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寻路美国》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寻路美国》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21 05:3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寻路美国》经典读后感10篇

  《寻路美国》是一本由王槊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8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寻路美国》读后感(一):寻爱到美国

  寻路美国,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是带着一份对美国的好奇和对未知爱情期盼上路的。寻找的是对美帝国认知体验之路,寻找的是惺惺相惜的爱情之路。

  全书厚实,很有料的样子,附带的两张明信片,也还不错。一张海港的,三两只船,延伸到远处的石子路,天边大朵大朵的云,压得很低,远处很小的房子,整幅画面给人的空旷荒凉感,也是对美国的一种直观感受吧,地广人稀,就像作者第一站从机场出来驶往马同学住处,一路过去都是灌木丛,公路,立交桥,人烟稀少,可见美帝国地界辽阔啊,人均面积巨大啊。不像中国,处处人挤人,放眼望去,尽是人头攒动

  作者旅居美国半年的生活是过得有模有样的。每天开着GTI接送马同学上下班,逛超市购买生活用品学会自助洗车加油,吃饭给小费,做好饭菜喂饱小马同学,去北湖学校学习跆拳道,与同学相处融洽离别后还邮件往来,表达不舍之情。

  高速路上被警察开罚单,被强买CD,高速公路收费站只接受现钞,而作者弹尽粮绝之际,同事妈妈提供援助等。作者的游记里很多接地气细节,还原了真实的美国生活,原来美国不是我印象里的高富帅,也有矮矬穷,也有脏乱差,也有不环保的购物袋垃圾,也有不环保的家居配置,也有很多很多我们想不到的不完美

  美国也不是我们美剧里看到的曼哈顿富人区,奢侈豪华纸醉金迷的生活,它就是它的样子,有很多普通生活的样子,素颜如我们的生活。

  作者无微不至照顾着小马同学的生活,当去纽约玩几天的计划提上日程自己却在担心小马同学会不会下班没有热饭吃,会不会没人给烧水喝而只喝碳酸饮料,不忍离别的心情可见一斑。爱的种子在发芽,他们之间已经有情侣般爱的关怀,却始终是那么微妙,没有热烈情感表达,典型的中国传统感情模式。作者照顾着小马,心心念念着她,甚至是去纽约5日游,都无数次想到马同学在得州此时在干什么,不知道吃饭了没,是否喝了太多加冰碳酸饮料,不知道是否忘了关门,就像他们间开玩笑描述的那样,爸爸女儿的模式。他们都想顺其自然,马同学也说可商议,但不要急着让她做一个决定确定恋爱关系,但是相信她对他还是有感觉的,否则也不会把作者召唤异国他乡

  但是有点为他们的感情着急,就像作者担忧的那样,自己在境内能呆的时间越来越短,而小马同学可能连能不能在一起,会不会回国,一起走下去,都无法回答的。很多很多话都成了似可说却不可说的,一说破,就没有回还空间。马同学是一个有计划的人,即使回国,也得先找好工作,谈好薪水,一切就绪,然后再考虑彼此的感情。作者是个随性的人,想一出是一出,想一出做一出。他们的行事性格也决定了对感情的态度。马同学不轻易谈感情,因为有太多未知无法把控,即使这个人不错。

  一切的一切,都在书中,就伴着作者去探索吧。

  《寻路美国》读后感(二):最精彩的过去和这么好的女朋友

  在中国人写美国的书里,这绝对不是最精彩的一本,但这本书中所讲述的,绝对是王槊三十岁前的人生中最精彩的部分

  前后问过好几次,得到的回答都是他才不要看豆瓣上的书评是的,他连注册ID都没有,只会上豆瓣查电影的打分做看片前的参考。所以,忍了又忍,我想我还是可以为这本书写点儿特别的,反正我也不吐不快,反正他也不会看(如果有一天你终于看到了,也可以假装没看到吧,哈哈)。

  这次的阅读体验是我有史以来最特别的一次。一向我读情节型的篇章都会有代入感,但在读这本书时我是彻头彻尾的旁观者。在文字间,我看到了过去的他,那个我还不认识男孩,是怎么一路坎坷一路蹒跚一路挣扎着向前的。很容易感觉到哪些篇章是他前几年写的,哪些是后来补加的,从中可以看到他的成长思路开阔,但本质上并没怎么改变过,善良倔强调皮愤世嫉俗,又温情细腻,多愁善感

