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字塔原理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金字塔原理读后感10篇

2018-07-20 04: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字塔原理读后感10篇

  《金字塔原理》是一本由芭芭拉·明托 (Barbara Minto)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 49.00,页数:30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金字塔原理》读后感(一):逻辑分析必备神器

  这本书拖拖拉拉差不多看了有两年,最近集中突击了一下,终于在一周内重新看完了整本书。读研究生期间,学校老师曾经极力推荐过这本书,现在看来,确实是逻辑分析的必备神器。整本书来说,虽然有的地方晦涩难懂,但是贯穿整本书的逻辑分析框架十分清晰,看完以后对文章结构构成、分析问题思路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是文章的结构构成要形成金字塔结构。结论先行、自上而下,每一层级的关键句都是对下一层次总结同时是对上一层次的支持。其实类似我们一直说的,“总-分”结构。只不过作者将这种结构视觉化,一层层论点堆积而成一个完整的金字塔。

  二是分析问题的思路要呈现出背景-冲突-问题-答案的框架。很多时候,其实主要是在写分析报告的时候,分析问题的思路都不够清晰,往往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书里面介绍的写序言的这种思考方式其实是给我们日常分析问题的思路指明了方向,将现状和问题发生的背景描述清楚,写明目前可能存在的冲突和不能解决的地方,提出问题,提供答案。思路和框架清晰了,往文章中填“肉”的过程容易了。

  三是将文字形成图像来思考。随着每天信息量的增大,好多时候看完了缺抓不主重点,看了就忘,其实是在看的过程中没有在思考。书中提到的讲文字形成图像来思考其实是给我们平时看书看报告提供了很好的阅读记忆方法,将主要论点形成关系图或流程图,用形象化的图标来记忆,比一目十行后忘得精光要有效率得多。

  虽然看过了书,但是如何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时刻提醒自己做事做人,都要有思路,有方法,有原则

  这比一切都重要

  《金字塔原理》读后感(二):《金字塔原理》--思维锻炼字典【早期读书记录】

  最近在看自我管理书籍《金字塔原理》是一本拿得起放不下的书。简单干货多是最初的感觉

  《金字塔原理》看下来会觉得是一本教我们怎么写文章书。是的,不过更是一本思维锻炼的书。

  正本书四篇,第一:写作的逻辑;第二:思考的逻辑;第三:解决问题的逻辑;第四:演示的逻辑。从工作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何把自己想法很好的诠释出来都写出来。

  那么什么是金字塔原理呢?金字塔原理是一种 思考表达解决问题的逻辑。是一种先总后分的思维表达方式。

  金字塔原理有四个原则:①开头说结论。按照文章来说就是总分的形式,我们需要在最初把观点摆出来。②承上启下。上(中心思想)是对下面内容概括,下(下一层的内容)是对上的支持。③进行归类。把有共同特点的内容放在一起。(出门带东西例子蔬菜水果归类;工作问题无法解决:把问题罗列出来,分类寻找解决方法)④注意逻辑顺序:从时间空间角度来看问题,得到问题的“答案”

  为什么需要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逻辑清楚,条理清晰。

  看过书籍的你也许会和我一样想到:“直线制”(企业组织结构图)?“方格笔记本”?“思维导图”?是的,他们都是一个中心辐射开来的,遵循特定的逻辑关系,从内化的角度来说:帮助我们的大脑形成更好的闭环,记忆或理解更多的东西。从外化的角度来说,通过这样的方式帮我们更好更快的找到问题解决方法。

  如何使用金字塔原理?

