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丫头儿》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丫头儿》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11 05:5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丫头儿》经典读后感10篇

  《丫头儿》是一本由赵赵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3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丫头儿》读后感(一):‘扬沙子’扬出了轮回

  作为编剧的赵赵早已声名在外,然而,新作《丫头儿》对她来说仍旧意义非凡,这是“第一部真正意义的小说”。据赵赵自述,(在这部小说里)“尝试了一种新的写作手法,我把它叫‘扬沙子’,写哪儿算哪儿。”直白点说,是因为《丫头儿》短短的篇幅里出场了近30个人物,这些人物交错出复杂人际关系网,又七嘴八舌牵扯出许多零碎线头,但这些人物又没有完全交待清楚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就像一盘散沙。对此,赵赵补充说,小说实际上是一种很自我的表达,不像写剧本需要过多考虑观众感受,“我曾想把这部作品(《丫头儿》)写成长篇,但思来想去,不愿加入过多价值观评判,最终还是以中篇形式与读者见面了。”

  我所理解的“扬沙子”其实这是赵赵故弄玄虚,故意将主线埋入扬出去的散沙子里去,让沙子里撒出自己轨迹,却让读者被这些沙迹迷花了眼,而看不到这部对她来说意义非凡的小说的内核。拨开迷沙,我想说,从《丫头儿》到《王招君》,赵赵想探讨的仍是七八十年代延续至今隐藏不语的女性压抑孤独性别自卑社会问题。这个话题不怎么容易说清楚,提起来不讨喜,不中听,甚至赵赵说得也非常的隐晦莫测,将之隐藏在70后一代童年记忆成年后在社会打拼的生活中。《丫头儿》里没名没姓的小丫头是女性的幼年时期,没心没肺,很纯,又有点傻;《王招君》是女性的成年期,代表人物是没脾气任人欺负的王招。

  社会的进步,女性运动、女性权利意识确实比之从前有很大进步,但是那些曾被封建保守愚昧、自贱意识笼罩过的阴影以及一代代传递过来的灰暗意识或许仍潜伏在意识深处,不声不响影响当下的情感生活,即便在女性地位提升自尊自强甚至外在表现男人还要杰出的当下。看《王招君》那小心存在感谦卑得几乎没有了自已的模样,真的很为她心疼。小心翼翼、乖巧听话任劳任怨的王招,一切委屈求全,终结一个字,不过是孤独和怕被抛弃。这一心理探寻到最终,居然缘自少女时代无疾而终、满心爱恋与交付却被无声无息抛弃的性伤害

  心理学上说,童年时代的经历创伤会影响成年后的人格发展。少女时代的这件事,王招选择了不说,选择埋在心底,却也为她日后种种埋下了定时炸弹。在《王招君》结尾,“王招似乎看见少女时代的自己,恍惚着从那个黑暗的门洞里走来,小心地躲开泥泞的残雪,慢慢抬起头,对着无法预料的生活,堆起一脸凄凉而巴结的笑。”于是灰凉地总结,“父母姥爷,谁心里都没有底,都是互相学着到今天的,他们和她一样,只不过,都没说。”受到的伤害,不能说,也没有说,于是烂在心里,一碰就痛得哆嗦。从那时到现在,再看王招君种种看似窝囊卑微尘土里的姿态,一切就可以理解了。

  至于《丫头儿》,那是回溯更久远的幼年时期。赵赵将这两部时间上有自然延续的小说放在一起,不能不说,有些刻意。借天真可爱的小丫头,呈现一个花花绿绿的成人世界,也借这个世界投射给丫头儿潜移默化印象。在那些纷纷杂杂的视线里,值得注意的有几件事:家里没有爸爸,最亲的哥不和她一起玩,小丫头经常一个人看宅门;姨家最喜欢的宝山哥,片头儿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宝山哥,飞了学校里谈的洋气城里姑娘苏樱,相中了为转户口“低嫁”的瑚珊;金大闺女被强奸,自杀了,未婚夫虎子伤心了两天,转头娶了厂里来的年轻人小曹;二美宝瑚走出田野走到城里单元楼与男孩鬼混;宝山猥亵丫头儿。在几位女过客身上,赵赵既着重强调城乡姑娘的不同,比如丫头儿眼里苏樱和瑚珊的感觉气味声音;也毫不留情地直戳女性的软肋,那些坚强孱弱,比如,小金和小曹“一个蠃弱,一个丰盈;一个羞涩,一个大方;一个老实,一个历害。”赵赵扬起了沙,把自己的写作初衷全都埋进沙里,也使得《丫头儿》本身平实纷乱。在幼年时,遭遇这些事情对丫头儿到底影响有多大,或者《王招君》中的王招是一种可能

