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是个老中医2》读后感10篇
《外公是个老中医2》是一本由朱惠东著作,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外公是个老中医2》读后感(一):日常小病不用慌,此书帮你忙
在各药店泛滥所谓老中医坐诊的时候,自诊自医会不会更高大上?关键是能省钱还不浪费表情,虽然对于这个物价飞涨人情淡薄的社会来说,钱很少,表情很廉价。当然,自诊自医的只是小毛小病,该去医院还是得去医院。
都说是药三分毒,中医虽医病慢,但对人身体伤害小,我没法断定真假,但这么长久的时间证明了,过犹不及有一定道理,太快了的西药是真可能会引发其他副作用的。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又开始接纳自己祖先世世代代积累的中医学,从中医延生出来的各种食疗,各种保健运动也慢慢流行起来。
其实,现在网上随便一搜索,各种民间偏方大全便一涌而出,随便挑随便选,但基本都是人云亦云,不知真假效果,病急乱投医的,也会报着侥幸的心理试一试,耽误病情或者导致病情更严重的肯定不在少数,所以即使不信专家,至少要信一信专业,中医、偏方专业。
在民间各地也都有一些偏方,有效没效不知道,在西医无法医治时,这些偏方至少在心理上会给人安慰,给人希望。
是我姐第一次来大姨妈,之前有同学已给她“普及”过这方面有限的认知,所以来了就来了嘛,并不慌张。但是,这第一次和别人不一样,它来了就不想走了。过了七八天依然如刚来那几天一样,这才慌了,她妈也慌了,立马去医院。医院给打了一针红色的药水,也慢慢止住了。这样完了就不会有偏方什么事儿了。那会儿她初三,中考要考体育,学校就组织他们每天早上6点晨跑,这一跑就又把大姨妈给跑来了,于是又去医院扎了一针,医生似乎对这个有些束手无策,只嘱咐别跑步了。但人不使劲是不可能的,不可能一辈子这样吧,要么当个废人,要么流血而死,对于当时才十几岁的她来说真是残酷。出现转机是在某次她外婆和另一位老奶奶拉家常,得来了一个偏方,一回家就让她妈去田埂上挖那个丑不拉几的树根(可惜我不清楚具体叫什么)煎煮,喝下几次之后,还真好了,随便蹦跳都没事了。姐说,那段时间虽然她可以明目张胆地缺席跑步且很享受不用早起,但那男性班主任看着她人好好的,竟不能跑步,某次忍不住好奇问她得了啥病?她没有回答,直直囧在了那里。之后好长一段时间,都不能面对这位班主任。呃,跑题了。
所以说,偏方真的很神奇,可惜很多这类偏方只局限于一些区域,口口相授,一般人也没有意识说要记下来,这样并不能有效的流传出来,惠及更多人,有的甚至就这样慢慢消失了。所以我们应该感谢朱惠东这类人,从民间共搜集实践检验整理各类快遗失的财富。
此书共收集了100多种小偏方,分门别类便于查询。每一个偏方都列有食材、做法、对应案例分析以及中医医理及注意事项等,很详细。总之,家居良品,值得收藏。
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严峻,雾霾重重已成常态,有时我也会和妈妈说到这会如何增加呼吸道疾病发生的可能,妈妈则没有我那么忧心忡忡,她告诉我在城市化建设远没有现在那么发达的时候,马路还没有铺上沥青,车子一开过,便扬起阵阵灰尘,两相比较,也说不出哪一个害处更大。这似乎是人的惯性,以前比起现在总是千般万般好。我曾经想生活在古代应该也很不错,有新鲜可口健康的食材,虽没有健全的医疗设施,但中药没有污染,中医学博大精深;反观现在,食品乱象丛生、看病难、医患关系紧张,有些医生利益至上。然而细细一想,现代终究解决了古时不少疑难杂症,虽然也同时因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增加了更多病症。
有些看似不大不小的毛病困扰着当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步调让很多人小病忍着,实在忍不下去,便去药房开点西药,但西药往往治标不治本,一番折腾下来伤神费力。拿到这本书,我简直如获至宝,其中记录着人们日常碰到的小病,及治疗的方法,这些方法多为食补或自我保健妙招,归顺自然呼吸吐纳之道,见效慢,但却从根处医治。书中的外公也是紧跟时代脚步,其中的土方不仅合上古医理,有世代的亲身实践,更得到了现代医学的证明。边看书,边想向身边人普及其中的方法。而且,各种老偏方按照不同科目归类,便于事后查阅,实在适合每个家庭常备一本,以应日常需求。
