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随意搜寻》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随意搜寻》的读后感10篇

2018-07-24 04:2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随意搜寻》的读后感10篇

  《随意搜寻》是一本由Peter Morville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8.00,页数:24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随意搜寻》读后感(一):找不到,则用不到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很幸运的站在了计算机互联网的大爆炸时代。我们可以大方享受着信息红利,当我需要旅行的时候,我不需要提前几个月就去购买车票,预订酒店,查看交通情况,互联网给我带来了足够多的便利安全感

  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当我们享受着信息红利的时候,我们恰恰也被信息过剩所困扰。我们不停的刷着微博微信新闻,生怕错过某条消息,但是,实际上我们所能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却越来越少,当信息越来越碎片化,我们越来越疲惫

  我们面对越来越多的信息,但是,如何从中找到对我们有价值的信息却成了一个大难题

  当拥有信息比不拥有信息会给用户造成更大的痛苦麻烦时,用户会倾向于不使用信息检索系统

  穆尔斯定律说,有了信息,你就需要阅读它,这就够烦人的了接着你需要理解它......理解了信息后,你很可能发现你的工作错误的,或者是无用的.......所以,可能没有信息,不使用信息反而能够避免出现麻烦和痛苦。

  当然,穆尔斯的本意并非真的是我们不要信息,而是说,我们关注焦点应该从「创造丰富的信息」,转移到「解决注意力分散问题」。人脑并未遵从「摩尔定律」,硬件一直在升级,但是,人脑的进化则异常缓慢。所以,要设计有用的信息系统,必须深入理解用户及其社会背景。错误的用户模型,以及错误的信息搜索行为模型,导致大多数产品成功失之交臂

  摩尔斯的这个理论,是《随意搜寻》这本书一个重要的理论起点。这是一本讲技术哲学的书,描述了在移动计算和互联网交叉口的信息与交互。

  《随意搜寻》从人类的寻路简史讲起,将动物和人类在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中的导航方向,连接到21世纪的跨媒体寻路方式中。然后再通过「隐喻」为桥梁对比人类在自然中的「寻路」与在 Web 中「寻路」的差异。最后通过描述可寻性和 Web 正在转变市场形式,重塑市场的规则

  其中,有很多有趣观点,比如:

  从建筑环境中学到的一切内容对 Web 可用性同样适用。

  在建筑学上,讲求在客人进入建筑之前,显示目的地所在区域的信息;在地图路标上,不要显示过多条目,一般最多3条;地铁线路图之所以有效,在于其牺牲真实性突出简洁性。相应的,在 Web 上用户并不是阅读,而是扫视。将页面分割为清晰的区域,提供多重导航,保持简洁,别让我思考

  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只存在语言中,也存在于思想行动中......这些管理我们思想的隐喻概念,构筑我们观察到的事物、我们对周遭的感受......我们思考的方式、我们的体验,以及我们日常生活所做的一切,都事关隐喻。

  Web 是一个没有「空间」的公共场所......我们可以由此处去彼处,但是无须移动「距离」。可寻性是连接物理世界数字世界的桥梁,让我们随心所欲的在两者间概念转换

  根据六度/十九度分隔理论,人们会误认为在小世界里找东西容易,这与真相大相径庭。不只是想要的人或文件自己有六度/十九度之遥,而是所有人与文件都与自己有六度/十九度之遥。

  正如蔡学镛在做序的时候所说,在这个一切泛滥的时代,除了人之外,公司商品手机应用....一切都需要 findability(可寻性)。

  手机应用刷榜,为的是 findability;歌手买榜,为的是findability;网站做 SEO,为的是findability;竞价排名,为的是findability。连我们用心写 Blog,实际上也是为了findability。

  未来存在于今天,只是分布的没有规则。

  -- 必须备注在最后的事情

  1、这本书写于2005年,不过其中很多的预言都变成了现实,包括 LBS 技术、社交软件、移动社交软件、分布式购物。

  2、这本书的作者还写了另外两本书,《Web 信息架构:设计大型网站》、《搜索模式》。是的,你不必惊讶,就是那个所有从事信息、交互、产品工作的人都会奉为圭臬的书的作者。

