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都市速写簿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都市速写簿读后感10篇

2018-07-25 05: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都市速写簿读后感10篇

  《都市速写簿》是一本由阮义忠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17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都市速写簿》读后感(一):我只为你写一张小小的照片

  我没去过台湾,也不认识几个台湾人。我所了解的台湾是小清新的台式电影冗长家庭伦理电视剧,以及被人诟病又不失好听的略发嗲台湾腔。对那片小陆地,一直都是朦朦的,也不曾有意识去读读纸上的台湾。只是零散的读过关于台湾的美食小吃和旅行书。

  阮义忠的《都市速写簿》拍下1975-1988的台湾映像。是阮义忠一个人的台湾,也是一群人的台湾。也是台湾的一个人的记忆全书单元的触摸台湾的脉搏,一帧帧的照片拉着时光倒带回忆,那些年那座城那些台湾人的模样。原来他们带着过去的印记走了这么远,在相片身上复苏了一个久远的时代,在许多过去的之后,在许多未来的之前。

  照片“囚禁不住的梦”,贴切的可形容当时的台湾。因为有梦可做,满心创造美好欲望,在它里面,从层叠的生命里涌起。但是身子还在原地。再仔细一看自己,欲念层层重压下的模样还是那般的粗糙,没有想象精致。人在其间无限地知觉,没有时间静寂,也许会在里面迷路,又突然惊醒。一切都变了,一切又没变。

  “钟摆生涯”当年的那个租字,让人想起现在那墩墩墙壁圆圈里的红拆字。很多问题,并没有因时间而有所改变。我们可以超越时间,到头来,却发现时间早就没有了我们。我们永远只朝着事物看,只见到因为我们本身投影的晦暗映像。

  城市乡村的兼并,总会走入一个怪圈。进城的乡下人在那火车站心酸,以及满城可拾的乡愁。没有坐过深夜火车的人,不足谈人生啊。在这本簿子里,也穿插着作者本人的生活故事。我们在读台湾,台湾也在看我们。

  那些年的百货商铺公司画廊大楼文刊,它们来了,又走了。就像“那朵云”,大家都见过,却只为一部分存在。所以从来不曾,甚至一天也不曾呈现在我们面前。曾经躁动的城市,如今是一番稳重的模样。也许生活就是一瓶浑水,你越是使劲摇晃,越是浑浊。那些有碍观瞻的喳喳悬浮物,只有静置才能沉下去。当我们是无法筛除掉那些渣滓,因为它与那瓶水是共存的。只有摇摆过,才会真正的明白什么是平静

  没有无缘的爱,也没有无故的恨,因为在这里活过,即使会有恨,但爱得更多。对台湾这座城的感情复杂的,就像那只看不见的包袱,你不能把它扔掉,而是继续背负着继续前行。我们台湾那些年,只能写一张小小的照片,那是你我的履历表。

  《都市速写簿》读后感(二):相似的都市

  这是我看的阮义忠的第二本摄影作品集了。第一本《失落优雅》讲的是台湾的乡土,而这本则将镜头对阵了台北这个大都市。封面上是清晨刚醒过来的台北,朝阳笼罩,三三两两的人穿过马路,整座城市弥漫在光雾当中,像是阳光重新清洗这个城市。相比前一本《失落的优雅》,这本摄影集就如同封面的照片,充满了都市的气息。时代、都市、人,构成了整本集子的旋律

  而正是通过阮义忠的描述,我才发现原来所有的城市都如此相似。原来,台北也鼓吹多年“两个孩子恰恰好,一个孩子不嫌少”的节育政策,原来,台北现在已经开始“少子化”,原来,台北的过去也曾经规划无序,后来不得不开发一个个新区来满足城市人口扩张。这些相似感,或许更容易拉近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毕竟,我们现在所热衷讨论话题,都离开城市变迁,无论是老城拆迁,还是新建高楼。城市,象征着我们的过去,更代表着我们的将来。

