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印象读后感10篇
《个人印象》是一本由[英]以赛亚·伯林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个人印象》读后感(一):伯林的颂词与挽歌
西闪/文
《个人印象》初版于1980年。33年后,当它以中文简体字的模样出现在中国读者的书架上时,它所传递的信息还能符合作者以赛亚•伯林的初衷吗?我信心不足。
33年前,伯林说《个人印象》收集的文章类似于18世纪流行的颂词,即纪念逝去名人的公开演讲。那么,什么样的人值得他献上衷心的称颂?伯林不曾明言。不过,他一再提及的词可能是关键,那就是“希望”。他提醒读者,对于生活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人们来说,希望之光何其珍贵。当斯大林、佛朗哥、墨索里尼、希特勒以及大大小小的独裁者将世界污染得漆黑一片之时,带来那一线光明的人又是何其英雄。
《个人印象》完全可以当作伯林的英雄颂歌。但是,它绝非公共场合的流俗应酬,而始终饱含伯林的个人旨趣。在他的心目中,英雄是拯救希望的人,譬如富兰克林•罗斯福和温斯顿•丘吉尔,也是培育希望的人,就像以色列的首任总统哈伊姆•魏茨曼。在他的心目中,英雄是揭示真相的人,譬如科学家爱因斯坦、哲学家J.L.奥斯汀,还有戳破幻像的人,比如写出《美丽新世界》的奥尔德斯•赫胥黎。他也把颂歌献给那些热爱希望的人,他们同样是伯林的英雄,包括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和好友莫里斯•鲍拉,还有那些为了希望,甘愿在尘世承受折磨的人——诗人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曼德尔斯塔姆等等。在伯林的心中,他们都是为了希望而不被声名腐蚀的英雄。然而,在今人的眼里,希望的内容已然模糊。
就像形容好友鲍拉的那样,伯林把希望看做“一股强大的解放势力”。它促使人们热爱温暖、光明和自由,憎恶一切损害身体、精神、道德和政治的阴冷和黑暗。他理解希望,尊重希望,更喜欢人们因热爱希望而生的性情,慷慨、热情、宽仁、敏锐、智慧,以及综合而成的毫不纤弱的力量。而这些吸引伯林的特质,熟悉伯林的读者可能发现,往往在他自己身上也能见到。
《个人印象》再度呈现了伯林在文学上的造诣,其水平不亚于《反潮流》和《俄国思想家》。强大的移情能力依然是伯林最特别的禀赋。它在深入的倾听与精到的言说间架起了畅通的桥梁。这使得伯林刻画的人物总是那么元气淋漓,闪耀着人性独有的光芒。他是如此擅长倾听,书中他曾回忆起一个波兰军官与他对饮至深夜仍不愿离去,跟进他的卧室,坐在他的床前独白至翌日的经历。他又是如此擅长发现。他写到自己与从未成为密友的历史学家刘易斯•纳米尔(Lewis Namier)长期定时见面,以便交流兴趣和思想。即使在他着手惟一的专著《卡尔•马克思》时,他也愿意倾听纳米尔对马克思全面的攻击。在后者看来,马克思不过是一个被仇恨蒙蔽了眼睛的微不足道的历史学家和毫无价值的经济学家,根本不值得伯林关注。然而伯林竟然从那些极端偏颇的言辞中发现了纳米尔与马克思的共同之处:骄傲、自负、聪明、尖刻,还有对教条的蔑视和厌憎。
诺尔•安南在本书的序言中将伯林比作一位点彩画派画家,用一连串的修辞在画布上涂抹。我认为这一比喻并不贴切。点彩画派只用四原色来做色点的堆砌,然而伯林的画笔绝对没有那么单调。就像《个人印象》这一书名给出的启示,他是一位善于捕捉情景光影的印象派,笔触活泼而跳跃,呈现出来的画面鲜活而明亮。
1979年,伯林获得耶路撒冷文学奖。他的获奖感言经过精简,,作为跋附在《个人印象》之后。在这篇跋文里,伯林谈到了他的移情能力源自何处。他说,当人们抱怨孤独时,他们的意思是没有人能理解他们所说的话。而被人理解,就意味着分享共同的情感和语言。这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情谊,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感。毫无疑问,伯林的移情植根于此。
在跋文里伯林感叹,在他度过一生的世界里,友爱的情感已经变得越来越稀薄和抽象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人印象》不仅是颂词,也是挽歌。也许,一位读懂此书的读者,或可让逝去的伯林略感欣慰。
