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10篇

2018-07-27 04: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10篇

  《过于喧嚣孤独》是一本由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著作,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5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一):这是我的love story

  特意去查了捷克语的书名:Příliš hlučna samota的念法,我觉得一件美好事物名字发音也应当是美的,就像lo-li-ta那舌尖抵住下颚的温柔。赫拉巴尔大约不会知道,从他将他的不幸万幸注入这本书的那一刻起,他便已经点出了那不可逃脱的宿命。这是他自己的宿命,也是汉嘉的宿命,也是你我他共同的宿命。过于喧嚣的孤独,尽管我必须承认我并不喜欢“孤独”这个词汇,这仍然是无比适合描述这种宿命的一个标题

  这是一个废纸打包工的冗长独白。你知道他一定会絮絮叨叨这场大型悲剧,可是他没有。从第一刹那开始,就被一击命中:三十五年来,我置身于废纸堆中,这是我的love story。三十五年来我用压力处理废纸和书籍,三十五年中我的身上蹭满了文字,俨然成了一本百科词典

  汉嘉,我不想用“嗜书”、“爱书”、“浪漫” 这样的辞藻形容他。确实,他的一生都是与从废纸堆中拯救的书籍相伴,他的肉体灵魂早已不属于这个世界,而是置身于书籍带给他的“另一个世界”,以至于,在他从埋首书中抬起头时,常常面对这样陌生的世界感到惊恐。他是浪漫的,他喝啤酒只是希望能够永远陷入难眠,希望能够得上颤抖症——他不想远离书籍给他带来的感觉;他在中彩票奖后只想快点花掉,带着爱人曼倩卡挥霍以获得轻松幸福;他将每天从废纸堆中获得的两吨书放在天花板,在睡觉前想到自己曾经将无数文字和书籍化为纸浆,于是陷入担忧书籍会为了报复坍塌在他身上......汉嘉记录了无数个瞬间,无数个他和内心孤独作无力抗争的瞬间。而那些瞬间太过于动人了,让我流泪,让我无所适从

  我永远记得赫拉巴尔笔下的那个雨天。汉嘉不得不亲手将书打包,送上即将运走它们的火车,“......当最后一辆卡车拉来的最后一批书装上车,火车启动了,驶进倾盆大雨之中,敞篷车一路滴着金色的水,掺和着煤烟和油墨。我站在那里,身体靠在大理石上,被目睹的景象惊呆了,当最后一节车皮在雨中消失了时,我脸上的雨水已和泪水一起流淌。” 然而,再过了几年,他不再流泪了,因为他“开始习以为常”:“......那时候我已在内心找到了力量,是我能够目睹不幸而漠然处之,克制自己的感情,那时候我已开始懂得目睹破坏和不幸的景象有多么美。” 看到这里,我几乎已是控制不住我的泪水。这难道不是人类无法逃脱的宿命吗?活着为了冷漠,为了不再对与自己无关的命运心生怜悯,为着习惯与生俱来的庸常并不为之愤怒,为着在黑暗中能静静聆听心跳而不是扑向火光,为着在被淹没的前一秒也依旧毫无半点愧疚之心。如赫拉巴尔反复提及的犹太教法典中的词句:我们有如橄榄,唯有被粉碎时,才释放出我们的精华

  可是,这个世界是不会安宁的,它永远在构筑之中,这太令人沮丧了。属于汉嘉的小小快乐——挑出不慎被放入废纸堆的好书——在他看见新式巨型压力机和那些满不在乎粗暴处理的书籍的打包工们的那一刻,就永永远远失去了。我能够感受到他的恍惚,我何尝不明白,那种珍藏心底珍贵东西被人轻易丢弃的感觉呢?珍贵的感觉正在随着世界的运转慢慢失去,再也找不回来了。曾经只存在于特定年份(对我来说,也许是200X,也许是2011-2014,也许是201X的某段时间)的那些奇妙惊喜熟悉的感觉,正在慢慢失去,再也找不回。我明白无人可以倾诉,除了忍受喧嚣之中那种痛失至爱的孤独感别无他法。

