——社会发展指数的论据和方法。

  作者认为社会是进化的如同生物的进化,而且作者认为量化对社会进化的研究比较重要。用什么来衡量社会的进化程度?作者用了“社会发展指数”这个衡量指标。

  当然要使得“社会发展指数”能真正起到衡量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必须使这个指标经得起时间和地域的考验。在这本书中,作者从公元前14000年开始考察相关情况,并一直持续到公元2000年,这样的时间跨度基本上涵盖了人类的整个文明史。在这本书中,作者尽可能比较细致地考察了世界上不同地区的情况。当然时间的间隔不可能很短,特别是远古时间,一二百年之间的差异太小。对于当代,这个时间差已经显得非常必要,甚至十年的间隔也有会一定的差距,值得研究考察了。

  通过一系列的考察研究,作者用四个特性(能量获取、社会组织、战争能力和信息技术)来度量社会发展的程度。能量获取是社会发展的所有可用的衡量尺度的基础。离开了能量,人类跟其他的生物一样也会死亡。单单是能量获取不足以衡量对社会发展重要的一切事物。人类社会很重要的一个特征是群居生活,人与人的交往会产生各种组织。如何衡量社会组织的发达程度,作者用经济学家那里获得了启示,用人口规模,那是不是所有地方的人口数量都能来衡量,当然不行,一个文明体可能有很多的人口聚集区,一般要用社会中最大永久定居地的人口规模来度量。战争能力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者,这实际上是不同地区的居住的人群之间的一种竞争。信息技术是能量使用方面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处理和交流大量的信息。当然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光光是只有这四个特征,其他特征也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足迹和影响,但从综合考虑来看,这四个特征显得更为重要,或者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这种用量化的指数来度量文明的程度,在我看来是一种有益的探索。阅读此书后,可以带给我们读者不少的启示。这样的研究方式可能有缺陷和不足,但瑕不掩瑜,值得鼓励和推介。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九):计量历史学的作用

  这本书是运用计量学做为工具,对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收集、分析,最终对作者所要研究的各个主题形成结论。

  在历史学领域,是否适用计量学的数量分析方法呢?相信许多历史学者们以及历史学的爱好者们对此是怀有着猜疑的情绪的.他们往往认为,历史、以及塑造了那些历史事件的无数的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根本就是数字所无法衡量的,所以,运用计量工具度量人类的历史,必然是缘木求鱼、资章甫而适吴越,必然是无所施展的.

  此书的作者,并不排斥普通的读者们也能够读懂他的著述.但是,计量学的描述,毕竟不是什么充满了趣味的文字,不容易吸引普通读者们的注意力.此书最最重要的部分,是作者经过大量、艰苦的研究工作之后,所做出的图表.而相关的文字,仅仅是对于做为数据来源的历史资料的补充、说明,以及对相关图表所展示内容的简单总结.

  我读了这本书以后,最大的收获,就是觉得,用计量学来分析历史,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最感兴趣的,是 ‘第五章 战争能力: 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差距’。

  正如作者所言,历史上有关于战争的文献汗牛充栋,有关于战争的文物、建筑,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为不同的研究者都提供了足够多的研究资料。所以,在这个领域,诚实的学者们之间,更有可能达成相互的理解。

  出于实用的目的,西方的学者们和职业军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运用‘定量推理’来预测战争胜负的方法。这大概就是运用计量工具来分析历史的早期尝试吧。发展到今天,甚至许多商业化的战争电子游戏都建立了很优秀的分析系统!

  于是,我想到了我曾经读过的《丘吉尔二战回忆录》,这本书里面就提到,在战争期间,有许多的军方的和民间的专家们定期向战时首相提供大量的统计图表,涉及军事、经济、科技、工业能力等等的诸多领域,用以说明在战争中英国所处的形势如何。丘吉尔极为喜爱这样的统计图表,就好像小男孩喜欢自己的铁轨火车模型一样.丘吉尔认为,这些图表所提供的信息,对自己做出决策的帮助极大。

  丘吉尔先生,他极为精通历史、文学,理工学科却并不是他的强项。这样的大政治家对计量工具尚且如此喜爱有加,那么,相对于我们普通的历史爱好者而言,更不应该完全拒绝计量工具的概念了。也许,正是因为计量学者们拥有完全不同的学术训练,他们反而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其实,我们中国历史上,也有运用计量分析来预测战争胜负的例子的。

  西汉的汉成帝时期,西域乌孙国突然造反,发兵围困了西域都护段会宗的驻军,形势十分严竣。消息传到长安,大将军王凤问计于前任西域副校尉陈汤。陈汤对这个问题的答复,可谓是计量分析的一个经典实例。他的原话如下:

  “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尤三而当一。又兵法曰:客倍而主人半然后敌。今围段会宗者人众不足以胜会宗,陛下勿忧……”

  然后,陈汤判断,数日之内,汉军获胜的消息就可以传到长安.事后,果然证明陈汤先生料事如神.

