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间失格》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间失格》读后感10篇

2018-07-29 05: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间失格》读后感10篇

  《人间失格》是一本由[日] 太宰治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4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失格》读后感(一):上帝就发笑

  前阵子看太宰治《人间失格》,很难不使我联想到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与加缪的《局外人》,三个小说主人公叶藏、霍尔顿、莫尔索虽然有着许多不同地方,但在我心中,他们无疑都是这个世界“异类”的代表——或者说是一部分“寻找意义”的人的内心的代表。他们用自己显性的、与大众一致言行表现自己,有意无意地对抗这个世界上虚伪丑陋,那一种不矫饰气质,是对真理与美的“趋之若鹜”,这样的天性无法泯灭。而可惜的是,这样的性情存在于极少数人的身上,这极少数中勇敢无畏的又是少之又少。

  《人间失格》的主人公叶藏出生在一个富贵家庭,却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他不愿意表达自己的喜好,并不是他不会——他甚至会刻意扮丑博大家一乐——只是不屑,或者觉得无意义,无所适从。无意义,或许这正是加缪所探讨哲学问题。《局外人》中,莫尔索从他的母亲去世开始,到他在海滩上杀死了人,好像并没有什么剧烈反应,给人一种荒谬之感,可是我们知道他并不是冷酷无情,那么到底是怎样的想法使他的反应异于常人、变成一个局外人呢?是对世俗常规怀疑、蔑视或者根本无动于衷作者没有给出我们答案,死去也并不是最终答案。可是我觉得,莫尔索的存在是一种自由,却不是能够被容忍的自由。而《麦田的守望者》中霍尔顿则因其年龄年少轻狂,表现得更加剧烈反叛,他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以愤怒焦虑的内心世界寻找自己的抵抗——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腻烦透了。可是最终的最终,他还是没有决定彻底出走,因为他说过要做麦田的守望者,要拉回那些狂奔的孩子。当他看着妹妹在旋转木马愉快的玩耍,对于霍尔顿来说,也许又相信人世间的一些意义。至少在孩子的眼中,希望还是存在的。有光亮总是好的。

  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希望在哪里,是日复一日工作生活思考,还是在某一天停止一切,去寻找根本就是虚无的东西呢?又想起一直在推石头西西弗,其实自己也只是在推石头,并不知道希望到底是什么,希望到底能给人带来什么。思考是寻找意义的途径,但是思考又有什么意义呢?人如微尘,本就飘渺,若是再加上一点点浅薄鄙陋的所谓思考,那上帝可不是要笑死了?然而,掩卷思及三本小说的主人公,它们特立独行我行我素;我想,在他们的眼里,一定不会去管有没有上帝,也不管它到底会不会发笑!

  《人间失格》读后感(二):豆瓣何时会失格?

  太宰治的《人间失格》红了很久,之前因为听说此书阴郁悲观,所以一直没有看,何必给自己添堵呢!前两天在浏览豆瓣,巧遇电子版特价又能免费试读,出于好奇心,又想着本人也是个时髦文艺青年,《人间失格》自然是个不错印记。如果试读不喜欢也算大致了解过了,没想到一读读到了写书评(这可是本人的书评处女作);)

  此书的人性或是哲学意义等深层次的问题前几篇热门书评都写得差不多了,我也没那么专,就不多啰嗦,只是想写写我的读书感受,更多的是给自己的一个留念。开始吸引我的应该是太宰治的文笔,三张照片描述功力深厚,简直是四两拨千斤,把看不到照片的人物形象刻画到了“四维”层面细致生动,撩拨起了我的好奇心 -- 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事?

  整个故事基调确实阴郁悲观,但是在这表面的感受中我倒是发觉太宰治还挺幽默的,黑色的幽默。年少时碰到的两个极其讨厌的同学最终却成为好基友;参加共党的地下活动不是因为信仰而是因为是非法的;和情人殉情,情人死了自己却被救了;趋炎附势的小人物比目鱼也是影响人生走向重要催化剂...茅盾的关系,或者出乎意料因素和主人公的人格是那么的相辅相成!一开始对主人公非主流的形象还是挺感兴趣的,同情或者偶尔轻微自恋般的感同身受他的透彻,但是在第一次自杀之后,我的感受大逆转,虽然他去伪存真的心值得赞美,但是那些渣男行为却不敢苟同。复杂的人性生产出混杂的美感,所以主人公的魅力也来自于渣得透彻。那些情人们真是善良而没有自我的好!在这里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大女人思维的影响,不太赞赏作者对女性看法,似乎是一种装饰品,她们应该有她们丰富的人生。

  以屌丝心态也可以把这本书看作是“又帅有钱的官二代是如何自我毁灭的”。按照常理,出生在条件不错的家庭里的小孩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暗黑”的心里呢?物质条件不差,难道是家庭教育中国的那些二代们不都活的那么活色生香吗?我倒是一直觉得,塑造一个复杂人的人格多数是由基因控制,是天性。生活环境,原生家庭有一些作用,但不是主要原因

  促使我写评论的动因今天想来其实已经埋藏很久了。有时候看豆瓣评论不是很爽啊,多数文章要么是情节概述,要么找重在某些技术概念问题。当然如有一两篇的总结也就够了,大家小时候语文课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技能都不错。但是我想看到的是大家在看完一个作品后的不同感受和引发的思考问题,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的中心思想!

