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流于美好愿望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不流于美好愿望的读后感10篇

2018-07-09 04:2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流于美好愿望的读后感10篇

  《不流于美好愿望》是一本由[美]迪恩·卡尔兰(Dean Karlan) / [美]雅各布·著作,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出版的347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014-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不流于美好愿望》读后感(一):作者的话

  我与杰克是怎样相遇的

  在2006年年底,谷歌邮件系统提醒我(谷歌邮件系统有自动提醒功能),在我所创立的一个名为“扶贫行动创新研究会”的非营利性组织网站出现了一个新的网页链接。于是我点击这个链接,进入了雅各布·阿佩尔的博客。雅各布·阿佩尔是我们最近才聘请来的一位雇员,为我们在加纳的一些项目工作。雅各布·阿佩尔的博客深深地吸引了我,一个小时后,我就把他写的东西都读了个遍——他这个人连“玉米片”都能注意到,确实非同寻常

  其实,我原本认识杰克(雅各布)这个人——在几个月前,他来应聘的时候,正是我面试他的,后来我又曾经在两个不同的项目中与他一起工作过——但是,我并不知道他其实是一个作家。我之所以雇佣他,是因为他的数学背景。在面试的时候,他在数字方面表现出来的天赋让我震惊,他是一位数字极客。通过他的博客,我又了解到,其实杰克他还是一块“海绵”。他是这样一种人,去市场上不仅仅只是去买买东西而已。在去市场的路上,杰克会去跟出租车司机交谈,了解司机的生活状况;在市场上,他会询问摊主一些经营业务方面的东西,诸如生意如何呀,为什么要做正在做的这些事情啊,等等。他从周围的世界中汲取知识、收集材料,然后把它提炼成一个个关于日常生活的扣人心弦故事。他写得的东西非常生动精彩,与学术界所要求的那种枯燥乏味的、技术性很强的论文完全是两种风格。就这样,一个团队诞生了。

  写作这本书的想法在我的头脑中已经酝酿很久了。发展经济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专业化极强的小圈子,我一直都很想在这个小圈子与众多关心并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人们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但是,我又无法把它当作一项全职的工作来做。我和我同事的大部分研究成果,如果不是在一些学术期刊发表,就是在一些会议上,成为学者、从事发展问题研究的专业人员和大型的基金会进行讨论的主要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公众可能会认为,致力于研究解决贫困问题是一件艰巨繁琐、枯燥乏味、沉闷无趣的事情。

  实际上,事情根本不是这样的。事实证明,当你花时间在这个领域做过一些研究之后,你就会发现,这项工作魅力非凡、发人深省,而且鼓舞人心。通过阅读杰克的日志,我知道,他是一个擅长表达、善于沟通的人。他写出来的东西能够引起普通大众共鸣。当然,他同样也能够把研究成果用很有意思的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 ,使普通大众都能够理解,并促使他们参与互动。因此,当他在加纳的项目告一段落的时候,我邀请他与我一起合著这本书。无论从哪方面而言,这个邀请都相当具有吸引力。我自己都有些羡慕了:全球旅行、考察项目、阅读最新的研究和著作。杰克愉快接受了我的邀请。有些地方是我与他一同前往的。虽然用Ipod玩拼字游戏并不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但是毫无疑问,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十八个月之后,经过了数千公里的奔波劳累,我们终于完成了本书的写作。

  关于本书的几点说明

  首先,我们希望这本书具有较高的可阅读性,能够吸引人的眼球。其次,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它与读者朋友进行直接地对话,把读者朋友引导到世界上的某些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去的角落里,带着读者朋友与生活在这些角落里的人们进行“面对面地”接触。最后我要说明的一件事是,有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本书有两个作者,他们也许会感到困惑:这本书到底是谁写的,表达的是谁的思想

