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畏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无畏的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35: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无畏的读后感10篇

  《无畏》是一本由吴伯凡 / 梁冬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04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畏》读后感(一):节奏&节操

  节奏&节操

  偷爱警/文

  网络社区里的是是非非,恩怨情仇,生死离别,让人目眩神迷。这一天天,节操无下限,节操毁三观,“节操”一下成了网络热词。贞节牌坊,一般形容女性朋友,现在这个词,也可形容男性朋友,节操细碎细碎的。混乱节操,带动混乱节奏。不同节奏的人群,跳跃不同的曲调。有人偏爱中性,有人偏爱超萌,有人偏爱搞基,形形色色的节奏偏爱,裹在其中。成就了节奏&节操。这一切,都应该感谢伟大的改革开放,和党国政策。不过要是抵触到国策国法,诽谤信息转载500次,就会被抓起来,阉了。

  知耻而后勇的民族,不怕这个,必须以强大的神经+肉体+灵魂腐肉的漂移,继续着“无畏”事业。因为民族具有,大无畏精神。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特别伟大,伟的很大。培养了众多人才和高精尖人才。但这些人才,并不是为伟大复兴的崛起而忙碌,而是整天网游、淘宝、御宅,诱惑太多,惰性一点点腐蚀所有的泡影,等着天上掉馅饼多好,不用奔波劳累,整天看别人脸色过活,自己想干什么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就是我,谁也不好使。“无畏”成了个性摽榜的穷哼哼。

  冬吴相对论,这是第二部。虽然没看过第一部《欢喜》,也不妨碍看《无畏》。推荐语说:“你害怕其实是因为习惯害怕而已……”实际个人觉得,害怕活着不害怕就是心理承受的问题。古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不过现在人说肚子里那艘船,现在大多是啤酒船,饭局船。肚子大的人,都认为是有福的人,伴随着应酬的增多,很多人会说,情非得已,小肚肚变成肥嘟嘟。无畏变成无所谓,任由时间沦落自己,任由社会的浮油一点点填进胃里。直到自己不害怕任何事情,不畏惧任何人。觉得自己能力很大,很屌。做事儿人人敬畏,人人恭维,忽然觉得自己的人生就该如此风声鹤唳,风生水起,风姿翩翩。《无畏》第一页,就描述了人的情感账户,有人见风使舵,有人长此以往。见风使舵的人,算是小人得志,升的很快,得到的赏识和赞美也是最多的,而那些长此以往的人,总是得不到器重和推崇。只能自怨自艾的烦躁,实际在情感账户中,好借好还的人,信誉价值比较高,而那些提前透支的人,往往面临的压力会更大,如果能够计算和规划好每一笔情感账目,那当然也会一帆风顺,如果一旦账目遭遇一些干扰和不测,那基本上会受到一点影响,甚至毁掉信誉价值。

  作者多次提到日本,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居,受到侵略自必不说,但中国的民族大义往往只存在谴责和铭记觉醒当中,看不到日本强硬态度下,为什么能够如此倔强的不低头,不认罪,为什么日本还能够如此发达和激进。日本的优势在哪?作者提到了日本“道”,日本对“道”法高深,并不是日本善于恭维什么,日本精妙的做事理念,日本对极致精准的理解能力,日本对产品信奉的宗旨,都是一个民族,一种精神所依托的核心价值。日本精道的背后,是日本对创新层的重塑再造。抛却日本战争习气,日本身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企业管理方略,做人方略。

