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本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本色读后感10篇

2018-07-23 04: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本色读后感10篇

  《本色》是一本由乐嘉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35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本色》读后感(一):《本色如你我》

  拥有乐嘉的第一本书是《色眼识人》。但是这本签名书本不是我的,而是我表妹的。为什么后来到我的手里了,因为这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大体过程我也记不蛮清楚了,反正后来这本乐嘉的签名书就一直在我家。只是依稀得当时的乐嘉还没有现在火的一塌糊涂名气似乎也没有现在这么的大。但是说句话实话,现在这本书依旧的躺在我的书柜里面,到至今我依然没有翻动过它,当时我记得我是准备看来着的,但是后来被里面一些艰涩的难懂词汇搞得一点兴趣都没有了,所以索性也就没读了。

  这本《本色》严格意思上来说是我买的乐嘉的第一本书,它的整本书的大意就是“写的是我,说的是你”,“自剖越深,活的越真”。这么两句话其实也可以概括乐嘉这本书完全写的就是他自己,他把自己的一些缺点陋习以及作为名人的一些包袱东西分享出来,供自己和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学习并加以利用

  整本书有几章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他们分别是育女和养儿,为什么要单挑这两章呢,因为作为一个父亲赤裸裸的说一些当代的父亲很少甚至不说的一些大真话大实话,真的实属不易,应该是非常之难得。有些问题其实作为父亲都是知道的,但是他们羞于脸面,羞于表达,很多的东西他们都不愿意去提及以及和自己的孩子诉说,但是乐嘉敢于和自己的小孩去分享自己作为青年成长为父亲所经历的一些感情心理问题,敢于直面自己的欲望自己的生活,再育女这一小节里面,乐嘉有关于自己对女儿的一些希冀,一些愿望,里面有关于学习成绩的,关于阅读的,关于业余生活的,关于恋爱的还有最重要的关于做人的。从这些字里行间其实也足以看出乐嘉对自己的女儿是何等的喜爱,何等的重视,其实全天下父母那个对自己的儿女不是这样呢。再来谈谈养儿这个小章节吧,里面映像最深的就是乐嘉发现自己儿子看毛片,现在大多数的年轻人其实应该都看过的,也不算是什么不耻的事情,人是个有情感诉求,有欲望的动物,看这些东西都很稀松平常。我要说的是乐嘉并没有像大多数父亲那样拿着毛片去质问自己的儿子,你怎么能够看毛片呢,你为什么要看毛片呢,他只是默默的收走了他儿子的毛片,我举这个例子并不是想要去说明什么,我只是在想作为一个父亲敢明目张胆的和自己的小孩谈论性,谈论手淫,谈论避孕套,至少我的父亲并没有和我谈论这些,也许是因为年代属性不同吧。最后乐嘉也还是在规劝自己的儿子,“没事别老看,看多了对自己的长远性福有百毙无一利”。

  还有几小章节是我个人很喜欢的分别是写作,修行,独行。因为这三章都是写自我追求的,同时运用性格色彩知识也很少。“写作”就是前世今生的介绍了乐嘉写第一本书《色眼识人》的时候给予了自己很大的信心,还有就是乐嘉说写字这种事情真的要长写,而且要坚持记录笔记,这个观点我也是深表赞同的。但是由于现在微博崛起,很多的人已经只去关注碎片化的东西去了,能够静下心来读完一本书的人是越来越少,其实就我自己而言原来也是喜欢每读完一本书都喜欢用微博120个字去概况自己读完这本书的感受,但是从2014年伊始,我明显的就觉得这样的120个字完全不能满足我自己的需求了。所以自打2014年开始,我每看完一本书,都会用长微博的形式去写写我的读后感。其实这样真的还挺好的。“修行”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的修行当中,当然乐嘉的修行,更有那种仪式感,是真正的到一个道观里面修行七天的时间,再里面要禁语,对于一个靠演讲过活的人,想想也可以知道七天都不能说话对于他自己来说是个多么大的考验以及煎熬。这七天对于乐嘉本人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七天,养生,追去内心平静。“独行”它的小标题是“自驾江湖乐趣”。也许我本就是个喜欢独行的人,去任何的地方旅行都是我自己一个人,事先也没做任何的攻略,想去哪里就去那里,完全不会像一些人去之前做好所有的规划以及会遇到的麻烦,我就是个随遇而安的人,当然乐嘉比我更甚。看着乐嘉自驾游的一些个人感受以及他游历过的一些国家,确实有时候解决恐惧的唯一法门就是行动。这个也是为什么很多都不敢踏出第一步的原因

