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蒋介石后传》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蒋介石后传》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5-16 02:08: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蒋介石后传》读后感精选10篇

  《蒋介石后传》是一本由师永刚 / 方旭著作,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蒋介石后传》读后感(一):很特别的书

  历史人物传记的书有很多,象这本这样两条线索交叉的不多。而且历史和现代的两条线也完全不同,现代的是一处处可以称之为景点的所在,历史的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甚至可以用一个很老旧的说法“王朝”的没落。这个人这个家庭都有其自相矛盾的地方,好多书里都有体现,这里不用多说了。书很厚,妙也就妙在这一处处所在里所包含的风雨飘摇的故事,同时也体现了台湾的一些个侧面。去台湾,看日月潭看阿里山,当然也可以看看这些遍布蒋氏父子足迹的地方。

  每次读师永刚的关于蒋宋的书,都感觉有过人之处,师永刚本身是一个喜欢用不同视角给历史人物做传的作家,所以他的书每每有独到之处。外加设计精美,永远不失为可收藏起来慢慢读的好书。而且,放在书架上,闲时取下来重读,无后悔无不值,足矣。

  别的人来这贴下推自己的书,哈哈,看来略有龌龊之嫌啊,别的不看,看装帧设计,师永刚的书也比别人的甩出去好几条街啊!人物传记早已过了丑的要命全是字,几个篇节名的年代了啊!

  《蒋介石后传》读后感(二):天蝎座的蒋公有点萌!

  蒋介石这样一位枭雄,在62岁黯然退守台湾。要知道在此之前也算是一国之君吧。从高高在上,到逃亡小岛,这心理的落差肯定是巨大的。书里引了1949年的蒋介石的一段日记。在日记里他这样说:“为人唾弃,为世讥讽,耻辱悲惨,于兹为甚”。心境之低落可见一斑。他甚至还做噩梦:"昨晚冬至,夜间梦在新建未漆之楼梯,努力挣扎爬上梯底时已力竭气衰而醒。若此为预兆,前途艰危可知,而成功亦可卜也。”

  一个倔强、有着熊熊烈火之志的形象跃然纸上,和看《海贼王》漫画的感受有点像,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

  有趣的是蒋还有一个怪癖。他喜欢照相却不爱照镜子,所以卧房与盥洗室的镜子都会拿白布遮住。不过这些小小的怪癖,然而拉近了他与普通人的距离。当我看到书里说宋美龄每天起床后还习惯在阳台唱诗歌、静坐、运动,也看看她栽植的一草一木时,我感受到外人看来很神秘的蒋宋也宛若常人,生活大部分时间并无特异之处。

  蒋介石和宋美龄都算比较长寿了,蒋介石89岁去世,宋美龄更是活到了106岁!而蒋介石对自己的寿命其实挺雄心勃勃的,书上说他在83岁还说“永福车祸,减我阳寿20年。”你看他是照着103岁活的。

  而这个永福车祸,其实就是阳明山车祸,发生在1969年9月16日下午,当时蒋介石在主持了军事会谈后,夫妇俩搭乘凯迪拉克座车由山脚返回草山行馆,由于车辆稀少,车队快速经过仰德大道岭头弯道时,前导车为躲避一辆下山超车、猛然冲出并逆向行驶的军用吉普车,未依规定把来车撞开,选择紧急刹车,导致跟在前导车后的蒋介石座车在无警觉情况下,与前导车车尾严重碰撞、车头全毁。所幸后面两辆警卫车紧急刹车,才没有发生连续追撞。

  没有系安全带的蒋介石夫妇在加长型防弹车厢内,由座位直撞车顶与驾驶座隔板,导致83岁高龄的蒋介石胸部重挫,假牙脱落,鼻子流血,不过一时看不出明显外伤,但蒋介石静坐时已无法聚气。宋美龄双腿受重伤,几乎失去知觉,颈部严重受创,当时没有太多异状的蒋介石还不断安慰喊痛的宋美龄,很快就能到医院。随后侍卫人员便把蒋宋从座车上抬下来,改由后方警卫车火速送往荣民总医院救治。

  这是蒋介石在台湾唯一经历的一场车祸,也是严重的意外。肇事军用吉普车虽然迅速逃逸,但在蒋经国追查下,还是查到一名师长惹祸,最后撤职查办;不过据说“总统”车队因此增加一层宪兵机车前导,必要时须以重型机车冲撞,以防意外再发生。仰德大道也迅速截弯取直,改为四线道,重新整铺后更几乎是台湾行车质量最高级的一条公路。

