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余生第一年》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余生第一年》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30 04: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余生第一年》经典读后感10篇

  《余生第一年》是一本由苏珊•斯宾塞•温德尔(Susan Spencer-Wendel)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352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3-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余生第一年》读后感(一):享受今天,享受岁月

  只有那些能把握今天的人,

  才是幸福的人;

  心无忧惧的他可以说,

  不管明日如何糟糕,我已把握了近日。

  或好或坏,或雨或晴,

  我所拥有快乐,无论命运如何,都属于我。

  上苍也无力改变过去,

  曾经的一切,已成云烟,我已拥有过我的时刻

  ——约翰•德莱顿

  没人能预知生命中的每一个明天,甚至是下一个时刻,所有可以去把控的,使每一个现在,对,就是此时此刻,去享受每一个可以把控的当下,只有这一刻的真实体验才能让我们更加憧憬未来的每一个明天,每一个下一刻。

  我曾经两度患过阑尾炎,由于不是急性发作,都以保守治疗治愈,所以到现在,在人类进化史中这个不是特别有用的小器官还是没有和我分离,我为此一直安慰自己还是一个"完整"的人。在第二次阑尾炎复发的时候,虽然及时为我注射了抗生素和止痛剂,但是当夜回到家里我仍然在半夜被剧痛折磨的像进入了地狱一样,我用枕头抵住腹部,咬住床单为了不惊醒家人,在我大脑一度进入麻木状态时,我在想也许这是我在这个世界的最后一个夜晚,也许我再也见不到明天的阳光,我开始变的留恋期待着第二天早上我一度讨厌的早餐脑海里过去的画面电影片段时光朦胧美好,在昏睡中我顺利的看到了窗口射进来的阳光,第一次我深切感受到,能够身在这岁月光阴中,竟是如此幸福

  第二件事,我的家族严重的低血糖史,在我高中第一年住宿的时候,一个深冬的早晨五点半左右,大家还在睡觉,我却在梦中猛然睁开眼睛,却看到的是急速旋转的天花板,瞬间感觉全身血液迅速冲上我的喉咙并且继续冲向我的大脑,我闭上眼睛几分钟,再次睁开发现晕眩减弱,我迅速拿起床边椅子上的背包,当我手伸进背包的那一刻我心凉了半截,背包里没有糖果,我站起来准备下楼,发现这是一件特别艰难的事情地面在我的视线完全变成了曲线并向下陷,就像带了高度近视眼镜一样,头晕还带来了呕吐感,从四楼我一路紧握着楼梯扶手,一级一级的台阶向下挪动,我一度幻想也许一松手我就会直接滚下去,和这个世界说拜拜了,当我用二十分钟到了楼下,我惊喜地发现,便利店已经开门了,我买了一根纯牛奶的冰棒,在吃完五分钟后恢复正常。在北京寒风凛凛的冬天早晨,生命经历这样一个奇妙过程,也算是难得的体验。

  我想,我们的一生,我们挥舞着希望和理想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为了这不知道明天的今天,是我们可以把握的现在,是冲满了各种魔幻色彩的岁月光阴。

  这条路,

  走起来不那么容易

  曲折迷宫

  我感受过生命,也感受过爱意

  那样响亮

  我们心中疯狂怀疑声音

  告诉我该收拾行李离开此地。

  《余生第一年》读后感(二):评三:关于ALS我们可以知道

  很喜欢本书,读的是繁体版,前两篇就评在本书繁体版《告别之前》下面了。这里补充一篇作为终结

  “我的肌肉漸漸萎縮,

  沒有力氣擁抱我的孩子,

  甚至無法開口說出:我愛你.......

  我的日子不多了,

  這是無可改變的事實,

  但是今天,我還活著

  (本書是蘇珊用全身唯一能動的右手拇指,在IPhone上一字一字敲下她的樂觀,幽默,對生命的熱情,記錄著她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年)”

  感动于Susan的坚强文笔,除了她最后乐观对待有限时光外,其实也给了我们许多ALS疾病知识。摘录成为本篇。

  ALS,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

  √ 一种神经元退化的疾病,全身神经、肌肉因此逐渐萎缩、死亡,也因此形象地被称为“渐冻人症”。这个疾病在美国又名葛瑞格氏症因为美国2,30年代棒球明星Lou Gehrig也是疾病患者