  显然,借扬沙子,传达的还是赵赵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探索关怀之心。结尾,丫头儿的爸爸回来了----或许也成就了一种隐寓:爸爸们,保护好你们的女儿们吧。

  《丫头儿》读后感(二):还算合理的想像

  女,35岁,姿色中等,母亲离异再嫁,自小与姥爷生活,离异后与前夫怀孕。把这许多的标签打在同一个人身上,赵赵就是写了一个女子这样的生活。作者的笔调一直是淡淡的,看不出有多同情这个女子,也看不出对这个女子有更多的热爱,只是冷眼旁观,就是因为这样,看得让人揪心不已。

  我身边有王招这样的人,尤其是在公司的表现,不会说话、不会拍领导马屁,又无太多的专业本领,但为人热心真诚、遇事不争不抢,一直把“吃亏是福”当作做人原则螺丝钉的角色不起眼,但在高手云集的大公司却让人看不起。这就像戏里的串场角色,没有不行,却推动不了戏里的进程。所以,王招在公司里不招人待见,尽管如此,她仍热脸相迎,不得罪任何人,尽管所有人都有事没事得罪她。

  生活中亲人也不待见她,前夫对她像对酒店里应召的小姐,她仍拿出全部的热心迎合他,对他的怠慢视而不见。这样的女子内心在想什么呢?她的内心是否也像她的外在那样,粗放得如同蚌里的沙子,无知无觉。作者从没有写过她的内心,没有表述过半个字。天长日久经过沙的磨励,触感、痛感都少了许多。

  与前夫离异后又意外怀孕,她想要这个孩子,为了解孩子的后顾问题,她想找个人成事后把孩子说成他的。她真是遇人不淑,几次后倒也没做成她想做的事。暗淡无光的生活不总是布满阴霾。作者不想把她写得惨淡晦暗。于是,出现了杜微,没大有文化,炒点小股,开个黑车,为人热心,生活倒也算无忧,重要的是,他喜欢她。这就够了,生活中出现了光,我也跟着舒了口气,不想让这个善良的女子一直这样惨淡。

  除了《王招君》这本书还收录了一篇《丫头儿》。用三岁孩子的视角看成人社会。

  说实话,还是加进了成人的理解。谁知道三岁的眼里是什么呢?我们都经历过三岁,但我们能真正记起的,却是三岁之后的事。经历过,不代表记忆过。我们看三岁的孩子,是用成长的眼光看他们,他们喜未必是我们想到的喜,他们悲也未必是我们认为的悲。孩子的世界神秘又莫测。

  可能因为如此,作者是用第三人称写的这篇故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算漂亮、还算可爱的三岁女孩,穿插在成人社会,看那些大人舞台上演戏。她时而理解,时而不解,时而匪夷所思,在她看来,成人世界太复杂。

  借用孩子的眼光和视角,观察生活,这是一个新颖角度长大成人后,有了阅历有了经验有了城府有了判断,再胸有成竹地看社会,以为一切就在掌握之中。不知道的是,不是世界复杂,是我们把世界想得复杂,人与人之间不再单纯,就算是亲戚感情也要称量,尽管我们否认,但现实的世界不就是这样吗?如果时光倒流,宁愿把心智停留在三岁,世界也会变得单纯。

  这本书中收录入的两篇小说是独立成篇的。先是《王招君》,后是《丫头儿》,两部小说完全独立。但我却有了这样的想像,《丫头儿》有续篇的意向,交待了王招儿时的故事,按年龄推算,这样的假想也算合理。如果这样,我们看到的是三岁的王招和三十五岁的王招,从儿童到成年,截取了两个片断,至于她怎么从三岁走到三十五岁的,剩下的就是读者的事情了。

  《丫头儿》读后感(三):京味儿段子好故事

  说实话,买了这本书的其中一个原因封面这个可爱的姑娘。另一个原因是有一次在一个电视访谈节目见到作为主角亲友团的赵赵本人。她朴实大大咧咧又风趣万千的表现让我想看看这个女人写的字是什么样的?