  这里有一个细节很有趣。发生车祸的地方叫阳明山。大儒王阳明我们都知道,那这座山和王阳明有什么关系,带着这个问题我又翻到了书中一处记录。原来这个山名是蒋介石修改的!之前这个山叫草山,风景秀丽是建行馆的好地方,可如果在这里建立行馆,正好犯了“落草为寇”的忌讳,无论从风水还是口彩都不好,于是1950年3月31日,蒋介石终于将草山正式改名为“阳明山”,对外宣称系为纪念创立“知行合一”学说的明代学者王阳明。这也可以看出他一生所秉持的处世哲学。

  除了蒋公之外,这书对蒋经国也着墨很多。大概是蒋公的影响力太大的缘故,在我看来蒋经国这样在政治上成就瞩目的人其伟大甚至不亚于他爹。但限于本人对政治及历史知之太少,就不做更多展开了。

  《蒋介石后传》读后感(三):34处台湾行馆,26年蒋公晚景

  我曾经在《凤凰周刊》短暂工作过一段时间,与主编师永刚有过几面之缘,承蒙师先生看重,先生凡有新书都会寄予我。师先生曾出版过颇受好评的《宋美龄画传》《邓丽君画传》《切·格瓦拉画传》,以精彩的文字叙述搭配珍贵的照片文献,让一段段尘封的历史跃然于纸面之上,开创了“画传”这一风潮。

  此后师先生对两蒋研究颇有心得,其著作《蒋介石自述》(上)(下)、《蒋经国画传》都曾是我彻夜阅读之书,也是我为想了解两蒋生平朋友推荐的首选之书。

  关于这段历史,以往叙述者多以编年或重大事件作为线索叙述,看多了不免也有些乏味。《蒋介石后传》的新意在于,采取历史地理学的视角,巡礼全台湾34处蒋介石曾经居住过的官邸、行馆、住所,以每一地的历史变迁、今昔比照和往事追忆,来重新拼接成蒋介石最后26年的见闻光阴和隐秘的内心世界。

  我因为工作原因,几乎每年都会去台湾走一走,有些年还不止一次。在台湾寻访历史文化遗迹,最常见、也最能引起大陆游客兴趣的就是与蒋介石有关的景点。因此翻看这本《蒋介石后传》,对我而言更多了一份亲切感。

  比如台北市的中正纪念堂,是大陆游客必去的,但对于其背后的建设规划故事和近年来因为政治局势的影响却知之甚少。中正纪念堂是《蒋介石后传》全书的最后一个篇章,在这一章里,我们看到中正纪念堂选址景福门外区域,原本是台北政府规划中的第二商业中心,后因1975年蒋介石突然离世,打破原有规划,兴建中正纪念堂,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内部装饰,处处体现蒋介石生前所倡伦理思想及他对光复中华春秋大梦的眷恋。

  但让蒋介石未曾料到的是,他死后数十年,这里成为岛内蓝绿两派交火的“战场”,不仅常有两派人士造势集会,更因陈水扁上台后推行的“去蒋化”运动,其名称被一度更换为“台湾民主纪念馆”,馆外广场牌楼的“大中至正”四字也被更为“自由广场”,令人唏嘘不已。

  书中还有一个篇章让我读来比较亲切,就是位于高雄西子湾的蒋介石行馆,此地是蒋介石迁台之后的第一个行馆,1958年“八二三炮战”,蒋即在此处指挥。无独有偶,去年3月,我在高雄出差,抽空独自去国立中山大学校园内游览了一番,意外地遇到这间行馆。此处已被改造成艺术画廊,唯有大厅、卧室等空间保留原貌。屋外的车库内,还停放着蒋介石当年的座车供人参观。

  于是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历史读物,也是一本旅游导览,我虽去台湾多次,书中大多蒋介石行馆还未曾踏足,特别是慈湖的两蒋陵寝,每一次都计划想去看看,传说当年陈水扁“去蒋化”,将全台的蒋介石塑像全部集中在这里,形成一片塑像墓园,颇为壮观。但慈湖距离台北市区较远,公共交通又非常不便,故而一直未能成行,希望下次有机会赴台能够如愿吧。

  《蒋介石后传》读后感(四):被深蓝包裹着的蒋介石

  作为传记,书中丰富的首次披露的史料,尤其是大量的照片资料,并配以详细的文字解说,给我留下了深刻客观的印象。解释文字为蓝色小字,加黑框线,以与注释区分,其位置根据照片大小及位置灵活安排。

  用小号蓝色字作为注释,插入对书中涉及人物、事件的解释,字体虽小,颜色醒目,与正文黑色字体形成鲜明对比。且注释位置打破放在页末的常规,放在书的左侧下部或右侧下部,加细黑框线以与正文间隔,使版面生动活泼。

