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 1402读后感10篇
《读库 1402》是一本由张立宪主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3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库 1402》读后感(一):记读库1402
1-71 果蔬吟 绿 妖
72-114 他们在朝鲜战场 罗 尘
115-123 本地 宋 群
124-173 市井西安 赵利文 摄
174-203 成长课 易卫东
204-225 卸任 夏 榆
226-269 漫邮记:年画地图 谭夏阳
270-276 一支驳壳枪 半 夏
277-317 声音 苗 炜 辑录
这一本用了比较长的时间,往往看几个字,翻几页,放下做别的去了,再拿起,看几行,决定跳过这一篇。
战争是我不喜欢的历史,尤其是国内近代。出于补充断代的缺失,最近想好好看看近代史,但对于这么直面个体命运的文章,只能是直接跳过。对于枪械,曾看过纪录片,陪别人看的,有些大体的印象。
我的一个叔叔是摄影爱好者,在本地报纸发表过一些作品。爹总说可惜我没发展出对摄影的爱好,我说何必,耗钱的爱好少这一个不少。能静心安坐于闹市,观察路人喜怒于行哀愁在脸,比举起相机记录传阅,差不到哪去嘛。
那一堆声音堆砌于底,好像曾经某个网站还是播放器,有试听每首歌前10秒的功能,可能刚刚尝出一点味道,眼光向下,又是另一道菜了。终究没能看完,边扫视边想,这活要是自己有做一份,可能会更有感些,除了摘录,还要附上自己当时所想。不然仅仅一段无语境的断章文字,能曲解也罢,更加干巴巴的才是失去了初衷。
不过一本书读出什么味,还是和那时分的精神心情有关系。一直在和自己的消极斗争,变着花儿的努力站直喽没趴下。
《读库 1402》读后感(二):读库 1402
果蔬吟(绿妖):这是篇考察笔记,细致全面,有思考。作者通过对台中市新社区几位农民的采访,让我们对台湾的农业以及土地上的农民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其中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让人深思,大包大揽并不能解决问题,做好服务才是根本。
他们在朝鲜战场(罗尘):看完心情真是压抑,几点体会:1、“打战不是拍电影,开枪是会死人”,只有亲身经历才会真正理解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可贵,想想银幕上的某些战争影片所宣扬的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真是无知和讽刺。2、共产党的政治宣传、思想工作弥补了双方在武器上的差距,经过洗脑,人就是战争机器,为了伟人们的战略、为了所谓的荣誉,可以“毫不在乎、争先恐后”地抛弃生命,但在那种政治动员的环境下,去不去都不是个体所能决定的。3、你不是他们,无法信誓旦旦地面对他们,告诉他们战争的是与非、付出是否值得,你的轻易否定可能会让一个坚守信念一生的老人失去最后的精神支柱,我们要做的只是聆听。4、口述史展示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战争细节,生动又残忍。可惜这样做的人很少,大部分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某某战役、歼敌多少上,不知道这背后个体的血泪。5、国家亏欠他们太多、社会忽视他们太久,战争结束后这些幸存下来的普通士兵的余生都是在回忆痛苦、忍受孤独。
本地(宋群):照片的市井气息浓厚,让人不禁想看看照片中的人现在过得如何。
成长课(易卫东):一个教龄三十年的中学教师通过对自己上学史的回忆来反思怎样的教育是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中学、高中生们所需要的。那个年代社会上阶级斗争大行其道,学校里书本贯彻的是仇恨教育,作者所以没有因为家庭背景而颓废、扭曲,除了几位良师,更重要的是阅读。阅读是自我救赎、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现实生活的避难所,是另一个世界,抚慰人心。