读完才发现,把跋放在卷末的用意。非常可惜的是,关于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恩怨,伯林只蜻蜓点水的一笔带过。有对偏激的谴责,也有对梦圆的执着;未必是刻意回避,但显然伯林倾向于冷处理。
伯林富有争议的传奇人生,就辗转在英国、以色列、俄罗斯之间。就他本人而言,或许也很难厘清其间的盘根错节。这部传记在回忆人物出场顺序上做了巧妙安排:大致以解救世界人民的丘吉尔与罗斯福为第一梯队,以色列复国列第二,涉及个人的俄罗斯部分则放在了末尾。
表面看来如此,事实上与伯林并肩为犹太复国而努力的学者们,如哈伊姆·魏茨曼、伊扎克·萨德赫、纳米尔等人或许占据着更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他们之间多半还有在牛津全灵学院共事的美好回忆。毫无疑问,这段时期的全情投入正是塑造及催化一颗灵魂蜕变的黄金岁月。
至于与俄国两位诗人的交往,也是伯林极为珍视的重要人生经历。那种被压抑的无处发泄的痛楚是如此的熟稔。可悲的是即便在今天,这样的苦闷依然无法直抒胸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北方辽阔的土地上也有着一群追逐着自由梦的年轻人,被羁押在装满窃听器的牢笼里。
刚读到头两篇,就知道很难下笔。前人教导,要尽量避免谈论自己不熟悉的东西。所以,还是老老实实祭奠缅怀那些伟大崇高的灵魂吧。
《个人印象》读后感(三):伯林的伟人献词
在伯林的一系列著作中,《个人印象》所收录的文章应该是最令人感到好奇的文字。某种程度上,这是由我们对“献词”这种古老的文学体裁的一贯认识形成的,献词一向是被认为是宫廷文人无聊之作,语言华美而空洞,歌功颂德之外并无其他用处,所以历史上能够流传下来的文学献词实在不多。我们很难想象现如今还有人用这种古老的体裁书写人物印象记,更何况这位作者是一位鼎鼎大名的哲学家。
当然,仔细想一下,伯林并不是那种埋首书斋,甘心著书立说的理论型哲学家,他对构建宏大体系的哲学理论并无多大的兴趣,并不是说这些这些体系不吸引人,而是他终生都意识到这种理论先行的哲学体系背后是一个企图整齐划一地规划人类未来的野心,这种古老的敌意催生了无数哲人王一样的哲学家,也催生了无数的暴乱战争。而他的哲学是谨慎的碎片,是经验主义的试错,是最低限度的需求,是面对现实层面的迅疾之思——读过伯林的著作的人都会被他那种隐藏在浪漫主义激情之下的长句子所吸引,他一个句子紧跟着一个句子,追赶着句子思考,就好像诠释一个观念根本不能用一个句子解释,只能将一个个句子叠加起来,重复递进式的论述才能尽量完善地解释清楚他的头脑中一个个来不及作出反应的思考。这种写作或者演讲方式所能带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伯林并不局限于用哲学的方式思考,他对文学修辞的热爱占据了很长一段时间,哲学思考只是他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他在生活中还有其他更多的乐趣。某种程度上,他的哲学著作是用散文笔法书就的,他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哲学家的败笔,反而觉得这样的写作方式可以很好地传达的他的情绪。在序言中,伯林文集的编者诺尔•安南就认为,伯林的写作风格忠实地反映了他自己的价值观,据如同丘吉尔的散文一样,“不是为了表述或反省个人生活,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祖国及其国际地位的深情关注”。
“祖国”这个词太大了,就如同“伟人”这个词一样,我们大多数时候都会避免用宏大的词汇描述对它们的情感。在我们的印象里,所谓伟人基本可以与政治领袖等同,他们能够改变历史的进程,但是所采取的方式大多是通过战争与杀戮。在政治中,几乎可以忽略个体的善意,历史进程被改变往往通过牺牲个体的方式推进的,所以远离政治成了躲避灾难的同义词。二战期间,伯林开始为英国情报部门在纽约工作,远离了学院生活,接触到了很多有权势的政治家、公会领袖、国会议员、记者以及各种社会名流。《个人印象》中很多人物,比如大法官菲利克斯•法兰克福特、哈伊姆•魏茨曼与伯林在纽约的生活都有交集。稍微留意下《个人印象》中的篇幅就能意识到伯林真正在意的那些人,除了最后回忆1945年在俄国拜访帕斯捷尔纳克和阿赫玛托娃的篇章和纪念爱因斯坦诞辰一百周年的演讲,剩下大都是他接触过的政治家和他在牛津时的同事。政治家中丘吉尔和罗斯福是最为重要的两位,但伯林跟两位并无深交,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后者,所以那篇描述哈伊姆•魏茨曼的文字应该是用力最深。
