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改革的逻辑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改革的逻辑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11 12:28: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改革的逻辑读后感精选10篇

  《改革的逻辑》是一本由周其仁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改革的逻辑》读后感(一):脚踏实地的经济学

  4. 这样看,中央计划经济理论的确与“西方经济学”冰火不容:前者完全意识不到计划、权威和命令的成本,后者则对交易费用没有清晰的概念。唯有科斯冷静地告诉我们,那对立的理论两极共同的思维方法,是无视真实的成本限制。P23

  5. 科斯分析的含义是,如果交易费用真的接近于零,经济的组织成本就一定趋向于无穷大-这恰恰是中央计划经济的理论特征。P24

  6. 科学的基本规则—真实和客观—本质上是一个道德原则,它反对任何形式的自利。客观的先决条件是正直、能力和谦虚。P25

  7. 当然,产权也可以通过纳税来购买国家保护,在这个场合,国家不过是一个唯一可以合法使用暴力并具有规模经济的组织,产权与国家的关系与任何其他平等的契约关系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P97

  8. 只有当社会与国家在对话、协商和交易中形成一种均势,才可能使国家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产权创新之间达成一致。P99

  9. 货币史的教训说,困难的是如何防止一个经济迫于短期的压力,把好端端的或至少尚可用的货币之锚白白给废了。这方面,控制现代货币机器的国家欲望的惯例,显然是难中之难,重中之重。还是那个命题,稳健的货币来自稳健的财政,而财政的稳健要靠制度保障。P225

  10. 第一,还是要更充分地发挥相对价格配置资源的作用。经验表明,价格管制即使在高通货膨胀时期也是错误的,因为那仅仅管住了“温度计”,却并不能管住“温度”—那要靠控制货币供应量。P231

  11. 新的情况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投资都具有超前性。这就是一个大项目摆下去,未来有没有足够的需求还不知道。这类超前性的投资,对约束体制有更高的要求。因为决策出错的可能性上升了。如果出错无人负责,那么胡来、乱来的事情就会失控。所以,比之于过去,现在更不能离开体制机制讲投资。脱离体制机制,只讲投资拉动经济,很危险。P259

  《改革的逻辑》读后感(二):周其仁的改革逻辑演进

  完达山经济学直觉的开始(1978年前)

  十年下乡、八年完达山知青生活,使周其仁认识了师傅自给自足的能力,也使他认识了不存在价格信号的体制内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并且对城市与农村生活的差异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师傅本领样样高强,父母只懂一点专业,可是为什么师傅却比父母穷呢?(P43)这个疑问中就暗含了专业化的涵义。在这一期间,周其仁阅读了《资本论》和《国富论》,在理论上进一步认识了专业化问题。这在实践和理论上,为周其仁老师积累了经济学的直觉。

  杜润生引领进入农村改革政策研究核心(1978-1985)

  张五常和科斯帮助提炼改革逻辑(1986-现在)

  周其仁近年来的观念,已经开始和张五常出现分歧,在本书中周老师客观的介绍了张五常的贡献,但是也在少数段落不点名的指出了自己与张五常的分歧。比如针对经济制度,他写道“偏好夸张风格的,还说这是有史以来‘人类最好的经济制度’”(P217),这是比较明显针对张五常而说的。另外,周其仁认为“超级国家公司通过分权之路走向市场的途中,是不适合用一个合约的理论框架来处理的。一些经济学家习惯用市场性合约理论来处理,用什么委托代理模型、地方政府竞争等等,我认为他们可能看漏了一项关键的约束,就是合法强制力不受合约的约束”(P69)。这是在用张五常的方法,来反对张五常的县域竞争的思想。因为这种分歧,张五常也有反映,他曾在有关文章中提到“周其仁欣赏我的思想,但是他真正的想法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周其仁.改革的逻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周其仁这本《改革的逻辑》,有一部分是他之前放在科斯纪念会上的文章;一部分是接受媒体就热点事件采访的文章;一部分是他担任货币政策委员期间的一些观点和思考。

