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好经典读后感10篇
《我很好》是一本由岡崎京子著作,臉譜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 26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河流至此已经十分靠近河口,
河滩上有一块经人收购的荒地,
而我们的学校正在这条河的旁边”
冈崎京子的早期作品有着幻想童话式的笔调,从1989年的《pink》开始向残酷现实主义风格转型,1993年开始连载1994年出版的《我很好》(也译作《河畔》)被视为其个人最高杰作,之后的作品《Helter Skelter》于2003年出版并获得2003年(平成15年)度文化厅媒体艺术祭漫画部门优秀赏、2004年(平成16年)第8回手塚治虫文化赏漫画大赏。
冈崎京子
虽说冈崎京子与高野文子的作品同样具有时代特征:高野文子的主要作品是以日本60年代作为故事背景,冈崎京子后期代表作品里的角色则生活在日本泡沫经济年代。
但高野文子如此选择是由于其漫画创作需要成长过程里熟悉的60年代氛围,而更为不可缺少的是她的个人体验。而与这类个人体验式创作者不同,冈崎京子后期的漫画创作更多地需要其敏锐捕捉到的时代情绪,她在这一阶段创作的作品竭力描绘着日本泡沫经济年代下的彷徨个体。
从19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由于大量投机活动的支撑,日本正处于虚假的经济繁盛时期,因此随着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经济出现了大倒退,此后进入了平成大萧条时期,而冈崎京子正是这段日本从天堂迅速跌入地狱整个过程的亲历者与见证者。
正是在这个混沌不堪的时代,冈崎京子将视线投向了那些茫然的人们,在《我很好》这部作品里,虚无主义在其中蔓延,我们能清楚地品尝出痛苦与绝望。
冈崎京子精于刻画人物的神态:绝望的、痴狂的、平静的、麻木的、伤感的等等等等,她的作品画风简练,但却无比契合其作品内容,她笔下的人物总有着一对大大的死鱼眼,每当人物面部特写时,角色浑浊的眼神望去的似乎没有希望可言。
《我很好》封面
“真实感”,该词在《我很好》里多次出现,若草说与山田第一次一起走在桥上时没有真实感,当山田带着若草去草丛里见他的宝藏——一具无名尸体,这是若草第一次见到尸体,也没有一丝真实感,而山田平静地向若草叙述着他的感受:
“只要看着这具尸体,
看着这尸体,
会带给我勇气。
我一直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
山田为若草展示他的宝藏
对于山田来说,活着似乎没有实感,反而是死亡让他感到了自我存在的真实。冈崎京子的叙事功力显然已经炉火纯青,在山田第一次向若草展示自己的“宝物”时,穿插的画面是与此同时发生的另一件事——若草的朋友留美在与若草的男友观音崎做爱。
对于做爱的场面的直白描写同样是冈崎京子的作品特征之一,当山田说出那句“我一直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旁边的画面是留美的性高潮:“啊...啊...我要高潮了...”山田的话意外地成为了留美与观音崎做爱的注解。
真实感为何缺失?冈崎京子首先对性爱“sex”提出了怀疑与解释,她是通过若草的话语来展现的:
“去年夏天我和观音崎
做爱了。
与其说是‘相爱’,
不如说是想要体验看看做爱的感觉。”
如此等等”
在《我很好》里,所有的性爱场面要么在若草的描述下不值一提,要么是闺蜜与男友偷情,甚至是若草在男友粗暴对待下的麻木与痛苦,而在与观音崎的第二次做爱后,若草将与其做爱的原因归结为“感激”与“致歉”,而非“爱情”。在冈崎京子的笔下,性爱泛滥而且虚情假意,没有实感。
真实感为何缺失?日本著名漫画评价家夏目房之介在《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一书中提到了在《我很好》里,冈崎京子质疑了恋爱的可能性。
比如:若草对于男友毫无爱慕可言,作为同性恋者的山田只能苦苦暗恋却一再利用喜欢自己的田岛,留美在朋友面前提供自己幸福恋情的假象同时隐瞒自己援交的事实......