魏茨曼是犹太复国主义的发起者和倡导者之一,是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的最高领袖。1948年以色列建国之后,他成为以色列第一任总统。1939年初,伯林刚认识魏茨曼时,就感觉到这是一位天才人物,再加上伯林一向是犹太复国主义者,自然为他倾倒不已,这是伯林心目中的伟人典范。1941年,魏茨曼受英国政府委派来美国,鼓动犹太人支持盟军事业,为犹太人筹集款项,再次与伯林相遇。伯林觉得魏茨曼身上有一种无法抵御的政治煽动力,他很清楚魏茨曼的自负与冷酷,但是对他身上散发出的顽强的克制能力与现实感佩服得五体投地,两人很快成了密友。毫无疑问,魏茨曼是伯林心目中的伟人的榜样。伯林在《哈伊姆•魏茨曼》中这样定义伟人:“称一个人是伟人,是说他在满足或对人类的核心利益产生实质的影响方面,有意迈出了一大步,这远远超出普通人的能力……在行动领域,伟人似乎紧靠单枪匹马就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或者永久和彻底地改变极大一部分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真正称得上伟人的人,他所带来的变化,必须是那种最具判断力的人认为是先前不可能的——某种靠事件的力量、靠时代‘潮流’或‘趋势’难以带来的东西,也就是说,是某种离开干预难以发生的,先前也令人难以置信的东西。正因为如此,引起这个变化的人才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伟人。”魏茨曼被伯林称为伟人和犹太人的先知,某种程度上是他的个人品质和魅力,但是最大程度上,是他引领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为这个在世界四处游荡的民族找到了归属——我们不要忘了伯林自始至终就是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而且伯林还把魏茨曼的这种犹太建国的方式与自己的哲学思考联系了起来。在他看来,魏茨曼有一种天赋,就是可以把从别人那里接受的观念注入特别令人信服的内容,“他的政治天赋同他的科学天赋一样,在于他的应用理论而非纯粹理论……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个经验主义者,把观念首先看成是时间判断的工具,生来就有一种非常强烈而生的现实感和相伴而来的历史想象力”,所以魏茨曼和伯林他们这样的一代人都坚信,如果想要犹太人获得解放,他们就必须自由地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只有在那里他们才会不再被迫通过各种奴役和暴政来获得基本的生存权利。
在《个人印象》中,除了这些伟人丘吉尔、罗斯福、魏茨曼,伯林谈论最多的就是自己在牛津时候的同事。他们与前面的几位伟人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也许没有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却在自己的领域内有所建树。他们大多数是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更为重要的是,伯林谈论他们的方式就如同谈论自己,他总能从他们身上发现闪光点。伯林是个宽厚的人,当他评价他的同事时,他采用了一种曲折的方式,他能看到对方的缺点,但是他评价他们的缺点时,我们总能感觉到他也在审视自身是否也沾染了某种恶习。他的真诚与激情总能恰如其分地感染到我们,正如我们在阅读的间隙总能从他的点评中发现和反省自己的存在。比如对牛津大学历史学家刘易斯•伯恩斯坦•纳米尔的回忆,当别人指责纳米尔势利时,伯林为他辩解,“纳米尔确实有一点这样,但他的势利是普鲁斯特式的——在他眼里,那些贵族和精英们富有、骄傲、沉着、独立、热爱自由到了反常的地步,这样的英国人就是艺术品,他是怀着极大的热忱(实际上是一种狂热的关注)和一丝不苟的态度来研究他们的”。描述牛津的哲学家约翰•兰肖•奥斯汀欣赏的精神品格时说,“他后来最欣赏的精神品格的典范是达尔文和弗洛伊德。