  书中没有那些专业经济学主义的华丽的公式和模型,在我看来,对于应对实践来说,理论与现实有着巨大的差异,恰恰草根跟民间的智慧,简单朴素,却要胜过理论呃千言万语。

  本书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即有合理合符现实的逻辑,在某些章节,比如宏观货币以及土地制度上,还有一个学者的良心。

  所以我力荐此书,希望有更多的普通人能够看到。

  《改革的逻辑》读后感(四):《改革的逻辑》读后感

  这本书收录的文章,都是作者曾经在不同场合发表过的,虽然如此,但勒成一编,省却读者翻检之苦,对我这种上班之后才关注经济学的读者而言,自然觉得十分方便。我从前只读过周其仁在经济观察报上连载的专栏,读的也不细,印象中写得很好玩,而且很喜欢吐槽。这次倒是拿着笔很认真的读了。

  而最大的逻辑则是:书中无论是经济改革史上如包产到户等已经发生的历史,还是尚未进入实践阶段的土地改革,都在说一个道理:经济改革就是让人们到市场上做交易,而做交易就要先明确产品财物的产权;而如何明确产权才合法合理?老百姓才不反对?才不会把矛盾从经济问题一路烧到政权合法性?且明确产权后,又该如何依法保护所有人对所有物的产权?写不写入宪法?这却是政治改革的内容。所谓改革的逻辑,就是说改革这篇推理小说写到最后,谁都看得出真相只有一个。当然,两种改革并不是什么先后的关系,而是都在一个锅里,锅底下干柴烈火,不能指望只让锅里的肉熟了而菜还是生的。汪丁丁写的跋,很啰嗦,绕来绕去也忍不住说:“在没有交易费用的世界里,制度是无关紧要的。”既然大家都生活在真实世界里,那么制度就很重要喽。总之,周其仁如此大力的鼓吹“产权”,我觉得确实有道理,也应属于政治哲学不能忽视的具体问题。因为,“产权”的一边维系着市场,另一边则维系着权力的意义。

  下面摘抄一些笔记:

  1、世界上的各种经济体制互相比赛一件事情,那就是纠错能力。哪有不出错的制度?改革无非是系统性地纠错。(自序)案:政治制度亦如此,旧邦新命。

  2、产权界定从来就不是完全靠民间自发活动就可以解决的。产权界定是稀缺资源的排他性制度安排,没有拥有合法强制力的国家的介入,不可能划清楚,更不可能得到有效执行。42案:经济改革目前到了产权这儿基本就停了。反改革的人会说,这是把国有全民资产分了;改革的人会说,不把产权搞清楚,下一步连买卖都做不了了。

  3、当时一个贫困地区的省委在一份报告中写道:过去我们不仅剥夺了农民的财产,也剥夺了农民的自由,这是造成农民贫困状况几十年改变甚少的两个重要根源。73

  4、如果没有一个关于国家的理论,就不能说完成了产权理论。(96注)

  5、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既不是孤立的国家(无论它多么明智),也不是孤立的产权形式(无论它们多么有效),而是产权与国家之间先是随机进行,而后被制度化了的默契。100

  6、(改革前的集体经济中)行政升迁机制对人民公社的基层干部不起作用。同时,因为正式升迁无望,原体制的负激励也就对他们失去惩罚的效果。但是这批底层干部,恰恰是集体生产活动的直接监管者。对他们的激励无效,导致集体化规模经济效果根本无从实现。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农村集体经济要比全民经济显得更无效率。……原有农业体制同时损失了监管者和劳动者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其要害是国家行为造成的严重产权残缺。108

  7、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问题的决议,明令禁止包产到户。这一提法,在一年半以后的四中全会修订的决议案中仍然保留。125

