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印尼:一个人的放逐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印尼:一个人的放逐读后感10篇

2018-07-15 05: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印尼:一个人的放逐读后感10篇

  《印尼:一个人的放逐》是一本由吴志伟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90,页数:2014-1-1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印尼:一个人的放逐》读后感(一):天啦,为什么又要写标题

  吴志伟的“行摄的灵魂系列书籍,这之前我已看过两本——《印度,绝望惊喜》、《马来西亚,爱上迷路》。总的来说,两本书都还不错图片大多都是高质量体现了“灵魂”二字的精髓。但最先出的印度篇比马来篇更出彩一些。所以,对于此次印尼篇我迫切的想知道写得怎么样,是会延续越来越差的趋势还是反转呢!还好,印尼篇稍微好些!

  作者是以游览的地方来分章节讲述自己这次印尼之旅的。装帧设计上,每一章前面都有一张相关地方的黑白照片,或是特色建筑或是有代表性人物事件。一张张默片,定格出这个地方的岁月沉淀。我觉得这是本书最大的亮点

  作者这次是从细微处入手,来展现当地的风土人情,不浮夸亦不偏颇文字部分叙述感情流露自然,这一点比马来篇好多了!作者这次的印尼之旅可谓是游走在天堂地狱之间,其实私以为此书用“绝望与惊喜”来命名倒更为贴切些。一念之间的选择让他避开了地震海啸,能够有机会欣赏雨季的火山小镇水火交融……

  当然行摄类书籍嘛,自然少不了跨页大图了。偶尔一两张跨页大图,确实能给人眼前一亮的视觉冲击。比如那个苏门答腊木偶特写,翻过来就看到黑色背景上一张画着纹理的惨白的大脸!哎哟我去!大晚上的差点儿没吓得我神经衰弱。你看,这就能达到调节阅读气氛效果吧,让你体会什么是心跳加速的感觉!还有棉兰市场水果那张,虽然拍的没怎么体现技术水平,但是各种水果满满当当填了两页,看得我不停吞口水!还有啊,一个姑娘湖边躺椅上晒日光浴那张,左边页是躺平的姑娘,右边页是毛草盖的伞亭和亭下的椅子,远处是蔚蓝的湖水和远处的青山。这样的跨页图两边对比,亦颇有特点。当然还有很多不错的跨页大图,诸如火山喷发,街景啊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任何事情有利有弊,我们要做的便是充分利用优势避开其弱点。跨页图也是如此。上一段也说了本书中跨页图的优点——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但是跨页图太多的话会让读者视觉疲劳特别不适合用作跨页的跨页图。毕竟这是书籍不是画册,装帧导致左右两页不可能完全展开,所以跨页大图往往中间有一小部分是折叠起来的,若是选图不得当,将会严重影响读者的阅读快感。比如,作者和一个欧洲人加三轮车车夫在车上的大头合影,中间的欧洲人完全被折叠得畸形了,我多么努力往两边掰书页都看不到他另外一只眼睛。这样的图做跨页,不免让人觉得作者和那个欧洲人合租闹了不愉快而故意报复呢!

  而且,本书中跨页图太多了,阅读快感大大折扣!我只想说那么想做跨页,作者你怎么不直接出8开的画册呢!

  吐槽归吐槽,总的来说这书除了定价很高之外,还是很不错的,值得一看!

  《印尼:一个人的放逐》读后感(二):放逐吧,春光正好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发展经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世界永恒主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对工作效率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节奏也不得不随之加快。但人毕竟不是机器,虽然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随着而来的身心俱疲的亚健康状态却成为诸多人的常态。每个人,只要你想养家糊口,就得成为经济社会这个大链条上的一环。运行久了,链条需要滑,滋养。而作为“链条上的人”,深度的润滑和滋养只能由自己来做。

  吴志伟,因为有外企高管的工作经历,我想,他的物质基础雄厚的,这为他的自我放逐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前提。正是由于他能“舍”,舍下了高薪收入的工作,所以他能“得”。他由一个企业高管转型为一个自然文化旅行者。在享受世界各地最美自然、人文风光同时,滋养了自己的身心。也因为摄影旅行记录图书的出版,为他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吴志伟用他的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他用自己的摄相机,且行且摄,且摄且思,且思且记,为无暇抽身世俗,无由从社会链条撤身的人们提供了一本本心灵鸡汤