这并不是因为他特别赞赏他们的观点,而是因为他认为,一旦一个人确信自己的学说值得追求,他就应当坚持到底,无论结果如何,绝不会由于害怕被人视为怪异或囿于俗见而踯躅不前”。写另外一位出生于黑山的牛津历史学家约翰•佩特罗夫•普拉门纳兹时说,“在他的一生中,他总有一种流亡的感觉。他从未把自己跟英国或者牛津大学联系在一起”,还有他的学术与思想武器,“它的方法是在陈述自己或他人主张,特别是过去一些大思想家的主张时,用尽可能清晰的方式,避免一切含糊、晦涩、夸饰和混淆;是利用理性的方法来达到合理、严格的结论。他深信并维护这种方法,并且一生都在实践。他的目的是阐明和批评那些作家的观点,对他而言,他们似乎无论何时何地都在思考关于人类的最重要的话题。”
我们能够感受到伯林在谈论他的这些同事时,好像不仅仅在评价他们的工作,更多的是认同他们的学术选择和价值判断,因为这也是他的选择和判断,是他对牛津大学精神生活的忠诚表现。伯林一生最耿耿于怀的是,他并无独到的原创性思想,他所有的哲学都源于他人的批评和发挥,仿佛只有在他人的基础之上他才能拥有自己的洞察力和原创力。这种源自经验主义和他人理论之上的思考成就了一个坚守多元主义价值观的哲学家,他所有的哲学都源自这种理念:如果我们能让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人类食饱衣暖,扩展个人自由,抗拒不公,创造一个有尊严社会的的最低条件,如果我们抱有一点点宽容,建立一点点法治和社会平等,如果我们能够找到无需使人类面对难以忍受的选择就能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我们社会伟大的进步。这种理念同时也是我们衡量一个伟人成为伟人的标准。
思郁
2013-12-16书
个人印象,【英】以赛亚•伯林著,林振义 王洁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一版,定价:35.00元
《个人印象》读后感(四):历史罅隙下的微光
夏日,悄无声息的倏忽而至... 琐碎庸俗的市侩社會,事务纷繁杂沓又毫无新意的仕事环境,与缺乏灵魂的人无法交流... 好在有书为伴,solitude的精神世界,依然高蹈... 最近阅毕Isaiah Berlin所著之Personal Impressions,感慨良多! 人所固有之精神境界,还有隐约、易忘的memories,都在无时不刻提醒着人们保持内在直觉、感觉经验和价值多元观念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命运之门,为谁而敞开?历史的偶然性,以及人们所经历的遭逢世变的信念之舟,还有他们对自己灵魂的洗涤,都在告诉我们一個浅显的事实:认识你自己... 寻覓自我灵魂,是人的生命中的核心要义,其他任何事体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每一个追求连贯记忆的尝试,到头来都是作假。人们的记忆无法按照顺序逐一重温旧事。书信和日记经常于事无补。——阿赫玛托娃 Personal impressions, Isaiah Berlin 以赛亚·伯林以他獨特而敏锐的視角,向我们揭开了丘吉尔、罗斯福、魏茨曼、萨德赫、爱因斯坦、赫胥黎、伍尔夫、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等人的真实的一面,尽管诚如阿赫玛托娃所说的“人们的记忆无法按照顺序逐一重温旧事”,但我仍相信,心魂在,文字在,湮滅的历史尘埃,也终有重见天日的那一天... 正如诺尔·安南在本书序中所写的那样:“知识分子鄙视新闻记者,但他们采取的招数与新闻记者如出一辙。社会科学家们对大量的人类经验实践进行了归纳处理,结果,历史就像是一个牧场,畜群被非人的客观力量所驱使...” 人们在20世纪曾被objective force所控轭、碾压和奴役,大部分人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更没有意識到这种sense of tragedy来源于历史进程、唯物史观及各种民族/民粹的变型,以及它们对个体私域的侵蚀、摧残与毁灭... 以赛亚·伯林以其敏锐的目光,细致入微的审视并完美呈现了雄辩坚韧、情感強烈的温斯顿·丘吉尔,性情冷静稳健的罗斯福,交游广阔而沉浸於犹太复國事业的魏茨曼,特立獨行而又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萨德赫,才华横溢却不善社交、略带神经质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头脑清晰、见识精微的戴维·塞西尔... 