但同时现代社会的一大弊端就出现了,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不少黑心商家为牟私利,将很多废弃的食材或药材进行再次加工,外表处理得色泽鲜亮,内里却是有毒有害,在市场上流通的此类食品绝不占少数,以至于出现一种现象,一行人不吃一行物。这种自以为周全自身的方式其实是相当短视和可笑的。然而,大环境如此,其代价则由消费者承担。枸杞子对人大有裨益,既可降血糖血脂、抗疲劳,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免疫力,天天喝一杯枸杞子泡茶,自然是好。但是,有些枸杞子被商家为求好看而烟熏过,这样长期吸收,只怕不但没有获得预期的收效,反而对人体造成损伤。因此,在选择书中所需要的食材时,还需仔细甄别。
此外,有时依据和结论是不一致的,人的身体结构很复杂,不同的病因可能导致相同的症状,对症下药,是治疗的基础,关键时刻还需西医确定病因。外公同时提出了不少注意点,所谓彼之砒霜,我之蜜糖,针对食疗,尤其应注意其不适应人群。看完整本书,感觉获益不少,值得借鉴,实乃家庭必备良方。
《外公是个老中医2》读后感(三):一本书请回个老中医
人生在世,难免身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六邪侵染,也难免会有有喜、怒、思、忧、恐、悲等情绪波动,在内忧外患之下,人生病就在所难免。如果日常小病就要去医院的话,动辄就是各种检查和输液,浪费金钱和时间(众所周知医院总是人满为患)不说,有时还会有副作用,让人烦不胜烦。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民间流传着很多虽然简单,却实用的小偏方。作者外公从医几十年,精心收集了百余种经历无数患者验证的老偏方,作者本人也是从事普外科近20年的医生,所以继承了这些老偏方,并把它们贡献出来造福读者。
该书的小偏方,有内科、外科、五官科、皮肤科、神经科,还有针对中老年男人、中老年女人健康以及生活常见病的养生小偏方。当然,有重病、急病,还是应该立刻上医院,而对于小病、慢性病或亚健康状态的不舒服症状,则不妨试试这些安全可靠的小偏方。
比如作为电脑族,我可以多做做书中介绍的手指交叉操,可以防治鼠标手、手指关节疼。我头皮屑比较多,照书中介绍的姜汁配温醋的小偏方试验了一下,效果还真不错。书中内容很实用,比如登山回来脚疼,就用盐水泡脚。好出虚汗,则用红枣黑豆加黄芪调养。我老婆是油性皮肤,看到书中介绍的淘米水能洗掉脸上的油脂后,就用第二次和第三次的淘米水洗脸,顿时感觉清爽了很多,比什么洗面奶感觉都好,而且书中说淘米水还有美白的作用,还能省下点买化妆品的钱。书中介绍的眼部贴土豆片能祛除熊猫眼,让眼部肌肤更紧致的办法也让人心动……有病治病,无病预防,还能美容,书中的偏方都是纯食材偏方,随处可见,使用方法简单,很多都能当茶喝,当饭吃。
该书不是单纯枯燥的偏方罗列,每篇都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列出偏方名字、所需食材和做法;第二部分是“外公问诊记”,讲述病人的情况和外公的治病的经过,增添了真实性和可读性;第三部分是“外公说中医”,讲述外公对该病和该药方的详细解释,同时包含了中医和西医对该病和该药药理的解释,并说明了该药方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让读者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不会误用。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该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人,把它请进家中,在遇到很多小病时,都不必手忙脚乱,而是向它询问,然后“对症下药”,把小病扼杀在摇篮里。这是一本解除全家小病烦恼的好书,你不需要吗?
