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法学论文写作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法学论文写作的读后感10篇

2022-05-19 02:07: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法学论文写作的读后感10篇

  《法学论文写作》是一本由何海波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9.00,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法学论文写作》读后感(一):【笔记】文无定式,但有章法

  0p选题、文献、调查、论证、部分、行文、伦理。

  20p选题永远比写法更重要:空泛无边、陈词滥调的题目,谁写都难有创新;富有洞见的问题,即使是一个蹩脚的回答,仍然激发人们思索。因此在选题上,要有问题意识、创新可能,以及切合个人情况。

  27p研究视角的偏差,多半是因为学科分割,视野局限。

  45p问题的成熟不在于这个主题下研究的数量,而在于问题是否被人看到了、解决了。三五篇论文也许就能把某个问题说的清晰深刻、无以复加;而被人狂轰乱炸的主题也可能会有大块死角。

  55p学术论文要有根有据、有所创新,都必须建立在文献基础上。有根有据,就必须拿文献说话;有所创新,就必须对比现有文献。74p受新闻管制,国内门户几乎没有原创报道。又由于著作权保护不力,导致网站在转载信息时,往往没有完整、准确地标明原始信息的来源。因此,门户难以作为权威消息的来源。

  89p没有关键的第一手资料,引来引去不是法条就是学说,法学的创新终归是有限的。在法学研究中,社会调查的方法主要包括现场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文献分析。

  111p明晰的论证意识是一篇论文成为论文的前提;适当的论证方法则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保证。

  115p可惜的是,法学研究中的定量研究大大落后于经济学等其他学科。这使得法学难以成为真正的社会科学。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概念建构、观念塑造上,停留在洞察生活经验的层面。

  170p必要性总是以困境的存在为前提的。

  173p我们可以飞行,但只能在现实的低空上飞行。

  180p标题3要求:名实相符,合身明了;新颖给力;简洁流畅。199p创新不但要在传承中体现,还要让人看见你的闪光之处。201p综述是叙述,不是罗列。

  257p最好的关键词是,那些想要你论文的人很快能够找到,不想要的人不会文不对题地撞上。

  265p学术本来就是灰色的,能把话说明白、让读者看明白就很不容易了,让人阅读时省一份力气、多一份愉悦就更好了。

  265p文章好读的关键,是心中必须有读者。因此除了言之有物,还必须讲究措辞、注意结构、有声有色、版式美观。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的,从思想到文字,都必须不断锤炼,才能成熟。要带着挑剔质疑的眼光,而非王婆卖瓜。

  301p追求真理的同时也要顾及约束。

  307p学术独立,是学者人格的独立;学术真诚,是学者为人的真诚。以此为基础,学术研究才能重在传承、贵在批评。

  311p学术不端与学术研究本身一样古老,今后也不会绝迹。

  《法学论文写作》读后感(二):实用小技能整理

  第一部分 选题

  一、寻找

  1.前沿:中国民商法律网前沿、热点问题、职业相关、上课

  2.注意:空白点/通说有问题/大家讨论的但未解决的(+新材料、新视角)/我与人争论却无法理清的/从一个学术角度讨论经典案件或者事件(并非给出对策,而是分析一个现象产生的种种条件,一个对策的后果,找到规律性的东西)

  二、调研

  1.提纲

  2.文献调查途径(第二部分)

  3.文献摘要综述,确定问题未解决并且有足够的材料写论文。

  三、调整

  1.缩小、拆分

  2.深入讨论

  第二部分 文献调查途径

  一、图书

  《全国总书目》

  国家图书馆

  安大图书馆

  超星数字图书馆

  读秀

  汇雅书世界

  博看

  调查最新的书籍:当当、亚马逊

  田田阅读

  二、论文

  (一)期刊:

  1.三种评价标识: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法学会的“中国法学院核心科研评价来源期刊”clsci。

  2.三大顶级期刊:《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

  3.三大标识期刊:中外法学、清华法学、政法论坛、法学家、法商研究、

  法律科学、现代法学、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法学评论、比较法研究、环球法律评论。

  (二)电子

  1.电脑中文: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读秀

  2.电脑外文:Web of Science、Springer Link(挺好用的)

  3.电脑资源途径:易瑞授权访问系统(好像不太好用)

  4.手机:全球学术快报(重点期刊已经录入)、田田阅读、博看

  三、法规案例

  (一)国内

  1.法规:政府公报、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每月一集。北大法宝。司考宝典及微信。

  2.案例:北大法宝、中国判决文书网、人民法院案例选(经典案例)

  (二)国外:美国:justia(制定法和案例法)、oyez(最高法判决);英美:westlaw(完全不会用)

  四、数据

  1.国内:

  国家统计局www.stats.gov.cn(好用)

  中国法律年鉴,书

  中国知网: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好用)

  2.国外

  美国统计局www.census.gov(好像无法访问)