他笔下的人物传记,常常用简略而不失细致的观察,以深刻獨特的个人印象诠释着这些政治人物、科学家、作家、诗人不为人知的精神世界... 尼釆尝谓:“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必将回应凝视。”然而,以赛亚·伯林能站在冷静理性的安全距离观察传主,以其狐狸式的狡黠智慧,坦陈他所观察到的现象,还有对人物的内心世界精准剖析... 以赛亚·伯林对20世纪nazi, communism带来的人类世界的凄惨境地,见解精当。他写道:“...信念行动——autos-da-fe ——当它们以崇高理想的名义制造苦难和野蛮镇压时,效果是使犯罪者缺乏负罪感,并不会带来极端手段所承诺的幸福状态,也无法为骇人听闻的手段辩护。”正是这种试图在人间建立天堂,而又掺杂着莫可名状的个人野心和缺乏原罪感、运用理想主义乌托邦绑架民众的混乱境况,使人间变成了地狱... 他激赏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其程度不下於他欣赏丘吉尔、塞西尔、魏茨曼等人。特别是阿赫玛托娃,沉静雍容的气质,精确犀利的评骘人物,当然,还有对不惧斯大林政府残酷迫害,坚持自己良心创作诗歌的非凡勇气!伯林写道:“阿赫玛托娃曾对我表示她无法理解人们对契诃夫的推崇,认为他的世界完全是灰暗的,阳光从未闪耀,剑光从未闪烁,一切都笼罩在可怕的灰暗迷雾中...”“她(阿赫玛托娃)说她不愿谈到那些作品在苏联出版的当代苏联诗人... 她说,马雅可夫斯基当然是一个天才,不是一个伟大诗人,而是一个伟大文学发明家,是一个用诗歌当炸弹炸毁了古老结构的恐怖分子...”这些勇敢而尖锐的评价,真是恰如其份! 言且至此。对于这样一本精彩纷呈的人物印象的个人记录,相信会让许多人士为之激赏。以赛亚·伯林也以他放任不羁、充溢理性之光的笔调,令人信服而绝非grand narrative的风格,向我们展现了一幅20世纪知名政治、科学、文学人物的个人印象... 这本简略传记充分体现了以赛亚·伯林的多元价值观念,以及他深刻地认识20世纪人类悲剧的根源,有识者当共鉴之!
《个人印象》读后感(五):读《个人印象》后
《个人印象》
【英国】以赛亚.柏林 著
林振义 王洁 译
几年前,一位好朋友送给我一本《柏林谈话录》——可能是因为我跟她说过,我想阅读一些哲学类的书籍,但又感到哲学类的书籍对于我这颗习惯看文学书籍的大脑过于乏味和深奥。于是她觉得先看一本哲学家的谈话记录,既降低了难度,也增加了趣味。
当然,她的想法是对的,认真读了那本书之后,因书中有提到这本《个人印象》,而且只看这个书名的时候,我觉得这书肯定有趣极了,所以当时一心想找来读读。这次终于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它召唤我,我看到它——
毋庸置疑,柏林的风格非常强烈,作为一位哲学家,一位英国绅士和一名犹太人,结构精巧复杂但气势雄健的文风,这是那种必定需要集中精神安坐在书案前阅读的书籍。
不过,我也不必装作多老派,始终不是那个料,这种个人感受和评介多于叙事的文字,除非你真的对所评议人物很有兴趣,大概也很难兴致勃勃的读完,我认真阅读只是讲俄国作家的那一篇,《回忆弗吉尼亚.伍尔夫》这篇我也觉得有趣,就是实在太短。
(2015/7/1 广州)
《个人印象》读后感(六):以赛亚•伯林的群英谱
作为享有国际声誉的哲学家、知识分子和作家,以赛亚•伯林见证了20世纪许多重大的政治和文化活动。而伯林个人的睿智、友善和甘当陪客的倾听者角色,也使与之交游的不同领域的人们觉得甘之如饴、如沐春风。这些人中,既有丘吉尔、魏茨曼、伊扎克•萨德赫这样的政治风云人物,也有爱因斯坦、弗吉尼亚•伍尔夫、埃德蒙•威尔逊这样的知识界精英。他们愿意对伯林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而伯林也投桃报李,以一种18世纪的颂词方式,记录下一卷独具特色的“群英谱”,这就是《个人印象》。
初读《个人印象》,伯林给人的“印象”,似乎就是为他所尊敬喜欢的人,涂金抹银,戮力粉饰了一番。他一再以曲笔手法,隐匿人物的缺点,拔高优点,甚至将缺点巧作辩护,“洗”白为优点。如此说来,伯林只是一个没有节操的鼓吹手,或者更糟糕的,他是一个全然没有判断能力的庸人?读过伯林《自由论》、《俄国思想家》等书的人一定不会同意上述看法。那么,伯林“颂词”的意义究竟何在呢?
