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美的上海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最美的上海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30 04: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美的上海经典读后感10篇

  《最美的上海》是一本由黄石 编著著作,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13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013-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最美的上海》读后感(一):在减法里落笔成诗

  基于想象城市拥有无限延展的可能性思维有多汪洋肆恣,意象就有多无远弗届。这一点,卡尔维诺已经用《看不见的城市》证明

  但对现实的城市来说,即便革故鼎新永远发生根本上仍是做减法。建筑人事乃至名物,终将归于烟尘概莫能外。此间的记忆,留住的,留不住的,少不了扼腕叹息。再说通透点,都是缘法。

  黄石近作《最美的上海》,以百幅彩色铅笔画描摹上海当下的实景,其实是想在城市的消褪中,强求一些“缘法”。

  面对这座生养他的城市,他眼见得满目繁华,惦念着旧日荣光,以画意,写情诗。纵然知道“最是人间留不住”,也好存点念想,叫后人凭吊。

  作家陈村在代序里有一段观察:“他画得最多的是他熟悉的西区——武康路一带、愚园路一带。现在,他也该算是‘老上海’了,对老上海来说,上海就是中山环路以内,就是老的旧的建筑物和老树。”

  这确是黄石画上海的要旨。翻检全书,笔锋纪实,思绪却常记挂往昔的繁华。华山路的浓荫记取了怎样的故事,克莱门公寓如何与梧桐穹顶融为一体,武康路(福开森路)究竟有没有易先生与王佳芝,作协所在的爱神花园何以保全。当然,既然是上海,也少不得外滩、国际饭店、新天地、外白渡桥。

  跳出来看,黄石之所以执迷于中心城区和洋场故迹,乃是因为这曾是他亲历的城市,兴许每寸土地都用双脚丈量过。这些存放心中的美好,取出来,就是画作。借每幅画作生发几句感喟,抚今追昔,拨响的是回忆琴弦

  之于现在的青年人而言,看看这些旧事,觉出习以为常的城市背后,竟有如此的波云诡谲波澜壮阔,多少也会兴起思古之幽情。

  上海是一个梦,怎奈时光倥偬,更替之间,新生代竟成了遥迢相望的追梦人。换了新妆的上海愈加形似西方都会,只有奢侈品麇集,失却了百乐门的生动,茂名路的摩登。而那些,才是眉眼独到的上海。

  可又能怎样呢,面对衰颓与寂灭,人力总是太过微茫。况且,每个时代本就拥有自己的调性,强求不来。只是对于黄石这一代人,神伤在所难免

  不同的书会有迥异的读法。拿《最美的上海》来说,倘若能按图索骥,照着实景细细品咂,也许会有别样的意趣。湮没的前尘,不必复原,心头默念就好。毕竟,那些曾是上海之根。

  “这是写个一个城市的情诗。无论我曾经怎样赌咒和讨厌这个城市,它依旧是我的恋人。”透过黄石的自况,看他自公共汽车售票员记者编辑、上市公司艺术总监一路而来的生命,便会明白,《最美的上海》是追忆跌宕,是命运离合,是给一座正在做减法的城市,最真挚的情诗。

  发表于《贵州都市报》,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美的上海》读后感(二):上海的百媚千红

  记忆中的上海,是童年时期,上海动物园中,表姐买给我的那种像果冻一样的甜甜的糖果,后来,我去过很多城市的动物园,却再也没有找到过那样好吃的糖果。

  脑海里的上海,是妈妈给我买的红格子夹克衫,好看而洋气,不知道眼红了多少童年的小伙伴

  在遥远的时光隧道中,上海给我的印象温馨的、甜蜜的、时髦的。

  近年来,偶尔去上海,全都是步履匆匆。

  上海留给我的直观感受舒适度很好的贵都大酒店、国际化的浦东机场和憋屈的虹桥机场……

  已然没有了记忆中的甜蜜和温馨,只有现代都市生活的繁华快捷。

  上海的独特的倾国倾城的姿色哪里去了?难道她的风情风流都被现代化的都市给掩埋了吗?哦,NO!

