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华沙的木偶男孩》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华沙的木偶男孩》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30 04: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华沙的木偶男孩》经典读后感10篇

  《华沙的木偶男孩》是一本由[英] 伊娃•韦弗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35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华沙的木偶男孩》读后感(一):有一种伤,永远

  战争带给人类伤害可能几代人都难以平复,写战争的小说,每读一次都带来不同震撼,如同爱情文学永远的题材一样,战争小说,也是永恒话题

  英国作家伊娃•韦弗的作品《华沙的木偶男孩》讲述的是二战时一个普通犹太男孩儿遭遇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战争只是背景,她着墨更多的是关于普通人内心,关于战争如何瓦解原来平静的生活,如何改变普通人的一生,而这份伤痛又是如何地经久不息。这样的故事,总是让人感到无比沉重

  二战中那段最为惨烈的大屠杀,让历史为之一震,也让犹太民族背上了沉重的枷锁,亲身经历过且侥幸活下来的人们,是幸运的,但也是不幸的,因为活着的人还要在内心遭受更多的痛苦家园破碎亲人永别,这伤,永远都痛。而做为侵略的一方,做为一名普通的士兵,虽然手里高高地举起了屠刀,却也不过是个战争机器,他们的命运同样被操控。在面对面的生与死间,偶尔也会想起自己的家园,想起自己曾经平凡幸福。战争带给他们的命运同样是破碎,再也回不到过去。

  米卡一家人被驱逐到隔离区,在这里,他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秘密,木偶让他破裂的童年,找到了少许的快乐。也正是通过表演木偶戏,他的内心不再孤单,同样也通过木偶戏去为犹太民族做出自己小小的贡献。他与德军士兵麦克斯的约定,从恐慌不信任到小小的困惑,尽管微弱,却终于掺杂进一点点战争以外的东西。这是一个不被命运控制的男孩,也许可以说他是幸运的,但是这其中难道没有一点自我摆脱的力量吗?加入到战斗中,勇敢反抗,被压迫的,也有自己的声音。而麦克斯成为了战俘,他也不肯在那里默默死去,而是勇敢地逃离了出来。虽然他们手中握着是个小小的木偶,但却是个勇敢的木偶王子

  只是,虽然战争里的他们是勇敢的,但是面对终于结束的战争,他们的心却如此无力,他们虽然表面上可以融入生活,但是内心却被永远地割裂了,他们渴望找到理解他们的人,却最终只能一生与家人保持着距离。而这道伤痕,一生都消除不了,直到他们的孩子,来把这份伤画上句号

  总在想,我们的生活,毕竟还是幸福的,毕竟多数时候还是能够自我控制的,所以永远祈祷和平

  《华沙的木偶男孩》读后感(二):你有自己的木偶王子吗?

  你有自己的木偶王子吗?

  木偶和精美食物一样并不渺茫

  267营里的生活还在继续。是啊,是啊,生活总是在继续,你能怎样?

  “你那纸浆做的小身体可能感觉不到什么,但你知道,对我来说,希望远比绝望危险。它就像无法在这样该死的冷天里愈合的溃烂伤口一样慢慢把我吞噬。我不能再报任何希望,停止想念家乡。他们可能永远不会让我们离开这个鬼地方。我已经变成一个鬼魂了,我自己的影子。这个地方就是这样。”他倾身向前躺下,和往常一样,王子一言不发,麦克斯把木偶塞回坑脏的草垫下面去了。

  ……

  营里的生活是枯燥的,充满绝望的,一张明信片上写着违心的或者是不实际的一些话语,对于心爱的人以及家人都无法知道怎么样,过得好不好无从谈起。但是自己动手做的一些木偶成了精神的依托。

  战争的后果,不仅仅是身体上被囚禁在磨难的营中,重要的是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勇气救赎?面对活着的拷问,是不是该继续活着?尽力给别人带去欢乐,吃不饱肚子时刻,“诗歌面包更重要”吗?是的作者回答肯定的,因为诗歌赋予人们希望,那种求生的令人悲恸的希望,那种唯有木偶带给些许寄托抑或疗伤的希望。