  《人间失格》读后感(三):当经典遇上“屌丝男”(转自 新民晚报 作者 骆秋声)

  在本现当代文学中,或许还没有一部像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这样被反复演绎翻译作品。近日,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又推出《人间失格》,收入太宰治最重要的作品《人间失格》《斜阳》和战后虚无主义代表作《微明》《樱桃》。

  太宰治(1909-1948)是在二战废墟诞生的日本重要文学流派无赖派”的代表作家,中国读者对其并不陌生。井上靖曾经评说:“倘使举办一场文学奥林匹克运动会,各国要挑选一名代表选手的话,日本的代表,或许不是夏目漱石,不是谷崎一郎,也不是三岛由纪夫,而是太宰治。”而被誉为太宰文学“最深刻巅峰”之作《人间失格》,百度一下,轻松便跳出100多万条相关词条,可以说早已在文学爱好者心中留下深刻记忆。正因为太宰治和《人间失格》在日本文学史占有如此重要地位,最近几年大陆出版了众多版本的《人间失格》,有引进台湾译者翻译的,也有大陆本土译者翻译的,总的来说各有亮点,各成风格,读者也各有所爱

  大庭叶藏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了自我放逐、酗酒、嗜药、自杀,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同时在自我否定过程中对自我价值展开了痛苦的追问与求索……放在今天,叶藏无疑算得上是个“屌丝男”,他精神空虚、生活放荡而平庸未来渺茫,不被社会认可。太宰治藉由叶藏这个角色完成了对自己人生的回顾和评价,并且提出身为人最深刻的精神危机与自我价值问题,从而由屌丝男堕落记升华为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由于小说主题沉重,注定其文字是滞涩的,情绪是郁纡的,唯如此才能表达其内心苦楚,倘若文笔失之轻俏风神流于谐畅则有违小说的深刻含义笔者以为这是翻译这部作品的切要之处,译者陆求实对于这点把握极为精准,通篇很好地再现了作者所追求的那种氛围

  太宰治出生于日本东北农村地主家庭,印象颇深的是,在叶藏手记描写乡下老家生活场景时,出现了如“吃饭间”“客堂间”等字眼,乍读不起眼,但略加吟味便悟到译者的独到匠心,这些不正是带有浓烈乡村气息的语汇吗?笔者乡下老家如今依旧使用这样的字眼,不由赞叹译者表达之准确和遣词之细腻。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书中类似妙译还有许多,读来感觉尤为允惬。

  《人间失格》读后感(四):评论人间失格

  看评论很多人都有深刻的感想啊,我是在伊能静的微博里看到这本书的,心想才女喜欢的书是什么样子就去图书馆借了一本,只读了人间失格这一篇。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懦夫幸福害怕,碰到棉花也会受伤。这些都是值得品味的哲思,看完后,其实没有很透彻的理解,感觉主人公的一生,很多行为似乎怪诞,有些也能够理解体会,有些就很奇怪为什么他要这样,他的一生,挺不情不愿的,做一些自己也不喜欢也不利于别人的事,尤其是在爱情上,荒诞懦弱,让人可怕但似乎又是真实,读完心情也不是很好,被文中莫名灰色感染到了,思考回味了很长时间,也许还不是很懂,我想有时间需要再来一遍或者看看电影增加一下理解,这样的文学还是有深度的,不是一遍就够的

  《人间失格》读后感(五):当地狱之马流落人间

  对与《人间失格》,百度百科里这样说:“描写主角青少年到中年,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但我看完这本书后,反倒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因为逃避而不断堕落的故事。叶藏其人,从一开始就没有融入社会和现实的意愿,他拥有一个生在地狱的灵魂,早早地看透他人和自己的丑恶,不理解何为饥饿,何为快乐。他的一生,曾经触碰过幸福,却因为做人本质的痛苦而亲手将它毁灭。他穷尽一生来自我毁灭,自我否定,他的生,仅仅只是为了他的死。他的性格看似风流,喜欢玩弄感情。但其实他完全不能理解女人心的浅薄。因为孤独和缺乏母爱,他不断地去别的女人那里寻求爱意,又因为丑恶而不愿意拥有幸福,他把这些女人们拖入毁灭的深渊