  问题找不到解决方法时,汇报工作,布置工作,做演讲,写文章等等,以上情况下我们都是可以使用金字塔原理。

  (图片来源网络)

  《金字塔原理》读后感(三):无逻辑,不成体系

  逻辑,听上去是一个很玄妙的东西,理工科背景出身的人鄙视文科生大多也是因为他们的逻辑思维不是很严密。只不过离开象牙塔的时间长了,也就很少有人再去过问你的出身了,但是在职场中,一个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的staff,总会老板同事留下很不错印象

  在本书中,作者将金字塔原理应用于写作、思考、解决问题和演示这四个方面,并以详细咨询案例给予读者进行了说明说实话,在这厚厚的300多页的内容之中,真正的干活是我们小学学习论文写作的时候语文老师就已经教给我们的,那就是总——分——总的格式。只不过在见过了这么多位老师,上过了如此多的学校之后,这套最为朴素的逻辑已经被很多人抛在脑后了。所以才会造成了很多人在讲话、写文章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变得毫无章法

  翻看一下这本书,寻找回那套失落的逻辑,并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严格的执行假以时日,一定会对提高效率和自身的素质有很大的帮助的。

  书中添加了太多关于企业管理方面的咨询案例,这当然与作者的出身于关系,在刨除这些案例之后,整本书给予我的启发有以下四点:

  1、谋定而后动,无论想要做什么,花一点点时间去思考一下,对于整件事情的效率都会有莫大的帮助。

  2、写作、思考、表达的时候先确定心思想,然后选择能够支撑这种中心思想的方法和项目

  3、将总——分——总的逻辑应用于每一个大项目和每一个小项目,将会使得整体更加有效率,同时也会使得读者更加清晰。

  4、演绎与归纳是两种十分好用的论证方法,在无用的堆砌之后,更多的是要找到每一条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总之,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无逻辑,不成体系,无体系,何谈效率。

  《金字塔原理》读后感(四):思考,应是用你所知合理的归纳总结

  又到了实习季节。对于刚离开大学毫无工作经验的我们来说,想得到实习单位老板的认可,如何高效完成工作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并非只能通过时间的积累得到高效的工作方法,因为有些工作了两三年的人都未能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今天我们谈到的结构化思考方法同样能很快地帮你提高工作效率,它来自麦肯锡的40年的经典培训教材——《金字塔原理》。

  来,让我们先做个小测试看看你能不能完美的完成这件任务

  现在,你面前有一头占地5立方米的大象,你需要把这头大象塞进4立方米的双开冰箱里,请画出你思考的示意图

正常的思维结构化思考

  你所画出的是第一幅图,还是第二幅?虽然在这个简单的大象装进冰箱的问题中,两幅都能解决问题,但能习惯性地画出第二幅,就说明你具有了结构思维,而结构思维,是你将要在实习工作中解决问题时需要经常用到的思考方法。

  可能你感觉不到这之间的差异,让我们再举个例子。

  请问,将你的生活分成几部分,你觉得会包括那些内容?

  A:学习,工作,生活娱乐,陪伴家人

  :学习成长体验突破,休闲娱乐,工作事业家庭生活,身体健康财务管理,人际社群

  一看就能明白,你一定会觉得B比A生活得更充实丰富,而且会感觉他一定是位更认真、更懂得生活的人。如果同样向老板汇报工作,你也一定会认为老板会更欣赏第二位。这就是思维方式带来的差别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第一种人,没关系,今天就教你利用金字塔原理学会结构思考。

  金字塔原理的十六字原则: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1.结论先行:先归纳出中心思想

  2.以上统下:上一层论点中的一项是下一层分论点的总结概括

  3.归类分组:每一组都是同一个范畴

  4.逻辑递进:每一层中的思想都需要按照逻辑顺序来递进

  虽然金字塔原理用十六个字就可以概括,但它的用处其实很大,延续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你解决工作任务的时候,由上而下拆解问题,然后各个击破,即使中心论点看上去再困难,你拆分到子子层的问题都可以简单地解决。同时这也意味这你可以有计划分工,多任务同时进行,充分利用时间。

  当你向老板汇报问题的时候,如果自上而下地讲述,会浪费老板的时间。但使用结构思考的结果,只和老板汇报“金字塔”顶端的总结内容,能让他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满意的回答。这样不止双方节省了时间,还能体现出你所付出努力

  但这么好的原理并不是我们仅仅把讲金字塔原理两部书看完就可以的。我们来看看金字塔原理的最高原则MECE,你就知道了。

  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相互独立很容易理解,就是你的同层次论点要做到不重叠,不遗漏。但你回想一下上面提到的问题,当问你生活分为几部分的时候,你对一件事物的理解和分类,真的能做到不重叠、不遗漏的标准吗?