  中国统计局:国外官方统计网站

  五、概念术语

  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有法学卷)、元照英美法典、不列颠百科全书

  六、检索

  1.+关键词、主题(好用:可以在知网选择期刊后检索“数人侵权”主题,选中核心期刊

  2.粗读获得关键词——检索——文献引用的文章、文献被哪些文章引用

  七、调查

  (一)现场观察

  (二)深度访谈

  (三)调查问卷

  (四)文献分析

  主要看了这部分

  第三部分 重要部分

  1.引注

  是否引注:主题相关,读者需要。一句一注,明显过度。

  应当引注:学术观点、案例、法律(难找)、统计数据

  引注格式:法刊体(中国法学注释),学报体。

  2.作者信息

  *

  3.参考文献(与引注相同)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4.摘要

  第三人称:本文论证了(This paper)

  5.关键词

  标题中选择。

  6.英文翻译

  标题~每个词首字母大写,冠词连词介词全部小写。

  作者~WANG Tingting

  关键词~布莱克法律词典、元照英美法词典、学者论文(法 关键词 英文翻译)

  第四部分 行文

  1.措词

  少夹带英文;少使用解释性脚注;间接引用(用自己的话引用观点、法条、案例);

  2.句段

  少用连接词、破折号;

  《行政诉讼法》:1989年制定的

  行政诉讼法:泛指

  标点符号一般用半角的。

  段落一般约为300字

  3.章节

  5000字论文大约三个部分;整篇论文开头有导论,每个部分开头有导论。

  4.排版

  宋体,小四,1.5倍行距。

  文章页码:居中/居右

  第五部分 写作伦理

  1.称呼

  自己:“本文”“本章”“本文作者”“我”“我们”

  作者:教授、博士

  国家:中国、我国、中国大陆、境外、域外

  2.批评

  不要贬低他人智商、不要否定他人人格、不要全盘否定、不要光抓别人小辫子。

  《法学论文写作》读后感(三):《法学论文写作》读书笔记

  基本上是按自己的需要所作的笔记,所以不完整,感谢何老师。

  《法学论文写作》读书笔记

  一、选题的基本要求。

  (一)要有问题意识

  1、要发现问题之所在。要有重点有结论,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是否与别人商榷,要准备被别人质疑。好的论文选题,要触及那些比较典型、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2、要提炼出问题。不一定的是热点问题。要放在学术的语境中讨论,注意思想的传承,与学术界的对话。

  注意一篇论文只讨论一个中心问题,

  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即在一种大的问题关怀之下选择一个小而具体的题目来讨论。梁慧星教授语:硕士论文题目避免过大,博士论文题目避免过小。

  问题要清楚合理界定。

  3、要有核心命题。核心命题是观察整个论文的中心论点,论证的基本问题或基本观点。即要有中心思想,让人看完后清楚地知道你在说什么。应该能够把核心观点用一句话来表述。

  (二)要有创新可能

  一个人的研究必须通过前人并超越前人,每个人只要在前人基础上再迈一步,不管多么微小,都是贡献。

  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采用新材料或者新方法,都是创新。

  (三)切合个人情况

  1、知识结构的限制。

  2、资料之可得。

  3、研究时间的考虑。学位论文有写作时间要求。

  4、学术规划或者职业规划。一段时间内把精力投入到相对集中的主题。

  二、选题的一般过程

  (一)从阅读、讨论、办案等过程中获得灵感,从中提炼出问题;

  (二)先期调研,可以在调研过程中形成论文提纲,还可以列一个参考文献目录,开题与老师讨论。

  是否值得写?问题是否被人看到,解决。

  是否写得了?有没有资料,知识储备,

  (三)调整论题。限缩,拆分。深入,扩展。转移。

  三、文献

  检索文献的时间往往多于写作时间。

  (一)穷尽相关文献。

  法学文献与非法学文献,学术界相关主题的论文、专著和教材,相关的立法、判例和时事报道,法学以外的人文社科文献。

  资料的新旧。学术研究必须跟上社会的发展,但也必须关注其历史变迁。

  必须要重视引用外国文献,特别是第一手文献。

  关于文献质量,权威刊物、学者,最可靠是自己阅读。有三个因素:一是思想的原创性,二是论证的严谨性,三是影响力。

  最高院的文书已经上网,司法统计也已经上网。

  统计数据的查找见该书P75,法学期刊见P66

  (二)文献检索办法

  1、确定范围,全面排查。找数据库。

  2、顺藤摸瓜,延伸阅读。学术论文的参考文献,脚注或者篇末,引用学术文献的文献,同时被引用的文献,补充检索。

  四、论证

  (一)状况描述。回答事实怎么样的问题。

  举例说明。但事例不可过多,同一观点的不超过三个。

  统计数据。注意可靠性,及时性,相关性

  类比说明。只是辅助手段。

  (二)属性分析。此事属于什么?有何特征?与其他事物的区别?

