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与将军》读后感精选10篇
《大国与将军》是一本由[美]托马斯•E. 里克斯(Thomas E.Ricks)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表面上看是本军事史,实际上是一本领导力教材,通过讲述从二战到今天的阿富汗、伊拉克战争时的高级将领,包括成功和失败的,充分证明了“三军易得,一将难求”
1、善于决策,就是要分辨重点,学会做正确的事。从二战到现在,因为培训模式的变迁,作者说现在的将领战术能力越来越强,但是战略决策能力越来越匮乏。不懂什么是正确的事,做了很多无用功或者价值不大的事。领导者先要明确做什么!
2、找到合适人选,替代不合适人选,来执行决策。以二战为例,美军大量撤换不合格的将领,例如马歇尔就发现了艾森豪威尔,越级提拔,当然后者最终也证实了马歇尔没看走眼。和平时代,大量庸才充斥军队,会严重损伤军队的战斗力,必须迅速找到合适人选替代不合适人选。这点要求雷厉风行。
3、学会协调,企业如今都讲究团队协作,何况军队。如今作战越来越强调联合作战,比如陆军和空军、海军陆战队合作,包括与后勤部门协作,与盟军协作,对将领的协调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包括与政界的合作。
:有贵人相助,真的能平步青云,前提你的确有值得别人相助的潜力!
《大国与将军》读后感(二):大国与将军
这本书讲述了三十余位战时名将,谱写的一场伟大的战歌,这本书详尽的讲述了成就这一群横刀立马的将军的是何种原因,又是何种因素,五场战争,七十年,四十五万军魂,作者为我们谱写一场醉真实的大国崛起,诸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原本只属于三流水准的美军为何仅仅三年时间就走上了龙头老大的头把交椅,马歇尔又是如何运作,让美国成为军事大国,朝鲜战争,让原本不被外界承认的中国,作为一个新生力量,一战成名,轰动世界,李奇微临危受命,只是在三八线以南保存美国的颜面,越南战争,伊维斯特劳领导的美军被击溃,面上看似军事大国眼看就要行将就木,超级大国也站在悬崖边缘在那里独自彷徨,海湾战争德普伊主导美军只用42天时间,让美国奠定了霸主的地位,托马斯.E.克里斯回顾了过去种种,也从美军的价值观,战场的战术和国家战略,体制成败各个因素揭示着国家与将军这一紧密的关系,这本书详尽的描写着这一批真正经历着生死考验的铁血将军,指挥着千军万马,率领过大集团作战,没有经历过鲜血,文人墨客的纸上谈兵,作者也指出效仿之才可以是一种天赋,也可以后天逐步锻造。作为军队中被选出的杰出人才,必须学会控制和协调各个兵种,并逐步转变为全能型战术人才。强调,不同性质的任务需要不同特点的将领领导。如果将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两名将领的军衔和地位田中以调换,二战的历史恐怕就要改写。作者分析指出,作为将领,首先要在问题出现之前做出准确预测,未雨绸缪,并找到解决方法;其次要选择合适人员实施既定计划。只有具备这两种能力的人才能真正胜任将领职务。充其量只不过是隔靴搔痒,作者不仅仅在将军的角度描写,更多的是在人格上进行描写,例如“顾全局、识大体”的马歇尔最终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将才的艾森豪威尔充满戏剧性,升职最快,出身卑微,最早担任盟军最高统帅,诸如此类,将军是个神圣的陈伟,这本书呈现的就是一群能力卓越的军人,一帮运筹帷幄的勇者,用鲜血和汗水铸就了一个又一个钢铁长城,如果你想体会这种感觉,那么就来看吧。
《大国与将军》读后感(三):只见个案,未见体系
作者十分推崇”回到马歇尔”,但并没有告诉读者马歇尔军官选拔机制到底是如何运作的,书中能看到的只有马歇尔个人”慧眼识天才“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作用,完全不见“体系”的踪影。同时,从几位二战将领的回忆录中,我们能看到的也只是马歇尔个人人脉体系的巨大作用。
我个人是相信存在“马歇尔选拔体系”的,否则美军绝对无法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培养与选拔出运作数百万军队和配套物资的军官队伍来。可惜作者并未能从丰富的档案资料中勾画出这个选拔体系的实际运作方式来。
