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谁收藏了圆明园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谁收藏了圆明园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30 04:2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谁收藏了圆明园经典读后感10篇

  《谁收藏了圆明园》是一本由刘阳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0,页数:38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谁收藏了圆明园》读后感(一):如此沉,谁人搬得动?

  拎着重达5斤,装帧极其精美的《谁收藏了圆明园》挤公交回家,着实让我出了一身热汗。可是,比起这个叫“圆明园”的园子以及与之纠缠不清的历史真相爱恨情仇压在我们这个民族全体成员的肩上的千钧之力,这区区几斤又算得了什么呢?人们在想起或谈论起与这个园子的话题时泛起的阵阵心痛,继而膨胀迸发出的民族情感,又岂是能用斤两来核算的?近些年,海晏堂兽首的每一次去向动态都会引得华夏子孙好一阵骚动、舆论大哗、草木皆兵,便是明证。

  纵然只剩下了断壁残垣,一片衰败景象,然而,谁都无法否认,那些曾经活着的极有生命力建筑、草木、珍宝……在一个盛世王朝背影的映衬下,一度呈现出鲜活灵动气韵。所以,当他们的生命大火舔舐走,可那些盘旋着死去历史的孤魂野鬼的厚重石块,仍压得我们这些后世子孙苟延残喘

  究竟是谁毁灭了那个“万园之园”已有铮铮定论,可是,究竟谁有资格来收藏圆明园,特别是从她的身体里掏出的每一处精致细枝末节,每一件价值连城文物,谁可以决定它们的归属?这已是一个超国度的话题,需要被一场侵略战争和若干次拍卖活动牵涉其中的好几代人来共同作答。

  “藏”不住的沧桑

  英法联军入侵、焚烧、劫掠圆明园,已不是一次简单外交事件政治事件,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对人类对自我创造文明本身最粗暴残忍野蛮的一次破害。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耗费了无数工匠心血白银的这座“万园之园”,无论它看起来曾经多么胜似人间幻境、蓬莱仙岛,无论它曾经承载了一个家族、王朝、帝国盛极一时荣光梦想,无论这份美丽在静悄悄之中凝聚了长达几百年的光阴,都禁不起三天三夜熊熊的烈火

  历史把圆明园大水法的断壁残垣永远地留在了北京西郊,不选择轻易还原它当年的繁荣,只是作为一段耻辱见证,一本翻不过去的书页,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生生教材。这一片巨大的“废墟”的确给我们带来了沮丧酸楚,以及莫名的激愤,大抵是我们太过憎恨那些强盗剥夺了我们亲眼见证“人间大美”的机会,不过,所幸还有散落于世界各国、各地、各人手中的圆明园文物,还能让我们缅怀这座只剩骨架的园子时,保有了想象的依托,就像是怀念逝去亲人时,那些带着岁月体温遗物,多少让我们空洞无边的哀思有了几分可以触摸和感知念想

  《谁收藏了圆明园》尽管看上去更像一本文物图鉴,从艺术技术角度世人展示了圆明园文物的精致和绝美,使我们在阅赏雨果的这段“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像一个人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宫殿,是神庙。”文字时不再仅仅停留在幻象层面。因此,就像作者在自序中所言,即便我们每次面对圆明园文物被拍卖落入少数人手中时义愤填膺,或者面对杜潘、艾利•让这些侵略者和他们的后世子孙时恨得咬牙切齿,可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反而应该感谢这些拍卖事件,它让我们有机会从拍卖图录中追踪这些宝物踪迹,否则,如果它们一直被私藏,陈列于家族宝库或保险柜中,只供少数人独赏,那么,无论是文物研究者,还是我们这些普通民众,都无福见识它们传说中的真实模样

  在面对这些本来属于我们的宝物,以及可能会刺伤整个民族自尊心的拍卖事件时,我们所持的态度是必须超越民族情感的。从本书中我们了解到,与长春园茜园旧物、如今存放在北京大学内的“梅石碑”同期打造的一块石碑,在杭州“破四旧”运动中被毁于一旦;如今存放于中山公园的“青云片”石上刻的乾隆御题诗第二首也在文革中被锉毁——这是民族灾难又一次通过文物命运的再演和折射,看到如今那些宝物被“超国界”地保存着,尽管姓的是外国人的洋姓洋名,我们的确会心有戚戚,惶惶,忿忿,可是,如果圆明园没有遭遇被毁,即便这些文物遗留在本民族成员手中,它们的命运是怎样,可否如今天这般安好妥当,是几乎不可想象,也不敢想象的事情