  这本《本色》我读完花了5天左右的时间,当然读完之后收获肯定是有的,它让我见识到了一个名人都敢这样自剖自己,敢于面对自己。更何况于作为普通人的我,真的有时候该问问自己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去干什么。问问自己的内心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色眼识人》这本书,是2011年就躺在我的书柜里面的,距今也有3年的时间了,当初看的时候不以为意,现在也该是读读它的时候了。

  《本色》读后感(二):也想自己的“本色”

  也想自己的“本色”

  最近密集阅读了一些纸质书,在如今这个阅读变得日渐奢侈时代,这种感觉有些久违。其中,乐嘉的《本色》带给我超乎想象触动。起初,我以为这大约是一本自传,而如今名人出书每周见几个。于是心里自然会有一些嘀咕;写自传,他还太年轻;出书频繁,似乎太高产;节目与书,他同时做的事情那么多,似乎太急于消费自己的声名

  用了一个星期真正阅读,其中在飞机上度过的若干小时都不舍得打瞌睡,利用这个不得不与电子产品分离的时间静静读。吸引我的原因,是这本书对我自己的重重撞击,那种共鸣让我有些禁不住掩卷向自己承认:的确,我是这样的人。

  书分了20个章节“自剖”,乐嘉尚且不畏惧直面和承认自己的脆弱,我又何惧。于是我决定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酣畅淋漓读完,感受最强烈的三个章节分别是“证明”、“崇拜”、“人性”。

  证明

  很多读这本书的人都会对《证明》这一部分印象深刻,我也不例外。“信任我的,我为你死;不信我的,我让你悔”。乐嘉说:这种人一生都在为“证明”而战,总要向别人证明的人,很在乎别人怎么看,其实活得无比辛苦。“证明者”常觉得自己很苦,但一边感受到苦,一边仍给自己打气,逼迫自己熬过磨难,为了争那口气,誓要死抗到底。

  那一刻,我有种极其强烈的击中感。从小到大,我以为这种品质叫做“要强”,我要学习好,我要做学生干部,我要编辑一本杂志,我要主持一台晚会,我要参加一个比赛,我要做一次演讲,我要竞选一个职位,我要考一次考试,我要申请一个项目,我要参加一次面试,我要写一篇论文。最关键的,无论我要做什么,必须要做好,必须。

  本科在中大读理工科,我心底知道自己有个记者梦想,于是我决定跨校跨专业地区考研。彼时我从未去过上海,但突然就决定考复旦:因为综合名校里,她的新闻传播最好,她的氛围自由。那会儿很多人很惊讶,因为我在中大已算小有名气,无论找工作或者跨专业考研大概都不会太困难,那种疯狂的决定看上去很傻。一位本想幽默逗我开心的男生说:“你能考上,还能让复旦很多人知道你”。我十分感激:“真的吗?你相信我能行?”他笑:“对啊,你杀俩教授全国都知道你了。”。。。。。顷刻间,我明白,他、他们并不看好我去挑战一个每年一两千人考只录取20多人的渺茫机会。我很受伤,再没说话,只想:我会证明。

  这之后,我考上了,文科的学习相比理工科轻松不少,我的复旦生活恰逢百年校庆,我见证并亲身参与了许多重大场合,也非常开心毕业,我真的做了记者,只是,每到一个新环境,急于向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成了强迫症一般困扰我的事情。时至今日,依然如此。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不是所有人都会善意支持,各种背后阴招使绊儿也遇到很多。对这些人,我并不愤恨,全部的心思只是:我会证明给你看。而对那些于逆境中支持乃至伸出援手的人,我内心的感激如乐嘉所言,是“想起来无法呼吸”,极其感恩,想要回报

  如今,我还是“证明者”吗?