  如果确定的可以直接援引现有文献,如有争议,则需要借助归纳、比较的方法进行论证。

  归纳和比较的方法。

  (三)原因分析。获得对我们研究目的而言有意义的真实的联系。

  仅取决于我们关心的问题和讨论的主题。

  必须是对法律秩序的维护或者改进具有启示作用的。

  有意义的原因分析往往认识到事物背后的复杂关联的同时,把视线聚焦于一个原因。

  这种原因有可能是且往往是超越常识的。

  因果关系有复杂性。

  (四)功能分析。某个事物或者方法有什么样的功能,一项预定的功能发挥得怎么样。为何有这种功能,为何失效。

  (五)法律解释。即现有的法律是怎么样的。

  在实定法层面的辩论中,法律条文往往是论据之王。

  文意解释,体系解释,立法史解释,合法性解释。

  不成文法源的论证。

  合理性解释:社会学解释、经济学解释、利益衡量。

  解释方法的综合运用。

  (六)政策建议。超实定法。一个好的对策,应当是必要性、可行性、最优性三者兼备。

  写作套路,问题-原因-对策。

  五、部分

  (一)标题

  (二)导论。写明论文主题,揭示问题意义,界定问题范围,

  文献综述,指对相关主题研究状况进行归纳总结。传承,创新。范围包括:与研究主题相关的重要学术文献。综述应简洁、清晰。有详有略。有明确指向。

  声明文章观点、方法和结构。有时在综述后进行。交代文章的方法或者材料。声明观点或者澄清立场。交代文章的基本结构。

  (三)结论。结论是对论文主题经过论证所得观点的总结。

  概括文章主题和观点。

  阐明研究成果的意义。

  交代研究成果的局限。

  (四)引注。

  (五)作者信息、题注、附录、参考文献。

  (六)目录、摘要和关键词。

  (七)英文翻译。

  六、论文章节

  论文结构。论文结构的逻辑分两种,并列式,推进式。

  章节之间要意思连贯。

  《法学论文写作》读后感(四):散记

  阅读论文、专著和教材:了解学界惯用术语和基本观点。

  立法、判例、时事报道、其他学科认为社科文献:参引。

  资料无论新旧必须与论题有关。

  用第一手外文文献。

  了解期刊排名 与顶级学者 。

  文献好坏:思想的原创性、论证的严谨性、影响力。

  书籍(图书馆纸质、电子图书、超星数字图书馆、当当、亚马逊);论文(未发表的学位论文质量参差不齐,引用时慎重);论文电子数据库(cnki、维普、万方);google scholar ;百度;国外论文与电子数据库(westlaw、lexisnexis、heinonline、jstor);法规、案例(北大法宝、北大法意、《中国审判案例要览》、《人民法院案例选》、中国裁判文书网);外国法规和案例(justia美国法律,oyez美国最高法判例);媒体报道(门户网站信息,有失严谨;必须查找原始出处);官方统计数据(最高法、国家统计局、中国法律年检、中国知网年检数据库、搜数网、联合国统计数据库);概念术语(权威引用必须用辞书,《辞海》、《原照英美法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

  确定范围、全面排查;顺藤摸瓜、延伸阅读;补充检索,交替反复。主题、关键词、内容、全文都有可能使用;寻找学术论文的参考文献、引用学术文献的文献与同时被引用的文献。

  建立多个子文件夹,做备份,整理文献目录。

  论文:标题、主文和附随信息。

  主文:正文与引注。

  附随信息:内容摘要、关键词、作者信息和参考文献。

  标题功能;表明论题,表明命题。标题要求:新颖、突出主题、简洁、顺畅,尽量简短,不要有三重结构。

  研究、考察、辨析、批判、论纲、思考、浅议、浅析、初探、刍议、论纲、辨析、批判、考。

  使用精炼的短语。

  导论:主题(意义、界定论题……关键概念)、选题背景、文献综述(交代哪里创新了,根据阅读对象进行选择,有详有略,明确指向,悬而未决的问题、不足之处,说明不同的观点而不是简单的罗列)、观点(直接说明)、方法、结构、结论(是结论不是余论;概括、阐明意义、局限)、余论(讨论新的东西)

  引注:注引(标注文献出处的);注释(解释相关概念、观点)。

  “(1)什么情况应当引注?引证重要观点和资料来源,读者可能需要查核和延伸阅读,而又不便在正文中叙明的,应当以引注的方式标明。(2)引用谁的文献?应当引用相关的、重要的、原始的文献,并保证引用的全面性与准确性。(3)如何引用?保障引证文献的必要信息,力求文字简省、意思连贯。”

  公认的知识不必引注。

  应当引注的情形:(1)援引学术观点;(2)案例,较为冷僻的案件需要标准出版物;(3)媒体报道的应当注明媒体名;(4)法律条文,一般只需要提及该法的名称和条文序数,第一次用全称,可以表明法律文本的制定、修正年份,要说明修正;(5)统计数据;