卸任(夏榆):波兰前总统、工潮领袖、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瓦文萨。时势造英雄,选举上台,又因选举失败下台,这样挺好,一切由人民做主,从这个角度来说,瓦文萨为波兰洒下了民主的种子。
漫邮记:年画地图(谭夏阳):在邮票的方寸之间展现各地年画的特色与魅力。
一支驳壳枪(半夏):很有意思的小文,小时候观看的抗日电影、电视剧里总会出现威风凛凛的“王八盒子”,原来人家的本名是毛瑟手枪,这种与回忆有连结的文章阅读起来总是很有感觉。
声音(苗炜辑录):总觉得语录摘抄这种形式不适合刊登在读库上,尽管有几条还是蛮有意思的。
《读库 1402》读后感(三):有趣有料有种的读库,有视野有情怀有立场的文章
作为文艺出版界的一股清流,读库十年,真的做到极致了。不管是十年如一日的外形:317页的标配、水泥色的封皮、读库二字,不多著一字,尽得风流;还是十年如一日的品质:“我们把书做好,等待您来发现”,一波又一波的好文、好书的编辑、出版、发行,让爱读库、爱读库出品、爱读小库,爱有事没事都要在读库旗舰店瞎溜达的我,浏览瞩目许久,光阴的流逝与印记,读库之于我,算是扎根入骨髓了。
这次翻看的是2014年的第二期。感谢塘中图书馆的订阅。
这期一共八篇文章。
绿妖的《果蔬吟》起首,是作者的台湾现代农业考察笔记。以一个大陆客细腻的笔触描述所见所听所想所思。有很具体的人物故事,有观察入微的细节展示,有老农年轻人个体选择的利弊权衡,有台湾农业现代化之路的阵痛与改革,更有对台湾农业制度的细密梳理。关于精细化的台湾小农经济,我感受到的是农民对土地果蔬的贴己呵护、老农与年轻人在经营上的坚守与传承、政府对农民农业的关照扶持、中国传统农耕生态与现代化的有机融合,确实如文章最后总结,“礼乐风景”,挥之不去。
第二篇是罗尘的《他们在朝鲜战场》,是依据老兵访谈的口述,经过作者加工整理的人物故事辑录。关于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共产党的军纪和作战能力有了更具体的认知。这纯粹就是一场精神战,中国人最终靠血肉之躯和敢于赴死的群体热情赢得了国际尊重。关于战场上的人性,关于朝鲜女人诱奸中国士兵的事情。部队明令规定:不能和朝鲜女人谈恋爱,一旦发现,立刻枪毙。王德君曾经被国民党抓壮丁当过四个月兵,后来到解放军。他的个人感受中有一个特别强烈的对比,当国民党的兵经常是吃不饱的,衣服跳蚤虱子很多。当解放军干干净净,要求每周洗衣服、洗澡,查看棉被,晚上领导干部要值班检查棉被。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照顾到位,上战场才愿意为国赴死。马发泉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14岁还和母亲一起睡,怕黑怕鬼,51年刚满17岁的他执意报名参军,在朝鲜战争报名写血书,要求上上甘岭“咬破手指写的,当时人是懵的。为什么打仗?为什么?人基本上魂都没有了,走路都不知道,人都浮起来了,力气哪里来都不知道,就是准备死,为人民,为朝鲜人民,为中国人民。”
第三篇宋群的《本地》和赵利文的摄影作品《市井生活》,赵利文镜头下的西安,一个人的成长轨迹与城市记录。照片本身没什么跌宕起伏,更没有宏大叙事,但一张张照片,一个个镜头下的人们,是已经过往的生活本身。其中,1990年,西安桥梓口的修自行车的老大爷那张,影像不断闪回。是这样的一张照片:老大爷叼着烟嘴,戴着手套的手端着一个收音机,靠做在一个椅子上,穿着大棉鞋的脚围着煤球炉。我回想起我的初中生涯,我的那辆二六自行车,每每冬天总爱慢撒气,在每个周五返家或者周日归校的下午,在县城边总会碰到这样的老大爷,打气本来两毛,但经常看我们学生来打气就装着没看见,闭着眼睛晒太阳。已经过去的生活,总要需到一个契机才会浮出水面,然后记忆才能铺天盖地地涌来。这可能也是记录者本身想传达的信息,感激影像记录者。
