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个人的婚事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个人的婚事的读后感10篇

2018-07-28 04:4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个人的婚事的读后感10篇

  《一个人婚事》是一本由[英]伊莎贝尔·沃尔夫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35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人的婚事》读后感(一):天啊!我究竟该怎么做?

  “一个人的婚事”,可婚事一直都是两个人的事情,越来越多的人拒绝结婚了,不是他们不喜欢结婚,而是结婚变得越来越可怕了。小说从“五月”开始经历了一年,到了另一年的“五月”,从月份来纪事算是小说中主人公蒂法尼的一种心境记录吧,一个单身女人面对着无数次的约会,以及各式各样的派对,思考的是怎样找到心目中的如意郎君。“约会”渐渐地成了影视里的桥段,例如《非诚勿扰》这部电影,对于爱情以及婚姻算是诠释得挺透彻的,而且带点黑色幽默,而后来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则弄得越来越形式化,感觉相亲的原本意义已经被灯光绚丽镜头所解构了,剩下的只是一种娱乐吧。

  经历过那么多次的约会,人的心总会麻木吧,但是对于爱情的憧憬,使得蒂法尼不停地思考,用思索抵抗麻木以及放弃梦想。蒂法尼的工作室广告创意撰稿人,其实这个工作节奏是非常快的,广告需要的是能在几秒钟之内吸引到别人,而且要非常具有创意,而广告的更新度也是非常地快的,在这么快的节奏里面,蒂法尼却在慢慢地寻找另一种信仰,对于真爱追寻可惜,在这个繁华时代里,大部分的我们已经丧失了一种叫做爱的能力,我们总是选择逃避或者拒绝,却堕入另一种纵情声色生活,于是书里面写到一群单身女人是那般地年轻美丽,却拒绝结婚,可惜年轻美丽不会永远,于是她们中的一些人最好只能向现实妥协,结婚生子。其实,孤独的感觉是不好受的,谁喜欢社会贴上“剩女”等类型化的标签呢,又不想找个可以依赖肩膀呢,谁想自己独立自主生活啊!这些都是因为找不到自己最想要的答案,最后只能勉为其难地说成自己喜欢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毕竟人总有脆弱感性一面

  蒂法尼只想寻找一份安稳的婚姻,彼此有爱,有共同的话语空间,可是她相亲、参加派对以及不停地寻找,像个孤独的灵魂游遍城市的每个角落,却一无所获。可是,她困在自己遐想的爱情世界里,困在一个没有打算结婚的已婚男人里——“成功先生”,最后还是奥利维亚爱上了别人,离开了他。蒂法尼问:“你离开了她。”“不。”成功先生很坚决,“是她离开了我。”他微微一笑。“为什么?”“背叛。”他夸张地说,“她爱上了……别人。”面对着这种对话,我们怎样去安慰蒂法尼的心理呢,成功先生终于离婚了,却只是奥利维亚背叛了他,而面对着他自己的背叛呢。男人和女人的背叛难道是不一样的吗?奇怪的社会啊!

  蒂法尼来到安德烈•鲁布列夫的画前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当我站在圣母玛利亚面前时,她看起来是如此的亲近,她的目光让我的内心充满了安宁。真是来对了地方,我想,体力精神恢复是我现在最需要的”,可是宁静是一时的,“宁静被手机突然发出的刺耳铃声破坏”,我们该怎样去寻找心中的一片静土呢?对于爱的希望,我们不能老是放在别人的身上。

  直到快结婚的时候,她才醒悟过来,“我真希望成为一个家庭主妇吗?我不确定我真的需要这些。我不想现在就被束缚住毕竟,我还很年轻,我还有很长的人生,在走出这重要的一步以前,我还有很多人想要认识,很多地方想要去,很多事情想要做。在我的脑海中,我能看到我自己‘非常安定’的样子,那样子让我‘非常惊慌’。”

  最后的“哦,天啊!我究竟该怎么做?”我们该坚持对于爱情的理想呢,还是向现实妥协?这是一个问题

  y当当特约评论员 江焕明

  《一个人的婚事》读后感(二):极品相亲,诙谐有趣,非常逗乐

  我在火车上看完了这本轻喜剧的小说,作者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欢乐故事主人公蒂法尼,广告创意自由撰稿人,梦想着结婚的大龄女青年(37岁)。各方面生活物质都如意,只是遗憾的是至始至终都没有成就一段完美如意的婚事。当她在全心意准备一场生日聚会时没想被交往了八个月的男友亚历克斯甩了。一心想寻找一份安定情感的蒂法尼失恋了,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寻找MR.RIGHT的相亲。一年光景,蒂法尼数着日子一边相亲,一边反省,思考自己为何会这样一直单着,她的这些思考虽然让人笑,但笑过之后也让人沉思。故事里几场极品相亲,诙谐有趣,非常逗乐。