  本书当中,我看到很多受益匪浅的典故和故事,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情况下,现实中的人,看到的是短板中的获利,而往往看不到,活着看到了长版的收益而放弃了,因为时间太长,时间太久,等不到了。“活的现实”是当下最好的回答。不习惯自己矮人一等,总觉得自己赚的少,自己没面子,工作不好,职位低。行业当中,不求层次高低,求的是,人的幸福,如何理解和对待。有人吃糠咽菜也觉得是幸福,有人说天天吃鲍鱼就是幸福,越是得不到的,越是最好的。宁可牵着鼻子走,也不愿意做一个真正自己。自信和自立的内涵在一点沦为他人利用的东西。成为别人的嫁妆。个人觉得,个性符号还是需要有的,顺从和服从的意识也必须有,但有时候,需要一点点小小的倔强和顽强,不卑不亢的处理你认为正确的东西,让彼此产生一种相对力的互补,会让牵着你的人,被牵着的人,都有所警觉和警醒。不要总是一股劲儿,瞎忽悠,谁都不笨。

  此书看不到高谈阔论的论调,也找不到复杂的说词,通过一个个浅显的小故事,投射当下人的心境与狡黠,无论选择哪种生活,幸福是最终的选择,想要幸福,必然要放弃一些,当然选择属于你的小幸福,也会收获很多。

  《无畏》读后感(二):内心坚守,拥抱变化。

  内心坚守,拥抱变化。这句话我很喜欢。

  情感账户的户头和余额越多越好,

  现在的人大部分都是相对贫困,主要是来时他的邻居。

  不丹的最大逻辑就是截断众流,告诉幸福除了经济增长以外,还包括每日用于反观内照、看见自己情绪变化的一部分。

  委曲求全的能力

  给孩子朗读,培养服从力。就是人们能后发而先至,从宏观上理解和把握事物的基本能力。

  被朗读是一种积极的沉默,孝是一种表现为被动的超常的主动性。

  《弟子规》很值得去再次学习。

  专注力实际上是心灵容器的大小。一件事情交代下来,半小时之内得有一个交代。

  谦卦之“谦”

  “无往不平形于外,高山仰止运于内,空谷藏锋之象。”

  第五级领导者两个特点:1谦卑而执着,羞涩而无畏。2遇到问题看镜子,遇到成就看窗外。

  tay hungry,stay foolish。保持饥饿,保持愚蠢。精进如饥,虚心若愚。

  仆人理论

  内圣外王

  《圣经》,你要引导谁,就得伺候谁。

  仆人,守自己的本分,有仆人的能力,把该做的事情做到极致。

  辛普森夫人,倾听是一种很强大支配力的隐形权利。

  例子,和珅。

  合成谬误的陷阱

  “如今我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我总是知道哪条路是对的,毫无例外,我知道。但我从来不走,为什么?因为实在是太难了。”人生就是如此,对的路往往是艰难的路,走投机取巧的路就毫不费力。己生活得更好。但是后来的经济学研究发现,当市场失灵的时候,每个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不一定会成全公共福利。中国有句老话叫“大道多歧”,就是一条大路实际上有很多小分岔路。

  《道德经》里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就是说天下都觉得这是好事的时候,这件事一定会变成坏事,这也是一种“合成谬误”。

  产权一定要明晰,如果大家都认为是公有的,就会导致掠夺性的利用。

  很多人作选择,都是依据利益最大化或者最简便、最省事的方法,起码会选择在当下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方式,但是这样的人最后结局往往都不是太好,原因就在于整个的选择行为也陷入了一种“合成谬误”。

  夕阳里的朝阳

  一切弯路都是直路,细心体会,会发现犯的每一个错误其实都是上天的眷顾。只有当时犯这个错误的时候是认真的,一定会留下痕迹,一定会在看不见的账户里留下存款,在不经意的某个时刻被调用

  量子思维

  量子技巧改变一个人的内在,从而改变你看待生活和工作的角度和方法。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长期在一个环境里持续的关注,就会产生一种敏感,也就是信号之间的连接。如夫妻默契。

