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33: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读后感10篇

  《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是一本由[美] 罗杰·伊伯特 / Roger Ebert著作,后浪丨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读后感(一):慢慢写

  有商业片的,有大片的,也有文艺片的,艺术片的,独立片的,所有电影的吐槽都有,那个方面的吐槽也都有,包括你前面总会有人挡住你的视线。

  所谓根据真人真事做成是因为电影太变态不写上这个制片人不敢播放,所谓艺术片就是三个女人一个快死了然后大家都和解了,所谓名片就是公认名片然后你看完第一次绝对不想再看第二遍。

  电影中有很多现实中不会出现的价值观,逻辑,和社会,比如猫狗永远不会死,比如出租车是一种特定型号而那种型号在纽约只有4辆了,这还是以前的数字,比如遥控器的按键音早就没有了,比如电话一定会响,更比如真正反派出现前,总会在一个黑暗的小街巷里,你听到声音吓了一跳,原来是一只猫,在你拍拍心口终于放松的时候,反派出现了。

  我要特别表扬这本书的装订,很容易打开,如果《收纳的艺术》《打理生活》也这么容易打开就好了。其实我想把这句话写300字,写3000字。我是完全没搞懂后浪为什么用那么难以打开的书籍尺寸和装订方式,让书籍前所未有的难以打开特别费力,我也看过买过不少书了,书架上也有几百本,什么书都有,虽然没看过但也都翻过,真没一本书像后浪的生活系列难以打开,而按说,这种书应该特别注重阅读体验才对,后浪也不是不注意阅读体检的公司。

  《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读后感(二):毒舌小词典在手,识破套路王不愁

  “我常常在想,一部全片上下塞满了陈腔滥调、原型人物和刻板形象的电影会是什么样?然后我意识到,这样的电影不是差不多每周都在上映吗?”——罗杰•伊伯特

  巧的是,伊伯特在序言中解释此书的写作,也正是受了杂志的启发:“那时我每周要进电影院一两次,并从《疯狂》杂志的电影讽刺专栏上认识了俗套情节(clichés)、刻板形象(stereotypes)、必备之戏(obligatory scenes)、标准对话(standard dialogue)、荒诞的情节展开(preposterous plot developments)等一系列名词。”

小词典英文书名所见即所得

  正封的英文书名就是由以上名词组成的——正如去西餐厅吃饭,菜单会把每道菜的食材一一列出,上述材料绝对与实物相符了。当你吐槽一部电影是流水线产品时,其实是说它的情节仿佛标准化生产的零件组装在一起,那么《毒舌小词典》就是把多种类型片的零件打散展示给你看,翻开它会像迈入五金商店一般目不暇接、啧啧感叹。而这些零件(即套路)的制作工艺和连接思路又有什么讲究呢?排除那些编剧脑暴错乱、粗制滥造图省事的部分,有些固定情节其实还真有某种内在逻辑,开拓一下也许就是个“外行看热闹,内行见门道”的课题了。

开始总是分分钟都妙不可言

  凭写影评拿到普利策奖的罗杰·伊伯特曾说:“无论最终给出的是好评还是差评,我的出发点永远都落在一部电影是如何遵循类型惯例(generic conventions)上面。”纵观类型片发展史,经过了【建立→修正→戏仿/反讽→融合】的历程,所谓的“类型惯例”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电影创作者与“用脚投票”的观众互相磨合而成的。在熟悉的类型必备元素中我们得到可预期的安全感,甚至有时会把电影中的真实与现实混淆,这也就是电影造梦的机制了。

谁知热情过后它(类型片)会不会变

  不过在类型片建立-修正出一套情节规律后,观众们也相应地进化了——“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本书正是由感到腻味被套路之愤怒的观众们贡献的七成毒评外加伊伯特本人的三成嘲讽组成,作为一本工具书,我觉得它可以担得起“毒舌小词典在手,识破套路王不愁”的名头。另一边厢,电影工作者也坐不住了:观众不吃咱这套了,那必须穷极思变了。于是“戏仿/反讽”乃至“恶搞”的反类型片出现,再接着新一轮与观众“影商”的进化竞赛,反反类型片粉墨登场——哇,否定之否定等于肯定啊!那就又回到原来的类型片加强版,就好像套路是条盘山公路一样,我们看着类型片螺旋式上升,而我们的眼界也越来越开阔,在此过程中,《毒舌小词典》就是你的路标。

侮辱观众智商这种事最讨厌了

  在截图狂魔如我展开“归纳→演绎”的点对点阐述前,再来最后看一下整本书的概况:看点不仅仅是“社交网络和电影评分网站出现之前,报刊时代的影迷对好莱坞电影的讽刺短评”。书中词条的吐槽范围涵盖了电影剧作、导演、表演、摄影、服装、道具、化妆、美术设计,甚至明星制、经纪人制度、影院经营等各个层面,或许伊伯特希望本书可以帮助不爱看教科书的读者们,从现象上把握好莱坞电影的大致风格和产业特色。(以上摘自出版后记,如果你爱看教科书,《美国电影美国文化》可以助你深入。)

美国电影美国文化(插图第4版)8.2[美] 约翰·贝尔顿 / 2018 /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终于到了秀截图水平的时候!读小词典时那些套路情节的画面感太强,有些是很明显有针对性的吐槽,我可以精准定位到词条描述的电影场景;而有些俗套波及片目之广,那些影像叠印在一起,形成了一层“编导又不动脑子”的老茧。下面我就先以几个词条为例做开胃小食,而后奉上《虎胆龙威》的主菜,看看对照着小词典,这部一代动作片教科书可以拆解到何种程度。“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套)路”,有些俗套情节也许正是从《虎胆龙威》滥觞的。