  打开吴志伟“行摄的灵魂系列丛书”之《印尼:一个人的放逐》,精美纸张,海量人类活动文明风俗图片,画幅大,色彩艳丽,以及简洁说明文字,给人一种轻松愉悦审美享受。再看一篇篇的记行文字,我们不由得便随着他且走,且看,且思,且享受。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异域的民俗民风。作为一个“南洋”国家,印尼自然与我国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在本书中,我获得了我们两个国家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脉络。因为作者行走的是最基层的村镇、自然景观,所以,在他展示的日常琐细中,我们也能获得最真实体验。零距离观察带给我们的是身临其境的穿越时空心灵之旅。

  随作者的摄相机遍访印尼民俗民风,感受优美的自然风光,洗涤尘埃蒙覆的心灵时,不禁心生热望:我们普通平民,没有财力没有能力追随作者的脚步,真正的放逐自己。但是,我们可以请天假,在春光明媚中感受一下大自然抚慰罢。大自然就是一个无穷的正能量场,只要投身其中,与之亲近,留心捕捉生活中的意外惊喜,短时间的自我放逐,也是一种滋养。

  文字指瑕:第079页第四行有“绿荫如盖”、第113页第二段第二行有“绿树成荫”、第163页图片说明文字第一行有“树荫”、第168页第二段第四行有“树荫”,此四处“荫”皆应为“阴”。 根据1985年12月由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播电视联合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荫”统读“yìn”,“树荫”、“林荫道”应作“树阴”、“林阴道”。

  《印尼:一个人的放逐》读后感(三):《印尼:一个人的放逐》印尼人文之旅

  对于作者吴志伟(笔名:大卫独夫)的美名,其实早在去年就已经接触印象深刻。不为别的,只因为他那些颇具震撼力的文字;只因为他那些异常视觉触点的摄影画面;只因为他那些特有寓意的行走放飞心境,身为读者的我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坠入属于他布置下的精彩作品之中。早前的《印度:绝望与惊喜》,《微笑吧,缅甸》,《马来西亚:爱上迷路》等都是那样地让人印象深刻。

  时隔数月,我很是有幸地再次读到了他的最新著作《印尼:一个人的放逐》。在这样的一场放逐之中,我们书外的读者可以欣赏到的是印度尼西亚的人文之旅记录。跟随着作者的放逐,书外的读者实则也是一次难得的精神放飞和心灵畅旅。借助着这本书,我们不仅仅收获的是印尼的美景;借助着这本书,我们更可以感触到的是那份裹挟精神的心灵风暴!作者带着他的行摄灵魂走悄然上路;读者带着那份期待心情置身图文并茂的《印尼:一个人的放逐》感悟!所有的一切皆是如此地耐人寻味和揣摩。只有真正深入地去感悟,我们才可以更加深切感知着文字,图文背后的那份潜藏深意

  虽然身为读者的我从来没有去过印度尼西亚,但是喜欢旅行的我总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值得留念的特色处所。对于有“万岛之国”美称的印尼,它总是潜移默化地吸引着我的关注。因为有着吴志伟的《印尼:一个人的放逐》,我在这本书中感受到了源自于印尼深处的美好和震撼力。跟随着作者的笔墨,我逐一地领略着这个异国他乡的特色风情!放逐,在火山盛开的土地上;专注,只为激活沉睡的灵魂;天堂,就在地狱边缘一米处;巴东:站在地狱的边缘;我躲过了地震与海啸;

  小小的巴士会唱歌;“屁颠屁颠”地在赤道上狂奔;武吉丁宜:雨季的火山小镇;第一个请我吃饭的男人邂逅郁达夫的最后时光;米南加保:牛的胜利;我要去明达威群岛探险;自制香烟熏出花人部落中国人,请进来坐坐!;德国夫妇救了我一命;多巴湖:火山口里的天堂;阿帕卡吧,我替你付钱!;生活不是在别处,而是在这里!;沙摩西:睡火神的美梦等等章节有条不紊带领着我们走入印尼的深处。看印尼的美丽风景,赏印尼的社会风貌;感受印尼人的热情释放自我精神的走出去看看------

  在书中,我们读者其实接触到的不仅仅是这些生动的文字刻画;在书中,我们读者实则也能欣赏到哪些鲜艳夺目,而又景象真实的印尼实景。如此地深入,如此地透彻,如此的生动,汇聚成一个别样的印尼人文之旅全景图。在这样的独特旅途之中,其中无论是字里行间,还是真实画面,所有的一切都在无形中为我们描绘着一个平常并不一定可以感受到的真实印尼。也许,这也就是本书《印尼:一个人的放逐》一睹为快的真实源泉所在。吸引着我们的视线触动着我们的灵魂,撩拨着我们也想走入印尼的心弦