正如山田在女友田岛死后所言:“田岛活着的时候我一点也不喜欢。只会一直自顾自将自己的事情,很不解人意,跟她在一起总是让我很烦。”“但是烧焦的田岛...死掉的田岛,我却非常喜欢。”在冈崎京子的笔下,真正的恋爱似乎不可能存在。
在约会中迷茫彷徨的山田
然而冈崎京子绝不满足于此,在她看来,不只是恋爱关系,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已经破碎不堪:好友间互相隐瞒、姐妹间相互伤害、同学间各自仇恨、情侣间口是心非......
当目睹了这些之后,我们似乎才能理解吉川、山田的扭曲心理,他们与这世界的所有联系几乎都已被斩断殆尽,而唯一的联系就是那具尸体。
但冈崎京子绝不至于“无情至此”,她让若草走进了他们的生命里,这个善解人意的女孩让他们感受到了世界尚存的暖意,所以在故事的最后,山田少有的面带微笑,在夜晚的桥上,说着:“我就喜欢活着的若草呀,真的,若草不在了,我真的很寂寞。”当清晨来临,吉川百无聊赖地抽着烟,她突然拿起桌上若草的打火机,和山田一样露出了微笑。至少在最后,他们三人之间的联系还稳固存在着。
真实感为何缺失?如果你看过鱼喃桐子的作品,你也不难发现其作品里所受到冈崎京子影响的痕迹,而二者对于家庭元素的处理却完全不同。
在鱼喃桐子的作品里,角色大多都是都市独立女性,她们往往背井离乡前往都市奋斗,家庭有时只是以符号的形式出现在角色独白中。而在冈崎京子的这部《我很好》里,家庭元素虽然描写较少,但依然能看出冈崎京子对于家庭关系的不信任。
比如留美的父母丝毫没有察觉姐妹俩的互相仇视,更没有注意到留美的援交以及其姐姐已经明显显露的心理疾病特征,父母应当是最后留美被其姐姐攻击事件的主要责任人。而观音崎的父亲曾出过轨并与外遇对象一同私奔。山田的父母则根本未在作品里出现,山田饱受欺凌父母却从未露面。吉川的母亲在最后一页只是出现了一次,看不见她的面容,母亲只是一边吸着酸奶一边敷衍地提醒吉川不要吸烟,效果可想而知。
若草的母亲是整部作品里唯一一位稍显正面的家长形象,若草似乎是单亲家庭,其强大的独立人格是受谁的影响也是一目了然。在其中出现的大量负面的父母形象正是象征着破碎的家庭关系。
真实感为何缺失?冈崎京子还认为这种个人的症结源于这个时代,她对于这个堕落的时代可是毫不留情。在若草与山田第一次一起走在桥上时,她有这样一段独白:
“今天看电视
说臭氧层在这十七年间
减少了5到10%,
达到一千五百万公吨,
其中的10%,也就是一百五十万公吨
渗透到成层圈,
破坏了臭氧层...”
“但这是又如何?
很不真实。”
不只是对于环境破坏问题的质询,冈崎京子通过留美援交一事隐射当时的“金钱至上”,她无情批判着这个充斥着性爱与金钱的时代。这个世界还能更糟吗?我想冈崎京子或许会这么想吧,她再次借助吉田的口中对这个世界表示了失望:
“这世上
大家都在装帅气、
装可爱、
假装很开心,
全他妈做梦。
全他妈做梦,
真他妈够了。
我是无路可退,
你们也全都无路可逃。”
从性、恋爱的不可靠、人际关系的破坏再到家庭关系的破碎、时代症结,冈崎京子如此解释着日本泡沫经济下个体的不真实感。值得一提的是冈崎京子对于网点的使用,即裁剪网点纸时必定与人物错开,夏目房之介认为这种网点的错位象征着人与自身的错位、与他人的错位、与社会的错位,而这种错位不可避免。在冈崎京子看来,这种错位正是人物感到不真实感的主要来源。
网点的错位无处不在
虽说冈崎京子对于处在不真实感的人们还抱有怜悯,但她对于这些深陷痛苦逐渐崩溃的人们却同样保持着冷眼旁观,她将故事里发生的悲剧源头归于人类的“欲望”:
“莫名的东西
‘欲望’”
因为欲望,田岛对于山田有着近乎病态的痴恋,从而导致其在纵火报复时不幸身亡。因为欲望,留美通过援交获取金钱,而最后意外怀孕,却不知是谁的孩子。因为欲望,观音崎对于若草有着极强的控制欲,同时他却在留美身上发泄情欲......
