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中国读后感精选10篇
《情商中国》是一本由徐彦平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80元,页数:2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骆玉明先生的序,漂亮,晒一晒。
《情商中国》是一本颇有点特殊的书。它试图讨论情感和利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出发讨论商业运营、企业管理的规则;它好像兼有社会学、文化学和企业管理学的多方面性质,但同时又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
我们静心一想,立刻会明白:情感和利益,其实就是每个人在世间最根本的需求,一般做学问的人不会拿这两个话题来写一本书。但徐彦平的学问别有性格。他生于酉阳武陵山区,那地方位于川、鄂、湘、黔四省的接壤处(现划归重庆市),峰高林深,与世相隔。一个穷孩子,走出大山去当兵,而后爱上文学,一心要成为有成就的诗人,又因为哀悯母亲生活的艰辛去寻求财富,成为资产不菲的商人,如今更探试国际商界,欲有更大的施展。一生走来,波回路折,世道人心,所见多矣!而在他看来,一切是是非非,成败得失,归根到底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处理情感与利益。所以他会写这样一本书;所以这本书不仅可以作为企业家的借鉴,也可以成为普通人观察社会、审视人生的参照;所以这本书读起来很是生动。
情感和道义是诗歌的源头,利益与财富是商业的动力。在中国文化传统里历来有一种偏见,将这两者视为对立的存在。西晋名士王衍“口不言钱”,好像说了一个“钱”字便贬损了自己的高贵与清雅;白居易作《琵琶行》,感觉一个名妓“老大嫁作商人妇”也是令他心疼的事情,因为“商人重利轻别离”。徐彦平不这样看。他梳理儒者对于“义”、“利”两者关系的看法,从孔门高足而兼为大富豪的子贡,说到宋朝永嘉之学,明、清的儒商,证明儒门不仅是讲义而不废利;若是优秀的商人,更应该把牟利和行义结合为一体。《周易》“厚德载物”一语,历来是士子自励的格言,也被用作清华大学的校训。徐彦平则将它延伸为一种商业逻辑:商人坚持道义、情义,既以此获取更多的利益,亦以此能够对社会作出更多的回报。
因为中国领导人将要访问瑞士,《新苏黎世报》最近的一篇文章说到:“中国人享受的物质水平高于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不过,巨大贫富鸿沟制造的紧张正在侵蚀着社会结构。”这确实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一般人可能认为只有在社会中处于劣势地位的人才会对这一现象产生强烈的感受,它不是富有者的话题。但徐彦平的书里,却对此表现了极大的关注。他提出两个基本规则并展开阐发,曰:“不公平产生情绪”,“不平等产生情感”。
“公平”是利益交换的原则。尽管,人们对“如何才是公平”持有不同尺度,但只要自觉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就会产生不满、怨愤。如果社会中普遍存在由不公平所产生的情绪,又得不到消解,持续积累,就有可能激化成强烈的仇恨——由此便导致重大的社会危机。
但人和人之间不仅存在利益交换,还存在情感交换——它与利益交换相反,是以“不平等”为特征的。这里的“不平等”一语与常规的用法不同,但徐彦平对它作了很好的解释:“在人际互动中,自觉把彼置于我之上,侧重于彼,倾斜于彼,形成我低而彼高的态势,情感如此产生于彼心中。”在人际交往中,如果能够更多地考虑对方的需要、对方的感受,对付出的一切并不要求“平等”的回报,就会产生美好的情感,它使双方都感受到生命的愉悦。而“情感”也会成为消解“情绪”的力量,降低它的负面作用。
在徐彦平看来,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利益交换的“公平”机制当然很重要,因为它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但光有公平还是不够的。不仅“公平”是一种计较和冷漠的现象,它的尺度也并不能总是定得很精准,你以为“公平”的,对方不一定认为“公平”。所以还需要“不平 等”的、非等价的情感交换,需要关联的双方彼此理解,将对方的需求置于优先地位,才有可能造就和谐而温馨的环境和氛围,它将提高幸福指数。徐彦平的公司有一个诗意的名称,叫作“高山流水”;他把自己的管理理论称为“知音文化管理”,就是着眼于此。
我们回到书名——《情商中国》。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应该是有情有义的,情义当先的,从亲朋到伙伴、员工再到社会,他都负有责任;“情商”又是一种情感能力,对管理者来说,徐彦平认为这是一种“最重要、最核心、最必需”的能力。而面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财富增长带来的社会矛盾,他还想说到整个中国,因为如何在如此局面中更好地成全利益和情义,正是对人们的情商的挑战。