  封面、封底到扉页、版权页,乃至腰封的文字,外包装整个为蓝色。目录、序章、前传皆为蓝色,每卷卷首题目页及每卷的前言文字皆为蓝色,页码亦为蓝色。

  读了这么多的书,这么汪洋恣肆、扑面而来的蓝色,却从未见过。拿到书后,手捧这沉郁厚重的蔚蓝,不禁让我感慨万千。

  冠以“蒋介石台湾26年政治地理”的副标题,这也正是这本传记独特的一点。书中用三十四处行馆作为叙述线索,串起了二十六年蒋介石在台湾治人、治事、治政的全程回顾。行馆共分四类:一是蒋介石父子长期定居的官邸;二是专为蒋介石巡行、避暑而兴建、改建的处;,三是蒋介石巡行时,地方政府或相关单位提供的临时休憩处;四是蒋介石平日重要办公处所周边暂时休憩的地点。

  这些行馆几乎遍及台湾的每个角落,环境清幽、隐蔽性强是其共同特点。一座座行馆,就是蒋介石在各地应变机要之地,既可以保证军事反击应变的机动性,又能充当临时指挥所,使蒋介石得以运筹帷幄。

  本书书名虽为《蒋介石后传》,但实为政治地理。这虽然打破了人物传记写作的传统方式,是创新。但各卷题目即为行馆名称,书以行馆为叙事单元,因此行馆好像是本书叙述的主体,有喧宾夺主之感。作为传主的蒋介石,其事迹散落于各处行馆的记叙中,感觉系统性不强。故感觉书的名字应为《蒋介石台湾行馆传记》更为恰当。

  另外,书加了活动封面,还有腰封,这是最令我深恶痛绝的。因为读书的时候活动封面和腰封容易掉落,需要读者时时加以整理,给阅读带来极大的不便,精神极为不爽。否则,难不成把书买来后,就把活动封面和腰封扔在一边?那它们还有什么用?这活动封面和腰封本身就是华而不实的东西,只这两者,就不知增加了多少成本,当然这会转嫁给读者,读者属于被活动封面和腰封消费了。并且这也有违建设环保型社会、节约型社会的时代精神。

  不知如此装帧设计者有何高见?

  一孔之见,读书的过程中,发现个别文字也许存在舛误之处,现开列如下,就教于方家,以便再版时更加完美。

  1.第11页,第一段段末“两夫妇起居分开”中“两夫妇”有歧义,可改为“夫妇两人”或“夫妇俩”;

  2.第176页,第一行“1949年后,国民党败逃台湾之后”中,前“后”字应删除,因与事实不符;

  4.第180页,倒数第四段“博奕”当为“博弈”之误;

  5.第182页,第二段第一行“中美盟约其在签约之日已存心期妄之心”中,前“心”字当删除;

  6.第191页,图片释文第一行“蒋经国(右二背对者)”中“右二”应为“左二”;

  7.第213页,第七条注释第五行“在张学良日的记里”,当为“在张学良的日记里”;

  8.第287页,注释末行“台湾经济发展奇迹的缔造着”中“着”当为“者”之误;

  9.第334页,倒数第二段开头“1979年,蒋介石去世后……”,当表述为“蒋介石去世后,1979年……”

  10.第334页末段,“这批档案包括蒋介石于1923年至1952年间大部分的个人资料,包括48册蒋氏家谱、12册家书、168册照片、家画、文物资料及蒋介石从东征、北伐、统一、抗战到戡乱时期四百多册‘特交’文件、17000多件‘筹笔’文稿(与时政有关的亲笔信函)等,加上20800多卷文献,总数达12053件,内容颇为珍贵。”

  此段中“四百多册”的格式与其他的“12册、168册、17000多件、20800多卷不统一。另外,关键是末尾“总数达12053件”不知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蒋介石后传》读后感(五):幕起幕落

  这本书以蒋介石在台湾26年生涯,生活过的34处行馆为线索,每一处行馆都有大量的照片和地图、史料。

  以地理位主线是从澎湖贵宾馆到中正纪念堂,以事件为主线是从重遇张学良到蒋介石遭遇车祸。这些行馆分四类,长期定居的官邸、为巡行、避暑而兴建改建的处所、临时的休憩处、重要办公处附近的暂时休憩处。大部分行馆几乎均改为公共使用,从这些行馆的破败与变迁,那些照片中的物是人非,也能看出在我们的渺小与无力。就像序页前的那段话写的“只是这一路行馆轨迹,象征蒋氏父子俩在台湾留学的足迹,宛如展现他们在台岁月缩影的舞台,幕起幕落,细数着过往风风雨雨,波涛汹涌,俱成往事。[两蒋]功过已交给历史,只是过往荣光,硬衬着如今蒋家在的谈出与锋芒蜕尽,不当反映出蒋氏王朝日渐落寞的命运,也让人看到岁月无情,任凭英雄如许,总也逃不过历史洪流的淘洗。”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有两个作用,一个是里面对各行馆的照片、景色介绍,可以作为以后去台湾的时候,参观攻略使用。另外一个是里面的相关人物介绍、事件介绍,对了解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有参考作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