  不由得必须感谢当年购买谐奇趣翻尾石鱼献给母校的北大校友们,以及苏州拙政园中的妥善保管8件石刻构件免遭损毁的花匠们,物事无情,人有情,那些冰冷的石块因为有了他们,让后人抚摸它们时触及到了感人温度

  谁有资格拥有保护他们?

  若不是《谁收藏了圆明园》的提示,多次从北京大学校园穿行的我,未曾想过,古色古香的校园里竟然散布着如此多的圆明园遗物,也未曾想,这些曾在宫苑里私藏于一人的宝物,竟然开枝散叶,如植物种子一般,散落于北京、台北、澳门、沈阳、湖南、上海、保定、天津、苏州以及法国、英国、美国、日本、挪威等国家地区

  “收藏”从字面上来看,是将某物藏纳于私人之所,其实,我们谈论圆明园这些宝物,应该脱离于传统意义上的内向的“收”,去谈谈另一层面的“放”。如果可以,也应该对书名作进一步的释解和质问:谁有资格收藏圆明园?

  根据《谁收藏了圆明园》归纳,圆明园宝物曾是皇帝一人的私有财物,后通过抢劫或拍卖的形式,落入不同人的手中,不过完成的是从“私有”到“私有”的权利倒换。只有那些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公共空间,为大多数人“公有”的“遗珍”,才被赋予了更深、更广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比如民国时圆明园的款砖被用来补砌北海公园的东墙,总参通讯汽车维修中心大门的石料底座就是20世纪70年代西洋楼方外观遗址搬运过去的,更别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家图书馆文化场所存放着大量的华表、麒麟等物,以及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存放着大量由私人捐赠的圆明园文物,都被仔细地学术化地珍藏和保护起来。因此,可以这样说,过去只属于皇家、官绅、名流的私人之物,在“私—公”的转换过程中,完成了身份和命运的改写,逐渐“嵌入”世俗生活,才在最大范围的公共领域里赋权给更多的寻常人,让他们有了接近、感知、探询这些私人之物的机会。

  从1860年至今的近200年间,许多珍贵器物可谓是几易其主,颠沛流离,我们还需对这些持有人的合法进行质疑。从拥有者身份来看,不外乎豪绅、军阀牧师、名流,究竟是他们当年利用手中职权、便利条件巧取豪夺,还是通过正常的购买渠道得到,书中少有提及,也只是寥寥几笔“取自圆明园”,语焉不详,不由得也给了我们遗留了太多的想象和研究空间。这200年间,中华民族惨遭外敌的野蛮入侵,国家被弄得千疮百孔之外,本身也经历前所未有的沧桑巨变,各种社会事务遭遇非正常法理和程序的处置已是常事,巨大的管理漏洞给了少数人钻营的空间。当年,这些机构和人是如何趁着国难,得到圆明园的这些遗物,甚至是据为己有,堂而皇之地纳为私人宅院的收藏,这值得下一本书对这一切“乱象”顺藤摸瓜,来一次更为彻底的梳理。

  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妙手偶得,《谁收藏了圆明园》最后一页,收录的是当年某些外国侵略者从圆明园抢得的黄地绣九龙纹龙袍,这位将军还煞有介事地穿上龙袍和同样身着中国古装妻子合拍了一张照片。也许是文化先天水土不服,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位名叫约翰•哈特•邓南的将军穿着皇帝专服——龙袍,却头顶一顶大臣们的“顶戴花翎”,他妻子也不是皇家某个福晋的装扮,而是民间江南家人家的华贵衣装。更为古怪的是,她还在领口系上了一条西方的丝巾,整体看上去不伦不类,不中不洋,给人以某种荒诞滑稽讽刺之感。