  √ 这种疾病是不可逆的,只会越来越糟,无法好转。

  √ 虽然出现了近一个世纪,这种疾病目前病因仍然不明,也无针对性药物医治。

  √ 普通人负荷运动后肌肉是坏死-重生的过程,而ALS患者的肌肉将就此彻底坏死。如Susan温哥华海滩400级台阶走完后,就基本丧失了行走能力

  √ 对于女性患者来说,随着ALS的病情发展,许多精细活动就完全无法进行了,化妆便是其中一类动作。Susan也为此找到了解方案持久美妆/纹眉、眼线、唇。

  √ 虽然Susan确诊后3年就病逝了,还是有大量患者确诊后活了几十年的。Susan要的是高品质的时光,从fb主页看到今年上半年她还一直在努力发起ALS基金,并从几百元募集到了五万美元

  《余生第一年》读后感(三):比《相约星期二》一书更适合我

  “假如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年,你想怎样度过。” 苏珊斯宾塞的这本书不仅给予旅行意义,更重要的是思考与人的关系。在倒计时的最后一年,去好好爱人。 我印象最深的有: 1.她得病后辞职那一幕。即使痛苦,但她也清楚知道,那不是最重要的,她需要去做心灵洗礼。去重新接纳父母姐妹朋友丈夫,孩子。 一切最放不下的还是三个孩子,当她想象自己的葬礼时,几个孩子站在坟前,黑色衣服。这是我自己也无法想象了到的。 如果我死了,谁会来,一千人的位置能坐满吗?葬礼是给活人还是死人的,我死的时候,大家会不会因为下雨而不来吧。 对于身边的亲人,很可能永远见不到,比如父母。如果她死了,就永远纯真死了。这本书很类似于《相约星期二》,但比相约星期二更符合我的生活,一位妈妈有三个孩子,有工作,有家庭。面临的一年之内告别。 2. 对于苦痛理解

  不要因为我们会死,会结束而哭泣。而是因为它发生过而感到我快乐。如同发射的火箭,如空中盛放的烟花,一瞬间,即永恒

  任何美好的东西都经历过打磨,一张桌子经历了敲打。一把笛子经历了钻洞磨砺才有音乐。不会什么都能快乐。快乐的背后都是艰辛,如同体育竞赛,踢进一个球的背后是什么。你看人家家庭美满干净的背后是什么,你羡慕人的才华背后是什么。

  4.如何爱人。用心对待孩子们,做一个家庭相册作者建议人身保险,并不欠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总之,这本书值得做深层次的思考。我愿意重读。

  《余生第一年》读后感(四):致余生的第一年

  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是春天,早起去学校公交车上人不多,靠窗的位置总能晒到温暖太阳。只是没想到竟然断断续续读了三个月,昨天下了一整天的雨,结束了这个快的来不及眨眼的夏天

  故事开始于美国佛罗里达州,作者Susan Spencer-Wendel是《棕榈滩邮报》一位记者,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善解人意的丈夫,3个可爱有趣的孩子,一份热爱的工作,一只可爱的大狗。所有美好在那个不能好好脱掉衣袖左手开始发生变化经过诊断,Susan被确诊为ALS(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也叫做渐冻症,就是前段时间风行网络的冰桶挑战引发大家关注的疾病。无法治愈,恶化瘫痪,3~5年,死亡。这是关于ALS最简单粗暴解释。也许像所有身患绝症的人一样,Susan有过怀疑、不解、委屈,直到最后坦然接受现实。在绝症渐渐吞噬她的生活能力、慢慢瘫痪、说不清话的日子里,Susan邀请了生命中最亲爱、最重要的家人、朋友、亲人一起旅行,并用全身仅能活动的右手拇指,在iPhone上记录了这七段旅程。也许欣赏风景从来不是旅行的目的,我们珍惜的只是和同伴相处的美好时光,以及为彼此留下的珍贵回忆

  除了身患绝症,Susan的人生简直充满故事。Susan的小儿子患有孤独症;她本人是养女,患病后收到亲生母亲来信相认;Susan专程去往塞浦路斯寻找生父,同时排除ALS不是家族遗传,她的孩子们不会因为遗传得病。离开塞浦路斯时Susan说

我来的时候是一个陌生人,但我离开的时候有了一个新的家。

  人生在世,谁不是这样呢?