天国的自行车 Angelic Bicyclist.(P9) 在一部电影里,如果有角色极为潇洒地骑着自行车,双目微闭,双手脱把张开,宛如天使,那么这角色十有八九会被巨大的物体撞死。《天使之城》

  这一条紧挨着“天使有限参与原则”,那最好的例子就是《天使之城》中梅格·瑞恩令人心碎的死法了,她的死让天使坠入凡尘的凯奇情何以堪啊!而针对凯奇饰演的天使,还有另个词条是“神学修正主义天使”。这里可以插播的是《天使之城》翻拍自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对比两片可以看出欧洲艺术片是如何好莱坞化的。对应着“柏林”,洛杉矶Los Angeles的西班牙语之意就是“天使之城”。

《宋飞正传》

  还记得《爱乐之城》La La Land么?此俚语本指“虚无缥缈之地”,同时也是洛杉矶LA昵称,这么一来石头姐的好莱坞演员梦更说得通了。而洛杉矶使“天使之城”和“幻境”间接画上等号,是不是也想到梅格·瑞恩之死犹如斑斓肥皂泡被戳破、是种必然呢?“美丽故事的开始,悲剧就在倒计时。一如既往地飞驰,不想停下的。”——这句歌词就能为“天国的自行车”做一个好注脚了。

好莱坞式购物袋 Hollywood Grocery Bags.(P106) 有一个女人饱受生活打击,变得心灰意冷又愤世嫉俗,决定再也不相信爱情了。当一个热情的求婚男一门心思想要叩开她尘封的心门时,这女人就必定会去超市购物。她手中的购物袋也必定会莫名地破开一个大洞,用来:(1)象征着她同样一塌糊涂的人生;(2)给求婚男一个绝佳机会,轻轻拾起她破碎的心,就像轻轻拾起地上滚落的橙子一般。《妈咪》

  奇怪,看到这词条时我脑海中首先跳出的是魁北克小王子多兰的《妈咪》,可见俗套情节世界通用。一直想勾搭妈妈的隔壁男就是在其购物袋开裂时抓住机会伸援手的,然而这位行事朋克风的妈妈仅仅让破洞象征她不堪重负的生活而已,接受了帮助但该看不上的人还是看不上的。

必备的变身入场 Obligatory Transformational Entrance Scene.(P167)指的是一个在电影的前四分之三的部分一直饰演丑小鸭形象的女主角,终于在最后时刻完成了脱胎换骨的大变身。她会出现在巨大的环形楼梯顶端,令人窒息地美丽和高贵,然后缓缓走下阶梯,努力保持着羞涩而惊讶的面部表情,仿佛在问:“他们都在看什么?难道在看卑微平凡的我吗?”《窈窕淑女》《八美图》

  这种情节在迪斯尼的公主动画(如《灰姑娘》《美女与野兽》)中颇为常见,那就举两个真人电影的例子:《窈窕淑女》中的赫本和《八美图》中的于佩尔,她俩在影片前半段都饰演了不够精致乃至粗俗的女性,却在他人或自我的改造下实现“丑女大翻身”。但残酷的是,她俩本来就是女神级的人物啊!这一调度的重点是,一定要从高处缓缓步下,这样才能捕捉到看客们look up to you的惊艳表情。

特定片目综合征In-HouseProgrammingSyndrome.(P116) 电影角色们只会去单影厅的旧式影院看看经典老片,或者干脆就是该片导演执导的另一部电影。《控方证人》中男主角泰隆·鲍华去影院看的片子正是由他主演的《荡寇志》。《霹雳五号》

  此处有两个片例值得一提,一则是《控方证人》中饰演丈夫的泰隆·鲍华走进影院,在放映的正是他早年主演的西部片《荡寇志》。另则是《霹雳五号》里,机器人五号逃出实验室,进入普通人家学习摄取知识。当电视画面上出现《周末夜狂热》的经典舞蹈片段时,他牵引女主角和着More Than a Woman翩翩起舞。后来我发现两片导演是同一个人,所以这是一次巧妙的自我引用。(如果你喜欢《瓦力》,请不要错过《霹雳五号》,后者某种意义上是《瓦力》的前身。)

酒保定场镜头 Bartender Establishing Shot.(P22) 所有电影中的酒保角色,首次出现时镜头都是一样的:冷静地用一块布擦拭着玻璃杯内壁。《飞出个未来》S6E18

  《回到未来》系列的翻报纸确认日期是个经典梗,这里举《飞出个未来》的例子(咦,去了未来才能回到过去?):Leela、Fry一行穿越回华盛顿时代解决危机,也是在街头随地捡了张报纸知道日期的。这是种讨巧的手段,但行得通:就算不是今天的报纸,也会有比较大的概率是本月的报纸,毕竟更久远的废报纸不论在垃圾桶还是大街上,都会被收走,也不能那么新嘛。

《飞出个未来》S6E3

  而这种情况在穿越到未来时就比较少见了,未来是否还有报纸的存在要打个问号,毕竟纸媒纸媒,“指不定哪天就没”喽。

神圣狗狗综合征 Divine Dog Syndrome.(P63) 在电影中,人类总是被肆意杀害,好像没人会追究似的。可有趣的是,狗狗却很少会被残忍地杀害。《我为玛丽狂》《一条叫旺达的鱼》