当欲望无法得到满足,一切逐渐走向失控,于是,在同一个晚上,该爆发的全都同时爆发,无法挽回。
“ 惨剧不是突然发生的。
没有突然发生的惨剧。
它们其实都是缓缓地
在愚蠢的日常当中,
在无趣的每一天当中。
它们——
最后就像气球
砰一声地爆开来。”
纵观整部作品,冈崎京子从社会、家庭再到个体,一层层精准地剥开下来,直指悲剧的根源只存在于人类自身的欲望。
然而冈崎京子不是个纯粹的悲观主义者,她也不是完全冷面无情的现实批判者,她通过若草的独白描述其情感以及视角,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位不断经受痛苦的少女的独立人格,这也许便是冈崎京子的理想人格:她是个正常的少女,发泄时会痛哭流涕,生气时有些可爱,但她理解人们眼中的“异端”,有着不可小觑的精神力,有着面对一切的勇气。
虽然冈崎京子将生活形容成“平凡的战场”那样近乎残酷,但她同样希望我们能在这场自己的战役里竭尽全力活下去,直到光荣退役。
“平凡的战场”
遗憾的是,冈崎京子如同她笔下的角色一样不得不经受巨大痛苦的折磨,1996年5月,在家的附近,冈崎京子与当时的丈夫一起散步时,遭遇了严重的车祸,头部骨折,脾脏破裂,曾一度昏迷不醒,在做完手术的3天后,她渐渐有了意识,但已经无法进行漫画创作了,如今她已经离婚,似乎在老家和家人一起生活,并努力进行着康复训练。在2015年冈崎京子的个人画展上,有句冈崎京子留下的“谢谢大家”的寄语,这是她通过视线的移动在电脑上完成的输入。
最后,也谢谢你,冈崎京子。
冈崎京子在个人画展上留下的“谢谢大家”
...............................................................................................................................................................
《我很好》读后感(二):河畔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人,大概都会被封面上这张大大的有着一对死鱼眼的生无可恋状的脸所吸引,更何况这张脸还是三原色重影。这就是冈崎京子的《我很好》给我的第一印象。
封面封底
《我很好》读后感(三):看什么看,我很好。
那时我想说,好心疼小梢。这本漫画里面笑的最多的人,最孤独的人。也是满不在乎埋葬尸体的人。我看着她吞下那么多东西又马上吐掉,纤瘦的四肢配上极不相称的大肚子,好像随时会爆炸。她总是躲在角落里,身边是各种零食袋子。去年冬天我也暴食过,所以我知道那种感觉,只是单纯地吃而已,享受吃的感觉,完全不管胃已经被撑坏。什么理性自制力,在那种时候完全是不管用的。她明明一点也不开心,却总是要假装很开心。所以她说,都他妈是做梦,全他妈放屁。说完以后,继续在各种广告里,电视剧里,笑着。她喜欢春名,在她面前暴食又催吐。她从来没在别人面前这样过。春名说,我不讨厌啊。她对山田说,她就是这样的,对什么都没关系。不然怎么可能接受我们呢。但是最后一幕,是她拿着春名的打火机在台灯下傻笑。
但我最终没说。我想,我有什么资格心疼她呢。我的人生也不过是一摊烂泥,一条发臭的河,河边有尸体一天天腐烂。市面上的青春小说我从来不看,因为我知道我的青春从来都不是那种样子。我还想,以后要写个故事,把它真正的样子写出来。不曾想,早已被画了出来。在我还未出生前,我们,许多人的青春就已被画了出来。不过如此。我只是没有把自己的写出来,写了出来,也不会比这好看多少,甚至更恶心。晚上在脑子里过了一遍,真的是,呵呵,不堪回首。所以我从不说自己想回到过去,谁会想两次踩同一堆狗屎呢?