  一件大衣褶皱的大衣,口袋珍藏回忆,作者用倒叙的方式,将缝进衣袖的故事娓娓道来,就像伴着小葱\辣酱\醋\芥末等等的一锅五味杂陈的水煮鱼一样,你无法抗拒继续读下去,但又无法再继续向后翻他们的命运如何,读者永远都是认为这仅仅是故事。可是,难道希望也是故事吗?西伯利亚集中营余生他唯一的心灵伴侣是木偶王子……富有想象力写作将你带入那个时代,如此迷人,令我些许也在寻找生命中是否有那么一个人,或一个物件,或者一段回忆,或者一个什么早已经尘封了的某某,彷如木偶王子一样,在遇到困难和心灵困惑的时候,带给我:诗歌比面包重要的东西。作者伊娃.韦弗是一位女性,德国人艺术疗法专家行为艺术家。虽然是女性,但是概述的这些却穿越了性别男性也好,女性也罢,难道不需要自己心中的木偶王子吗?那个带给我们心灵希望和勇气的某某,管他是物件还是其他别的什么东东呢!

  开篇一句话说:如果没有那件大衣,所有的故事都不会发生。他是故事的亲历者。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你自己心中的木偶王子,你的人生故事会充满像诗歌一样散发魅力,吸引你继续在亦平淡荆棘的生活道路上继续追逐你所谓的幸福吗?

  我想答案还是从《华沙的木偶男孩》中找吧!

  《华沙的木偶男孩》读后感(三):记忆中永远的痛

  一个大衣,里面有无数的口袋,口袋套着口袋,口袋里装着能带来希望的木偶,当然也带着挽救生命婴儿,更带着热切的希望。大衣成为木偶男孩永远的痛,那痛便是犹太民族几乎消亡的历史。

  《华沙的木偶男孩》拿在手里,开始以为是一部写给青少年的书,其实不然,这个故事那么真实地再现在我们面前,犹太民族惨遭迫害的一幕幕镜头就这样真实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淬不及防。这样一个男孩,他用木偶带给家人快乐,也用木偶给德国兵带去了少有温情,木偶挽救了他,那是因为人性并没有完全泯灭。即使是惨无人道的德国兵。只要他有家人,有儿子,当他看到和儿子一样名字的木偶男孩时,他内心里的善良温柔便不可遏止地出现了。

  犹太人聪明的犹太人,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和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木偶男孩的母亲窗台上种上了富有生命的花草,他们在院子里种上了蔬菜,他们默默地顽强地生存着,可,他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二战中的泯灭人性的一段历史,被后人用不同方式记录下来,我们读了,唯有心痛

  德国兵们怎么样?他们是不是经历了那场屠杀之后,能心安理得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不,内心里的自责让他们难以安眠。那么发起这场战争的纳粹头子呢?他内心里又是怎么样的?我们无从知道,不过,我们懂得,孽债是要偿还的!何况那么多人的生命

  一个男孩,他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他害怕过,但他依然在做着自己能做的事情,这就足够了。当年迈的他再次遇到木偶表演,他禁受不住那种痛的袭击,倒下了,不过,历史传承下去,真实的故事得以昭示天下,还有什么比这个更令人欣慰?离开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华沙的木偶男孩》读后感(四):勇敢的木偶

  书是魔物。一旦翻开,它便抓住了你的心。惊心动魄,说的便是伊娃•韦弗所著的《华沙的木偶男孩》。比起爱情小说的千回百转,战争小说同样永恒,它是人类永远无法避免的话题。

  谁能想到,故事的发生,竟由一件破破烂烂的大衣开始?这件充满秘密的大衣,究竟盛下了多少残酷的记忆?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美丽城市,顷刻之间便成了废墟人间转瞬消失,地狱咆哮而至,饥饿疾病肆虐。男孩米卡在痛失爷爷后,继承了他的大衣,因缘际会成了木偶技师,却被德国兵麦克斯抓去为纳粹分子表演。麦克斯良心发现,帮他保护亲人,米卡送给他一个木偶王子。而另一边,他眼见纳粹草菅人命,尸横遍野,却什么都做不了。亲人们一个个离世,悲愤的他最终联合起来拿起了武器抗争……当我对米卡同情而憎恶纳粹时,画面一转,二战结束,麦克斯已成战俘,而他并未屈服,历经千辛万苦到家乡,却发现家人已然陌生,无人愿回想战争的残酷,更无人理解倾听。木偶王子曾给了米卡巨大的勇气,现在却成了麦克斯回家路上唯一可以倾诉的“人”。

  这个小小的木偶王子,是他们内心的指路灯,男孩米卡拿他给孤儿院医院孩子们表演,哪怕只是片刻,也可全然忘掉战争的苦痛。当他鼓舞大家士气时,木偶又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个坚定的木偶王子,也是他们内心的召唤,要想在重重劫数中找回属于自己的宁静生活,就要一直战斗下去。