第四篇易卫东的《成长课》,高中之于个体究竟有多重要?在一个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要形成的阶段,什么是他最需要的教育?这是一个曾经焦虑的孩子的自述,关于高中的点点 滴滴。那个压抑的叙述者,用克制的笔触在一一陈述,作为看客的我在一一回望。纵然时代不同,但社会阶层的同质,来自底层的挣扎与纠结,那种任谁都无法解决的别人的微小的痛苦,在那个关键的性格形成期,如何应对?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今天的自己,今天看来其实都是有迹可循的。最后,我和作者也达到某种合流,作者做中学教师整整三十年,认为中学似乎并没有传道解惑的人师的生存空间。作者是通过阅读,作为个体心灵救赎和自我教育的主要方式。我不能再赞同更多。
第五篇夏榆的《卸任》,南方周末的高级记者,采访昔日的英雄前波兰总统瓦文萨。1983年,瓦尔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颁奖词有言“在一个缓和与和平解决冲突较之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的时代,莱赫·瓦文萨的贡献既富有启发,也是一个范例”。此时的瓦文萨还在一个遥远的农庄小屋中被软禁,他的妻子发表答谢词“每一个国家都有着和平和正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这两者就如面包和盐对于人类。让这些话成为我们表达兄弟情谊与希望的信息。”这个格但斯克造船厂的电工、汽车技工,在80年代席卷波兰的工潮中,拿起了麦克风,成为了产业工人的精神领袖。1990年,瓦文萨成为波兰共和国首任总统,一个“使用斧头的总统”。95年竞选失败,2000年再度竞选,结果只获得了百分之一点零一的选票。《与瓦文萨钓鱼》节目使几乎被公众遗忘的前总统复出。就是这样一个政治人物。关于波兰这个国家,二战德国闪电战袭击波兰,苏联制造的“卡廷森林事件”、东欧剧变波兰最先,然后各种工人运动游行示威活动等等,是我对这个国家粗浅的印象。因为瓦文萨,对波兰多了一点点了解,仅此而已。
第六篇谭夏阳的《漫邮记:年画地图》。年画与邮票都是旧时充满烟火气的生活趣味。年画从唐宋以来就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集邮是近代以来一代一代人的生活乐趣,这篇文章既是考据源流,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介。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的《五子夺莲》、苏州桃花坞木板年画的《琵琶有情》、潍坊杨家埠木板年画的《天官赐福》、河北武强木板年画的《六子游戏图》、四川绵竹木板年画《穆桂英》、开封朱仙镇木板年画《三娘训子》、漳州木板年画《老鼠嫁女》、重庆梁平木板年画《盗铃出关》凤翔木板年画《佳人爱菊》等。
第七篇半夏的《一支驳壳枪》。讲述的是民国时期的中国武器泛滥缘由、表现及武器制造的相关知识。驳壳枪的官称叫做毛瑟军用手枪,是1896年正是生产的自动手枪。毛瑟手枪以设计完美、使用方便、活力威猛等特点而被世界许多国家使用,但少有装备军队,在于价格昂贵。但在中国战场,民国各路军阀急需武器装备,尤其是自动武器和重武器,而当时日本控制着西方向中国出口军火,驳壳枪不在限制系列,火力优势堪比重武器,还价格相对低廉,成为各派武装的首选。抗日战争时期,军火需求巨量,国产仿品很快大量出现,汉阳、巩县等兵工厂都有出产,质量也还不差。有人估算,民国时期,中国起码有四十万以上的驳壳枪。而驳壳枪速射时枪口上跳的难题,都被中国枪手用举枪姿势的简捷变化转换为左右横突的扫射,完成了化腐朽为神奇的玄妙。而且驳壳枪的设计在毛瑟厂四十多年的生产历史中,内部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原始设计几乎达到了没有改进余地的完美。另一种出身名门,杀伤力和可靠性均为上佳的是外观精巧轻便的勃朗宁手枪。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萨拉热窝事件,刺杀斐迪南大公的枪手使用的正是勃朗宁手枪。勃朗宁手枪分公母,公枪刻有比利时国王王冠,七点六五厘米口径。母墙刻有后冠,九毫米口径。勃朗宁和驳壳枪,是本土最为著名的两款舶来手枪,各擅胜场,堪称双璧。但勃朗宁价额昂贵,国内仿品较少,驳壳枪火力威猛、准头合适、用途多样,得到更广泛军事力量的普遍信赖。so,驳壳枪可谓“民国第一手枪”。