  《印尼:一个人的放逐》读后感(四):每个人都应有次自我放逐之旅

  《印尼:一个人的放逐》作者吴志伟(吴),也是看的吴志伟第2本游记类书籍,前一本《爱上迷路:马来西亚》,不得说印尼这本书是我最近看的最好看的一本书,没有之一,不是因为喜欢印尼这个国家,也不是因为它有蜜月天堂-巴厘岛,而是这本书中作者许多旅行中的心灵随笔打动着我,很多很多,且书中黑色粗体字标注的都能触动心弦,吴一个人放逐的路上,旅行的意义、旅行中思想境界洗礼,心灵鸡汤话语为什么看着有感觉,那是我们梦想中的,或吴也是从上班族过来的,更能理解现在工作或生活中的压抑;因自己的纠结犹豫不得已无法无法及时实现的梦想,在他人的旅行中得到视觉上的自我满足

  印尼虽然有人人羡慕的天堂-巴厘岛,但本人不太感冒,马克.吐温说:旅行,是消除无知仇恨的最佳方式。看书前我对印尼的印象内乱、排华、地震、海啸与火山爆发,还有天堂般的巴厘岛;虽对98年排华时间了解甚少,上班时与同事提到,网上搜到许多惨不忍睹的照片,心痛;工作场合也接触过印尼华人,他们用着不太熟练的汉语与我们亲切交谈,和蔼可亲;拜读了印尼这本书,对印尼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吴志伟提到多数印尼人的热心友好,也知道任何一地方或国家都有好人坏人。可以跟随吴的脚步欣赏印尼美景、人文地貌、风俗习惯,目前还不太有旅行印尼的打算

  提到印尼,你想到哪里?巴厘岛、雅加达、泗水、爪洼岛、龙目岛、吉利等地,旅游圣地,跟团或自由爱好者所选地,既然一个人放逐,当然不走寻常路,但这些地方游客较少,一个人去前要做好充足准备,了解所去地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准备一些必需品等。

  吴从印尼巴东开始印尼放逐探险之旅,巴东苏门答腊西海岸最大的城市,“最大的”?看到这,有点无语,一个大城市,机场连民航巴士都没,只能坐出租车费用昂贵;有点无语,对印尼的印象再次降低。从巴东到武吉丁宜,漫长车程,“惊喜”不少,会唱歌的小巴士,等前往武吉丁宜的车时,被请吃免费早餐,却被骗取高昂车费等,吴都能用平凡心态对待:旅途上每当情绪开始有点不稳定时,我就会告诉自己凡事不用太着急,即使大叫也没用-孤身一人,即使真的骗你,你也没辙。生活需要随遇而安,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漫无目的的、自我放逐般的旅行。

  再从武吉丁宜到多巴湖,武吉丁宜米南加保式水牛角式建筑,母系社会、“凤仙花会”、花人部落等,等着你和吴去探秘;碰到不平等时,要坚持,既是一种捍卫尊严的最好方式,也是赢得尊重的最佳方式……吴本来要去明达威群岛探险,阴差阳错未去成,却幸运开明达威群岛毁灭性海啸。虽如此,并未阻挡吴继续放逐的脚步;巴多湖怡人风景,住在巴塔克人的船屋,早上被阳光椰子树上的鸟鸣吵醒,拉开窗帘,在露台上喝着印尼著名“猫屎咖啡”,旅行就变成了寻找“生活的最初”的最佳方式,羡慕吧。

  棉兰印尼最大的中国城之一,它极具个性:像热带海洋气候一样浓烈直接。棉兰再到班达亚齐,在棉兰机场因航班取消,吴没看到在国内旅客暴躁打杂航空公司柜台,只看到大家自娱自乐,睡觉、发呆,一片安然自得,是机场或航空公司应对措施好,没看到,只是我们现在过于浮躁?还是焦躁?不懂感恩?可以反思下,不赶时间,把航班延误/取消当成旅途中的一段经历也不错,换个心情、角度看待事情。班达亚齐的出名因2004年毁灭性的的海啸袭击,不想过多描写泪眼婆娑看完海啸肆虐疯狂想想,我们总是抱怨许多,为什么不珍惜当下,人生有时很脆弱把握好当下每一天很重要。再到韦岛,吴又经历一段与荷西关系异常“亲密”之旅,甚是好笑