另外,作者对现行军官选拔体系的抨击,也是从个案出发,没有足够的统计数据支持他的论断。且不提数量庞大的校级军官,就连作者屡屡提及的准将阶层,也没有数据支撑。谁都清楚,校级军官的培养与选拔机制,才是核心,而不是区区几位战区司令。
《大国与将军》读后感(四):《大国与将军》:如果美国上将读了彼得•德鲁克的《管理学》
如果是非军事迷,对于这样一本看上去很典型的军事传记类作品大概会敬而远之。但比起同类作品,美国记者托马斯•E•里克斯的这部曾在美国“超级畅销”的《大国与将军》,却要有趣许多。
除了是《华盛顿邮报》的记者,里克斯还是名资深的畅销书作家,因而对于讨好读者,这名有美国军事记者中的“白头海雕”美誉的作者一定深谙其道。
作品以时间为主线,以美国现代军事史上最伟大的30余位将军为对象,把美国人在沙场上的那些故事一一道来。所不同的是,里克斯一反美国人崇尚英雄主义的“立国之本”,把这些原本被看做英雄的将军当做常人去写,这便使得作品的亲和力大大增加,是普通读者也可以获得愉快的阅读体验。
其实只要是英雄,便一定会有被称为“阿喀琉斯之踵”的弱点存在的。只是往往由于人们的盲目崇拜,或者是“剧情需要”,这些弱点只能被淡化。从而人们更熟悉的是那个风光无限完美无瑕的英雄。但在里克斯的作品中,这些英雄实在是“令人沮丧的烂人”,尽管他们各有所长,一起缔造了辉煌。
里克斯的作品里,第一位被讲述的将军是马歇尔上将(George Catlett Marshall)。很多时候人们对他在军事上的评价并不高,因为他基本上没有在战场上以将军的身份出现过。然而整个美国现代军事的奠基人却非他莫属。
马歇尔于1939年任美国陆军参谋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帮助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出谋划策,坚持先攻纳粹德国再攻日本帝国,为美国在二战的胜利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里克斯的作品里,马歇尔更像是一个“老板”,他要为美国的军队在不同的战场上选择最合适的指挥者,他要为美国打赢每一场战争培养最合适的将军。
而事实是,在马歇尔治下,他让艾克(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等人出尽了风头,也一手培养出了像威廉•辛普森这样马歇尔“实验室”的杰出作品,奠定了美军很多年以来的基础,可谓居功至伟。
面对手上一票行行色色的“烂人”,显然是马歇尔的运筹帷幄,令他们的长处得以施展。在这里需要的不只是战略眼光,似乎更需要管理学的智慧——马歇尔或许研读过同乡德鲁克的管理学吧。这可能只是个玩笑,但在马歇尔的故事里,你真的可以看到美军作为一个企业在经营,并且盈利颇丰。
或许任何传奇,都无法倚仗匹夫来缔造。
世界大战终究是个让人震撼的词语,时势造英雄,在众多战争中造就出一些风云人物,他们决定着世界的命运。当我们走近这些人物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人物的确是人类中的佼佼者,不过这些特立独行的佼佼者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说他们是“怪胎”。
对战争一向不喜欢,本以为如此厚的书,我也许只会翻翻罢了,但读起来却兴趣盎然。第二次世界大战,马歇尔调兵遣将,艾森豪威尔让盟军秩序井然。麦克阿瑟直捣日本本土,乔治巴顿让德军闻风丧胆……他们都是二战中的风云人物。因为他们的出色,让美国在短短5年的时间内发展成了超级大国。
整个二战期间,最让我震惊的是他们军队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随时测换军官,从马歇尔到艾森豪威尔再到麦克阿瑟,他们把军队中一些有学识有能力的军官掉到适合他的领导岗位。当然也换掉了一些无能、懦弱之辈。这种灵活的人事调动,可以让一名有军事天分的小卒快速成长为军队中的领军人物。也可以让一名在部队中占据高位的无能者成为无名小卒。看似残酷的做法,对战争却是极为有利的。
如今我们的部队任命军官几乎就是终身制了,哪里还有撤换?这样的部队能不能胜任下一次的世界大战?从军官到士兵能否对战争沉着应对?终身制的军衔能不能让一些有血性的男儿真正发挥他应有的作用?已经走到高级军衔的军官是否还有危机感?尤其是居于和平环境下的部队,如何应对即将的第三次大战?不管能否发生,我们是否要有准备!