  我们注意到,陈汤所提出的:西域战士的武器装备不如汉军,所以,在战斗中,五名胡兵可以与一名汉兵的战斗力相当.这一点,与《文明的度量》提出的量化战争能力的概念是十分相似的.

  另外, 《文明的度量》也承认,例如:领导力,指挥能力,后勤,经济,政治等等这些因素也对战争能力影响极大,但却很难予以量化,只能进行大概的估计.那么,计量学者对这些因素的估计是否准确,将会极大地影响到最后的计算结果。

  陈汤,长期在西域任职,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他所提到的‘客倍主人半’,应该就包含着他对于一些难以计量的因素的估计。

  所以,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陈汤实际上是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输入双方军队的参数之后,得出了汉军获胜的预测结论。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十):一切皆可量化

  一切皆可量化,这是读完全书后一个最重要的心得。

  在《文明的度量》一书中,作者莫里斯通过四个维度——能量获取、组织能力、战争能力和信息技术——在过去15000年的大历史尺度下评估了东方和西方核心地带文明的发展历程,试图回答“西方在近现代领先于东方,是因为从历史源头就显现优势,还是仅仅是近代的偶然”,并对21世纪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预测。

  评估和预测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莫里斯为历史提供了量化的模型,基于这一模型,持不同观点的学者可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辩论,而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概念和理论相互挑战。这在我看来是本书的最大意义。

  其实量化的方法也并不复杂:挑选最重要的若干个维度作为评价的体系;每个维度中确立若干个细分维度(如能量获取下分为食物、燃料、原材料)作为评价标的;基于几个基准点(即现代社会中最发达者在各维度上都可获得250分,且分数呈比例变化)确立得分的含义;基于历史事实(考古证据,文献资料,前人研究成果)获得各项分数并评估。但这套评价体系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它真的试图,并成功地,通过定量分析研究过去长达15000年历史尺度下的社会变迁与文明进化。虽然结果会有诸多争议,这个大胆尝试本身就是莫里斯值得敬佩之处。

  打分体系这种东西其实并不少见,比如作为股市投资者,需要建立对各家公司的独立判断,就是要依靠在内心建立自己的内部记分牌,通过自己建立的打分与评价体系形成对企业的判断并作出相应的决策。再比如类似帝国时代或者文明这类电子游戏,其在设计之中,必然涉及到对各个历史时期与同时期下不同文明的纵向与横向比较,我相信所采用的方式也是类似的。

  打分的结果肯定无法做到让所有人认同,尤其在覆盖过去15000年的大历史尺度下,分数不可避免的显得粗糙。但莫里斯在书中反复强调的一点,也是我非常赞同的一点是,即使打分的结果有误差,该误差是否足够大到能够显著影响打分得到的结果。换言之,通过打分得到的对历史发展与文明比较的定性判断,我们对其有多高的信心。莫里斯在书中进行了评估,结果是:当打分误差在10%时,打分体系得出的对于历史发展的定性判断并没有显著改变;只有当误差达到20%时,历史的轨迹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但在这种情况下,打分体系显示出的一系列结果已经严重与我们的历史常识相违背,因此误差不可能达到20%。这给我的最大启示是——定量分析(尤其涉及到未来)涉及很多假设与估算,因此精确的数字结果未必能获得所有人的认同。但定量的核心是通过数学推演,获得数据所隐含的对事物的定性判断。对这个定性判断(如变化趋势,强弱对比)我们有多少信心,才是我们在争论定量数据结果时,应该时刻记在心里的自己的“底线”

  另外书中一个格外精彩的地方,当属斯坦福大学研究生Issac Opper提供的,可供直观展示四个维度分数对社会发展指数影响的方法:取四个维度的分数的对数,再求和。莫里斯原本的打分方式,即取四个维度分别打分然后求和,在敏感度上有个很头疼的问题——能量获取的分数太高,而其他三项的分数在工业革命之前都太低,导致能量获取的相对微小的变化就可以影响总分,而其他三个维度即使相对变化很大,也难对总分有明显影响。(用股民的话说,虽然莫里斯希望通过多样化来控制风险,但还是把能量获取这一维度变成了第一重仓股且仓位一般在80%以上....) 而Opper提出的将四个维度的分数先取对数再求和的方式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不得不说数学真是太神奇了。(搞笑的是在全书最后的acknowledgement里面,莫里斯提到了他的父亲,并评论说“你教给我的数学派上了用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