如果我是小梢,我当然也不需要同情,不需要任何人的可怜。看什么看,我很好。
《我很好》读后感(四):青春是一场无声的暴动
光暗混沌的校园里,十七八的少男少女都在各自探索世界、了解这个世界。他们拥有准成人的身体素质,却又不同于成人的感受,他们需要补充各式各样的感受:物欲的、性欲的,还有关于死亡的、关于被排挤、关于边缘化的知识。有人的青春是暴风骤雨、有的人是阳光热烈、但还有些人他们的青春是无边的阴暗。这是一本知识的探索的青年向漫画,冈崎京子画笔下的少男少女们在探索性、在探索商品、在探索友谊、在探索爱。
【暴力】观音崎控制不住体内的狂暴、性,他在用暴力解决问题,用最原始的冲动来对待身边的人,若草与他之间的男女友关系,与他的做爱,更多的是一种愧疚,愧疚没能在观音崎家中变故的时候陪伴他,做爱只是为了接收、平复他的愤怒。
【性】留美用援交来支持自己的物欲,只能在观音崎睡不到若草的时候跟他打炮、吸白面。少女都会写下自己的日常,留美写下自己怀孕的事,被自己嫌弃的妹妹看到了,亲人之间原来也有这么多的恨,像是河流,表面水纹平稳,河的底下却是潜伏已久的涌流。
【青春与死亡】山田第一次带若草去看他的宝物,这件事是和若草的男朋友与留美打炮同时进行的:一边是激烈、愤怒的性爱,一边是观察尸骨的冷静。青春与死亡,这里分镜处理非常到位。河滩边草丛里的死尸,尸骨让山田冷静,让他平复心情、让他有勇气去继续坚持被欺凌的校园生活。
【没有结局的爱】吉川在最后一个分镜里还留着若草掉下的打火机,点烟的时候吉川有了一抹笑。若草也知道了学妹对她特殊的感情,吉川是个明白人,所以才能说出“这世上大家都在装帅气、装可爱、假装很开心,全他妈做梦,我是无路可逃,你们也全都无路可逃。”
这本漫画最好的结尾就是作者没有把山田和若草写在一起,山田结尾对若草说了我喜欢你,但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种共犯式的友谊,是一种共情与理解,在暴动的青春期,山田早早有了暗恋的男生,他待在校园更多的是仰望他爱的人。我们都没有结尾,因为故事通常都是提前结束,长满长草的河堤有着少男少女们的青春,青春有光,还有暗,还有排挤、还有恨、还有嫉妒、还有暴力、还有说不出的再见。大家各自走向其他的道路,河堤遛狗的大爷还在,钓鱼的八卦青年们也还在,而你们的故事,变成了校园传说,死去的田岛也终于不让山田烦恼,山田喜欢的是活着的若草,尽管都已经分离,但我们在平凡的战场中生存下来。
最后山田送若草的专辑是The monkees 的「Head」,去听歌了。
《我很好》读后感(五):无路可逃的吉川梢
吉川梢是人群中耀眼的明光,嘴角的笑容有着不符合实际年龄的优雅,却在他人眼中显得理所应当。她自信的神情会自己做表达,“我很好”,好似那每时每刻都是别人难得能挤出的可以放上社交网络炫耀的瞬间。如此幻像招揽着无数人的艳羡,无人知晓那是吉川从一开始便背负上的来自于他人眼神的评判,她本身是不纯粹的。
吉川最渴望的或许不是在映照出自己的镜面背后,以暴食得来的吞咽快感,而是能有一天把两人份的食物摆放到公开的场合,像若草那样能够一次性在午餐时间买下奇异果优格、巧克力螺旋面包、奶油面包、香瓜面包。她可以不再听到保健室的医生多次因贫血问题提醒她在青春期的饮食均衡。