  旅行,是一个人漫无目的地且行且感受,走非常之路,才能感受与众不同视野;这是吴志伟的话。最喜欢的是本书前两页的美图及话语,人生最宝贵的,不是财富,而是阅历。每个人都应该有一次自我放逐之旅。将自己放逐在路上,也是一种幸福,我现在深有体会,来广州多年,许多景区都未去,现在趁闲暇时间,背包游之,来个近距离在路上,放松心绪,悠悠闲闲,或走或看或品美食,无论远近,把自己放逐路上,真真儿的不错。

  《印尼:一个人的放逐》读后感(五):行行复行行,摄摄复摄摄

  打开《印尼,一个人的放逐》这本书,每一幅美轮美奂的摄影佳作瞬间抓住了我。“惟妙惟肖的苏门答腊木偶”在纯黑的底色中,五彩斑斓的木偶服饰与惨白的但又极其鲜活的脸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关系,营造了强烈的视觉效果;“棉兰市场的水果摊”在形形色色不同深浅的绿色的水果中,凸显出了摊主的“发呆状”,相映有趣,跃然纸上;“季节岛的岸边”孤舟停靠,海天苍茫。在一幅幅的风光、人物作品中,能清楚地看到作者刻意的追求与独有的审美的传达。从单纯的对风光的关注转向对人的生活态势的关照,作者吴志伟的摄影重心和视角的转变深得我心。有了人的存在的风景才更具情味。

  但是,从吴志伟“行摄的灵魂”系列作品的定位来看,我认为,“摄摄复摄摄”只是副产品而已,“行行复行行”才是吴志伟的灵魂与根基。“走在路上”是他遵从内心的决定,为此,他才放下外企高官的身份,踏上了一段又一段放逐自我的旅程。

  既然 “行”是首位,那么,行记就是这本书除了大量的摄影作品之外最大的看点。如果你是背包客的一员或者忠实拥趸,这本书对于你来说就是气味相投的了。就像我,才不关心什么意义什么煽情,我想知道的就是所有的未知所有的艰难与所有的趣事。所以,我就喜欢看吴志伟在巴东怎么搭车怎么讲价又怎么面对赖皮坚定维权,怎么“屁颠屁颠”在赤道上狂奔;在如瑞士山区般优美的武吉丁宜,怎么对付欺生的司机,又怎么识破了店主的欺骗,米南加保大屋的牛角又有什么讲究;花人部落的神秘又从何而来;由于一对德国夫妇的爽约,使作者万般侥幸地躲过了地震与海啸,也使我深深理解了作者在全书中处处要求自己对他人表达善意与感谢的所为何来。

  不过,最最向往的还是那个让人随意沉醉无所事事的多巴湖,“每天人民币30元,连住两周以上还能搞价”!天哪!谁能拒绝如此诱惑?这才是人间天堂。

  作者笔下食人族的前世今生,中国人在他乡的落地生根,海啸火山爆发的巨大创伤,宗教信仰的神奇力量,是更能打动我的章节。无论在怎样的生存环境中,人类所能迸发的坚忍永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不同文化的融入与进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物质至上的当下如何固守道德的底线,都是这本书可以引发的长线的思考。

  “行”既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摄”入的不只是风光更是人间。

  《印尼:一个人的放逐》读后感(六):阅历即财富,风景也人生

  这是我读到吴志伟先生的第三本的“自我放逐之旅”,之前是印度和马来西亚,现在是印尼,正如第一页所写的,“人生最宝贵的,不是财富,而是阅历”,同样是生活在广州,而作者居然已经走过那么多个美丽的国家了,而我如今还囿于自己的圈子里,何时才能来一次自我的放逐之旅呢?这是我最为期待的,而现在便是望梅止渴了,看着吴志伟美丽的摄影和深入人心的文字,我顿觉得自己跟随着他的脚步旅游了一番。

