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张家旧事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张家旧事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20 04: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张家旧事经典读后感10篇

  《张家旧事》是一本由张允和 口述 / 叶稚珊 编撰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4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张家旧事》读后感(一):一个繁华时代的远去

  18年2月5日凌晨1点多,我看完了《张家旧事》,心情是不平静的。

  分多次看了好多天,几次都很入迷,沉浸其中,被允和叙述一大家子故事所吸引。看到开心的地方一起跟着笑,遗憾的地方跟着怅然,悲伤的地方会跟着哭……比如允和女儿小禾的不幸去世,我看着书中小平小禾兄妹俩并肩立在一起甜甜地笑着的一张照片,她还那么小,却离母亲而去,悲从中来,也感慨战事带给了人们多大的不幸与苦难。看到结尾处,五弟寰和坚持在九如巷老家房产证上写上十姐弟名字,连工作人员都嫌麻烦。看到这儿我很感动感动。这里是充满十姐弟生活足迹回忆的地方,一大家子永远是一大家子,即使各在异乡,即使都已白发苍苍,也都是拆不散的分不开的温暖的一家人

  我也感慨于允和的乐观豁达。从1909年到2002年,这一生,她也是经历了各种磨难的,解放前的战乱,她好多时候都是孤身一人撑起逃命途中的生活;解放后的各种政治斗争,全家又惨遭打击。可是书中却读不到多少抱怨仇恨,包括丈夫周有光,五七干校回来,也只分享了那边的趣味故事。一切都显得那么云淡风轻,一笔带过,笑对生活。他们一生可谓“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即使再被生活重压也没有放弃他们热爱事物。周有光晚年仍然专注研究语言文字,而允和则是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昆曲的研习和传承上。他们的爽朗的豁达的个性,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把生活过得漂亮有滋有味的那种劲儿(其实从书一开头,夫妇俩每天都要喝上午茶、下午茶的习惯中就看得出),让我敬佩万分。

  写完这些,老蔡突然微信说,原来凯拉·奈特莉版《傲慢偏见》里的Bingley这么油腻!她那儿才晚上七点多,她还在看剧呢。她说你看书看到半夜!我说沉浸了,想看完。(离题了……)互道晚安后,我却觉得精神特别好,睡不着。心中有些悲伤,也不知是些什么悲伤。也恨语文水平太低,整理不出我的思绪万千……

  他们的故事也许还在为世人津津乐道,但故事的主人公们---张家十姐弟都已一个一个地相继离我们而去,直至2015年,最后一位成员四妹充和也逝去了。他们的家族,他们的时代,都已离我们远去。无论世间经历多少韶华,最终都得离去,也许我怅怅然怅怅然的,还是这些惋惜感伤吧……

  《张家旧事》读后感(二):秋来,读《张家旧事》有感

  看允和回忆的《张家旧事》,语言平实,却时时会让人温暖,看到她回忆父母的时候,又觉得有隐约的难过

  “我们在苏州的家里,爸爸大大各有一间书房,中间隔着一个芭蕉院,有时可以看到他们隔窗说话,那永不落叶的芭蕉像一条绿色的绸带连着爸爸大大的心,书房平时没有人去,我曾偷偷钻到母亲的书房看过,记得最清楚的是母亲的书桌上有一个铜镇尺,上面刻着七个字‘愿作鸳鸯不羡仙’,这一定是爸爸妈妈的共同心愿。”

  妈妈离开得早,允和姐妹四人,在开明豁达的家庭中,得到了最好的教育滋润了她们的一生。从张武龄投身教育、办学,主张男女平等,与同时代其他知识分子交往中,都能感受到那一代人致力于进步、文明追求。张武龄对新事物的兴趣浓厚,比如购买留声机、电影机和放映机,喜欢拍照,有很多的照相机相信在这些耳濡目染下,张家姐弟在成长路上,定然内心丰厚泽,保有安全感安全感在一个人的一生里,是如此的重要。一个人的心里充满了自己需要东西,不再祈求外界给予,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步子人生的路,无论是爱好还是学习,都无需过度的借助他人的力量