  对于汉嘉提及的别人:比如那拿刀威胁陌生人仅仅是渴求对方能够听他朗诵自己刚创作的诗的人;那用着没有胶卷的相机为两个茨冈女人拍照的男人;那穷追不舍热爱生火的小姑娘,我不知道,是否他们是真正的人,还是幻象。我宁愿相信,他们没有存在过。因为他们注定不会在这个世界中获得幸福

  赫拉巴尔喜欢写所谓“时代垃圾堆上的人”,而他自己尽管获得法学博士,却为自己设计毫不相干的包含十几种职业的一生,全部是打包工人钢铁工人等这样普通、被遗忘角色。我真的很钦佩他,我也真的好想给自己设计一种新的活法。我知道,我并不能够轻易得到幸福,这是由我自己苛刻性格决定的。如书中所说,也许我该 “找另外一种幸福”。1997年,赫拉巴尔即将出院之时从医院坠亡,没有人知道这是自杀,还是探身出窗外喂鸽子发生的意外。但这并不重要,我相信他已找寻到他的归宿,他终于能够和过于喧嚣的孤独和睦相处,就像那最后,抱着诺瓦利斯诗集跳上压力机任其粉碎自己的汉嘉。看到这早已能被猜到的结局,我已能够平静,流不出什么眼泪。终于走到了尽头,比尽头更远的还有死亡之外的地方。三十五年,这是他的love story。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二):过于喧嚣的孤独:听!那是碎纸机发出的美妙乐音

  恐怕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废纸回收站打包工这一工作更能使人对书籍产生强烈的怜惜和疼痛之感。那一卷卷被人遗弃的书稿,被塞入压缩机碾碎成粉末同时,也将打包工汉嘉的心揉碎了。

  于是,我们看到,在小说《过于喧嚣的孤独》的每一章节开篇,废纸打包工汉嘉总会提醒读者:“三十五年了,我置身在废纸堆中。”或者确定无疑的告诉读者:“三十五年来,我用压力机处理废纸。”三十多年的光阴,一个人生命的将近一半的岁月奉献给了潮湿阴暗的逼仄空间,无法与人沟通难以忍受气味以及主任指责和咒骂时常在头顶“如扩音器般轰响”。汉嘉仍然对自己说:“如果有必要重新做出抉择的话,我仍会选择我干了三十五年的这一行而不愿干其他任何工作。”他视那些遗弃的书籍如瑰宝,把书籍中那些“美丽的词句含在嘴里,嘬糖果似的嘬着,品烈酒似的一小口一小口地呷着”......也许我们无法理解打包工汉嘉这种近乎偏执而又感性叙述,但如果我们也成为一位这样的打包工,并且恰好热爱阅读喜爱文字,对书籍深深痴迷,我想,自然就会更加理解汉嘉的如梦幻般的呓语。

  能够几十年来如一日置身在废纸堆中,对汉嘉来说,简直是无上的光荣。然而,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当他看到年轻人们用巨型压力机不费吹灰之力就将书籍压缩好之后,他的梦想破灭了。在汉嘉的脑海中,一定出现了这样的画面:无数台巨型压力机同时在高速运转,巨型压力机边上站着几个无所事事年轻人,在嘬饮着啤酒,他们对汉嘉似笑非笑。技术手段的跃升,将人力繁琐枯燥简单重复劳动解放出来,而对于指望着“从臭哄哄的废纸中捞出一本珍贵书籍来作为额外收入的”汉嘉来说,无疑于晴天霹雳。珍贵的书籍是汉嘉的整个世界,是汉嘉的全部生命力所在。没有了美丽的词句,他就像一棵亟待灌溉的树木,迟早会因缺水而干枯。作为读者的我们,也预感到:这个美丽的故事迟早会有这样一个令人心碎的结局——技术解放了人类,却将人类最纯真情感扼杀殆尽。

  打包工汉嘉是敏感脆弱的。他有一颗水晶般剔透的心,他能从最简陋肮脏环境中发掘出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他的叙述是那样优雅,那样浪漫,那样纯真。虽然他的工作封闭而沉闷,但没有一刻,他不在向往着美好的生活,没有一刻,他不在回忆着往昔的青春岁月。那些鲜亮琐碎记忆,将他置身的逼仄照亮,他的孤独,也因为这些回忆,而显的与众不同