朝鲜战争,麦克阿瑟轻视的一场战争,本以为结局肯定美国获胜,但中国却给美国以沉重一击,这引起了世界轰动。当时的历史条件,我们凭借人多,吃苦、耐劳……我们胜利了,是不是能够说明以后我们凭借如此条件还会获胜?朝鲜战争,让麦克阿瑟这样一位“战神”陨落。
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每一次战争,都会有一些军事天才脱颖而出,当然也有一些人因为错误的决定而从此陨殁。
在了解这些英雄将军的同时,我们为他们的出色而叫好,我们为他们在战争中的表现而竖起大拇指,但我要说的是,战争带给人们的是什么?尤其是对黎民百姓!希望在其它领域里多一些人才,希望战争永远不再发生,远天下永远太平!
《大国与将军》读后感(六):形势与英雄
形势与英雄
评《大国与将军》
我们经常会看到的是这样的言语或者场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英雄人物应运而生。我们的问题是:究竟是时势造就了英雄,还是英雄左右了时势?同样,看完这本《大国与将军》,我的问题是:究竟是大国造就了将军,还是将军成就了大国?
美国自一战以后异军突起,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首位,综合国力方面亦超过英国,但在军事上确立的超级大国地位,应该是在二战以后。《大国与将军》一书说的是在美国二战以来的将军成长史,以马歇尔为首的军人,顺应了美国成长的形势,通过自身的努力,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成长,也为美国成为超级军事大国做了卓越的努力,真正实现了“个人与组织共同成长”的良性态势。
军人首先和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的职责是在战场中执行国家的意志(或者是从某个国家独立出来,或者是为了抵御某个国家的侵略,等等)、消灭敌人(在和平年代的朋友、同事)、保证国内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一个远离政坛的地方,只有纯粹的军人才能赢得战争,政治上的利益平衡以及经济上的理性思考,在战场上并没有它自有的生命力。将军是军人们的领袖,他们首要的任务就是带领军人们打赢战争,并获得国家的尊严,以及国人的认同。
美国将军的成长在书中有翔实的描述,他们站工作中的努力,有各种事例可以作证;他们军事思想的高远,通过历次战争得到了印证;他们所取得的军事成就,最终铸就了美国军事上的统治地位。当然,将军也是人,也有他们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也有个性,甚至是性格上的缺陷,在书中用一种客观的语言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军营中,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明显的性格特征,屡屡出现在众多将军身上,他们利用自己赫赫的战功,掩盖了自己个性上的不足,木桶理论在将军们的身上,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证明。
将军的退出战场,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的军事意识和思维已经不能适应战争需要。我们同时也在关注着军人们的命运,前一段时间曾经看到一个报道,说美国的一位军人退役以后,因遭受到冷遇而持枪杀人。当战争打响,很多喜爱和平的人投笔从戎,并在战争中逐渐适应了戎马生涯;当战争结束,军人们退出战场的时候,他们应该怎样得到安置?如何防止他们在战场中训练出来的杀敌本领,用于对付自己生活中的邻居、朋友?如果将军他们顺应形势成长了自己,当形势改变的时候,他们又该如何改变自己?