  再来看“完全穷尽”。“完全”是指,分析问题时要将问题涉及到的所有都考虑到。可能做到吗?考虑一下自身所了解掌握的知识想想瞬息万变的各种信息,你就知道这很难能做到。但这就是这个理论的完美之处,分析问题要做到全面

  “穷尽”,看表面就知道,我们永远无法完美地解决一个问题,但这个要求的背后是对问题的严谨态度,更是督促我们养成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苛刻来讲,如果你对某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那么这并不能证明你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这就是MECE,金字塔原理的最高原则,表面上这只是一个结构系统分析问题的原理,实际上,却能引导你不断接近全面地解决问题,并且长期下来对于你分析问题会有莫大的影响

  这是一本好书,但相对的你需要长时间来改变这种思维习惯,你需要去面对这种转变的无趣,也可能会扫去你对思考的兴趣,但对于一个问题来说,这种思考对于一个想解决问题的人来说如获珍宝

  有兴趣了解更多影评书评课可以关注本人的公众号哦!不定期还有书籍电影资源分享出来哦!

  《金字塔原理》读后感(五):《金字塔原理》读后感

  买了近一年才看完,刚买的时候一口气看了1/3,发现真是汇报工作的指导思想呀。给亲朋好友上班族个人都送了一本。最近终于抽时间读完了。

  1.关于汇报

  这本书会告诉你汇报写作要先让受众和你站在同一水平上,不要让受众等你讲完了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因为汇报不是和讲故事一模一样的。然后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展开,相关的事情放在一起讲。

  整个汇报要以提问/回答的思想展开(形式上不需要提问/回答),需要先引出受众的疑问,然后在针对问题回答,让读者不是在看一篇流水似的文章,以至于昏昏欲睡。整个汇报可以以如下方式开展

  1)背景(这里要是受众知道的事情,问题产生的大环境

  2)冲突(问题点在哪里?)

  3)疑问(引出读者的疑问,例如如何解决该问题?)

  4)回答(就是讲你的观点,例如应该怎么办)

  具体,以写文章(也算汇报嘛)为例。

  文章的开头应该有序言,包含上面的所有,即背景、冲突、疑问、回答。文章的正文是“回答”部分的详尽内容,以金字塔形式开展,利用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方法进行。

  用思维导图将你的思想记录下来,然后写成文章是写作快速有效的办法。思维导图能让你思考时穷尽所有点,然后把你的思想图像化,将这个图像以文字的形式编译,读者解译的时候也能够形成你的图像。这样有结构的传输结构明确,而且速度快。

  2.关于解决问题

  这本书阐述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寻找问题的主要任务是在分析问题上面。问题的解决方法很简单,其实已经隐含在问题本身里面。所以,界定问题、结构化分析问题才是最关键的部分。

  3.关于文章版面和PPT演讲

  排版方面,用多级标题等方法,让文章有层次感。

  T演讲貌似对我来说作用不大,我就记住一点,做好之后排练、排练、再排练。

  《金字塔原理》读后感(六):伟大方法论,但不是一本好书

  巴巴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是一本争议性挺大的书,不少人对这本书嗤之以鼻,也有不少人对这本书大加褒赏。

  嗤之以鼻的人们认为,不就是中学议论文写作方法,“总-分-总”么,搞得这么神刀,这么复杂,而且一个简单道理写的过于晦涩、啰嗦,读起来非常费力。大加褒赏的人们认为,“金字塔原理”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金字塔原则看似废话,但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原则,一个伟大的方法论。