  8、社会主义产权改革面对的至少是一个诺斯难题,即拥有集体潜能的国家为什么和怎样严守保护产权合约的边界,或者反过来,私人为什么和怎样能够防止国家的越界行动。135

  10、针对把日本在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作为日后陷入资产泡沫和通缩危机原因的流行解读,余永定认为包括麦金农在内的国际名家看漏了日本在1987年采取过扩张性货币政策这一关键条件,而同样在1985年升值的德国,由于没有类似松动货币之举,所以后来并没有陷入日本式的困境——这是对“升值必入日本陷阱说”的有力反证。202

  11、“坚决顶住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看起来英雄极了。问题是,靠口水和文章是顶不起人民币汇率的。真要顶,还要靠物质力量。最可靠的当然是真金白银,没有真金白银,法定信用货币也可以顶一阵。最后转了一大圈才发现,讲到底还是靠国内通胀顶下来的。224

  有几篇文章特别可以读一下:

  《农村改革:国家与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作者自己写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国家保护有效率的产权制度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但是,国家通常不会自动提供这种保护,除非农户、各类新兴产权代理人以及农村社区精英广泛参与新产权制度的形成,并分步通过沟通和讨价还价与国家之间达成互利的交易。”96此外,此文“土地私有化的困难”小节,写的有意思。

  《农民收入是一连串事件》案:这篇我从前也读过,但是这篇写于2001年的文章,里面提到的农村征地,集体补偿,政府批租造成的恶劣后果,甚至政策建议都给出了,而似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接着石头过河》案:这是本书最新的一篇文章,2013年四月刊出的。作者认为,现在各种“石头”(经济社会问题)都露出水面了,难道还需要把手伸到水下去摸吗?

  又及:p121页注三,杨小凯,印成了杨小楷。

  又及二:我发现“逻辑”这个词很流行吗?陈志武写《金融的逻辑》,张维迎写《市场的逻辑》,这里周其仁写了《改革的逻辑》,真有想象力啊,我准备等《三体》的电影拍出来后,要写一个观后感:《罗辑的逻辑》。

  《改革的逻辑》读后感(五):改革的信心

  当然,书里面也解读了很多现实中的疑惑,物价快速上涨缘由,高铁快速发展导致票价上涨运营成本过高,土地改革滞后背后的巨大利益,农民增收拖后提的问题,谁会腐败的问题,外汇过高对影响货币增发通涨,改革的信心,年轻人要有信心(每一代都有自身面临的问题及责任,抱有勇气和信心,学习提升格局视野,问题总可以解决)。。。

  《改革的逻辑》读后感(六):如此逻辑

  作为一本书的逻辑,报章杂志的豆腐块合集,无疑是很差的;

  农民上城的初始规划就是来自这本书的理论,君不见中华大地,到处扒房拆瓦,如此逻辑,其午后乎?!

  《改革的逻辑》读后感(七):读周其仁《改革的逻辑》

  自序对改革的整体思考较有见地,改革就是系统性的纠错。

  越来越年轻的主体,期望值越来越高。

  8 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合约,作为有待兑现的一组承诺,不稳定的预期无可避免的要增加合约的履行成本。

  18 就竞争稀缺资源而言,人类社会形成了两种基本的经济制度。一种以等级制特权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防止稀缺资源被彻底滥用。另一种就是产权制度,即以财产权利的界分来划分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自由空间,以刺激生产,交换,分工与合作。当第一种经济制度转向第二种制度即市场经济的时候,腐败将大量发生,因为原来的等级特权无可避免地要争取最高的权力租金,这种过程甚至可能形成一种独特的“秩序”,即“制度化腐败”。

  81 市场机制:1、生产者对生产不同产品的收益差别作独立选择和决策;2、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完全受自己的货币收入、信用和消费偏好制约;3、各种产品分别占用多大比例的要素资源,听命于社会购买力的需求结构的要求;4、供求矛盾由价格变化来反映,并通过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诸经济行为来调节(弗-布鲁斯,1983)