  要知道,龙袍多以江南云锦制成,其轻盈质感沉重的历史形成强烈对比,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本质上的差异,也让这些圆明园宝贝的西洋持有者几乎是在暴殄天物,虽说我们一直在追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跨国界的文化理念,可是,对于它们的收藏和保护,绝非在某件器物的不显眼位置比如某个花瓶底部贴上个带有家族姓氏的英文标签,彰显归谁所有那么简单吧。

  《谁收藏了圆明园》读后感(二):作者刘阳的自序

  圆明园是清王朝建造经营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皇家苑囿,拥有众多的文物收藏,清朝皇帝几乎把最珍贵的文物和典籍都收藏在圆明园内。但圆明园究竟收藏了多少件文物,一直以来都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我自2004年9月进入圆明园管理处文史科工作,主要负责圆明园史料的收集和整理。每当有圆明园文物被拍卖或发现,都会有很多朋友媒体问我,现在中国哪里还能看到圆明园的文物?现在世界各国的大小博物馆里究竟有多少文物是圆明园的?我一时都难以回答。查阅资料,以前也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和机构系统梳理过关于圆明园流散在中国国内和海外的文物清单,以致出现了大量文物“被圆明园”的现象,本来不是圆明园的藏品却被以讹传讹地当成圆明园旧藏予以介绍甚至著录于部分文物图录和历史书籍之中,如唐代画家张萱的《捣练图》和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等名画均非圆明园旧藏,却被传为是从圆明园抢得,而后带到国外收藏的。《谁收藏了圆明园》就是在国人对圆明园旧藏文物模糊混乱背景开始整理编纂的。

  本书的编写完全是由我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前往各地考察,并通过各种渠道将文物流信息收集而来的。本书的编写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5年至2009年,这期间我主要是在国内各地考察和寻找圆明园流散文线索。第二阶段是2009年至2011年,这期间我主要是亲自到国外各大博物馆考察圆明园文物情况。第三阶段是2011年至2013年,这期间我主要是在前几年考察和收集基础上,把国内外的圆明园文物资料汇总整理成书。

  《谁收藏了圆明园》将圆明园流散文物分为三大部分,即国内收藏、国外收藏、私人收藏和拍卖市场。其中私人收藏这部分资料收集的难度最大,本书主要是以各大拍卖行拍卖的圆明园文物为线索。从2000年香港苏富比和香港佳士得两家拍卖行拍卖圆明园海晏堂铜兽首起,国内舆论和媒体都很关注圆明园文物的拍卖事件,圆明园文物被拍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点话题。2009年巴黎佳士得拍卖行拍卖圆明园海晏堂铜鼠首和兔首期间,舆论达到了高潮,甚至出现了有中国律师集体状告巴黎佳士得拍卖行的事件。其实从圆明园被抢两年后的1862年,就开始有大规模的圆明园旧藏文物被拍卖。圆明园文物拍卖是一个双刃剑,我们可以从这些文物拍卖中的点滴线索一点一点地去拼凑圆明园曾经的旧藏文物。每次涉及圆明园文物的拍卖都会印有拍卖图录,这些拍卖图录都有关于被拍文物非常详细数据和照片,这些资料为我们研究和探讨圆明园流散文物提供了很重要依据参考资料。如果没有这些拍卖行的收集和整理,我们掌握全球范围内圆明园文物收藏的线索就会困难得多。

  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海维亚统计,1861年至1866年间,伦敦进行了大约12次包含有从北京掠夺物品的拍卖。法国历史学家雷吉纳?蒂里埃统计,1861年至1863年间,在法国杜鲁欧拍卖行就进行了大约20次圆明园文物的拍卖。

  在此后若干年中,又有大量的圆明园旧藏文物被拍卖、转手。很多文物因为年代久远且并没有被刻意记载而与其他时期被掠夺的文物混在一起,以致无法考证。所以现在我们经常提到的圆明园流散文物大多是指有明确记载或有完整传承顺序的文物,这样的文物才能称为圆明园流散文物。在这些文物中,考证为圆明园旧藏文物的依据一般有以下几点:

  1.第一次被从圆明园抢夺后通过赠送或拍卖形式直接进入欧美博物馆的藏品。如法国枫丹白露宫、法国巴黎荣军院军事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等,这些机构没有将这些文物转手,文物来源清晰,可视为圆明园流散文物。