  截断众流,就是很多事情一开始做的不顺,很可能是节奏不对。停半步,跟上能量场的节奏,每一件事情都能踏到点子上。

  中国人把做饭叫“做饭”,日本人叫“料理”。“料理××”,就是按照它的路径来照顾它

  能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往往是杠杆解,而不是症状解。

  正如“庖丁解牛”这个故事,我以前一直不理解它为什么出现在《养生主》里,就是如何保全天年,如何既把事情办成了,自己又不受累。

  智是“急中生智”,慧是“定能生慧”。智是做加法得来的,是通过努力、情急之下的反应;慧是通过做减法去除盖在真相上面的东西,看到事物本来呈现的样子。

  慧就是定,所谓“止观定慧”。儒家学说里也有类似的说法,叫“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所谓智慧,尤其是‘慧’,就是停止这些无效的心理活动,活在你的当下,把我们的每一个感觉、每一个行动自身当成目的,而不是当成手段。”

  专业主义

  《入殓师》这部电影包含着对于禅、道和手工艺之间的关联性所引发的美学话题的探讨。

  核心能力,而不是核心竞争力。如王羲之的字。

  做到极致,大家就会尊敬你。那种尊敬不仅是因为事情做得漂亮,更是因为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那种通神的力量。

  中国文化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叫“礼”。我们都以为礼只是礼貌、礼节,其实礼是一种对别人的尊重,对天的尊重就是祭天,对人的尊重就是礼貌,对物的尊重也包含在这里面。

  按照稻盛和夫的说法:一件产品是能说话的,是有脾气的,是有感受的。

  日本产品的竞争力恰恰来自“道”。按照庖丁的说法,“志于道而近乎技”,就是通过精纯的技艺来达到道的境界。

  《水知道答案》一书中所说,生命的答案水知道,水可以听见所有的声音,无论是爱、冷漠,还是无畏。

  无所事事的忙碌

  一个非正式的人力资源的定律:一半的员工,两倍的工资,三倍的效率。一个公司砍掉一半的人,给每个人的工资增加一倍,剩下的人能发挥三倍的效率。

  德鲁克说,一切低效率都源于目标不明确。

  提高效率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目标明确,然后把目标分解,一定会有一个“deadline”(最后期限)。

  要事优先

  嗜好矛盾,人们容易轻视自己的长处,却看重那些自己不能胜任的工作。

  “要事优先”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东西不能够从水桶里溢出来,我们每天只有24小时,不可能在24小时里面装进25小时。

  “要事优先”还有一个原则: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创业童子功

  《报童瑞恩》

  做什么远远不如怎么做重要

  权力与影响力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要真正地把自己管理好,首先不是搭建系统,而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其余的很多事情就水到渠成了。

  德鲁克也认为,先有了领导力,才有了领导的位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袋决定屁股”。

  多花点儿时间对待自己的提升,要比从外面索取重要得多。要求别人怎么对自己,首先自己就要成为一个值得对方这样对待的人。

  一位哲学家说过,当我们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时候,我们就会炫耀我们的烦恼和痛苦。此时,别人就会自动地把我们降一个级别。也就是肯尼迪说的,除非我们自己,没有人能够让我们降格。

  想成为领导者,必须拥有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和能力,必须要有足够的承担,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否则就算给了你权力,你也无法长期掌握。

  知人善用

  做父母的要教育小孩,永远不要说“不应该怎么样”,而要说“事情做得不错,应该继续往下做,你可以做得更好”。小孩总是会因这样的一种鼓励而前行。

  所谓“欣赏式探寻”,就是反面质问,也就是怀疑似的质问。大家总是说“孩子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看自己的孩子,怎么看都是欣赏式的探寻。如果一件事情他做得不太好,总是对他有一种正面的期待。先有了一个正面的期待,然后朝着这个期待去找证据,这就是欣赏式探寻的态度。

  绩效考核的悖论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自己的历程,或者看看周围的人,会发现对个人影响最大的一些事情,往往不是苦心孤诣设计出来的,而是因为不经意当中做了一件事情,但这件事情做的时候还是很认真的,甚至想都没有想会有什么报酬或结果。只是因为这个东西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和传统,我们就做了。然后凭着认真的精神和态度发展下去,至于最终能做到多大则不可预期,也无法真正地知道。