  102 (农村改革:国家和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篇强文)20世纪50年代前期的农业税率已达到总产量的11%。农民土改后希望保存自己的利益,而新的国家要重新集中地租,根本上改造小农的个体所有制。

  114 几千万劳动力被调去大炼钢铁,而不去收割已成熟的庄稼,导致大饥荒。

  117 高高在上的中央集权国家终于发现,无论正的还是负的激励,都无法充分换取农村基层监管者的忠诚和效率,除非对基层监管者特权予以眼开眼闭的承认。

  《改革的逻辑》读后感(八):一个长工的当代史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

  朱小六家原本是个大户,由于老爷爷的老爷爷赌钱败光了家产。从那以后,小六家就一直在吴扒皮家做长工。

  从那以后,国家关闭了各种市场,对集体的粮食进行收购,收购价格自然很低。于是打仗、工业化都有了粮食保障。

  食堂的伙食真是好!面条、白馍敞开了供应,能吃多少就有多少。只是地里的庄稼活越来越少人干了,小六想别人不干我凭什么干,多干又不多得。可是公分还得挣,于是该上工的时候上工、该收工的时候收工。

  秋天食堂里就没了白馍,冬天就开始挨饿,然后村里的人越来越少……

  好不容易熬到了春天,小六长了个心眼,像许多人一样在房前屋后开了片地种了一点麦子,在自己家里养了一头猪(是公猪,母猪不允许养,因为那是资本主义)。后来听说伟大领袖因为饿死了人哭了,还处理了县里的大官(因为他犯了官僚主义,饿死了人。),并允许老百姓种一点自己的地。小六觉得伟大领袖更伟大了。

  从此以后小六为公家干活时更加磨洋工了,一旦收工回家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可是忙活得热火朝天。

  自留地很红火、社队企业很红火,政府很恼火!政府从农村收到的粮食越来越少了,而投入却每年都在增加,本来有利可图的做法越来越没有吸引力了。

  《改革的逻辑》读后感(九):从改革中来,到改革中去

  此书还从土地制度改革、货币制度、改革动力等角度解读了改革,文不对题,在此不表。

  《改革的逻辑》读后感(十):读周其仁《改革的逻辑》

  自序对改革的整体思考较有见地,改革就是系统性的纠错。

  越来越年轻的主体,期望值越来越高。

  8 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合约,作为有待兑现的一组承诺,不稳定的预期无可避免的要增加合约的履行成本。

  18 就竞争稀缺资源而言,人类社会形成了两种基本的经济制度。一种以等级制特权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防止稀缺资源被彻底滥用。另一种就是产权制度,即以财产权利的界分来划分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自由空间,以刺激生产,交换,分工与合作。当第一种经济制度转向第二种制度即市场经济的时候,腐败将大量发生,因为原来的等级特权无可避免地要争取最高的权力租金,这种过程甚至可能形成一种独特的“秩序”,即“制度化腐败”。

  81 市场机制:1、生产者对生产不同产品的收益差别作独立选择和决策;2、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完全受自己的货币收入、信用和消费偏好制约;3、各种产品分别占用多大比例的要素资源,听命于社会购买力的需求结构的要求;4、供求矛盾由价格变化来反映,并通过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诸经济行为来调节(弗-布鲁斯,1983)

  102 (农村改革:国家和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篇强文)20世纪50年代前期的农业税率已达到总产量的11%。农民土改后希望保存自己的利益,而新的国家要重新集中地租,根本上改造小农的个体所有制。

  114 几千万劳动力被调去大炼钢铁,而不去收割已成熟的庄稼,导致大饥荒。

  117 高高在上的中央集权国家终于发现,无论正的还是负的激励,都无法充分换取农村基层监管者的忠诚和效率,除非对基层监管者特权予以眼开眼闭的承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