  3、这是一本哲学意味浓厚的技术书籍,很难读,但是,确实是一本值得仔细读好几遍的书。

  4、很多人都说「随意」是一个很霸气的词,而「随便」则是一个很屌丝的词,你可以借此感受一下「随意搜寻」的境界

  -- 原文, http://www.ikent.me/blog/4751

  《随意搜寻》读后感(二):三生三世,命中注定

  在此打字的屌丝,也许本来该躺在澡盆里发呆;在此看我码字的看官,也许本该在酒桌上群情豪迈。 但是此刻,以比中彩票更小的概率,你们偶遇了这篇书评,就像我当初遇上了这本《随意搜寻》。

  有时你觉得这是偶然,但总有算命先生想和你强调,这是命中注定。 你一定会不以为然狗屁!真有命中注定,请告诉我下期彩票里,命中注定的那组号码

  彩票号码自然是说不出,不过,如何窥探玄机,倒也有些章法可循。

  --

  泄露一个天机层次步速理论

  将建筑和社会看做一个整体,他们其实分为很多层次,每一个层次都有一个独特的、合适变化频率。慢层次提供稳定性。快层次驱使创新。不同层次间独立的变化速度是自然而健康的进化结果。(自然、文化政治基础设施商业时尚艺术,依次变快。)想象另一种做法,比如商业以政府的速度发展,最典型案例莫过于“苏联”,还记得苏联的下场吗?

  预测下一组彩票的中奖号码很难,因为这是在快层次上。但预测彩票的盈利方式就比较简单,彩票的规则被设计出来之后,就无须太大更迭,即可一劳永逸赚钱~

  预测哪一个产品,哪一家公司即将大红大紫很难,但是预测某一个行业趋势则相对容易。(什么方向会大红大紫?在原子大陆和比特海的交界处,可穿戴式设备和AR正在与你招手~这只是随口一提~)

  是的,请在快层次中享受生活,在慢层次中着眼规律~

  --

  当然,这只是一种理论,周易也是一种理论,毛概马哲也是一种理论。 你有理论,你也可以做算命先生, 但生意不好,还得看文采,不是么?

  我掐指一算,看官眉清目秀仪表堂堂,一定是未来祖国IT事业中流砥柱啊!(我这个水准,就勉强够在各位面前讨个彩头,讨点水喝,好继续打发我上路)

  但作者将科幻作家William Gibson 也搬了出来,这就好比在新店铺里搬了个关公出来。这样的文彩再缀上点理论,不由得你不信服! “未来存在于今天,只是分布的没有规则!”

  如此阵仗浩大的算命先生,你怎可忽视他,何况他本就来头不凡——Peter Morville,信息架构之父。这招牌可不是盖的~(这名分是大家给的,可不是什么西太平洋大学盖来的~)

  --

  当你读到了这里,一定也不是偶然,我得告诉你,你一定很想读这本书,这是命中注定的~

  有时生活就是这么无趣的缺乏偶然,在发生之前,早有暗流涌动,规则早已横亘在天地之间,要么是没有发现,要么就是不愿承认。比如,时隔一年半,我依旧是个混迹在互联网街头的产品经理,无论我如何翻江倒海

  多少次我曾妄图对抗天意: 我写诗,我流浪,我搬货,我出家,我花一年时间外出旅行,尝试了无数的手段,寻找我的人生真谛!但到头来,旅行的书儿我没写,旅行的故事我没说几件,倒是翻译起这本充满禅意的IT书籍来了!我想过无数的状态,面对我回到祖国大陆的崭新人生,但这tmd就叫命中注定,无论去外头逍遥多久,回头来还得重操旧业……

  这样的今天,就存在于旅途上翻译《随意搜寻》的昨日,只是当时我不曾发觉罢了。用佛家的话来说:万物皆有因果。但这句未免听得腻了些,于是,你也可以文绉绉地来上一句:“未来存在于今天,只是分布的没有规则”。然后你也还可以给自己补一刀:“今天存在于过去,只是当时不以为意”。