  虽然这是一本彻头彻尾的合著,但是杰克和我都试图使这本书全书语气意境保持一致,因此决定全书都以我的名义来写。这本书中的“我”就是我自己——迪恩。但是作者却有两个,这本书是我与杰克两个人共同写的。当你在阅读本书时,如果读到了某些比较“潮”的句子,那么,我敢打赌,那是杰克写的。

  如果你觉得我(或者,更确切地说,我们)写的这本书确实很不错,那么就没有必要细究哪些段落是谁写的这个问题了;但是,如果你真想知道的话,那么这就是唯一的机会了。

  感谢你的阅读。

  迪恩·卡尔兰与雅各布·阿佩尔

  《不流于美好愿望》读后感(二):扶贫是个技术活儿

  扶贫也是一个有意思的技术活儿。

  事与愿违情况时有发生,不仅消磨了善良人们的耐心,也让人对扶贫本身的意义产生质疑。但是,可能问题只是出在工作方法上。贫困的人们并不比捐助者更善良更有智慧资金如何被使用、短期长期效果衡量、哪种扶贫的性价比较高、都是能用经济学去定量分析,来得出定性结论的。

  当然,如何推广是另外一回事

  既然是研究,必定带有很多的前提假设条件,在没有充分考虑这些条件的基础上,贸然“推广”,或许带来的是更大的伤害

  书中有不少内容都是针对所谓“小额贷款效益的质疑,这种贷款方式还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但其实际效果未必有其提倡者所说的那么好,推广开来更是问题重重。

  书一共340左右,最后60页几乎都是注释和索引,摆明了是一本学术类著作。

  在结语的那一章节,作者总结了七种有效的方法,包括小额储蓄(零存整取)、提醒储蓄(定期让穷人小钱)、预付货款的肥料销售方法(让他们有钱的时候抓住机会投资下一轮作物)、驱虫运动(通过对入学学生的定向驱虫补助来一箭双雕)、小班化的补习教育(针对庞大班级学生的有效帮助)、净化水源的“净水先锋”自动售卖机(价格并不是问题,有效提升使用率才是关键)、承诺机制(这似乎是心理学范畴,通过让参与者付出代价坚持一种好习惯)。关键是,每一种方法都要经过详细试验对比和分析,用量化的效果来证明有效性。

