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农半X的生活读后感10篇
《半农半X的生活》是一本由[日]盐见直纪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半农半X的生活》读后感(一):探寻自己的X--过上半农半X的生活
自从读完日本作者盐见直纪的《半农半X的幸福生活》后,对“半农半X”的生活理念倍感亲切并由衷期待能亲身实践半农半X的生活。于是,又找来《半农半X的生活》,系统读了一遍。这本书其实是写在《半农半X的幸福生活》之前的,窃以为,通过两本书的整合阅读,作者的生活经历与思考,对我启发很大。
“半农半X”是一个基于农业和服务社区的生活理念,在目前我所生活着的正雄纠纠气昂昂迈向现代化城镇化的社会来说,住进高楼走向城市才是政治正确,重回农业慢生活显然有些不合时宜,然而,我以为这才是真正符合人性,更环保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在人类传承了几千年后,慢慢被忘记罢了。
今天,我重拾起儿时的乡村生活记忆,重新观察身边的自然与生命,闲坐在桑林边静听鸟叫虫鸣,思考人生的意义。当返乡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以至于渐渐成为都市人的时尚,我觉得,是时候考虑换一种生活方式,健康一点,慢一点,真一点,然后,久一点。
“半农半X”根植于乡村社区,需要有自己一片田地,让我回想起曾经的流行广告语:农夫山泉有点田。同时,X是需要自己寻找的“天职”,必须是有助于这个社区,或者至少是有助于他人的。所以,当我打算实践“半农半X”的生活,寻找适合自己的X也就是“天职”的时候,除了是否适应务农生活,不去考虑这种生活能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怎样的改变,还必须认真思考几个问题:
1、你真正想做的是什么?
很多人随波逐流,这是社会的常态,有人无奈而痛苦,有人无知而无畏,也有人自知而随缘。真正清楚自己想做什么的,不多。就像当年大学填志愿,计算机、生物工程、经济等等,都是各领风骚小几年,待我们学成毕业,世间早已不是那个行情,可当初填报时,有几个不是根据当日时尚来选择的。自己想做的,是本心;社会、亲朋、他人需要的,是他意;能称心且如意,本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出来做事,往往是称了自己的心如不了他人的意,而如了他人意却难称自己心。
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又真正在做的,是幸福的人。想要过上半农半X的慢生活,符合人心与人性,简单而愉悦,就需要学会放下,多关注自己的本心,想清楚自己想做的事是什么。
2、你的优势是什么?
这是让自己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人贵有自知之明,而人往往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明白自己的限制很重要,这不是说要关注自己的不足,而是告诉自己,多在自己能做的方面努力,积累自己的优势。现代成功学已经把这个问题讲得很清楚了,一个人即便有万千个弱项,只要有一项比较优势,通过不断优化,就可以成为绝对优势,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不是补短板,而是突出强化长板,几十年如一日,必然有所成就。
当我想找出自己的优势时,发现很悲哀。学了四年的经济金融,在银行业混了七八年,却仍然找不到可以突出自己的名片,是自己不努力太平庸,还是职业造就了这样的千篇一律?如今的职业很少关注一个人的垂直生长,他们更多关注你这颗螺丝钉能否适合这个组织的运转节奏,没有一颗自我成长的坚韧的心,还是难免在这个时代落入陷阱中。
3、这个社会需要你做什么?
不要以为考虑“社会需要你做什么”会显得很高尚,利用、厚生,原本就是这个世界的特点。一直记得大学时代金融课老师说的一句话,大意是你的价值在被人利用中体现。被人需要也符合人类的心理需求,一个人在为人做事后往往能得到某种满足的成就感。
“半农半X”是基于服务社区的,关注农业、关注环保、关注可持续,考虑当今世代和未来世代,是为了这个社会更和谐,它有时间与空间的多个面向。服务当前社区,是它面向当地、当时的一个落点,也是一个人体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如今在这个貌似繁荣的时代,其实仍有许多留待我们去突破的重要问题,比如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医疗卫生、教育、三农、老龄化等等。面对医疗、面对教育、面对农村的空心化,我们是该向这位日本作者学习,回归生养自己的土地,利用自己的专业与优势,发掘这片土地上的美好,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为家乡增添一点活力。
4、如何融汇以上几点?
喜欢的事x擅长的事x重要的事,这是一条通向幸福人生之路的公式。我们需要将喜欢的事慢慢加强培养成擅长的事,而如果此时这件事恰好又是被社会需要的,那么通过这份“天职”,这一条半农半X之路,将顺利许多,想想也是美好的。
这需要不断地探索。作者说,他的X也还在路上,在不断的追寻和实践中。
那么,对我来说,需要如何去实践这样一条或许可以称作“优雅”的生活之路呢?