  采访乐嘉时,我问了这样的问题:其实作为证明者,我觉得很累,我很希望有朝一日我的实力已经被大家认可,不再需要证明自己。你呢?如今的你不再是中专毕业闯大上海的青涩小伙儿,不是向豪门女友父母争取认可的穷小子,也不是初上电视的外行新手,你依然还是证明者吗?他想了想,说,“人生的不同阶段,证明者希望证明的东西也不一样,我现在不再在乎别人说我书写得烂,因为烂也能广受认可销量狂奔,你写得好你写啊。但我可能会因为被人说“乐嘉这小子就是靠着非诚勿扰、离开他死定了”而要去证明自己依然可以很好”。

  是的,明白。如今的我早已远离曾经的青涩和虚荣,对自己的理想和能力有了冷静全面了解,我再也不想向任何人证明自己“可以”。但是,我依然需要信任,过去需要伯乐的,现在或许需要创业伙伴朋友亲人闺蜜的。我想,证明者还有一个特点:无法忍受被人冤枉。

  乐嘉举了《让子弹飞》里小六子的例子:被诬偷吃两碗粉,于是当众剖腹、惨死当场,固然是证明只有一碗,但亲者痛仇者快。

  作为证明者的我如今便陷入这一层误区。我掏心窝子对你好,你回手插了我一刀,我还要追着你问:为什么要这样?然后你再给我一刀。当被插了几刀之后,作为证明者的我心伤不已,却还不能够明白,没有必要去向他人证明自己的真诚,不可能也不值得。

  崇拜

  乐嘉写粉丝崇拜这一章节颇有点幽默。

  我见识了他广州签售现场粉丝们的狂热,“乐嘉老师我好喜欢你”“乐嘉老师我爱你”之类的歇斯底不绝于耳。在Q&A环节,有个女生站起来问:“乐嘉老师你电话号码多少?”我摇了摇头,烂问题。乐嘉答:“姑娘,你要想泡我,当着大庭广众问电话大家不都知道了吗?你应该在签书的时候塞张纸条,或许拿得到。”

  采访时乐嘉告诉我,如今,说“乐嘉老师我好喜欢你的节目”之类的溢美之词他毫无感觉,而假如谁说得出“我读过你书的哪个章节、我很有共鸣”他才会真正有兴趣。在书里,乐嘉写:我总是对那些对我毫无了解就疯狂示好的人小心翼翼,他们爱的是自己想象中的我。他们的示好经不起任何考验,稍有风吹草动就立即掉头,他们也会因外界的一句质疑而迅速全盘否定之前的看法,他们不会认为自己是盲从的,是缺乏独立思考判断能力的,反而责怪是我欺骗了他。

  我自是远远没有那么多的拥趸和疯狂粉丝,但我非常明白,有人疯狂喜欢便有人狠狠质疑,有人恨你切齿便有人爱你莫名。无论喜欢或讨厌,他们看到的都只是碎片。

  人性

  看这个章节的时候,我想,关于微博取名《人性》是不是大了点,故弄玄虚了点?但作为几年来深陷其中的人,读完的强烈共鸣告诉我,确乎如此,微博的确折射人性。作为一个对于现实中朋友要求颇高的人,我不喜欢觥筹交错饭局和没话找话的应酬,有一些想法会写在微博上。作为“证明者”自然是天真地希望有一些价值观思想高度契合的人阅读并理解,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很快就会发现有谩骂、有挑衅。有的人全无逻辑,只留下一句粗口,早期的我还会问:“为什么要骂人啊?你不同意这个观点吗?”