  这本书收录了两个故事《王招君》和《丫头儿》,一个女性和一个小女孩儿的生活小品。看完《王招君》我就爱上赵赵了。京腔京味儿的方式,让人觉得无非就是一个北京大妞,在一个下午一起喝茶,给你讲了两个八卦段子。

  赵赵的文字符合我心里女性作家坚实形象细腻温暖。通过一系列细节描述突出人物的性格,像一副轮廓柔和的人物肖像,柔和的泛着光,充满力量。这样充满了韧性的文字像一杯温热奶茶,糖不多的那种,你喝的到茶的苦,也喝得到奶香,最后使劲儿咂摸出了一点点甜,然后笑了。

  看完《王招君》,我幻想也许这就是公司里的某位大姐天天受人排挤脸上还堆着笑。心酸的自嘲中还有点喜剧效果。那么不起眼,但是也特别禁得住琢磨。而赵赵一定是站在冷眼旁观的人群中,一刹那心生同情,却很快觉得无能为力该干嘛干嘛了。这也是她的字,客观里透着一点点温情,你得细细看。

  《丫头儿》读后感(四):爱赵赵

  太郑重就写不出字儿了。我还是放松点儿吧。

  两篇里我还是比较喜欢《王招君》。熟,典型赵赵风格平民老百姓、扒掉光鲜外衣实诚、善良。赵赵不装,不过这些年我都觉着她有点故意了。嫁给唐大年怎么着也熏陶稳重深沉了吧,但就好像杜微头回见王招非得故意剪指甲吐浓痰一样,她嬉笑怒骂好像都是在故意保持她的风格一致。(话说回来,写东西给人看和给自己指定不一样,我做为一读者只能瞎想她私下成长时严肃的小眼神儿——我这是有多能想啊)。

  这种故意,甚至完全塑造了白领王招。社会角色上,她不停地用王招提醒读者大外企一样小市民,欺负挤兑人的同事,传闲话偷奸耍滑心怀鬼胎的小代理,她王招也就是个非主流边缘小人物私人生活里,三十五岁王招的人生还很不易,亲人也有混蛋遇人不淑活该倒霉。不过这一切不如意最终会引出赵赵一以贯之的价值判断:善良终有好报。

  这一次,赵赵又给女性优点里加上“宽容”二字。或者她一直抱持着这一点并未改变而是我随着成长将“宽容”加粗了。

  《王招君》好看

  另一篇《丫头儿》我相信是赵赵自己喜欢的。因为和以前的作品不一样,因为童年视角里一定很多她自己的记忆感受。但我不大喜欢。我甚至都没记清那么多邻居都谁是谁,一直跟心里说,赵赵您这是打算红楼路子来起头儿了么。(《红楼梦》我至今没读完。)《丫头儿》不过记了点那个时代街井市民的生活流水,抻了那么多面,像一锅粥。不过,儿童记忆本来就模糊不清,粥样记忆应该是准确的吧。

  赵赵,请加油努力,会一直期待你的新作。我如今也已三十五岁。读者跟随喜欢的作家主人公一起变老是很奇妙体验。(村上的多崎作去年三十六岁——这注脚,啧啧)

  《丫头儿》读后感(五):总有一些值得纪念 ——读赵赵的《丫头儿》

  赵赵的小说《丫头儿》是由两个中篇组成的,一个是《王招君》,另一个是《丫头儿》。感觉上,赵赵应该是和我同龄的人,所以才会让我的心中有着如此亲切的感觉。

  不知怎的,读赵赵的书,心里总有一种淡淡的心酸,一如当年第一次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一般。《城南旧事》写的是20年代末,一个生活在北京城胡同里的六岁小姑娘英子眼中的世界,《丫头儿》讲述的是七、八十年代一个生活在北京城的三岁小丫头眼里的世界。两个人的眼里都带着迷茫,有着太多的不理解。