我有父母一直耕作着的田地,有一幢父母建造被桑林围绕的乡间老房子,有许多怪想法,有互联网新时代的嗅觉和手段,有一颗服务社区的热心。想来,还是比较正能量的。唯一缺的,大概是在这个时代能拿得出手的优势了。我承认这是致命的弱势,当我决定放弃毕业以来一直从事的行业时,我就明白需要用相同的甚至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艰辛与努力去重建自己的专业,积累自身的优势。
孔夫子说,三十而立。不知道已过而立的我,终于隐约明白自己想做的事,是幸运还是不幸。前几日,一位一起练拳的师姐发了人生的四十件乐事,大致都是些无关生计、多与风月的事,鱼兄说,他的目标就是把这四十件事都过一遍。我很开心,至少还是有那么些人,在四处奔波之际,还在向往着望云、瞻星、看鸟、观鱼的事儿。半农半X,其实体现的也是这么一种心态,亲近自然与内心,在日升日落、云起云消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既然决定了,那就去做吧,人生还长,花点时间,慢慢地,寻找自己的X,过上半农半X的生活。一份够自己和家人生计的活或者事业,体会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让自己在劳动中袪袪湿、练练身,修修心,足矣。
《半农半X的生活》读后感(二):探寻自己的X
自从读完日本作者盐见直纪的《半农半X的幸福生活》后,对“半农半X”的生活理念倍感亲切并由衷期待能亲身实践半农半X的生活。于是,又找来《半农半X的生活》,系统读了一遍。这本书其实是写在《半农半X的幸福生活》之前的,窃以为,通过两本书的整合阅读,作者的生活经历与思考,对我启发很大。
“半农半X”是一个基于农业和服务社区的生活理念,在目前我所生活着的正雄纠纠气昂昂迈向现代化城镇化的社会来说,住进高楼走向城市才是政治正确,重回农业慢生活显然有些不合时宜,然而,我以为这才是真正符合人性,更环保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在人类传承了几千年后,慢慢被忘记罢了。
今天,我重拾起儿时的乡村生活记忆,重新观察身边的自然与生命,闲坐在桑林边静听鸟叫虫鸣,思考人生的意义。当返乡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以至于渐渐成为都市人的时尚,我觉得,是时候考虑换一种生活方式,健康一点,慢一点,真一点,然后,久一点。
“半农半X”根植于乡村社区,需要有自己一片田地,让我回想起曾经的流行广告语:农妇山泉有点田。同时,X是需要自己寻找的“天职”,必须是有助于这个社区,或者至少是有助于他人的。所以,当我打算实践“半农半X”的生活,寻找适合自己的X也就是“天职”的时候,除了是否适应务农生活,不去考虑这种生活能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怎样的改变,还必须认真思考几个问题:
1、你真正想做的是什么?
很多人随波逐流,这是社会的常态,有人无奈而痛苦,有人无知而无畏,也有人自知而随缘。真正清楚自己想做什么的,不多。就像当年大学填志愿,计算机、生物工程、经济等等,都是各领风骚小几年,待我们学成毕业,世间早已不是那个行情,可当初填报时,有几个不是根据当日时尚来选择的。自己想做的,是本心;社会、亲朋、他人需要的,是他意;能称心且如意,本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出来做事,往往是称了自己的心如不了他人的意,而如了他人意却难称自己心。
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又真正在做的,是幸福的人。想要过上半农半X的慢生活,符合人心与人性,简单而愉悦,就需要学会放下,多关注自己的本心,想清楚自己想做的事是什么。
2、你的优势是什么?
这是让自己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人贵有自知之明,而人往往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明白自己的限制很重要,这不是说要关注自己的不足,而是告诉自己,多在自己能做的方面努力,积累自己的优势。现代成功学已经把这个问题讲得很清楚了,一个人即便有万千个弱项,只要有一项比较优势,通过不断优化,就可以成为绝对优势,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不是补短板,而是突出强化长板,几十年如一日,必然有所成就。
当我想找出自己的优势时,发现很悲哀。学了四年的经济金融,在银行业混了七八年,却仍然找不到可以突出自己的名片,是自己不努力太平庸,还是职业造就了这样的千篇一律?如今的职业很少关注一个人的垂直生长,他们更多关注你这颗螺丝钉能否适合这个组织的运转节奏,没有一颗自我成长的坚韧的心,还是难免在这个时代落入陷阱中。
3、这个社会需要你做什么?