  在那些照片中,我倒很喜欢那张“用力擦亮台北”。一个工人架着梯子,一手提着一个油桶,另一只手准备用擦铜油仔细地打亮T.A.I.P.E.I这几个英文字母。如今的广州,在珠江新城树立起一栋栋的高楼,都用玻璃幕墙将自己围住,不漏缝隙,也不漏光亮。早已经不需要这样的铜字招牌,来宣扬自己的存在。唯有到了老区,才能看到那些标着花园酒店友谊商店字样的招牌,而这些招牌就跟照片中股票交易员、歌厅舞女一样,在述说着一个不太遥远的时代。

  而另一方面,我觉得我忽视了之前在《失落的优雅》中阮义忠的构图感。在都市这个主题上,我看到了阮义忠通过构图所表达的怪诞与荒唐。比如《成功人士》,通过嵌在大厦正门廊道的镜面玻璃,反射出来亦真亦假的车水马龙,似乎在告诉我们一切都是浮云,水月镜花。《背影与文身》、《张三的歌》、《来自何方,将往何处》等等,都是将都市常见场景,比如橱窗、张贴画等,与场景中的人融合在一起,你也分不清,谁是主角,谁是主宰

  当然,唯一不变的,或许还是时间所带来的苍老感。也唯有这些老照片,在那诉说着,被我们匆匆追赶,又匆匆抛弃的年代

  《都市速写簿》读后感(三):文字并不精彩

  反派死于话多,影像也是。本来影像的力量就是用构图光影说故事,虽然观者拍摄背景确实有兴趣了解,但是这本书中的行文确确实实是在反噬它所描述的影像。

  从书中的一些文字中能了解到作者自己本身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同时应试及高等教育略有微词,不止一次谈及自己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在大学教书云云,我为什么会留意这个,因为上学和工作时都接触到太多读书无用论者及各种花式言论,其中心内容无非就是我无知但我活得好我很骄傲。我认为一个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并不可怕,看不到自己的局限才可怕,用充满局限的文字毁了自己抓住决定性瞬间所创作的影像更是恐怖。看过其他摄影师的作品,有些也带着文字说明,当时只认为那是理所应当。读过这本书才明白能遇到简洁有力的注解是多么可贵。也不知道这些不够精彩是不是删节的锅,但已对本书的未删节版本毫无胃口

  三星中有一星是给那些影像的,作为一个业余的城市记录者,我心疼被并不精彩的文字反噬的它们。

  《都市速写簿》读后感(四):寻找彩虹

  都市速写簿

  阮义忠

  “为一座城市造像是一件永无止境的事,如果开始尝试去做,本身即是犯了自恃过高的毛病。即使这种努力会使自己对事情真相有所体会,但它只不过是城市的一则谣言罢了,没有意义,也不会流传下去。”

  ——摄影大师尤金`史密斯(W.Eugene Smith)

  作者是从业三十多年的摄影师,台湾人。他作品的主人公不是人物肖像,不是动物植物,也不是单纯风景,而是城市掠影。台北和所有现代化城市一样,几年之间,往往就会产生巨大变化。为城市拍摄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每张照片背后都隐藏着历史变革文化发展

  本书采用的照片均是出自作者之手,每张图片配有小文,阐述了拍摄时的心情、拍摄当天发生的事情、用的相机型号、拍摄地点产生的变化、作者对于这种变化的感慨、作者的个人经历等等。这些文字并不是单纯的数据罗列,而是有感而发,想到哪里写到哪里。难能可贵的是,每张照片都用短短几个字或十几个字概括出小标题美文配上美图,诗情画意随之而起。

  以前和小鱼谈天,聊到台湾人,他稍微表露出“台湾人比大陆高一等”的言论我就会很反感。近期看了几本台湾人写的书,感慨人家文笔阅历确实不一样,用词非常简单,不像郭敬明等“文青”,总堆砌很多华丽的辞藻,虽然这也是展现文字功底手法之一,但读的酣畅之时,突然遇到一两个需要查字典才知道如何读、什么意思的词,让人如鲠在喉,食不下咽。