  --

  没有人意识到,书和迷宫其实是一样的。——博尔赫斯

  这是一本充满趣味哲理的IT书籍,它不会告诉你怎么做。只是告诉你如何面对自己,如何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能把这么冗长的书评看完,你一定是不简单的人,我觉得这也是命中注定的……

  《随意搜寻》读后感(三):《随意搜寻》—— 未能读懂的搜索

  功力不够说实话基本没有看懂这么书,很多地方一带而过特别是社会语义网一章,未能明其义。仅作为读书笔记,他日在工作中有新领悟时当重读。

  第一章 失物招领

  介绍了可寻性和可寻物件定义、示例和故事。探索了环境可寻性的价值和重要性

  关键词:Treo、GPS、RFID、长尾理论

  本章主要在于引出可寻性的定义,及其将在未来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美国国癌院的例子很好的应证了可寻性对于一个产品的重要性,而人们又容易将注意力放在产品内部结构本身,而忽视了用户能够顺利寻找到这个产品的过程

  findability:

  - ‘可被定位’ 或 ‘可被导航’ 的特性

  - 特定物体 ’易被发现’ 或 ‘易被定位’ 的程度 ( ‘可被定位’ 特性的角度

  - 系统或环境支持 ‘导航’ 或 ‘检索' 的程度(’可被导航’ 特性的角度)

  问:该学习如何学习?

  答:寻路(wayfinding)、社交软件(social software)、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决策树(decision tree)、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图书馆学(librarianship)及权威(authority)

  第二章 寻路简史

  将动物和人类在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中的导航方向,连接到 21 世纪的跨媒体寻路方式中。

  关键词:海龟、迷宫、地图、迷雾之岛、隐喻。

  从动物感官海豚回声定位、蚂蚁地理中心导航和自我中心导航、海龟的磁场地图、蜜蜂之舞),自然栖息地灯塔、罗盘、木块、六分仪、经度仪),地图与图表,建筑环境,到心智层的隐喻,再到 Web 中的「寻路」。但对于 Web 设计来说,只用导航隐喻是有其局限性的,就像文中举例的使用信息可视化技术去映射 Web 地图的尝试大都失败了,因为 Web 并没有一个空间的公共场所,所以空间隐喻有其局限性。

  第三章 信息交互

  透过进化心理学镜头,窥视现在的信息的搜寻行为。

  关键词:幂次法则、适切性、误查、八卦闲聊

  穆尔斯定律:当拥有信息比不拥有信息会给用户造成更大的痛苦和麻烦时,用户会倾向于不使用信息检索系统。

  其本人对此定律的解释是:’现在我认为,很多人并不想接收信息,而且一旦系统给他们信息,他们会避免使用系统。信息会带来痛苦与麻烦。这一点我们都有所体会。有了信息,你就需要阅读它,这就够烦人的了,接着你还需要理解它... 理解了信息后,你很可能会发现你的工作是错误的,或者是无用的... 所以,可能没有信息,不使用信息反而能避免麻烦和痛苦’

  第一次听说到穆尔斯定律,想想很多生活场景还是确实蛮有道理的。我理解此处拥有信息带来的痛苦和麻烦,有时候可能更多是心理上所产生的,在于对信息的不理解、不知该如何处理所引起的恐惧,从而导致带来痛苦与麻烦。给用户推荐内容相当于是强行让用户拥有了一种「智能」信息。Keep 几个版本前也开始规模的改版,在首页会推荐今日训练的内容,比如某个训练课程或者是跑步推荐,而用户自己选择的训练则放在另一个 tab 中。上线后很多用户反馈非常的不理解,为什么给我推荐这个内容?我今天适合做这个训练吗?我以为会给我推荐我选过制订过的课程,结果却不是,反倒需要再点一个 Tab 进入到自己制订的训练中,徒增了麻烦。在健身这块要做到用户准确的智能推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推荐训练相当于给用户增加了理解新信息的困难挑战,可能会带来不解与麻烦,造成用户流失。好在首页是模块化的,从数据和用户反馈发现这个问题后,我们进行调整,将用户自己制订的训练 Tab 放回第一个栏目,今日推荐放在制订训练的下方,减轻用户的对新信息的理解压力。