  丫头的父母长年两地分居,父亲调回北京无望,而他妈妈又不愿前往成都落户,虽然那儿是“天府之国”,但在丫头妈的眼里,哪儿也比不上北京,为了两个孩子的将来,说什么也不能离开北京。于是她契而不舍的奔走,希望有一天可以找到关系丈夫调回北京。

  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婚恋大都停留在相亲阶段,能够自由恋爱的人少之又少。文中唯一“自由恋爱”的一对是宝山和苏樱,也因为宝山的妈妈不喜欢苏樱而棒打鸳鸯,而宝山也逆来顺受接受了母亲的安排去相亲乃至结婚,以现在年轻人的眼光看来,这样的事情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但我们确确实实地经历了那个年代。

  那时候女孩子对贞操看得很重,于是金老太家的女儿才会自杀,老虎也因此倍受打击,他甚至在院里掉了泪:“她问什么不告诉我,我不会嫌她的。”看得我心里也是酸酸的,当今社会节操这东西越来越淡漠了,淡漠到几乎消失,让人凭添了几分惆怅。而后来成为老虎妻子的小曹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女子,从她坚持旅行结婚和报读夜校也可以看出她很有上进心

  改革开放初期,正如邓小平所说:改革开放了,新鲜空气进来了,苍蝇蚊子也飞进来了。开放是好事,但随之而来的是年轻人的迷茫,于是才有了诸如宝瑚、二美之流对性的神秘渴望。当丫头无意间破坏了他们的“好事”,宝瑚便恼羞成怒威胁丫头“一个字也不许说出去”。

  故事到了结尾的时候,丫头妈厂子里分给她家一间房,丫头的爸爸终于露面了,那时候丫头正在家门用土堵蚂蚁洞,她看到了逆光中那张“清秀苍白的脸”。

  《王招君》讲的是一个极品姑娘的窝囊事儿,我不知道要用怎么样的词语来形容她才更贴切。说她不幸吧,她又是一个极其幸运的人,每年的年终“尾牙”(大奖)必定是她的,来这家公司之前她就已经连续三年在前公司尾牙上得奖,她的电脑、空调、手机全是白来的。有个神秘的说法:老得意外之财的人,个人生活就特别不幸,因为世间万物都要讲一个平衡,这头儿长了那头就短,更可气的是这事完全由不得自己做主。于是,在她得了大奖之后,她的网银被盗,流了一次产,姥爷的耳聋越来越严重。她来到这家公司的第一年便得了一台65英寸的液晶电视,结果没出正月,她老公就和她离婚了。于是这一次的年会,她躲进厕所里祈祷不要得大奖,结果天不遂人愿,她又得到了头奖——一辆Smart一年的使用权,这次她会有什么样的悲剧等着她呢?我带着满怀的好奇往下看。先是领奖时吐到大老板女儿身上;后来去医院检查发现自己怀孕了,而前夫根本不认帐;下定决心去见游戏中的“老公”又被嫌弃,理由居然是开的车太高级……这次她妈妈和她妹妹到是赶着来找她,一个是看中了她的65寸电视,一个是看中了她的车。

  似乎王招生存的意义就是被人欺负,小的时候被母亲嫌弃,改嫁的时候不肯带她,从此她和姥爷相依为命;在家里被前夫欺负,最后还被抛弃;在公司被同事欺负,最脏最累的活儿永远是她的,即使这样,她还是甘之如怡,欢喜着这种被需要的感觉。不管怎样,王招依然快乐的生活着,因为她有着宽容的心,无私的包容着身边的人,也正是如此她才活得有些“窝囊”。

  古人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典故,王招也是如此,当她最终被公司炒鱿鱼的时候,那个游戏中的“前夫”居然觉得自己可以配得上她了,转而和他复婚并且要求和她发展到现实中,让我不禁莞尔,生活中不乏有喜剧发生。