  同一观点有多人表述,应当引注最早的著作,或者同时引注其他有代表性的著作;普遍认为、主流观点,原则上应当援引至少三种权威文献。有相反观点或者材料,如果在正文中没有专门交代,也应在引注中交代。对整句话的引注,引注复合置于句后标点符号外;其余情形,引注符号一般放在句中标点符号前。引注整句话的,可以再引注符号之后空一格字符,以使版面疏朗美观些。

  直接引用文献的,省略引领词“见”。间接引用的,一般要求加引领词“参见”;但也可以不加,因此从引文上是能够看出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如显示其他支持性文献,可用“另参见”;其他不同见解或者否定性文献,则加说明性字句,例如“不同的观点,参见……”

  “在一个引注下同事出现多篇文献的,原则上按文献发表的先后顺序排列。有其他补充或者反对意见的,把补充或者反对文献放在后面,并加以说明。”

  摘要:概括论文核心内容、第三人称、一般现在时、不要重合、不要自我评价、不能提供任何信息的摘要不写、

  “我所运用的案例主要来自《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和《人民法院案例选》,以及我本人曾经参与、在网上所寻找和法官所推介的案件。这些案例不一定能够代表中国行政诉讼的一般水平,但有助于说明行政诉讼实践的进展。”

  “中国学界在眺望外国的同事,更要注视自己身边正在生发的事情。这些事情不是不可能从外国经验中获得解决的启示,但我们不能任凭一些‘洋概念’主宰我们的研究,而迷失自己的问题。”

  《中国行政法学研究范式的变迁》

  《法学论文写作》读后感(五):何海波《法学论文写作》一书60个笔记

  本笔记由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王晶律师在阅读中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1、刘南平博士说:“简单地讲,它应该是贯穿整个博士论文的中心论点,是你试图在论文中探讨或论证的一个基本问题(general issue)或基本观点(general position)。

  2、在初步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可以拟写一个写作提纲。提纲可以澄清思路,也可以使作者一目了然地看出自己的思路是否前后一致。还可以列一个参考文献目录,使自己明白要看和要找的资料。与人讨论自己的论文构思,也是一个好办法。

  3、需要强调的是,问题是否成熟不完全在于这个主题下已经有多少篇论文了,而在于问题是否被人看到了、解决了。

  4、如果你仅仅检索、参考和引用论文,你只能在一个狭隘的圈子里说话,而且往往还无甚新意。

  5、如果你要梳理一个制度的来龙去脉、溯源一个概念的生发演变,那些故纸堆里的东西可能正好是你要找的,那些变化的细节也许正是值得你关注的。

  6、可以这么说,一手资料是金,二手资料是铜,三手资料是垃圾。

  7、一个初入门者,可能会借助作者身份、期刊或者出版社、发表(或者出版)的时间(版次)、被引用乃至下载次数等外在因素去判断。这些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一个权威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可以假定比一个三流刊物上同主题的文章要靠谱;一篇被频繁引用或者大量下载的文章,总比一篇没人引用的同主题文章要好一些;一本几次再版或者多次印刷的教科书,大体上是品质的保证;你所了解的一位名声在外而素来严谨的学者写的东西,永远值得重视。

  8、在我看来,文献质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思想的原创性或者出处的原生性;二是论证的严谨性或者报道的准确性;三是影响力。所谓思想的原创性或者出处的原生性,指一个学术概念或者观点最早是谁、在哪里提出的,或者一个事件最早是谁报道的。思想的原创性通常只有阅读了大量文献,理清思想的脉络以后,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9、以美国为例,主流的Law Review,差不多每个法学院都有,其中最有名的当数《哈佛法律评论》(1887年创办)、《耶鲁法律杂志》、《哥伦比亚法律评论》。

  10、互联网上的信息,必须查到它原始的出处;没有找到原始出处,都属于道听途说。

  11、国家统计局网站则提供了各种官方统计数据或者数据链接,www.stats.gov.cn。

  12、所谓“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谷歌”也。

  13、查找文献有两种方法:一是确定范围、全面排查,即确定检索范围、检索方式和检索词,进行地毯式的检索;二是顺藤摸瓜、延伸阅读,即根据已有文献提供的线索做进一步检索。这两种方法应当交替并用,只用一种还不行。

  14、下面着重讲四种比较常用的方法,即现场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文献分析。

  15、描述状况的具体方法有好多种。下面着重讨论举例说明、统计数据和类比说明三种方法。

  16、要注意的是,用于类比的事物与类比对象不一定有实质上的同源性,其类比也不见得精确合理。

  17、属性分析在教科书中是相当常见的。每讲到一个重要概念,教科书都会给出一个定义,指出它的属性。

  18、所以,如果大家都是从自己定义的概念或者自己奉行的教条出发,以不具有共识的观点作为论证的前提,就无法进行有意义的学术讨论。要真正解决前面所说的行政合同一类的问题,恐怕需要回到原点,把它放在现实情景中重新探讨它的属性。