  很多读者在读完这本书后,最好奇的就是男女主角最终怎样了。其实从最后的旅行死亡谷里,读者应该有感觉,只是没有那么明确写出来。开头写得太浪漫,后来怎么忍心写清楚不堪的真相呢。

  写到此,忽然发现我都不忍心写出来了。 我宁可写我自己的现实夏天时候微博突然跳出一个私信内容只有四个字“我是XX”,而我也只回复了“我知道是你”。时过境迁曾经刻骨铭心的爱与恨都埋葬了。各自过得很好就是了。我们并不合适,只是在一个特殊时段里的情不自禁,环境一变,再勉强不来,于谁都委屈

  这本书的出版,是一个心结结束。从此终于可以告别那段过去了,可以开始新生活了。那天去火车站送王妈妈,她说,王槊这一年收获很大,升职了,买了房子,还找了这么好的女朋友。我又补充说还出书了。呵呵,是的,我就是“这么好的女朋友”。

  《寻路美国》读后感(三):用双脚亲自丈量生活 每一次上路都是对自己的质问

  这是一次辞职后的美国之旅。没有明确的目标,不是探亲,也不是工作派遣;不为学术交流,不为留学深造,也不是为了移民

  于父辈眼中这是一次胡闹。在青春尾巴、奔三的道路上,你或许觉得好熟悉,这是极为典型的中国当代年轻人的纠结之举。大学扩招又身逢金融危机房价很高,工资跑不过CPI,自己又不是一无是处。因为身处尴尬,80后的作者王槊,在东北老家与北京之间,选择前途奋斗。当发现最初的梦想,被各种现实裹挟着掉进万劫不复深渊时,你会开始想办法挽救它,前提是那个叫做“激情”的东西还没有在你的内心消失匿迹。

  与其说这是一次“寻路美国之旅”,不如说这是一次不折不扣地“逃离北上广”。我无法臆测王槊为何辞掉工作,拿上全部积蓄跑去美国自驾旅行。

  他这样做显然不是因为很酷,从他的旅行见闻感想,以及洋洋洒洒写下的几万文字里,你嗅到了生活的现实与残酷,这其中不免略带酸意。

  这是一个属于大龄男青年迟来的间隔年,像百万涌进北上广人才市场毕业生一样,找工作有点饥不择食的意思。至于停下来思考人生,是奢侈的事情。逃离式的旅行不会让生活本身发生任何改变,但是回归后的你会选择改变生活。

  每一次在路上,见他者都是对自己的质问。你看见外面的世界、外面的生活,有惊讶羡慕;有鄙夷、嫌弃;有疑惑、质疑…不论作何感想和评价。不要忽略,那其实也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映射。

  是的,纽约的地铁1号线又老又破又脏,但它全年无休24小时运营,有100多年的历史游客要去42街的时报广场艺术爱好者要去66街的林肯中心学生要去116街的哥伦比亚大学,还有那些不出名站点…我想住在曼哈顿上东区的名流富人几乎是不会乘坐它的,但美国也有老百姓劳动人民,也要出行工作、购物、谈恋爱…堵车,在纽约同样是家常便饭,地铁是重要交通工具。除此之外,它还承载并见证了百年来纽约逐梦的人和事。在这里没准还实实在在地上演过好莱坞电影中的浪漫与惊悚情节,地铁是纽约真实生活中的一部分,没有什么会比生活来的更真实、丰富

  是的,那座在与美国相关的新闻出现频率最高白色大楼并不是白宫,而是美国国会大厦运气好的时候,大部分时候游客可以去旁听议员们议政,还有机会看见国务卿希拉里。电影看多了的同学注意,五角大楼也不在身处华盛顿的国会大厦边上,而是在弗吉尼亚的边上。

  是的,美国也会搞地域攻击,芝加哥来的记者一脸不屑,撇着嘴说:“那儿可不是美国,那是德克萨斯!”但美国也是接收移民最多的国家。2013年,在美国居住的移民人数占目前全球移民总数的五分之一,成为“全球移民首选目的地”。 自1990年以来,美国的移民政策开始青睐富人和高学历人才。伴随移民大潮,当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第二大移民来源国时,或许我们应该思考,他们是谁?为什么离开