  与其说是木偶王子勇敢,不如说是米卡和麦克斯勇敢。在二战中,谁不是木偶?有像米卡这样的无数受害者,更有像麦克斯这样的战争机器。他们本无瓜葛,各自生活,然在战争里,他们成为了敌人。他们,不再是鲜活的人,他们,没有生命,他们只是权力游戏里,被肆意玩耍的诸多木偶之一。多他们一个不多,少他们一个不少,只有贪婪在幕后发出令人胆寒地冷笑。

  待二战结束,生活重归宁静,他们的心里,却是波澜丛生。米卡躲过无数劫难,却无法躲过心中的噩梦。战后的华沙不再熟悉,而繁华的纽约让他无法适应。世界的另一边,麦克斯对那段在华沙的经历难以忘怀心怀愧疚,哪怕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他的内心,亦无法平息。

  而大半个世纪后,当麦克斯的孙女再将赎罪的木偶王子送回老人米卡面前时,那一秒他们的心绪,又是如何地变化万千?

  反观当今世界,好在没有什么三战四战,各地大小战争却仍不间断。战争小说的存在,只是想提醒人们,珍惜当下幸福。比起今日我们在生活中的小小困难,彼时二战中人们遇到的困难才更深。这虽是老生常谈,却在无形中,又深深鼓励着我们:生下来,活下去。好好地活。

  《华沙的木偶男孩》读后感(五):心存善念才是永恒

  我一直对用儿童视角反应悲惨社会现实的著作非常感兴趣,读《华沙的木偶男孩》跟小时候读《苦儿流浪记》和《雾都孤儿》的感觉是一样的,作者都是以强烈的儿童情感为切入点,揭示某个时代的心理创伤,拷问人性善恶的转向,我姑且称它为童年伤痕文学。

  《华沙的木偶男孩》这部小说向我们讲述了在二战背景下,一个经历美丽家园瞬间变为人间炼狱的犹太男孩米卡,如何在法西斯的残酷统治下,利用隐藏在大衣中的木偶,解救儿童,保护亲人,以及在战后帮助纳粹士兵麦克斯的故事。故事中出现的种种人物,都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心灵震撼,以反思战争对儿童的伤害和战后人性的思考

  关于米卡,作者把当时社会成百上千摧残迫害的犹太儿童的苦难展现在这个小主角身边。在米卡的心中,也有恐惧疑惑,但更多更鲜明的是他的坚强、勇敢、智慧一种善良本性,和坚决黑暗现实反抗到底的精神。他没有向这个黑暗丑陋的统治低头,而是勇于抗争,在瘦弱身躯下,仅用一件爷爷留下的大衣和木偶,挽救生命,解救自己纯洁的心灵。

  当沉重的历史题材以儿童的视角来解读,作者没有直面描写二战的痛苦和对犹太种族的浩劫,也没用慷慨华丽辞藻称赞米卡的壮举,用愤慨语句指责法西斯的暴行,她只是借助一个回忆来探讨人性善恶的转变,一如已当爷爷的米卡对自己的孙子将大衣的故事娓娓道来。而在大半个世纪后,当生活翻开新的一页,麦克斯的孙女将木偶王子又送回米卡面前时,虽然历史的阴霾仍在心中难以挥去,但初升的阳光势不可挡的劈开黑暗,带给彼此新的希望。

  作者写本书的目的不在于揭示历史的黑暗面,和其他伤痕文学作品一样,她只是想告诉读者:善良、智慧和勇气,才是人类最宝贵财富,纵然有些黑暗无法穿越,但这总是短暂的,惟有心存善念才是永恒。

  《华沙的木偶男孩》读后感(六):木偶归来

  一场战争会使无数人流离失所,会让生灵涂炭,会让建筑满目疮痍敢。它所来来的痛会给人们留下深深的伤痛,让人不敢触摸。有的人在战争中取得胜利成就他们的辉煌;有的人在战争中哀鸣,背井离乡。如果活着是一种恩赐,他们他们流传下来的将会是那些难以描述的经历。担心、害怕、痛苦,以及那些战争里的故事。