2015-3-26
文/乡村土狼
《大国与将军》读后感(七):我读《大国与将军》
任何一个国家在它兴衰荣辱的历史中,都有它不可或缺的各领域杰出人物,而王侯将相应当是首当其冲的。《大国与将军》是美国著名的军事记者、畅销书作家托马斯•E. 里克斯(Thomas E.Ricks)的最新力作,它贯穿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到越南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的整个过程,将美国现代历史上三十几位极具代表性的军事将领军政升迁或降职的经历与美国近现代军事发展历史相互结合加以叙述。
我虽不是标准的美国军事历史迷,但是这丝毫不会影响我对《大国与将军》这本书的喜爱,或阅读兴趣的减少,因为,托马斯•E. 里克斯(Thomas E.Ricks)不愧是畅销书作家,他深谙了俘获读者内心的秘诀,他不仅一改传统意义上严肃叙述历史的写作方式,而采用了通俗易懂、风趣诙谐的行文方式,还通过深入挖掘并分享诸多将军与历史事件、政要间的八卦故事,来增加了本书阅读的趣味,也使这本书同时兼具了知识性和趣味性而更具可读性。
《大国与将军》令我对成就了美国军事历史的几个重要时期军事高层人事任免的细节有了一个略约的了解,另外还难能可贵地获得了托马斯•E. 里克斯(Thomas E.Ricks)对于这些人事任免对于不同时期遭遇不同冲突的美国军政历史所起到的不同影响的独到分析。应该说,他不仅对彼时不同战场上,各级将领所采用的战略战术提出质疑,还通过总结此次战争的胜利与否客观地评析作为各级将领的他们在曾经的战争中的是非功过,详细分析和总结了他们的不可替代性和可替代性,譬如马歇尔和麦克阿瑟,“马歇尔和麦克阿瑟的性格完全相反,马歇尔总是坐镇后方,认可每一位下属的成绩,麦克阿瑟则截然不同,他总想把所有功劳都归于自己身上”,形成对比。
作者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彼时马歇尔时代将领任免制度的推崇,还有对于二战之后美军管理体系出现“昏聩的高级将领们总是顽固地拒绝部下们的明智建议。大批大批的将军们暮气沉沉,迭遭败绩,却又总是可以官运亨通”等重大问题而导致的屡屡失败的列举说明以及担忧。作者如此深刻的思考令人赞叹,但是也不乏偏颇。因为从某种角度看,马歇尔时代这种制度之所以得以执行并收效颇多的原因,也是在高效率、车轮般轮换将领以及因草率升迁而掩埋冤屈了有才能将领的前提之下的,就像中国那句老话说“兵在外不由将管”一样,只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举措而已,并不适用于任何历史时期,尤其是非战地的紧急状态。
应该说,《大国与将军》中,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一批美军将领的军政经历,完全荡去了我对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疑虑;其他美军历史读本中少有的八卦故事,也唤起了我这个对美国军事历史基本模糊的准军事文盲阅读美国军事历史的兴趣,多么可贵。
《大国与将军》读后感(八):一本扎实的军事书籍
说道将军,大家心目中都会树立起很多威风凛凛的将军形象。将军在人们的心中是铁血的,是坚强的。将军不只是一个军事学上的名词,不只是一个军衔,他还构建了人们的一种想象。而在一个国家的建立过程当中,将军总会起到巨大的作用。比如中国的十大元帅,十大大将,构建了人们对于卧马疆场的部队的想象。而对于国外的战争,对于美国军队,可能大部分人都还停留在美国二战巴顿,麦克阿瑟的辉煌战绩当中。而将军与国家这本书就提供了一个窗口来让读者了解国外最新的军事动态。
将军与国家这本书内容十分扎实,描述了美国自二战以来的军事历史。内容十分深刻,但是描述风格十分同属移动。读者不要以为这是一本读起来显得猎奇的书,这本书的内容虽然通俗,但是十分专业。对于美国的将军们,作者态度客观,并没有过度的吹捧,在其中让人了解到美国很多二战后的细节。美国作为一个十分重视军事力量和军事工业的国家,在部队的建设上十分严酷。举世闻名的西点军校就是案例。而书中的将军们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们的严谨和坚强。虽然现代化战争越来越不需要体力和蛮力,但是他们的意志力让人印象深刻。而这也是将军能够在退伍后在其他领域取得成绩的重要原因吧。