  正像那些享誉世界的作家一样,作家赫拉巴尔的人生履历丰富让他能够遍尝人间甘苦,从中体察下层人民的生活并为他带来写作上的丰沛灵感。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孤独的个体。而赫拉巴尔的经历也在验证着这一事实。从宏观角度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共同构成了这个纷繁而多元的社会格局;而从个体微观的角度来看,每个人也都是一个独立宇宙,个体内部也在时刻孕育着万千思想。我们短暂的一生,都是在调整宏观与微观的差异循环前进。在急遽变幻的时代里,还有作家愿意书写像汉嘉这样生存环境里的生命,作为读者的我们,也是一种幸运

  时代的齿轮在不停前进。在烟雾升腾的工厂、在机器轰鸣的车间、在车水马龙街道、在等待救援的现场......构成社会的每一粒分子交汇成一篇宏大激越的奏鸣曲。听!在这流动篇章中,混合着碎纸机发出的美妙乐音。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三):关于生活——读《过于喧嚣的孤独》

  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仍然在一边生活一边试图搞清楚生活的意义。写下这句话并不是因为这本书给了我答案,而是因为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相似的灵魂的生活状态

  在废纸回收站工作了35年的打包工汉嘉的日常就是把送来的废纸送进压力机碾碎、打包、送走。但他会把书从废纸堆中捡出来,他的住处堆满了书,从地板到天花板,以至于他有时担心自己会在睡梦中被书堆砸死。他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不仁慈的,是“屠杀婴儿行当”(P80),但他总会在自己打的包里混进几本书,然后用美丽的画裹起来。他热爱知识和美,所以即使是孤身一人,也从不感到寂寞。“因为我有幸孤身独处,虽然我从来并不孤独,我只是独自一人而已,独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之中,因为我有点儿狂妄,是无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而无限和永恒也许就喜欢我这样的人。”(P30-31)但当回收站决定引进新的打包机来打包废纸之后,他把自己和他衷爱的书和画一起送进了压力机。

  这本书的情节就这么简单,却让人想要一直读下去。它最吸引我的是对汉嘉这个人的生活状态的描述。工作、喝酒、同别人闲聊、思考耗子世界和人类社会、在生活中矛盾挣扎和思考感受、回忆逝去的爱情亲情。没有故事,也没有出现什么重要人物,只是一些打交道的人,没什么可多说的。即使是回忆里的人和事也隔着一层纱,只是讲述,没有太多遗憾感伤。仿佛所有的内容都不重要,只有对一切的感受和思考的状态。真的是独自一人的生活,只要有书,只要有酒,只要有自己脑海里的声音

  从没想过,文字可以这么精确和具象地描述出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和感受,作者说,“我为写这本书而活着,并为写它而推迟了死亡”。确实,能够如此通透明晰地看到自己的一生并完整地付诸于文字,就像解开生命的终极谜题一样,继续活着还是就此死去都无所谓了。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四):小说与道

  正像对布罗茨基既爱又恨一样,对赫拉巴尔我也是既爱又恨。

  爱的是那种稠密度和稠密度中的灵性一闪,恨的是它们又把一张张书页流淌得密密麻麻、疾风不透。

  简单点说,我不太喜欢的是这种几页、十几页、几十页都不分段的行文。按我老家俗语,这是狗喝面条一连汤儿。不过我还是看几页喘口气看几页喘口气这样地看下来了。挑剔行文,是因为太爱内容。废纸收购站的一个老打包工,三十五年来从废纸堆中抢救那些即将被化浆的珍贵图书,藏诸家中,筑建天堂

  看了十几页,我就给当年坐在高高的制作烟花爆竹旧书堆上读过书的诗人陈先发推荐了这本小说。

  但看完后我的一个疑问是,赫拉巴尔为什么中老子、庄子、黑格尔、尼采等人的毒那么深,小说载道,是否必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