  老子说:“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说,人们做事情是因为需要,但是不能因此而依靠它;养个孩子或者老婆,不要去主宰、控制,要有一种恬然的心态。有的人干一点儿事情,就觉得功劳就是他的了,或者说,任何事情都是以投资回报的眼光来做,那格局就会越做越小,不管是做公司还是做人。

  免费的奥秘

  有人把免费模式称为“渗透式营销”

  这种方式其实是一种交叉补偿,也就是通用性能一律免费,特权性能一律收费。比如QQ账号是可以随便注册的,但是要获得某种特权就得交钱。

  错误的教育

  什么叫“习()”,就是小鸟在每天太阳出来的时候就开始扑腾翅膀学习飞翔,是一次一次掉下来、一次一次飞起来的过程。所以,“学而时习之”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社会资本的价值

  有道德的财富

  《无畏》读后感(三):毕竟,读书重要的不只是阅读,而是背后的思考。

  坦白的讲,对于这本书或者说对话集的评论一直没有什么头绪。

  一方面因为它根本就不是一本书,确切的说它是《冬吴相对论》里两个博学又敢于自我调侃的前辈:吴伯凡与梁冬的对话“听写”。

  另外一方面我坚信,很多好的观点都是在人与人思想与沟通的碰撞中得出的。同样的,关于《冬吴相对论》里很多很好的观点,也都是两个人在节目里你来我往的嬉笑调侃中展现在你我面前。

  基于如上的观点,处于对二位前辈的尊敬,让我对他们的书有莫名的好感,但又不知如何是好。

  毕竟翻看目录一看,这里面收录的所有故事,我都已经一期不落的全部听过……有的甚至听过2遍。《冬吴相对论》是我怒爱的两档Podcast节目之一,另外一个是《糖蒜广播》。手里没有书的时候,耳朵里必须有点什么才安心。

  但是这本书为何我会给出5星并在中秋节回家的火车上一发而不可收拾连肯3X2个小时,全部看完呢?

  虽然把《冬吴相对论》中的对话“压缩”成文字落在纸上,少了很多的味道,也失去了很多欢乐(尤其是两位前辈各种糟糕的普通话)。

  但这种以文字作为媒介的转换中,为我们提供了另外的一种可能:

  我们不用担心跟不上两位前辈与老师的趣谈,

  也不用再囫囵吞枣般的对各种要点过目既忘,

  终于,

  通过文字,两位前辈碰撞出的闪光不再稍纵即逝。

  我们可以用阅读与回味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毕竟,

  读书重要的不只是阅读,而是背后的思考。

  《无畏》读后感(四):懂的人不必看,看的人难说懂

  对我来说,这本书算是个验证过程——验证了一段时间以来,我的某些行为方式是符合规律的。所以对我来说,这本书已经没有震耳发聩的感觉了。

  我自己的成长史中有一个很大的痛苦就是,当我在年轻的时候,有很多前辈给我一些非常有意义的建议,还有很多闲人给我一些非常扯淡的建议。不幸的是,在那个年纪,因为没有足够的经验,我往往不能有效分辨出两者。有些觉得十分对的道理,又苦于做不到——这个苦闷的过程其实还挺长。

  在豆瓣上我也写过一些类似的文章,也有年轻人看了说有收获,也有人说不过是鸡汤,更有许多双方都觉得话不投机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最无奈可惜的事情是,看到年轻的热血与期望在不对的方向上浪掷。但这其中最无奈的是,别人也确实在这个过程上帮不上忙,只能看着他自己强硬地挺过那个苦闷期——正如小鸡出壳只能靠自己啄和挣,如果帮忙把蛋壳剥了,反倒是要出问题的。

  有一次与领导聊天,我说想起自己年轻时期就一阵冷汗,那时候太不靠谱太丢人了,而那些领导的栽培在当时也并没有见到结果,反倒是成全了现在这个老板用着方便。老板大笑,说,所以我们培养员工的时候要有平常心,你用人家培养的,人家也用你培养的,就是这样。

  《无畏》读后感(五):[转]五年——写给《冬吴相对论》的每一位听众

  2013年底,《冬吴相对论》开播五年。

  五年前,这个世界什么样?