《外公是个老中医2》读后感(四):讲述老中医自己的故事——读《外公是个老中医》
文/飞熊
我至今还记得,十几年前,数学老师,一个可爱的老太太,教我们背诵圆周率的情形。她首先给在黑板上,写下了一首叙事诗:
山巅一寺一葫酒,
尔乐苦煞吾,
把酒吃,酒杀我,
杀不死,乐尔乐。
然后是对这首诗里的故事,做了必要的解释,然后在每句诗下面标出对应的数字:
山巅一寺一葫酒,
3 . 1 4 1 5 9
尔乐苦煞吾,
2 6 5 3 5
把酒吃,酒杀尔,
8 9 7 9 32
杀不死,乐尔乐。
3 8 4 6 2 6
即使你对数学,对圆周率一点也不感兴趣,但通过这种讲故事的方式,也很容易记住这一串本来毫无规律的数字吧。
而中国人,最喜欢讲故事,也最爱听故事。所以,当这本书用讲故事的方式,给我们介绍那些偏方的药理药性和作者外公行医时遇到的故事时,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我想起曾经我在数学课堂上,度过的那些有故事美好时光。而偏方是治病的,治病的东西,自然比叫人头疼的数学,来的更有意思。
中国人喜欢通过电视广播,推销药和医学知识,多半是某某专家在那讲,然后观众提问。那些东西是推销性质的,硬要把药当作商品,强塞给别人。看多了,我们都不再相信。偶尔,我们也会通过网络,搜索下偏方试试,可那些东西要么就是太过零散,要么就是不够详细。
其实,生病的人,喜欢分享问病寻医的经验。当我们翻看着这本书,慢慢去品味那些小故事的时候,我们记住了偏方的药效药理,就像当初我记住了圆周率,十几年甚至马上就二十年了,也难以忘记。
《外公是个老中医2》读后感(五):一书在手,全家无忧
大概是从工作之后才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也是源于第一份工作时常需要加班到凌晨两三点,睡一觉,然后马上爬起来准备新的一天的工作,甚至连早餐都被省掉了。这样的日子大概持续了三个月之后,开始时不时半夜胃痛,犯恶心,头晕,体重还持续下降。鉴于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于是果断的辞职,在住的地方每天锻炼,跑步,煲汤之类的,整整休养了一个月,才渐渐把身体调整到原来的状态。
收到这本《外公是个老中医》的时候,刚好经历了整整一个星期的牙痛的折磨,俗话说得好,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而且每次痛都是有规律的,必定是在晚饭后的半小时开始痛,一开始不想晚上去医院,只好慢慢熬,熬到受不了,跑去医院让牙医鼓捣了几下,倒是很快就见效了,只是几张毛爷爷很快就不见了。我想这也是现代人不喜欢去医院看病的缘故,宁愿熬上个几天,心里暗想或许万一没什么大碍,几天就好了呢,毕竟去医院不仅麻烦,花上不菲的金钱不说,还得花上大量不必要的时间。鉴于这些情况,这本书还真是个大大的福音呐。
书中罗列了作者的外公50多年来的看诊经验,有内科小偏方,外科小偏方,五官科小偏方,皮肤科小偏方,神经科偏方,中老年男人小偏方,中老年女性小偏方,以及其他生活里的一些小偏方,包罗万象,实用价值极高。每个偏方都有一个相应的病例,然后会列出做法,食用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并且从专业方面讲述这个偏方的来历,为什么有效,以及食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状况,以及需要注意的各种信息,笔墨轻松,可读性强,不深奥。空闲的时候拿来当故事书,顺便补充补充生活上的各种知识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最难能可贵的是书里面的偏方大多都挺简单的,食材以及药材都是非常常见,制作方法也很简便,大大拉近了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增加了偏方的可行性。譬如每天一杯牛奶,增加体内钙含量,肾结石不再复发;饭后吃香蕉,钾元素一到位,血压中风全让位;用盐水清洗鼻子,预防和治疗哮喘的绝佳秘方;陈醋泡脚,醋酸消炎症,治疗足跟痛;黄连泡水喝,像口臭说不,提升你的自信与人缘;更有捏一捏,拍一拍,简单轻松瘦脸;淘米水,天然无刺激,告别大油脸;姜汁配温醋,从此对头皮屑不屑一顾等等女生拒绝不了的内容。
有时候想想,父母陪不了我们一辈子,对象也不一定能长久的陪伴在自己身边,子女什么的更是会有自己的生活,陪伴我们最久只能是我们的自己,我们更应该学习怎样跟自己相处,与自己身体相处,毕竟身体健康才是最根本,照顾好了自己,然后才能照顾好自己的家人。
《外公是个老中医2》读后感(六):《外公是个老中医2》--收藏一本,全家无忧
随着社会发展,国人越来越崇尚西方国家的事物,甚至连吃药看病这件事,都快要把中医的博大精深给丢弃了,反倒更相信西方医学。当然,很多事情上,西方医学是比中医要更高深,但是从根上讲,中医是调理人身体的一个医学,长期坚持中医提出的方式方法,不仅可以治疗疾病,更可以在生活中起到一个预防的作用。由于我外公也是一个老中医,从小跟着外公长大,所以对外公行医问诊是从小就耳濡目染,并且深知中医的优势,也一直信奉中医。