  对于印尼,吴志伟是用两个极端造成的张力美来体现它的美的,如“天堂,就在地狱边缘一米处”,他躲过了巴东的八级地震和海啸,只是因为接受了一个小伙子的好心推荐路线,生活中和平和灾难竟是如此接近,我们在灾难面前学会了坦然,也学会了去欣赏这个多变的自然界。而去到了武吉丁宜也是一个雨季的火山小镇,雨和火就这样子在作者的笔下相容共存这, 而正是在这一章节里面,我才知道了我之前非常喜欢的散文家郁达夫先生人生中最凄美的最后时光居然是在这么一个城市里艰难地生活着,实在是感叹良多,但看到溪阿诺峡谷那么漂亮的风景,我心中就联想到这里曾经有美丽的灵魂居住着。而接下来的多巴湖也是有着美丽而热情的火山,而这里作者说出了,“旅行,说白了就是一种自我放逐”,这是我们重新寻找一种心与心交流的方式,“生活的最初”给我们带来的阅历更是美妙,它就在这里,而不是在别处。而第四个城市棉兰,作者说它是微笑的战场,微笑跟着残酷的战场组合在一起了,而在其中我仿佛体验到作者每天拿着一杯咖啡到驿站楼顶晒太阳,看着城市里宏伟壮丽的建筑,还有那些虔诚的朝圣者,这是多么温和而幸福的日子啊。而班达亚齐则是“自由与海啸”的地方,一个是给人带来巨大空间的名词,一个是给人带来巨大危险的名词,而在这里我们又重拾到一种对于时间的慵懒状态,汽车等交通工具也可以是不准时的,于是作者反问自己,这是印尼人的素质好呢,还是我们过于浮躁了,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快乐与安然自得呢?而对于生活,我们更是不能没有希望,旅行也有快乐也有悲伤,而对于远方的地平线我们是多么地向往。孤独的旅途是让自己与灵魂对话的最好时机,于是吴志伟喜欢一个人的旅行,而最后他用回归到韦岛这个地方,印尼从这里出发,而最后他在印尼遇到的荷西也给了我们很深刻的印象,旅途中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些成为了过客,有些却成为了朋友。

  “真正的地平线,总是在人们视线之外的某处无限延伸……”,旅行让我们消除了无知、恐惧、仇恨以及偏见等种种的不良性格,也让我们收获了友谊、善良、智慧以及诚实等美好的性格,人生的每一次自我放逐,不仅是向外的寻找,而且是向内的追溯。

  y当当特约评论员 江焕明

  《印尼:一个人的放逐》读后感(七):放灵魂一条生路

  选择到6月才写这篇评论是有原因的,这本书一直掖着藏着,就怕分了心。在去年看完吴大师的另一本作品《马来西亚:爱上迷路》后,火速的预定了今年5月的亚庇之旅,即使马来西亚近期绑架华人事件频发,但我和朋友们的兴致依然没有受到影响,如果一定要说有那么一点不同,就是我为自己买了双份的保险。亚庇之旅完全只因吴大师书中的一张亚庇市区的雨后照片,深深的打动了我。关于印尼,读此书前对于印尼除了那次广为人知的大海啸,其它几乎没有概念,甚至一度分不清印度和印尼这两个国家。吴大师又一次做了我的国际导游,而且是相当称职的私人导游,还送地图和攻略的那种。喜欢吴大师的照片,更喜欢他的文字,最有共鸣的也许是他在面朝多巴湖是领悟到的感受,他说“在旅途中的某天,把自己随意放置于某个风景优美的角落,让自己在微风中默默盛放,没有莺歌燕舞,没有灯红酒绿,没有热闹的关注,只有独立、随意,如此这般,已经甚好。”有人说我们的灵魂走的太快,请让灵魂等一等吧。也许太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一颗行动的决心,否则就会陷入现代科技和财富编制的死循环,永远不得脱身。时间挤挤总会有,钱省省也会够,其实不用太多的借口,圈个目的地,背上行囊,坐上便捷的交通工具,很快,肉体就会踏上一方陌生却新鲜的土地。而在行走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一个安静美丽的角落,什么都不做,就那么耗上那么几天,慢慢的就能感受到追上灵魂的踏实和舒适感。吴大师的印尼之行,遇到过好人也有坏人,甚至还遇到了西班牙同志,吴大师从走过的每一寸土地,触过的每一处植物,遇到的每一个人,经历的每一件事中汲取了无限的能量,其中的精彩和共鸣,也许只有读过此书才能体会,对大自然的敬畏油然而生,而这还仅只是半个印尼,期待他的《再续印尼:站在时光边缘》,下半场,我奉陪到底!

  《印尼:一个人的放逐》读后感(八):不去印尼,我们也能看到——

  【人生最宝贵的的,不是财富,而是阅历。每个人都应该有一次自我放逐之旅。】确实,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应该有一次自我放逐之旅,但那个地点,却不一定非要选在印尼。就个人来看,一个人的放逐,甚至无需远行。

  性价比不高,过滤掉那些大段大段的回忆录式的内容,对想去印尼旅游的人多少会有所帮助。对于我这种不想去印尼,但对印尼风光感兴趣的人而言,也算有所增益。

  首先,在这里要为作者的勇气致敬——没法不佩服作者的勇气!话说,当年印尼排华死难者众,换做了我是断然不敢为了旅游之类的个人目的,去那种倒霉地方的(﹁”﹁)要知道,直到现在印尼那边还在排华反华,虽然这很正常,从二百多年前就铸下的血仇,怎么也不可能说消弭、就消弭的了的吧。