  在节目里我们常说,人们往往会高估一年的变化,低估五年的变化。

  的确,五年前最IN的流行语是“宅男”,而现在的是“土豪”。五年,足以改变世界,改写人生。

  五年前的你在做什么?心情怎么样?正为什么而欢乐、烦恼、专注、憧憬?

  就是那一年的冬天,梁冬和吴伯凡在北京南城一个租来的录音棚里录制了第一期《冬吴相对论》。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从那时起我们就在等待,等待着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遇到你。

  你的样子我们不陌生:笑起来很真,眼睛里有点好奇,有点清澈,有能随时弹起的生命力,心里永远住着一个赤子。

  未曾谋面,神交已久。

  因为,过去的五年,每一期节目,你都和我们一起。

  《冬吴相对论》是一个生命体,它的生命能量与你紧密相连,会因你的支持而坚持,因你的成长而丰沛,因你的欢喜而充盈,因你的无畏而强大。

  五年,足以异军突起,足以潜滋暗长,足以峰回路转,也足以豁然开朗。

  我们感恩这彼此陪伴、愉悦、激励、滋养的因缘与荣幸。

  2014年元旦,《冬吴相对论》会员俱乐部启动。

  从此,共鸣和回应将不再是心底的震撼、沉默的呐喊,感知、发现、激赏、赞叹、开怀大笑、酣畅淋漓,都将存储在一个同频共振的云端,在这里能回味、分享、激荡、启发,能一见如故、志同道合,能满格继续的勇气、力量和方向。

  五年。欢迎回家。

  《冬吴相对论》主编:郭威

  《无畏》读后感(六):【笔记】传统哲学和自然科学对认知偏差的有效补充

  1. 关于到底要不要有功利性的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我觉得可以借用《道德经》里面的三句话来说明:“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2. 关于贫困的认识:人之所以觉得贫困,不是因为他没有吃的,而是因为他不如别人。查尔斯·汉迪曾经说过,现代人的贫困来自邻居的眼光。这就叫相对贫困感,当人们觉得穷的时候,不是因为本身穷,而主要是来自他的邻居。

  3. 关于接招(或服从)能力:

  ①如果没有足够好的服从力,或者说没有足够多的积极的沉默、积极的被动,这个人就会处于一种被惰性控制的状态:表面上看很主动,但别人说一句,自己能顶十句,实际上在背后支撑的不是主动性,而是惰性。

  ②《易经》中所形容的“谦”并不是一味地退让、示弱、谦恭,这只是“小人之谦”,其特点是没有方向和目标、无原则地退让,而“君子之谦”是有方向感和成就的。

  ③如果没有一种跟“领导力”对等的“服从力”,就做不好一个领导者,不可能成为一个君子,还是一个小人。

  4. ”仆人伦理“:如果你能把分内的事情做好,以服从、顺从去满足别人的需要,以优秀的执行力来完成工作,结果经常是别人、世界来成全你。

  5. 倾听是一种具有强大支配力的隐性权力,也就是影响力。这是一种迷信强制性的人完全忽略了的权力,是一种隐性的、软性的权力。

  6. ”合成谬误”:就是说每一个局部看上去都是理性、正确、有效率的,加总起来却是一个谬误。

  7. 我们现在要对一些产业重新定义,在基因突变后,它们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性能、价格属性,变成另外一种意义,甚至是体验的意义、怀旧的意义、情感的意义,这些是可以造成溢价的。

  8. 量子思维:按照量子物理学的理论来说,实际上万物都是有频率的,人跟万物之间、人跟人之间都存在这样一种隐性的信号体系。

  9. 能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往往是杠杆解,而不是症状解。

  10. 智和慧最大的区别是:智是“急中生智”,慧是“定能生慧”。智是做加法得来的,是通过努力、情急之下的反应;慧是通过做减法去除盖在真相上面的东西,看到事物本来呈现的样子。