  2.文物有明确的圆明园特征,或者是圆明园专属的文物。如法国吉美博物馆藏“圆明园”玺、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铜兽首及有“慎德堂”“九州清晏”“纪恩堂”“敷春堂”“富春楼”等字样的圆明园殿宇玺或册页。

  3.圆明园文物掠夺者抢夺后在文物上刻有与圆明园相关铭文的文物。如“鎏金嵌珐琅怀表”“清乾隆御用镀金镶嵌珍珠宝石怀表”“清乾隆御用镀金镶嵌珍珠宝石鼻烟盒”“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麒麟”“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安佑宫缠枝花卉盖盒”等。

  4.有档案记载明确其为圆明园旧藏的文物,如《颙琰童年像》《道光帝喜溢秋庭图》《南宋苏汉臣百子嬉春图页》等。

  5.盖有“圆明园宝”“长春园宝”“淳化轩”“淳化轩图书珍秘宝”等圆明园专用鉴藏印的书画作品,如王蒙的《幽壑听泉图》轴、仇英的《枫溪垂钓图》轴、钱选的《归去来辞图》卷等。

  6.圆明园掠夺者将自藏文物整体拍卖给富商,并被后者加以标记收藏,后分几批进入国际拍卖市场,此类文物以此标记为圆明园旧物依据。如英国放山居旧藏的圆明园各类文物。

  7.圆明园掠夺者及其后人将文物逐渐拍卖,但文物前后传承有序至今。如“清乾隆玉蟠虁壶”“清乾隆御制碧玉泥金佛狮”等。

  8.现有文物,与欧美博物馆有陈列且被确定为圆明园旧藏文物存在配套或成对、成套、一批烧制等相关情况的,现有文物可算为圆明园旧藏文物。如私人收藏的“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麒麟”“清乾隆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和首都博物馆藏的“清乾隆粉彩内青花镂空花果纹六方套瓶”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中的“Yuanmingyuan”和“Summer Palace”指的都是圆明园,但这个圆明园不是指我们今天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而是指整个西郊皇家园林,包含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后重修并改名为颐和园)。咸丰十年(1860)西郊诸多皇家园林遭劫掠时,西洋人根本分不清楚各个园子的名称,一律统称其为“Yuanmingyuan”(圆明园)或“Summer Palace”(夏宫),所以很多被掠夺走的器物标记也都是“Yuanmingyuan”(圆明园)或“Summer Palace”(夏宫)。圆明园被烧毁28年后的光绪十四年(1888),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清漪园,改称颐和园,此后西方人始称颐和园为“Summer Palace”,而称被烧毁的圆明园为“Old Summer Palace”。

  《谁收藏了圆明园》书中部分圆明园专属器物因存世数量巨大且种类繁多,而本书篇幅有限,因此只收录了部分有代表性的精品,而非全部,如清道光时期的慎德堂款器物。还有部分机构和个人收藏的圆明园流散文物,因为图片资料久远,清晰度不高且受本书篇幅限制等原因并未被全部收录到书中,也只是选了部分精品作为代表,如英国放山居和法国枫丹白露宫收藏的圆明园流散文物。另外,本书中部分关于英法联军官兵的介绍和图片,来自相关拍卖行的拍卖图录。

  在编写《谁收藏了圆明园》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圆明园管理处、中国圆明园学会、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组、海淀区区委宣传部陈明杰部长、圆明园管理处曹宇明女士、《国宝档案》栏目策划总监翁艺先生、香港苏富比拍卖行程寿康先生、北京保利拍卖行赵旭总裁、永乐瓷器及艺术品部主管戴岱先生、英国邦瀚斯拍卖行王锡伯先生、中视华文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佟威先生、《战争史研究》丛书主编阎京生先生、《精品购物指南》钟表版主编康威凯,圆明园管理处邱静小姐、庞晓寒小姐、陈辉女士,故宫出版社王志伟先生,中国圆明园学会副秘书长要砾闵女士、段宇红女士、陆伟先生,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王道成教授、清华大学郭黛姮教授,以及端木红先生、赵大涵先生、石岭先生、韩立恒先生、罗东生先生等多年来的支持和帮助。另外还有许多不愿意公布姓名的朋友也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太太侯洁,是她多年来对我事业的鼓励和帮助才有了本书最后的完成。本书截稿日(2013年6月6日)正好是我俩登记结婚四周年的纪念日,借此机会也将本书献给侯洁和我们的女儿刘益嘉。