最近,国家领导人***在天津和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座谈时,问村官杨代显“情商重要还是智商重要?”杨代显回答“都重要”。***说,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众工作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就是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一报道让人觉得《情商中国》的写作和出版确实很适时。
二十多年前,彦平在复旦中文系读书,常到我这里聊天。一次说到他们山村里有个洞穴状的“喊泉”,你对它大声喊叫:“老天爷,给我喝口水吧!”就会有甘甜的泉水冒出来。他这些年的努力,老让我想起这件事。他是一个重情感而又有能力的人,也许能从“老天爷”那儿喊出更多的水来,惠及更多的人。
《情商中国》读后感(二):看高管写情商,企业经营经验和战略眼光果真不一样
看高管写情商,才知道情商原来这么重要。受益多多,拜读中。而且徐老师的高管身份,让他从现实生活中涉取了很多真实元素,给读的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一份饕餮大宴,适合任何工种的年轻人阅读。
“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情商”虽是外来概念,但中国传统自古就十分重视。在本书中,作者沿文化脉络,结合个人阅历和管理经验,对情商做出全新的阐释:融“情商”于商业运作之中,提醒人们必须保持情感和利益的平衡,成全利益和情义。
作者揭示了情商的两条运作规则——不平等产生情感和不公平产生情绪。这两条规则渗入人的意识,支配人的心态和行为,在社会生活各领域中均可见其作用的轨迹。
这本书兼有“大文化”和“泛管理”特点,追古抚今,包罗宏富,必能给不同层次的读者以不同的启发和共鸣,从而更好的依照情商的逻辑来解决实际问题。
《情商中国》读后感(三):认识情商,认识情绪
情商有时难以界定高低,但情绪总会容易觉察。读这本书的时候,正逢生活和工作中有些烦愁得不到化解,没想到读了几页书,觉得非常受用,便一直读了下去。
作者从根源上分析了情绪是怎样产生的,归根结底是由于不公平。要弱化情绪,增强情感。情感又是在不平等当中产生的。看似比较绕,实际上很有道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作者所说的话都说到了我的心里。
虽然不能像作者那样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但我能感觉到,这本书已经影响了我的思想,对我今后的言行会有所指导。
无意中听到品味书香对作者的访谈,觉得是本不错的书,便买了一本,看了三分之二,不得不推荐这确实是一本好书。特别是对像我一样处理人际关系有许多疑惑的人。
作者通过“平等”和“公平”两个概念为切入点,从源头上开始解读情商。引用作者的话:不平等产生情绪,不公平产生情感,乍一看这是有歧义的,其实恰恰说明了情商的奥秘。纵观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是感动过自己的人,恰恰是做了对他自己不公平的事情,我们得到的是超公平,我们是感动了,可是感动过我们的人确吃亏了~遗憾的是我们经常享受这种感动给我们带来的愉悦,却忽视了对对方的不公平性。
解读”情感“和”情绪“作者也处理得很精彩。
对我个人来说,本书让我唯一头疼的就是知识量太大,作者把每一个节点都寻到根上去了,我觉得单纯就公平、平等、不公平、不平等、与情感和情绪的关系都可以单独拿出来成一本书。
总之,可读性较强,实用性目测很强。
《情商中国》读后感(五):对于情感能力的一种度量
情商,是对于情感能力的一种度量,没有比较准确的标准,往往通过一些表现、判断等综合考量。我们常说“有情有义、有仁有爱”,其实就是这个人情商比较高。
真正情商高的,表现出来的是对生活、生命的热爱,对人的真情,对人冷冰冰固然不是情商高的表现,但相反的,对人热情也未必就说明情商高。因为情商是有原则的,它和公平、正义、甚至是牺牲等人间美好的情感直接相关。中国的古语说,“唯大英雄能本色”,比如说革命年代的烈士,为了理想前赴后继,“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比如说江姐,为了理想,为了保护战友同志,甘愿自己牺牲,这样的坚持原则的人,能说他们情商不高吗?显然不是,他们是真正情商高的人。现实生活中,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主张和判断,能够理性地对待生活、对待他人,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的人,也有不少,他们当然也是情商高的人。
《情商中国》读后感(六):最近发生的事,令人对“情商”印象深刻
最近发生在山东的审判大片,内幕跌出,不断曝光,眼球都要落地了。男主角忍不住怒气,打了曾经的铁杆兄弟一拳头,于是“地震”发生了。假如当事者“情商”再高一点,情绪控制得好一点,隐忍不发,估计是顺风顺水,更上一层楼,高枕无忧,可以阅尽人间春色了。果真如某要人做所说的: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至理名言啊,经验之谈啊,在江湖上混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乎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