  辞职旅行的生活虽然并不主流,但像王槊这样做的年轻人在今天的中国并不少见。关于这次出行美国的心情,或许只是大漠中的一粒小小沙子。身处时代转轨的年轻一代,他们越来越不满足被告知,美国是什么样子,世界是什么样子,生活是什么样子。那些勇于辞掉工作,逃去西藏、欧洲和澳洲的年轻人,更愿意踏上旅程,用双脚亲自丈量,用双眼亲自看一看,用特有的方式亲自体验一回。他们或徒步、骑行,或游走卖唱、摄影、开咖啡馆。他们敏锐、质疑,懵懂、好奇,不断抛弃已知,对未知充满渴望,他们要用这种方式停下来,好好地跟自己对话,来找到真正令自己满意的生活。脚踏实地,明明白白。

  这一次横穿美国的旅行不止是旅行,通过作者的心和眼,我们不得不停下来思考,好莱坞电影、美剧以及只言片语的言传与报道,让我们对美国有多少过度解读,又有多少误解无知。构建起来的已知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或许,是时候通过旅行来打破它了。

  寻路美国,这只是一个开始。

  该文章已刊登于《南都metro周刊

  题外话,在阅读本书之时,我终于拿起了购买已久,搁置床头攒土却总是不能停下来翻看的《江城》《寻路中国》《民主的细节》。或许,王可以多多借鉴这些作者的写法角度。从这个角度,我要感谢这次写作机会。

  题外话,今天早晨7点30分,我坐上地铁六号线 从青年路向望京进发,中途要转线3次。从草房出发向海淀五路居方向车厢里塞满了人,活像个人肉罐头。换乘10号线呼家楼站人群拥挤水泄不通,只有在三元桥、亮马桥这些站点上车人零零星星。十三号线和十五号线的换成需要5分钟之久,大队人马挤在长长的通道中。大部分人还是住不进北京4环以内的。像天通苑那样的超级城乡结合部将会越来越多。发展畸形中,最不该忽略的是人的感受,可我们大部分工阶层只能向人肉罐头一样出行,道路和轨道像极了生产线上的传送带。到底还有什么底气理由诟病美国24小时运营的纽约1号线?这根本不是比较哪个地铁更牛逼、更干净、更现代、更新。应该比较的是,让人民出行的便捷舒适费用是否经济合理

  纽约的中央公园之所以是中央公园而不是北土城公园,北土城公园不能简单粗暴和中央公园来比较,感觉作者的写作还需要严谨

  一些个人建议,还是推荐大家来阅读这本书。

  《寻路美国》读后感(四):用迷路美国的心来寻找爱人

  我并没有看过很多写旅美生活的书,但是我感觉王槊这一本应该不是最烂的。在最开始看序言的时候,我就被王槊因拍比尔盖茨而后求职成功,感到这人应该是老天宠儿之一吧。至少是有天分,有运气的那种吉人。去米国的原因,王槊写到,对未知的好奇和对爱情的向往,让他辞职去美国半年。这未知的好奇应该有地域的原因,也有爱情的因素,至于对爱情的向往就更是因为文中的马同学。

  爸爸,温柔娇小,小屁股,笑眼弯弯,这是些个多么让人内心柔弱的对爱恋对象亲昵描写。看了几章书后,发觉具有八卦精神的我最感兴趣的不是米国到底是啥样的,而且马同学到底有没有和作者在一起啊。我今天看完书,终于知道了答案,终究是尘归尘土归土了吧。

  其实人在结婚之前,都需要一直冲动。特别是在追求爱情的时候,只不过有人辞职是为了过瓦尔登湖般的生活,而有人出走他乡是为了寻找爱人与之过个柴米油盐的普通生活。这半年中,作者肯定得到了爱情。马同学被勾画得很可爱,而且很理性,好像走着固定音高的人生,一定是把前路铺好,才踏脚前行的那种人(是不是天蝎座呢- -)。而作者却在现实中努力成为富一代才能配得上马同学的赶脚。