  《不流于美好愿望》读后感(三):把微观课作业书评贴上吧

  如果单看题目,有人会觉得这是一本言情小说(至少我室友是这么认为的),但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新经济学如何帮助解决全球贫困问题。看到这,这本书的内容便可略知一二。当读完这本书后,我把它描述为一本“通过作者的对其田野调查实际案例介绍与分析,运用行为经济学的思想,以设计随机对照实验为主要方法的使人们了解应该做些什么才能真正解决全球贫困问题的合著。”题目中“美好愿望”是指反贫困以造福人类,然而许多时候,即使我们拥有世界上所有的美好愿望,我们仍然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果和最有效率的方法。所以,这本书是想让我们知道,我们应该怎样去采取实际行动而不仅仅只是流于美好愿望,怎样才能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双管齐下: “第一管”是为了弄清事情的原委同时运用的行为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两个工具;“第二管”则是严格评估手头现有的这些“设想”,其主要方法是设计随机对照实验。从这两方面出发,作者首先揭示了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公益项目的推销。之后,又深究了形形色色的微型金融项目——从小额贷款到各种储蓄项目。接着,在农业、教育和医疗等领域研究了除金钱之外的解决贫困的其他方法。最后,则是对反贫困道路的总结与展望。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而要说起优点,我第一个想起的就是随机对照实验了。随机对照实验可谓是贯穿全书的一个方法,之前我只在中学生物中了解过这个方法,没想到它还能巧妙的被运用在经济学实验中。随机对照实验的威力在于,在评估某个项目对相关参与者的影响的时候,它能够给出一个客观的没有偏差结果,即运用额外的一组受试者来排除难以被全部观察到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书中提出的所有奏效的方法,如小额储蓄、提醒储蓄、预存货款的肥料销售方法、驱虫运动、小班化的补习教育、“净水先锋”自动售卖机、承诺机制……全部都是用随机对照实验来验证其效果的。而在这些巧妙绝伦的实验背后,却是行为经济学的思想,这也是我要说的第二个优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作者完全丢弃旧的模式,而是采用新旧方法的结合传统经济学为我们引入了“经济人”这一概念,他们会对所有可能的成本收益进行衡量,计算出每一个选项的“期望价值”,然后选择期望价值较高的那个选项。除了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之外,他们还像是一台有条不紊异常可靠计算机。由于掌握了准确的信息,他们总是选择满意度最高的那个选项。然而,行为经济学对上述狭隘定义进行了扩展。首先,他强调金钱不是万能的。其次,行为经济学认为我们不能总是通过分析成本-收益来做出决策,它描述的是真正的“人”的行为。有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不同的优先事项,有的时候我们会在一时冲动之下做出决策,甚至有时候,我们会出现令人震惊的前后不一致,比如当我们想减肥时却继续偷吃糖果;或者,当我们正在努力偿还信用卡债务时却仍然出去大吃大喝。在书中,也有几个例子,例如,肯尼亚的农民面对在田地里种什么作物?把它们种在哪里?卖多少肥料?买哪种肥料?要去哪个商店购买?这一系列问题时,感到无所适从。最终的结果是他们选择什么都不选择,即,继续重复一直以来都在做的事情。这种情况便可以用行为经济学所观察到的最广泛的一种现象解释,即惰性,或者安于现状倾向。我们更偏好惯常行为,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也是人的一种本性。还有一个例子是与一张图表里列有四种贷款实例宣传单相比,一张图表里只列出了一种贷款实例的宣传单更能吸引到客户。这一结果直接违背了标准经济理论,因为根据标准经济理论,选项越多,对选择者越有利。然而,这种现象却可以用行为经济学中的“选择过载”来解释。我要说的第三个优点便是这本书传达出的不囿于常理的思想。当我们看到书中那一个个设计巧妙的实验或调查问卷,不免拍案叫绝。当我们看到作者反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时,也会碰撞思维火花 。作者反驳到“授之以渔”的效果并没有这么大。如果对一个天生的渔夫,这种方法自然是有效的,但是问题在于,有些人不善于放鱼饵,而有些人住所附近根本没有鱼。这样的结果可能就是吃晚餐的时候人们只能望着鱼竿、鱼线以及那些教授如何钓鱼的课本发呆。这让我想起发生在我们国家的故事。八年前在杂志上刊登出的旧衣物捐赠地址,今天仍有人在捐献。然而,孩子们已经不缺旧衣物,寄来的衣服邮局堆积如山。我们必须要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贫困,我们必须去“嗅”、去“尝”、去“触摸”,这样才能知道贫困的“气息”、“滋味”和“感觉”。另一个不囿于常理的例子是肯尼亚农业。研究者发现,在肯尼亚很少有人使用农业部推荐的玉米杂交种子以及施肥数量和时间。农业部的种植方法,虽然是产量最高的,但是这种方法的投入成本实在是太高,以至于肥料的投入反而导致了净亏损,而农民的原始种植方法虽然产量低,但仍可获得收益。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思维转变,当研究种植方法时,产量不是唯一的衡量指标。除以上提到的三个优点,本书还有一个优点——语言生动,与学术界所要求的那种枯燥乏味的、技术性很强的论文完全是两种风格。两位作者把艰巨繁琐、枯燥乏味、沉闷无趣的事情变得魅力非凡、发人深省且鼓舞人心。他们写出的东西能够引起普通大众的共鸣,他们同样也能够把研究成果用很有意思的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使普通大众都能够理解,并促使他们参与互动。