  伊莎贝乐-沃尔夫的作品,我从《古董情缘》读到最新一部的中文版。她的作品惯用一个套路:一个人对N个人,一条线中串起多个人的故事,最终又汇集成一个非常治愈,温暖基调的故事。《古董衣情缘》媒介是那些美丽的古董衣;《画中情缘》里换成了用心绘制的肖像画;《宠物情缘》里则是那些不说话的宠物们;到了《一个人的婚事》这里则是一场场相亲。不断变化题材,让人惊讶作者对题材的驾驭能力。四部作品里,个人最喜欢《古董衣情缘》,如同一场场穿越,陈旧衣物之间沉淀岁月情感让人时常心生共鸣,惜旧物念旧情,感旧人。其次是《宠物情缘》,也许也有天生对动物好感于其中,对于这些可爱生灵们的点滴捕捉,活灵活现,让读者时常乐不自禁。到了《一个人的婚事》则是对相亲诸人的白描,幽默俏皮又自嘲。一路读来,作者行文越来越放得开,笔调也越加轻松愉快。沃尔夫的笔下没有拖泥带水情节,也没有故作玄虚的高深,平时,真切自然如风。比如这一部中那些相亲中的调侃以及蒂法尼的自白。看着蒂法尼勇敢地各方面尝试,如我一般都市里的剩女们又有何理由懈怠与放弃呢。尽管经历这一系悲喜剧的蒂法尼还没有找到一个属意之人,但对比一年前后蒂法尼对男友的了解,从陷入“一个人的婚事”的臆想与慢慢可以脚踏实地试探了解对方态度意见,这样的进步,谁又能断言蒂法尼没有更了解自己,没有希望碰到那个对的人呢。开放结局,最终还会是一个终偿所愿的故事。蛮适合休闲的轻松作品。

  《一个人的婚事》读后感(三):从五月到五月,“结婚狂”的这一年

  从五月到五月,从生日到生日,关于“结婚狂”蒂凡尼的这一年,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和她一起体验前所未有的孤独,尤其是在幸福双手交握许下心愿人群中的时候的孤独。我喜欢作者直白、毫不隐晦描写了蒂凡尼的心理活动展现给我们一个真真切切的普通都市女性形象,有想往也有克制,有情感也有理智。蒂凡尼因率真而可爱。

  好在,蒂凡尼还有一样在这个岁数里仍然单身的几位朋友们,她们都足够独立足够智慧,有的有着充分理智,有的有着非凡的勇气。这个故事将都市婚姻和非婚生活的情况抽提出来,形成直率得可爱的蒂凡尼和她的朋友们这些典型的形象,他们的故事即是我们的问题,围绕蒂凡尼的这一年出场了足够多的人物来等你对号入座感同身受

  所以,让我们来讨论蒂凡尼的孤独。和微波炉、洗碗机、吸尘器说话是否意味着孤独?穿着宽大内裤和把自己层层裹成粽子坐在房间里吃单人份食物是否意味着孤独?如果这些都不算,那么聚会上朋友的爽约一定是孤独了。想象一下,当你步入强烈地遮瑕膏、除皱霜依赖的年纪,与曾经一起疯一起闹一起享受生活的朋友们聚会的次数越来越少,而这全然不是你的原因,是他们有了孩子有了家庭,甚至连见面吃饭聊天时谈话的重点都转移到了胎教幼教兴趣奶粉婴儿油纸尿裤的时候,也许你会恼怒,也许你会觉得索然无味。而这一切的一切,原因只有一个,你插不上话同时也不想在这些问题中行使话语权。也许在另一波旧友的聚会上,一群干练精致的女人,结伴逛完了shopping mall喝着咖啡谈论的话题总是难逃杀千刀的ex boyfriend以及上一次相亲的那个令人尴尬恼怒的对象。然后你会提着一些漂亮的购物袋一个人回到回家,不会再乐于想起令人不快的ex们。看吧,这是一种即使在没有人催问你“为什么不结婚”,也会袭来的真真切切的孤独感。孤独到发现愿意保持一个人生活的品质的人,渐渐只剩下了你自己。