不要以为考虑“社会需要你做什么”会显得很高尚,利用、厚生,原本就是这个世界的特点。一直记得大学时代金融课老师说的一句话,大意是你的价值在被人利用中体现。被人需要也符合人类的心理需求,一个人在为人做事后往往能得到某种满足的成就感。
“半农半X”是基于服务社区的,关注农业、关注环保、关注可持续,考虑当今世代和未来世代,是为了这个社会更和谐,它有时间与空间的多个面向。服务当前社区,是它面向当地、当时的一个落点,也是一个人体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如今在这个貌似繁荣的时代,其实仍有许多留待我们去突破的重要问题,比如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医疗卫生、教育、三农、老龄化等等。面对医疗、面对教育、面对农村的空心化,我们是该向这位日本作者学习,回归生养自己的土地,利用自己的专业与优势,发掘这片土地上的美好,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为家乡增添一点活力。
4、如何融汇以上几点?
喜欢的事x擅长的事x重要的事,这是一条通向幸福人生之路的公式。我们需要将喜欢的事慢慢加强培养成擅长的事,而如果此时这件事恰好又是被社会需要的,那么通过这份“天职”,这一条半农半X之路,将顺利许多,想想也是美好的。
这需要不断地探索。作者说,他的X也还在路上,在不断的追寻和实践中。
那么,对我来说,需要如何去实践这样一条或许可以称作“优雅”的生活之路呢?
我有父母一直耕作着的田地,有一幢父母建造被桑林围绕的乡间老房子,有许多怪想法,有互联网新时代的嗅觉和手段,有一颗服务社区的热心。想来,还是比较正能量的。唯一缺的,大概是在这个时代能拿得出手的优势了。我承认这是致命的弱势,当我决定放弃毕业以来一直从事的行业时,我就明白需要用相同的甚至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艰辛与努力去重建自己的专业,积累自身的优势。
孔夫子说,三十而立。不知道已过而立的我,终于隐约明白自己想做的事,是幸运还是不幸。前几日,一位一起练拳的师姐发了人生的四十件乐事,大致都是些无关生计、多与风月的事,鱼兄说,他的目标就是把这四十件事都过一遍。我很开心,至少还是有那么些人,在四处奔波之际,还在向往着望云、瞻星、看鸟、观鱼的事儿。半农半X,其实体现的也是这么一种心态,亲近自然与内心,在日升日落、云起云消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既然决定了,那就去做吧,人生还长,花点时间,慢慢地,寻找自己的X,过上半农半X的生活。一份够自己和家人生计的活或者事业,体会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让自己在劳动中袪袪湿、练练身,修修心,足矣。
《半农半X的生活》读后感(三):重点是这个X
虽然把X放在后面,以至于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前面的“农”上,以为这是田园牧歌、世外修仙,但其实,X才是整本书要探讨的重点。
所谓X,是一个人的calling,可以翻译成使命、天赋、爱好、兴趣、天职等等。calling是你应该去做的事,而在现代社会中,有太多诱惑或麻烦让人无暇考虑自己是否能够以兴趣为生。
其中最大的顾虑是钱,商品社会教导我们,钱永远是不够的,为了赚到够活的钱,必须努力更努力地工作,不要太矫情内心的感受。
作者提出了另一种生活和工作的可能性。首先解决钱的问题,通过压缩开支来减少工作时间,再把多出来的时间投入到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上。
务农是最直接的方式,务农有如下好处:
1、直接解决吃饭这件底层生存问题。讲得再好听一点,还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为环保做贡献。
2、作为体力劳动,与智力劳动做补充,解决现代人运动不足的问题。
3、把自然作为创造力的来源,引用梭罗的话,野性才能保持人的活力。城市中什么都不缺的填鸭状态会阻碍一个人的独立思考,stay hungry,stay foolish,适当的匮乏感会促使人思考真正重要的事。
意义感缺乏是现代社会的通病,这个X,是在劳动中思索意义,应该做的真正重要之事、时不我待的事、非我不可的事是什么?
作者举了几个例子,有人开了民宿,有人办和果子培训班,有人画画,有人做陶器,有人写作,有人做手绘灯饰……作者自己会给很多人定期寄明信片,写不同内容。
过“晴耕雨创”的生活,用“农”消解“欲”,用无欲的心态,进入专注的境界,不断磨练技能,做耐久的产品,成为完整的人。这是整本书提出的“如何以兴趣过生活”的解决方案。
作者最为建议创作者去农村,过半农半X的生活。X更多指有创造性的工作。这不是普适生活方式,所以也不用过多讨论物质怎么办,是否太过精神性了。本身这是提供给侧重精神人群的一种方案。
我不太确定的是,天职和使命是否真实存在,似乎这是一种不变的东西,只要努力寻找就能找到。事实上,用化学药剂就可以让一个人的性格从暴虐变得温顺,从抑郁变成亢奋,情绪可以更改、口味可以更改、喜好也可以更改。究竟是一个人真的有天赋,还是相信自己有天赋?