  乐嘉说,他们的思维逻辑是:只要我骂,你就会不舒服,就算你拉黑了我,我换个马甲再来。能让你恨,是我多么大的快乐啊。

  于是突然就同情了,淡然了,笑了,看开了。

  @李佳佳Audrey 2013-11-30

  《本色》读后感(三):道理

  我不觉得这个书是非常值得读的。感觉像是借着作者身份,借着性格色彩的由头,开始写一些道理,而且这些道理都是很浅显的,每个人都懂得,只是有些人做不到而已。这些话如果普通人出版,可能没有人看,没有市场,因为没有资格,大家不了解,你没有成绩,说明你做的很好,凭什么说服大家来做到呢,可是如果是像乐嘉这种做过非诚勿扰主持嘉宾的人就可以出版,就可以拿出来说,因为这些话他在电视机前说过,而且有道理。

  可是这些道理是乐嘉原创的么?不是,可是为什么他能针对每个女嘉宾说出好像很符合的话呢,因为他是性格色彩心理学专家啊,可是这个不就是他能去非诚勿扰的原因么?能比别人迅速看出每个人的性格,然后就能比别人快的了解这个人的性格缺陷,知道这个人的问题出在哪里,自然能说出对应的话。

  我并不觉得这些话,乐嘉说出来就比别人高深的多,僧人参透人生真谛,说出来的话自然透出一股厚重哲理,值得人深思并学习,而且僧人的话可以借鉴一生。但是乐嘉的道理到底对几个人能深刻有用呢?难道是名人就可以大家都知道的道理拿出来出一本书么?请说出你的特别点在哪里呢?

  但是我并不否认乐嘉的人生阅历丰富,这些追逐的过程下,是一股力量。可是这个和现在很多年轻人的路是一样的,我想做我就去做了,跌跌撞撞,很多人也是在年轻的时候一事无成,到最后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所以开始了新的人生之路。这些倒是可以写来励志,那应该是励志书,而不是一个挂着性格色彩学的心理辅导书。

  本色两个字就是活出自己这四个字硬生生的挂上性格色彩的韵味而已罢了。

  我并不推荐这本书,因为对于年轻来说,这不是一本专业性格色彩学的教材,也不是一本心灵鸡汤,更不是一本道理厚重的哲学书。因为书里讲的你已经知道了,好多也不适合年轻人看,做不到那是因为你缺少阅历而已。

  少年需加油啊。。。

  《本色》读后感(四):跟自己对话

  乐嘉说:站在本色面前,撕开自己,打碎自己,重塑自己,这是我的故事,更是你的故事。

  这本书是乐嘉首次拿自己当案例,剖析自己。他希望其他的读着能和他一样,一步步的找到自己,重塑自己。

  在这个忙碌纷繁的世界,我们每天都在忙着上学,忙着工作,甚至连吃饭都是急急忙忙的。我们没有一天休息过,更没有时间去回头看看,好好的跟自己进行一次对话。

  这本书给了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有机会停下匆匆的脚步,去回顾一下自己的过往。

  乐嘉说:这本书,写的是我,说的是你。那我们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跟自己对话吧!