作者对于美国的军队有着深刻的体会,从而会有爱之深责之切的感受。对于越南战争,作者扼腕叹息当时的时代美景和美军的战斗失误。而对于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作者详尽的分析了军事在世纪转折发生的巨大变化。而对于未来军事的趋势,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未来的战争会是什么形式呢?按照书中的阐述,恐怕将是更加的科技化和小规模化,未来富有个性魅力的将军会不会消失?这是个有趣的问题。
这本书内容十分扎实,对于真正的军事迷来说是一本好书。围绕着将领和部队的关系,作者有十分深刻的阐述,并且也是时代的一面透视镜。因此这本书阅读起来是十分有收益的。希望这本好书不会在大批的书籍中被埋没。
《大国与将军》读后感(九):無心論證,八卦湊數
無心論證最典型的章節,就是關於巴頓的那一部分,可以簡化成一句話:不論巴頓幹了什麼荒唐事,艾克都因為他是一個戰術天才而保他。
至於為甚麼艾克保巴頓,在美軍體制內絕對屬於「法外開恩」;以及為甚麼要把巴頓歸類到「能戰」一欄裡不算,還要將其拔高到「戰術天才」的程度,則根本語焉不詳。
只能戲稱為:上帝說,巴頓是天才,於是他便懂了戰術。。。
八卦湊數的絕佳範例則是,陸戰隊一師師長史密斯和阿爾蒙德做對比的那一章節,對兩人的敘述純粹就是八卦軼聞的羅列。勉強算是提到了:軍種差異,性格差異,以及職業生涯等方面的差異,對兩人處事以及性格方面的塑造上產生了什麼影響,儘管如此看完全文也無法在why and how 兩方面得出一個肯定的結論。
也許本書的「觀點」很對某些類型讀者的路子,但在論證和寫作兩方面,很難說這書達到了合格水平。
《大国与将军》读后感(十):美国的将军是怎样炼成的
虽然从全球的范围上来看,现在总体处于和平时期,但那些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那些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军依然让人浮想联翩、心驰神往,在影视作品中、文字作品中,他们的形象依然经常出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他们依然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讨论话题。
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中,很重要的一个指标是军事实力,先进的武器和知名的将军是衡量一国军事实力的重要指标。美国是世界上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美国的将军也是世界上最受关注的军事领袖。这本书讲的就是美国军事领袖是怎样炼成的故事。这本书的作者托马斯•E.里克斯(Thomas E. Ricks),他是新美国安全中心研究员、中东问题专家。他供职于美国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华盛顿邮报》,担任该报的资深军事记者,主要负责报导美国在海外的军事行动,他也是美国颇有影响的外交杂志——《外交政策》的特约编辑。他曾经两次获得普利策国内新闻报道奖。
真正的将军当然是那些久经沙场的真正经受过战场考验的军人。纸上谈兵的将领是经不起真正的生死战场的考验的。这一点已经为无数的历史战争所证实。其实近几年来,美国鲜有知名的将军也跟近来美国将军缺少真正的战场的考验有很大的关系。美国历史上那些知名的军事将领多是指挥过千军万马,或者是经历过大规模作战。没过丰富的实战经验,想成为军事领袖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可能的。你看看美国的军事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军名将辈出,如马歇尔、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巴顿等。马歇尔的知人善用和运筹帷幄,艾森豪威尔的卓越能力、才华横溢,麦克阿瑟的霸气与勇气等,这些美国将军的鲜明的个性和超人的才能在这本书都有很好的描述。
现在的美国军队已经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少将领仅仅因为表现逊色便被解职,而今天,美国军队已经丧失了这一传统。在这本书中,作者剖析了这个现象背后,指出了美国陆军高层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从多个角度指出了导致目前陆军困局的原因。
这本书的作者对美国陆军的领导层曾经做过多年的深入研究。他对美国军事将领的刻画也是入木三分。总的来说,这本书资料翔实,可读性极强,值得对美国军事感兴趣的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