  绘本《最美的上海》中,北京路江西路口的四明银行大楼、雨中的南京路浙江路让我产生了一丝恍惚:这里究竟是中国的东方之珠,还是托斯卡纳的翡冷翠?是江南的雨季,还是南欧的细雨

  呵,我竟忘了,上海本就是一个极其洋化的城市。

  正如书中所解说的:“在城市尘封的角落,还有这么一个整体的街区,似乎从欧洲某一个城市切蛋糕般搬过来,连同它的精神气质,原封不动地搬到上海,放在这里,在黄埔江苏州河交界处的内角。”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千个来来往往的城市过客眼中也有一千个不同的上海。

  上海有着她自己的百媚千红、风情万种,她将自己不同的美、各个方面的美展现在不同的城市灵魂捕捉者的眼前。

  “老上海”黄石用他手中的彩色铅笔将他心中的美好的上海一一呈现与纸上。上海于黄石而言,是生活居住地方,是成长家园。手中的画笔所展露的是心中的爱。所以,黄石笔下的上海没有繁华的机场,没有现代化的工厂、没有摩肩接踵拥挤如潮的人群。黄石的上海,有着林荫道的四季,有着电车自行车,有着小提琴萨克斯……这是一个优雅的、迷人的上海。

  黄石的身份比较特别

  他是上海的居民,曾是公交公司的调度员,他熟悉他生活的环境

  他是一个画者,素描着上海的生活,有楼房天空、有古桥流水、有乐者行人

  他曾是一个记者,他的文字有着生命力,他向你介绍着他心中的上海。

  《最美的上海》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素描集,她不仅仅描绘记录了一座城市的音容笑貌、浅酌低吟;她更像是一本城市的史诗,以素雅的文字记载了这座巨型歌舞场上的历史风流。

  这里曾经上演过租界的风雨动荡见证过中共的成长,弥漫过张爱玲白先勇的气息,留下过梅兰芳、乌兰诺娃等大师足迹……呵,真是数也数不清。

  上海的美丽原来并不单薄肤浅,她有文化、有历史、有底蕴

  如果你去过上海,你可以从这本书中体会到另一种你没有感受到的上海:优雅古典,宜家宜居。

  如果你没有去过上海,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你收藏,你可以当她是另一种别致地图,能够带着你按图索骥地去探寻上海在繁华大都市以外的另一面

  《最美的上海》读后感(三):最简单的上海

  我捧着这本书,台上的老师正在讲精神分析法。

  我低头看着封面大大的“上海”两个字问自己:提到上海,首先出现在你脑海当中的是什么呢?

  是陆家嘴的高楼大厦

  似乎是的,那个画面和香港的维港一样已经成为地标深入人心了。

  然后呢?

  然后现代的上海似乎就再没有让人印象深刻东西了。记忆得被拉回到上个世纪

  那个时候,有在纷飞的炮火中游行示威发传单学生,有在地下运行报社秘密召开的会议,有坚持留在孤岛上靠救济粮过活的老上海。与此同时,又有兰心剧院里质量一流的演出,有百乐门里的夜夜笙歌,有白俄舞女白花花的大腿,有十里洋场的车水马龙……

  还有什么呢?