  《本色》读后感(五):前面部分挺过瘾的~行动的才是梦想,不行动的只是空想。

  梦想的部分很过瘾~未看完~

  乐嘉写字也跟他那双眼一样狠。

  我也想:是不是该做些时候,等老了给我的孙子讲点什么的时候,也跟他说说他奶奶年少时轻狂的往事。

  在拥挤的地铁上看完《梦想》这一张,出了地铁呼吸万物都觉得不够宽广不够透彻不够刺激不够圆润。。

  该做点什么。

  行动的才是梦想。

  不行动的永远只是空想。

  给女儿与给儿子的信,没有前面那么有味道,但是很大胆又很小心翼翼的用词还是没有摆脱父女父子的关心又怕束缚的感觉。

  后面写培训、传道,似乎在"精"与"泛"的问题上与前面的主张矛盾,长不过执念、短不过善变,乐嘉也不是圣人,也会稀里糊涂乱讲话吧哈哈~也可能说者没有太绝度,读者又太没偏向。

  推荐像我这样的人读一读这本书。

  果真会有乐嘉写书的目的的感觉:

  写的是我,说的是你。

  待读完后再叙。过瘾。

  《本色》读后感(六):我感谢自己,最终将喜欢的事儿坚持了下来

  我一直不太青春写作算不算一条不归路,但即使是,我也要继续走下去,不是因为我相信光明就在前方,而是因为不走不快乐!——这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话就算是题记吧!

  我从小的理想也并不是作家,而是侠客和将军。我的启蒙读物也很一般,是《故事会》和封面是袒胸露乳的女人的色情杂志,稍微高端点的就是讲一帮土匪吃喝嫖赌故事的《水浒传》了。这么一寻根溯源,我也一点没有成为作家的可能性。

  直到2011年的冬天,我才真正确信我是个还可以写点东西的人。我已经记不得那是哪一天,只记得那天我在学校五楼的阅览室不耐烦地翻看杂志,突然,兜里调成振动的电话就突然响了起来。家人在电话里告诉我,收到了一本叫做《萌芽》的杂志,以及一张稿费单。

  2010年,我22岁,这一年,按照国家法律,我都可以娶妻生子了,我终于发表了人生中无数篇小说中的一篇。比起那些8岁出书,十几岁就红得发紫的作家,我应该就近找个地缝果断地钻进去。但我却格外激动,因为,我终于对得起自己这几年的坚持和努力了。

  我爱上写作,是初中时候的事儿,那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个接近退休的老头,很帅,讲课缓慢,但抑扬顿挫,很有才华。我外公去世得早,每当看到姜老师,我都有一种看到外公的感觉,因此,当别人“开小会”的时候,我却依旧聚精会神听讲。似乎是礼尚往来似的,在不久后的一次作文课上,姜老师读了我的一篇作文,并予以高度评价,基本句子构成是这样的“文采飞扬,论点论据俱全”。全班同学的目光刷就落到了身上,探照灯一样扫来扫去,把我的骄傲照得满教室乱飞。

  就这样,我爱上了语文课和写作文,那是段被光环笼罩的岁月,几乎每一篇我的作文都会被当做范文朗读,如果那时候有星级打分制度,我的伯乐姜老师一定会毫不吝惜地在我每篇作文上打五星。 记忆中,最开心的一件事儿是,有一次,姜老师甚至把我叫到办公室,指着我最近写的作文问我:“这是你在作文书中抄的吗?写这么好!”

  初三时,姜老师退休了,我的语文老师也是班主任,他更注重各科的平衡,每次周会上表扬的那些人,永远是各科成绩都很拔尖的,像我这种“单腿”,一直不在他的法眼里。我怀恋姜老师,在那之后,有一次在镇上的街道上,我们曾擦肩而过,他远远就笑眯眯跟我打招呼,我们说了几句话,问了几句“最近怎么样?”这样的话,就彼此忙各自的事儿了。很遗憾,从此之后,我再没见过他,也再没遇到过像他一样好的语文老师。

  真正开始写小说,是在2005年的那个冬天。我写小说的初衷也许跟很多人不一样,大多数文艺青年都是为了追姑娘才写,或者是为了练好文笔,为将来写情书打好坚实的基础。我写小说却是因为失恋了,我的“女朋友”是中考前夕追上的,因为我写字丑,情书也是一个朋友代劳的。分手的时候,她告诉我,之所以同意做我的女朋友,是因为怕拒绝我会影响到我中考。但她没想到,答应了我,我也依旧未能超常发挥。