  书中提到,人机交互研究中提示,「人的问题是最大的软肋」。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正如其所述,'只要人类使用语言去沟通,信息检索就会坚持着它的凌乱与不完美’。《硅谷马屁精》报告提示的一个现象是,在计算机的’奉承’下,人类会有正面反应。测试中显示若计算机称赞了用户,用户就会对该系统给出更高评价,即便事先告诉用户计算机会刻意奉承。Don Norman 的《情感化设计》中也提到,’有魅力的东西会产生更大的效用。因为快乐的情绪促进思考,激发创造性思维,有魅力的产品让我们快乐,从而激发了我们使用这些产品的能力。事实上这些产品也会因此被更加利用,而运作得更好。小礼物或小奉承都会起到类似的积极作用。’

  如此智慧的生物为何会如此肤浅?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在神经科学不和进化心理学中。在 Keep 相对克制的产品设计中,我们也是在给用户加入一些正面的反馈和激励。运动健康是一件很难坚持下去的事情,正向的激励更为重要。最近迭代中,也在不断地扩充成就领域,即泛成就。让用户在一次跑步或者一次健康中,得到一些能够得到的成就,如打破个人的最佳成绩、完成了某个活动的展示,更多的徽章等等,予以积极的反馈。

  第四章 紧密交织

  探索可寻性、可寻物件、寻路与’人机合一’的普适计算。

  关键词:可吸入、万用件、隐私

  '普适计算’,用于定义这样一种未来:嵌入日常物品中的隐形计算机将代替个人计算机。

  ‘未来存在于今天,只是分布得没有规则’ —— William Gibson

  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有用性或有效性,等于网络中用户数的平方。(摩尔定律+梅特卡夫定律——引爆点)

  当一切通过普适计算紧密交织在一起,如何做好用户的隐私空间问题? 更进一步说,这是我们想要的未来吗?

  第五章 推与拉

  描述可寻性和 Web 正在转变市场的形式,重塑市场规则。

  关键词:香蕉、垃圾邮件、搜索成本、个性化

  不要推送过度造成 spam,又不能没有推送。将设计融入营销中,结合个性化,给予用户想要的。

  第六章 社会语义网

  通过把知识本体、传统分类法、大众分类法放置到不同情境中,在社交软件与语义网的鸿沟上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关键词:标签、流行度、权威性

  此章不知所云。

  第七章 启发决策

  穿越人工智能、非理性决策、人类行为的混乱层级,并做出总结。

  关键词:迷宫、记忆、新大脑皮层、颜色

  正值柯洁 0:3 落败 Alphago 2,人工智能的决策树,已到了大部分人很难理解的部分。而如书中所问,人工智能,有理解能力吗?

  《随意搜寻》读后感(四):【交互设计禅意花园创始人】用“禅意”诠释产品设计法则

  刚看到这本《随意搜寻》时,发现里面内容非常适合从事搜索业务的产品经理以及交互设计师来阅读,读到最后觉得从事移动搜索开发的同学也不妨来了解下findability(可寻性),对于自己开发的产品会有一个全新角度的认识。

  如果你在思考搜索UI的设计,你需要阅读Peter Morville 关于findability(可寻性)全新的诠释,当然《随意搜寻》是最适合的一本书。在移动计算和互联网交叉路口的信息交互,那些奇妙的互动场景会一步一步走到我们的现实。

  在每天的生活里,我们打开一份报纸,一般可以将资讯搜寻可以定义为5种类型:

  1. 浏览:我想探索可用的信息

  2. 寻找:我想找出特定的东西

  3. 查询:我想要查看符合我口味的条目

  4. 结构化:我想要通过一系列选择来帮助缩小视焦范围

  5. 指引:我想被导引到该资讯

  我们发现了用户的搜寻类型,按照这些搜寻的特点一步一步去满足他们的需求,最后发现findability(可寻性)很好地解决了用户搜寻的问题。但是我们如何描述可寻性呢?