  《谁收藏了圆明园》书中的部分圆明园全景图和部分分景复原图乃张宝成先生所绘,再次感谢张宝成先生对本书的支持与帮助。

  最后还要感谢图书策划人么志龙先生、常昕小姐和金城出版社的帮助和努力,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圆明园流散文物众多,每年各大拍卖行都会有新的圆明园流散文物被发现并拍卖,再加上以前曾经拍卖过的圆明园文物也有部分会被再次拍卖,所以关于圆明园流散文物的辑录工作永远不会有完结的一天。《谁收藏了圆明园》收录的全部流散文物信息截止到2013年5月,我相信在本书出版后还会有更多更新的圆明园流散文物被发现,这些只能待今后出修订本的时候再增补了。同时我也希望全世界热爱圆明园和中国文化的朋友们一起帮我寻找圆明园流散文物的线索,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拼凑圆明园流散文物的历史碎片,以最大可能还原这座曾经为世界惊叹的“万园之园”的辉煌胜景。

  刘阳

  2013年6月6日于北京西直门寒舍

  《谁收藏了圆明园》读后感(三):作者刘阳的一次访谈

  近日,中国圆明园学会资料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这位用十年时间寻找圆明园文物的“收藏者”,把已找到的400多件流散文物集结成书。这本新书《谁收藏了圆明园》刚刚面世,记者就通过电话专访了作者刘阳。

  多少圆明园文物流散国外?

  圆明园是清朝规模最大的皇家林苑,拥有众多文物和典籍收藏。圆明园究竟收藏了多少件文物呢?目前最流行的说法是近150多万件。但刘阳认为这个说法缺乏史料依据,“在中国,无论是故宫、颐和园还是其他文物建筑,都会有相关的陈设档案,专门记录建筑中所拥有的文物,唯独圆明园至今都缺乏陈设档案,圆明园曾经收藏了多少文物到现在还是个谜。因为圆明园收藏文物的总数并没有明确的记录,想要弄清到底有多少文物流失国外也变得很难。”

  很多人认为,圆明园的文物都是在英法联军的洗劫中流失的,其实早在1860年火烧圆明园之前,这座备受瞩目的皇家园林就曾遭到民间抢劫,导致部分文物流散民间。此后的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在园内进行了长达三天的疯狂劫掠,使得大量文物被掠夺与烧毁。之后,周围百姓进入焚毁的圆明园,搬走了不少建筑构件。到了近代,农民又在遗址的土堆上种起了庄稼。多次劫难,使得圆明园流散文物的追溯变得异常艰难。

  刘阳在《谁收藏了圆明园》一书中,对被英法联军抢劫的圆明园文物情况作了大概的讲述。大量圆明园文物在被英法联军洗劫后的第二年,便出现在英法的拍卖会上。据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海维亚统计,1861年至1866年间,伦敦进行了大约十五次拍卖。法国历史学家雷吉纳·蒂里埃统计,1861年至1863年间,杜鲁欧拍卖行就进行了二十多次圆明园文物的拍卖。不难想象,法国人和英国人从圆明园抢劫的金银财宝数目几乎不相上下。

  “现在到底有多少文物流散在外,没有人说得清楚。寻找圆明园文物只能不断去摸索,也许耗尽一生也找不完。圆明园现在保存的文物数量与流失海外的那些奇珍异宝相比,几乎没有任何可比性。即便近年来陆续在圆明园考古出土部分文物,但没有一件是完整的。就算加上各界返还的石刻文物,圆明园现存文物也不过几百件而已。”刘阳表示。

  流散的文物究竟在何处?

  据刘阳介绍,圆明园现存的文物也仅有几百件,那么大量流失的文物现在到底身在何处?