  患病后期Susan已经失去里自理能力,每天被亲朋像麻袋一样搬来搬去,她一点也没有沮丧。在沙滩上走不动路的那天她就知道,

不要试图拥有我不能得到的东西或者做我不能做的事情。消除了欲望,也就消除了痛苦。

  在她和大儿子一起出行的假期,她看着并没有按原先计划发生的剧情

要强迫世界成为你所梦想的那个样子,现实比梦想更好。

  在最后陪伴子女的日子里,她和孩子们分享

人生在世,不应该畏惧可能出现的事情。

  读这本书的时候总能感受到熟悉的温暖,就像读一个认识的朋友的故事。除了Susan分享的方式大概还因为她生活的城市——西棕榈滩,我曾经在那里待过短短一周的时间。我用了一整个下午加晚上的时间在这座海滨小城里游荡,路过一所整洁漂亮的学校,就像Susan讲到的那所一样;看到傍晚的海岸,渐变的橘红色染红了天空和远处的海面,就像Susan回忆的那样;夜幕降临后的街道,两边的house打开了起居室温暖的灯火,修剪整齐灌木丛围在干净的院子周围做围墙,仿佛踮起脚尖就能看到Susan家的“棕榈小屋”。

  合上书本的时候非常关心Susan的现状,于是在网上搜索了这位温暖勇敢的女性,所有照片不论是她患病前或是病重后,都是一张幸福的笑脸,整齐洁白的牙齿,温暖安乐笑容

  时间飞逝,世界运转,你不知道明天和疾病哪一个先到。问问自己,如果余生只此一年,你是不是还有一定要实现夙愿

  读完这句话,时针又过去一秒,不如从此刻,开始这余生的第一年。

  2014年5月,Susan Spencer-Wendel于家中去世,享年47岁。

  《余生第一年》读后感(五):字字入目,句句动情

  讀的是繁體版,將評論搬過來

  《字字入目,句句动情》

  这是第一本几乎全篇通读的竖版繁体字书籍,虽然之前先后买过那么多本……因为内容真的很好

  或许是自己也为人母,或许是自己也是职场妈妈,当然还有作者的妙笔以及台湾译者的生花,我许久未有的从第一章一页一页,通读过去。每每落泪进而更爱。

  16年前看过《潜水衣里的蝴蝶》,那本也是罕见一字字看完。初拿到这本时以为相似不以为然。两者确实都是精彩生活突然被迫被打上句号,在最后的时光中留下的声音,但这本更多无悔,而《潜水衣里的蝴蝶》更多珍惜。

  下一本我或许去一口气把《100个基本:松浦弥太郎的人生信条》读了。

  再評《告別之前》

  這本書實在很愛,前次是看到一半就忍不住寫下些什麼,近幾日讀完,仍不住再來寫。

  1)繁體字竪排書讀後感。

  繁體字橫排書讀過若干,毫無障礙。但繁體字竪排數本均落得書架閑置。為想到原來是沒有遇到真正打動心的那本書。這本起初是擔心的,但從第一頁看過就再沒有停下⋯⋯有趣的是讀的比我看簡體橫排還要認真細緻,但速度倒是沒有影響。期間刻意觀察了自己的閱讀,仍然是掃視並沒有受到字體影響,甚至某些簡繁體顯著差異的字,由著詞群的緣故,若不是刻意根本沒有注意到。

  2)Susan

  usan實在是一個好記者,她的思路寬廣,文筆豐富卻不做作(當然這也有大量是譯者的功勞,向台版譯者致敬)。她將一位女子作為母親、妻子、女兒的種種牽掛,以及作為女子自身的友情,通過寥寥數篇寫的淋漓盡致。而最後的幾章談及本書的由來和她最後幾乎無法動彈只能終日靠與一處動拇指寫作那種為了過世後的家人努力,一點也未見文字上的鬆懈和簡陋。

  蓋上書後第一件事情是希望了解susan近況,從fb主頁(http://www.facebook.com/UntilISayGoodbye)得知不久前的June/4安然過世。但在此之前她幾乎每日發佈充滿陽光的動態,還為ALS項目從數百元終於籌得5萬元的基金。願她安息,與親父、養母匯合各種愉快

  3)John及家人

  許許多多人可能只記住了Susan,因為她的勇敢、風趣、才華⋯⋯但是站在她身邊,與她共同讀過這樣無比艱難過程的丈夫,也是我想說說的。雖然全書洋溢著積極樂觀,但無數的細節暴露了過程的艱辛:John見客戶前後必須將車停靠一旁痛哭、脾氣無比好卻開始對孩子發火、日夜護理妻子⋯⋯其中滋味真的是不細想不可知。