  而要说到缺点,以我的水平当然也可以算是胡乱地说一通吧。第一个是引入正题太慢,开头略显枯燥。虽然开头用了很多精彩的例子来说明本书的思想,但是用三章将近50页的内容还是长了点。也可能是我急着去了解后边的真实案例吧。第二缺点是对有些概念的解释还是不到位。书中出行为经济学外,还屡次出现了发展经济学。既然这是一本面对普通大众的书,我认为也有必要把这个名词做一番解释。最后一个缺点可能不是作者自身的原因,那就是时效性不够。本书出版于2014年,但书中的各个案例基本都是2009年之前的,而在2017年才阅读这本书的我,不禁想知道现在非洲大陆情景。当然,作者也有所交代,写成本书用了十八个月,并且慢工出细活的道理我们都懂。再者说,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让读者对解决贫困问题产生兴趣并自发去搜寻它的最新成果和进展也算是本书的成功之处了,所以说这也不算是一个大的缺点。 至于如果我是作者,我将如何改进这本书,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也显得太困难。毕竟水平有限(或者说就没有水平),我是作者的话肯定远没有迪恩和杰克写的好了,那我就针对前面提出的缺点来说吧。首先,是开头的写法。我可能不会用如此冗长的文字去引出话题,当然精彩的举例和类比不能省,我会把对于一些名词如行为经济学和随机对照实验(尽管它们极其重要)的过于详细的解释删去一部分,因为他们贯穿全书,读者可以通过后边的每一个章节来慢慢体会他们的含义,而前边不是特别详细的介绍也不会对他们理解本书产生影响。其次,对于像发展经济学这样在书中数次出现却没有实例说明的名词,我会加大对他们的解释力度。因为没有与之对应的案例或者详细的解释,单从字面是很难深入了解他们的。最后,这本书虽然是一本精彩的合著,但迪恩和杰克的写作风格还是有所不同,在阅读的时候会影响连续性。我可能会继续细琢文字,尽量将两人的风格融合,不会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产生关于笔法的困惑。 最后,我想写一下关于读完这本贴满赞誉的书的感想。首先,是我好像一下明白了暑期实践的意义。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恰逢暑期实践立项。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是由作者亲身去经历去实践的,而每一个案例也都可以成为一个极好的暑期实践项目。然而,再来看看我们的暑期实践,相形见绌。我们可以从书中学习作者的思想和方法,然后找到一个合适的选题,运用暑假的时间去进行实践。这大概就是我们做实践的研究方向。其次,又这本书,我想到了许多我们国家的问题。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也一直萦绕在我们头顶。而书中介绍的如小额贷款、村镇银行,这些微型金融项目在中国的发展如何?以及文章中提到的针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项目不正好迎合国家创新创业的战略和发展小微企业的政策吗?我想,这本书带给我的是对扶贫问题的兴趣和对搜寻中国扶贫金融项目的动力。最后,是我被作者的经济学家的情怀所感染。在书中,作者写道:“作为一位经济学家,我内心深处痛感失望,因为我看到如此多的金钱、努力以及美好愿望,都投入到小额贷款中去,但却没有得到太好的结果。”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些人他们深爱着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努力去让去做出改变。不得不说美国人真的是心怀天下。相形见绌,自己的眼界太狭窄,觉得未来就是这样或那样,可是总有一些人,就在那里,告诉你,你看,也可以这样。 这本书的结尾并不意味着全球贫困问题已经看到胜利的彼岸,人类在寻找正确的问题和答案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请记住,仅仅流于美好愿望是不够的。这本书所涉及的内容只不过是全球贫困问题的沧海一粟而已,与留给人们去研究的东西相比,也只是冰山一角。但是,一个令人激动的、鼓舞人心的事实是,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答案,我们已经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而要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得到更多、更清晰的答案,离不开我们的共同努力!

  《不流于美好愿望》读后感(四):贴贴本书的赞誉!!