  其实,往往可被定位的,或可被导航的这种特性,或特定物体易被发现、定位的程度,以及系统或环境支持导航、检索的程度,我们都可以这样定义它的存在。这本书会从“失物招领”、“寻路简史”、“信息交互”、“紧密交织”、“推与拉”、“社会语义网”、“启发决策”等多个生活角度去诠释一个哲学思想。之所以这么说,因为这本书真心不是一本行动指南,他是在用“禅意”的思想讲述一个哲学范畴的产品设计法则,很多东西不是你只要看就能深入理解,往往你要经过自己的思考,结合生活的真实案例,去体会每个Peter Morville的观点。

  《随意搜寻》让我知道了如何让用户从世界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用最自然的方式去发现用户需要的信息内容,让他们在搜寻的世界里,做到真正的惬意与随意。

  书里有大量的产品案例,同时让你耳目一新。在搜索与浏览结合的模式下,文中也提到了Faceted Search (分面搜索),一种特指在拥有多维度信息架构的搜索里,如何更好的去迎合用户的应用场景去为用户提供最佳的搜索体验。当然太多有趣的案例,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体会他们的经验总结,去思考产品,希望我写的这些可以帮助你,更好的了解这本书。当然在阳光下,喝一杯茶、享受一份好心情,当然也少不了这本好书。

  于宗博

  AliteDesign(交互设计禅意花园)品牌创始人

  前snda 无线产品总监

  (本文转自于宗博先生书评)

  《随意搜寻》读后感(五):Notes

  可寻性

  “可被定位”或“可被导航”的特性

  特定物体“易被发现”或“易被定位”的程度

  系统或环境支持“导航”或“检索”的程度

  “当拥有信息比不拥有信息会给用户造成更大的痛苦和麻烦时,用户会倾向于不使用信息检索系统。”——Calvin Mooers

  现在,我们的注意力应该从“创造丰富的信息”,转移到“解决注意力分散的问题”。因为人脑并不遵循摩尔定律,而且实际上过去5万年来,湿件并未升级。

  元数据字段

  受控词表(主题、分类、格式、受众)

  RFID 可寻物件 物联网

  现在,所有的数据都是元数据,数据全部呈现在表面,没有藏在内部。

  亚马逊就是这场紧密交织中的典型,书籍陈列在亚马逊上。每条数据记录都和丰富的语义及社会化数据结合在一起,以帮助用户找到想要的书。正规的书籍目录标记和主题分类、流行度、口碑、引用分析、协同过滤和客户评价混合在一起。还有书内搜索,亚马逊将页面变成了元数据,每个词都是关键字,每个文本都是链接。

  《随意搜寻》读后感(六):未来存在于今天,只是分布的没有规则

  这本书是2013年10月份出版的,一上市变跃居bestseller的群体。尤其是蔡学镛还为其做了序,冲着这个,也搞来读了读。这本书是信息搜索科普版,浅显易懂。正如蔡学镛所说,“不管你是在技术、营销、管理,或者其他任何领域,这本书都适合你。”但“如果你要的一本行动指南,这本书并不合适。”这两句话中肯、客观的评价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英文版《Product Image Ambient Findability: What We Find Changes Who We Become》诞生于2005年,台湾出版译本的时间是2007年,而到了大陆,却已是2013年10月,很难想象信息类的书出版近十年后才在另外一个国度上市,还高居在排行榜前列。虽然这件事侧面的肯定了本书的价值,但是也让所有大陆读者有相见恨晚的痛彻。时间回到2005年,那时LBS的应用连小荷才露尖尖角都算不上,Ubiquitous computing更多的是在研究所或高等学府的实验室里,但作者敏锐的看到了未来,至少高瞻远瞩了十年。在那时,这本书会给所有读者打开一扇门。而如今,近十年过去了,未来的预见变成了过去的遇见。再读这本书,更多的是对作者洞察力的无比叹服,以及光阴荏苒带来尘世间沧桑巨变的感慨,还有便是对科技方方面面均落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若干年的哀伤。