  允和在寿宁弄八号,度过一生中最甜蜜、最幸福、最无忧无虑时光,但也留下了最痛苦难忘记忆。她回忆了母亲去世的场景历历在目的伤,让读了的人也难过、心痛了起来。“我被人猛地拎起来,推推搡搡,推到了屋子角落里,推到了爸爸的身上。我一把抱住了爸爸,爸爸浑身在颤抖,爸爸没有眼泪,只是眼睛直瞪瞪地。”十二岁地允和在一个凄凄惨惨地秋天的下午,经历了丧母之痛。

  书里有一个段落让我感触很深。允和说自己在光华大学读书时,有一件事情印象很深,教国文的钱基博先生从来不出题目要求做文章,只给一句话或是一篇短文要求作注。通过大量古书的查询,让人终生受益。后来,因为战乱,允和又转到之江大学就读。她说她十分珍惜在这危机四伏动荡不安时期还能有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又埋头圣贤书。

  有时会想,有书读,是一件幸福的事,平和日子,内心也是安静的、敞亮的。对着书,有那么多选择,只需择一本翻开,就可以进入另一个世界,那种感觉好像不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想到那一代人,在奔波和战乱中,还能坚持学习和读书,严谨治学,追求真理令人钦佩赞赏,而这样的精神,什么时候就失去了呢?是节奏太快的日子吞没了这份专注吗?如果是这样,我宁愿单一,宁愿寂静,宁愿沉默

  看《张家旧事》其中的《难途有寄》,默默地含起了泪,心疼作者,也心疼那个六岁就离开世界的小禾。张允和写“命运为了锻炼我,把最难的‘题’都留给了我一个人,不幸中的万幸,炸七星岗的时候我在上清寺,炸上清寺时我在枣子岚垭,炸枣子岚垭时我又在七星岗。”时代掀起波澜,生活不再平静,所有人的生活都改变了。在大轰炸中,允和的女儿小禾因为生病去了,眼泪流干的允和,在半个多世纪时间里,再也没有向人提起过这件事。

  书中还收录了充和回忆小禾离世的场景,“二姐没有反对,也没有说要再看小禾一面,也没有一滴眼泪,她已伤心麻木了。”初为人母的我,看到这些段落,情难自禁,心底海绵一样蓄满了水,不敢去触碰。

  而描写中国成立后那些动荡不安时刻时,不论是张家姐妹,还是她们认识友人同学,都在风雨中坚持了知识分子气度精气神,面对身心的磨难,依然笑对、昂首,其中蕴含的说不出道不尽的滋味,我们也只有默默的埋在心底。

  旧的事,旧的人,笔者用了简单干净的话娓娓道来,好像有一个老太太坐在对面的沙发上,端着一杯热咖啡,轻轻的与我对话,说到有意思的地方,老太太禁不住还会哈哈大笑。我想,张家的姐妹们,一定都是有趣的人,所以她们的人生,也是有趣的,虽然有憾,亦值得书写,并且一写再写。

  《张家旧事》读后感(三):旧时远

  在回家的路上看完了这本书,窗外的旷野风景从身边倏忽而过。

  从《最后的闺秀》读到这本《张家旧事》,在老人的回忆里瞥见了那个年代令人神往的一面,也窥见了那个年代风云变换冰山一角

  书里交代张家背景的那些篇章节制,书写祖上荣光的寥寥笔墨映衬出后来在动荡岁月里的荣辱不惊。无论是大场面还是小世面,无论是赞美还是折辱,都没什么惊奇的。勇武立家,诗书守业,不管贴的是“世族大家”还是“显赫望族”的标签,张家人自是张家人罢了,说话行事,但凭本心。只是衣食富足,比他人看得更多一些,比他人想得更多一些,比他人做得更多一些。

  看完写父母的那些篇章之后,我有一些羡慕

  “一九二一年,父亲坐在母亲的棺木旁,久久凝视着母亲年轻美丽苍白的脸,凭人怎么劝也不让盖棺盖的情景,一遍遍在我眼前出现……”

  写父母情深片段不过二三,却是画龙点睛。若不是父母琴瑟相和,张家是否还如书中所现?