  对《不流于美好愿望》的赞誉

  迪恩·卡尔兰是世界上最富创造力、最多产的新生代经济学家之一。他的研究把最热门的两大经济学领域结合了起来:行为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小额贷款……这本围绕着发展与贫困问题展开论述的著作,是继《魔鬼经济学》《怪诞行为学》《轻推一把》之后的又一本杰作。

  ——理查德·萨勒(Richard H. Thaler),《轻推一把》作者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它指导捐赠者如何进行捐赠以改善全世界最贫困的人的生活状况。卡尔兰和阿佩尔清晰而透彻地描述了他们据以做出结论的各项研究,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如何将心理学上的‘轻推一把’与经济学中的激励机制结合起来,从而帮助人们做出成功的决策。

  ——保罗·布雷斯特(Paul Brest),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会主席

  迪恩·卡尔兰是最具活力和进取心的新生代经济学家之一。这些后起之秀正在努力奋斗,试图消除贫困、改变世界。他们正孜孜不倦地、一个接一个地进行着随机控制实验。卡尔兰与雅各布·阿佩尔合著的这本著作不仅仅把来自这些研究的令人兴奋的全新发现传递给了读者,而且通过活泼的笔触、引人入胜的叙述,让读者也得以享受探索与发现的喜悦。阅读它,绝对是一次令人振奋、引人思考的思想旅程!”

  ——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阿卜杜勒·拉蒂夫·贾米尔反贫困实验室创立者,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教授,2010年克拉克奖得主

  这是一本了不起的著作。任何有兴趣了解应该做些什么才能真正解决全球贫困问题的人都应该读一读它。卡尔兰和阿佩尔成功地在以下两个极端之间取得了平衡,一边是向每一个听起来似乎挺高尚的项目捐款的“非理性繁荣”,另一边是对世界上任何做好事的努力都极度悲观的末日心态。他们给出了一条明确的、可行的前进道路,而且把它描述得非常有意思、非常人性化。”

  ——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哈佛大学盖茨发展中社会研究中心教授

  21世纪上半叶将被历史学家铭记为一个消除世界贫困的时代;而像迪恩·卡尔兰这样的少数一些天才,则将被人们看作这个时代的创造者。这将是一次伟大的胜利。在细致的分析和创造性的发明面前,许多原本被认为是永远不可能解决的深层次问题都不复存在了。

  ——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耶鲁大学经济学阿瑟·M·奥肯讲席教授,《非理性繁荣》作者。

  扣人心弦、轻松活泼、启迪心智,本书三者兼而有之。每当我捧起这本杰作,翻开书页时,都会发现自己好象是在拆开生日礼物一样兴奋。每个人都应该而且必须认真地阅读一下这本书,它直指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一些最重要的问题。”

  ——约翰·A·李斯特(John A. List)、芝加哥大学经济学荷马·J·利文斯通讲席教授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叙述了一些可以改变世界的想法,如果我们想要解决全球贫困问题,我们就不能只流于美好愿望。迪恩·卡尔兰以及雅各布·阿佩尔在本书中告诉我们的恰恰正是: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怎样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彼得·辛格(Peter Singer),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人类价值研究中心的生命伦理学艾拉·W·德坎普)讲席教授

  这是一本以田野实验和随机对照实验为基础的有关新发展经济学的著作,它的可读性极强,学术价值很高、富有洞察力……任何人都会对它发生兴趣。每个人都应该去阅读一下这部著作,它从全新的视角,非常务实地对解决全球贫困问题的方法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讨论。

  ——泰勒·考恩(Tyler Cowen),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验证的时代》作者

  世界上最紧迫的挑战是经济发展问题,卡尔兰是对的,他站在了世界的前沿……这是一部极其重要也相当引人入胜的著作。

  ——提姆•哈福德(Tim Harford),《金融时报》“亲爱的经济学家”的专栏作家,《卧底经济学家》作者

  扶贫行动创新研究会的迪恩·卡尔兰与他的同事们所进行的这类研究在帮助像福特基金会这样的基金会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弗兰克·乔凡尼(Frank DeGiovanni),福特基金会经济发展部主任、扶贫协助小组前执委会主席