  自2004年进入圆明园管理处文史科工作,刘阳主要负责圆明园史料的收集与整理,随着部分文物回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圆明园流散文物。但目前还没有机构或者文献系统地梳理过圆明园流散在国内外的文物清单,大家对圆明园文物的知识了解也很模糊。

  于是,他用了十年的时间来收集流失的圆明园文物信息,他前往各地考察,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流散的圆明园文物信息,并把圆明园流散文物分为几个部分:国内收藏、国外收藏、私人收藏和拍卖市场。刘阳介绍说,私人收藏文物的追溯与资料收集难度最大,刘阳便看准了把各大拍卖行拍卖的文物作为整理线索。

  刘阳告诉记者:“虽然大家都反对圆明园文物的拍卖,但其实拍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可以从这些文物拍卖的线索中去拼凑圆明园曾经的旧藏文物。文物拍卖都会印制拍卖图录,上面印有被拍文物的数据和照片,这些资料为我们研究和探讨圆明园流散文物提供了很重要的依据和参考资料。”

  刘阳收录了国内、国外以及私人收藏和拍卖市场上的流散文物400多件,既有历史照片、最新照片,还详细说明了文物流散的过程。据刘阳介绍,国内流散的圆明园文物以北京最多,仅在北京大学校内就有8件,其中圆明园安佑宫华表,就有一对矗立在北大西门办公楼前;另一对在国家图书馆分馆院内。台北、澳门、沈阳等地也有数量不一的圆明园文物,此外,在中山公园、保定、天津的流散文物也颇多,而法国的枫丹白露宫、法国国家图书馆等也有大量的圆明园文物。

  随着圆明园文物被社会关注,同时也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似乎比一般的文物更显神秘与珍贵,很多拍卖市场与个人开始把大量文物 “圆明园化”。在众多的文物中,如何判定哪些属于圆明园文物呢?它们有没有特殊的标记?记者刘阳那里了解到,在若干年中,大量的圆明园旧藏文物被拍卖、转手。很多文物因为年代久远且并没有被刻意去记载而无法考证。所以现在我们经常提到的圆明园流散文物大多是指有明确记载或有完整传承顺序的文物。

  找到的文物能否回归?

  很多市民在观看圆明园兽首展出的时候,都希望能够早日看到十二生肖重聚的盛景,当记者问到这个问题时,刘阳很肯定地说:“这个想法完全不可能实现,就连目前已被发现的猴首、牛首、虎首、猪首、鼠首、兔首以及马首七尊兽首重聚都非常困难,因为猴首、牛首、虎首、猪首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而鼠首、兔首收藏在国家博物馆,两家博物馆机制不同,很难在一起展出。而马首远在澳门,目前基本属于私人收藏,来大陆展出的可能性极小。”

  记者问及此前一直被报道说在台湾保存完好的龙首时,刘阳对此说法也予以了否定,“目前能见到的这七尊兽首,从被劫后到真正面世,一直都是有线索可循的,以圆明园兽首的影响力,无论是私人收藏还是国家收藏,都一定会有信息流出。而唯有龙首、蛇首、鸡首、狗首以及羊首从来没有一点线索。它们很可能被毁于当年那场大火,几乎没有面世的可能了。”

  刘阳在《谁收藏了圆明园》中收录了他找到了400多件流散文物,十二生肖重聚已不可能实现,那么其他文物是否有重新回归的可能呢?刘阳表示也不现实:“圆明园文物流散在世界各地已经很多年,这些文物已经成为所在单位、机构的一景,要追讨回来,不好操作。即便追回来,如何安置也是一个问题。比如中山公园的兰亭八柱,是圆明园的流散文物,但它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山公园内的一景。”

  圆明园流散文物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屡屡出现在国内外拍卖市场上的失散珍宝了,很多人反对圆明园文物被拍卖,甚至认为私自拍卖属于中国圆明园的文物不合法。刘阳对此也进行了分析解释,他认为,对于圆明园流散文物,应该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特别是对于一些因为历史原因逐渐流失的文物,经过合法流转后被个人收藏,大家要有理性的认识。

  1995年国际统一私法协会颁布的《关于被盗和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中,规定文物追索的要求“在任何情况下,自被盗时起50年以内提出。”也就是说圆明园文物因为时间久远,已经不受公约保护了。由此看来追讨圆明园文物已变得不现实,而据刘阳分析,目前可以让圆明园文物回归的方法只有个人或国家主动捐赠,或是像猴首、牛首、虎首、猪首从拍卖市场上拍卖回来。