  19、理想类型则是在对纷繁芜杂的现象进行整理、提炼所得的典型。它不完全对应于经验事实,不是对现实的精确描绘,但又基于经验事实,抓住了现实的一些基本特征。

  20、法律条文作为论据也不是所向披靡的。它作为论据的有效性取决于几个因素:一是法条含义的明确性,二是法条自身的有效性,三是法律条文与论证主题的相关性。

  21、体系解释,指根据相关条款在法律文本章、节、款、项中的位置来解释该条款的含义。这是文意解释的延伸,但仍然是在法律文本

  22、运用学说作为论证根据,要注意分析其内在理路,避免简单地“耍大牌”或者“数人头”。你搬出梁慧星,我抬出王泽鉴;支持你观点的只有两位学者,支持我观点的有五位学者……这都不是理性讨论的态度。

  23、清华大学自恢复法律系、重建法学院以来,历任的主任、院长无一例外姓“王”——王叔文、王保树、王晨光、王振民。

  24、据说,意大利一个城市鼠患严重,为了鼓励市民灭鼠,政府对灭鼠的市民给予奖励。奖励的办法是,市民拿一条老鼠尾巴,政府给多少钱。施行以后,市民踊跃交送老鼠尾巴,但鼠患未见好转。调查之后发现,原来一些市民专门在家里养老鼠,剪下尾巴兑奖励。

  25、标题的功能有两种:一是表明论题(subject),二是表明命题(thesis)。梁慧星教授曾提出,标题“必须是动宾结构的短语,不能是句子;只确定研究对象,不表达作者观点”。[

  26、“考”,多用于事实问题的考证。“批判”,则火药味较浓,宜慎用。“论纲”,多指问题很大,现在只能说个纲要;

  27、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应当是:与你的研究主题相关的重要的学术文献。

  28、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用自己的语言把相关文献做一个概括叙述。要叙述,而不是罗列。

  29、其次,对相关文献的叙述应当有详有略。相对研究主题来说至关重要的文献,宜于在正文中直陈其作者、文献名乃至出处,简短概括其观点或者方法。一般重要的文献,可以总而言之,作者、文献名和出处放在脚注中即可。不太重要的文献,不必一一提及。这

  30、一般来说,文献综述需要交代前人已经研究了什么、还有什么悬而未决或者基本忽视的。你的研究是针对那些悬而未决或者基本忽视的,文献综述也应当指向这些问题。归纳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也就暗示了你所做研究的意义所在(niche)。这是文献综述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1、文章中的“注”有两种:一种是标注文献出处的,即“注引”;另一种是解释相关概念、观点的,即“注释”。

  32、概而言之,引注有三个基本问题,这里先简单作答如下:(1)什么情况应当引注?引证重要观点和资料来源,读者可能需要查核和延伸阅读,而又不便在正文中叙明的,应当以引注的方式标明。(2)引用谁的文献?应当引用相关的、重要的、原始的文献,并保证引用的全面性和准确性。(3)如何引用?保证提供引证文献的必要信息,力求文字简省、意思连贯。这三点也可以说是引注的三条基本原则。

  33、论证中所涉及的关键环节,包括涉及的重要观点和关键概念,应当援引相关文献并标明出处。

  34、对中国读者来说,通常不必详细标明哪年哪月哪日由几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几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几号发布、哪年哪月哪日起施行等信息,更不必标明载于哪个出版社的哪本书上;否则,就太“老外”了。

  35、实践中,存在一些不恰当引用的现象:一是就便引用,即对相关文献不做系统检索,就便引用自己手头的一两本著作。二是“名家引用”,即专门引用名家的著作,而忽略了那些不太有名(包括尚未成名)的年轻学者、学生的文献。三是不当自引或者“友情引用”,即专门引用自己的著作或者学术亲朋的著作。

  36、有的学生喜欢引用人家著作中提到的印象深刻的事例或者貌似精妙的话语,却不注意该著作的核心观点。这样的学生大概还没有学会引用。

  37、援引前人观点,不遗漏重要的观点。

  38、同一观点有多人表述的,应引注最早的著作,或者同时引注其他有代表性的著作。“普遍认为”、“主流观点”,原则上应当援引至少三种权威文献。

  39、目前,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等出版物转载或者摘登已经在法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这些工作为读者了解学术动态、查阅论文提供了一些方便,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学术评价的作用;但它们都是二手文献,不宜直接引用。

  40、作为一条原则,作者有义务查检文献是否发表;已经发表的,就应当标注发表的信息。

  41、同一篇文章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后再收入文集的,一般只引注学术期刊信息,不引文集。这也是对学术期刊首发权的尊重。