  我的失恋不像很多人那样轰轰烈烈,割腕自杀或者到夜店唱歌唱得声嘶力竭,我的失恋很朴实无华。那天下午,一群哥们在篮球场打篮球,我为了让大家知道我失恋了,就突然不打了,忧伤地坐到了操场边。一个哥们果然发现我有什么状况,立刻跑过来询问详情。当得知我失恋后,他二话不说,仗义地把我带到了附近的一个面馆,点了两碗面,两瓶啤酒。我不吃面,就抠开啤酒瓶子一阵海灌,一瓶酒下肚,我就直接钻进了桌子底下,面一口没动。

  那天晚上酒醒后,我就发誓,我要成为一个作家。那时候,郭敬明和韩寒正红得发紫,“新概念作文大赛”也如雷贯耳,我一个哥们告诉我,如果参加新概念,成为郭敬明韩寒,就能一夜暴富了。我当时想的就一夜暴富,让跟我分手的“女朋友”后悔死。

  但成为作家似乎并不容易,我疯狂看书,疯狂写作,投稿也几近疯狂,但是都石沉大海。后来,我研究了一番,觉得是我不够努力造成的,于是,那之后,语文课基本都变成了我的阅读课和写作课,我的语文课本下总是压着一本一块钱的教案本,然后我用三块钱的破钢笔在上面勾画我的一夜暴富梦。后来,很多我认为不重要的课,政治、地理、甚至我最差的数学,也都演变成了阅读课写作课,但投出去的稿子依旧杳无音讯。

  我在读到高二的时候,已经成为了语文老师的钉子户,他总是在课堂上点名批评我,没收我的课外书,但是我却屡教不改。有一次,他在没收了我的课外书后,突然变换了策略,语重心长地说“你是农村人,还是务实点吧,作家这种事儿,大多数是属于城市人的,他们从小看书多,成为作家的可能性更大!“

  我对他厚颜无耻地嘻嘻一笑,但心里却炸开锅了。我心说,我就不信这个邪了!我倒是要给让你看看。于是我怀着无限憧憬从一本《萌芽》上剪下一张“新概念大赛报名表“。请班上写字写得最好的一个女生帮我把最近写的一篇小说誊写下来,寄了出去。我想,我如果入围了,就可以去上海参加比赛了,如果我参加比赛,像我这样才华横溢,少说也是一等奖,到时候那些大学老师一看我这么有文采,一定破格录取了,然后我就像韩寒一样出书,红遍大江南北……

  想想,还真有点小激动呢!

  但是,邪乎的是,直到高三下学期,高考的压力铺天盖地压下来,我被迫放下笔,我写的两本教案本里的无数篇小说楞没有一篇发表过。而我所期待的那封“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入围通知书,也始终没有寄来。于是,我只好收起了那些课外书,收起了教案本,开始学习政治、地理……以及其他被我落下的课程。

  后来有一天,是我上了一个三流大学以后,跟一个高中同班同学聊天,他突然问“你还在写作吗?“

  我说“当然还在写!“

  他说:“当时以为你是为了出风头,没想到你是认真的啊!“

  我愣住了,我没想到,我当初那么努力那么疯狂的做一件我喜欢的事儿,居然在他们眼里是出风头。沉默了一会儿,我终于认真地回复道:“恩,我是认真的!“

  我始终没有一夜暴富,没有成为郭敬明韩寒,但我依然坚持着阅读和写作。我知道,写作是一件在清苦再艰难不过的事儿,但是,我想对它说:“我是认真的!“

  既然认定了一件事儿,就去做吧!无论有多少反对的声音,总不如你去亲生经历来得痛快。这个世界上没有更好的选择,只有让你觉得快乐的选择。我很感谢我自己,这些年来,一直坚持走在自己喜欢的路上,在做喜欢事儿,从不曾走远!