  当一头活在地狱里的马流落人间,它不会因人间的七情六欲生老病死而有所动容,只会永不停歇地向自己的故乡跑去。它不愿意因丰饶的水草而停歇,因为习惯了地狱烈火的焚烧,就算幸福的棉花也让它感到刺痛。它不愿意因荆棘划破身体而停歇,因为这正是它所想要的,快快地毁灭自己,早早堕到地狱里面去。它,即是叶藏,即是太宰治。他们的肉体,因酒精、女人、毒品而崩坏,人间失格;而他们的灵魂,从一开始就不属于人间。

  《人间失格》读后感(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我不知道为什么太宰治为什么会是日本的名家,我真心觉得一个文人的内心怎么如此可以阴暗,都会让人觉得饱读诗书的人居然还没有一个普通人过的健康快乐,至少在很多时候内心是温暖的,我不知道这么阴暗的人怎么会是文学巨匠呢?

  可能是我涉世未深,但我还是喜欢给人带来豁然开朗的书,喜欢那类作家,太宰治写的这本书说是他自己的另类自传,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是郁闷的,窝火的,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处处掩藏自己的人,作为心理学的人,我一直以为他是因为有什么童年创伤才以至于变成这样的性格,确实,他小时候在家里受父亲的压制,不能活自己,不能自然。才导致他后来的性格。

  叶藏这个人,真心觉得那么多人喜欢他,可他自己却不喜欢他,一个连自己都不喜欢的人,有什么资格评论别人的好坏呢?一个自己都不喜欢的人,其他人怎么喜欢他,世界怎么温暖,而他自己的内心太过阴凉,也感受不到温暖,所以他对世界的态度,对朋友,对亲人没有爱,他太过孤独,不能适应社会,不能很好的社会化,这样的人不能说别社会抛弃,是他自己没有跟上社会的步伐,没有积极的心态,连这样的都没有了,怎么说社会怎样怎样呢?

  是,人们曾经对他伤害过,他的父亲对他太过压制,没有关一个孩子真正的内心,其实我们社会也一样的,要关注的是孩子的成长,一个孩子的幸福也是社会的责任,我们不能伤害他们,也不能扭曲他们的心灵,就不会成为像叶藏一样的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

  《人间失格》读后感(七):人的心究竟悲哀的吗

  人间失格,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本书老在我眼前晃悠,于是,抽出时间一读。真没想到,第一页就被吸引了。

  读完之后,掩卷而思。

  有一种痛失的感觉,太宰治终归是太年轻了,39岁终于如愿以偿地安息了,这货从二十多岁就开始自杀,一生自杀无数。

  书是以第一人称叙述写的小说,对于心理刻画非常细腻,对于人生的理解更是很独特。对于作家本人所理解的当时日本的社会,是太过于贫穷与悲哀了。

  而关于生存,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共同关心话题,不管是在哪朝哪代。人的生存都是第一位的。

  那种对于生存的绝望,没有经历过贫穷的人是无法真切地体会得到的。

  虽然,我们早已不会回到萧红多描述的那种饥饿。但是,贫穷的我们,所处社会底层的我们,面对生存,还是有几番恐慌的。

  所以,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太宰治在这本《人间失格》中所描写的那种绝望和堕落,真的是无法拯救,且难以救赎。就在这本书写完后,太宰治自杀而亡。真是可惜,是什么原因让一个作家放弃自己的生命

  其实,我一直认为,作家们至少都是热爱生活的,唯有热爱生活,且有悲悯之心,才可能写出那总旷世奇作。当然,很多自杀的作家都是我喜欢的,比如三毛。

  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文字很优美,深深地打动着我们,而作家本人却没能战胜自己让自己的生命追寻大自然的自生自灭,而是主动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我感到很难过,尤其是像这本《人间失格》中所描写的细腻的精彩篇章。

  《人间失格》读后感(八):妈妈,你骂我吧

  据说春日的早晨,朝阳照耀在两三朵花蕾绽开的梅树枝头,有个海德堡的年轻学生直挺挺地吊死了。

  “妈妈!你骂我吧!”

  “怎么骂呢?”

  “胆小鬼,懦夫!”

  “是吗?懦夫……行了吧?”

  妈妈真是慈爱无比。一想起妈妈我就想哭。为了向妈妈致歉。我也得死。

  …………

  他无法逃离,他不愿伤害,他不得不伤害。波西米亚狂想曲,咏叹调、摇滚、金属、歌剧——悲剧。

  “Mama,just killed a man

  ut a gun against his head

  ut my trigger now he is dead

  Mama,life had just begun

  ut now I've gone and throw it all away

  Mama,didn't mean to make you cry.

  Carry on carry on as if nothing really matters.”