  42、法学论文采取篇末尾注很少见,采用页下脚注才是“国际惯例”。

  43、引注符号用阿拉伯数字,有的还加圆圈或方括号。对整句话的引注,引注符号置于句后标点符号外;其余情形,引注符号一般放在句中标点符号前。引注整句话的,可以在引注符号之后空一个字符,以使版面疏朗美观些。

  44、比较通行的有这样几种:一是《中外法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多家刊物所使用的体例(其中略有不同),姑且称为“法刊体”。二是高校文科学报上统一使用的体例,姑且称为“学报体”。[44]此外,还有《北大法律评论》开创的搬用《哈佛法律评论》的体例,姑且称为“哈佛体”。这种体例有些“食洋不化”,现在很少人用了,连《北大法律评论》自己也改了。

  45、直接引用文献的,省略引领词“见”。间接引用的,一般要求加引领词“参见”;但也可以不加,因为从引文上是能够看出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如显示其他支持性文献,可用“另参见”;其他不同见解或者否定性文献,则加说明性字句,例如“不同的观点,参见……”。

  46、我国早在1987年就制定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1987),作为国家标准施行。目前施行的是2005年修订的版本(GB/T7714—2005)。

  47、作者必须时刻牢记,他要努力引起读者的注意并保持读者的兴趣。听众出于礼貌得把讲演一直听完,而读者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放弃阅读。而一旦他放弃阅读,作者毫无办法让他回头。

  48、人说话要好听,必须去掉那些废话;满口“然后”、“然后”,听起来就不舒服。学术论文要好读,必须去掉废词;太多的介词、连词和助词,读起来也不舒服。

  49、如果一个句子连着出现两个“的”,最好能够去掉一个;如果一个句子连着出现三个“的”,你一定要想办法去掉一个。

  50、又如,一些作者习惯“但是……却……”连用。语法学家认为,这是个语法错误。我倒不觉得绝对不可用,一些时候可以舒缓舒缓语气;但两者连用,毕竟不那么利落,还是慎用。

  51、类似的连接词非常多,这里只举几个常见例子。表示并列的,如“首先、其次……最后”、“第一,第二,第三……”,或者干脆“(1)、(2)、(3)”;表示比较的,如“同样”、“类似的”、“相反”;表示转折的,如“但是”、“尽管如此”;表示让步的,如“当然”、“诚然”、“固然”;表示实情的,如“其实”、“事实上”;表示因果的,如“由于”、“正因如此”、“之所以”;表示推论的,如“可见”、“据此”;表示总结的,如“总之”、“综上所述”,等等。

  52、太多的“但是”、“由于”、“总之”,也会让文章变得滞涩。

  53、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字,1.5倍行距,每段开头缩进两字。

  54、小标题的序号,有两种标法。一种是,用“一、二、三”、“(一)、(二)、(三)”、“1、2、3”依次标明序号;论文篇幅特别长的(如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有的还分章节(或者章),章节之下再“一、(一)、1”。目前常见的是这一种。还有一种是,用“1、2、3”、“1.1、1.2、1.3”、“1.1.1、1.1.2、1.1.3”依次标明序号。这一种在法学论文中尚不多见。

  55、在前述第一种标法下,标题序号与标题之间往往用顿号(、)连接。

  56、文章标题用宋体或者标宋,小二字号,加粗,居中。有人把标题用大号字加粗、居左,也可以。各章标题(如果需要)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各章分页(用分页符隔开)。各节标题(如果需要)用宋体小三号字,加粗,居中;各节之间空一行。节以下的一级标题,即“一、二、三……”,使用宋体(或者黑体)四号字,加粗,与正文对齐(缩进两个小四字符);一级标题上面,空一行。 节以下的二级标题,即“(一)、(二)、(三)……”,使用宋体小四,加粗,与正文对齐;二级标题上面,也可空一行。 节以下的三级标题(如果需要),即“1、2、3……”,使用宋体(或者楷体)小四号字,不加粗,与正文对齐。

  57、脚注用宋体小五号字,一倍行距,开头缩进两字。

  58、思来想去,在学术文章(以及正式学术会议)上,称“×××教授”之类的学术头衔还是一个比较得体的称呼。

  59、一是,不要贬低他人的智商。二是,不要否定他人的人格。三是,不要轻率推翻他人观点。四是,不要光抓人家小辫子。

  60、《社科学术规范》对学术引文提出两项明确的要求:(1)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2)学术论著应合理使用引文。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法学论文写作》读后感(六):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书

  17万字,花了三个多小时才读完,有些慢了。可能是撸多了,脑子不行了。也可能不是吧。哎。

  何海波老师写书还是很有个人特色的,语言和蔼可亲。本书多处让人读起来捧腹大笑,比如“哇!”“哈哈大笑!”“互联网改变一切啊!”