吉川依旧让我想到《乒乓》中的风间,他们的相似性不仅仅是在于各自拥有着私密的躲藏空间,也在于他们都是活在别人眼中的既定形象,是一次莫名的夸耀或是赞许的眼神过后,从此背负上原本迷惘的部分。风间的区别是在不断的胜利之后终究认识到天赋的差距,他会羡慕甚至惧怕那真正具有天赋的人,而又因为幻觉般惯性的被期待,不得不继续后天的努力,以保持住早已摇摇欲坠的优势。吉川则是从孩童时便困惑于被父母“赋予”,相比起风间,她也许从未掌握过属于自己内心意愿的部分。
可以想象他人的目光是时常固定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无心的说者从来忽视听者的有心,他可以是出于客套,出于礼貌,出于对某事某物的无知,但接受了这样目光的人往往信以为真。天赋不足者是风间那般紧绷又衰颓的神经(在他遇见PeKo之前),而吉川的天生丽质也同样会有她的无路可退。 任何人作为不断变化的个体,或许最关键是在于每个人都不会是一种性格状态的表象,每个人都拥有着不纯粹性,不会是永久的光彩照人、阴郁颓丧、理智沉稳。
书中角色都未逃脱出这样的视线,议论者们会因为在“堕胎河滩”望见山田与吉川的身影,在夜晚的二十四小时便利店望见山田与若草并肩走过,便为这样的情景赋予一些符合自己心意的解答。而被议论者也无法不去在意,好比第一次带若草去见尸体的山田后来说到应该约到更晚的时间见面,因为当时可能还会有学校里的人在外面游荡。
更具代表性的例子则是山田与若草第一次由河畔过桥时的谈话。若草或是为了不让气氛过于尴尬,或是为了表达那也存在于她自身的歉意而说起了观音崎的过分行为。山田则说到“大家都觉得我脏,觉得我是垃圾”这一极端认知。然后若草因为目睹过山田喂猫的情景便说到山田是善良的。最终山田表示他并非好人,他一样有残酷卑鄙的幻想。
这一层层的反转就好像是一个人必定非黑即白。不只是加害者,即便是被议论者也一样迫切需要一个肯定的答案,渴求着一个符合自身的角色,好去行使那被附加的身份。而拥有了身份的人却要走上吉川经历过的道路,就像山田在水族馆的约会时间里怀疑起了自己身在此处的理由,这也正是因为约会终于使得他第一次像吉川那样被赋予了一种“应该如此”的身份。
这般不确定的感受如同少年们的魔咒,缺乏目的性,满身皆是他人的意愿,每个人都只属于一串轻声的短暂花火。被放大了的迷惘与放纵,印刻在人与人之间缺乏真实感的关系当中,所有人都不缺少自身的不确定性,抑或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本来就未曾解决过这份不安定。若草出尔反尔于答应观音崎的旅行,她为了体验或由于亏欠而性爱,一切都源于未知。到最后总是挂着单纯笑容,像是纯粹为了享受性爱的留美也因妒忌、困惑、误解而落下极端结局。
我啊,我想到的是“死了活该”。这世上大家都在装帅气、装可爱、假装很开心,全他妈做梦。全他妈做梦,真他妈够了。我是无路可逃,你们也全都无路可逃。河边的尸体让吉川首次收获了确信,自己是否正在活着的质疑受到动摇,对于已死之物,是否活着不会构成疑问。吉川以此寻到一种象征,如同死亡被确认。有时冈崎京子笔下绘出的吉川在被画的足够小时,脸上的妆容会消失不见,以致五官最后也渐渐消失,似乎如此她回到原先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