  同樣還有Susan的好友、好姐姐、養父⋯⋯這些好人的圍繞,讓Susan最後一程走得平靜,安心。

  似乎已經離書評有點遠,就此打住。

  《余生第一年》读后感(六):生活中最重要的

  厄运来袭

  你该怎么办

  其实这跟本就不是一个问题

  但却是一个难题

  因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以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

  我想很多人在没有遇到不好的事情之前

  都会想

  到时候一定放弃一切

  做自由的自我

  可你真的放得下金钱和地位吗

  我看未必

  作者没有说她的选择

  只是说她在自己不可预知的存活时间内

  要做什么

  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而且也是为了担心自己的孩子患有这种有可能遗传的疾病

  给孩子们过生日

  与孩子们旅行

  和闺蜜旅行

  准备遗嘱和葬礼

  看女儿穿婚纱的样子

  ……

  说实话

  一点都不浪漫

  但是换做你

  你又能做些什么

  如果你敢

  就算不是余生第一年

  你也可以写下来

  这些记录

  《余生第一年》读后感(七):生死之观——《余生第一年》读后

  这是一本生活书,一本旅行笔记,也是一本生命哲思录。社会学家也许更倾向把它当成一段励志故事,可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堂生死之观的教育课。

  “假如生命只剩下…”之类的话题并不少见,各种畅想也比比皆是,但那些毕竟都只是基于想象层面的东西,甚至可以说,只是一些想当然的内容。没人会真正入骨三分地去感受假如生命真的就只剩下X天时,你的内心,你的生活,你的周围会是什么样的情景。没人会切实把每一天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去度过。

  本书的作者亦是如此。44年平静健康的生活之后,却忽然得了ALS(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并将不断恶化,直到肌肉全部萎缩。无法痊愈,患者在症状首次出现3~5年的时间里就会死去。

  当知道这些的时候,作者的懦弱反应是异常真实的。她开始进入一年的否认期,不相信自己会得这样的病,会突然被死神判了刑。她到处做各种检查和治疗,哭了一整年,情绪异常低落,跌入对ALS的恐惧之中。她想象着各种可能到来的惨状,害怕成为家人的负担。她好面子地假装自己没得ALS,更加拼命工作,却各种狼狈不堪。她甚至想过自杀,并买来了与自杀有关的书籍。

  这一切当然都于事无补,恐惧让生活变得比死亡还要糟糕。而且死亡还远未到来,却已经开始毁掉每个人快乐而幸福地生活的能力。

  当作者意识到这一些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两年时间。她看到了这句话:“不要为它的结束而哭,应当为它的发生而笑。”她想到了曾经感受到的那些非凡的爱。绝症已经一点点吞噬了她的生活能力,她甚至连说话也越来越不清楚。可是在生命尽头,她选择与自己最爱的人一起旅行,并用全身唯一能动的右手拇指,在iPhone上一字一句敲下了这本书。

  2012年,传说中的世界末日,距离作者发现自己得了ALS已经过去四年,距离理论上可能死亡的时间还有一年。

  “我的朋友花了几千美元,旅行8000英里,到一个她完全不感兴趣的冰冻之地,去看不知是否会出现的某种令人讨厌的光。”和挚友南希去育空看极光是作者介绍的第一段旅行,虽然并没有看到极光,却让她再一次感受到了这个终生的朋友的关爱。

  与丈夫结婚20周年纪念日时回到婚姻生活的起点布达佩斯是作者介绍的第二段旅行,那里是他们奠定了共度人生基础的地方,回到这里是恋旧,更是为了拥抱新生。快乐地生活,也要快乐地死去。

  姐姐邀请她乘船游是第三段旅行,其实姐姐不喜欢坐飞机,也从未乘船旅行过。这是她们成年后第一次一起旅行,也许也是最后一次。“我们为了彼此而在那里”,她也意识到了姐姐是上苍对她最大的馈赠。

  塞浦路斯是作者的专属旅行,那里是生父的所在地,作为已经死去的生父“从来不知道的一个女儿”,这段旅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探索生父的过去,并进而了解他亲戚的现在。从时间上来讲,那也是作者得了ALS后展开的第一段旅行。去的时候是一个陌生人,离开的时候却有了一个新的家。另外一部分是再访,和丈夫、亲戚、朋友一起来,一趟回家之旅。

  然后是与14岁的女儿前往纽约挑选婚纱——为了未来她没机会参加的婚礼;与11岁的儿子去海岛的短途旅行是他想要的特别之旅;以及本书一开始描述的自驾游,一次最简单的旅行,也是最后一段旅行,陪9岁的儿子完成他亲吻海豚的梦想,