  大二,正是读了一些论文,也装模作样地写了一写论文的时候。有了感性认识,本书就可以带来理性认识。

  本书不可不谓干货满满,听上去某些话题都是基本功,老生常谈了,但还是很值得一看。不知怎么的,我就是不那么满意,只想给4星。

  何海波老师最喜欢引的绝对是朱苏力的文章。其实我也特别喜欢看朱苏力的文章——顺带一提——我很讨厌汉语中用插入语。

  还有,看到伦理中的抄袭的例子是武大的周教授事件,正是让人大跌眼镜。虽然疑似是他带的博士干的“好事”,但是导师是注定要负责人的,对吧。

  今天,就到这。

  《法学论文写作》读后感(七):实用、详细

  第一次怀着一个十分功用的目的去看一本书,很简单,就是为了更多地了解如何写好法学论文。

  作者可以说是十分尽心尽责了,从头到尾交给我们如何写法学论文,小到标点符号、脚注尾注,大到文章选题,甚至于学术伦理和学术道德,都给我们做了比较详细的教导。

  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如何写好论文自然是自己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从这本书中学到的方法也要尽可能地加以运用,至少先从形式上把论文写好,内容上,虽然难以一蹴而就,至少也要认认真真,尽力写好。

  总之,这本书还是比较实用的,以后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完全可以翻翻这本书,找找答案,当作一本论文“词典”来用了。

  《法学论文写作》读后感(八):法学论文写作

  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因为我以为论文要开题了。但事实证明“我以为”永远跟不上学校的节奏,这学期不仅没开题,甚至没开学,我现在重新以为学校绝对是带着我的学费跑路了。不过书早晚是要读的,之前也写过一些论文,大多数写完之后连自己都不明就理,所以论文写作的工具书还是早读早受益的。

  全书分为选题、文献、调查、论证、部件、行文、伦理7个部分,每部分都对论文写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不仅限于法学论文。比如,选题后如何做好文献检索工作,列明了论文、专著、教材、案例的检索方法及途径,并就如何判断文献质量给出指导;再比如,就论证中事例的数量、叙述个案的文字数量给出建议;再比如,明确了公知的知识不必引注,在任何情况下摘要都不得加引注,以及引注的具体格式要求……等等。

  读书的效果如何只能通过论文来验证了,希望学校提前通知论文开题,不要搞突然袭击。

  《法学论文写作》读后感(九):【笔记】如何教小白写一篇法学论文?

  【按:本笔记没有提供整体分析或评论,主要用于个人复查和检索。全部内容为引用,出于便利考虑不加引号。笔记适用对象为法学论文初涉者。最重要的是,向何老师致敬,这是一本真正实用且彰显了作者学术态度的书。(^ ^)】

  一、选题

  (一)何为“法学”

  1、法律疆域:凡涉及人类社会组织规则的即可作为法学研究对象。

  2、法律视角:立法者;决策者;观察者。

  3、法学研究方法:法律社会学;法律经济学;政治学与法学;法律与文学。

  (二)何为“论文”

  1、学术文章和非学术文章:交流对象和目的不同(专业性、论证性)

  2、综述、评论和论文:界限模糊,但写作者要力图清醒

  3、法学论文的类型:

  (1)规范研究(解释论、立法论、学理论)vs实证研究(一定制度框架下,多种方法)

  (2)理论研究vs应用研究

  (3)研究报告vs学位论文vs发表论文

  (三)选题的基本要求

  1、要有问题意识:现实问题——学术话题——命题和论证

  (1)要发现问题所在:问题可以是实践操作问题,亦可是认知理论问题;普遍且有社会影响力。

  (2)要提炼出问题:不一定的是热点问题;学术语境讨论,注意思想传承;一篇论文一个问题;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研究视角和概念合理界定)

  (3)要有核心命题:用一句话概括表达主旨(基本问题+基本观点)

  2、要有创新可能

  (1)为什么创新:避免高水平的重复(做好文献检索)

  (2)对谁而言创新:学术圈

  (3)什么是创新:提供新知识;新问题(被冷落的研究对象+新视角)、新见解(对法律现象的性质、原因、功能的不同理解+对法律问题新的处理意见)、新材料和新方法(比较研究、不同学科视角)

  3、切合个人情况

  (1)知识结构的限制:年轻学者多做具体研究,要精专。

  (2)资料之可得:外语水平、外文资料搜集能力

  (3)研究时间的考虑

  (4)学术规划或职业规划:把精力投入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

  (四)选题的一般过程

  1、提出问题:现象被忽视——全新的问题;质疑“常识”——切入有所得;讨论而不决——需要新视角或新材料;争论而难以说服——理论分歧待挖掘。

  2、先期调研

  (1)是否还值得写?成熟观点、学界共识则不必写

  (2)是否写得了?