另外,半农半X的前提是X不能在短期内实现经济效应,如果X本身就足够养活自己了,干嘛还要农这么麻烦呢?种地真不是轻松浪漫的事情呀。
关于农,作者分享了一些经验。比如怎么除杂草(很重要),怎么找到好种子(很重要),怎么与昆虫、鸟和其他动物和平共处,建立良性生态圈(很重要)。养活一个家庭需要几亩地,需要多少工时,需要种什么,这是一个真正种过地养活自己的人写出来的文字,很务实。
《半农半X的生活》读后感(四):读后感
作者说,半农半X不仅是一种生活状态,而是一种价值观。
看完这本书,坚定了我去尝试、体验与自然在一起,与自己在一起,与伙伴在一起的生活。于是,一早给云南的朋友打电话,请TA们接纳我进到小小的社区生活体里面。
而我目前要做的,是去寻找自己的X。
半农半X兴起于世纪之交,也是面对日本老龄化问题严峻,尤其是农村地区青年人流失,粮食自给率低的情况,同时,一小部分对生命价值,对城市生活有反思的中青年开始逐渐返向乡村。对TA们而言,完全务农,将生计百分百交给农业不太可行。一方面是因为有些人没有务农背景,全然投入农业使自己压力很大,对土地也不负责任;另一方面,返乡生活也无须与自己的“过去”、兴趣、特长完全割断。如果可以结合农业生活,将其与自己的兴趣特长结合在一起,同时又有利于社区,不是共赢的事情么?
书的大致内容包括了从事农业的好处,从中得到的人生感悟;写到什么是X,这使我意识到,我以前想像的X是用一部分时间回到城市做我想做的事情,比如关于爱与痛苦的教育,但书里也提到,在地,在农村社区也可以结合自己特长找到发挥价值的X。X可是多种多样的,手工艺、社区服务、文化研究保育、写作等等;书里也写到半农半X的社区在营造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半农半X背后的人生态度,例如“以减法过日子”、“从苦求没有的东西到发现既有的东西”、“每个人都能找到那块叫自我的宝石”。
日本人写这类书的特点是,每个篇章都很小。因为更像是生活记录和感悟,不是指导手册,所以间隙会让我觉得零乱。文字的风格是浅浅的、温暖的,而不是具有庞大理论体系、咄咄逼人的文字。所以,我总觉得我也可以写这样的东西,如果我开始体验,我便要用文字去记录生活中发生了什么。
本书还让我意识到,虽然日本的农业文化对土地的认同是非常强的,比如在《夏子的酒》中,夏子要去取得可以供自己耕种本地种的稻米,不得不挨家挨户请求农户租给自己田地,不仅如此,村里还要开会去讨论决定要不要租给这个奇怪的返乡女孩。2011年去日本的访问也发现了这样的情况,快乐农场的创造者去到一个陌生的乡村开办小农场,也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才真正从农民那里租到土地。也许是日本耕地面积稀少,农民对土地的态度非常严肃,不会随便租给外乡人。我不知道中国传统农村是否也是如此,从11月在连山的实践来看,中国外乡人进乡也需要长期的磨合,不像我们当初想像得简单,你找到一个农户,与TA谈妥,交钱租地即可。在连山与在日本不同的是,日本是整个社区开会,而中国则需要与村干部、支书做好关系。
不管怎样,我想写的是,即使在日本的传统农业文化中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不会随意转租。但青年人口流失和老龄化问题,确实是农村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因此,半农半X的生活之所以会开始出现并被农村接纳,与这样的社会问题,以及当地社区、当地政府寻找出路的方向有关。而当地政府在其中更是起到搭建资源对接平台、提供相应服务、并且推动了一种开放接纳外来人的文化趋势。
我很难想像中国未来20年会是什么样子,以往,外出打工的父辈在体力耗尽后会返回自己的家乡,继续从事农业。而据一些学者和工人服务机构说,第二代外来打工者,即在童年跟随父母进城,现在步入青年的城市外来人则很难返乡,因为乡村对TA们而言是陌生的,同时,TA们了不掌握农业生产技能了。中国的农村社区会开始转向接纳外来人参与创造与建设“小而美”的生活吗?或是,我们不得不在强势政府的推动下,引入“大市场”的力量,使农村土地进一步走向不可持续的大规模生产?