  我认为,金字塔原理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工具,但《金字塔原理》这本书巴巴拉确实没有写好。金字塔原理解决了我心中一些疑惑,到底什么是逻辑,什么是结构化思考(或叫系统性思考),那就是清晰的逻辑一定是金字塔状的,金字塔状的逻辑即是结构化思维的核心。“条理清晰的文章肯定都具有清晰的金字塔结构,而条理不清楚的文章则肯定不具备金字塔结构”是我从中获得的最大收获,让我明确了金字塔是逻辑清晰不二的选择,在以后的表达或分析问题的时候会审视自己是否有按照金字塔原则在做。

  冯唐10多年前还写过一篇关于金字塔原理的文章,比起巴巴拉老太太晦涩难懂的文字,冯唐写的就有意思多了,见:老聃的金字塔原则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facb1010000ed.html

  《金字塔原理》读后感(七):我高效的工作效率,来自清晰的思考力和逻辑性

  昨天晚上,Amy又和我抱怨,去给客户A提案时,被A公司的某领导批评,“方案完全没有逻辑性,让我们坐在这里听半个小时,完全是浪费时间”,balabala, 当时Amy几乎都要哭了,感觉特别委屈,自己忙乎一个月的方案,分分钟被甲方推翻了。

  上个月刚入职做新媒体的小编Betty,明明没安排多少工作,为什么每天加班到很晚,工作时间看她也在不停的敲键盘,我走过去问,是工作超量吗?Betty恐慌的说:不是,是我写文章时完全没头绪,总是写了删,删了写,balabala

  看到Amy和Betty这样,我除了表达同情,能做的就是和她俩分享一下帮助我提高效率的工作方法--金字塔原理,尽量让她俩在未来的工作或者生活中尽可能的避免掉“麻烦”。

  造成Amy和Betty这种情况,不是因为她们工作不够努力或者态度不够认真,主要原因是工作的时候缺乏逻辑性。

  我工作时,每次接到一个项目需求的时候,首先要先弄清楚客户的显性需求,了解了显性需求后,分析出客户的隐形需求,往往隐形需求才是客户真正的需求。需求清楚在进一步定位影响的人群和方案的主题。

  很多时候,我们大致知道自己要写什么,但表达的时候就说不明白,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

  要清楚知道谁是我的听众?他们想听什么?他们想怎样听?表达时要如何搭建结构?组织语句?

  讲清观点,精准的用容易理解的方式说出他们想要听的并能产生共鸣,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曾经在麦肯锡工作第一个女性咨询顾问的芭芭拉.明托所著的《金字塔原理 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介绍了一种能清晰展现思路的有效方法。书中通过表达的逻辑、思考的逻辑、解决问题的逻辑、演示的逻辑完整的讲述了整个逻辑思考的闭环。

  金子塔结构思考力是领导力的必要素质,是训练思考、让表达呈现逻辑性的实用宝典,不管是在工作、生活、思考、交流、管理中,都能让我快速的理清逻辑顺序,抓住重点,一击突破。

  拿Amy的例子来说,了解客户需求,先要界定和分析问题,针对客户A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期望达到的目标进行分解,展开各个问题点之间的关系,全、准、快的深度挖掘客户的真实需求,在进一步的设计诊断框架,最终建立逻辑关系来解决问题。

  【思考的逻辑】

  当Amy拿到客户需求后,先要整理罗列将信息归类,找出这些信息之间的逻辑框架,再确定逻辑顺序,然后概括出各组思想的隐含意义,这个过程,我们称为“冷静思考”。

  归纳分类的时候,根据收集的信息选择按时间顺序、结构顺序、程度顺序进行分析,建立清晰的思考逻辑结构,将思考结构化,找适合的方式在脑子迅速搭建好逻辑结构。

  选择什么样的逻辑顺序也反应了我们在组织思想分析过程,若思想按因果关系,那逻辑顺序就应该选时间顺序,若是对现有结构进行评论,那逻辑顺序就应该是结构顺序,若按类别组织思想,那逻辑顺序就是程度顺序,因此写出好的方案(文章)前,先理清逻辑关系是极其关键的一步。