  其实这几本书的作者并不是专业的“写字人”,而是摄影界、旅游界、自然界的大师。因着专业知识过硬,写这样给门外汉看的书,就信手拈来。我想,这就是大数据库吧。他们只是把毕生知识抛出百分之二三十给我们,就足以让我们为之倾倒并反复琢磨了。就像小时候读刘墉的书一样,小学生的我读起来就毫无生词,虽然也是心灵鸡汤,但我总是轻易被一个个生活中小故事感动,懊悔自己没有发现生活中美丽哲理的眼力。

  从穿插在文字中的作者个人经历来看,他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刚到台北落脚时,和朋友一起住在卫生间,后又搬到从阳台改装的单身房;工作之初,薪水极低,为了省下一天两元的公交车费,经常走一小时上下班;失业八个月期间,坐在公园里把找得到的中国古典小说基本都看了一遍;向公司借贷、才买不久、得分两年由薪水扣还的昂贵中型相机被出租房大水淹坏…城市就是这样,给努力奋斗地位低下的人狭小空间,让人憋得喘不过气来。

  所以当作者在繁忙的生活中发现一丝令人动容的画面时,都会用相机记录下来:

  “台北气候阴霾多日,此刻天空却是难得清澈,就只有那么长长一片干净利落的薄云,仿佛是天使小心露出的一只翅膀,又像是宇宙画师在试笔,只是那么潇洒地一挥一抹,便让落日时分苍穹带了灵气

  那是我在《家庭月刊》工作时的办公室窗外一景。日日远眺的视野早已疲乏无奇,但当日留在公司加班的我,却被这幅突然出现的异象迷住了。

  这朵云若是恒在山上或海边都不足为奇,浮在城市上空,却有了独尊之势。整个办公室空荡荡的,只有我一个人,周遭静寂无声,连自己的心跳都听得见。天地之间,仿佛就只剩下了我和这朵云。”

  我们办公的地方位于北京东边很繁华的一处写字楼。一次狂风暴雨之后,天空竟然难得的出现了彩虹。那些平日面无笑容程序员们都放下了手中的工作,甚至调皮的钻到窗帘后面去拍彩虹。还有可爱女生,专门乘电梯到30层的平台去观望。简单设备拍出来的彩虹,固然不是那么的动人鲜艳,但却直观体现都市人对于自然渴求

  非常喜欢这本书,一是因为照片都是黑白的,比较体现历史的沧桑感;二是因为每幅图片都有动态的人与静态的物相呼应;三是因为那些文字介绍,让我这个对摄影一窍不通、也未曾去过台湾的门外汉能更好地理解故事背景。

  书评处女座献给《都市速写簿》 :)

  《都市速写簿》读后感(五):成长之美

  什么相机,拍什么,这是个问题。

  记忆中有次跑步,一人全副武装围着400m标准跑道没跑几圈就停下来拍照留念,这就是典型水平不咋地但装备一定要最好、最贵的那种人。

  想想我们身边,这种人很多,一味追求硬件高度却无视自身软件低矮

  一副好的照片能够吸引人,能够让人不自觉地去想它背后的故事,或者去思考它的意义甚至有些照片没什么复杂的含义但就是耐看。

  照片拍摄者的心态眼睛技术决定了好的基础,而观者却各有取舍,有些人觉得普通的相片却对某些人有着深刻的意义。

  我也经常拍周围的一切,有些时候自己翻看自己拍的那些,初看也觉得无聊甚至很烂,但每幅照片在当时却有着不同想法,至少我不是漫无目的的在那里随便的拍,而是有着特殊时刻、特殊的心境、特殊的想法、特殊的目的等等。

  正如《都市速写簿》里的一句话世间万象,缘聚而成,缘灭而散。

  《都市速写簿》可能就是这么一本书,看似简单的照片,却在记录着曾经的台北,于拍摄者而言这是一种回忆,一种遗失的美,尽管在拍摄时作者可能有着各种怨恨欢喜,但作者在若干年后再次翻看这些照片也流露出一些感怀

  这或许就是成长的美吧。就象我之前也对贵国大陆的诸多城市表示厌恶,但后来时过境迁、心态变化后也曾有点点尴尬,毕竟我见到的只是当时、当下,而在以后的诸多当下呢?