  哦,还有苏州河边浣衣的妇人,有香艳的旗袍和软若无骨的腰肢,有均匀涂抹着雪花膏的净白脸庞,有软糯的吴语,有淮海路上的美女们相互打量的眼锋,有穿着一丝不苟的正装连第一颗扣子工整扣好拿着公文包的老克勒,有圣约翰大学课堂里传出的纯正英语,有咖啡的浓香和准确踩着拍子的舞步……

  还有杜月笙手中的外国香烟,有宋氏三姐妹突出面目,有老唱盘里周璇沙沙的歌声,有张爱玲的奇装异服,有阮玲玉的怯弱眼神

  再往远了走,是经典译制片里好听的音色和夸张的语调,是《红玫瑰与白玫瑰》中陈冲的风情万种,是《茉莉花开》里那爬满了爬山虎的老房子,是情深深雨濛濛》里屡次出现的外白渡桥,是《色·戒》里的金司令咖啡馆

  还有那让人摸不着头脑地名,北京、南京、延安、淮海、太原、南昌……全国各地的城市到了这儿都只是一条路或一栋楼而已。

  上海就是这样,历史又现代,崇洋有本土包罗万象独树一帜。对自己的历史,是既骄傲,又不愿提及;对舶来的东西,既眼红艳羡,又有一丝不屑。用作家陈丹燕的话说就是:它对自己的出身庆幸又厌恶,对自己的面容骄傲又自卑,对自己的归宿迷茫计较,对自己的寂寞害怕执着,对自己的将来期待又不敢期待。它就是这样矛盾极致,爱它的人爱它到死,恨它的人也恨到不行

  那些黑白的或彩色的画面一幅幅撞击着我的脑袋,像磁带在某个节点被什么阻住,黑色的软磁条搅成一团。想了这么多的结果就是,死机了。

  如此正好。

  我带着重启后一片空白的脑袋翻开这本《最美的上海》,发现叫我想得那么复杂的东西在黄石的笔下变得异常简单了。曾经是远东第一高楼的国际饭店,曾经是“第一乐府”的百乐门,梅兰芳登台表演过的美琪大剧院,张爱玲住过的常德公寓,黄裳等人住过的陕南村,作家、画家们的故居,还有无论是法国人犹太人、俄国人修建的建筑都变成了最简单的线条色彩

  黄石没有选择色彩热烈形象逼真油画,也没画只可远观的水粉水彩,也不是精益求精的工笔细描,而是小孩子绘画入门时用的彩色铅笔画,一笔一画地描画,真像小孩一样认真又仔细。他的笔下有“昨日的上海”,也有如今的上海,历史和现实在铅芯中重逢交汇。

  这一万多笔自然画不出上海的全部,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最最简单纯粹的上海。真想有一天,捧着这本书,走遍上海的大街小巷,去寻访书中的一条条路,一座座桥,一幢幢建筑,看看真正的上海是否真如黄石笔下那般美好。

  《最美的上海》读后感(四):我喜欢的人在那里

  爸爸还在的时候曾经给我提起过一件事,当年他大学毕业学校要把他分配上海,而他在家乡妻子也就是我的妈妈却告诉他,如果他不回老家,那她就离开他。

  那个时候,大我九岁的哥哥已经出生,所以,我的爸爸选择回到他好不容易走出来的小村子。而后的故事就是我的爸爸在一个撑不死饿不着的单位待到他去世,和我做教师的妈妈艰难地养育四个孩子

  小的时候我曾经为此埋怨母亲,不理解她为什么不肯跟着爸爸去上海。在我的眼睛里,上海是一个繁华热闹的大都市,远不是我所在的小县城所能企及的。直至现在我才多少可以理解当年的母亲,拖着一个孩子女人是没有能敌得过那繁华的自信的。

  我从来没有去过上海,在我已经三十几年的生命里。因为在我的想象力,但凡提到上海,我就只能想到电视机里烫着大卷穿着旗袍微微摆动着胯部吟唱的歌女,那不是能够吸引我的东西。只是近年,我似乎越来越开始着迷于那个时代的上海印象,没有那许多参天的大楼和挤不开的车水马龙的上海,那个有着贵族优雅与傲慢的上海,我真的想去看一看。

  在十三岁的时候,我曾经偷偷喜欢过一个男孩。那男孩因为是上海知青儿子,所以在考大学的时候因为有着上海户口而上了一个不错的学校,也是从那个时候起,除了知道他在上海,关于他的其他所有我都一无所知。上海因为有一个人存在在我的心里就有了一种温暖和淡淡的忧伤