  先将理清的逻辑思想放入金字塔框架中,根据以上规则进行检验,如果不符合任何规则,那就是思考时思路出错,这时应该调整思路,避免浪费时间写出的方案反复修改。

  逻辑结构搭建好开始概括各组思想,位于金字塔结构每一层次上的思想,都必须是对其下面一个层次思想的提炼、概括,确保思想属于同一组,应抽象、提炼、概括思想精华。

  介绍采取的行动、行为、步骤、流程时,应说明采取行动后取得的效果、达到的目标。

  介绍背景、信息时,应说明这些思想具有的共同点意义。

  概括时可以选择归纳法或者演绎法,演绎或者推理的区别在于:

  演绎推理:第二点是对第一点主语或者谓语对论述。

  归纳:同组中的思想具有类似的主语或谓语。

  这一步是梳理我想要表达的思想。更深层次的思想要放在实际的写作阶段,不要放在构思阶段

  【表达的逻辑】

  有了清醒的思考逻辑,就可以将收集组织的信息选择金字塔结构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方式表达出来,一般采用自上而下,结论先行法,

  自上而下的结构规则很明确,就是我在写之前就完全清楚想表达的思想,构建步骤如下:

  1、提出主题思想

  2、主要疑问

  3、序言(SCQA)

  4、疑问/回答式对话

  5、新的疑问,重复式疑问/回答式对话

  当没办法确定主题时,或者不清楚读者的疑问,才会使用自下而上,总结概括法。自下而上的构建步骤:

  1、列出想要表达的所有观点

  2、找出各个观点之间的关系

  3、得出结论

  自上而下的方法比自下而上的方法更容易,建议先尝试自上而下的结构方法。

  知识的累计以及知识转化能力是关键,需要长期不断的沉淀。

  【解决问题】

  上面我们通过系统的思考逻辑发现问题,运用金子塔模型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如何快速的解决问题。

  拿Amy的例子来说,我们已经分析出客户的真正需求和影响人群,那么PPT第一页就要写上目标和影响人群,很多人习惯性的用套话,前面几页尽说一些假大空的套话,而且把重点放在后面那几页,甚至几十页,都是讲做什么和怎么做,目标都不清楚的时候,不管怎么做这一不列的多华丽,效果依然为0,就是我们常说的方向错了,在努力也没有。

  T不在页数多,而在精,这是大部分人常犯得通病。

  第一页特别重要,我过往提案成功率几乎百发百中,其中的要点就是做好前面几页PPT,基本前两三页客户满意,后面不管怎么说,客户就会拼命的点头认同。

  比如:第一页谈目标,不能直接写“全面提升品牌知名度”,要按SMART原则,把具体的目标写清楚,哪怕目标不是那么大,像这样“针对摄影爱好者群体,前半年对北上广深4个城市摄影爱好者进行科普,传递网络存储在摄影行业的应用,获得他们的信任并激发采购需求”

  第一页写好了,基本就成功了一半了,目标定位清晰,后面就很好写了,根据上面我们理好的逻辑,灵活的运用金字塔,按照界定问题-结构化分析问题-组成金字塔结构。

  另外要注意的一点就是PPT中尽量不要大量的使用文字,简明扼要,图文搭配,使用故事梗概。

  T的美化和排版工作这里就不在赘述,实在不会的就去网上下模板~~~~重要的事情多说一次,关键是要使用金字塔结构搭建PPT哈。

  T制作好后,就剩下提案环节了,台风暂时不提,这个因人而异。语言表达也要看个人沉淀,只是陈述时头脑中要有金字塔理论的框架,从上而下,进行陈述,结果基本不会太差。

  最后要提醒的就是,所有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最后一项工作就是:排练 排练 排练,只有熟悉自己的PPT,陈述时才不会紧张,从容的汇报完工作,才是对自己专业最好的点赞。