  …………

  太晚了,我的死期已到,一切都无关于我了,一切都无关紧要了,任何人都看得出来。

  《人间失格》读后感(九):我们的成长,注定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叶藏,害怕人类,害怕和人类相处,扮演丑角只为保护自己,不敢袒露内心,不信任他人,也没办法爱别人,终日以面具示人,惶恐孤独,庸碌一生。

  世间取悦他人的人,不在少数,为了能让和别人的关系,以一种看似融洽的状态维持下去。他们习惯了在人面前逗人开心,故意说一些别人喜欢的话,只有孤生一人的时候,才终于敢卸下面具,却早已疲惫不堪

  没有人生而敏感胆怯,在《人间失格》中,叶藏多次提到佣人对自己的罪行,虽然没有讲具体发生了什么,但一定是让他惊恐的事情。另外母爱的缺失,以及父亲的冷漠,都间接塑造了他的性格,影响着他与人相处的方式,并最终造成了他的颓废和堕落。

  童年对个人的影响总是深远的,我们最初对人的认识,来自于身边最亲近的人,父母以及关系近的亲戚,而父母和别人的相处方式,则也会影响着我们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决定我们与人交往的方式。一部分人在长大渐渐独立之后意识到童年给自己造成的束缚和限制,开始反抗,尝试改变,但只有少数人真的完全摆脱了枷锁,大部分的人,依然带着内心深处隐隐的伤痕,在日后的每个与人的关系中,和自己做着抗争。

  其实我们又何必非要和人们保持一种看似融洽的关系,不过是想在这个庞大无比的世界里获取那么一点点关注和认同,让自己不至于孤单,不至于徘徊在边缘线,被遗忘,被抛弃。我们生来属于群体,我们的社会属性,从一出生便存在,这决定我们必将依存于某个圈子之中,而我们都害怕孤身一人。即使是从幼儿园开始,群体便自然而然的形成,你会发现某个体型笨拙或者说话口吃的孩子总会被人排挤欺负,某个漂亮的女生很受欢迎是因为她家里很大,而且母亲经常邀请孩子们去玩。个体差异,从家庭背景到自身的特征,不论你承认与否,在你和与亲人之外的人发生联系的那一刻,就已经在你身上打上了烙印,我们的成长,注定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但事实上即使是你费劲讨好,千方百计融入的圈子里,也不可能有人会一直陪伴着你,所以何必委屈求全,所有表面的和谐,都不具备太多的意义。反而是当你做自己,钟情于自己喜欢的事,你不再那么在意自己是否会被理解和接受,因为你发现只要你肯表露真实,忠于自己的内心,你的身边永远不会缺少同伴。一颗强大的内心,虽然不是镣铐的钥匙,却让你的舞蹈变得更轻。只是有多少人能真的强大起来。

  不用太过渴求爱与关怀,你越拼命抓住的东西,往往流失地也越快。他们应该来源于你的内心,来源于经历了风风雨雨,不断坚定的,对自己的爱。

  《人间失格》读后感(十):没有努力的人生更容易放弃

  《人间失格》上个月就读完了,但是一直没想好怎么写这个书评,整本书充满了日本作家惯有的“丧”,从头丧到尾。喜欢这本书的人、那些在豆瓣上打高分的读者,估计是能在书中某段部分找到共鸣,被那种平铺直叙的自我抛弃般的哀怨击中。我不是那么喜欢这种负面情绪太浓的作品,虽然说我也会对某些话语产生共鸣,但是阅读的过程犹如石块压着喘不过气来。

  《人间失格》自传体味大于小说味,也给本书增加了传奇色彩,而相应的,情节方面比起其他作品较弱。小说给虚构充足发挥空间,冲突性和戏剧性能恣意贯穿,最近在看白先勇的小说,作品中的矛盾常/体现在一个人的过去与现在,一个人身上因为战争慌乱、时代变迁、爱恨情仇等原因,让主人公的过去和现在分裂。但是《人间失格》主人公性格的塑造是内生的、复杂的。他不是在外界的推动中走向灭亡,是他自己放弃了自我救赎,甚至自我毁灭。我不想说他自杀是懦弱的表现,因为他心里觉得“已经失去了做人的资格”,对于这样的人活着就是行尸走肉。但是我想帮他追溯造成这些无与伦比“丧”的原因——可能是太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他怕别人觉得他无趣,便拼命耍宝摆出滑稽幽默的样子;他怕留在世上成为别人的负担,便想了结自己的生命。这只是《人间失格》我眼中最简单的一个推论,如果还有更深层的内容,或许可以从哲学的本我和自我入手。本书太消极,不想再继续探究了。最后用王朔的语录结尾:

  我曾经以为日子是过不完的,未来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我就呆在我自己的未来,我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真正的变化,我的梦想还像小时候一样遥远,唯一不同的是我已经不打算实现它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