第八篇是苗炜辑录的《声音》,2013年各路人马的表达与记录。摘录一则:他之所以那么胖,是为了在他与这个世界之间建立一堵墙。他的目地就是尽可能多地积聚脂肪,强行让别人观看他的肥胖,恶心别人。也许,肥胖就是我找到的办法,用来把我所作的恶刻在自己身上。总之,肥胖成了我的作品。阿梅丽·诺冬《某种活法》。
《读库 1402》读后感(四):无题
绿妖的果蔬吟讲述台湾农业现状,着墨重点在水果类,深度体验式写作,与我开启一个新的阅读领域;打仗不是拍电影,开枪是要死人的,那些整天叫嚷这战争的喷子们,真该请你们去当年的上甘岭体验一把,如果能活着回来,看你们还喜欢战争不?摄影的魅力,这几年喜欢上了老照片系列,一张富有时代气息有着鲜活个体的照片顶的上一个优秀作家的几页纸写作;一个优秀的高中数学老师的成长史,其父的上访经历害惨了一家人,大过年的这个上访父亲居然能想出跟上高中的儿子借钱回家的主意,一个每顿饭吃五分钱的穷学生还是借出来三十块钱给他那个父亲,经历过挨饿生活的自己仿佛也找到了现在减不了肥的根源;卸任就卸任了,赖下去的结果是原本有好感的好感丧失,没有好感的建立不起信任,生活在过去的辉煌,只能自寻烦恼;年画集邮救年画,传统的东西真的会慢慢消失;驳壳枪的中国发光史;声音苗炜作,不乏赞言论。
绿妖的果蔬吟讲述台湾农业现状,着墨重点在水果类,深度体验式写作,与我开启一个新的阅读领域;打仗不是拍电影,开枪是要死人的,那些整天叫嚷这战争的喷子们,真该请你们去当年的上甘岭体验一把,如果能活着回来,看你们还喜欢战争不?摄影的魅力,这几年喜欢上了老照片系列,一张富有时代气息有着鲜活个体的照片顶的上一个优秀作家的几页纸写作;一个优秀的高中数学老师的成长史,其父的上访经历害惨了一家人,大过年的这个上访父亲居然能想出跟上高中的儿子借钱回家的主意,一个每顿饭吃五分钱的穷学生还是借出来三十块钱给他那个父亲,经历过挨饿生活的自己仿佛也找到了现在减不了肥的根源;卸任就卸任了,赖下去的结果是原本有好感的好感丧失,没有好感的建立不起信任,生活在过去的辉煌,只能自寻烦恼;年画集邮救年画,传统的东西真的会慢慢消失;驳壳枪的中国发光史;声音苗炜作,不乏赞言论。
《读库 1402》读后感(五):丰富,接地气,朴实和真实
这是看过的第二本《读库》。
如果让我去用几个词来形容《读库》,我会用:丰富,接地气,朴实和真实。
之所以说“丰富”,因为这样一本小书包含的内容实在是非常的多,并且你很难在其他地方看到这样的故事。拿《1402》来说,有讲台农的,讲抗美援朝老兵的,讲老西安故事的,讲国外领袖的、讲邮票的、讲武器的等等,基本上你很难在其他的一本书看到如此多的内容,而事实上,我们就算拿到一整部讲台农或者以上其他的书,我们更可能看都不看。《读库》为我们进行了筛选,使得我们这些“懒人”得到了便利。
文章接地气是让我喜欢《读库》的重要原因之一。这里不是什么“专家学者”写出的高高在上的文字,也完全没有虚构的作品,这里的故事都来自民间,也许就是我们身边的故事。也许你会说《卸任》这一篇讲述的是外国领袖,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其实它也是采用一种平民化的角度来采访这位领袖,与我们看的一般采访不同。再比如《一支驳壳枪》,它是以一个平凡人的回忆角度讲述早期中国存在的枪支,相信在其他书中,这样的文字也是少见的。其他文章的接地气性更为明显,这里就不一一述说了。
朴实讲的是文字的风格。这里的文字没有高超的写作技巧,没有无病呻吟的矫情,没有天马行空的思绪,有的只是一些人,他们平心静气的,想要真真正正的讲故事。就像唱歌,无论你的技术多好,高音多高,都不如一个用真感情去唱歌的人。