我们先从伯林的政治观谈起。在书中,伯林把政治家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单原则和有信仰眼界的人”,这些人通过自身的意志力,让其周围的人与事屈从于他们的固定模式,而忽略许多身外发生的事情。第二类政治家则刚好相反,他们有“最精微的触须”,敏锐地感知大众的内在需要,并且能把这些大众拙于言说、但执着思考和感受的东西,“具体化和清晰化”。第一类政治家包括丘吉尔和希特勒,第二类则有罗斯福和俾斯麦。伯林的这种区分不涉道德而只关乎类型,但其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对大众可以施加宏阔无边的正/负能量。对此,伯林就群众的“领袖想象”有这样一段诛心的话:
“还没有什么事情具有这样长久的大众魅力;群众知道他们真正喜欢什么,什么东西是真正吸引他们的。德国人想着希特勒是什么样子,事实上希特勒大概就是什么样子;生活在欧洲、美洲、亚洲、非洲、澳大利亚,还有产生政治思想基本原理的别的任何地方的自由的人们——所有这些人感到罗斯福是什么,他事实上就是什么。”
要命的是,“领袖想象”对于自由世界的人们,还具有一种“外国的月亮更圆”的魅力。伯林目睹他所热爱的自由民主制度,在20世纪先后处于德国法西斯主义和苏联极权统治的包抄之中,但西方许多知识分子却一度心向往之,尤其是他们中的一些人表达了对苏联体制不加批判的赞美(作为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批判)。面对这样的蛊惑,伯林需要坚定自由主义的磐石,树立楷模,因此,也就难怪他会苦口婆心地在书中呼吁专事挑剔民主政体、把米粒一样的缺陷夸成山一样大的媒体和评论家嘴下留德,将丘吉尔的保守、顽固、旁若无人的自我主义夸为“唤醒国民”、使之努力跟上其理想的支柱——讽刺的是,二战后期丘吉尔连任落败,英国国民终于“跟”不上他而索性放弃他了。
当然,在这两类政治家中,伯林更倾心后者。尤其在富兰克林•罗斯福身上,他看到了一个堪比林肯的伟大政治家。因为,罗斯福从很大程度上调和了自由和平等的关系,证明“促进社会公正和个人自由的观点并不必然意味着所有效能政府的终结”,“把个人自由与不可缺少的最低限度的组织和权威调和起来是可能的”。在伯林的政治思想中,自由和平等,或者更大意义上的美与善,往往是分裂和不可兼得的。他并不相信在通往自由和平等的征途中,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终极公式,他更相信所有问题的解决,是一个漫长且不乏痛苦的权衡过程。罗斯福的改革,让他看到了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希望。因此,他给予罗斯福最高的敬意,也就顺理成章了。
除了上述政治观念文章,《个人印象》还大量记录了伯林的亲历和访问活动。伯林本人不是文学家,但他把这些文章,尤其是其中的人物,写得栩栩如生。他观察敏锐、聆听仔细、叙议得当,特别是他不以个人意志介入的谦虚精神,使他经常能捕捉到常人习焉不察的细枝末节,而这些细节,足具“大义”的特质。1945年和1956年,伯林作为外交官两次访问苏联,亲眼见证了监控、告密和迫害的无处不在。他第一次拜访帕斯捷尔纳克带去了后者定居英国的姐姐捎来的鞋子,帕氏像见了人参果的唐僧一样惊恐不已;伯林第二次拜访帕氏寒暄“别来无恙”,后者生气地质问是不是伯林以为他接受了当局的好处与之沆瀣一气,才说出这样的话来……通过这些细节,伯林生动地再现了苏联知识分子劫后余生的罪孽心理,以及被政治扭曲的人伦和社会环境。
在书中,尽管伯林以“春秋”笔法极尽其表彰先进的能事,但他实诚的细节性描写,还是给心怀八卦精神的读者,比如我,带来许多深度挖掘的乐趣。比如伯林写弗吉尼亚•伍尔夫,就道出了后者鲜为人知的一面。当伍尔夫不能主导谈话时,她看上去“极度不安和茫然”,“虽然没有被家具绊倒,但却是很犹豫地走向桌子”;一旦话语权在手,伍尔夫马上甩起沙龙女王的鞭子,调侃“英镑的副主管”本•尼科尔森的裤子,斥亨利•詹姆斯“只是一个冷酷的老怪物”,并刻薄阅读詹姆斯的伯林神经是否不正常……伯林以他一向厚道的好脾气说“度过了我生命中非常有意义的三个小时”,而20世纪英国最伟大女作家的形貌,也由此平添了文学史所不载的另一笔。没错,伯林乐于与优秀的人物交游,从不吝奉上自己的溢美之词,而他的笔调,也总是于不经意处,传达出某些触动我们心弦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