  “大大样样事做得周到妥帖,从不失礼。”只这一句,便将母亲的行事做派写全了。结合前文铺垫的张家背景,不须多言也知交际来往的复杂琐碎,附上那个年代讲究的各种待人接物礼节,张夫人从二十一岁嫁来张家直到三十六岁病故,十六年间家中大小诸事要做到“从不失礼”,该耗去多少心力维护。更不说年年生儿育女闲暇还教奶娘识字、教儿女唱曲。

  大姐元和说:“我一生做事,不知不觉多少会受这些《女儿经》的影响。”《女儿经》是母亲讲给女儿听的,有一句我记得特别深:“可言则言人不厌,一言既出胜千言。”

  母亲作为张夫人,相夫教子,当家理事,这大约就是旧时出嫁女子一生的写照吧,像是一个符号,钉在岁月浮沉的老时光里。

  只是我好奇的是:她作为“陆英”存在时,是怎样的光景,又有怎样的故事?

  父亲为人谦逊,爱寻师访友。喜欢读书,思想开明,乐意接受新鲜事物。自己掏钱请先生、办学校鼓励女子读书自立。

  细节在此按下不提,即便复述也不能道出书中精华

  在《乐益女中》这一篇中,写父亲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认为中国女子受教育的机会极少,真正的男女平等很难实现,萌发了创办女子中学念头”。乐益女中的校歌也是父亲写的,最后一句是“愿吾同校。益人益己。与世近大同。”

  那个年代,有识之士习读诗书,服务社会心怀家国民族未来。这些观念放到现在都是主旋律口号,真正去做的寥寥无几。也或者是我见识不够,没看见。

  现下想来依然是讽刺

  本书后续所述,有一部分和《最后的闺秀》内容略为相似。其中有些细节讲得十分有意思,也有从其他兄弟姐妹的回忆里道出的幼时趣事,大多还是乐观。我在车上看的时候,好几次都笑出声,惹得桌子对面的人抬头看过来,表情有些莫名诧异

  也说世情动荡里的苦,不过寥寥数言。字句平实,一一道出那些不得不承受的难,那些纠结煎熬的心情,观者默而闻者叹,不过总归还是拨云见日,平安到老。

  自矜而不娇骄,自傲而不偏隘。

  能做到这一点,不过是看得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犹发旧时花。”

  失去的不会再回来,而再也不会有那样的辉煌出现了。

  《张家旧事》读后感(四):春来犹发旧时花

  封面的照片拍摄于上世纪20年代,精致家具考究装饰细致花边,以及历经岁月之后稍许的斑驳,都令人遐思,指尖过处似乎可以触摸到那个年代的温度。侧立的镜子巧妙地映出对面的女子,她手托香腮,似乎正在思量棋局。镜中还有对弈的人柔美背影,盘发的模样难看清,想来定然雅致。女子面容清丽,手拿茶杯,眼睛凝视着面前的棋局,似乎成竹在胸。这一份安雅和静谧令时间都在此刻定格。此人正是张家的二小姐——允和。镜旁的女子,手里展着手帕小心翼翼地靠近,眼中闪着一丝顽皮,许是要以手帕蒙其眼,来个出其不意。这人乃是张家的大小姐——元和。她们出自名门望族,曾祖父张树声是晚清重臣、淮军大将,历任两广总督代理直隶总督,声名显赫。父亲张武龄是民国教育家,育有十个子女——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宁和。在苏州园林生长的大家闺秀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蜕变诗情画意的生活与错综复杂的命运不亚于宋氏三姐妹。

  日本投降后的一九四六年,张家十姐弟曾在上海大聚会,但自此张家人就天南地北,生离死别。一九四九年之后,四姊妹中只有允和和兆和留在了大陆。寰和曾在文章中记述:“我只记得爸爸在九如巷园中教我吟过一首旧诗:‘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犹发旧时花。’依然是旧时亭台楼阁,依然是雪白的花朵,可是旧时的主人们已离散各处。这情景和爸爸教我吟的那首诗的意境完全相同。”

  一个时代,就此远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