  《都市速写簿》读后感(六):城市

  每次别人问咸阳有什么好玩去处,我都会一本正经得嫌弃,除了坟头啥也没有,要是现在也会这么回答,因为他给市民印象就是一个生存的地方,去其它地方也没什么不同,本地人的生活里没有咸阳这个词的空间。 城市这个词会有人与人交错的感觉,喜欢,但是在自己的城市找不到归属,我不愿说咸阳是故乡,即使咸阳会变得越来越漂亮,公园多绿化好经济好,可他依旧和其它的城市没有什么不同。

  对城市这个词有感知是从一篇文章开始,"伊斯坦布尔与重庆,梅林与我",刊在第十二期新概念作文里,即使不知道伊斯坦布尔在哪里,文章里的讲人与人的连通,城市特有的情绪都印象深刻,那时才发觉有许多人和我一样生活着,在离我很远的地方,那里生活也许乱糟糟,也许很安定,但说起远方,就觉得是美而可想象的。

  《都市速写簿》读后感(七):台北的回忆《都市速写簿》

  台北的回忆《都市速写簿》

  喜欢阮义忠的书,不仅仅因为他的照片,更是为了他的文字。我看过所有的摄影家都不擅长写字,“我只想用图片来记录我所看到的,除此以外不需要解释。”不过图片真的不需要解释吗?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一段话,我才明白,图片本身其实是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的,关键看它出现在哪里,如果在画册里,那么就是一副摄影作品,如果在你电脑的桌面上,就是一个美丽的图片,你为这幅图片配上不同的文字,你就可以让别人看到不同的画面,甚至可能相差万里。图片是平面呈现的,而文字是线性呈现的,文字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出现才有意义,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两者并不是可以互相取代的,而是可以交相辉映,使得力量成倍增加。

  书里面的图片都是老台北的图片,里面都是当年用黑白照片拍摄的,都是老台北的记忆。当年的阮义忠还不是摄影名家,只是一位摄影师,但是却把镜头对准了他生活当中看到的各种事物,相机变成了摄影师的眼睛,随时都带在身边,在电梯中,在办公室,在广告牌边……最有趣的一次是作者开车到路口,正赶上在路边的红绿灯上添加一个禁止左转的标志牌,施工人员就是在施工的车上立起来一个梯子,几分钟按好以后,马上开车就走,估计车上还有好多牌子,要去安装。阮义忠的车正好准备左转,这是他经常行走的路线,可是以后就不能走了。不过他还是停车,下车以后,拿出相机记录下这一瞬间,然后上车,倒车,右转离开。很潇洒。如果没有后面的记录,这张照片在我对这张照片绝对不会有这么丰富的感受。

  还有一张照片,拍摄的是一位流浪儿童,脸贴在一块橱窗玻璃上,张着嘴睡着了,当他举起相机,正好一位女士打着伞路过,影子反射到橱窗的玻璃上,阮义忠的相机记录下这一瞬间,可是没想到快门的声音,引来了店里的老板,赶走了熟睡的男孩,并用抹布擦干净了橱窗玻璃,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向这位男孩致歉,不小心打扰了他的一场好梦。

