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特利亚芙卡的排序》读后感10篇
《库特利亚芙卡的排序》是一本由[日] 米泽穗信著作,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013-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库特利亚芙卡的排序》读后感(一):无法言说的期待
这本大概是整个系列目前来讲最喜欢的。单从这个故事来讲,小说和动画真的是不相上下,各有特色。
背景是学园祭,故事的主线是卖社刊,解决了一个事件,其实还是为了卖社刊(= =)学园祭在各种二次元作品中常见到了让人看着就觉得烦的程度,不过冰菓这里写的不错,而且相对来讲比较真实。
这次是用折木,千反田,伊原,福部四个人的第一人称轮流来写的,有不少地方写的挺巧妙。
整本书的核心就是被反复提及的“期待”,尤其是朋友间的。刻画的太透彻太真实,看着看着经常就是觉得膝盖好痛。对旁人来说可以带着佩服一笑而过,身为朋友,这种感觉真是微妙得难以形容。米泽写出来了,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期待。对别人的期待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但人人都是有自知之明的。自己和期待之人能力的差异,不管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努力上的差异,都是既定的事实无法更改,不如用“期待”来有效解决这种落差。但如果这个人是朋友就是另一种情况了。福部一直以数据库自称,“老实本分”地做一个“得不出结论”的人,那是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能力。然而在十文字事件中,他差不多忘记了自己给自己的定义,大概就是因为无法对折木说出那句期待吧。
比起在寻找真相这方面福部对折木的心思,漫研+学生会这边《黄昏已成骸》这条线更让我有共鸣。本来以为是不怎么画漫画的人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神作,这个人却当这些只是玩玩而已,再也没有动笔。动画原创了一个我很喜欢的小细节,学生会长在学园祭闭幕式上说好像出了什么很有意思的事,然后回头看站在他身后的总务委员。当时总务委员的表情我想起来就觉得心里有什么东西已经要抑制不住了。漫研的学姐也是——“这种话怎么说得出口。”
从文字本身其实看不太出来,只是看书时从字里行间能感觉到米泽想要表达的和我所想的大概是同样的情绪,只是书中没有说,我也说不出来了。
在漫研这条线中还有一个我觉得挺有意思的点。学姐说评价作品的好坏毫无意义,区别只在于观众和读者接收的敏感度。虽然小说里说学姐自己其实并不是这样想的,不过这种想法在平常我们欣赏各类作品的时候还是挺常见的。这个情况确实是存在的。冰菓本身就是那种,有的人觉得无聊看不下去,有的人看完之后觉得是神作的作品。但是还有的情况是,一个作者不断地写、画,然后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喜爱,我觉得必定不仅是因为读者的敏感度不断增加。技巧和能力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库特利亚芙卡的排序》读后感(二):“古籍研究社”四人组,继续挑战谜案!(内有少量剧透)
这本是《冰菓》系列的第三集。期待已久的文化祭开始了,奉太郎所在的古籍研究社打算推出文集,但由于出了差错,导致印数过多。与此同时,校园里出现了一个自称“十文字”的怪盗,专门偷走其他社团在文化祭上需要用到的小道具。奉太郎等人认为可以凭借解决这个事件提升古籍研究社的名气,继而推动文集的销售。于是研究社成员们热情高涨地向“十文字事件之谜”发起挑战!本集延续前作的轻松推理风格,以神山高中校园文化祭为大舞台,将连环盗窃案事件巧妙穿插于文化祭三天日程中,期间各种古怪而有趣的经历让读者在全力推理之余得以放松神经,跟随书中人物好好享受文化祭的活动;而本书更使用四人视觉手法分开记叙,以古籍研究社四人口吻叙述事件进展,既能避免单一人称写法导致场景描述缺失,让文化祭全貌得以保存;亦能让读者更直观去深入四位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以及各自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作为一种大胆的记叙手法,本书的尝试无疑是相当成功的,避免了小说故事陷入片面、单一化的窠臼。
《库特利亚芙卡的排序》读后感(三):文化祭最棒了,青春最棒了!