  《谁收藏了圆明园》读后感(四):《谁收藏了圆明园》揭秘圆明园文物现在在哪

  6月28日,圆明园鼠首、兔首“入住”国博,给这桩曾引发轩然大波的焦点事件画上句号。尽管这是件好事,还是要看到,圆明园十二兽首还远未聚齐。而其他流失在国内外的文物数量更是数不胜数。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的新书《谁收藏了圆明园》,就系统介绍了这些流散文物。借此,或许可以令国人对圆明园文物有更加理性客观的认识。

  在《谁收藏了圆明园》一书中,刘阳收录了国内、国外以及私人收藏和拍卖市场上的部分圆明园流散文物,“既有历史照片、最新照片,还详细说明了文物流散的过程”。

  据刘阳介绍,国内流散的圆明园文物,仅在北京大学校内就有8件之多,其中圆明园安佑宫华表,就有一对矗立在北大西门办公楼前;另一对在国家图书馆分馆院内。台北、澳门、沈阳等地也有数量不一的圆明园文物。

  刘阳前后用了八年时间搜集信息,“我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前往各地考察。情况很复杂。我去一个地方,人们常常如临大敌,要么不配合你,要么不承认东西是圆明园的。”他甚至还曾在北京一个胡同里找回了一件圆明园文物“大水法石鱼”。

  -

  有人提出,应该将这些文物追讨、搜集起来,集中在一个平台上展示。刘阳表示,“这不太现实。”他认为,圆明园文物流散在世界各地已经很多年,这些文物已经成为所在单位、机构的一景,甚至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你要追讨,不太好操作。追回来之后,如何处置也是一个问题”。

  刘阳表示,要全面搜集信息十分艰难。“圆明园的历史文化就像一张纸被撕成了碎片,朝天上一扔,随风飘,满地都是。你需要一点一点,把它拼接起来。做这个工作,很难,你可能一生也只能拼出一小块来。”

  《谁收藏了圆明园》读后感(五):我祖上曾经阔过

  我很难描述自己在读《谁收藏了圆明园》这本书时的复杂心情,完全是提着一口气,一惊一乍,有赞赏,有叹息,有无奈,有痛恨……

  呵,那些无与伦比的修饰词,诸如“巧夺天工”“精美绝伦”“举世无双”“美轮美奂”,在这些圆明园曾经的收藏品上得到了最最形象而真实的体现。

  我们的祖上真的阔过啊。

  倘若不曾翻阅过这样的文物书籍,便无法体味到中国历史上的光辉璀璨的文化,也无法想象老祖宗们的双手是怎样的灵巧。

  只是,圆明园珍宝“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悲剧,从根本上来讲固然是因为异国入侵者造成,细细追究下去,有些是因为军阀混战,军阀将国家之宝据为己有所导致,有些是因为皇家的不肖子孙,为了一己私欲变卖国宝所造成,有些则是因为……总之,由于种种原因,昔日圆明园的珍宝们如今已经四海飘零,甚至流落异国他乡待价而沽。

  圆明园的十几枚印章中有一方印章叫做“为君难”。为君难,呵呵,恐怕让先代皇帝最为难的烦恼之一便是如何让江山千秋万代下去,后世子孙如果不肖,江山落入异姓之手虽然愧对列祖列宗,但是倘若自己被后朝皇帝挖了坟掘了墓,又该如何?想必,英明的乾隆皇帝生前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的铠甲、宝剑、火枪、玉如意会流落到遥远的欧陆,成为巴黎荣军院中的一项展品。

  这无疑是让人痛心疾首的。中华的瑰宝被异国入侵者以不光彩的手段掠夺而去,又公然陈列在人家的博物馆中,或者流转在拍卖的风尘里。

  圆明园的收藏品在流落,有一些是因为清朝皇室后裔的“败家”之举,例如,现置于北京大学未名湖西侧近岸水中的谐奇趣翻尾石鱼,圆明园被焚毁后,仍在喷水池遗址中,后因为要倒卖而被溥仪的七叔载涛搬走扔在自家花园中。而有一些沦落民间或者异国他乡的珍品,则被爱国人士重金购买,送回祖国,例如,现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的海晏堂铜兽首中的猪首,以及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寒食帖》。