  总结:提高工作效率的秘诀在于精准的分析客户真实需求,界定问题,有条理的表达,避免盲目的忙碌。金字塔结构,主要是能够加快梳理思想的过程,使思路更加清晰化。清晰的逻辑大大的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

  这是我第二次阅读《金字塔原理 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这本书的一些认识,不同阶段看这本书的感悟也是不同的,若你也有不同见解,欢迎讨论。

  《金字塔原理》读后感(八):认知升级从金字塔型思考开始吧

  认知升级不是一句空话,让我从结构化思考开始启程吧。 1、 《金字塔原理》是在2017年年底读完第一遍的,2018年开年之始又复读一遍。 这本书的确不太好读,挺枯燥的。案例又多,案例的内容又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内容,不是那些个专业领域的,的确看不进去。 也有人说这本书过于啰嗦,通篇就讲了几个很简单的概念,却骗的大家奉为经典。 我的感受吧,如下: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和表达的逻辑的书。主要是针对咨询行业的咨询报告写作,相当于咨询报告写作的实操手册。 然而,书中所阐述的理念和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平常的工作汇报、各种类型的写作(比如最近火热的年终总结和新年计划)。 如果,你经常要在公司内做PPT分享; 如果,你经常要跟上级汇报工作(相信我,有的老总也不一定能做到工作汇报的合理、调理); 如果,你要开始写作之旅; 如果,你正在写年终总结和新年计划; …… 而且,你常常觉得自己要分享的、汇报的内容没有逻辑性,那么可以考虑看看《金字塔原理》。 纵然它枯燥、案例多、一些表述跟中文的行文习惯有些出入,但不失为一本关于结构化思考的认知好书。 2、 这本书引起我的兴趣主要是源于我在写作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从构思到落笔,常常有种不知从何写起的困惑,写出来的文字逻辑性不够。 《金字塔原理》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考、表达的简易模板。 “金字塔原理是一种重点突出、逻辑清晰、主次分明的逻辑思路、表达方式和规范动作。“” “金字塔原理的基本结构: 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先重要后次要,先总结后具体,先框架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先论点后论据。” “金字塔结构的搭建: 自上而下表达,自下而上思考, 纵向总结概括,横向归类分组, 序言讲故事,标题提炼思想精华。” 有人说,这是上学时语文老师教的“总-分-总”结构。 的确有类似,先抛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再分段分点论述,最后再做个总结提升。 不同的地方在于:书中提到了如何进行归类分组、如何写好开头也就是“序言”,如何写好总结句。 我常常觉得,我们曾经的语文课,课上的内容都过于笼统宽泛,没有这么仔细的去抠思维的细节。 关于分类归组,要横向进行,采用演绎和归纳的方式,利用MECE原则,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简单的例子,是公司组织结构。一个公司的组织结构,是不会设立重复的部门,也不会建立不完整的架构,所需部门,一个都不能少,不需要的部门,一个都不能多。 关于写好开头“序言”,则是强调以“讲故事”为开头,并且要写出序言的四要素:背景、冲突、提问、答案。 故事作为开头,也是Spenser和赵星在自己的写作课上共同提到的一点。由此可见,一个好的故事,的确是可以吸引受众继续往下听、往下看的。 而在这个故事里,必须把背景交代清楚,还要点出冲突,即和原有存在不同的地方,这才能引起受众的兴趣,提出疑问,进而方便作者给出一个总结性的答案。 另外,序言的为了提示读者继续往下,它的长度也取决于读者和主题的需要,不必担心自己的序言太长或太短。 关于总结句,作者要求我们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比如,我们最喜欢列出来的2018年十个目标,只是最简单的平述。 作者提到,总结句是要“概括行动思想”的,“概括描述性思想”的。比如,我们可以说,2018年我要坚持每天阅读和每周写作。 有了金字塔表达的基本结构和细节写作的指导,我也可以在写作中采用这种模板,从确定主题、收集资料、归类分组、提炼观点、总结思想几个方面来构思和写作。 3、 全书的重点在于第一篇章,作者花了五章的内容来谈表达的逻辑,谈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方法,从什么是金字塔结构、如何搭建金字塔结构、如何写好序言、如何做好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第二篇的思考的逻辑、第三篇解决问题的逻辑和第四篇演示的逻辑,则是进一步深化第一篇的内容。 思考的逻辑重点在于如何运用三种逻辑顺序:时间顺序、结构顺序、重要性顺序,并且找出结构上的共性,从而使用明确的语句概括各个分组。 解决问题的逻辑,主要还是在于如何分析、描述你的现状和目标之间的差距,并且如何去解决问题来消除这种差距,或者说如何将现状转化为目标。 另外,就是在资料繁杂的情况下,如何快速诊断你的问题所在。比如说,医生在诊断之前也会先问问你那里不舒服,然后再根据你的描述,去他的知识库里查找相关的内容出来,再通过各类检查的辅助,来最终确定你的身体问题。 演示的逻辑,是最后的步骤,不管你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创作,最终要展示给受众的,就是你的成品。大家读不到你的思想,但是一个清晰的行文,有过渡有转折的文章,总是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4、 林林总总写了上面的一些话。自我感觉还是不够有逻辑性。 看来《金字塔原理》这本书有空还是要回头翻看。 另外一本中国本土化的书籍《结构思考力》是培训师李忠秋老师写的,基于《金字塔原理》,可以搭配着看,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金字塔原理》读后感(九):结构化思考,实现沟通高效二次方