《外公是个老中医2》的作者的外公也是一个老中医,拿到书的时候就顿感亲切。而作者介绍中医的方法也很让人感到亲切。在讲述问诊案例的过程中,就把中医的精髓告诉了大家。全书内容涉及到内科、外科、五官科、皮肤科、神经科、中老年男性、中老年女性以及其他常见日常生活小病等几大类常见问题。基本涵盖了所有生活中会遇到的常见问题。并且每个偏方都按照:偏方+经典案例+使用方法+功效解析+注意事项等几大部分,虽是偏方,却简单易做,并且行之有效。比如他提到的用蜂蜜或者烤橘子来解决咳嗽问题,小时候外公也用这个方法给我治疗咳嗽。主要是化痰功能特别强。书中作者也解释了为何蜂蜜可以化痰,由于蜂蜜糖度高,水分少,在下咽过程中,可以大量覆盖在炎性部位,使得细菌严重脱水死亡。而烤橘子其实就是把橘子皮迅速变成陈皮的一个过程,陈皮有很好的镇咳功能。很多人喜欢喝急支糖浆,原因是方便,很快可以见效,其实也有弊端,就是服用次数多了会有耐药性,并且是药三分毒,生活中的小偏方,完全可以替代这些药物。除了这些生病之后可以用到的偏方之外,这本书里也有很多平时就可以用到的小偏方。比如很多女生脸上有雀斑,很是苦恼,这本书里讲到一个偏方就是,将陈皮和山楂煮沸,然后晾凉结合蜂蜜一起喝,可以改善面部雀斑问题。当然,书中也详细的解释了为何用这些来冲水喝。
全书浏览之后,把这本书放在了自己喜欢经常翻的书架里面,原因是这本书简单易懂,没说任何高深的中医话题,而是从很多生活的小方面着手,告诉读者如何应对身体的一些不舒适,而我喜欢这部书更多的原因,则是那些简单有效,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对身体有好处的小偏方。
此时是晚上九点,我决定去弄个蛋黄蜂蜜橄榄油面膜,想知道为什么?自己去读吧~
《外公是个老中医2》读后感(七):是复兴科普,不是研究学习
记得儿时生活在乡间的外婆家,山野之处,尽是可玩可爱之物。譬如,每到端午节之际,山间田头便有一种红艳艳的小果子生长出来,。入口即化,香气扑鼻,清甜多汁,所以即便它是生长在长满了刺了枝头,或者是危险的峭壁之上,只要是看到了,肚里的馋虫便蠢蠢欲动 ,是非吃到不可的。
皖南乡村人家都管这种美食叫做meng(谐音梦)子,后来读书的时候,学到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便大约知道了,这种果子原来是有学名的,唤作覆盆子。再至后来,认识了一个学中医的年轻人,他告诉我,这果子在将红未红的时候,采摘下来晾干入药,能明目养肾。
可能是从那时起,我对中医开始感兴趣了,原来寻常之物,皆可入药。当时觉着不稀奇,现在细想,处处有学问。比如,上山砍柴的时候,不慎砍伤了手,干农活的人不以为然,用砍刀剐些许竹子上的青皮细丝,揉捏之后敷在伤口上面,便可止血了。乡间村民只知道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是这么做的,却并不知道其中的奥秘。而若为中医解释,应是竹茄为药,性微寒,味甘,有清热化疾、降逆止呕、凉血止血的作用。
中医之博大精妙,在于它吸收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以万物养身,返璞于自然。天气,环境,植物,动物,等等等等,处处皆有文章。中医的发展源远流长,名家倍涌。但是在当代,中医却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不依赖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相反,指导中医的理论是古代的哲学,所以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医便备受攻击,直至现在,仍然有人以不科学的名义,受到很多名人的排斥,怀疑。
不能忽视的一点是,现代很多医学都难以治愈的病,中医却能够治好,这使得中医的民间基础日益巩固。我想,《外公是个老中医》的热销也多少得益于这样逐渐良好的中医生存环境。作者通过外公的看病小故事,深入浅出的讲述中医药的作用。虽是小偏方,却是简单易行。很多情况下,身体的一些不舒适,看看这本书,就能得到启发。
《外公是个老中医》这本书的意义,在我看来,倒不是为了能在家也能自己治病,毕竟中医讲究的是辩证治疗,系统分析。仅仅靠看书就能自己治好,那么中医未免也太过肤浅和浮躁了,情况更甚的话,会适得其反,病情延误或者加重,因此,私以为,断不可将此书作为中医药的学习之书。我认为,这本书的真正目的在于一种中医文化的普及,或者说,是对中医文化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神奇的中医知识,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中医。中医中所蕴含的巨大的潜在的知识产权,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是我们中国人民自己的知识产权,因此,在中医文化,乃至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复兴方面,此类科普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外公是个老中医2》读后感(八):祛痘美白处皱纹秘籍!不得不赞!