  《本色》读后感(七):所有的大人物都是梦想家

  威尔逊曾说,“我们因梦想而成长壮大。所有的大人物都是梦想家。他们在春日的薄雾中,或是在漫漫冬夜的熊熊炉火里,看到自己的梦想。我们当中有些人任由这些伟大的梦想消逝,也有些人努力地滋养和保护这些梦想,等到恶劣的日子过去,阳光普照,光明便会降临在那些坚信自己将会成功的人身上。”

  而乐嘉就是在现实的道路上实现了他的梦想。乐嘉对于梦想也曾有过一段迷惘期,他做过银行会计,因为这个工作“没有变化”、“犹如行尸走肉”而拼命要挣脱,在家人的反对下甚至以上吊示威,家人只得让步;他在房产公司做过近一年的销售,业绩很差,差到连房屋图纸都看不懂——直到今天也没有看懂;他兼职做雅芳化妆品的推销员,业绩很快做到宁波地区第一名,19岁时就成为雅芳最年轻的培训师;25岁,他做过强烈的明星梦,甚至正儿八经去念了6个月的表演……由此可见,对于梦想,他一开始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方向,在新书《本色》中,乐嘉也提到主持人和作家这两个梦想,都是他在行动过程中逐渐强化的,同时他还阐述了自己不同状态的梦想:儿时的、已实现的、正在实现的、未实现的。

  在舒瓦茨的《大思想的神奇》和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中,都提到梦想必须要大,你想着赚十亿,才有可能赚一亿,你的目标是千万,恐怕此生只能赚百万。我非常理解书中强调的“你自己首先要敢想”,想了才有可能做到!下半句话,是“你不想,就绝无可能”!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总是有着很多想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拥有什么,但我们周围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人影响着我们:“算了吧”,“别折腾了”,“你就是个败家子”,或者想看我们笑话的人总是时刻等着看我们的笑话。

  成功的一切都是显眼的,有人怕被笑话,怕失败,即使有梦想,也被岁月和环境所吞噬掉,随波逐流,庸庸碌碌,甚至加入到嘲笑别人的队伍当中。世界上有10个人,1个人安于现状,9个人有自己的梦想。但这9个人当中有3个人只敢想不敢做,甚至偷别人的梦想,嘲笑那些失败的人,6个人敢于拼搏,但最有只有一人成功,5人都失败。

  我佩服那6个敢于为梦想拼搏的人,即使这社会以成败论英雄,漠视那一个安于现状的人,更看不起那个3个偷梦的人。正如乐嘉在《本色》中所说,“不要让人偷走你的梦想”,因为,只有你会为你的梦想负责,除你之外,无人珍惜。

  《本色》读后感(八):本色

  和乐嘉的新书有点关系,也好像没什么关系。他在本色这本书中写到梦想和理想的距离—实践?忘了。 你,是不是也曾和我一样?信誓旦旦承诺,最后却化为过眼烟云。 乐嘉在序里写自己想突破平乏生活的故事,来报销的业务员的车旅发票是那人的旅程见证,乐嘉在银行的柜台后看着上面的城市名称,回家狂翻地图,用心走中国。最后心盛不下了,辞职吧!就那样开始了他自己想要的生活!好像和想像的不一样,是啊,生活哪里会如你所愿呢,再疼爱你的上帝也会不时和你开开玩笑,再看着你梨花带雨的窘态,痴痴发笑。 可是,乐嘉走过来了,虽有颠簸。 你呢,梦想的道路,抬脚准备前进了吗? 时间一长,书的很多细节记不得了,信任,记得有这段,在人生低谷时期,伴你左右,不离不弃,多厚重的情谊,那段文字,我还特地截图保存了,眼睛定定得瞅着,映到心里去。 生活节奏快,信任也是一个伪话题,从前慢的生活早已不复,你抱着12分的信任,欢欣鼓舞,冲向对方,落得个遍体鳞伤。只是,改不掉的习惯,下回仍是极速飞奔。 其实,不知道想写什么,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书写得鲜血淋漓,作者把自己剖开,给读者展现真实的乐嘉,一个有劲儿的少年乐嘉,一个有追求的青年乐嘉,一个有担当、有自信、有迷茫、有苦难的乐嘉。