  译者说,回头审视,这本书像属于信息时代的玛雅预言,而我们有幸能亲历预言成为现实的那一刻:

  1、数字墨水和柔性屏的普及(P231):2007年11月19日,亚马逊推出Kindle;

  2、博客圈之外的社交软件的革命(P198):2006年9月11日,Facebok面向全网开放;

  3、位置识别技术的畅想(P95):2009年3月17日,Foursquare上线;

  4、未来显示设备不只是手机、PDA和计算机显示器(P116):2010年1月27日,iPad发布;

  5、移动社交软件服务(P110):2011年1月21日,微信发布;

  6、年轻女孩的分布式、合作式的购物(P88):2011年2月14日,蘑菇街上线;

  7、Timeline(P198):2012年1月30日,Facebook发布新的UI Timeline;

  8、可穿戴式眼镜(P120):2012年6月28日,Google I/O开发者大会上,谢尔盖·布林带着Google Glasses闪亮登场。

  “未来存在于今天,只是分布的没有规则。”

  《随意搜寻》读后感(七):随意,那是一种跨界的浪漫!

  【讲搜寻】我突然想到淘宝搜索第一人鬼脚七~

  说道鬼脚七,原先,你得从中国-阿里-搜索-鬼脚七,这样定位到他,但现在,他有了自己的微博微信自媒体平台,你就可以直接定位到他。换句话说,你现在可以“随意搜寻”到他!在以前,我们做seo,想让自己在搜索引擎中更容易被找到~现在我们也可以做自媒体,让自己在人类社会中更容易被找到~

  离开阿里,做自媒体。“做自己,爱生活”,的确让人热血沸腾~放弃利益,追逐个人理想,这永远是个好故事~这是一个属于“随意搜寻”的好故事~

  【讲随意】不过既然说的是“随意搜寻”,我们讲完了搜寻,该讲讲随意的事儿了。

  (原版书名<Ambient Findbility>,实际上按书名来说,这里说的随意,是指随时随地的。下面讲的随意,实有歪楼之嫌,不过可以算另一个视角。)

  然而千篇一律的故事,既不浪漫,也不洒脱,就更谈不上随意了,反而沾染了太多对生活的厌倦消极。于是,我们不如讲讲硬币另一面的故事,一个放弃了自媒体,融入到公司,做个螺丝钉朝九晚五的好故事~是的,这是属于译者我的故事~

  作者Peter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在罗德岛的新港的海滩上,在安阿伯的家,在英国的乡村。说来也巧,我翻译这本书的时候,远离工作,远离互联网,在奥克兰的一位房东家,在第六第七章中间,还跑去几百里外跳了一把伞;校对的时候在基督城,享受着越南房东的地道越南菜和kiwi料理,顺便等着去斐济享受最后的假期~

  这不是说作者写书很随意,译者翻译也很随意。恰恰相反,作者此书旁征博引,看似蜻蜓点水,实则每一个故事点可能都是一个边界物件,处于几个领域的交集。此书的译者,当然也是反复校对,追本溯源的查对资料,直到结束旅程,开始工作后,仍然在跟进书籍的后续事宜~

  我们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被编辑揪出来,继续改稿~这种无处不在的力量,才是随意的真谛!我们可以瞬间从旅行者切换回IT宅男,对这个世界贡献更大的价值,这是一种跨界的浪漫~我们在原子大陆的不同角落,用比特海里的波浪传递思想~信息已经无处不在了,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被找到,也可能随时随地被信息淹没。