  11. 人们的工作,是由对未来的不好的预期,或者说是一种恐惧、一种压力来驱动的,贫穷感来自跟别人的差距,不是绝对的,不是饥寒交迫。对未来的种种恐惧,使得人们总是拼命地工作来换取未来的某种保障。

  12. 德鲁克说,一切低效率都源于目标不明确。

  13. 如果让人在自己擅长的事和喜欢的事当中选择,很多人会选择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是站在让自己卓有成效的维度上来说,应该去做那些自己擅长做的事情。

  14. 在一个心理评测中,人分为本我角色和社会角色两个维度。社会角色和本我角色之间越接近,自我心理的损耗程度越小,反之就越累。

  15. 关于时间的四象限法则:在优先级上要对它有一个考量,按照四个象限——重要且紧迫,不重要紧迫,重要不紧迫,不重要不紧迫——进行安排。

  16. “嗜好矛盾律”。就是一个人暗中羡慕的恰恰是自己所缺乏的,而自己特别游刃有余的东西往往不在意,所以很多人很难发现自己的长处。

  17. 公司绩效考核应该分成两部分:70%~80%的部分要考核,否则没法管理;另外20%~30%,则可以变成表述很宽泛的工作,比如让大家互相向同事提出建议,或者让他自己去说还想做点儿什么事情

  18. 关于功利性的局限:任何事情都是以投资—回报的眼光来做,那格局就会越做越小,不管是做公司还是做人。

  19. 如果人处于焦虑状态或者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对一切于结果无用的东西完全不会感兴趣。

  20.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都是不讲效率的,也是不讲绩效的。

  21. 绩效主义只能用于工作,不能成为我们生活的全部,要不然它就是一种病毒,侵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让人们的生活永无宁日。

  22. “交叉补偿”,就是说一个免费的东西,可以通过另外的方式,比如转移支付、交叉补偿的方式,把成本和利润拿回来。

  23. 知识经济的特性了:只要是知识,它一定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不值钱,但是知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会不断地增值,不断地生长,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跟自然资源不一样。

  24. 在熟人社会里面,人不是作为单个的个体在生活,是所有社会关系网络的承担者。任何变动、行为、语言都要受制于整个网络体系。

  25. 一个企业的富裕程度和一个人的富裕程度,要从三个层面来衡量——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26. 人们总是从规范的意义上来理解道德,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道德也是一种经济学,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衡量利害得失。

  《无畏》读后感(七):做人欢喜,做事无畏

  《欢喜》和《无畏》是“冬吴相对论”的文集。《欢喜》更多的是讲做人,《无畏》更多的是讲做事。大红大绿的底色,简单的几个字,很醒目的封面。

  当时觉得,明明是讲关于自我修养和企业管理等,却取了这样暧昧的书名,难怪会被大领导鄙视,看完却觉得这书名起得真好。

  虽然是心灵鸡汤,但绝对是高级的鸡汤,道理还是那些道理,但话题、例子与时俱进、贴近生活。拿《欢喜》来说,每个话题都很有趣,和大家息息相关。即使是我这样才工作没几年的小菜鸟,都能找到共鸣,也能在文章里看到身边人的影子——大家的烦恼和忧愁都差不多。

  两本书加起来一共50个章节。归纳一下:

  做人,要见多识广、心胸开阔、谦虚低调、坚守底线、眼光长远;

  做事,要认真专注、格局要大、学会逆向思维;

  做领导,要有影响力、知人善用;