  一件大衣拉开了故事的序幕,那是犹太男孩米卡继承爷爷的一件大衣。大衣里面原本只有一个口袋,后来随着战争的愈演愈烈,里面秘密缝制的口袋也越来越多了,而其中的一个口袋里就一个非常精致的木偶,我们叫他木偶王子。一九四二年的时候,木偶王子离开了米卡,而在多年之后他已经老去,躺在病院的时候,当年华沙的那个木偶又重新的回到了他身边,依旧的那么精致小巧,仿若当年。而随着木偶王子的回来,米卡当年的故事也呼之欲出,带着木偶王子一起将战阵中的故事娓娓道来。

  因缘际会之下,米卡成为了一位木偶技师,为隔离孩子们的演出。后来他们德国纳粹分子进行每周表演,在如此危险的情形之下,米卡却将用做木偶戏道具的大衣变成了拯救生命的载体。另一方面有一个德国兵麦克斯,就是让米卡表演的那个人,在战争结束之后被送往了西伯利亚集中营。战争失败后的他过的很是辛苦,与之前德国纳粹的耀武扬威相比,他这样的士兵算是得到了惩罚。而逃离集中营的的米卡也长大成家了,麦克斯在与米卡分离后一直恋恋不忘那只木偶,又经过了多少年后,这个木偶王子终于又回到了米卡的手里。悄然逝去,完美回归,木偶的见证了二战里所有的不幸和遭遇,也最后看见了二战结束后的百废待兴。跟随着木偶一起,让人彷如又回到了那个战阵的时候。即便是战争,里面也有暖人心弦的温度。即便苦难,里面依旧会有帮助,即便惨烈,依旧有着人性之善。

  木偶归来了,战争结束了,原本少年也已经垂垂老矣。从年少到老,一生中的时光,无论是困难还是安稳,总有陪伴在身边的朋友,即便那只是一个不会说话的木偶。刻在心上的痕迹不因为时间而更改,木偶王子也如落叶归根般的陪在了米卡的身边。

  《华沙的木偶男孩》读后感(七):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最近看到友邻推荐了一篇日志是讨论他对佛家的因果的感悟,文章写的很深奥,至少对于我这种丝毫没有接触过佛经或者是佛家感悟的人来说,看起来很吃力。但是因果报应之类的故事我从小就当睡前故事听过,所以这对于我并不陌生,当我还沉浸在因果循环里时,这本书恰巧来到面前。

  《华沙的木偶男孩》探讨的是一个关于二战的故事。故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的主角是犹太男孩米卡,他继承了爷爷的一件口袋里装有木偶的大衣,在因缘际会下成为了一名木偶技师,同时为隔离区的孩子们和纳粹分子表演,利用给德国人表演的机会,在生死线上用那件大衣转移孩子,在危机四伏的战场下历经千辛万苦地生存下来。

  第二部分是德国兵麦克斯的故事,他曾发现了米卡的表演才能,带着他给纳粹表演,与大家一起戏弄他,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是也曾送与米卡药品和食物,帮助米卡拦着灌他啤酒的醉鬼,帮米卡救回母亲,得到了米卡的“王子”。

  二战结束后,麦克斯作为战俘被关押到西伯利亚,寒天雪地里冒着无数死亡的危险逃跑回家。

  如果这本书只讲其中一个故事,那这书与千万本讲述二战故事的书没有什么两样,关键在于,两个故事的结构让你首先看了米卡的遭遇后,在心里忍不住咒骂那些该死的德国兵,可是当你再看到麦克斯在西伯利亚的经历就会对自己报复式的想法感到怀疑。

  如果德国人对犹太人的种种暴行是因,那么他们在战后得到的惩罚就是果,可是当我看到麦克斯在西伯利亚痛苦的遭遇后并有觉得一舒胸臆,他吃着不够温饱的饭,在森林里毫无安全保障的工作。疾病、寒冷随时可以夺取他的生命,如果这是果,确实残酷到极致。

  他们该受到谴责和惩罚,那些幸存的犹太人可能夜不能寐,深夜里痛哭。可是同为战争受害者,麦克斯也并没有好过多少。

  所以这让我很纠结,我知道施虐者应该受到惩罚,但是内心中隐隐的同情又让我感到不安,因果循环,天理报应有时候逃不过人情,就像周星驰都贱贱地说:“法律不外乎人情的啦。”

  最近的“一个”刊登了延参法师的一篇文章《人生抬头不见低头见》有一句是这么说的:佛家不外家常,人心总在原谅。我想发自心底的宽恕才是对自己、对事件经历者的救赎,与其盼着因果报应让作恶者下地狱,不如选择用原谅得到内心深处的宁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