这个世界上有几种人,你说着是再见,却想着最好“再也不见”。比如你的补考老师,比如你的汽车教练。但是人人有同感的,相见不如怀念的,大概来自一个职业!——医生。
从古至今,大抵如此。
不喜欢看医生,生病了怎么办呢?中华几千年文化积淀,医药学更是源远流长。《本草纲目》、《黄帝内经》…
可是你看不懂阿!怎么办呢?所以你需要这本《外公是个老中医》。作者是从事普外科多年的朱惠东医生。他将外公的中医医术与在民间流传了几千年的小偏方相结合,撰写了这本看起来像是一本药方的书。书里搜集整理的偏方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疗效显著的,安全可靠的。作者不仅编入了偏方,还配有相对的病例,供读者查询对号入座。
整本书共分八个章节。
1,内科小偏方
2,外科
3,五官科
4,皮肤科
5,神经科
6,中老年男人
7,中老年妇女
8,生活里的小偏方
每一篇的结构是:(偏方名)+食材+做法+外公问诊记+外公说中医
对,形容一下,就是很为看着考虑,将你想知道的,都写进去了。
有几个偏方,我一看就想和边上的人说,主要是女孩噢。
一个是减肥的:
捏一捏,拍一拍:简单轻松瘦脸
捏肉法。选择面部肉多处,用拇指和食指揉捏,反复拉起、放下面部赘肉,每次拉50下,每天做1~2次即可。
轻拍法。选择脸上肉多的地方拍击,每次拍50下,拍击力度适宜,以出现轻微疼痛感为宜。每天拍1~2次,拍到面色发红即可。
解释:通过拍击或捏打,面部皮下细胞会受损,之后人体的自我修复机制就会被激活,整个过程中需要在能量的作用下才能进行,这个时候,与受损细胞临近的脂肪就会被燃烧,进而达到瘦脸的目的。
第二个是美肤的:
白果:让痤疮远离,还你青春靓丽
白果擦涂法
取1~2颗白果,去掉外壳后切开,临睡前先用温水清洗患处,之后用白果的切面揉搓患处,边搓边削去用过的部分,换成新鲜切面之后继续揉搓。
白果泡酒法
白果+70%的酒精
将白果压碎,之后浸泡到70%的酒精中1个星期,过滤果渣留药液,每天用药液涂抹患处2~3次。
解释:白果有杀菌消毒的功效,此外,白果含有一种特殊成分,这种成份能够抑制或杀灭引起痤疮的丙酸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并且,白果中的白果内脂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反应。但是白果有微毒,会刺激到皮肤黏膜,因此使用白果之前可先在耳后的皮肤上试用一下,没有异常,再涂抹在脸上和其他痤疮处,以免过敏。
痤疮治愈后应当立即停止使用上述办法。尤其是第二种,因为酒精对皮肤会产生一定的刺激,涂抹在健康的肌肤上,容易长斑。
书里还有很多很神奇的,让我看到就很想试试的小偏方,比如用米饭搓成团,在脸上滚动,可以去脸上的油脂。用陈皮山楂在开水中煮沸,放凉后加蜂蜜饮用能去黄褐斑。切了土豆片贴眼角,还能去黑眼圈。最后,一定要推荐给25岁朝上的姑娘们这个神奇的【孙仙少女膏】:黄檗皮9克、土瓜根9克、红枣21枚,共研细为膏、每日早起化汤洗面。可去皱纹。有清热解毒、活血化淤、润肤白面的功效。啧啧!不得不试啊!