最后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真实。这里的真实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没有虚构作品,也是因为它的接地气和朴实。我不知道他们讲的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但就是相信。这种真实是震撼人心的,比如《他们在朝鲜战场》一文,那种朴实的,对战争残酷性的叙说,我想对于那些真正没有参加过战争的人们,都是一种概念上的冲击。而在《成长课》中,那个年代家人成分不好的孩子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又是我们无法可想,和心痛不已、可怜唏嘘的。但就是这些平凡人的生活,给了我们那个时代的真相。我们这个时代比以往更需要真相。
也许《读库》还有很多其他的优点,但对于我来说,仅这四点就非常非常足够了。对于现今市场上充斥的各种各样的杂志来说,《读库》的坚持都是我们的“幸运”,而我希望这种幸运能够更加的放大和持续,范围有多大?时间有多长?我想这才是我们应该和《读库》共同努力的。
《读库 1402》读后感(六):流水行云│事关《读库1402》
记录比摄影更重要,生活比艺术更重要。策展人宋群如是理解赵利文摄影作品展《一个人的城市记录:西安1985-1995》:“在众多老照片中还原一个城市的过去,意义何在?我想,专业的城市研究者会发现,照片本身,就如同记忆的黑匣子,在照片人物的喜怒哀乐之下,有许多可以解读的信息,诸多细节所传递出的内容,还原出所在时代的生活形态,甚至是庞大的城市组织结构,因此,并非只是停留在照片所呈现的情绪上,更不只是怀旧。”老六在《读库》编发民间述史之作,或许也秉持如此理念。比如易卫东的《成长课》。
易卫东老师目前在江西新余四中教书,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出版有随笔集《学步集》。我与他在天涯社区因书结缘,未曾谋面,交情如水。2014年1月15日,他发来《我的初中》、《我的高中》和《我的高考》三篇文章,请我看看是否适合《读库》,如果可以,让我推荐给老六。之前有不少朋友将他们的文章给我看,不过,因为抒情或议论味道很浓,散文范儿十足,我就没让老六过目。认真读了他的文章,倒没发现这方面的问题,一些细节颇有新意,我感觉稍作调整、编辑,值得请老六审阅。在我的建议下,他将《学步集》里的《我的小学》与那三篇整合成一篇文章。我依照《读库》的编辑规范,对此文做了初步编辑,并从中挑了两句话,作为导语。此文名字,他有意定为“上学记”,我觉得虽然很适合,但毕竟何兆武先生用过了,便改为“成长课”。
因为有《读库》首届编辑魔鬼训练营的经历,《成长课》在《读库1402》刊发后,我习惯性地对比此文几种版本的不同,暗自揣摩老六的编辑思路。显然,经他编辑,此文更干净更准确,也更具令人动容的力量。易卫东原文有一段文字,解析自己成长得失,为作参考,转引于此:
转引《读库1402》几段话(已经编辑整理):
意外地,他(刘胜雄)的菜地上,乍一看杂草丛生。“因为教授说,田里的草不用太去拔它。”草根生下去,土地有空隙,农作物的根部有氧气,才会长得旺。又比如现在太阳很烈,假使你除草除得干干净净,土壤会很干。现在有草覆盖,水分不易挥发,土壤就湿湿的。而化肥里的硫,也能被它吸收掉——他去年才开始在大学里上课,现学现用,今年就用上了。而传统观念里,地里有杂草,是不勤快的标志。
台湾农民,台风不离嘴。奇怪的是,谈起它,他们倒很少痛心疾首,偶尔还有一种——简直喜形于色的表情。刘胜雄便对台风寄予厚望,“台湾就是有一个台风来,就好像说,平衡一些就对了”。因为台风走后,蔬果价格飙升。痛快后他们也自嘲:贵是贵了,可我也没剩多少。但对于长期在市场上处于被动、弱势的农民,台风过后的价格上扬,似乎不仅是涨价的问题,还有一点点自尊心的奇特满足。
对于老农来说,(在新社的果蔬班)技术交流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大半辈子都在其中度过的组织,在他们无力种地之后,还将继续接纳他们,一起开会,一起出去玩。这种持久的陪伴,是亲情之外、土地之外,农村给予农民的第三重亲密连接。归根到底,一个能够长久陪伴的故乡,才会有归属感。叶落归根,如果没有“根”,又归向何处呢?