  于是,以上这些情况是否会推着你睁大了眼睛寻求一位适合结婚的对象?没错,蒂凡尼也是如此,这就是她为什么成为了看上去的“结婚狂”。三十七岁的她,聪明而有活力,独立而有一定的品味,也清楚地知道自己一次次失败恋爱是因为不合时宜地怀有了“十七岁的期待”。没有人知道,要勇敢地亲吻多少没有法力青蛙甚至丑陋蛤蟆之后才能遇到王子,而也许此时王子已经与富饶邻国的公主订婚。所以,蒂凡尼用一场场也许并不愉快的相亲渐渐接近自己的内心,当再一个五月降临的时候,她有了与深深迷恋之人坐在好春光里说着即将降临的爱情时刻,也有了认真思考自己的喜好心思

  蒂凡尼的这一年,也见证了身边的朋友们纷纷找到幸福美满过程,每个人的幸福都如此简单却得来不易,或者与其说幸福来之不易,不如说是找回自我的过程道阻且跻。从躁动不安到理智安心仿佛是总要翻过一座座令人难以忍受的山,比如可以一个人经历夏季却无法孤单地走在秋季绚丽却带着点儿寒的黄叶路上,可以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度过冬季却无法好好享受春花开遍的季节。所以,请找回来你自己,无论是已婚还是未婚的你,都是一样的。

  《一个人的婚事》读后感(四):忐忑的“游戏之作”

  这是伊莎贝尔·沃尔夫的小说中最欢乐的一本吧。里面无数个小笑料让我这种hard nut也时时忍不住笑出声来。女主人公三十七,背负无数责问和质疑的大龄剩女,迢迢相亲路,好在与身边死党的友情始终坚固全书浸满小幽默小温情,一个很适合改变成chickflick的有趣的小说。

  遗憾的就是结尾是开放式的——当然也非常现实。女主人公好不容易找到她心目中的MR.right,而且对方也想跟她结婚后,她居然迷惑了。就好像,就好像奋力争斗许久,却发现结果就这么回事一样。人心悖论

  女主人公是广告界人士,但也熟知许多文艺名人,他的男伴们貌似比她还要熟悉……看得我很囧啊。难道就是因为玩这些风雅太多,才搞得持久单身的么?

  批评一下这本书的编校,错误之处太明显。比如双引号中又用双引号、楼漏标点、”xxxx的强调(腔调)“、”向(像)xxx似的“;本书明明写于1998年,可是书中提到19xx年代的时候,编辑居然都改成了”上世纪XX年代“——哎呦喂,人家写这本书的时候就是我们的上世纪了好不?

  《一个人的婚事》读后感(五):都市女性爱情之路

  “如果你结婚了,对感情有些焦虑,或者觉得生活太古板,不如读一读《一个人的婚事》。 我保证你会发现,自己身边的Mr. Right不是个极品,该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如果你单身,你一定会爱死了蒂法尼的故事,每个女人在找到真爱之前,都要经历过无数个Mr. Wrong。他们是过客,但让你成长。”

  之前从来没有看过伊莎贝尔•沃尔夫的作品,对她本人自然也一无所知。所以,我是冲着上面这段评论翻开《一个人的婚事》这本书的。虽然我已婚,对感情也并不焦虑,我还是想看一看,别人的“婚事”是怎样的。

  蒂法尼,一名广告创意撰稿人,大龄未婚女青年。在三十七岁生日时,当她沉浸在即将步入婚姻殿堂幻想中的时候,被已经交往了八个月的男友亚历克斯甩了。在那之后,她虽然嘴上说着“我对男人一点儿兴趣都没有,从哪方面来说,我都不需要一个丈夫”,一边又开始寻觅合适的结婚对象。她开始关注报纸上登的征婚广告,但是,高大健硕的男人其实只是一个瘦小猥琐声音像女人的男人,还因为嫌弃前妻不是一个够刺激伴侣而与对方离了婚;优雅高校教师其实只是一个像拳击手一样好斗、经常与女人争吵的在读博士生;一个富于冒险精神的、非常成功的总经理不想与妻子离婚却想找一个能“兼职”恋爱的女朋友……蒂法尼遇到的相亲对象,可谓都是“极品”。即便如此,她还是像一个“圣斗士”一样,一次又一次地与不同的人见面,试图找到那个“彼此有爱,有共同话语空间”的另一半。但是到最后,当她一直心仪的男人离了婚,想要与她一起共同生活的时候,她却犹豫退缩了。谁也不知道最后的结局怎样,故事到这里便戛然而止,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