  甚少看电视节目,所以《非诚勿扰》只是听说过,更不要提乐嘉了。第一次看到乐嘉是在从小玩到大的友的微博上,转发的微博中,乐嘉这样写到:08年6月,17天6600公里,西北自驾,西安-宝鸡-天水-兰州-西宁-青海湖-都兰-格尔木-大柴旦-阿克塞哈萨克-敦煌-嘉峪关-酒泉-祁连山-张掖-武威-沙坡头腾格里-银川-延安-壶口-西安 。这么一段文字,没有缘由,就看进了心。

  “写的是我,说的是你”,我喜欢在别人的故事中找安慰,轻微偷窥,美其名曰间接经验的汲取,所以喜欢读书,但《本色》这本书我没读到最后。揭开伤口给大家看,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要服人,必自剖,这其中,揭开伤口的人决绝痛苦,读者也未必好受,你看完一句,合上书,告诉自己:喂,亲爱的,这只不过是别人的故事。

  然后它果真是吗?书页打开的那一刻,关系展开了,期望开始了,恐惧也开始了。你在乐嘉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遇难事蜷缩后退,在权钱面前原则松动,难过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哭,全世界数你最难过。

  所以,没看完的《本色》,我会告诉自己再捧起来读完,不需要通篇精彩绝伦,字字珠玑,只是一个、一段、一篇的文字在某时刻让你有了眼眶泛红的冲动,一本书,如此,足已。

  最后,想起:要坚定。沿着本色这条路一路走下去,定会生长出许多新的可能来,日后回忆起来,曾经的自己是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本色》读后感(九):乐嘉有点色,男人嘛!

  整体说来,这本书还算不错。

  说的很真诚,读完之后也会有所收获。

  一个人机遇很重要,当然也要你事先准备。

  乐嘉说他以前干过销售,还做过培训机构,分析人的性格,最后之所以出名恐怕就是上了非诚勿扰吧。

  他也很会享受生活,自驾游了很多地方。

  他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教 的很好。很开放的教育。

  为什么说他色呢,您读完就知道了。

  这本书是我寒假的时候在当当网买的,断断续续把它看完了。

  能写成这本书,坚持是必须的。感觉每一个有所作为的人他们都能静下心专研。

  乐嘉研究性格色彩学,还出了书,见解独到。

  最近,我在看一本书,关于九型人格的。

  完美型,给予型,实干型,浪漫型,观察型,怀疑型,享乐型,领导型,调停型。

  每个人都不是特属于其中一种类型,或多或少都有其他成分,但就于我们的本性(内心的潜意识)而言,我们必属于其中一种。

  未来会如何,你知晓不?

  《本色》读后感(十):敢写,是会找到一些同好的

  作为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内容还是太浅了。

  反复看乐嘉说的那句“写的是我,看的是你”,很能明白这本书的意义。说白了,就是日记。通过日记看到一些东西,看到一些现象,或许还能看到一些点燃自己的想法。就够了。

  不同层次的人理应寻求一些心灵辅导,但未必文字表现形式相同。

  朋友喜欢心理学,也喜欢乐嘉,把这本书推荐给我。

  早已料到不会对这本书有更高的评价,但是看了,还是很喜欢前几章节的写法。

  很亲民,很接地气。

  大抵这样,一些有的没的、特别是别人的事,能让我们倾注时间去关注,更可能去深思。

  反倒是自己的事情,逃避,不敢面对。

  轻松一点说事,温和一点说理,总是有人愿意听的。

  但,这终究不是我所期待的书,和文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本色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