  喜欢赵赵,不只因为她是我的同龄人,而是因为她的故事都是平凡人的平凡事,没有赚人眼泪的故事,却让人感到亲切,似乎主人公就是你身边的某个朋友,而故事也好象就在你身边发生。

  《丫头儿》读后感(六):被抽离后的世界

  第一次接触赵赵的文字,说是一本小说集,其实也就两个中篇,一篇《王招君》,讲述一个职场女性的爱情、亲情以及生活经历,波澜不惊之中却洞见生活的真谛。一篇《丫头儿》,以孩子的视角描述成人世界的纷扰,纯美、安静,让人不由想起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只是城南旧事总带着忧伤感怀的调子,而此篇更多的零零碎碎的童年趣事。

  作者的叙述方式别具一格,清新自然,没有更多的文字雕琢与情节渲染,更绝少艺术上的升华与加工,娓娓道来,不矫揉造作,言语中透露着智慧、淡然和对生活的态度。舒适、惬意、轻松、愉悦是读完此书最大的感受。

  《王招君》这一篇写得看上去比较轻松随意,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的讽刺。王招君这样表面大度内心自卑的职场女性其实是很多人的化身。看上去一个人怎么着都行,被别人如何玩笑都不放在心上,其实内心也渴望平等的友情爱情,但都得不到,所以只有自己委屈自己,成为众人取乐的对象。感情上来说,她又是个患得患失的女子,最终失去了爱情,卑微地隐瞒着真相,小心翼翼地工作着,最终却又失去了工作,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谁又知道结果会如何呢?

  我想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无非三点。一是无论生活怎么对待我们,都要好好活着,做一个打不死的小强,时刻学会自我解压,宽恕别人。二是也许你此刻失去的东西在下一刻就会变成你拥有的入口,舍得真正意义在于,敢于舍弃,才会有所得。三是生活就是生活,没有必要去纠结过去,最后累的是自己。也没有谁会真正陪你到最后,只有自己。

  《丫头儿》用孩子的视角描述大人的世界,诸多的不懂,不理解便是我们长大后要面对的一切。仿佛童年的许多梦在长大成人后都会被现实击碎。事实也是这样。大人世界才有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对一个孩子来说是无法理解的。孩子的童真在大人的世界里被一点点剥夺,最终孩子也会长大,然后去剥夺更多孩子的童真。真是一个痛苦的轮回。

  我们都曾是孩子,都曾天真,长大后却再没有了纯真。有的只是为蝇头小利大打出手,为了所谓的面子尊严卑微地活着。就像一句歌词里唱到的,我说的你不懂,我不说你却懂。孩子的世界是五彩缤纷,大人的世界则是黑白的。我们渴望成长,长大后却要用一辈子去怀念童年。

  不知道除此之外,作者作为女性,两篇小说又都是女性视角,是否多少会有关怀女性的情怀在里面。我只是看到了单纯的生活,纯洁的童年。

  《丫头儿》读后感(七):爱情很短,人生很长

  文/***

  赵赵出新书了,叫《丫头儿》。封面是个梳齐耳短发,偏头带个红色蝴蝶结的小丫头儿。小脸圆乎乎,眼睛黑亮黑亮望向远方,腮上涂了一抹高原红。任谁看上去都想亲一口。

  我在微信上晒这个封面,一个远在斯德哥尔摩的姑娘给我留言,让我买一本寄给她。她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大妞,幸运地飘落异乡。就这么一句话,加重了赵赵在我心里的份量。一位青年女作家是用什么留住了读者对她的眷恋,哪怕是山高路远,涉海越洋。而我对赵赵的记忆依然停留在口吃的“小李飞刀”和那个细眼睛,一口京腔的姑娘身上。“动什么,别动感情”就是好过“谁认真谁就输了”,前者是说情爱,后者是在比赛。人生真的不是比赛,尤其是遇上爱情,如果你把自己当成参赛运动员,你才真输了。输的不是爱情,而是人生。