  我觉得圆明园珍品的沦落与回归的这种沧海桑田的变迁之中,也折射了一种民主观念的成长。那些公然拿走圆明园珍品的清朝后裔,显然,他们认为圆明园是清朝的皇家园林,里面的东西无疑是姓“爱新觉罗”的,他们拿走不过是自己家的东西。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文物本质上复姓“华夏”,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所有儿女的共同财产。而爱国人士倾家荡产地将圆明园珍品拍下、送回祖国,正因为他们意识到这些珍品是炎黄子孙的传承与骄傲。

  《谁收藏了圆明园》读后感(六):十二生肖

  首先说这书真的很好,真的很大,真的很重,主要原因是用的纸很好,为了能让照片看的更清楚,尽可能的最大,所以书做的比杂志还有大,因为收录的内容非常多,各个地区,各个品种都有,内容多(据说这还不全),所以重。总之可以理解的,非常喜欢,拿回家跟着婆婆看了一遍,又跟着公公看了一遍,我爱人也非常喜欢。

  剧透一下,书签是那块精美的怀表。

  最关心的是十二生肖兽首,现存的兽首已经全部回归中国了,一个在澳门,其它都在大陆。

  还有一个记录,是价格最高的记录,目前已知拍卖的圆明园文物中,最贵的是放山居旧藏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成交价高达2亿2千万元。2010年10月07日由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拍出,买家是张永珍女士。

  开始我还很奇怪为什么这本书之收录了一部分,没全收录,我一看现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现的确定是圆明园文物的只有几千件文物,不及当年的冰山一角。估计还有很多不知道是不是的。

  雨果描述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像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这本书更像一本文物图鉴,从艺术和技术的角度向世人展示了圆明园文物的精致和绝美,虽然遭到了破坏,但从这些文物的细枝末节已经能看出工匠的巧夺天工。

  石刻部分最让我意外,没想到那么重的石刻,北京的运,河北的运,苏州的运我都能理解,竟然还有人漂洋过海的运走,看来咱们的石刻不比维纳斯差。

  希望能多看到这种类型的书,很长知识,而且文物后面的故事也都很引人入胜。比如说,用拿走的银子打的银碗,还有那些刻着英文姓氏的文物,不知道算不算人性的缩影。

  喜欢看故事的可以看看,每一件流散在文物,都有一个故事。喜欢收藏的也可以看看,那些精美的瓷器,温润严肃的印章也都是一个时代,一个人物的缩影。

  喜欢收藏的可以看看,书里精选的那些文物都是很有特点的,分析的也都很到位,可以当知识手册看。

  《谁收藏了圆明园》读后感(七):散落四方的珍宝

  书是铜版纸彩印的精装书,可能也是为了照片的清晰程度,所以才用这么高档的印纸,因此有点小贵,随书附赠了,彩色高清版《圆明园盛时鸟瞰复原图》还有一个很漂亮的书签,从外观来说已经物超所值了。

  全书一共收录了,700多件收藏在各地,各国,各种博物馆里的,大多数保存完整,但是也有被刻上外国姓氏,甚至被改变了形状(有个人把从圆明园拿出的银子,铸成了银碗。)

  从散落范围上,书里收录了国内的有北京、台北、澳门、沈阳、湖南、上海、保定、天津、苏州。也有很多被带到异国他乡,书的作者远赴海外,带回了大量从法国、英国、美国、日本、挪威等地的博物馆珍藏的那些中国圆明园的珍贵文物。

  从文物种类上,书里收录了瓷器、玉器、书画、珐琅器、铜器、石刻、钟表等,不光展示出了照片,还把这些文物的历史,制作方式,珍贵价值,如何流落异乡等都做了介绍,一些已经被刻上自己姓氏的文物,也从侧面说明了强盗为了占有这些东西,费了多大劲。

  经过了200多年的历史,这本书不仅展示了野蛮入侵给这座艺术殿堂的洗劫,也侧面说明了,作为中国人我们对自己的文物的破坏和盗取。有些人把那些本该属于圆明园的文物,搬到自己家中,是据为己有,堂而皇之地纳为私人宅院中,而有些东西,也不是刻上名字,就真的属于你的。岁月总会在时光荏苒之后,给后人展示一个真实的历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