  (3)调整论题:限缩、拆分;深入、扩展;转移(规范转实证、国内转国外、对策转理论)

  二、文献:检索时间>写作时间

  (一)穷尽相关文献

  1、法学文献与非法学文献:论文、专著、教材;立法、判例、时事报道;法学外的人文社科文献。

  2、新与旧:研究对象的最新发展+历史变迁。

  3、中与外:强调第一手外文文献。

  4、权威与不权威:

  (1)判断方法:作者身份、期刊、出版社、引用下载次数;粗略阅读摘要目录。

  (2)判断标准:原创性、严谨性、影响力。

  (二)法学文献概览

  1、书:超星数字图书馆(www.ssreader.com)

  2、论文:百度Google补充;国内核心期刊排名p66;外国论文数据库推荐p71(Heinonline;JSTOR)

  4、媒体报道

  6、概念术语

  (三)文献检索方法

  1、确定范围,全面排查

  2、顺藤摸瓜、延伸阅读(参考文献,脚注或者篇末)

  3、补充检索、交替反复

  三、调查

  (一)现场观察

  (二)深度访谈

  (三)问卷调查

  1、制作:格式化答案和开放式答案。避免歧义。

  2、实施:最可靠的是概率抽样

  3、评估:辨别无效答案

  (四)文献分析

  1、样本的代表性:数量太大时可以随机抽样

  2、取样标准的界定

  3、统计和描述:可用图形或表格

  四、论证

  (一)状况描述

  1、举例说明:同一观点的事例不超过三个。

  2、统计数据:可靠性、及时性、相关性。

  3、类比说明:只能是描述状况的辅助手段。

  (二)属性分析:属于什么?特征?区别?

  1、有待探讨的属性:以具有共识的观点作为论证的前提。

  2、归纳和比较的方法:条件之一是内在特质的融贯性;二是与现有相关概念的协调性。

  3、概念的使用原则:抓住特征,内涵外延,概念区分,前后同一。

  4、理想类型的构建:适合宏观、抽象的社会问题,具体实际的争议问题应实证分析。

  (三)原因分析

  1、寻找有意义的联系:对法律秩序有启示;聚焦一个原因,厘清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2、寻求真实的联系

  3、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共生现象、多因一果、原因背后的原因。

  (四)功能分析

  (五)法律解释:基于实然的法规范。

  (六)政策建议:必要性、可行性、最优性三者兼备。

  五、部分

  (一)标题

  1、确定标题的一般规则:表明论题、表明命题。

  2、标题的语式:表明论题、表明命题、设问式、对仗式

  3、主标题与副标题:

  (1)副题作用:限定讨论对象、视角、方法、目的、材料;扩充主标题谈论范围。

  (2)副题利弊:使整个标题信息量更大。

  (3)副题符号:破折号、冒号。

  (二)导论:界定题目、选题背景、文献综述及不足、个人立场观点和方法、文章结构。

  1、论文主题

  (1)宣明主题:开门见山;背景拱托;照顾读者阅读心理。

  (2)揭示意义:重要性;背景;外国法中此问题与中国法的相关性。

  (3)界定论题:需要界定论题的可以放在导论之后专列一章。

  2、文献综述:

  (1)why:有什么创新,论文价值在哪里。

  (2)what:学术文章的讨论情况。

  (3)how:概括叙述,详略得当,明确指向。

  3、文章观点、方法和结构

  (三)结论:只总结研究成果,不提出新观点或论据。

  1、概括文章主题和观点

  2、阐明研究成果的意义(也可以与他人最新成果比较,突出贡献)

  3、交代研究成果的局限

  (四)引注:防止过度

  (五)作者信息、题注、附录、参考文献

  (六)目录、摘要和关键词

  1、目录:篇幅较长时需要

  3、摘要:第三人称叙述;概括核心内容,而非评价;100-300字;切忌写作目的、背景。

  3、关键词:一般从论文标题或小标题中选出

  (七)英文翻译

  六、行文

  (一)措词

  1、文字要干净

  2、术语要规范

  3、说话有分寸

  4、学会间接引用(转述、转换表达)

  (二)句段

  1、句式:1个句子平均50字符

  2、标点符号

  3、段落:平均一个段落200-300字

  (三)层次

  1、论文结构:一般2、3个层次,多则4个;每节小标题最好重复一下题目关键词。

  2、论文结构的逻辑:并列式;推进式

  3、章节之间的联系:

  (四)排版

  《法学论文写作》读后感(十):一切皆有法,一切皆有度

  冲着“何海波”三个字买了《法学论文写作》,果然如传说的“贴心”——从选题、文献、论证、行文直至伦理,算是费尽心思、倾囊相授了。好书,建议放在书架最常用书的那一格。

  差不多翻完了才发现内封上写了一句话:“一切皆有法 一切皆有度”这应该是刻意设计的。写作有“法”,但“度”如何拿捏,还得靠多实践。得失存乎一心,值得玩味。

  此书干货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关键词有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读者意识。窃以为这三个是学术写作的根本大法,其余技巧皆由此出。何老师在书中多次提及,可惜由于体例关系未能集中进行深入阐述。总有意犹未尽之感。憾!期待何老师的下一部,进阶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