  解决问题是目的,思考是基础,表达是思考的呈现形式以及人与人交换思考的手段。金字塔原理提供了简明、高效且普遍适用的逻辑框架,一方面,无论是对正式的长篇公务文章到日常口头交流,都能通过这种方法提高思考“浓度”和信息沟通的有效性,实现清晰高效地思考以快速抵达深刻的结论。另一方面,这种方法本身简洁明了,相对于语言风格等其他方面,容易掌握且效果明显。

  金字塔原理根据大脑思考和认知的特点,即沿着疑问思考和并行容量有限,采取了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即模式结构化、步骤结构化和逻辑关系结构化。金字塔将所有的问题类型归纳为有限个数的模式,将解决、思考和表达的步骤归纳为有限个数的步骤,进行拼图式组合排列,大大简化了思考的过程,降低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其中,对我有启发的要点根据其解决问题的步骤摘要如下:

  一、界定问题。

  明确和限定问题标靶是第一步,一个清晰的问题包含背景、冲突、现状和目标状态四个要素。界定问题就是根据已知、未知及其相互关系,明确“欲知”。

  二、分析问题。

  结构化分析包括用诊断框架分析问题所在,用逻辑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结构化分析问题的基础是对所研究行业的深刻认识。

  三、搭建金字塔结构P35。

  金字塔结构是金字塔原理的核心,包括3个子结构,故事式序言,纵向的疑问/回答式对话,横向的演绎或归纳关系。核心主要包括两点,一是疑问引导。大脑喜欢讲故事和提问题,下意识地用逻辑串联得到的信息,无论是输入和还是输出信息,金字塔结构有有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二是高度凝练。大脑比较笨,难于同时记住超过7个的信息,最佳为2-4个。

  1.故事式序言。大脑是发散的,如果要引导读者和听众的吸引力,就需要建立关联,激发兴趣,并且按照大脑偏爱的思考方式引导其按照作者的思路前进。因此,序言旨在圈定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确定要解决的问题,给出回答,要在30秒内让读者了解全文的整体的框架和主要观点,为读者和听众的思考预先划定轨道。具体而言要包含四个要素:背景、冲突、疑问和回答,这四个要素可根据需要调整顺序以突出关注的重点。