  由于动物保护协会的监督,涉及动物的电影大多会在片尾字幕标上“本片拍摄中无动物伤亡”,而且故事情节上也不大会宣扬伤害动物的行径。这就正好提供了一个冒犯性的笑料,即反套路:不让我虐狗?我偏不!于是在《我为玛丽狂》中迪亚兹家的爱犬被追求她的男人们百般折腾,最终战斗力不敌、全身打上了石膏。在《一条叫旺达的鱼》中,一位酱油老太角色的三条狗分别以不同的搞笑方式横死街头,形成一种“不重要的狗死三次”的黑色幽默。

法国文艺片《心房客》中门上贴的海报正是《虎胆龙威》。

  妻子荷丽给家里打电话安排威利斯的住宿时,就没有跟保姆说“再见”。这种情形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嘛:你可给重要剧情节省点银幕时间,给家里节省点电话费吧!

派对自助之路 Self-Help Lane.(P208) 当电影中的男主角出现在某个上流社会派对上时,他会走向一位美丽女士,并在路过举着托盘的服务员时,目不斜视地轻松拿走两杯酒。

  又是个过场镜头,不过《虎胆龙威》的处理比较有趣:威利斯去找妻子,在欢庆圣诞的陌生人群中有些无所适从,他取下一杯酒后又因太难喝放下了。老哥不要急,后面的烈性剧情保你多难喝的酒都能一饮而尽。

拉风台步秀 SloMo Team Saunter.(P214) 指的是某个小团体在画面中一字排开,伴随着慢镜头英姿飒爽走台步的段落。如果这样的拉风台步秀出现在电影开场,甚至跟着开头字幕一起出现,那么导演是想告诉观众:可以把这些角色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后面观众会知道谁是好人。

  由阿兰·瑞克曼领导的反派匪帮们非常拉风地上场了,为了体现走路带风的气势,大风衣是必备服饰。这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台步在昆汀的《落水狗》中得以发扬光大,顺带拉动了黑西装的交易量。

克隆电脑 Send in the Clones.(P209) 如果在一部电影的前半部分就出现了一台电脑,那么毫无疑问,之后出现的所有电脑都会跟第一台享有完全相同的操作系统、显示字体和指令结构。

  这是一帮有备而来、有拳头也有脑子的反派,黑人小哥扮演的黑客操作电脑时,我们就会发现整栋楼是由巨型计算机亦即超级电脑控制的。那么我不禁陷入思考:如果要在《虎胆龙威》里加入科幻惊悚的成分,这个中央电脑叫HAL应该就可以了。

“适时尿遁”综合征 Timely Bladder Syndrome.(P231) 在一个小团体突然遭遇反派袭击的时候,主角刚好跑去上厕所或者呆在其他什么隐蔽的房间之中,从而逃过一劫。主角还能在反派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目睹袭击全过程,然后在之后的剧情中给反派们致命一击。

  阿兰·瑞克曼领导的恐怖分子是一伙德国佬,然而瑞克曼却是英国人,匪徒中真正德国籍的演员也很少,选角时更多凭的是凶恶的相貌而非国籍,反正说英语带上德味就好了嘛。到了《虎胆龙威3》,来给瑞克曼报仇、同为德国人的哥哥又找英国演员杰瑞米·艾恩斯来演,后者也为《狮子王》中的反派“刀疤”配过音。深究起好莱坞总找英国人当反角的原因, 赱馬觀♣ 老师总结了上述几点,并奉上一份英式银幕反派十佳面孔。

  再回到《虎胆龙威》,有趣的一点:其实布鲁斯·威利斯是主要演员中最德国化的一位,他出生在西德,母亲是德国人。知道这一点再看剧情就形成了一种微妙的讽刺——英国人扮演的德国佬抢日本人,被半德国-半美国的个人英雄(“混血王子”?)阻击。

绅士大反派 Gentleman Villain.(P92) 在一个严密而庞大的邪恶组织中,口音最纯正、用词最优雅、着装最高贵的那位魅力绅士一定是最大的反派。

  《虎胆龙威》的导演说服害怕亵渎经典的作曲使用贝多芬时,举了《发条橙》的例子——《欢乐颂》在其中大放异彩。若你看过《如果……》就知道《发条橙》的男主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是个英国流氓式的形象,再次验证了“反派多英国人演”定律。同时后者的小说作者安东尼·伯吉斯也是位作曲家,他在写作时就已经安插上古典乐曲,开创了邪恶特质与贝多芬结合的先例。

  说到摇滚乐爱好者会得到启发,《虎胆龙威》里开加长礼宾车接威利斯的黑人小哥即为一例,他在车内enjoy热烈的摇滚乐,连近旁大楼里发生的状况都没注意。当然后来他会突然醒悟,从而帮助主角、得到圣诞启发。

电影人种法则 Ellis’s Law.(P73) 如果只有一个非洲裔美国人或者意大利人出现在一群种族不明显的角色当中,那么他通常会是一个好人。

  坐飞机不适的威利斯从邻座乘客那儿学来脱鞋光脚的放松方法,在妻子办公大楼的卫生间内正赤足呢,外面就被恐怖分子突袭了。在这反应时间里他本可以穿上就摆在一边的鞋,但他没有,这就成其重要设定和软肋,后续情节设置必然要对应这点。