  有人说赵赵是文坛的“女痞子”,我对这话一点也不信服。什么叫痞?在我看来,那是真诚,不遮掩,句句都是小崔的实话实说。生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有流氓的天性,再怎么进化,我们也有树叶裹身,生食血肉的祖先。但是,有人选择“拿搪”,北京话的意思就是端着,装清高。赵赵选择的是直接触底,压根儿也不准备反弹了,一副我都倒地了,你再欺侮我还有意思吗的劲头。所以说,赵赵是高明的或者说是透明的,转守为攻的故事看着就特别来劲。爱情也好,人生也罢,哪有什么惊天大逆转?有的只是你内心选择和决定的变化。我一直提倡倾听心的声音,那声音就像春风撩拨树叶,静一静,再小声你也听得见。

  本书由两个中篇组成,《王招君》和《丫头儿》。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前者。其实,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丫头长大以后就是王招。因为她俩太像,都是先人后己,善良得一败涂地。不过呢,赵赵的三观还挺端正,她想说好人有好报,比如王招。天生唯唯诺诺,就是有副好脾气。生在北京的平民圈里,却进了挣高薪的外企。一不小心嫁个人渣男人,离婚之后才发现自己成了高龄产妇。

  我一点也没担心过王招没人接盘。这世界谁都不缺人爱,只不过是你想爱哪一个?如果你爱车爱房爱外貌,我得说你的婚姻生活得特别悲哀。俗语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可什么是贫贱?标准谁来定?还不是自己内心欲望的魔鬼在私下无聊地论贱!王招的标准太真实了,就是想找一个男人来爱。这是爱本身的始终。爱其实很简单,是我们人为地加上了物欲令其复杂化了。有人特别羡慕《纸牌屋》里的克莱尔夫妇,那么优秀的女人配上那么强大的男人。拜托,他俩是相互利用,不是相互恩爱。所以才会在窒息的婚姻之外去寻找刺激或者假装爱。就像马伊俐说的,我不懂什么爱,爱就是想和你在一起。在赵赵眼里,物欲的东西都是天外飞仙,王招才会频频在“尾牙”上中奖,与爱无关。爱,始终是精神层面的情感,即使有物欲的需求也是爱的延伸,但不是爱的条件。

  读《丫头儿》时,我就想到了老舍的《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乱糟糟的大杂院,心性复杂的市井小民。老舍写这两部作品时,还有些阶级化的烙印。你看祥子,就是个新好男人,几乎没缺点,善良得没有底线。我不是说赵赵比老舍写得好,而是说她写得真。这个世界上,最难得的就是一个人对你的真,也包括作家对读者的真。她拿出自己的真实心性写下一个故事,让你知道原来世界上有那么一群人是那样活着的。然后,你仔细想想,TMD,其实我们跟他们活得都一样。换句话说,迪克牛仔不是唱过嘛,“所有没有爱的人都一个样,和我身上有的特征都一模一样”。

  读到《王招君》的结尾,我眼泪流一脸。太疼了,逝去的青春。那些你曾经爱过或者爱过你的人,永远地被留在青春时代。你不再有青春,即使返老还童去推开那扇门,人去楼空,再也找不回来的还有你自己。聂鲁达说,爱情太短,遗忘太长。如果你真爱过,我不相信会遗忘。只不过,人生太长了,你没时间再想。

  转载请告知

  《丫头儿》读后感(八):人生大概如此

  这2篇里还是更喜欢王招君 平淡真实。很流畅地看完,没有大起大落,但是总觉得有什么东西抓住心。也许大多数人心里都有个王招君。动心,恋爱 可是大多数人也许都没有轰轰烈烈,刻骨铭心,但是就是有那么个踏踏实实过日子,互相看着不烦的 也不那么容易。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抓不住平常。幸好王招遇到杜微,就是平常的北京爷们,他在厨房里忙和,他在公园门口拉黑车送那个男的冲王招的坏笑。。。 鲜活生动,故事真是看似淡静如水,读时却笑中带泪。

  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的生活是为什么,要到哪里去呢?至少2个互相不那么讨厌的人磕绊着一起向前。 王招至少自己想着要有那么一个人一起向前。

