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界观》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世界观》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13 05: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界观》经典读后感10篇

  《世界观》是一本由理查德·德威特 (Richard DeWitt)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 78.00,页数:37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观》读后感(一):一本不该被忽视的好书

  某天在街边等人,就进了旁边的书店,随手买了这本书。睡觉前随便翻开一看,就再也放不下了,第二天一口气读完了。页数不少,但字数不多,排版很合理

  说一本书是好书,意思不是说它适合每个人读,也不是说每个人读了就一定能达到预期目的或有什么收获,而是说以这本书的定位,与可以跟它相比较同类的书来说,各方面是非优秀的。

  我觉得这本书大多数人都应该读一下,花费这点时间绝对物超所值的。这样的名字封面,确实让人提不起兴趣,看上去应该是一本老旧枯燥教材。比起来那么多打着“科学旗号其实根本是些低级科幻的烂书居然在出版社的成熟炒作下疯狂畅销实在令人汗颜。如果本书改名叫《你的世界观错了》之类的噱头题目,再加上个《颠覆你对人类宇宙看法》之类的副标题,估计会大卖吧。

  这本书的内容远不像封面这么傻,也不像标题那么枯燥,而是有畅销书潜质。这本书从基本的真理对错开始提问,以天文学主线,一步步清晰描述了今天人们主流世界观是怎么来的,以及该怎么看待所谓的“世界观”。

  世界观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东西,如果一个人连世界是怎么回事都没有自己的看法,更谈不上怎么看待人类、看待自己,怎么会有什么像样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思考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几乎跟成千上万的其它物种没什么区别,只是遵照生物本能去吃喝拉撒睡而已。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很多现代人还不如黑暗世纪的欧洲人——起码他们有坚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正是西方人上帝的坚定信仰,才使得近代所有重大发现和科学进步成为可能

  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科学,为什么到今天中国人仍然游离于世界主流价值观之外,更不可能去得什么诺贝尔奖(除了和平奖)——这本书其实已经在字里行间勾勒出了答案。正如作者所说,本书的目的是引起读者对一些关键问题的兴趣,并给出一张比较清晰的地图,由此引发读者去深入探索和思考。

  作者相当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

  《世界观》读后感(二):能够提升认知模式的好书

  我读的是繁体版的《世界观》,据说比简体版翻译的好。

  世界观是一系列信念的有机组合,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信念清单,而是一张信念拼图。信念与信念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支撑。 有的信念位于拼图的边缘,这些信念在不影响整个拼图的情况下可以被替换掉。有些信念位于拼图的中心,若改变拼图中心的信念则会影动摇个世界观。

  我特别佩服作者严密的推理能力小心谨慎的推理过程。很多时候,那些让你觉得简单明了的“真相”背后存在着非常复杂的情况。读完“基本问题”这一部分后,我觉得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模式都发生变化判断一个结论的对与错,真的没有那么简单。

  从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到牛顿的世界观,再到20世纪以来相对论量子论对牛顿世界观形成挑战。作者步步为营丝丝入扣,一步一步把那个时代的世界观拼图画出来,然后再一点一点替换掉那些‘过时’的信念块,最后形成一个全新的信念拼图。整个过程是那么流畅自然,读起来犹如饮美酒一般。

  不过,相对论和量子论这两部分,还是非常烧脑的。我专门找了别的资料视频学习,才浅浅的了解一点。不过,即使不理解这两部分,也不影响其它章节阅读

  《世界观》读后感(三):译文勘误

  这本书水平很高,文字也很优美可惜译者不知是水平不够还是太过马虎,译文中错误实在不少。

  以下就看到的问题做个列表,有不当之处请大家多批评(以下页码均指中文版页码)。

  1. P15最后一段:

  原文:But think about it a minute – such beliefs are anything but common sense.

  正确译文:但仔细想想,这些信念恰恰不是常识

  正好译反了,译者在翻译时难道不觉得这样译根本说不通吗?

  《世界观》读后感(四):关于信念

  1.世界观是一整套关于世界的看法和信念体系。 2.如果要质疑一个观点,你要推翻的是观点背后的信念体系。 3.真理是与现实情一致的信念,同时与其他真理不矛盾。 4.哲学信念会影响科学发展。你有什么样的信念,就有什么样的视野。也就决定了你怎么看待视野。 5.宗教会影响科学,能解释的便是科学,不能解释的交给上帝。而有时候,为了证明上帝的权威反而发展了科学。 6.比如,哥白尼认为太阳代表上帝,因此努力证明太阳是宇宙中心。而教会这边,允许日心说当作工具留存,但禁止日心说当作事实传播。 7.科学与宗教、哲学的关系是复杂的。很多主教都是科学家,很多科学家都是宗教使徒。科学在宗教和哲学的框架下发展,宗教和哲学有时推进科学发展,有时阻碍科学发展。但不可否认,每一次科学大变革都离不开宗教和哲学的推动。