  又是个反套路,反派瑞克曼从高处跳下后,映入眼帘的是双脏脚,而后是类似的镜头调度,威利斯正端着枪望着他。这是一个后加进剧本的情节,因制片方发现瑞克曼可以模仿美式口音,故安排俩人的戏剧性会面来制造高潮——“光脚的”vs“穿鞋的”。

逃生用通风口 Air Vent Escape Route.(P7) 如果主角被反派囚禁在一幢封闭建筑里,那么绝对会有一个螺丝没旋紧、徒手就能拆的通风口。里面的通风管道也一定设计合理,能容纳任何体型的主角轻松通过。管道还常常会经过反派正在密谋的房间,于是主角便轻轻松松获得了反派的详细计划,确保日后能成功地打击犯罪。威利斯秘密管道 Willis Duct.(P250) 在关于一艘船舰上、一幢建筑里或者一架飞机上,孤胆英雄独自挑战一伙恐怖分子的电影中,总会有一条反派的地基设计图上没有标注的管道。但主角却能立刻找到它并借此逃出反派囚禁他的地方。本词条以布鲁斯·威利斯命名。通风管定律 Joel’s Observation.(P122) 导演们总会保证通风管的尺寸足够角色们爬进去。

  这是个很常见的场景,威利斯爬进爬出靠的就是“刚好容我一人通过”的通风管了,这样的设计过多,直接以“威利斯”命名,套路程度可见一斑。

被解放的民用波段电台 Citizen’s Band Unbound.(P47) 当电影中的两个角色正在使用民用波段电台或者对讲机通话,他们总是能随时打断对方,就好像在打电话。可事实上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在这些情况下他们正共用一个频率。

  关于直升机,FBI两位探员就接受了瑞克曼的调用条件,明显要被摆一道嘛。后来也真的葬身火海,我看这届FBI人儿不行。

如果画面里出现一块大玻璃窗,那么要不了多久,肯定会有一个人被扔过来,砸烂这扇窗。(P257)

  《虎胆龙威》里电脑室和大楼外壁的玻璃被打破or震碎了,碎玻璃碴对应着威利斯的光脚。在欧洲几个国家比如波兰,引进片名直接被改成了“The Glass Trap”——玻璃陷阱。

如果你正在跟一帮国际恐怖组织对峙,那么讽刺和俏皮话会是你最好的武器。(P260)

  妻子荷丽被瑞克曼认出是威利斯妻子后遭挟持,反派永远不会就地杀了对手的眷属,而是留着她犀利地嘲讽自己——“讲大道理,摆高姿态,还不是俗气的贼!”那解释只有一个了,反派都是抖M,越被言语刺激越兴奋?

反派死法多 Multiple Death Requirement.(P157) 在几乎所有动作电影中,头号大反派如果被英雄杀死,那么死法一定大于等于两种。当然了,对于没那么重要的小坏蛋来说,一种死法就已经足够了,例如被枪杀、刺杀、抹脖子、从高处扔死、打残而死、烧死、撞死、活活打死等;但大反派如果也这么简单就领了便当,那就太浪费了。在电影世界中,这种花样死法的反派例子可以说数不胜数。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就是先被子弹击中致命部位,然后再以一种更加富有创意的方式结束生命。坠落的大反派定律 Falling Villain, The.(P81) 几乎在所有的动作电影里,大反派都会在终极大对决中从高处坠落,然后狠狠摔在坚硬的地面或其他物体上。

  瑞克曼演的反派头目先被击中然后从高处坠落,正对应着这两个词条。“反派死法多”有更多好玩的案例(比如会有片子反派“死”三次),请在书中查找吧。

最后一抓定律 Last Grab Rule.(P128) 电影中被推下阳台的角色们在掉下去摔死前,总会紧紧抓住阳台或者推他们下楼的凶手。他们紧抓的手部通常会以一个特写镜头呈现。

  在《虎胆龙威》中,大战之后的威利斯忘情亲吻着他的妻子,完全忘了他们此时还呆在一栋熊熊燃烧的大楼里。这对夫妻经过了生死考验,终于重修旧好,人物关系的弧光到此也圆满了。这里想说的是《环太平洋》的结尾,男女主角经过联手混战后,革命友谊还是纯洁的,并未用接吻收束全片。啊,没被虐狗我心宽慰了。

诺拉·艾芙隆谈《当哈利遇见莎莉》

  以上就是对照《毒舌小词典》观看《虎胆龙威》的“弹幕式”体验了。我们会发现这些套路可以串起至少一半的剧情,却依然不妨碍影片的经典耐看。说明这些固定设计若能运用得当,最起码也能生产出不侮辱观众智商的作品,就像去赛百味点餐,模式化的配料搭配好也能做出味道尚可的三明治。也许我们和好莱坞的差别就在于连套路都落实不好,怪不得短评里有人说它是“毒舌版《编剧的策略》”呢!