  就是这样的一个一个的碎片,一张一张的速写,这些琐碎的回忆,组成了当年的台北,让我们这些从未去过台北的人,也对台北产生了一丝亲切。

  《都市速写簿》读后感(八):一张照片,一个故事。

  一张照片,一个故事。作者用一幅幅那个年代的照片来记录、回忆一座随着时间不断变迁的城市,和当时发生的故事。

  每一幅照片都有人物,人物下可以联想到很多事,展示出真实或者不真实的一面。道路上人来人往,一切看似无关,却都可以找出一条线索,将之串成人生的小插曲。

  记得电影《一一》里男主角的小孩拿着照相机去拍别人的背影和后脑勺,从一个个背影中就能看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摄影的意义或许也就在于此。好的摄影作品也许往往就是在不经意间发现的生活中那些细节的美好。

  读完这本书,明白了摄影的意义不仅仅是去拍摄、记录那些自己感情无的好看的风景,更重要的是去记录当下的人、物、事,去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好生命。

  《都市速写簿》读后感(九):记忆之匙

  百度阮义忠,身份是“台湾当代著名摄影家”。

  作为一个摄影家,他专注人文摄影,取景、构图都别出心裁,经常能捕捉到被大多数人忽略的细节,又喜黑白摄影,那些老照片常常能在不经意间勾起人心中的某种情绪。但是,因为他的关注点多在人,尤其是籍籍无名的路人,所以有些作品会让人摸不着头脑,由于不知道拍摄的背景而无法知道照片想要表达什么,单看照片的话并没有多出挑。

  阮义忠也写文章,他的文字中规中矩,文艺气息浓郁,字里行间是他们那一代台湾文人都有的温情脉脉。时不时也会出现诸如“心硬,外在事物都冷;心软,所见所闻才有温度”、“一切唯心适,心有不足,所见所闻都是缺憾;心中有爱,则一花、一草、一木,都可见如来”这样的普世名言,单从文字的角度来看也算不得上乘。

  但是当他的摄影作品和他的文字一起出现时,就像氢和氧的相遇,生成的水从读者心上缓缓滑过,温暖又洁净。

  这本《都市速写簿》收录的全是阮义忠镜头下的台北市,清晨的、傍晚的,美好的、不足的……有世外美景,也有烟火人间,拍摄时间集中在七八十年代,那个时候台湾还没有戒严,城市的轮廓是模糊而阴暗的。

  对文艺青年来说,生活永远在别处,而自己永远身处泥沼当中,七八十年代的台北在作者心中并不是一个美好的存在。所以这些照片原本是带着批判的目的选的。可是,当逝去的时光扑面而来的时候,怀旧的人们会变得特别宽容,也就顾不上求全责备了。当七八十年代的台北市就那样毫无防备地摊开在阮义忠面前时,原本准备好的檄文都化作了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温存,那曾经的泥沼就像是撒在冰淇淋上的黑巧克力粒,虽是苦的,但并不让人讨厌,反而别有一番风味。

  何况这个城市的变化每个人都有目共睹。曾经的弯路已经在被慢慢捋直,曾经受诟病的地方也都在慢慢被改善,那最终烂在肚子里的批判也许本身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这本书分为“记”和“忆”两个部分。

  照片负责记录,当镜头聚焦,快门按下时,瞬间就定格成了永恒,胶片留下的也许只是一个人、一棵树、一面墙、一缕光影、一幢建筑,但折射的却是一个城市,一个时代。

  而文字则不可推卸地承担着“忆”的部分,拍摄的时间、地点、角度、当时的天气、情形、拍摄者的心境……都在文字中。我看书的时候有点惊异于三四十年前的细节,作者居然全都记得那么清楚。想来能在多年后忆起,还是得依靠那些照片吧。如果没有这些照片的记录,那些故事是不是就随风消逝了呢?