  《世界观》读后感(五):核心拼图很重要

  今天下去急诊科抢救,一个90后坠楼身亡,很可能是自杀(不能排除他杀和意外)。如果是自杀的话,的确让人扼腕,说明他世界观的一个核心拼图已经崩塌。这是这本书给我的启示,这本书带我大致游历了一遍人类的世界观演变史,告诉我人的世界观不是像购物清单一样一条条排列的,而是像拼图一样拼凑出来的,一个拼图紧扣一个拼图,当然就有一个核心拼图,有许多边缘拼图,把边缘拼图替换掉很容易,但是人一旦形成了核心拼图,如果要被替换的话,那整幅拼图就要做巨大调整比如说亚里士多德时代的核心拼图是地心说,牛顿时代的核心拼图是日心说,到了现代爱因斯坦的核心拼图是时间和空间概念性颠覆,然后到了量子力学又有点撼动光速不变的原理,每一次的核心拼图都导致了人类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为了捍卫自己的核心拼图而付出生命。当然这都是天才伟大的人类,他们的世界观非常宏大,核心拼图也牢不可破,我们普通人的核心拼图有些就非常脆弱,比如有人拿爱上某人做核心拼图,有人拿学习成绩当核心拼图,那由这些核心拼图拼凑出来的世界观就相当脆弱,也很容易被替换和崩塌,一旦崩塌,就离自我毁灭不远了。

  《世界观》读后感(六):最精彩的部分: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1,可爱的亚里士多德时空

  宇宙由土,水,火,气,以太五种物质组成。土,水,气总是向宇宙中心运,土强于水,水强于气,火远离宇宙中心运动,以太绕宇宙中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以,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星星由以太组成。

  ------------

  古人相信天上是完美的。所以,物体默认的运动方式就是匀速圆周。

  没有外力物体不会前进,正如没有欲望,人不会行动一样。诚如司马迁所言“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名来”。以此为基础,在希腊神话中,太阳是太阳神用马车拉着运转的。

  一个人小的时候,总会认为世界为围着自己转的。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处在人类社会小的时候的亚里士多德,也这么认为:每种物质的存在,都有其目的,且含有有其本质属性。为什么物质有这样的属性?这就给某种超自然的力量留下了伏笔。此后,亚里士多德时空观就和宗教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

  亚里士多德,与孟子同时代。西方哲人在思考自然时,东方哲人在思考人伦。西方人研究的是自然的力量,东方人研究的是一大群人的力量。

  2,托勒密时空观

  随着天文观察数据丰富,一些星体的运动方式逐渐浮现

  恒星,就是相对位置不变的星星。每天晚上,我们会发想,恒星似乎是以北极星为圆心运动的。 东方也有类似的发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太阳,每年会依次向东路过“十二星座”。一年为一周期

  月亮,会出现阴晴圆缺,也会向太阳一样向东移,一个月为一周期。

  五大行星,观察到,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所谓行星,是指相对于恒星位置会移动的星星。金星,水星,从不远离太阳。所有行星,都会出现逆行运动,且离太阳越近越频繁。他们逆行的时候,总是最明亮的时候。

  ----------------------------------------------------

  《世界观》读后感(七):一本不该被忽视的好书

  某天在街边等人,就进了旁边的书店,随手买了这本书。睡觉前随便翻开一看,就再也放不下了,第二天一口气读完了。页数不少,但字数不多,排版很合理。

  说一本书是好书,意思不是说它适合每个人读,也不是说每个人读了就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或有什么收获,而是说以这本书的定位,与可以跟它相比较为同类的书来说,各方面都是非常优秀的。

  我觉得这本书大多数人都应该读一下,花费这点时间是绝对物超所值的。这样的名字和封面,确实让人提不起兴趣,看上去应该是一本老旧枯燥的教材。比起来那么多打着“科学”旗号其实根本是些低级科幻的烂书居然在出版社的成熟炒作下疯狂畅销,实在令人汗颜。如果本书改名叫《你的世界观错了》之类的噱头题目,再加上个《颠覆你对人类和宇宙的看法》之类的副标题,估计会大卖吧。

  这本书的内容远不像封面这么傻,也不像标题那么枯燥,而是有畅销书的潜质。这本书从基本的真理对错开始提问,以天文学为主线,一步步清晰的描述了今天人们的主流世界观是怎么来的,以及该怎么看待所谓的“世界观”。

  世界观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如果一个人连世界是怎么回事都没有自己的看法,更谈不上怎么看待人类、看待自己,怎么会有什么像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思考过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几乎跟成千上万的其它物种没什么区别,只是遵照生物本能去吃喝拉撒睡而已。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很多现代人还不如黑暗中世纪的欧洲人——起码他们有坚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正是西方人对上帝的坚定信仰,才使得近代所有重大发现和科学进步成为可能。