  本身外来的华人就更勤奋,擅长经营,自然日子也是过的比本地的土著人口小矬子更好,再加之有心人从中挑唆,当地人自然不难和外来的华人结下仇怨。生存之争,种族之争,越打越大,终于结下了血仇。也所以,无论换做了曾经的是荷兰人、美国人还是现在的印尼当局,一有了需要当地人就能轻易的被煽动起来了。

  无论是什么样的印尼社会矛盾,政客们总能轻易的转嫁到华人身上,使之变成种族矛盾,让华人来背黑锅。而同样的,因为这些马来人的奇葩脑回路,和华人的懦弱,每每一有了内部问题,那些印尼人就反过来拿华人开刀。时至今日,愈演愈烈,虽然不敢说是全部,但是,大多数印尼人骨子里就是排华的!

  印尼人的排华思想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不要指望能够消失,纵观印尼排华历史,总在以10-20一个周期的反复上演。——种族之间的矛盾永远化解不了!除非哪天所有华人的生活水平都远远低于本地人,否则一旦有什么大的风吹草动,经济危机或者政治危机,排华思想就会再次抬头。【在印度尼西亚,拉屎叫做生中国人,撒尿叫给中国人上色。小孩没割包皮之前,那玩意太小,印尼主妇就会开玩笑说这像中国丈夫】。

  虽然作者认为,这不过是印尼内部的种族矛盾。但奈何,对印尼人来说,当地华人和中国人外表差距没大到一眼就能看出的地步。我甚至怀疑,在一个杀红了眼睛的印尼人面前,他都没法分辨出当地的华人和日本游客的差别……除了两者不同的衣着。

  也许因为中国现在强大了一些,印尼对华人也会谨慎一些,但很多骨子里的东西是很难改变的。我是没去过印尼,以后也绝对不准备去那里。要旅游的话,能去的地方多了,不差这一个。我宁可去其他更友好的更安全的国家,这个安全不是说印尼治安不好,但对华人来说,人身安全确实不太有保障。

  作者当然无所谓,反正一个背包客邋遢中年大叔,能出得了什么事儿?但是一个女性的游客的话,还是三思的好……当然,未必真就那么倒霉,去了就一定会遇上,但是,万一运气就是那么差呢?

  在此,对书里作者为了书的销量的卖腐,表示不予置评——那些影视明星什么能卖的起‘腐’,促进得了销售,是因为他们都长得帅!荷西相貌如何虽然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作者的审美,看看书里那些奇形怪状的男女就知道了;至于作者的尊容,头两本书里已经见识过了,没见识过的可以上网去搜下…

  书归正传,反正对于不想去印尼,又对印尼感兴趣的人而言,看看这本书倒是不错。只是可惜,作者没有更多的关注印尼当地的自然风光或旅游信息,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各岛不同的文化民俗上了。

  这本书沉甸甸的,拿在手上非常有质感。中平的说,内容整体而言还可以,是比较深度的印尼游……虽然书里没有提供太多旅行的可用信息,整本书只有最末的不到10页的【印尼个性旅行攻略】的内容才真正能够作为出游参考。但作为了解时下印尼的社会状况的读物,还是很有知识性的。

  作为旅游类的书可能不太对路,毕竟书的内容更偏重对印尼社会文化的解读。但是那些关于印尼当地少数民族的人文民俗、生活状态、思想观念等等,还有那些当地的历史传说什么的都不错。建议再版的时候,出版社可以削减更多文字部分,来增加些图片的内容,反正,这书的最大的卖点就是作者拍摄的图片。

  至于这书里的文字部分,也真没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大多数时候作者写的是很平实的,当然,书前面的三篇前序,后面的三篇后记,和每章前头的导言和里面那些加粗的黑体字部分,读来都有种煽情过分的感觉。刻意寻求文字拥有的深度与哲学性,反倒有种造作的感觉。

  再有就是,总感觉这本书有种赶工的味道,从作者到出版社,做书都不如对前面的“印度”和“马来”两篇用心。像这本书里的那个“更新世”和“全新世”,作者也就直接那么用上了,连个注释都不带的。

  甚至很多地方的语句都不通顺,前言不搭后语的,比如,是把“莫卡大的主人”打成“莫卡大主人”少个‘的’还可有可无的,但是一会儿【莫卡大的主人在电话里说…很不幸,他的德国太太】,一会儿就又成了【一对素未谋面的德国夫妇】——话说,这书出版前真的有让编辑校对过吗O__O"…|