《黑板丛林》

  最后再来个饭后甜点,经过小词典的启发,咱自己也能总结出一些调度套路嘛。比如还是看《飞出个未来》,“真勇士从不回头看爆炸”就是个被点名(嘲讽)的情节,在过往看的影片中一找比比皆是。

《飞出个未来》S6E6《丑陋的美国人》《蝙蝠侠:黑暗骑士》《金刚狼》片名我忘了_(:з」∠)_

  相信大家也能在阅读中得到乐趣、有所启发,创造属于自己的词条。识别套路、呼唤创新,期待电影带来的更多刺激、更多惊喜。

《电影天地》

  《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读后感(三):在吐槽中我们成为同一阵营

  这其实是一本吐槽辞典,按照字母顺序排列,你可以从任何一页翻开开始读,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比如睡前五分钟,马桶上面,等待鸡蛋煮熟的时间,它绝对能带给你愉快的阅读体验,如果你最近看了电影或者在追某部美剧,恭喜你,愉快体验将会翻倍。

  就像我在写这本书评之前,随手翻到第30页,傻瓜电视:“电影中如果出现了一台电视机,那么相信我,电视里从来不会有任何值得看的节目。”是的,最近我在看《傲骨贤妻》的衍生剧《傲骨之战》,戴安一次次躺在她的卧室机械的翻看电视,然而节目永远都是川普在做的荒谬无聊事儿。你甚至能够在同一部剧中找到书里面的无数词条,同样是《傲骨之战》,第22页,“酒保定场镜头:所有电影中的酒保角色,首次出现时镜头都是一样的:冷静地用一块布擦拭着玻璃杯内壁。”是的是的,跟戴安***的酒保大爷就是这样出场的,分毫不差omg~

  如果不是这本书,谁也不知道自己的脑袋中有这么多刻板印象和因果联系,在我们看电影的时候提醒我们,控制我们,影响我们对电影的评价。也是这本吐槽集,把世界影迷连接起来。你会发现你能跟西方文化之下的观众们无缝衔接,于是才惊觉从小到大自己究竟看了多少好莱坞电影,啊哈自己就这样被篡改了观影基因呢。《湮灭》告诉我们,最牛逼的外星人不是开一艘飞船到地球放炮,或者用二向箔把地球降维。

  无论如何,这本书绝对能让你成为饭局上和聊天中的段子手,而且是非常高级的那种,绝不撞衫(段)。

  《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读后感(四):重要的人死三次:电影烂梗、传播与创作的无意识

  这是一本吐槽电影烂梗的短评集子。除了作者之外,里面还有各种来自其他观影人的机智点评。和严肃的电影评论以及观后感不同,这本书看起来相当搞笑,而且画面感极强,你会不自觉脑补那些场景,也会对点评者产生好奇:他们是看了多少电影才总结出了这些套路的?

一、电影中的俗套烂梗

  一些特别的镜头也容易记忆。比如:

只要有人捧着一个花瓶、玻璃器皿等易碎物,那么在听到坏消息的时候,这个人一定会情不自禁将这些物体打碎,这些物体通常会以优美的慢镜头形式坠落,摔得粉碎。临死前的标准歪头:如果有角色要死了,他就会讲几句话后,吐出一口气,然后歪头死掉。当你战友身上携带者一张他爱人的照片时,千万别选择跟他呆在同一个战壕里。

二、藏得再深也怕细心

  如果说以上的这些种类的梗算是关键情节梗,还是易于识别的话,那么这本书里有一些细致的梗可以说需要相当细心才能总结出来了吧。

  比如:

电影中只要有一辆自行车,就会出现一段清脆悦耳的车铃声。在涉及时空穿越的电影里,主人公都喜欢从垃圾箱里翻出一张报纸,然后通过上面的日期知晓现在何年何月,那么问题来了,这一定就是今天的报纸吗?“所有电影中的酒保初次出现都是一样的,冷静地用一块布擦拭着玻璃杯内壁。” “键盘4:3定律,当镜头聚焦在电脑屏幕上时,我们发现屏幕上明明只出现了3个字母,敲打键盘的声音却有4下。”

  尤其是键盘这个,我没有去验证,但是感觉能听到这样的细节,真的是很用心了。

  ……

三、影视文化的渗透效应

  有一条让我觉得很神奇,说的是法棍现象,有影迷吐槽说:

“只要电影中出现一个人抱着食品袋的画面,那么这袋子一定会装着一根修长优美的法国长棍,并且精确地露出袋子20厘米。”

  这种细节作为观众似乎很少有人真正注意到,我猜想大部分人应该是视而不见吧。但有人总结出来以后,你就会发现,真的啊,这些符号竟然这样深刻地在影响着我们。写评的同一天,恰巧我就看见了友邻发了一张cosplay图,她并一定不是为了展示法棍面包现象,但他模仿的那个玩偶,正是抱着食品袋的场景,里面真的有一根法棍。可见电影所形成的某些文化符号,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本书里有的吐槽相当有洞察,比如其中有一条是这样讲的:

“电影里的性爱戏,基本都是以男性的视角呈现的,观众见到的多半是女演员意乱情迷。有市场的原因,也有导演性别的原因。”

  这都可以延展一下聊一聊性别文化了。

“现代电影中的天使入凡尘,似乎就是为了抽烟、吃披萨,然后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凡人。尽管地球始终饱受饥荒、战争、疾病和通货膨胀的摧残,天使却只解决‘一个男人对女性失去信心,再也不肯尝试约会’这样的小事。”

  上面这则吐槽也很犀利。当我们看电影的时候,似乎非常容易接受设定,能从设定上跳出来还做这样的总结,可以说槽吐得有高度了。

四、电影片段的Meme传染

  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就会脑补画面,比如:

“只要将仪表盘下任意两根电线碰在一起,电影中的任何角色都能轻松发动汽车,甚至还能把方向盘下面的车锁解开呢。”