  在看过《爷爷变成了幽灵》和《我的爸爸叫焦尼》两本绘本之后,我就爱上了彩色铅笔画,这种绘画工具细腻温存,可以捕捉表现到任何细微情绪,它让画带上了作者情感,并用那些略显潦草却又无比细致的线条让所有情感直抵读者的心底。看彩色铅笔画,心里漾着的是一圈圈泛开的感动,却又极为克制,无大喜和大悲,心在那儿安静着,却绝非死的……那样一种细腻的体会是我笨拙的文字所无力表达的——画风情万种的上海,就应该是用彩色铅笔,就和黄石做的一样。

  我以为,黄石对于上海的评价中肯而准确的。他在“汉源书店”下面的文字中说“……精致的中西合璧的低调而又傲然的上海”。无数的网络段子中都提到过,上海看全国各地的人都是乡下人,这与它“洋气”的历史无法分开。它就像一个永远不会失了风度的贵妇一般,无论家道如何,她仍然是美丽不可方物的那个。从黄石笔下的100幅上海铅笔画来说吧,这许许多多的地标景观大道甚至于平凡巷子小桥无不投露着那无可掩藏的韵致和丰貌。上海的一举手一投足只能让我们这些乡下的人艳羡而自惭。

  上海一直是文学和影视中不能舍弃的地点之一,就因为上海是中国故事最多的城市之一,当然也因为上海有了各色各样名人”。本书中就有多位诸如王安忆、陈村、陈丹燕等这样的“老上海”码的关于上海的文字,而其中我最喜欢的当属王安忆的《上海是一部喜剧》,王安忆笔下的上海才是我印象中的上海,琐碎而精致。

  每一个地方都会因为有爱才变得美好,上海,我一定会去,带着黄石的《最美的上海》去找每一个我喜欢的地方。我一定不会去找我曾经喜欢的男孩,只是在上海,我终会离他离我的少年时光近了一点儿……

  《最美的上海》读后感(五):因为我曾经住在那里。

  我买这本书,并不是因为作者多彩的技艺,也不是因为作者极大的耐心,而是因为我们拥有共同的记忆。

  普希金雕像,武康路上的梧桐,那些如迷宫版的弄堂,如果你不曾住在那里,如果你不曾在那些小路上走过千百遍,你是不可能感受到它们曾经带给你的宁静,美丽和欢悦的日子。我们可以闭上眼睛,自如的在这些比我们年纪还大的弄堂中穿梭,就像自己的家一样,这绝不是那些旅行者、掘金客所能感受的,并且我们才是真正珍惜上海这些最美之地的人,因为人可以忍受世界各地的灾难,却无法不为自己的故乡落泪。

  我就是这样想的,现在这些道路上的美丽已随着大环境的改变而日渐消失,但是曾经住在这些弄堂,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记忆依旧是存在。就像我们的呼吸一样,我们最爱上海。

  当大时代的汹涌潮汐退去时,我们仍愿做上海这块滩涂上的基石,100年前,100年后,我们的上海都在这里……

  ,春节辰光,阿拉再回永福路去跑一趟!

  《最美的上海》读后感(六):好辰光去窝里厢

  今天与闺蜜闲聊谈及工作的事,闺蜜说:你可不可以十月份走的时候从合肥(闺蜜家)转车上洛呢?我很不好意思的呐了半天没想到该说什么,其实是早已下定决心一定要从上海转过去的,好在闺蜜没有多说什么,大概是已经谙知我在想些什么,既然中途有这个魂牵梦萦的坐标,我又怎么肯放弃机会呢?