  做企业,要奋不顾身、专业精神、抓住关键时刻。

  看,还是那些耳熟能详的道理,但我们就是需要时时被提醒,走一段路,停下来审视一番,重新出发。

  分享下我喜欢的几个句子,但愿大家都能有无畏的智慧,有欢喜的人生。

  《欢喜》

  12, 一个问题不可能通过引起这个问题的思维模式本身来解决。

  20, 我们现代人用工具解决的多半只是效率问题,而不是效果问题。

  87, 做人要有本事,就是自身的资源和禀赋,这跟定位没有关系。定位再好,如果没有本事,在这个定位上也做不出好东西来。

  111, 人生和事业的重点不在于你是从哪里出发的,而在于你将要去哪里。

  《无畏》

  52, 这就是每一个人在非常理性、非常聪明地追求自己的私人福利,结果致使公共福利大大下降,而公共福利反过来又使个体的福利跟着下降,这就是市场失灵的问题。

  84, 核心竞争力恐怕就是让别人干瞪眼的能力,就是把所有的秘密都告诉别人,别人还是学不会。

  179, 关于信息的信息是稀缺的。

  200, 衡量一个行为道德不道德,首先看这个行为能不能持续,其次看别人这样对你,你接受不接受。

  《无畏》读后感(八):无畏的智慧

  冬吴相对论第二部,感觉没《欢喜》好看啊,鸡汤的味道更大了,深刻性减弱,主要是很多概念之前自己就了解过,所以不那么新鲜。

  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

  书摘:

  1.我有一个朋友,几十年来在广告界屹立不倒,我问他原因,他说这个时代大家都不读书,而他们掌握了一两本就可以混得很好。也就是说,如果大家都不懂得最基本的美德,那你只要做简单的事情,例如领导说个事,事毕回复,汇报进展,那你一定会飞黄腾达。在盲人的国度,有一只眼睛的人就有资格称王。

  2.有人说,在西方,律师,会计师的收入特别高,这句话是有误导成分的。律师的收入差距非常大,能够从大家都掌握的资源哩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结果,那就是操盘能力,能够把大家都掌握的资源发挥到极致,收入就会非常高。

  3、好多人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很容易产生一种瘾,不断给自己的形象锦上添花,这个时候他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正确的人,而不再花很多精力去做正确的事。

  4、在一个好公司里面经常会有这样的人,有好多事情他们事先都想到了,在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地方默默地做事情,暗中支撑着整个运营系统,实际上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领导者、

  5.高效能认识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说过,影响别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受别人影响。作者认为,倾听是一种具有强大支配力的隐权力,也就是影响力。这是一种迷信强制性的人完全忽略的全力,隐性的,软性的。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些人每次和朋友吃饭都不买单,但是每次吃饭朋友都叫上他。原因在于有些人总能提供一种在饭桌上倾听的表情,让人享受一顿完美的饭局。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平台,让人自由舒展畅快,爽的平台。

  6.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决定了什么东西对他是重要的。如果人生目标是名垂青史,那他就应该去做一些轰轰烈烈的事情,并且把他记录下来,到处跟人家说;如果人生目标是成为活得足够长的人,那就坚持锻炼,体检,学习健康相关的知识;如果人生目标是赚到钱,现在应该建立财务规划,首先确定目标,再把目标分解成若干份,每个阶段总有一些跟它关联性比较强的事,然后把这些事情解决好。

  要事优先还有一个原则,每次只做一件事情。

  7.有些人打了一辈子工,一直在单位里做白领,四五十岁出来创业,这样的人往往难成功,他们缺乏的不是知识,经验,钱,人脉,恰恰就是奋不顾身,要抓住一切机会冲出去的心法。

  8.领导力是赢来的,不是头衔赋予的。要成为总监,先要有总监的影响力

  9.生意要做得好,首先要获得别人的信任,整个过程越透明,别人越愿意跟你一起做。如果交易过程还能把顾客变成同盟,顾客给予的支持会更大。

  10.如果人处于焦虑的状态或巨大压力下,对一切与结果无用的东西都是不感兴趣的,对于闲聊,拉家常等日常生活中不需要产生绩效的东西向,就会兴味索然。要记住,人生最重要的事情都是不讲效率的,也是不讲绩效的。

  11.一个人经过异常的训练,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热情,时间养成的素质,和别人是完全不一样的。而我们很多教育忽略了这一点,以为懂得一个理论就能够操作事情。