  不知道你脑中有没有想起某部电影,反正我看到这个好像觉得好多好多电影都有这个桥段。所以,听完以后就会会心一笑。

  不过,我在想,为什么这个总结,我自己想不出来呢?想了半天可能的原因就在于,我完全接受了画面中这种可能性。用两根电线发动汽车的场景,我认为是可能性很高的事情。因为我没有车,也没有专门探究过这样的事情。所以,我把这个当理所当然的情形接受下来了。

  我怀疑这样的认知过程,很可能具有代表性。有的导演或者是跟我一样也接受了这个事实,或者他们认为大部分观众已经接受了这部分事实,用这个现成的解决方案来搞定这个剧情也是不错的办法,因此,导演才会通过相似的画面来展示对应的剧情。

  换句话说,电影片段的某种模式具有病毒般自我复制的特点。我们再来看一个同样性质的:

每当电影中有角色要使用麦克风的时候,它一定会有刺耳的尖锐的反馈噪声。

  你很难说它有什么故事性的意义,在我看来它唯一的意义就是把观众拉回到他们熟知的场景中。观众能体会,导演知道观众可以理解,于是就用了。

  这种情况下,创作者和观众一起决定了某些镜头的表现形式。当然也可能电影工业化以后,这样的镜头只是一个素材模板的应用吧。

五、想象力的匮乏

  但是也有一些则纯粹是缺乏想象力。比如:

外星人总有特别的语言技巧能很快学会一门外语。

  如果一部电影能反这样的套路,那么口碑一般就不会差,比如今年的《湮灭》,大家就纷纷赞扬,片子有想象力。

  再比如:

身边如果站着一个衣冠楚楚的角色时,一只被淋湿的狗狗才会开始抖动身上的水珠,淘气地溅人一脸。

  可以说是相当老掉牙的不好笑的笑料了。

  再比如,就连我这样看过电影不多的人都知道:

在在一场奔跑追逃的戏中,如果追击者和逃亡者之间突然出现一辆厢式货车,那么车经过后,逃亡者就会神奇地消失,留下目瞪口呆的追击者留在原地。

  像这样的桥段,想想其实是非常无聊的。

六、传播的历史遗留

  也有一些套路可能是为了某种形式化的表达,比如

自动秀出防弹背心,如果一个角色被近距离平射,还没死,那么他一定会解开上衣纽扣,展示他身上其实穿着防弹背心。

  这种情况在实际中发生的概率很低,你都已经穿上了,还翻开看做什么,但是大概在电影早期,为了让观众看明白怎么回事,所以需要这么展示吧。这种东西在传播的过程中有点像遗传,所以到今天我们在荧幕上似乎还可以看见中枪后立即向观众展示他们穿着防弹衣的片段。

七、创作的无意识与套路的合理应用

  还有一类梗是属于不明觉厉的那种,比如这本《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里有一个词条叫做“然而当地智叟早就看穿了一切”,讲的是电影中,只要有一群鲁莽的城里人初入偏远险恶的陌生区域,就一定会出现的场景:一个头发花白的当地老头眯起眼睛注视着这批陌生人的到达。他智慧的目光早就看穿了一切。

  有意思的是我前不久才看完《白鲸记》,里面有一个类似的片段,主角上船后有一个疯疯癫癫的人也说了一些预言式的话,当时我认为是有某种文学上的意图,但是看完这一条,我发现作者有可能也是这种影视文化病毒元素的“受害者”,他创作那个片段中应该是有无意识的成分。

  不过,套路也不完全是坏事儿。有一些套路,用于创作也许是一种捷径。比如:在电影里演奏旋律,就随便弹弹就好了,可以避免别人听出来是什么音乐而省下一笔版权费。再比如:重要的人死三次,第一次他会被杀掉,但没有真的死,第二次他会被杀,但他还活着,第三次他才会被杀得死得透透的。按照这样的节奏创作的故事,也符合大泽在昌讲的商业作品写作规律,从体验上来看,应付普通观众应该还是可以吧。

  总之,这是一本角度刁钻,吐槽犀利的毒蛇词典,通过这些有趣的吐槽,你可以思考新电影里为何总是有陈腐桥段?一部电影是如何遵循类型惯例的?等等等等。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这也可以是剪辑的创意库,机智的观众总结的那些梗,你要是找几部片子做成鬼畜视频,我感觉会很有意思。

  《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读后感(五):电影编剧中有多少梗,你至少不是一个外行

  《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是罗杰·伊伯特的一本电影定律词条的笔记簿,他一边写影评,一边记录下一些好莱坞电影常见的小段子。如果你从事电影,或者正在谈恋爱,请你务必精读此书,这些小段子足够你炫耀一阵子;如果你是个影迷,那你读完一定会笑起来,想找人喝一杯,谈谈你眼中的电影,你眼中的世界。但对我而言,这本书提供给我许多写作的思路,哪怕陈旧,但叙事的方法依然有效,我从中看到了无数部电影的碎片,就像一个盲人有一天突然看到了光。

  伊伯特电影三准则:

  (1)一部电影的核心不是讲了什么,而是讲得怎么样。

  (2)一部好电影永远不会显得太长,而一部烂电影永远显得不够短。

  (3)一部好电影永远不会使人沮丧,而所有烂电影都令人想自杀。

  我摘抄了其中45个比较常见的案例:

  1、闹钟定律:电影中如果出现一个电子时钟特写的话,那么时间往往会是29分或者59分。总之,始终会走进一分钟的时间,然后采用一段对情节发展至关重要的音乐把主角叫醒。