那么接下来就来谈正经的。首先本书的氛围就强了不少,虽然冲着推理去看的话可能会觉得有些闷,但是在细细品味之后,还是能被文化祭的氛围所渲染,虽然读者没有亲身经历,但通过四人的视角转换,全方面地将文化祭的热闹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通读全文后,就像是亲自参加了文化祭一般,从开场到高潮再到最后的收尾,确实是让人身临其境。当然,之所以会选择视角转换,作者本人也在后记中说了,是因为将文化祭全面地表现出来,毕竟如果仍沿用主角视角的话,文化祭就只剩下看摊了……不过当然,视角转换有个坏处就是,有时候确实有些凌乱,有时候要翻回去看一眼标题才能懂这个视角是谁的。
随后,再来看看推理部分。这本的推理也是相当连贯的,从全校那么多人中通过线索的交叠不断缩小范围,再到最终锁定犯人,这个过程的推理也颇有古典推理的感觉。而且相比其他故事可能会有的“猜中结局”的情况而言,这本就要好许多了,毕竟就算猜中了犯人,犯人的行为逻辑也不是那么容易猜中的。
最后再来看看情节的设计。四人的视角以及围绕着“期待”这个词的四条伏线,最后的处理都相当棒,尤其是那四条伏线的冲突以及最后收束到同一个词,细微品味之下还能读出这四种情感虽然围绕着同一个词,但是还是有着微妙的差别的。而且这种情感也是大部分人都会在日常生活中切实体会到的,因此也更加加深了读者与书中人物之间的距离,去体会他们的情感。当然,有了切实的动机、有了切实的犯人、有了切实的手法,那么作为推理小说而言它已经完整了;而如此热闹的氛围下的如此悲伤的情感,作为日常小说而言,也是相当完整,甚至可以说达到一个高度的。
因此,当读者合上这本书的时候,一是为热闹的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文化祭(因为高中时候学校也组织过文化节,因此更能体会到这种全校都焕发出活力的气氛);二是为了巧妙的结构;三是为了怪异的盗窃事件;四是为了最后点出的这个有些沉重的主旨;五是为了读者自己,在反思自己有没有类似的体会,或者说有的话,自己又是怎么去对待的呢?
这里要说一下在鄙人的拙作《临时审讯室》中,有一节是关于贝诗同学的,那一段其实就是我当初初中时所处的困境。而且这个困境,虽然放在贝诗同学身上有些变化,但实际上,正是《库特莉亚芙卡的排序》这本小说中所提到的那种情感。
总之,这是一本相当棒的日常之谜推理小说,可以说是《冰菓》系列的一个巅峰了。
《库特利亚芙卡的排序》读后感(四):【超短评】多视角叙述的弊端——暨其它
本来是想打三星的,因为看完第四章感觉看不下去了。但隔了一天再看,却一口气顺顺利利地看完了,所以加一星。
其实看这一卷之前,我又重新看了这一卷的TV版动画。说实话,我个人觉得学园祭是目前为止本系列写得最好的故事,但为什么小说却读不下去呢?
我觉得是多视角叙述的问题。
TV版虽然也以奉太郎为中心,但视角从一开始就不完全固定在奉太郎身上。小说则不然。倒不是说多视角不如单一视角(其实我自己写的小说也是双视角行进的),但是如果每个视角给人的感觉都是同一个人的话,那还不如采用上帝视角。
是的。不知道是译文没注意这些还是原文写得就不明显,如果不是每段有扑克牌花色标记,我基本只能通过一些具体的描述(称呼,在做的事)才能知道这一段是谁的视角。每换一人就要猜猜是谁,读起来太累了。
:几个可能有问题的地方
1、第29页“多了七倍”有问题,应该是多六倍。
2、第71页“上面写着‘我从围棋社拿走了棋子’”,从后文看,卡片应该统一写作是“XXX失去了XX”。不过这里是谷君的转述,可能没有遵照原文。
4、第81页“都存在着与我的漫画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的作品”,意思反了。
5、第248页的卡片没有像之前那样框起来。
2:摩耶花是亲女儿啊:
《库特利亚芙卡的排序》读后感(五):我们应该以什么姿态去面对才能的差距
有人说本书的主题是“期待”,确实这个词可以概括本书的很多内容,但我觉得不够完整。
我认为,本书的主题是“才能”。围绕这个主题,在闹哄哄的学园祭这个大背景下,作者安排了4条线:福部对折木(推理的才能),田名边对陆山(绘画的才能),漫研线(河内对安城,以及伊原对两位前辈)(讲故事的才能),以及千反田对入须(交涉的才能)。这也就是我认为“期待”不是主题的原因:“期待”这个词过于沉重,过于绝望,它只适用于前两条线。即使河内有说出过“期待”这个词,我认为她的“期待”和福部的“期待”也不是一个意思。
我是一个信命的人,很早就意识到人和人之间才能的差距不可弥补。你拼尽全力才能勉强完成的事,别人可能很轻松就能做得非常漂亮。而如果你还想在这个轨道下面继续前进,那就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可是,那些热血鸡汤并没有让我亢奋特别久,在经过一阵努力之后,我不得不痛苦地认识到,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才能。大多数情况下,努力是一种反人性的行为,是一种会带来痛苦的行为。因此,能长期克服这种痛苦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把它看成是才能的一种也并非什么奇怪的事情。
如果我们能够放任自己,对自己没有任何期待,那么我们自然可以坦然面对与别人才能的差距。所谓“他强由他强”是也。但,人类骨子里就是有一种斗争性。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