  跨越比特海与原子大陆的随意搜寻,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浪漫~从工作转向自媒体,这份浪漫自然可以理解;而从自媒体,转变回工作,很多人就会难以理解。但事实上,厌倦旅行、厌倦自媒体和厌倦工作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30岁之前的人生是很宝贵的,当你把精力投入到其中一样的时候,自然无暇顾及其他的。从工作切换至自媒体,还是从自媒体切换到工作,都是跨界,跨界后还能创造价值,并能不断跨界,这更切合随意的本质。

  鬼脚七“做自己,爱生活”这句,表面上是兴起兴落,实则背后是跨界后持续创造价值所需要做的巨大基础工作。一切随意,都意味着背后有一套精细的构造。就像曾经我在自媒体中创造的那条疯转几万次的名微博:“每一张风骚的照片背后,都有一组精密的布光。”套用这个句型,“每一个随意的表象背后,都有一套精细的构造”。

  卿本产品经理,深耕产品工作,有心种花却未有惊人之作,偏安杭城一角,却始终被卷入创业风波。业余二逼青年,无心插柳却颇有斩获,一场自由而无用的旅行,伴着一条知乎问答将自己变成了知乎红人;一条散漫而无益的微博,伴着长达2年的经营,铸就了50万粉丝的微博。

  在专职旅行的时间里,旅行上未有惊人之作;旅行之余,变身产品经理,翻译完成了《随意搜寻》,成为一年中第二大的斩获。

  从微博大号这种身份穿越回来很开心,从长期旅行者这种状态切换回来也很开心。从这种看似别具一格的生活中,穿越回主流社会,做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更是满心的满足。我很享受这个层面的随意,这是一种跨界的浪漫。

  如果你能享受这份摇摆,也便能享受到这书中跨界的深意与浪漫~

  --------------------------------------------------------------------

  ----【补充】“随意”是个很吊的词,不是“随便”----

  几年前,交谊舞的老师跟我们说,“圣诞节开个舞会,大家到时不要穿得太正式,随意一点。”

  于是,我兴高采烈的问老师:“我这样穿可以吗?”

  老师白了我一眼,劈头盖脸的回答:“你那个不叫随意!叫随便!”

  对了,此书我必买,你可以“随意”~

  《随意搜寻》读后感(八):酒香也怕巷子深~

  俗语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巷子数量如互联网网页数量级的时候,就完全不适用了~能被找到,才能发挥其价值,酒香也怕巷子深~

  本书2005年出版,直至最近才在国内出版简体中文版,大约也是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对于很快能用上的方法之类更为需求迫切。

  但就像书中提到的层次步速理论,有些瞬息万变,有些则会缓慢发展。形而上之道,会在方向层面上长远的发挥其影响。而本书提到的理论,从今天回看,诸多预言验证,足以证明这些理论也是缓慢发展,影响深远。

  正如序言里所说,该书偏哲学,而不是技术。会引发思考,而不会告诉读者怎么做。这也是本人读完之后的感觉。

  《随意搜寻》读后感(九):找不到,再好也没有用

  拿到《随意搜寻》这本书时候我正处于一种非常焦虑的状态。

  作为一个互联网的产品经理,新换了一个不太熟悉但有非常有兴趣的行业,就好像开启了一扇通往殿堂的大门,兴奋和压力同时扑面而来。在业务方面,新领域的理论体系要重新学习、总结,每天都在接受理解新名词和新概念;在技术方面,面临汹汹而来的移动趋势,停滞不前的用户体验理论体系,隐隐感到有一股暗流在涌动,但不知道它何时会冲破隔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我淹没。信息饥渴和信息过剩这对听上很矛盾却又实际发生的问题,一起集中在了我的身上。

  “当拥有信息比不拥有信息会给用户造成更大的痛苦和麻烦时,用户会倾向于不使用信息检索系统……有了信息,你就需要阅读它,这就够烦人的了,接着你还需要理解它……理解了信息后,你很可能会发现你的工作是错误的,或者是无用的……”这段书中对于Calvin Mooers言论的引用,是整本书的一个出发点。