  2、全视角摄影机:电影中一些固定机位的监控摄影机或只有一个摄影机掌镜的新闻摄影机往往具有这样一种神奇技能:能同时捕捉多个角度和距离的影像,回访影片的时候,还能精确地再现观众视角,并组成一段完整的蒙太奇。

  3、酒保订场镜头:所有电影中酒保角色,首次出现时的镜头都是一样的:冷静地用一块布擦拭着玻璃杯内壁。

  5、运动电影最佳得分定律: 如果这是一部糟糕的运动电影,那么结尾一定是这样的:在比赛结束最后一声哨响,主角在慢镜头中完成了整场比赛最为叹为观止的一次的得分。

  6、临死前的标志镜头:这通常出现在遗言之后。当一个角色受了致命伤,他会静静的躺着,做一番极为深刻的陈述;然后他才会将头歪向一边。

  7、拆弹定律:必须在一枚定时炸弹爆炸前10时开始爆炸解除行动,爆炸才能成功拆除。

  8、当男孩遇见女孩定律:如果电影中一对男女角色发生了一段浪漫的邂逅,那么他们最终一定走到一起;而如果他们最初的邂逅带着敌对色彩,那么电影发展到一半时,他们多半已经在一起了。

  9、主角光环定律:电影中只要几个次要角色聊什么“一直有人挑战,但从未有人掌握“的绝技,那么电影结束前十分钟,主角一定掌握了那个本领。

  10、子弹速度定律:在动作片中,为了确保我们的主角能优雅的避开攻击,子弹飞行的速度总会贴心的降下来,在科幻电影中,为了让主角或者飞船能及时避开攻击,同时确保观众能看到炫酷的光波特效,这些电影甚至可以让光速(激光炮、冲击波等)都毫无压力的慢下来。

  11、骆驼走得慢:故事场景设定在中东的动作片,如果有一对骆驼优雅缓慢地穿越画面,那么它们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拖住追逐方的车辆。

  12、车顶追逐:当电影中出现角色名们在机动车道上徒步追逐的戏,那么主角必定会跳上拥堵的车顶,然后轻盈地在一个个车顶间跳跃奔跑。

  13、冲喜的娃定律:每当一个主角被生活击败,心灰意冷地走回家,他的妻子说:“亲爱的,我们就要有个娃了。”于是我们的主角瞬间停止了自我否定,重新找回生命的意义。

  14、儿童安全定律:在任何一部怪物片或者灾难片,所有13岁以下的儿童都会组中生还。即使存在反例,观众也不会亲眼看见这些可怜的小家伙们的死亡时的场景。

  15 洗澡只为啪啪啪: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从来不会无缘无故的洗澡,除非与性爱、暴力、同性恋隐喻等内容相关的时候。

  17 英雄逆袭惯例:洛奇系列和相关的动作电影。该惯例将情节拆成经典的三部分: ①遭遇惨败,心碎一地。②以准MV形式表现疯狂特训。③获胜定格,完美逆袭。

  18、一招变装走江湖:每当一个杀手要进入布满安保人员的医院中暗杀一个病人时,他总会先躲进一个壁橱,因地制宜的变装成一个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然后拿着一块笔记板走来走入,如入无人之境。当然,永远不会有医生或者护士注意到自己从未见过此人。

  20、巧合闪电现场:惊悚片,当涉及暴风雨的一场戏中,当一个角色在焦急的寻找一个走失的朋友或者宠物时,总有一道震耳欲聋的雷电出现时,不偏不倚地聚焦照亮一具尸体或者杀人犯的脸。

  21 猫咪都是活雷锋:每当争议的角色偷偷打入敌人的内部,在执行某任务的时候不慎踢翻了什么东西,从而惊动了反派人物,总有那么一只雷锋猫咪及时出现,于是,粗心的反派守卫说:啊,只不过是一只该死的猫!

  22、绝命打斗:当电影中的反派按下一个失知制动开关的时候,我的英雄当然会乘胜上前与之搏斗。虽然他们会上演精彩的打斗、滚楼梯、各种特技动作、在枪林弹雨里滚来滚去的戏码,可那个开关却始终不会被触发。

  23关键时刻必定掉线:任何一个角色只要说出:这件事不能在电话里说,让我们约在……这样的台词,那么这位老兄一定离死不远了。通常他会在约定的场景被杀,(1)这句话还没来得及说。或者说了一句障眼法台词,或者给出某条模棱两可的线索。

  24 菜鸟专家两阶段:当电影中出现一场舞蹈戏,或者其他任何一场需要展示某种专业舞蹈技巧的戏,我们都会看到这样的两阶段规律:开始角色们从一个大特写镜头开始第一个笨手笨脚的动作;随后的镜头中,他们已经能像专家大师一样轻歌曼舞了。

  25 戏剧性迟到镜头:一个妈妈处于种种原因禁止自己的天才孩子去表演。当然,我们的小天使总能你成功的溜出去奔赴剧院。而当孩子们站在舞台上的聚光灯下准备成功开始演出的那一刻,剧院的大门会突然打开---你猜来的人是谁?当然是小天才的妈妈啦。在之后的一组镜头里,妈妈的情绪会渐渐平和,然后她开始微笑,并最终为自己的孩子而感到骄傲。