  越是想得到的越是遥远。我一直信奉的爱情是认真在爱恋中度过每一天,至于结局异地恋都很让人苦闷,别说异国了。我姑姑的同学,两口子因为异地工作分居了20多年。也有过矛盾争吵,甚至想到离婚,但是还是坚持下来了。如果他们给后人总结经验,估计还是会说如果不是万不得已,建议还是像平常夫妻一样朝夕相处相濡以沫比较好。天晓得20多年聚少离多的生活曾出现过多少惊涛骇浪,要忍受多少外界诱惑,最终又是在忍让与妥协了多少次后,决定一起过个晚年生活。如果知道国家还要推迟退休,真是太让人太沮丧了。

  作者最后从东京成田机场回到北京,终于对隔着大洋的马同学说了我爱你(至少是书中唯一一次提到“我爱你”)。作者也老大不小了,看着真让人有些回忆初恋的冲动。我能把这段感情失败看作是现实打败了理想么?

  看到书名lost in America ,看完后我感觉王槊一点也不Lost,他有朝气,很青春,有想法很自信。他去了米国还能到处维权,找老美理论,挺爷们的啊。特别提到飙车,好几次飙车,在国内也未必敢做的事情,去了美国也没有夹着尾巴做人,真汉子啊。

  《寻路美国》读后感(五):《寻路美国》:乐趣与诱惑

  抱着极大的好奇心,翻开《寻路美国》,一句句一字字一笔笔看,期待发现一个真实广阔的美国来着,越看越觉得:亲,咱能不能别闹了,这明明是《寻爱美国》嘛~你叫着她马同学,她撒娇叫你爸爸,不要太甜蜜哟,倒让我们读者见证了你们活生生的爱情之路。原来东北爷们柔情似水起来,绝不亚于春日里江南十里烟雨的缠绵啊。

  吐槽完毕,回归正题。

  国人对美国的向往与崇拜之情,从各种言论及想着法子移民的努力中可见一斑。我曾修过一门《欧美文化》的英语课程对美国的宪法、三权分立、州政独立、宗教、禁酒、枪支自由等等问题进行过课下查资料、课上分组讨论、写长篇的论文报告,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对美国慢慢有了知识上或者说理性的了解;又因为《英语视听说》的老美外教,课堂上带我们观看《绝望的主妇》及《欲望都市》等当时看来有点“大尺度”的剧集,以期让我们了解美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加之自己告诉我们他过去及家人朋友的生活等,而让我们有了更感性的认识;闺蜜大L跑去德州RICE大学做博后,吃喝拉撒甚至生娃养娃等活生生的感受通过互联网,消费水平、人情冷暖、奋斗或挣扎、饮食不适等等也统统传达给我。当然,这毕竟都是二手的知识、经验和体验,不若王槊这般在美国这片土地上真实生活过170天的第一手的感知和体验来的直接。

  都说,一生中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作者王槊一次性实现了这两次冲动,辞职奔赴美国追寻一段未知的爱情,出发之前的内心称自己是三十岁的愚公。从签证、飞行到落地美国德州达拉斯开始,期间不断经历融入当地生活包括驾车、逛市场做饭、洗衣、搬家、尝试各种自住行为甚至报名社区大学的课程体验在美国上课等。旅行纽约、华盛顿、波士顿、单骑费城等,本想像美国西部片中一样驱车行走在一望无际的公路上沿途参观国家公园抵达大峡谷,无奈冬日里风雪过大,使得一路向西也有别样的滋味,并感知在路上的人情温暖。既然到了美国怎么能不看球怎么能不到拉斯维加斯顺道感受下死亡谷的气息?……