  上海是最有城市气象的城市,不论来自哪个地方的,后因落脚上海有缘相识的朋友,多喜欢用这句话来形容上海,对于北京或是广州,却绝少听到这样的形容。我赞同这个定义,然而却更愿意用第二故乡来形容上海在我心中的地位。

  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我对上海的初始印象不佳,尤其在高中毕业以前。上小学前,上海是爸爸妈妈把我带去游乐园后,第一个让我意识到“竟然有这么一个城市工作日里的公园也会有多的吓死人的人”的地方,小学时,是叔叔阿姨口中市侩,流气,排外的代名词,初中时上海是政治课本中“满脑子只有钱搞得一家身体都有毛病”的见识短浅者的聚集地,到上高中以后,逐渐开始对学校教育出现怀疑的我,愈发的觉得上海总是贬义词的体现可能并不是真相,而是这个城市拥有一些握有权力的阶层不愿意我们这些小地方的人知道的或步入其后尘的东西。在近十年后的今天,我终于知道这个被教科书故意丑化的城市为什么会在天朝招致这样的下场:因为她很美,但是她不乖

  黄石先生这本《最美的上海》,我原以为是一本影集,拿到手后才知道是画集,这一本很薄却很大的小集子里面有“下江人”到了必要留影一张的上海地标,也有本地小宁也未必知道的“性感(王安忆语)”弄堂。这本集子的内容都热腾腾的出自作者今年小半年的工作,然而其中铭刻的感情,其跨度如陈村先生在序言中说的那样是四十多年的沉淀。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大喜还有大怒,读完它,我终于不得不承认,我还是一个脾气怪劣的人,我想打着旗子嚷嚷不论画家还是摄影家请干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不要对历史或人物有过多的评述,我甚至还能言之凿凿的举出可引的例子:你们知道为什么T台上展示美丽婚纱的超级模特们为什么都板着脸表情乃至到可憎的地步么,事实上那是职业操守,模特倘若显露出令人赏心悦目的表情,很可能会遭到设计师和展示品牌的工作人员的诟骂,因为要展示的东西才是主角,任何其他的“东西”都不得喧宾夺主,哪怕是使展示物增光添彩都不行!黄石先生惹恼我的便是他画到江苏路上张迷们心中圣地的时候,为孙用藩(张爱玲的后母)平的反,我虽不是张爱玲多么铁杆的粉丝,作者一句“张爱玲将后妈描述成一个恶妇,她的文字力量太大,无以辩驳”也十足惹翻了我。张爱玲的文字所描摹自是未必全然真实,但个人因时间而起的变化,乃至于特别在中国存在的对“家里人如同恶魔,对外人犹如天使”的分裂,早就是害我们在外人面前常常抬不起头来的真相了,黄石先生仅凭一己数次见面的印象就要翻案,未免使人心生嫌隙,倘不是整本册子画得实在好,我一定因了黄先生这几句话把册子给塞到旮旯里喂灰!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人生,那么,画儿便是定格的人生罢,翻看册子的时候,遇着曾去过的地方,我便瞪大眼睛狠狠啄好多眼,然后闭目凝神去想自己去时的所见,想着便咂嘴:为什么这个地方,就那么的好看呢?我是个路痴,也是个年少而忘性不小的人,对去过多次的地方的面貌也能忘个一干二净,上海的每处角落却总是记忆宫殿里码放最整齐镶上好边框的新老照片,只待我一声令下,就自己拍打着隐形的翅膀飞上宫殿的墙上,展露出最有味道,好看的令人流泪的面目……

  去过那么些城市,从来没有哪一个像上海这样,她常年的雨雾迷蒙也叫你恋恋不舍,人多得能一连“冲忒”多少钞票到火大的要死都让你无法割舍,物价腾贵“好猪水上漂”都无法忘怀,她那么独一无二,那么不稀罕别人是否夸她倾国倾城,那么不谦虚,那么对谁都翻白眼,都让我没法不爱她,因为她的“资本”,也因为她的“资本”。

  你那么世无其二好,好到让我都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又怎么看你,这就是上海,最美的上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