  26 爆炸循环:电影中每次爆炸都会至少循环3次,自带3个不同角度,并且音轨上会有3次”嘭“的音效。尽管实际上只发生了1次爆炸。

  27 推理题材第一法则:在许多凶杀悬疑片中,凶手通常都会是那个在破案过程中给主人公最无私协助的人。

  28、5分钟课堂:电影中课堂戏从来都不会超过5分钟。无论多么引人入胜的课堂,每次进行到一半儿都会被下课铃声打断。

  29、水果摊!在追逐戏中不仅限于倒霉的水果小贩,还有无辜的新婚夫妇,无论是什么工具,一定百发百中的撞翻婚礼自助餐桌,把一场温馨的仪式搞得一团糟。

  30、半裸定律:电影中的角色总是从上至下地慢慢裸露,特别是女性角色。

  31、好莱坞式香烟:在所有动作片中,英雄主角们总是点燃一根烟,抽上一两口,然后就愤怒地将烟灭了。

  32、要有光原则:每当一个角色在半夜起身接电话时,他一定会事先打开床头灯,让自己接电话的全程都展现在灯光之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半夜电话突然响起来,大部分人都不会多此一举把灯打开,而只会选择在黑暗中说出第一声“喂”;但如果在电影里这样做,意味着摄影师无法拍摄到演员的脸。

  33、必备的微缩胶片戏:通常是以正反打镜头呈现,先是一个虚焦的超近景镜头,展示着无数与案情相关的微缩胶片正在放映,突然镜头聚焦停在一张清晰可见细节的相片或者报纸图片上;紧接着镜头切至主角惊讶的面部表情上。

  34、妹妹现场:电影中,如果女主角撞见男主角公然与另一个女性亲密共舞,而且排场浩大;那么别担心,这个女性一定是男主角的妹妹。

  35、一切都结束了。 在电影中,每当一对男女闯过一连串生死攸关的艰难险阻,男人都会帅气地跟女人说:一切都结束了。女人感恩的点头表示同意。

  36神探时刻:在悬疑电影中,作为侦探的主角总是被看似毫无联系的多名受害者与多名嫌疑人围绕。之后的某一刻时刻,一张至关重要的照片物证突然出现,你就是这些嫌疑人和受害人小嘻嘻嘻地站在一起的大合影。于是,所有的线索终于都重合起来。

  31 最后一抓定律:电影中被推下阳台的角色们在掉下去摔死之前,总会紧紧抓住阳台或者推他们下楼的凶手。他们抓紧的手部通常会以一个特写镜头呈现。

  32 最后一试定律:每当一个角色感到绝望、准备放弃的时候,最后一次尝试一定会及时成功。特别是在急着发动汽车来逃生的戏中,该现象最为常见。

  33、疯狂急刹车定律 过路车辆总会在快要撞翻主角时紧急刹车,然后猛的专项旁边的逆向车道,会有另一辆车因此紧急刹车。

  34、电影式吃药“当电影角色们出现消化不良的状况时,他们从来不会吃什么正经的胃药。相反,他们会选择一堆泡腾片、止吐药和啤酒、碳酸饮料、牛奶、咖啡什么的一起服用。电影之外没人这样吃药。

  35、自带大特写的乐队定律”:所有设定夜店和酒吧的镜头组合,都会以一个鼓面被击打的特写镜头切入。随后镜头后拉,露出正在大力击鼓面的双手,然后是整个乐队,最后才是热情四射的观众。

  37、大雨传情综合症:当一个演员无法表达震惊时,导演就会安排一场大雨,并且要求该角色在雨中淋成落汤鸡。

  39、你在哪?我来接你。 这句台词通常由主角说出口,但观众都看到背叛她的某个好朋友或者同事正在和反派秘密接头。

  40 ”3张纸币,不用找了,5秒买完“:在电影中,所有射击便利店买东西的戏都会以这种方式呈现:顾客最多拿出三张纸币付钱,即使商品标价明明是17美元78美分,营业员也从来不会找零钱,整个买卖过程从来不会超过5秒钟。

  41、光阴似箭定律”:当镜头切到一个时钟表盘上时,分钟一定会恰好走完最后一格,指向新的一个小时。

  42、道歉别太早:一个角色匆忙赶到某个事故现场,却发现他的朋友倒在血泊中,似乎已经死了。他不禁抱起朋友的尸体开始涕泪纵横的表白,其中必定会包括对之前某件事的真诚道歉……这位朋友也一定会立刻苏醒,原来他只是受伤而已。然后两人会上演一场你追我赶的古怪闹剧。

  43、教练虐我千万遍段落:在任何一部以某场竞技比赛为高潮来结尾的电影,总会出现这种蒙太奇段落:一位充满智慧、要求严格的教练的启发和无情鞭策下,主角从一名失败者被训练成赢家。此外,这套教练虐我千万遍的段落,一定会以闪回的形式让主角在最后的关键对决中,想起一个教训,从而实战大招,战胜对手。

  如果你肯看到最后一刻,我想说,这本书真的非常受益,对电影剧作富有一定的启发性。这篇文章的最后,我发现这是我最喜欢的两个影评人,一个是中国的偶像周黎明,我大一到大四期间反复看他的影评集,另一个是我最喜欢的影评人,伊伯特,他写过好几本书,《伟大的电影》和《在黑暗中醒来》,他也是唯一获得过普利斯特奖的影评人。他一辈子爱电影,把生命活成了一部电影。

  我想引用他提到的一个小的案例,向我最喜欢的影评人致敬-----

  伊伯特花了一下午给我推心置腹的讲述了电影的案例,然后,他准备转身离去,我试探性的喊他的名字:

  伊伯特?

  ”怎么了?“伊伯特转身问道。

  我说:”谢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