  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科学,为什么到今天中国人仍然游离于世界主流价值观之外,更不可能去得什么诺.贝.尔.奖(除了和.平.奖)——这本书其实已经在字里行间勾勒出了答案。正如作者所说,本书的目的是引起读者对一些关键问题的兴趣,并给出一张比较清晰的地图,由此引发读者去深入探索和思考。

  作者相当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

  《世界观》读后感(八):如何刷新你的世界观

  拼出来的世界观

  无论你是不是拼图爱好者,对拼图游戏一定不陌生

  在一堆零散碎片中,先找到两块边缘互补、色调和谐的碎片,像锁和钥匙一样刚好契合,于是有了拼图的底子,然后一块一块连上其它的碎片,最后竟成了一幅完整的图,成就感满满。

  “你的世界观是什么呢?”,面对这样的问题,你肯定在心里犯嘀咕:这问题好大,一两句话怎么能讲清楚。不急,我们慢慢回忆,从小到大你的世界观是怎么形成的,看出它和拼图之间有什么关联了吗?

  没错,世界观的形成像极了拼图游戏!

  世界观是一系列观念组成的观念体系,观念与观念之间紧密连接、环环相扣协调统一。不管是早期以地心说为代表的亚里士多德世界观,还是后来以日心说为代表的牛顿世界观,它们更像是由一片片碎片精密拼接而成的拼图,而不是杂货店里的货车,堆着的商品互相独立杂乱无章

  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

  在科学层面,现代人普遍接受的是牛顿世界观,亚里士多德的“地球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在我们这显然站不住脚,那为什么你相信地球绕着太阳转?

  这绕不开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支撑观点的证据。如果有直接证据(亲眼所见,切实感受到的证据)的支持,毫无疑问我们会接受一个观点。可你仔细想想,日常生活中可曾找到任何地球绕着太阳转的直接证据?

  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如果你没受过教育,是不是很容易觉得太阳绕着地球转?然而你并没有这么想,因为你已经先入为主接受了牛顿世界观,太阳绕地球转这个观点便无法与学校老师讲的其它观点相契合,所以你放弃了太阳东升西落这个“眼见为实”的证据。可见,我们只选择性接受与我们世界观相符的证据。换句文艺的话说,你相信什么,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

  反过来想,虽然亚里士多德世界观里的观点被后人一一推翻,但基于当时人们能得到的证据,这些观点也都是有理有据、环环相扣、和谐统一的。设想如果你接受的是亚里士多德世界观教育,当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否更坚信太阳绕着地球转?可见,有时把谬误当真理是多么得情有可原。

  再梳理一下你脑中所有的观点,惊奇地发现其实只有极少数是由直接证据支撑的,你信服的大部分观点只是因为它们恰好能拼进你现有的世界观版图。换句话说,你相信什么,就更倾向于接受与之相契合的观点。

  今天,你拼图了吗

  科学如此,生活也是如此,我们把目光移到你个人。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要完成同一个拼图游戏——拼出自己的世界观。

  家庭背景、儿时教育就像先入为主的那几块碎片,随后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不同的证据和观念,按上述阐述的规律,选择性地把它们纳入自己的世界观版图,而对其他事物视而不见。 人们常说,一花一世界,从这个角度不难理解,每个人的世界观都独一无二,或极其相似,或千差万别。

  初级玩家,被动接受底牌,躺在观念的舒适区。如果底牌不好,资源有限,则踉踉跄跄,花了更长时间完成不那么完美的拼图。运气再不好,生活在盲点与谬误中磕磕碰碰。

  高级玩家,具有极强的鉴别能力和主动性,换掉不喜欢的底牌,突破舒适区的束缚,寻找更优质的资源,更高效地完成更优质的图。

  顶级玩家,顶级玩家的脑子里应该拼好了很多张图,具有非凡的思维模式和洞察能力,与人、与世界的相处,游刃有余。

  今天,你拼图了吗?现在处于哪一级呢?看了今天的内容是否有所收获?“小分子”希望你从现在开始,每当要拼一块碎片时,想想碎片从哪来,为什么能拼上,还有其它拼法吗。祝早日成为顶级玩家。

  总结

  世界观是一系列观念组成的观念系统,是基于现有的部分世界观,一点点拼接新的观念,形成完整世界观。人倾向于选择性接受外界证据和观点来形成自己新的观念,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人的世界观能够千差万别,通过走出舒适区,提高思维模式可以刷新你的世界观。

  拓展

  基于本章内容,你还可以进行如下思考:

  1. 你如何看待文化差异?

  2. 你如何看待中医与西医?

  3. 你如何看待交流与分享?

  4. 你如何看待销售与谈判?

  “小分子简读”微信公众号对《世界观》的详细解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