感谢还坚守在要将中国的中医文化继续传承的这些中医师以及将这些写成文,为了让更多人看到用到的作者!
《外公是个老中医2》读后感(九):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最近偏好些实用性较强的书籍,整日里抱着本菜谱看也是常有的事,生活终归是要落到柴米油盐酱醋茶上,如若没有一个健健康康的身体,这些生活恐怕也无福消受,于是满怀好奇的捧着《外公是个老中医2》来补补课。
《外公是个老中医2》详实地介绍了百余种实用的中医老偏方,包含外科、内科、五官科、神经科等科室的常见病以及中老年男性、中老年女性日常生活中的小毛病。
整本书通俗易懂,偏方简单易记,每份偏方后还记录着外公的问诊记以及外公对这份偏方原理上的介绍。世人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如若家中有着这样一位懂中医的外公,当真是捡着一个大宝贝了。
如今仍记着儿时的几次不太愉快的偏方经历,某年某月某日,估摸着应该是受凉而导致的肚子疼,邻居家的大妈,兴冲冲的跑来,说是有治肚子疼的偏方,老妈眼见着我可怜巴巴的捂着肚子疼得满地打滚,心疼得无以复加,当下便同意拿那个偏方试试,于是邻居家的大妈便心狠手辣的下手了(那是啥偏方,那是酷刑好伐),拿着滚烫的盐巴在我那细皮嫩肉的肌肤上搓揉(当时没造成童年阴影真是万幸),而后这场酷刑进行了多久,介于事件发生时年纪太小,现如今已是没多少记忆了,现在想来这偏方的原理估摸着是以疼止疼。
当然关于偏方的经历不止于此,也不都是不愉快的回忆,更何况整日在田埂上乱蹦跶的孩子也没有那么金贵,不像现在的娃儿有点小病小痛,家长便着急上火的往医院送,医院说白了是个巨大的病原体,小毛病在自个家找找偏方,食疗食补解决起来安全自然。
《外公是个老中医2》并没有逐字逐句的读完,准确的来说,我是根据目录来筛选我所想了解的偏方知识,书的目录分类明确,查找起来简单明了,收藏于日常护理那一列,以备不时之需。
《外公是个老中医2》读后感(十):做自己的医生
现在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张,食品、空气、水都得不到保障。身边很多同龄人包括我自己,经常动不动就会不舒服。我有位朋友,如果一感冒就立即去买药,发烧就去打针。人看着很壮,但是其实身体很差。药吃多了对身体不好,针也不是随便打的。外国、港台一般都不会随便给病人打针。但是中国很多医生,为了创收都是多开药、多打针。因为从小到大身体都不是很好,所以我个人都很关注养生之类的书籍。之前看过两本很火的养生书,但是作者不是专业出身的,所以里面有小部分理念都不正确。所以以后我都会很注意作者的背景。
这本《外公是个老中医2》的作者朱惠东是一位医学专业的研究生,从事普外科工作多年,根据这点我还是比较相信作者的专业性。其中有几个小方法也是我自己亲身试过的,确实很有效果。相信很多家庭都会准备一些常用药,但是很少家庭会有意识在家中备着一两本可以治疗小病的药书。其实家中预备一两本,偶尔看看,如果遇到什么问题也可以及时作出适当的治疗。很多人都去找医生,医院排队的人那么多,还有很多医生根本没时间和精力去兼顾那么多病人,还有不少人是学艺不精,庸医。
有时候我真的很不明白,越来越多女生重视学习各种美容的手段。她们也会关注很多通过食用的方法来进行美容,但是每个人的体质都不同的,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之前有次我去看医生调经,我个人认为自己关注那么久的中医,平时也了解不少的偏方,所以像医生请教。谁知道医生说我食古不化。每个人的体质都不同,单单是根据别人的情况和用药结果而自己依样画葫芦,最后只会伤害到自己。与其总是看业余者的帖子依样画葫芦,不如自己买本专业的医药书好好学习。
现在有很多时候,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很多时候身体感到不适都是一些小事。大家可以先根据药书中的介绍,对症下药,尝试自己做自己的医生。
但是这本书的内容还是不够丰富和详细,对于药物的药性介绍的不够详细。其中也有一个药方题目和内容不对,估计是印刷错误吧。不过总体而言,还是一本值得拥有的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