土地对一个农民来说,不只是他自己的一辈子,还意味着他父亲、她丈夫、他们的祖父,世世代代的传承。像一家百年老字号的传人,努力工作未必是为营利,更多倒是诚惶诚恐,希望老字号不要在自己手里终止。台湾农民,许多年轻时曾在都市打工,回到乡下的原因,很多人的都是:爸爸身体不好,或爸爸去世了。如果老农不在了,如果他只有一个儿子,他几乎责无旁贷要回来继承这一块地,所谓子承父业。土地,是血缘之外的第二种连结。
这些有人间温度的花销,是每个产销班的固定支出。这也是维系一个产销班最重要的:人情味。它化解了本来可能存在的竞争、嫉妒,或许还有,只是被善意地表现,比如对成功者的挤对与打趣。它让埋头种地的农民不是一盘散沙,因为你知道,老了之后,仍然可以跟他们一起租大巴,一起出去玩。甚至,有一天当你死去,你的儿子会被他们接纳,而你的灵前,会有他们送的鲜花。“礼乐风景”,看着他们,我心里忽然出现这四个字。(以上五段:绿妖《果蔬吟》)
正像不经投票的代表几乎毫无意义一样,没有自由选举的投票也不能产生代议制的统治,那不过是人民在周期性地放弃他们的主权而已。(萨托利《民主新论》)
政治不是我们热切为自己做出的选择,而是被迫接受的不幸事故。(奥尔罕·帕慕克)
人们不一定都拥有同样的怨恨,但一定具备不切实际的梦想。它潜藏在每个人的心中,时时准备跳出来主宰头脑。在你意志力最强大的时刻,它也在蠢蠢欲动。正是不切实际的梦想,导致了人们容易被洗脑。我们经常发现,给人一种很难实现的理想,要远比给他一些现实和有用的指导更利于操控他的行为。(《洗脑术》)
当你说你不自由时,不是指你失去了做什么的自由,而是你想做的事得不到别人足够的认同,那带给你精神上或道德上的压力,于是你觉得被压迫、被妨碍、被剥夺。翅膀长在你的肩上,太在乎别人对于飞行姿势的批评,所以你飞不起来。(卡森·麦卡勒斯)
《读库 1402》读后感(七):读库1402
《果蔬吟》 绿妖
“台湾现代农业考察笔记之一。”
回头看题记,估摸以后还会有之二,之三,……。如果想要了解一个群体的生活状态,那就要集中于其中的一个人。在读库,看到了许多这样的案例展示。
文章中台湾农民在激励变化下的生存愿景一一展列。提起农民,不再是烈日炎炎下的劳作,更多是一种自主选择的生活方式。
《他们在朝鲜战场》 罗尘
“这不是来自书房的故事。”
马发泉,李亚林,王德君,陈扬弟,白荣俊,鲍如春,黄林兴,董秀贤,陈益中,王发祥,伍淦生,胡明申,程龙义。蒋锡培,杜德奎。
十五个老兵的采访记录。活生生的战场记忆,根本荣不得拒绝,太真实了。
于我而言,朝鲜战争仍是“雄赳赳,气昂昂”这句激昂谎言映衬之下的爱国战斗。这篇文章与从教科书上所知的相互碰撞着。
我们的确什么不知道呢。
庆幸的是,这些如今依旧清晰记得自己的军号师号团号营号连号排号班号的老兵们说出的话,有人在听。
《本地》 宋群
“一个人的城市记录。”
他叫赵利文,日复一日穿梭在西安的大街小巷,记录着这座城。
其中有一张照片令我印象深刻。三个孩童,两辆三轮童车。下面的注释中有一句这样写:“这里的娃们,骑着经典的三轮童车,在阳光下静静成长。”小时候,我也骑着这车长大,拍过一张笑得花枝乱颤的照片,找不到了。
《成长课》 易卫东
“在一个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要形成的阶段,什么是他最需要的教育?”
一个中学老师对自身所受教育的回忆。最后他说:“我一直在尝试,做一名学生学业需要的经师,精神需要的导师;同时我也一直在观察,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中国还有没有传道解惑的人师的生存空间。我的尝试和我的观察,都是不容乐观的。”
老师说出“不容乐观”这四个字,心里定有万分凄凉。但我相信为人师表如此,定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如我。
《卸任》 夏榆
“每个国家都有着和平与正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这两者就如面包和盐对于人类。让这些话成为我们表达兄弟情谊与希望的信息。”
一位记者对一位卸任总统的采访记录。
总统有一档钓鱼节目。总统的话听起来满是道理,其实苍白,到处都是政治的味道。总统老了。
《漫游记:年画地图》 谭夏阳
虽然没有细细读完的心性,但看到这样的热爱,心里羡慕。
《一支驳壳枪》 半夏
驳壳枪的史料,收集过程应该漫长的很吧。
《声音》 苗炜 辑录
2013年的表达与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