  不得不说,这本书颇具喜剧色彩,有时候沃尔夫的语言总是让人忍俊不禁。比如,“一个女人超过三十三岁,男人就不能独占她超过六个月而不把自己的意图讲清楚,否则就要被罚款,像菲利普这种屡教不改者就要被送到五彩纸屑进行改造。”

  除此之外,《一个人的婚事》也非常有时代感,跟当下的都市女性经济独立、生活独立、内心孤独、缺乏安全感现状很是契合。

  《一个人的婚事》读后感(六):“结婚狂”,真耶?假耶?

  最初我看到的是一个英国版“结婚狂”——蒂法尼,37岁,未婚。在她以为男朋友即将向自己求婚时,收获的却是男朋友的分手通知。就此可判断,这个女子过于大条,连男朋友如此重大的反水都木知木觉。随即,她开始了一连串屡败屡战,越战越勇的寻寻觅觅。首先自应聘征婚广告入手,给诸如“高大、健硕、充满激情、有房、高校教师……”回信,介绍自己等待约见。一计不成后,变被动为主动,自己登征婚广告,等待另一半送上门。再次失败了,立即换战术,遍访单身俱乐部,从中发掘优秀男性。最后直接拜访婚介所,查找适婚男性。

  我真是为这个37岁的剩女累啊,她的所有生活就是围绕找结婚对象展开,走马灯似地与各色男性见面,哪怕出门旅游,也带着这一使命。她喜欢的男性,也跟中国女性差不多,都属于“高富帅”,唯一实际一点的是她自知年龄不轻,也只能和有过婚姻史的男性交往了。而所有的“高富帅”,即使有过婚姻史,也都属于紧俏商品,蒂法尼不得不面临众多的竞争对手,不断地品尝失败的滋味,“失望。不抱幻想。幻灭。沮丧。这就是当你置身满是单身男女的城市中的感受。”貌似心酸。

  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我逐渐发现,表面在疯狂地为结婚而奋斗的蒂法尼,潜意识里并不想结婚。她有过数次结婚的机会,都被她自己以这样那样的理由而拒绝了。其中的一条理由是“我绝不会嫁给一个名字很难听的人。”着实能作。

  所以,蒂法尼不是结不了婚,而是不想结婚,为此,故事无法大团圆,当一个十全十美,完全符合要求的男性向她求婚时,她却在想“我真希望成为一个家庭主妇吗?我不确定我真的需要这些。”于是,结尾时留给读者的是迷茫“天啊!我究竟该怎么做?”

  没有标准答案,谁也帮不了她的忙。这是一个具有不完全女权主义色彩的女性形象。一方面她希望按传统的路子走,结婚生子,完成女性的社会角色。另一方面,她又十分抗拒这样一种角色按排,她不想结婚,但又想生孩子,无法抵御与生俱来的欲望。这应该是现代单身女性之所以单的类型因之一。

  《一个人的婚事》读后感(七):所有的大龄女青年都是作女

  第一眼是被白色婚纱女郎的封面图片吸引,紧接着又被书名暂停住脚步,翻开后发现是讲述了一个大龄女青年寻找结婚对象的故事。

  对于大龄女青年寻偶,最早的印象是刘若英在《粉红女郎》中饰演的结婚狂,在屡战屡败后落寞地坐在平地上,背景音乐响起"我想我会一直孤单,这辈子就这么孤单。。。"凄凄惨惨戚戚,给当时的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嫁不出的女人是多么可怜的印象。

  但是最近几年的社会风气都完全改变了,大家开始提倡女性的独立性和单身自由,推崇着如何做一个爱自己宠自己的单身女性,就算没有婚姻也要挺胸抬头地活下去的阿Q理论。

  这本书被誉为英国版的"欲望都市",看完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情。蒂梵尼是一个37岁的大龄女青年,我觉得过了30岁就是一个恐怖的年龄增长开始,而再过了35岁就简直无法想像。这其中的无法想像不仅仅是岁月如梭,还包括社会大众对你的影响和有色眼睛以及你对自己的审视,当然了,如果你是Vera Wang,哪怕年过60还是可以和年轻的小伙子重燃爱火,但绝大多数的普通人还是会被周围的人的唾沫星子和流言蜚语所淹没了。蒂梵尼以为自己可以嫁了,兴高采烈开生日派对,结果在生日当天被年轻男友给甩了,于是就走上了疯狂相亲的路上。简直可以说是不择手段。