  卡尔兰是全球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小额贷款问题的顶尖专家之一,他在全世界各地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研究。他的著作打破了以往的经济学著作的固有界限,直面当今贫困国家所急需解决的诸多最紧迫的问题,并给出有力的回答。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大部分关于如何使小额信贷为穷人服务的工作都源于迪恩的研究。

  ——爱德华·米格尔(Edward Miguel),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

  《不流于美好愿望》为抗击全球贫困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它以数据铺路,把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浇注于其中,全书充满着人文主义精神。卡尔兰和阿佩尔大声呼吁,我们要对我们做出的决策进行严格的评估——我们必须听他们的,因为利害攸关莫大于此。

  ——雅各布·哈罗德(Jacob Harold),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会慈善事业项目部官员

  这是一部精彩绝伦的著作,它是一位先驱战士,带领着我们直接来到战斗的最前线,引导我们以更合理的方式去抗击全球贫困问题。

  ——阿巴吉特·班纳吉(Abhijit Banerjee),福特基金会,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经济学教授

  这部著作邀请你参加一次对话。对话的主题绝对引人注目:全球贫困问题;合作伙伴也不可能比它的更令人向往了:与全球最顶尖的学者们一起工作。结果当然会如你所愿。

  ——森德希尔·穆莱纳桑(Sendhil Mullainathan),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请你做好准备吧,这部著作将要对你原先所持有的关于如何促进世界发展的观念提出尖锐的挑战,因为卡尔兰和阿佩尔将要破除原先的偏见,告诉你在缓解全球贫困方面,什么才是真正有用的。

  ——贾斯廷•奥利弗(Justin Oliver),印度金奈小额信贷研究中心常务董事

  卡尔兰成功地把优秀的学术研究应用到了国际发展的实践中去,他实现了两者的结合,这是极其罕见的。以这方面,卡尔兰开了个先例,实现了突破。

  ——克里斯·邓福德(Chris Dunford),“免于饥饿”小额贷款公司行政主任

  卡尔兰和阿佩尔写道,他们的目的是‘与读者朋友进行直接地对话,把读者朋友引到世界上的某些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去的角落里,带着读者朋友与生活在这些角落里的人们进行面对面地接触’,他们完全做到了,不管是对拥护者还是怀疑者来说,本书都获得了极大地成功。

  ——《柯克斯书评》(Kirkus)

  它像一篇篇引人入胜的散文,也像一篇篇生动的报告文学……它发人深省,充满着乐观主义精神,把发展援助事业美好的一面完全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不流于美好愿望》读后感(五):不流于美好愿望的“最后一公里”

  自从穆罕穆德·尤努斯在孟加拉卓有成效地推行农村小额信贷以来,全球已经有无数的NGO组织致力于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全球贫困问题。在实践中,小额贷款被证明是一种改变穷人困境的有效手段,获得极其广泛的认可。尤努斯于2006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表明小额贷款的声望已经达到顶峰。

  通过小额贷款来解决贫困的愿望是美好的,但从美好愿望到实现愿望的过程不一定那么美好。耶鲁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迪恩·卡尔兰创立了扶贫行动创新研究会,致力于研究如何将扶贫项目有效地实施推广,雅各布·阿佩尔是这个研究会的年轻雇员。他们的观察和实践,帮助我们认识从美好愿望到现实的“最后一公里”是如何达成的。