  和同系列的那本“印度篇”不同,那本书里排除了大量的人物照,图片里不是古迹就是建筑;而“马来篇”虽然同样是以人物照为主的,但辅以的主要还是自然风光;至于这本书,则是人物景物参半,纯风光景物的照片也不少,但总体偏向民俗风情。

  不否认作者的拍摄很用心,但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真没几幅。怀疑作者写的那些自己拍到的大量当地的风景照之类的,都被送去了杂志社,这本书里的图片不过是筛选下来的二等甚至三等品,所以,这本书里才没找到几幅能与文字所描述所匹配的风景照。……鸡蛋花很纯洁,大片的稻田很恬静,据说【火山山顶的风景美轮美奂】,只是这些,在作者的镜头下都看不到…

  就算是人物照,如果里面的人物都像是第一章里那两个多巴湖沙摩西岛,巴达族的老年女性人物那样的还成,哪怕长得像老巫婆,但是背景建筑和人物的民族服装什么的也很有特色。但是【海量的人类活动与文明风俗图片】什么的,就凭这本书后面的那些个男性人物照,那些男性的穿着大多都像国内城乡结合部那儿的男的一样,背景什么的也毫无特色,不知道这种形象有什么必要非得出国去拍的?

  照片的质量也很糟糕,本来因为拍摄的关系,那些图片如果抓拍动态照片模糊还能理解,但是多幅静态图片都出现模糊发花的问题,话说,作者非得把这种拍摄时手抖的照片放上来凑数吗?出版社的印刷还不怎么样,比如印在图片上的文字,有很多都发花重影;而文字部分虽然没有这个问题,但是有几处印空了的地方,明显是油墨不均的样子。

  事实上,书里除了那些大段大段的印尼的人文历史的介绍,其它的风景饮食等部分都是一带而过。貌似作者都去更专注的阐述他一路上所遇到的当地人,是如何如何的对他友善上了——按他的写法,印尼人以前‘排华’都是没有遇到对的中国人,都是因为中国人自己不好才让他们‘排华’的。

  于作者而言,不管到了什么地方,当地人永远是友善的。话说,种族歧视这种东西,怎么可能在他眼前存在,他就像是一片滤镜,把所有自己吸收的负面感情的投射,都转换成正面情感释放出来。当然,希望这只是我过于敏感了。

  但国内现代的确是有这么一些人,不管是民族性的矛盾,还是群体性的偏见,反正对这类人而言,中国人到了外国做的好了是应该的,没什么该值得称道的;做的不好了就都是出于中国人的劣根性作祟,这才该大书特书。应该说,真的是难理解这些明明口吻是国人,但实际立场却截然相反的人。

  作者感觉无法理解外国的华人不在意随处可见的传统的【昂贵的古董级文物】,而一些西方的小饰品倒是作为稀罕物放到玻璃罩子里保护好,可事实上,他自己不是一样的“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虽然这本书比起前两本要好些,但依旧不改动辄拿中国出来说事,以衬托出外国种种优越的旧习。不管是印尼、马来,也能是口口声声的就是外国就是好,人人都有信仰,讲文明懂礼貌;什么国内因为缺乏信仰,做生意的人信用差,国内食品才出问题…什么国内脏乱差,国内政府不行……我才晕死了≥﹏≤

  不管怎么说,民族感情最大——也许印尼的服务比我们好,印尼的环境比我们好,但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何况自家的还不是真的稻草窝,别人家的也算不上是金窝银窝的那么好呢。

  .【】内或摘自原书,或来自网上,非原创。

  《印尼:一个人的放逐》读后感(九):在行走中放松心灵

  吴志伟,是国内一位用摄影和文字来展现他眼中世界和人生的旅行家、摄影家、作家、DV视频制作人。他用自己的视野拍出他眼中的世界,用文字写出他对人生的理解。这本他所著的——《印尼,一个人的放逐》便是这样一本能带给读者重温梦想,放松心灵的佳作。

  提起印尼,可能没有人觉得比巴厘岛更有名气,可是,巴厘岛那如天堂一般的旅游胜地其实就位于印度尼西亚的巴厘省。在作者的行走中,他把我们带来风景同巴厘岛同样美丽的沙摩西岛和多巴湖。蓝的天,蓝的水,绿的山,独坐于一小舟上,那便是一种逍遥,一份闲怀。于是,在作者的笔下便有了这样一段文字:“把自己放随意放置于某个风景优美的角落,让自己在微风中默默盛放,没有莺歌燕舞,没有灯红酒绿,没有热闹的关注,只有独立,随意,如此这般,已经甚好。”