  一段段旅行看下来,看到的不是多么美丽的风景,或者特别如意的结果,只是很简单的生活片段,却很浓烈的情深意重。这不是一本告别书,而是最后一段美好时光的笑忘录。它是一份礼物,给孩子们,也给作者自己。余生的第一年,她奉献给了快乐的生活。她和生命中最重要的7个人旅行了7次。

  我不知道你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什么。是旅途的风景,还是笑中带泪的故事?是乐观的态度,还是积极的心态?都是,又不尽然。字里行间是温柔,是快乐,是满满的爱。是快乐与勇气,是珍惜与感激。

  既然死亡也只是生命的一部分,那就笑对它,拥抱它。就像电影《重返地球》里说的,危险确实存在,但是恐惧只是一种选择。当死亡不可避免的时候,怕有何用,躲又怎么躲得了。愁眉也是一天,欢笑也是一天。留下挣扎与哭泣,还不如留下笑容与回忆。爱是最大的力量。

  艾晨

  2013/8/15

  《余生第一年》读后感(八):真正的财富

  关于生命的书总是沉重的,而做为读者或是说“看客”不论内心怎样悲伤和苍凉都不能与作者比较。而很多书为了达到震撼的效果,则将人塑造成与各种不公,悲剧,缺陷斗争的“超人”。在一番热血之后,你并不知道他真正的悲伤和彷徨。

  本书作者苏珊并未奋力的将自己塑造成“超人”。她像个”普通人“一样四处求医,留恋自己的家人,描述的疾病的恐惧。在认可命运之后实现自己一些旅行愿望,通过整容来保持自己所需的”尊严“。这些表达了她对生活的态度。她描述了她一生获得的一切,她的优缺点。那些经历随着她死去总会淡淡失去色彩。

  这本书会引起一个沉重的话题”你想怎样度过一生“,而非”你想怎样度过余生的最后一年。“

  其实人到世上只有两种真正的财富是属于自己的,一是投胎的这次机遇把握,二是一生的时间。

  在呱呱落地的那一刹那投胎的财富就确定了,不确定的只有一生的时间要在何处使用。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分配,到死时候刚好用完。所有的鸡汤文(可能包括我写的)都想告诉别人时间最佳花费的方式,可其实这一分钟并不比另外一分钟更长或是更灿烂。

  前几天一位大家熟悉的中国跑者在意大利一项330km的越野赛中出现意外去世。此事引发了大量讨论,很多跑者都在反思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花这么多时间进行训练,或是挑战那么高难度的比赛。在考虑从长跑生活中退出,从此”封腿“。

  昨晚一起训练的一个朋友决定退出一直在坚持的上海马拉松赛前训练计划。他需要更多的时间应对考试和工作。

  其实这也是个对时间分配如何取舍的问题。我一直不认为跑步是项更高尚的生活,喜欢跑步与喜欢打麻将,喜欢看韩剧,喜欢钓鱼,喜欢做模型没什么不同。虽然相对一些静止的娱乐活动比起来能够带来一定身体的益处。而对于一些沉迷而坚韧的跑者来说,训练量早已超过健康的需求。

  跑步没什么特殊的,在与一些能够获得回报的现实问题面前,它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只是”娱乐“。哪怕参加100英里这样残酷的比赛。

  而那些能够获得回报的现实问题都是人类才有的,因为复杂的大脑机制可以做复杂的利益计算和长久的规划,《少有人走过的路》将其称之为”利益的延迟兑现。“

  是的,动物在选择配偶时候标准单一,动物在吃饱之后不会做进一步的捕猎,动物不会为了在群族中的地位而增加技能。动物的标准简单:生存,交配。所以动物以当下的安全,进食和生育为目的,除此之外不会进一步学习和训练自我(走出非洲的作者简,对此提出过不同看法,她观察到一个猩猩种群对另外一个种群成员的伏击和谋杀,不过那些行为和人类比起来太过简单和幼稚)。

  跑步的时候身体和精神会愉悦,沮丧,疼痛,悲伤。所有的跑者都曾经挣扎过,都脆弱的不堪一击。他们不是”超人“,他们只是把自己的时间安放到一个略有存在感的地方。那一刻他们似乎既是自己身体也是精神的主人。在真正无助到时候便放弃了规划,里程和配速。目标变成了下一个能喝水的地方,下一个整数里程,甚至下一步。