  我有个远房亲戚,年轻的时候因为花容月貌引得无数追求者包围,后来因为自我感觉良好一直蹉跎,就这样经历了熟女的30,跨过了皱纹滋生的40,就在所有人要为她的孤独终老而叹息时,她在45岁的时候把自己嫁了。娶她的人是通过她表哥介绍的,从日本回来的海归,和她同岁。现在她的女儿都已经上小学了。

  但是,如果你在50岁的时候去参加女儿的家长会,看到周围一群都是适龄结婚生子的家长们,这种有些讽刺意味的格格不入又该用怎么样的语言去诠释呢?我不知道。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家长们一直督促自己的孩子要在应该嫁人的时候嫁了的原因吧。

  蒂梵尼也遇到这样的困惑,因为男人们开始挑剔说快要到40岁的女人的生育能力已经下降了,而皮肤的松弛就连昂贵的护肤保养品也无济于事了。她不是不知道的,但是她还是一直挑剔。哪怕对方的名字也会让她作为拒绝相处的理由。我认为,大龄的一个问题就是当你周围的朋友全都结婚生子后,她们的话题就从原本的衣服鞋子包包变成了孩子的教育和奶粉,而你就这样被孤立了。当然了,如果你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去应付或者你可以享受一个人的时光,那是另外一种旁人无法理解的享受。

  蒂梵尼被一个有妇之夫的"优秀男人"所吸引了,男人用着冠冕堂皇的寻找爱情的理由希望蒂梵尼成为他的女朋友,说不好听点就是情妇。蒂梵尼在强烈的挣扎后还是选择放弃,这也是高龄的一大劣势,就是你在这个市场上只能作为奥特莱斯的打折品出售,哪怕你是品质优良的大牌货。她的朋友结婚生子了,她自己憧憬着孩子,就买了一堆育儿书。可是,她还是单身着。

  原本以为故事就这样结束了,但是作者还是怀揣着美好梦想的,笔锋一转,"优秀男人"突然宣布自己那死都不肯离婚的老婆已经移情别恋了,并且主动提出要结束婚姻。这种天上掉馅饼的故事要是都能发生在当代社会,那所有的小三都能心满意足地转正了,再也没有小三原配大打出手泼硫酸坐牢毁容老娘舅电视前哭诉的故事了。所以,这注定只能是小说。现实是,所有已婚的男人都会告诉你他爱你,但是他们的老婆从来没有做任何对不起他的事,对婚姻尽心尽力,对孩子负责用心,他们无论如何都心怀愧疚,无法做出这个决定。但是,婚姻一定是只有义务没有爱情的,而你就是他们的红玫瑰,他们的爱情之火,于是,故事就这样发生了。

  我还真想嘲笑这个故事的无稽,蒂梵尼的幸运时,作女突然对这个天上掉下来的婚姻踌躇了。她不确定是否自己就要当一个家庭主妇,她不能对这个眼前的香饽饽表露出自己真诚的喜悦。然后故事就以一个开放式的问句结束了。

  我想说,所有的大龄女青年都是名副其实的作女。

  《一个人的婚事》读后感(八):轻喜剧风的《一个人的婚事》

  轻喜剧风的《一个人的婚事》

  《一个人的婚事》是我读的第四本伊莎贝尔•沃尔夫的作品,之前她的情缘系列(《古董衣情缘》、《画中情缘》、《宠物情缘》被我称为情缘系列)给我留下挺好的印象:时尚现代的同时,专注于情感氛围的酝酿,女主角均是事业干练、感情专注、心肠柔软的新时代女性,结局总是收获温暖可靠的情感归依。

  我这人平时为人处事,也没什么持久的热情,但一旦读完一本书觉得有意思,便要挖地三丈把此书作者所写一并挖出来看过再说(无聊的怪癖)。所以一见到沃尔夫的名字便决定读《一个人的婚事》,连简介都只是大略浏览一下。

  正由于我事先完全不知故事梗概,并且抱持着情缘系列的印象读《一个人的婚事》,结果大感意外,作者在此书中将故事风格做了番有意思的小颠覆。

  若按情缘系列的标题中嵌合女主角的工作,那我想,一段长期稳定的婚姻才是蒂法尼真正追求的“事业”,远非她赖以生存的广告文字撰稿人这份现实的工作。或许,这也是沃尔夫不似以往对女主角的工作内容较多着墨,更多的是以调侃的方式介绍蒂法尼的工作,于是,不论是蒂法尼向谁介绍她的工作时,都必然会出现那句“吃个鸡蛋再上班”,让人忍俊不禁,简直是经典喜剧手法,太揶揄了!