  《无畏》读后感(九):有无畏的智慧,有欢喜的人生

  读《无畏》更像看一场有内涵的脱口秀,让读者在历史的文卷中、当代的实例展示中,幽默地感悟智慧——内心坚守,拥抱变化。

  变化是唯一不会改变的,人的一生有很多账户,除去现实的银行账户、书中的情感账户,还有很多很多,像任何容器一样,账户是可存可取的,任何的一种存取方式都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状态、社交圈子,而变化着账户余额也会渐渐影响相关人对账户主人对认知,在特定的环境下,少不代表坏事,多也不一定是好事,只有适应变化才是维持最佳额度的方法。

  相对论告诉我们,世界没有绝对的东西,一切的定义都是相对的,要有参照物,很多年前有人告诉我幸福就是看到别人没有自己幸福,就像今天书中写的贫困是看到别人比自己富有,如何突破具象化的富有和贫困,将情感和感悟的无形财富引入到无需衡量的自我内心认知中,才是智慧的幸福来源。

  不管是委屈求全也好、还是为服务体现包容态度也好,谦卑的精神、被需要的认可,满足别人去委身做一些事情不代表是丢人的,更不会是没有价值的,在初级销售人员中流传着一句话:究竟要以后有多成功,才能挽回在客户面前丢失的自尊。等到他们成为公司的决策层时,他们反过来却要感激那些不堪的岁月,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下,不同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所以什么样的过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样的结果。

  《无畏》读后感(十):看见《水知道》后,我终于没忍住

  我想老罗跟梁冬肯定是相惜的一对。

  老罗把《罗辑思维》推销给期望一夜暴富的创业者,梁冬把《无畏》推销给暴富后内心缺失的暴发户,前者饰表,后者饰心。这跟老罗所卖的药无异,区别可能在于推崇《无畏》的人在这之前肯定没看过《罗辑思维》,如果你都很推崇,那你的事业一定遇到了很深的瓶颈。

  梁冬是个很聪明的人,知道如何切入和讲述才能把私货卖给和尚,并且能说清这过程多少有些叫“道”的东西。

  但可能梁老师理解所谓的“道”都在云层之上,金塔之巅。动辄丁磊,孙正义,索罗斯,殊不知这是开了帝王视角,忙碌之间忘了给我们整理画马的最后一个步骤——添加细节。

  本书都是围绕内心修养,围绕“大道”,提醒现代人从内心出发,修己及人,及物,但我将此书与一锅清水合煮三宿,揭盖发现满满的只剩下“功利”。

  更奇妙的是书里观点能够互相反驳,具体就不举例了,有心人可以将这作为课后的练习题。通常来说敢这么做的人你也是辩不赢的,比如罗胖。还有方舟子。原因很简单,修为的事怎么能叫矛盾,只是因为你修行不够,所以还需要把书再看三遍。

  看到书中利用已经证实多年的伪书《水知道》作为论据让我实在忍不下去。以梁冬之博学很难不知道《水》是伪书,但如非无知导致,这背后的原因更让人感到可怕。不论因何成文,至少也应该贴上个不爱考究的标签,给人没有耐心扎实做学问的印象。

  更让人惊悚的是文章对阶级固化的肯定,对种姓制度的推崇,对小人物挣扎求生的现实无视。假借普通民众的案例感化功利的群体,却对现实生活中底层阶级的生活如熟视无睹,字里行间透漏着一股浓厚的士大夫遗风,真真是何不食肉糜。

  从每个社会大人物里汲取一点精华用于改善自己的生活,这恰巧就是每个活在挣扎里的人最想要的。

  “你饿了,我就给你一份饱的感觉”

  梁冬通过自己的高层圈子进行素材的收集,解读和编撰,包装成自己的博学。这是个很聪明的生意,但也别忘了还有社会责任一说,看豆瓣高达8.1的评分,不难看出这里有那么多年轻的粉丝。

  作为一个成功的媒体人,这段职业经历本就是很好的素材,现在强行转型人生导师,企业导师,会不会吃相太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无畏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