  与其说为了比赛终点的荣耀和回忆,不得不说更为了每天的奔跑。在路上,在山野里,在发动机的轰鸣声中,在奋力逃脱”利益延迟兑现“的状态中。

  跑步并不更高尚,跑步的人也并不更高尚,由跑者构成的跑步圈也并不更高尚。一切在其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此都有。但是每个人掌握分配自己时间的权利,在奔跑只是喜欢而已。

  赞许所有人的决定,无论是要继续跑下去的还是停下来做其他事的人,时间一直在走而已。

  : 最近在做和运动跑步有关的工作,很多人担心将工作和爱好搅在一起会伤害你的爱好。至少至今我没有这种感觉,也许我对很多东西期待较低。或是我在安排时间的时候更多的遵从自我的意愿。

  我才不是什么理想主义者,只不过我知道自己能掌握的只是对个人生命时间的分配,所有回报都是靠”投胎“和时间换回来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做些真正想做的。别谈论”梦想“,在奔跑和做事的时候那种感觉无比真实。

  《余生第一年》读后感(九):当下的力量

  这是一本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微笑和思索,也始终令人心情愉悦的书。相信读者一定不会忘记的是书中引用的苏斯博士的话:不要为它的结束而哭,应当为它的开始而笑。人们之所以会记住这句话,因为这似乎是对我们不断纠结的许多问题的一个最好的解答。读完苏珊的故事,我希望大多数人都感到释然了。

  旅行是这本书的关键词。作者苏珊的个人经历很特殊,作为被领养的孩子,她的生命本能告诉她,在被病魔击倒之前,要去进行寻根之旅。于是我们看到她分别去寻找亲生父母,尽管母亲当时出于无奈而选择抛弃她,而父亲始终不知道她的存在。她没有怨恨,而是作为三个孩子的妈妈,尤其是在人生的最后阶段,突然理解了自己生母的行为,并表示,如果是自己也处于那种境遇,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对父亲家族的寻找,最令我感动。父亲已去世多年,所以她会不遗余力探访父亲的亲人,搜索他的生活痕迹,去“感受他是如何爱的”。这句话令人心碎。

  旅行还包括和丈夫的初恋回忆之旅,与三个孩子的承诺梦想之旅,与好友的看极光之旅,每一种都充满温情,让人觉得幸福——不仅是替作者感到幸福,同时也认为自己似乎也习得了可能获得幸福的方式——上述的旅行都是狭义的,我认为,能按照自已的意愿生活,哪怕只是在家里的院子里晒晒太阳,哪儿都不去,也是一种旅行,于是引起了我最想探讨的话题——这本书与其是让读者与苏珊一起经历各种感人的旅行,不如说是启迪读者,避开模板式的说教,要活在当下。

  苏斯博士的那句话,以及书后的那首关于幸福的诗“我已拥有过我的时刻”,都是在提醒读者,如何尽量让自己获得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也是行事的结果。所谓行事,就是在每一个当下所做的事。你是选择哭泣和抱怨,还是选择鼓起勇气理性面对,你是打算直到自己的余生也屈指可数才想到对所剩不多的日子进行周密部署,还是愿意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自我提升、珍爱亲友,重视陪伴的作用,都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当然,这里忽略了关停大脑控制等具体操作,直达问题核心。就在此刻,是我们余生第一天,过去和未来都不在我们的掌控范围,所以,请真正重视当下的力量,因为当下是我们能获得幸福的唯一时间和机会。

  《余生第一年》读后感(十):如果前面是失去,那就编织美丽的回忆

  这本书是作者不幸患上ALS后一年所做之事的记录,书中有诚实、有坚强,没有悲伤,在逐渐走向死亡的路上她为她的家人朋友们开辟了回忆的花园。2014年4月我在广州联合书店看到这本书,9月30日购买电子版,直到2015年2月12日在一个无聊的宴席上再翻此书,期间,我到底浪费了多少时间?

  人生真的不能一等再等,许多美好又短暂的时光就这样等没了,拖延着直到自己变得麻木不仁。每个人都要死,但生命是多么美好得让人留恋,因为知道要衰败,所以才要更珍惜时光去经历与体验多点,再多点,这样才会不后悔。对永远不能拥有的也要接受与放手。

  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ALS,不会随着“冰水挑战”热的退却而被遗忘,他们存在,只是我们还没看到,我们要看到。类似这种“向死而生”的相关阅读,推荐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和程浩的《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

  反正都会失去,那就编织美丽的回忆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