  他们所用到的工具,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学分支,行为经济学。传统经济学的假定是人都是理性的,会根据成本收益来算计,有利可图的事情一定会去做。但实践并非如此。行为经济学认为在人类的真实行为后面可能存在着更为重要的优先考虑,因而观察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真实行为,以此来分析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可以帮助人们设计更好的方案,来解决包括贫困在内的各种问题。其中用到的最重要的工具叫做随机控制实验,就是把人们随机分组,一组为处理组,实施预定的项目或者措施,另一组是对照组,保持原样,然后比对最终效果,来检验项目是否有效。这是社会学家喜欢用的方法,行为经济学本身可以说是跨了经济学和社会学两门学科。在经济学用过多的数学模型将自己愈来愈与世隔绝的今天,引入一些社会学的方法会让自己更接地气。

  两位作者在世界各地做了许多这样的实验,试图通过具体的项目研究,来找出什么样的扶贫项目是真正有效的。他们首先揭示了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推销。人们通常会认为,公益性的项目不需要做推广,只要设计好方案,自然会有人愿意接受,那些有需要的人,方案本来就是为那些人设计的,他们怎么会不愿意接受?但事实是,再好的方案,也是需要推广的。作者的实验表明,即使在贷款项目的宣传册上多印一张美女的照片,也会显著地增加客户申请人数(美女的魅力无穷)。所以,正确地推广,将项目以合适的方式展现给那些需要的人,是很重要的,是项目成功的第一步。

  作者用了一半的篇幅讲小额贷款。小额贷款对人们生活的改善有目共睹,然而几乎所有的小额贷款项目都对钱的使用有限制,让拿到钱的穷人们要把钱投入到他们的“生意”中去,养一只“会下蛋的金鹅”。许多人都认为这是完全正确的思路,所谓“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然而,不是每个人都是“生意人”或者“企业家”,许多人拿到钱也许转身就去买了电饭煲或者DVD一类的“奢侈品”,或者用在日常生活开销上。如何避免这类情况发生?显然,对于小额贷款来说,要监督人们的行为成本实在太高。于是,从尤努斯开始就有一种群体负债贷款的解决方案,一个群体中的人共同对贷款负责,如果有一个人违约,由团队的其他人负责清偿贷款。从而,这个群体中的人们会互相监督,防止出现有人退出的情况。这一模式相当有效,但也遇到许多问题,典型的问题是“劣币驱逐良币”,即团体中最有能耐的个人可能会受到其他“猪一样的队友”的拖累,不堪其重,从而最终流失掉,退出群体贷款。所以,需要注意,哪些因素使群体贷款取得成功,什么措施能够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比如,有更亲密关系的群体(熟人群体)相互监督的动力更大,更容易获得成功;沟通频率高的群体(每周举行还款会议),出现个人违约的情况较少。注意诸如此类的细节,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关于小额贷款,作者揭示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贷款项目的成功并非反映在参与项目人数的多少,而是如何实现从贷款到储蓄的转变。接受援助的人们挣扎求生,也许毕生都没有储蓄的观念。如果贷款只是帮助人们维持既有的生活模式,挣多少花多少,那并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作为现代金融项目,它应当帮助人们慢慢建立现代金融意识。对于穷人来说,储蓄是摆脱贫穷、改善生活的起点。

  (《不流于美好愿望:新经济学如何帮助解决全球贫困问题》,迪恩·卡尔兰、雅各布·阿佩尔 著,傅瑞蓉 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4月。)

  《不流于美好愿望》读后感(六):捐助与机制

  首先,翻译很好,

  作者是长期在发现中国家从事如何改善人民生活,摆脱贫困的经济学者,通过列举做过的大量随机控制实验从教育,储蓄与贷款,农业,健康角度阐述,分析了发现中国家的很多现状,经济学的严谨与数据的支撑使实验很有趣味,其实贫困地区的机制与恶性循环是导致贫困加剧的根源,他们缺乏一种很好的工具来正确引导,作者和那些实验人员就是在做这样的探索。solve poverty我们关注的不应该仅仅只是如何捐款,而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束缚他们的机制,如何探索使他们获得自立更生的能力(就像鼓网计划一样,尽管最终这个项目失败了)……

  书中很多独特的变量对照实验非常有意思,观点新颖,good!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