  通过本书,纠正了我之前几点认知上的错误:原来美国的高速路段收费是要现金的,并非是我认为的能“一卡在手行遍美国”;语言过不了关,即便你在美国生活一辈子也可能只拿到绿卡而已;美国各州之间也存在的普遍地域歧视,如同中国一样;原来交通警察也采用蹲点抓获超速驾驶进行罚款执法;美国的警察并不像美剧中那么英勇神武,惜命如金般大张旗鼓地追捕嫌犯的画面想来还蛮幽默的。(别看美国警察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牛气烘烘,个个都长着副《虎胆龙威》里的约翰•麦克雷那样天地万物能奈我何的嘴脸,其实他们都惜命得很。如果嫌疑车辆不按警察的意思靠边停车,警察只会亮着警灯一直跟在它屁股后头,它开多慢警察开多慢。除非嫌疑车辆做出诸如威胁群众安全或冲撞国家重要机构之类的极端行为,否则警察绝不会像电影里那样玩命撞车阻挡,更不会轻易开枪。若是前车始终不停,警察唯一的处理方法就是呼叫增援。我数次在电视新闻里看见浩浩荡荡五六辆警车排列整齐,跟在一辆来路不明的小车后面散步,天上则是警用直升机向下喊话。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嫌犯精神崩溃主动停车,或是汽油耗尽车辆抛锚,警察才会远远把车停在后面,举着枪慢慢围上去。确认嫌犯不构成威胁后才一哄而上,神勇无比地把他按在地上铐起来。)

  30岁,说走就走,在路上,发现美国,真是一种诱惑。

  《寻路美国》读后感(六):《寻路美国》

  为时一个多月,细细读完了好友王槊的《寻路美国》。这算是这几年我读的最仔细的一本闲书了。

  这本书的水平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文字生动而真诚,许多段落非常精彩;情感真挚细腻;充满独立思考,许多真知灼见。即使我不认识作者,也会认为这是一本好书。看来经过四年的东北师大中文系深造以及十年的媒体工作锤炼,王槊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沉迷电脑、学习一般的男孩了。

  而我又确确实实认识作者,因此便多了一点感触: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哪怕是一位十多年的老朋友,也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偶尔一场聚会,饭桌上的只言片语,他无暇多说,你也没兴趣细问,但背后也许就是一段色彩斑斓、充满了故事的人生。

  《寻路美国》读后感(七):想去美利坚了肿么办?

  还记得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美国,那时对它的印象,不过是家长口中小心被人贩子拐卖过去的地方,是一个神秘而又恐怖的存在。后来随着阅历的增长,才知道美国,全名是美利坚合众国,一个由50个州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组成的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也是人住的地方。地处中国的反面,据说随便挖个地道不断往下挖就能到美国,但从来没有人尝试着这么做过。

  再后来到了中学,才知道从我出生的那年起,美国已经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了。那是1991年,苏联不知道为什么解体了,美国因此赢得了冷战的最终胜利,从此独霸天下。

  第一次看到《寻路美国》的时候,起初以为这是一本讲述在美国旅行的书,便果断收了,为自己将来周游世界做准备。细细读之,原来这本书讲述的是在职场沉浮太久的作者因为吃饱了没事干,便开始怀疑人生,琢磨琢磨着不知道怎么就想辞职去旅行,随后应朋友之邀直飞美国展开一段为期170天的完全放空自我的旅行。不过因为作者本身就是一名记者,所以文笔和观察角度是相当不错的,基本上我就是随着他的脚步,穿过了美国的繁华城市和清冷小镇、体会了美国社会的危险和温暖。读完之后,真的很是有点想去美利坚了。

  当然我想去美利坚不是因为美国梦,连中国梦都没搞清楚是什么的孩子是没精力畅想美国梦的。我只是想像作者那样,亲身体验一个普通美国人生活中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并结合在美国的所到之处和所见所闻,发现中美两国有趣的文化差异,从而了解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通过作者对美国各州之间普遍存在的地域攻击、无处不在的超速驾驶和交通警察蹲点罚款的执法,我对美国也有了个清醒的认识。国外也就那样,都是人构成的社会,自然也就有了贪婪嫉妒甚至犯罪。美国号称是个自由的国家,但自由过度也让其深受其害,新闻中频发的校园枪击案就是最明显的代表。曾经也想过,要是中国也像美国那样不禁枪支,中国人口该减少多少啊……

  好了,不想那么多了。美利坚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去看看就知道了。《寻路美国》的作者是无比幸运的,因为他在美国有个神秘本地人马同学提供全程援助,方便不止一点点。估计等到时我去了美国,也只有靠钱砸了。唉,还是好好做攻略吧,这种事是羡慕不来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