未来会如何建设,暂时谁都没有答案。我们唯有选择自己的生活和道路,期待也许会在某个路口遇见彼此。
《半农半X的生活》读后感(五):伪农傻×
“半农半叉”,我是这么念标题的,着实是不知道标题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那个“X”念错了,不念“叉”,而是未知数代表“x”的意思,代表尚未发现的“未知才能”。“半农半x”的理念来自作家兼翻译家星川淳「半农半著」——一边务农一边著书。作者将农保留,将“著”发散,是为“x”。
“x”到底是什么?用作者的自己的话来讲,便是“未知的才能”,什么是“未知的才能”?这代表“x”的先是“才能”然后才是“未知的”。否则,“半农”便无法维持,自然,更是难以凭一己之力亲近。社会发展就是这样,通过经济,逐步把必需品——阳光、空气、水变成奢侈品,务农,在城镇化的背后,自然也难逃此运,如是情景下的“半农”,岂是唾手可得之物?作者觉得在农村交通不便,自家便有三个车,这在一个普通中国农民家现实否?不问车,先问农村道路是否家家通了?
当然,作者的“x”理念本来是很好的,即顺应天道,顺应自然,发挥特长与优势,遵从自己的喜好,最后,达到效用的最大值……这个效用最大值,就包括供养“半农”、亲近自然、维持基本生活的必需品。当然,日本的“基本生活”与中国的基本生活,在书中的描述下,怕是没有可比性。在有效用的前提下,可以著书、可以做手工艺、可以做社区服务、可以做翻译……达到“半农半著”、“半农半画”、“半农半医”……更是难免生出解决就业问题的意义,诚然观点不错,但只能说,对“先就业再择业”的启发意义,就像老子的无为,因为看起来像是出世,便难以服务于有入世精神的人了。
于是,这便是一本写给在世的人看的书,并循以天道、自然诱之。而对原本就不在世的那部分农民,就没有意义了,我们的“三农问题”、我们的“谷贱伤农”问题,我们的“农民的尊严”问题,继而是我们的“农民工”、“农二代”……真的给了那些勤劳、简朴但又“落后、愚昧”的农民最基本的尊重吗?书中的“半农”显然是与这一切绝缘的。
“米勒的《晚祷》之所以轰动,就是他画出了晚祷中农夫、农妇作为人的尊严,让当时的‘上流社会’吓了一大跳,突然发现这些宛如牲畜的农奴竟然有了灵魂。”
抛开这一切,“半农”,便只是“伪农”。
曾有人撰文《天道酬痴》,大意是“痴”比“勤”更上一层,而本书的半X,说的就是那个如“痴”般的“傻×”劲,同样循以天道。
只是,因为我是个农民,故我所理解的农民自然不同于陶渊明,没有谁对谁错,谁对生活的理解更接近本质,这是人的局限。同样的,作者所理解的“半农”虽不是一个农民所理解的农民的本质,而被称为“伪农”,但我从来也没说过作者的想法和行为是错的,事实上,这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如果可能的话,至少,在作者认知的生活范围之内。
《半农半X的生活》读后感(六):人生的一种面目
在自助图书馆偶遇的书,非常喜欢,准备买一本反复看,因为书里所说的人生,也是我所向往,甚至在未来有可能践行,因为书中所说的理念,也是我所认同,即使生活在城市之中,有些事情我也在做。
相比《种花种树种春风》,这本书的可读性更强,可能是因为美国人和日本人的写作风格毕竟有异,而我更加喜欢后者。半农半X的生活,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难,自然,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渴望,它只是做为多样化人生的一种面目。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原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而如果站在自然和后代的角度,也许半农半X会更受欢迎,毕竟,这是可持续的、环保的。
书其实是很浅淡的风格,一如《虫师》,我在读书的时候,常会想到虫师里的画面,毕竟,那也是一脉相承的。然而其中所述的道理,既朴素又深远,如果我们不过是这个星球上的过客,有什么理由恣意破坏?留给后代子孙的,难道是一个遍布疮痍的地方吗?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书也非常美,虽然,要达到那样的生活,也需要承受艰苦的耕作和手工,但,这本身也是幸福的吧?
类似的书,我还喜欢《旷野的声音》和《瓦尔登湖》,它们有同也有异,但都给予我启迪,也开启想像。之所以想要拥有一本,是因为,读一遍是不够的,还不能好好领会,放在手中,可以通过反复阅读加深领悟,我对《旷野的声音》和《瓦尔登湖》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