  随着储存和数据处理技术的大幅提升,每年新增的5EB(1EB=1024的6次方B)的信息量,如何帮助真正的使用者找到对他们有用的信息,是难题中的难题。

  “信息量如此之大,哪个才是我们此时、此地最需要的?”回首我这几年的工作历程,确实大部分时间都在和这个麻烦做斗争。

  寻找,成为互联网海洋里最常见的一种行为。很多时候,用户在网站上有90%的时间都是花在寻找上的。

  《随意搜寻》作者Peter Morville,他的另一本著作是互联网从业者几乎人手一本的《Web信息架构:设计大型网站》。这本书至今很多人都在研读其中的理论,而至今也没有完全参透。

  《Web信息架构》这本书更倾向于解决方案,也就是我们常用说的“术”;而《随意搜寻》则是一本讲“道”的书,从人类如何利用本能、利用自然环境寻找方向开始分析,一层一层剥茧抽丝地慢慢展开论述。这是一种忠于内心的哲学思考方式,也是解决本质问题的思考方式。

  不管技术如何进步、方式方法如何演变,人性是不变的。我们语义模糊,你们算法智能,人与机器的较量从一开始就没有停止过。解决这些问题的一切本源,都来自于如何迎合去我们的本能。

  理解了这些本源问题,其它的推演便顺理成章:社交网站、地点识别、用户推荐导购……书中似有似无提到的几个想法,竟先后应验,话说这真是一本2005年的书么?怪不得封面上译者特意标注道:“信息时代的玛雅预言”。

  说到译者,一定要赞一下,此书的中文译本,绝对是诚意之作。

  国外引进的专业书籍,最大的问题就是找不到合适的译者。全职翻译没有从业经验,经常有误读或敷衍的现象;而从业人员没有充裕的时间,且语言水平多少有些折扣(不论是英文理解还是中文表达)。此书译者行文流畅,言简意赅,满篇的注释和编者注,更是能看到译者对原著的尊重,对知识背景的偏执。我甚至还看到译者对于某个现象,举了自己工作中的现实例子。文字背后藏着的鲜活个性,让人备感亲切。

  此外,在文中保留专用名词的英文原文,也是我一直倡导的做法,这样能方便有心的读者去寻找更详细的资料,也算是对《随意搜寻》思想的一种生动诠释吧。

  《随意搜寻》读后感(十):可寻性

  《随意搜索》的英文名是 Ambient Findability,英文原版2005年就已经出版,如果此书早点引进国内,也许能会引起更大的反响,现在是移动互联网的热潮,书中提到的一些想法现在我们已经熟视无睹。

  可寻性个人理解为随意获取,只有让别人能够找到你,你的产品和服务才会有更大的影响力。没有足够的曝光,酒香也怕巷子深。但可寻性不仅仅是让用户知道你,你的产品和服务还可以让用户随意获取。比如《需求》提到的例子:   

  Zipcar起步之初的业绩并不理想,因为用户从家门口到租车库的距离太远了,更想拥有自己的汽车,虽然Zipcar更加节能环保经济。但是只要在某个社区内有足够网点密度,加上社区内的口传播,Zipcar在该区域内的业务就开始增长。

  某歌剧院一年的营业额不太理想,深入调查后发现阻挡人们来剧院欣赏音乐的原因竟然是停车不方便。剧院租下附近一场地并扩建停车场后换来的是空座率的降低。

  互联网做的事情就是提高信噪比,消灭信息不对称,让用户的可训性成本降到最低。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用户一方面可随时随地保持与互联网的链接,另一方面利用相机,麦克,GPS随时随地把物理世界的信息上传到互联网。智能手机让互联网的触角伸的更深,各种互联网服务的可寻性成本更低,代价是我们更隐私的数据被出卖给互联网公司(例如通信录短信而不是cookie)。在我们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都会用手机查查看,手指头能解决的事,为什么要脚趾头去做呢?

  可寻性,是一种发现新需求和刺激旧需求的新方式。

  http://chaosn.diandian.com/post/2014-01-06/40060699713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