  2.纵向关系为疑问/回答模式。金字塔关系要自上而下进行表达,先总括后具体,先结论后原因,预先明示逻辑关系,用疑问引导读者和听众的思考,掌握沟通的主动权,层层结构迭代至不可分解和无疑问为止。逻辑层次一般不超过3层,绝不超过4层。

  3.横向关系为演绎或归纳关系。同一逻辑层次只可能有演绎或者归纳两种结构关系,归纳结构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程度结构。思考和表达的逻辑关系可以相互转换,由于演绎关系的复杂性,要尽量采取归纳关系,如果必须要采取演绎关系,那么尽量放在序言或者比较低的逻辑层次,避免跨区域引用演绎关系。同一逻辑层一般为2-5个要素,绝不超过5个。

  值得反复琢磨并需勤加练习的是,要尽量挖掘并传递“思想”,关键句要点要能回答读者的疑问,能明白地体现文章的思想架构,而不仅是简单的罗列或者模糊的归类。概括行动性思想时,要清楚具体地说明结果和目的。概括描述性思想时,要说明这些思想具有的共同点的含义。P133

  四、表达演示。

  较为复杂的架构,要体现对全文的结构进行说明。PPT上文字要少。

  《金字塔原理》读后感(十):话多理不糙

  类似于其他工具类的书,作者的核心观点很明确,各种案例和分析说了很多,对于读者来说,是一件挺好的事,理解起来更全面更简单。 确实有不少读者表示 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可以用一篇文章说清楚,没必要这么长,有充字数的嫌疑。但对于一本希望所有人都看懂的书来说,讲解深入且详细,类似于教科书一样,是最有效的获得最大效益的传播方法。 书中的观点可以总结如下:说话思考写文章,要学会套路。什么套路呢?金字塔原理。什么是金字塔原理呢?总结提炼中心思想,摆出支撑观点,每一个观点又有低一级的支撑观点,以此类推,形成类金字塔结构的框架,这种思维模式就叫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的一个核心在于,某一层级上的支撑观点彼此之前要保证满足mece原则,也就是:全部互斥且一个不漏。全部互斥是为了节约时间,避免交叉混乱;一个不漏是为了保证不因遗漏而对重要问题视而不见。 同一级的观点如何归类呢?可以根据因果关系、结构关系、程度关系进行分类。这个比较容易理解,且作者说,我们的思维模式允许我们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就这三种。 除了上面这些内容之外,作者单独把分析问题的逻辑讲解了一遍,主要集中在界定问题和结构化分析问题。 界定问题: 问题是指你已有的(现状)与你想要的(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这种差距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自某一背景,并在一系列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条件可能很简单,也可能是很复杂的因果关系。无论是哪种情况,了解其发展历史,是确定差距之性质和把握其重要性最基本的过程。 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确定4个要素后才能界定问题,并由此寻找解决方案。这4个要素分别是: • 切入点/序幕(Starting Point/Opening Scene) • 困扰/困惑(Disturbing Event) • 现状,非期望结果(R1, Undesired Result) • 目标,期望结果(R2, Desired Result) 结构化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的标准流程是: 收集信息→描述发现→得出结论→提出方案 为了有效地找到结论和行动方案,分析人员必须有意识、有条理地去收集事实,得出符合逻辑的发现。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方法是重复传统的科学方法: • 提出各种假设。 •设计一项或几项重要的实验,根据产生的结果排除一个或多个假设。 •通过实验得出明确结论。 •相应地采取补救措施。 换句话说,就是强迫自己思考产生问题的各种可能原因(这种技巧叫做外展推理),之后的重点就是收集资料,以证明是这些原因或不是这些原因。只有假设自己已经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