  对于读者来说,如果没有这些解释性的文字,那些照片可能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当我们在文字中知道那些照片背后的故事,照片就有了另一条生命。之前的它是自我的,独立的,或者说只属于拍摄者的。当有了故事,它就和读者的内心有了某种契合,开始与读者发生联系。你可以从中看到昨日的台北,看到城市的变迁,看到小孩的负担、看到求生的不易,看到漂泊与回归,看到人们释放压力的办法……甚至,看到自己,它的另一条生命是属于读者的。

  这部摄影集用“记”为“忆”打底,又用“忆”为“记”注入血肉,当“记”和“忆”结合时,能清楚地听到头脑深处传来的“咔哒”声,记忆的锁就这样轻易被它们打开。

  即使没有到过台北,每个人也一定有一座自己的城;即使没有生于七八十年代,每个人也一定有自己珍之重之的时代。

  所有的都市都是那样过来的,所有的孩子都是那样长大的,这把记忆之匙能让你在别人的城里看到自己。

  时移世易,城市的面貌早就天翻地覆,不复从前,城中的人怕也是进进出出几番轮回。只是城市的记忆永远鲜活,永远能给游子们提供一点点暖意,能给外乡人提供一点点新奇,能给后来者提供一点点追忆。我们要做的,只是找到这把或者那把记忆之匙。

  《都市速写簿》读后感(十):义忠句——《都市速写簿》

  摄影篇:

  相机是眼睛的延伸,岂能将快门瞎按一通。观看必须有道,方具摄影真义。

  对我而言,摄影是一种肯定与礼赞,是发掘美好生命的过程。

  摄影是最写真的,但也是最善于欺瞒,就看你把相机聚焦何处,把何事、何物框在一起。

  有位英国前辈就这么说过:“摄影家要具有婴儿般,或是旅行者初入未知国境的视觉。”换言之,就是得时时对眼前的事物感到新鲜好奇,哪怕已看过了千万遍。

  连三岁小孩都会用手机拍照的今日,已经愈来愈少有人去关注摄影的严肃意义与奥妙了。对我而言,相机除了捕捉时间流逝的痕迹,展现空间的秩序,主要是用来表现自己与对象的关系,陈述人与人的互动。

  摄影给我最大的收获正是藉观看品味人情,若不拍照,很多人和事肯定都会被我粗心略过。

  细琐的生活随流去的岁月点滴漏失,这时,照片就不只能唤醒回忆,还能重燃旧时情怀。

  如果摄影只是一份专业工作,那别人的悲剧永远是别人的悲剧;若能以同理心观看,那人人都是一部经,都在揭示苦谛。见苦才能知福啊!

  感悟篇:

  流行文化就是如此,最想表现的图腾,日后却往往成了想去除也难的刺青。

  时代就是这样,独大的目标总会让人看到它被超越、被冷落。

  商品、消费的种种刺激,已渐渐化为人类的感官基因。

  一切镜像所映出的都是自己的心像。心硬,外在事物都冷;心软,所见所闻才有温度。

  总是念着什么时候才会停止流浪,事实上,人生就是流浪。被过去赶着跑,被未来牵着跑。

  到底什么是成功人士?或许每个人对成功的看法不同,奉行的价值观、追求的人生目标也各异,但总有些什么共同的标准。若是遇到特别复杂、混淆、无从判断的局面,就该回到原点来检验——那就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依我看,一位令人感到温暖的小人物,无论如何都比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成功人士更有存在价值。

  都市人的心态:不知如何处理的突发事件,就当它不存在。也许是冷漠,也许是自我保护。

  证严法师说:“幸福不是拥有得多,而是计较得少。”快乐来自于知足,想想已经拥有的一切,就会知道自己的幸福了!

  日常生活几乎都在东台北打发,差点忘了其他区域的存在,就如同台北只有这一圈了。在别区活动的市民大概也会有此错觉,人人都用自己的活动范围划地自限,仿佛非如此不能有归属感,无法踏实。

  在城市迷宫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路线,久而久之就画成了一幅旁人不得而知的秘密花园地图。

  时钟停摆,时光照样流逝。

  美好年代永远存在。在社会的每个角落都有动人的事迹、善良的人,只要心存感恩、做好每件事,每个当下都是黄金时刻。一切唯心造。心有不足,所闻所见都是缺憾;心中有爱,则一花、一草、一木都可见如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