  我们亲爱的蒂法尼小姐的婚恋事业简直是坎坷得不能再坎坷,一波折了不知道多少折都没能达到圆满的结局。这个总是敏感脆弱却又时而粗线条犯二的37岁老姑娘,在寻找一个可以相携余生可靠的男人这条道路上,不停地受挫,却也越挫越勇。总是遇人不淑的她坚强地直面惨淡人生,一番自我心理调适后,又继续奋战求偶。朋友介绍、征婚广告、“吃饭和打招呼”聚会、俱乐部活动等等,她都勇敢地一一尝试。原以为国内愈演愈烈的相亲节目折射了我国部分婚恋现状,“剩男剩女”们不惜一切合法手段勇于追求幸福,这样类似的情景竟在远邦英国也同样出现,看来这种烦恼是无国界的。

  并且,不得不感慨,一个人怎么能接连遇到那么多极品男呢?看看我们可怜的蒂法尼吧,她的要求并不高啊——她自己看来,好听的名字,相契的年龄,顺眼的相貌,就近的居所,合适的爱好,不错的收入,较高的品味,可靠的人品,怎么就没有一个男性能刚刚好对号入座呢?来的一个个全是超出她接受范围的极品。要不就是爱她的她不爱,她爱的不爱她或者不能爱。难得仰慕许久的“非常成功”先生却也……,错位,一路的错位,真是唏嘘啊!

  读《一个人的婚事》就像看一部轻喜剧,搞笑又温馨,蒂法尼波折的求偶旅程带给读者多少笑料,连她不断的碎碎念和罗列清单都显得那么真实可爱,笑点十足,真是太有意思了。

  《一个人的婚事》读后感(九):不建议读

  看着之前豆瓣的评论,让我越发焦虑。坦白地讲,我在这本书里看不到任何幽默,只是一个高龄剩女嫁不出去的啰里八嗦,实际上,我甚至都没有兴趣把它读完。掐指一算,从翻开它到现在,已经过去8个月了,它现在被我扔到哪里我都记不得了。

  我不得不说,中信实在不是做文学书的料,相比它家的经管书,这本书简直弱爆了。没有新经典那么好的装帧,也没有上海人民的质感,妄图描写出《欲望都市》的氛围,实际上却是无意义的叙述。可能,我的年龄还不到,体会不到这一切。也可能,我的爱情之旅也不错,感受不到这样的孤独。或许,译者的语言功力欠佳?总之,这本书对我的意义,就是明白自己的阅读类型,就是以后绝对不会涉及中信的文学书,至于其他的文学书,我也尽量敬而远之。

  其实,对于文学书而言,最好卖了。不同的故事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对于《红楼梦》,鲁迅先生就有言: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因此,对于这本书,有人看到孤独,有人看到笑料,有人看到讽刺,有人看到男友选择标准,可能,这就够了。

  这本书给自己的定位是英文版《欲望都市》,英伦治愈系持续升温。其实,谈到治愈,压根就和英国文学没多大关系。英国文学的发展至今,我个人觉得是在走下坡路。之前,弥尔顿的文采,行文自由灵动,平淡中见雄奇。后是19世纪现实主义那一批优秀作家,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发人深思。《德伯家的苔丝》、《简爱》那是我读到把书翻烂的经典。当时的哭,当时的内心寒冷,至今都历历在目。当然,还有王尔德。我是他的忠实读者。拿王尔德的文章来说,要么是唯美到极致,要么是讽刺到极致,请问,这些英国文学的榜样,都要成为永恒的经典了吗?除了叫得响的《哈利波特》,我实在找不到任何英国文学的可圈可点之处。

  这么多年的发展,英国文学没有变的,是它的贵族文化。高雅、精致的气质,是它的标签。我不明白,为什么非要去附庸美国呢?还提到什么英文版《欲望都市》!英国文学恰恰与美国文学是对立的,这样的附和,只能让我认为是,自以为是、矫揉造作。

  很抱歉,对这本书,我实在不能苟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