  我们一直不停的行走在路上,追随着理想的脚步,追逐着成功的梦想,而生活的本质其实很简单,那便是心灵的释放与轻松。不如,某日,让自己融入自然,在自然的怀抱里认识一个真正的自己,享受自然与人生所赠予我们的礼物。

  印度尼西亚经济发展远不如中国,可也就是在这份缓缓的时光中,却流淌着我们现在一直怀念和向怀的轻松。

  一次在路上的旅行,也如同人生的一次旅行,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可以欣赏到如仙境的美景,可以遇到热情真诚的当地人,可以感受不同的民俗,也会遭遇到丑陋与欺骗。或者,旅行与生活本来就是有着这样神秘的内在联系,却也同样让我们明白,在人生和旅行中,正因为有着不美好的存在,才会让我们去发现美好、珍惜美好。也许,这才是旅行真正意义所在。

  书名虽是《一个人的放逐》,可在作者的眼中和笔下更是人生的记录。有时,人要学会放弃,也许有放弃,才会有新的开始。在见识世界后,认清自己,在旅行中,在思考中,才会发现一个和过去不同的世界与人生,于是,人生的修行,便从此时开始有悟。

  《印尼:一个人的放逐》读后感(十):独自旅行《印尼 一个人的放逐》

  独自旅行《印尼 一个人的放逐》

  这套书的作者是吴志伟,已经出版了三本,一本印度,一本马来西亚,还有就是这一本。这三个国家都不是我们熟悉的旅行目的地,也没有旅行团,看不到成群结队的中国游客,背包客也非常罕见。吴志伟是一位独行侠,一个人背着大包,带着相机,走一路拍一路。而且去的都是很少有游客的国家,去的都是很少有旅行者走过的道路。

  在这本书里面偶然看到,原来吴志伟曾经从事金融行业,是首席执行官,很有钱,可是金钱却不能够给他带来幸福和快乐,于是放弃自己的工作和职业,做一名专业的旅行者。用镜头和文字记录自己的行程,然后出版出来和我们分享。

  吴志伟的书最大的特色就是照片拍得很棒,很专业,而且他的行程中也有足够的时间去让他尽情的去拍摄。他的镜头中很少关注那种我们都知道的超级名胜,而是对准当地的普通人,对准那些普通的街道,去寻找普通的景色中的味道。其实对于我们来说,遥远的国度里,一切读是风景。

  书中第一页上写着:人生最宝贵的,不是财富,而是阅历。当然每个人的人生都在积攒着自己与众不同的阅历,康德一生没有离开过自己出生的小镇,但是依然有自己的丰富阅历。有的人通过旅行,有的人通过阅读,有的人通过交流,有的人通过电视……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你就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不过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在跟着别人,模仿别人,按部就班的生活,所以找到自己生活的方式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中国人对印尼应该没有好印象,因为印尼曾经屡次发生屠杀华人的恶性事件,不过那毕竟是个别时期的个别情况,就好像新疆有恐怖分子,但是新疆更多的都是热情好客的好人,不妨碍我们去新疆旅行。

  到哪里都一样,吴志伟在印尼也经常遇到黑心的当地人,坑这些老外,不过也都是为了多挣点钱而已,那个地方都有这样的人,不过每次被领错路,坐错车,以后作者发现,都能够遇到好心人,能够得到免费的午餐,好心的带路者,世界上什么地方,都是好人更多。

  印尼距离我们很近,可是的确不太了解,只知道巴厘岛,不过吴志伟是不会去哪里的。看了书最后的地图才知道,原来巴厘岛只是一个半岛,和大陆连着呢。

  提到印尼,马上就会想起那次海啸,想到班达亚齐,作者在这里看到了很多海啸的遗迹,被留下来作为纪念。巨大的轮船被海浪卷到了房子上面,看着就感觉好恐怖。

  作者还去了当年郁达夫遇难的地方,武吉丁宜,一个小城,当年的大作家就在这里蒙难,可惜连一个纪念的标志都没有。可见肯定很少有人来专门寻找,毕竟这里和七十年前一样,实在是荒凉和落后。

  印尼的旅游资源并不多,没有悠久的历史,只有大海,而这个世界上拥有大海和沙滩的地方实在是太多。而且印尼基础设施还很不健全,在这里旅行的确有点探险的味道。不过正因为如此,印尼才成为吴志伟所向往的目标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