  《丫头儿》读后感(九):老北京的丫头

  机缘巧合也是,我找到了这本书,因为很喜欢第二个故事《丫头儿》,所以主要就说它吧。

  不知道为什么,一看开头儿,就让我想起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不同的是赵赵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娃,多了一股北京小妞的地气儿。三岁的丫头,她的想法并不是以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她的,而是一个那么大的小孩子最天真最真实的想法。越看越佩服赵赵的细腻,以至于看到最后,感觉回到了三岁的自己,小时候的一幕幕接连不断的出现在眼前。整个故事都是日常琐事,但又是如此的生动,感觉录像似的在脑海中自动播放,画面感极强,原来读书时有这种感觉的只有老舍的《四世同堂》和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在这些琐事中,我不愿多想赵赵想要表达给我们的是什么。读任何一本书都是这样,如果总纠结于作者到底有什么用意,一定要分析出个四五六七八来,从而显出我读懂了,显出我才识渊博,那就太没劲了。我喜欢这个故事,只是因为它还原了一个那个年代真实的北京姑娘,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北京家庭。

  《丫头儿》读后感(十):赵赵

  单向街 2014.3.16 下午15:00

  关于赵赵的新小说《丫头儿》

  真是一个可爱的女人。真实,话不多,却足够真诚。三点钟开始,原本计划到五点钟结束的。旁边的史航,上唇长须下巴是山羊胡子,如他的扮相,不停的说话。原来,他是被赵赵找来撑场子的。可就算史航那老头那么卖力,赵赵每个问题都是几句话作答。弄得史航不得已问她:

  “你能不能多说两句啊?”

  然后呢?赵赵,应该是40多岁了吧,70后,留着《大丈夫》里顾晓岩一模一样的发型,笑了,虽然离得远,但仍能感受到一股害羞和天真的孩子气。就像新书的封皮那孩子。她还是说了几句,就没话了。史航喷她的时候,她只是笑。真真是一个可爱的女人。

  赵赵聊天时候的观点:

  1’应该写平凡生活里的大多数人想看的。(白描?亦或是自己的心情?如何写自己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呢?大的结构可以想象,小的细节呢?)

  2‘谈到小说的名字,她说本可以叫《王招君》,但后来想了想,改了,改成《丫头儿》。因为前者有点哗众的意思。

  3’我心软,写不了残酷的结局。只是尽力让结局没那么残酷,让每个人都有好的归宿。(中!记得我曾经写过一篇对《可诅咒的草坪》的影评,看电影的时候为男配留了一大把泪,可还好导演是个好人,给了他一个很好的结局。我唏嘘不已的写道:“一个有人文关怀的导演,一个好的导演,会透过镜头给电影中的每个角色以最终的抚慰。”一个作家,也应该如此吧,无论现实如何,笔下总要给人以希望。

  4‘有人问到这部作品里的爱情,是怎么样的。赵赵回答:更卑微了。她说,生活并不一定要轰轰烈烈,真实的情况是,生活很多时候都是妥协和琐碎。

  5‘史航谈到小说,用了一个词:颗粒归仓。大意是:把生活中看到的小善良(其实,善良哪里分大小呢?),放进小说的恰好的位置。(非常喜欢这提法,颗粒归仓。哈哈。好玩儿。有启示呦。)

  6’尝试以孩子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以白描的手法描述看到的一切,不做任何评判。(只是我在想,不做任何评判,可能么?)

  7‘在结构上,赵赵采取了“扬沙子”的写法。(说实话。怎么个扬沙子,没怎么懂。)

  8’史航很八卦的透漏了赵赵的网名变化:扛着大刀(类似这么个意思吧,忘了)——满街都是仇人——赵赵(可爱死了,啊哈哈。。。)

  最后,作为一个读者,虽然还没读过这本书——of course,已经在当当拍了,书正在日夜兼程的直奔我的怀抱——我给《丫头儿》一个推荐,只因它可爱的作者。不过话又说回来,有一个可爱的作者,写出来的东西,也错不到哪儿去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